诗词 百文网手机站

古诗词

时间:2021-08-26 10:43:57 诗词 我要投稿

古诗词三首

古诗词三首1

  教学目标:

古诗词三首

  1.认识古诗的生字,能正确读写“洞庭、江南”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感知诗词大意,感受江南山水的自然美,受到美的熏陶,背诵三首古诗词,

  教学重点:明诗意,背诗词,积累语言

  教学难点:品味诗句

  教学方法:边学边练,实时反馈

  教学准备:课件

  课时安排:三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独坐敬亭山》

  1、教师导入。

  学生齐读课题“古诗词三首”,把这个课题和以往的同类课题比一比,你发现了什么不同吗?

  2、学生表述,教师相机训练学生规范的表述:……是诗,……是词。

  3、教师过渡。

  诗盛于唐,词盛于宋,所以在文学史上有唐诗宋词之说。什么意思呢?通俗一点儿说,就是唐朝的诗写得最好,宋朝的词写得最好。诗和词,既有区别,又有联系——这些我们先不谈,咱们一首一首地学,慢慢地就明白了。请一位同学为我们朗读第一首诗《独坐敬亭山》。

  4、学生朗读,教师相机评点。

  是否读正确了?注意“相”字的读音。

  5、运用反复手法,训练几个学生朗读全诗,教师横向评价。

  诗味读得最浓的是谁?学生声情并茂地朗读全诗。

  6、教师过渡。

  诗和词,最大的作用就是表达作者内心的感受。李白想表达一种怎样的感受呢?我们先来听一段小故事:……在被迫离开长安十年后的一天,李白在游完安徽宣州郊区的敬亭山之时,写下了这首诗。一请同学们再读一读这首诗,你体会到一种怎样的感受?

  7、学生表述,教师相机。

  (1)这种感受在诗题里边有没有表现?

  (2)在诗句里有没有表现?让学生用自己的话说一遍,着重注意“闲”和“厌”的解释。

  8、教师小结诗中的情感,引导学生体会“只有”一词的深意。

  能陪伴李白的,只有一座无言的敬亭山。这句话当中的“只有”什么意思?只有,就是除了敬亭山,什么都没有!没有亲人,没有——朋友,有的只是眼前的青山,身边的孤独!

  9、教师过渡。

  学了这么久,也不知道同学们学明白了没有,听老师说一段话,看老师说的是哪一句诗?教师引读:天上的鸟儿都结伴飞走了,不见了踪影;那一片白云,它也飘走了,只留下孤孤单单的我。这世界上能陪伴我的,恐怕只有眼前的这座敬亭山了。

  10.训练学生看着课件反复说一说诗句的意思。

  11.教师组织学生在朗齐诵诗歌,笔记,背诵、默写。

  板书设计:

  独坐敬亭山

  孤独

  只有

  第二课时

  《望洞庭》

  1、教师导入。

  上一节课,我们说过,《忆江南》是一首词,《独坐敬亭山》和《望洞庭》是两首诗。合在一块儿,我们就把他们称作“古诗词三首”,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第二首诗《望洞庭》。首先跟老师读一读这首诗。

  2、教师教读两遍,请两位学生读。

  (1)教学生正确地朗读“和、磨”;

  (2)叫学生正确地书写“庭、潭、螺”。

  3、学生齐读,教师训练学生说话,用三种方式介绍诗人“刘禹锡”。

  诗人

  唐刘禹锡

  4、教师过渡。

  刘禹锡在这首诗里边,写了很多美景。听老师读一读,你仔细听,看你从诗中看到了几处美景?

  5、教师朗读,学生表述,教师要求学生逐一标画后,连起来说。

  6、诗中写了如下美景,分别是湖光、秋月、潭面、洞庭山水。

  7、学生齐读,要求读出画面的美,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诗句所描绘的美好景象。

  教师要注意在学生表述不清的时候,用课件、插图帮助学生理解诗句的意思,反复表述:

  月光融化在湖水里,平静无风的湖面,看起来像是一面没有打磨的镜子。遥望洞庭湖山水美景,真像是白银盘里放着一枚青螺啊。

  8、教师指出其中的两处比喻,引导学生体会刘禹锡的情感,并与《独坐敬亭山》相比较表达上的异同。

  都是写景的诗,但抒发的情感不一样。《望洞庭》抒发的是内心的愉快,而《独坐敬亭山》抒发的是内心的孤独。

  9.学生齐诵古诗,想象画面。

  10.教师小结,学生笔记诗的意思,背诵、默写古诗。

  板书设计:

  写景抒情

  1、古诗词三首独坐敬亭山孤独

  望洞庭愉快

  第三课时

  《忆江南》

  1、教师导入。

  古诗词三首,《独坐敬亭山》和《望洞庭》都是诗,只有《忆江南一首是——词。为什么不把《忆江南》称作诗呢?观察一下,词和诗之间究竟有什么不一样?

  2、学生表述,教师讲述。

  正因为词的句子有长有短,所以词又叫做“长短句”。长句短句交错出现,有一种特别的韵律美。跟老师一起读一读,介绍白居易。

  3、请一位学生读。

  (1)书写“谙”;(2)“谙”的意思(学法提示)及常用的词“谙熟于心”;

  4、学生齐读,教师强调要读好、读懂“谙”。

  理解一字,领悟一句。

  5、教师过渡:江南好,那里的风景我从前是多么熟悉啊!哪些风景是作者所熟悉的?

  学生:(1)用诗句表述;(2)用自己的话来表述。

  6、教师小结。

  正因为日出时,江边红花似火,春天到时,江水绿如兰草,所以作者说——能不忆江南!这句话什么意思?

  7、教师引读,有层次地训练学生反复表述诗的意思,加强对诗意的整体记忆。

  江南好,

  那里的风景我从前是多么熟悉。

  日出时,江边红花似火,

  春天里,江水绿如蓝草。

  怎能不让人常常想起江南呢?

  8、学生笔记,背诵。

  9、教师检查学生是否背到了诗,加强对诗的记忆。

  10.教师小结:

  (1)词牌和另两首《忆江南》;

  (2)笔记;

  板书设计:

  忆江南——风景旧曾谙

  词又叫长短句,有词牌名。

古诗词三首2

  学习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词,能默写前两首古诗。

  3.通过诵读、解读、悟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课文描述的景物和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祖国诗词的热爱之情。

  课前准备

  1.查阅有关词的资料以及三位诗人的生平和创作情况。

  2.课文插图。

  A 案

  第一课时 乡村四月 四时田园杂兴

  由题入手,弄清题意

  1.板书课题。

  2.自由读题,说说题意。

  “乡村四月”是指江南农村初夏的时节。

  3.出示插图,观察感受。

  4.简介诗人及背景。

  翁卷,南京诗人,一生未做官,描写了许多田园生活的诗篇。

  反复诵读,弄懂诗意

  1.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知诵读的节奏和诗的画面。

  2.学生自由练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握节奏,注意“蚕”“桑”都是平舌音。

  3.指名朗读,相互学习,相互欣赏。

  4.组内轮读,试着利用工具书或文中注释弄清句意。

  5.全班交流,讲讲诗意。

  品评朗读,感悟诗情

  1.自由诵读,边读边想象诗歌描绘的画面。

  2.逐句品评,交流感受。

  第一句主要写了江南水乡初夏时的景色。第二句主要写了劳动人民紧张繁忙的劳作,也同时体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赞美。“少”“才”“又”突出了劳作的繁忙。

  3.想象画面,有感情地朗读。

  背诵,积累语言

  自学《四时田园杂兴》

  1.按照学习《乡村四月》的方法自学,画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

  2.小组内交流,教师指导点拨。

  3.全班交流自学成果。

  4.背诵。

  第二课时 渔歌子

  激情导趣,理解课题

  1.教师有感情地吟诵《渔歌子》,请同学们听一听,想一想:它和我们以前学过的古诗有什么区别?

  2.你知道什么是词吗?

  教师简介:词初名曲、曲子、曲子词。也就是为曲所填的词。由于词的长短不一,还被称作长短句。这是与诗的不同之处。

  3.你了解或背诵过词吗?试着背一背。

  反复吟诵,理解词义

  1.自由读词,练习读正确、读流利,注意“塞”“蓑”的读音。

  2.谁愿意读给大家听?说说你喜欢这首词吗?为什么?

  3.默读词,画出词中描写的各种景物。

  4.再读词,边读边画出词中难理解的词和句,先按照学习古诗的方法自己理解,解决不了的问题和同桌交流讨论。

  5.全班交流:

  交流重点:斜风细雨中垂钓的人儿为什么不想回家?

  词中出现了哪些颜色?

  指导朗读,想象画面

  1.教师导语: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又充满活力。

  2.教师范读,体会诗情画意。

  3.学生练读,想象整体画面。

  4.指名朗读,教师指导。

  5.同桌互读,相互欣赏。

  积累运用,拓展延伸

  1.有感情地背诵《渔歌子》。

  2.背一背你喜欢的词。

  3.默写两首古诗。

古诗词三首3

  一、课件演播,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假期我们游览了不少地方吧?

  ⒈课件呈现庐山,西岭雪山等风景图。师问:这是哪里?你能用一些古诗句来说一说这些景象吗?(学生说《望庐山瀑布》,《绝句》等。)

  ⒉再以课件形式呈现“江南春色”“洞庭胜景”“独坐敬亭”等三幅写意画。

  师:这些地方漂亮吗?知道这是哪些地方吗?(如果不知道,教师点明这分别是敬亭山、洞庭湖及江南风光。)

  师:现在我们就去领略这些美丽的风光吧!翻书读1课《古诗词三首》。(师板书课题“1.古诗词三首”)

  [设计意图]课件演播风景图画,看图说诗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开课呈现敬亭山、洞庭湖及江南风光等写意画,可以帮助学生读诗词时有一个总体印象,为学生理解诗词起到定向发动的作用。

  二、借助注释,自读明义。师:我们今天先学习第一首诗《独坐敬亭山》。

  ⒈简介作者及敬亭山。

  我们今天学习的是唐代诗人李白的诗。亭,读tíng ,我们学过的“停”去掉“亻”即是这个字。这个字常见于亭子的名称上,如爱晚亭、醉翁亭等。

  敬亭山,在今天的安徽省宣州市北5公里,山高286米。

  ⒉教师范读古诗,生试读正音,再流利朗读。

  3.学生借助注释,初步了解诗句意思。

  4.交流:

  (1)学了古诗,你明白了哪些内容?

  (2)你还有哪些内容不明白?提出来讨论。

  [设计意图]鼓励学生在正确朗读的基础上熟练自读,再通过注释,初步读懂诗句的意思。

  三、介绍背景,探究其义。

  1.教师介绍李白作诗背景。(这首诗是李白于天宝十二年(公元753年)秋游安徽省宣州时所作。当年,诗人被迫离开长安已整整十年,世态炎凉,长期的漂泊生活使他饱尝了人间辛酸的滋味,孤寂之感倍生。)

  2.再读古诗,自问互问。师:通过介绍,大家再读古诗,看有什么新的体会或疑问。

  3.全班再读,教师追问。

  (1)“独”坐是“谁”独坐?

  (2)读诗,仔细体会,诗人独坐敬亭山,看到些什么?诗人听到些什么?会想到些什么?

  (3)本来,还有众多鸟相伴;本来,还有一朵孤云为伍,但是现在它们都离我而去,作者想了些什么呢?这两句话与题目的哪个字呼应呢?

  (4)“相看”是相互看。明明只有诗人一个人在敬亭山,谁和他相互看呢,这里你读懂了些什么?生试读“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你觉得应该把哪些词语重读才能体现出作者的情感。(只有)

  (若学生已经问过上述某些问题,此环节的问题就可以删减。若学生未能深入,教师需要再追问)

  [设计意图]教师介绍诗人作诗背景,让学生能透过诗句的字里行间体会诗人内心的感情;教师“追问”的目的,既是引导学生深入体会诗义诗境诗情,又是检测反馈学生的学习效果。

  四、诵读尝试,背诵默写。

  1.通过探究,我们明白了诗意诗境,你头脑中有一幅什么样的图画呢?(什么样的人,什么样的景,什么样的情?)能不能试着读一读,用你的声音的快慢、轻重来塑造这些画面?

  2.试读后,用铅笔在重读的字词下划“Δ”,在长音后划“/”,再读给同桌听。

  3.全班交流,教师点拨(学生擦掉自己用铅笔标注的错误记号,再用钢笔把正确的重音、长音标示出来)。学生作标记后再诵读。

  4.背诵古诗,默写古诗。

古诗词三首4

  第一课时

  基础知识点点记

  一、一锤定音(给加点字选择正确的读音)。

  1、京口瓜洲一水间( ) A、jiān ??B、jiàn ??

  2、明月何时照我还( ) A、huán ??B、hái

  3、欲作家书意万重( ) A、chónɡ B、zhònɡ

  4、风一更,雪一更( ) A、ɡēnɡ?? B、ɡènɡ

  二、群星荟萃(照样子写词语)。

  例:昔( 猎人 )( 借债 )( 错误 )(蜡烛 )

  白( )( )( )( )

  各( )( )( )( )

  俞( )( )( )( )

  半( )( )( )( )

  三、咬文嚼字(解释加点的字义)

  1、京口瓜洲一水间( )

  2、春风又绿江南岸( )

  3、明月何时照我还( )

  4、欲作家书意万重( )

  5、复恐匆匆说不尽( )

  6、聒碎乡心梦不成( )

  四、诗句翻译。

  1、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洛阳城里见秋风,欲作家书意万重。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五、对号入座(将诗句、题目与思乡的表现连线)

  《长相思》 明月何时照我还 万语千言

  《泊船瓜洲》 聒碎乡心梦不成 归心似箭

  《秋 思》 欲作家书意万重 夜不能寐

  六、小法官,巧断案(判断正误)

  1、“京口瓜洲一水间”中的“水”当“河流”讲,诗中具体指的是长江。 ( )

  2、“泊船瓜洲”的“泊”念“pō”,这里当“停船靠岸”讲。 ( )

  3、“复恐匆匆说不尽”中 “恐”意思是“害怕,畏惧”,“尽”意思是“完,完毕”。 ( )

  4、“欲作家书意万重”中的“书”指书信“重”读“chónɡ”,可以解释成“层,种”。 ( )

  七、沙里淘金(选择正确答案,填序号)。

  1、下面地名古今叫法相同的是: 【 】

  A、榆关 B、京口 C、钟山 D、洛阳

  2、对下面诗句理解错误的一项是: 【 】

  复恐匆匆说不尽,行人临发开封。

  A、诗人在家书中漏写了一件重要的事,后来又打开信封补上了。

  B、因为“意万重”,诗人“恐匆匆说不尽”。

  C、“临发又开封”,显示出诗人对这封“意万重”家书的重视和对亲人的深切思念──千言万语,唯恐遗漏了一句。

  D、“复恐”是对人物心理的细致入微的刻画,“开封”是对人物动作行为细节的描写。

  3、古诗词朗读断句停顿不正确的一句是: 【 】

  A、洛阳/城里/见/秋风

  B、风/一更,雪/一更

  C、京口/瓜洲/一/水间

  D、春风/又绿/江南岸

  4、其诗常以梅花、苍松、劲竹相比,善将自己的情感融入诗句的诗人是: 【 】

  A、白居易 B、王安石 C、张 籍 D、苏轼

  八、要点扫描(课文回放)。

  1、王安石评价张籍的《秋思》时说:“看是寻常最奇崛。”诗中有一处成功的细节描写,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春风又绿江南岸,明月何时照我还 。”“绿”可以换成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字,但“绿”字显得更加传神。“绿”字让我们想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等描写春天的词语,想到描写春天的诗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三首古诗都表达了___________这样一个共同的主题,但表达的方法各异:《_________》是写景抒情,《__________》是叙事抒情,《___________》则融写景与叙事于一体来表达作者的思想情感。

  九、书法擂台(默写古诗《泊船瓜洲》)。

  比一比,看谁的字写得最漂亮哟!

  第二课时

  综合能力日日新

  十、你知道吗(文学常识)?

  《泊船瓜洲》的作者是_______,他是“_________”之一;《秋思》的作者是________,他是_________的学生,他的诗颇得__________的推重,与王建齐名,并称“_________”。《长相思》的作者是___________,他是清大学士_________的公子,文学成就以_______为最,被誉为“______________”。

  十一、画解诗意。

  京口瓜洲一水间,钟山只隔数重山。

  1、根据句意,把“钟山”、“瓜洲”和“京口”填到相应的位置上。

  2、作者当时的船停泊在________,从_________、_________这些词可以看出这里离他的家乡并不远。

  十二、品味赏析。

  长相思

  纳兰性德

  山一程,水一程,身向榆关那畔行,夜深千帐灯。

  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

  1、词又叫_________,这一首分为__________两阕。

  2、“榆关”指的是__________,从“____________”一句可以看出作者是在行军途中。

  3、“故园”指的是__________,“故园无此声”中的“此声”是指诗中的___________,表达了诗人_______________的感情。

  4、“山一程,水一程”表示征途___________,“风一更,雪一更”表示征途____________。

  5、读着这一首词,不由得使我想到了古代一些描写和反映将士戍边生活的诗歌,我还能将 写的《_________》这首诗默写下来: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十三、理解感悟(文章阅读)。

  ①树叶变黄了,又一个秋天来了。儿子就是去年的秋天离开家去远处闯荡,年轻的心总向往着那个精彩的世界,想做一番惊天动地的大事业。而老人就象守巢的鸟儿,孩子和家人就是他的整个世界。

  老人拿起信纸,给远方的孩子写信,脑子里闪动着孩子的音容笑貌。孩子是个有志向的孩子,他踌躇满志地离家时的情景还历历在目,老人从来不想拖儿女的后腿。只要孩子有出息,哪怕不能经常见面,老人还是感到欣慰和自豪。老人在纸上写下“努力工作,事业顺利”,老人脸上露出笑容,他对孩子满怀信心,眼前出现孩子荣归故里的幻影。

  有什么比孩子的健康快乐更重要呢?[ ]他一事无成,在外面撞得头破血流,家[ ]永远是他的港湾,是他的归宿。老人在纸上写下“注意身体,工作不要太累”,想到孩子在外面打拼的艰难和不易,老人的脸上掠过一丝担忧,他在外面会不会受委屈、会不会想家?信笺上滴下一滴清泪。

  信请同在城里工作的老乡带去,老乡在旁边等了很久,连声催促。老人用颤抖的手把浸满了关切、思念的信装进了信封,交到老乡的手里,②这时,一阵秋风吹过来,掀起老人头上稀疏的白发,他感到一丝凉意。

  “等一等”,老人快步赶上带信的老乡,把刚封好的信拆开,在信的末尾加上一句:天冷了,记得加衣服。

  1、根据你的理解,给短文加上一个适当的题目。

  2、在短文中的[ ]里用上恰当的标点符号。

  3、指出下面各据分别应用了那种修辞手法。

  (1) 老人就象守巢的鸟儿。 ( )

  (2)有什么比孩子的健康快乐更重要呢?( )

  4、短文所描绘的情景,使我想到了刚刚学过的唐代诗人张籍的《秋思》这首古诗: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短文中老人对儿子的思念、牵挂,是通过对老人的心理、神情和动作的细致刻画表现出来的,其中能够让我深受感动的句子有:

  (1)心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神情: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动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6、比较短文和张籍的《秋思》内容上的不同之处。

  本文主要是写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而张籍的《秋思》主要是写_____________________。

  7、想一想:加“~”的句子文中各起什么作用?

  第①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第②句: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8、读了短文后,我不由得想起了唐代诗人孟郊的诗“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如果我是老人的儿子,我一定会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浓浓乡愁因何发

  王安石的乡愁融于满目的春色之中,张籍的乡愁由肃杀的秋风引起,纳兰性德的乡愁由北方的风雪勾起。下列诗句也表达了浓浓乡愁,写一写:诗人的乡愁是由什么引发的?

  1、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 )

  2、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 )

  3、浮云终日行,游子久不归。 ( )

  4、平生最说江湖味,听得秋声忆故乡。 ( )

  5、江南几度梅花开,人在天涯鬓已斑。 ( )

古诗词三首5

  【教学目标】

  1、认识7个生字,会写8个生字。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背诵这三首古诗词,能默写前两首古诗。

  3、通过诵读、解读、悟读课文,了解内容,体会古诗词描述的景物和诗人表达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对祖国诗词的热爱之情。

  4、培养学生课外主动积累诗词的习惯。

  【教学重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并想象描写的画面。

  2、背诵古诗词,默写《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

  【课前准备】

  1、师生查阅有关词的资料以及三位诗人的生平和创作情况。

  2、指导学生收集描写田园风光的古诗词。

  第一课时

  《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

  一、由题入手,弄清题意,了解诗人

  1、板书课题,齐读课题:

  乡村四月。

  师生谈话:孩子们,在四月的春天,你们到过乡村吗?在你们心目中的乡村,是怎样的一种情景?下面我们来看看宋朝诗人翁卷是怎样来写乡村的四月的?

  2、出示插图,观察感受:

  师:仔细观察插图,图上描绘一幅怎样的生动画面?

  (学生仔细观察后谈感受,教师从“初夏美景”和“农民繁忙”进行指导。)

  3、师生交流资料,了解诗人:

  翁卷,南京诗人,一生未做官,描写了许多田园生活的诗篇。

  二、初读古诗,整体感知,弄懂诗意

  1、教师范读,学生整体感知诵读的节奏和诗的画面。

  2、学生自由练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把握节奏,注意“蚕”“桑”都是平舌音。

  3、指名朗读,相互学习,相互欣赏,相互评价。

  4、小组合作,结合文中的插图和注释,利用工具书弄清句意。

  5、小组交流,讲讲诗意。

  三、全班交流,品评朗诵,感悟诗情

  1、自由诵读,结合画面想象古诗描绘的情景。

  2、逐句品评,交流感受,诵读升华。

  师:前两句诗描写了那些景物?

  (绿原、白川、子规、烟雨)

  师:作者用这些特有的景物给我们勾勒出一幅江南水乡图,谁能用自己优美的语言给我们描述?

  (3~5位同学描述)(山坡田野间草木茂盛,平展的稻田里波光粼粼,天空中烟雨蒙蒙,杜鹃声声,大地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

  师:这样一幅美丽动人的乡村风光,假如你是诗人,你的感受如何?

  (喜爱、高兴、赞美、欣赏)

  师:我们带着自己的感受边读边想象画面

  师:谁来读后两句诗,要读出自己的感受,说说为什么要这样读。

  生1:我从“闲人少”体会到农民都忙农活去了。

  生2:从“才……又”知道了农民刚干完蚕桑又去忙插秧,说明劳动紧张而繁忙,也看得出农民很辛苦。

  生3:读完了这两句诗,我觉得劳动人民很伟大,我要赞美他们。

  ……

  3、师小结全诗:

  前两句着重写景,主要写了江南水乡初夏时的景色。

  后两句着重写人,主要写了劳动人民紧张繁忙的劳作,也同时体现了作者对劳动人民的同情和赞美。

  4、学生边想象画面,边有感情地朗读。

  四、熟读背诵,积累语言

  五、自学《四时田园杂兴》

  1、按照学习《乡村四月》的方法自学古诗,画出自己不明白的地方,想办法解决。

  2、小组内交流,教师指导点拨。

  3、全班交流自学成果。

  4、背诵古诗。

  六、巩固生字,指导书写

  (前两首诗中出现的生字)

  蚕 桑 昼 耘 绩

  1、“蚕、桑、昼”的读音,书写时上下结构要匀称。

  2、“耘、绩”书写时要注意左窄又宽。

  七、作业

  1、抄写《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

  2、收集描写田园风光古诗词,选择一两首背下来。

  附:

  过故人庄

  唐·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书湖阴先生壁

  宋·王安石

  茅檐长扫静无苔,

  花木成畦手自栽。

  一水护田将绿绕,

  两山排闼送青来。

  游山西村

  宋·陆游

  莫笑农家腊酒浑,

  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

  柳暗花明又一村。

  第二课时

  《渔歌子》

  一、联系诗词,比较异同,揭示课题

  1、学生背诵刚学的两首诗,教师有感情地吟诵《渔歌子》。

  师:今天我们一起来学习这首词:《渔歌子》,请同学们把它和前面两首诗比较一下,词和古诗有什么区别?

  2、你知道什么是词吗?

  教师简介:词初名曲、曲子、曲子词。也就是为曲所填的词。由于词的长短不一,还被称作长短句。这是与诗的不同之处。

  3、了解作者:

  张志和:唐代诗人。今浙江金华市人,在朝廷上做过小官,后来隐居在江湖上,自称“烟波钓徒”。这首词借表现渔父生活来再现自己隐居生活的乐趣。著有《玄贞子》,今流传《渔歌子》五首。

  4、你了解或背诵过哪些词吗?试着背一背(本册学了《忆江南》)。

  二、初读感知,反复吟诵,理解词义

  1、自由读词,练习读正确、读流利,注意“塞”“蓑”“鹭”“鳜”“箬笠”“簔”的读音。

  2、组内轮流读词,相互纠正读音。

  3、小组合作,自己边读边画出词中难理解的词和句,结合文中的插图和注释,利用工具书弄清句意。解决不了的问题和同桌交流讨论。

  三、交流讨论,朗读感悟,想象画面

  1、学生围绕词的内容质疑。

  2、归纳交流重点:斜风细雨中垂钓的诗人为什么不想回家?

  生:也许是被大自然的美景所吸引,所陶醉。

  师:大自然真的很美吗?你从词中哪些地方感受到的?

  生:“白鹭展翅高飞,肥美的鳜鱼在水面跳跃”我觉得美。

  师:请你读出你的感受。读──

  生:在西塞山前有一行鹭高飞,我想到了“一行白鹭上青天”这句诗。

  师:真会联想,请你读此句。生读──

  生:我觉得“青山、白鹭、桃花、鳜鱼”都美。

  师:这些景物的确很美,师边做手势(姿态语言)边读前两句词。

  生:我感受到了这些景物一静一动,动静结合。

  师:真能干,大家找找词中出现了哪些颜色?再仔细想想。

  生:山是青的,鹭是白的,桃花是红的,箬笠青的,蓑衣绿的。构成了一幅美的画面。

  师:真会发现,一青一白,一红一绿,色彩多么明丽,画面多么清新。

  大家看看最后一句词,还有什么赶来啦?

  ──斜风细雨(生齐答)

  师:是啊,整个大地低沉浸在朦胧的烟雨之中,更让人流连。雨中青山,江上渔舟,天空白鹭,两岸红桃,色泽鲜明但又显得柔和,气氛宁静又充满活力。一切都显得诗情画意,难道我们不喜欢这样的美景吗?假如你在这样的环境中,你会怎样?

  生:被陶醉,我要大声赞美。

  生:我要把它画下来。

  生:我要悠闲自在地体验一番。

  ……

  师:大家明白“斜风细雨不须归”的原因了吗?

  3、生边读边想象这幅画面。

  4、有感情地背诵《渔歌子》。

  四、指导学生书写生字

  塞 鹭 笠

  书写时要注意上下结构匀称。“塞”注意撇和捺的角度。“鹭”中“路”不能写得太宽和太长。

  五、作业

  1、默写《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

  2、自选(为语文园地六展示台做准备):

  ⑴ 选择一至二首诗词,诗配画。(可以是收集的诗词)

  ⑵ 写一首描写乡村景色的小诗。

  【板书设计】

  乡村四月──境美──人忙

  成人──日夜辛劳

  四时田园杂兴

  儿童──天真可爱

  白鹭 桃花 鳜鱼

  渔歌子 乡村美境

  斜风细雨

古诗词三首6

  1作者介绍。

  (1)李白(701—762),字太白,号青莲居士,被后人称为“诗仙”。现存诗900余首,有《李太白集》。

  (2)刘禹锡(772—842),字梦得,唐代文学家、哲学家。

  (3)白居易(772—846),字乐天,晚号香山居士。

  你知道李白、刘禹锡、白居易的其他诗吗?分别写出3首诗名。

  2地名介绍。

  (1)敬亭山在安徽省宣州市北,南北朝时诗人谢!、唐代诗人李白曾在此赋诗,因而扬名。

  (2)洞庭湖为我国第2大淡水湖,湖的南边为湖南,湖的北边是湖北。

  (3)君山是露出洞庭湖湖面的小岛,又名湘山或洞庭山。

  课堂练习

  1解释红色的字。

  风景旧曾谙()日出江花红胜火()

  湖光秋月两相和()相看两不厌()

  2判断下面的说法,正确的打“√”,错误的打“×”。

  (1)“相看两不厌”是说作者和敬亭山相互欣赏,看不够。()

  (2)“白银盘里一青螺”中,“白银盘”指的是皎洁的月亮,“青螺”指的是君山。()

  (3)李白、刘禹锡、白居易都是唐朝人。()

  3默写《望洞庭》、《忆江南》。

  4把诗句补充完整,并写出发现。

  遥望洞庭山水()()银盘里一()螺

  日出江花()胜火春来江水()如()

  我发现括号里的字。

  这样的诗句还有很多,我也能写几句:。

  5用自己的话解释《忆江南》。

古诗词三首7

  1、《古诗词三首》每课一练

  【字词荟萃】

  1.看拼音写词语。

  ɡūd?nbsp; t醤 mi鄋 qīnɡ lu?nbsp; fēnɡ jǐnɡ ji?c閚ɡ ān

  ( ) ( ) ( )( )

  2. 比一比,再组词。

  庆( ) 廷( ) 孤( ) 螺( ) 谙( )

  厌( ) 庭( ) 狐( ) 累( ) 暗( )

  【句段集锦】

  1.先解释带点字的意思,再写写句子的意思。

  (1)湖光秋月两相和

  湖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秋月: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诗句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

  红胜火:______________________ 绿如蓝: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诗句的意思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根据意思写诗句。

  (1)和我久久地凝视着而互相看不够的,只有敬亭山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江南春天的美景实在太美了,这的美丽风景,曾经是多么熟悉,多么了解。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课文链接】

  1.默写古诗《望洞庭》,再填空。

  望洞庭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诗中采用___________的写作手法,把___________比作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比作______________________比作___________。

  (2)这首诗中的“两”字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和”的意思是:

  ___________。

  (3)诗中描写的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的景色。

  2.《独坐敬亭山》的作者是__________代诗人__________。诗中用__________

  的写作手法把__________比作自己的知己。诗中“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一句说明了诗人的心情是很孤独的。

  3.《忆江南》的作者是__________。作者通过对__________春天景色的描写,抒发了作者_____________________之情。

古诗词三首8

  【字词荟萃】

  1、读拼音,写词语。

  zǐɡuīcánsānɡyúntián

  báilùɡuìyúsuōyī

  2、辨字组词。

  桑赛耘路

  嗓塞耕鹭

  【句段集锦】

  四年级语文下册《古诗词三首》同步练习:先解释带点字的意思,再写写句子的意思。

  1、绿遍山原白满川

  川:诗句的意思是

  2、斜风细雨不须归。

  归:诗句的意思是

  【课文链接】

  1、乡村四月闲人少,才了蚕桑又插田。

  诗句描写的时间是,地点是。“闲人少”的原因是

  2、西塞山前白鹭飞,桃花流水鳜鱼肥。

  诗句描写的地点在,时间是,诗中的景物有,形成一幅的景色。

古诗词三首9

  尊敬的各位领导、老师们:

  大家好!

  我今天说课的题目是唐代诗人吕岩的诗《牧童》。下面我将从教材、教学目标、教学教法、教学过程、板书设计这五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1.教材分析:

  《牧童》是人教版五年级下册第二组第5课《古诗词三首》中的一首诗。本组教材以“多彩的童年生活”为专题展开,《牧童》这首诗向我们展示了一幅鲜活的儿童晚归休憩图。全诗意境优美,用词活泼,情趣盎然,生动的表达了牧童那无忧无虑、天真烂漫的天性。

  2.学情分析:

  那么,五年级学生对这首诗是一个怎样的认知情况?这首诗对他们最具吸引力的地方是什么呢?他们又想以怎样的方式来学习这首诗呢?

  为了了解学生的学习实际,我在课前对学生做了这样的调查:

  1.你会正确流利地朗读这首诗么?

  2.你认为学习这首诗的时候需要进行单独的识字学习吗?

  3.你会背这首诗么?

  4.你能大概说出这首诗的意思吗?

  5.你能从诗中体会到诗人的情感吗?

  调查中我发现:80%的学生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这首诗,95%的学生认为不需要进行单独的识字学习,70%的学生会背这首诗,能大概说出这首诗意思的占30%,能从诗中体会到诗人情感的只有极少数。

  根据学生的实际,结合单元教学要求和本课特点,依据课程标准“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价值观”这三个维度,在充分考虑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水平的基础上,我将本课的教学目标确定为:

  二、教学目标:

  1.熟读并背诵古诗,感知古诗大意。

  2.使学生体会到诗中画面的优美意境,并从中感悟到诗人对远离喧嚣、安然自乐生活状态的向往。

  3.通过学习,使学生感受童年生活的情趣和快乐,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精妙。

  教学重难点:使学生体会到诗中画面的优美意境,并从中感悟到诗人对悠闲自在、安然自乐生活状态的向往。 。

  三、说教学方法

  苏霍姆林斯基说:“儿童是用色彩、形象、声音来思维的。”所以教学本首诗,我准备采用“诵读法”、“重点字词剖析法”、“情景教学法”、“设景想象教学法” 来展开教学。同时借助多媒体课件来创设情境,体现“快乐读美文,轻松学古诗”的教学理念,并达到突破教学重难点的目的。

  四、说教学过程

  具体教学过程从以下五个环节展开:

  (一)欣赏音乐,走进《牧童》。

  课前,我先播放一首欢快的《田园之歌》让学生欣赏,并这样引导:是呀,美妙的音乐能带给人愉快的心情。其实,能带给人快乐的事有很多,比如今天能和大家一起学习我就感到很快乐,看到同学们端正的坐姿,甜美的微笑,我也很快乐。说说看,什么事使你感到快乐?

  一石激起千层浪,在学生情趣高涨时,我顺势导入:现在,就让我们带着这份快乐的心情走进唐代诗人吕岩的诗——《牧童》。并板书课题:牧童

  这样,让教学在师生对话中展开,消除了学生上课伊始的紧张感,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形成了“未成曲调先有情”的良好课堂基调。课堂教学也因为学生的入情,而进入了积极的状态。

  (二)品读古诗,读出味道。

  诗词的美妙在于诵读。在指导学生诵读的过程中,我分这样三个层次进行:

  1.读正确。

  首先,我让学生初读整首诗,重点认读:“铺”、“蓑”、“卧”并指导写法。

  2.读出节奏。

  初读后,我告诉学生诗句本身就含有很强的音乐感,这就要求我们读的时候要注意抑扬顿挫、轻重缓急。

  3.读出内涵。

  在学生读出节奏的基础上,我这样引导:诗词言情,诗词言志,诗词很多时候是一首歌,是一幅画。我想知道,你从这首诗中读出了什么?

  (1)读出诗中所蕴含的画面。

  学生可能会说:我读出了诗中所蕴含的画面。我仿佛看到了草地、牧童、蓑衣、月光等,接着我引导学生想象景物的'颜色和姿态,学生可能会说:

  ( )的草 ( )的笛声 ( )的牧童 ( )地躺着 ( )的草场 ( )的月光

  ( )的晚风 ( )的月夜

  如此,学生从单个词语入手,经过扎实的语言文字训练,使诗中的景、人、物变得鲜明生动起来。在此基础上,让学生连词成句,说出整首诗的意思,体现了学习的梯级,为下面的古诗理解降低了难度。

  (2)读出诗人愉快的心情

  为了让学生体会诗人的情感,我追问,这是一个怎样的牧童?你能读出诗人什么心情?学生都能说出这是一个快乐,悠闲的小牧童。(板书:快乐 悠闲)那么,你是怎么体会到作者愉快心情的呢?你从哪些词语感受到牧童的快乐与悠闲呢?让学生品读诗句,从而发现景物描写最能反映作者的心情。原来,一切景语皆情语。此时,我适时适度的引导学生高兴地诵读这首诗。

  这个环节我力图将学生置于阅读的主体地位,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为出发点,让学生边读边思考,锻炼学生的听、说、读和概括能力,从而解决教学重点。

  (三)走进诗境,感悟诗情。

  在熟读古诗的基础上,我以“你从诗的什么地方看到了这样快乐悠闲的牧童?”一问,来进一步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并根据学生的汇报相机引导。

  预设一:抓住“铺”想象画面,品味“弄”感受情趣。

  当学生说:从“笛弄晚风三四声”中看到了一个快乐的牧童时,我追问:是谁在吹笛子?在什么地方吹?此时,我适时播放音乐《牧笛笛子》,未见牧童,先闻其声,给了学生无限的想象空间,从而真切地体会到了一个“弄”字所蕴含的情趣。

  接着,我运用画面再现情境,让学生感受牧场的辽阔,并对学生进行语言概括能力的训练:同学们,此刻你的眼前展现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诗中的哪一个词给了你这种平缓舒服的感觉?以此引领学生感受“铺”字用词的精妙。

  “只有入境,才能悟情。”本环节中,我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认知特点,运用画面与音乐再现情境,为学生营造了一个轻松愉快的学习气氛。美的画面,美的音乐充分调动了学生的多种感官进行体验,使他们的形象思维和抽象思维都得到了发展。

  预设二:想象“卧月明”,感悟诗中情。

  有的学生可能会说:从“不脱蓑衣卧月明”中感悟到了牧童的快乐与悠闲。我先出示课件:《牧童休憩图》给学生以感官上的体验,再引领学生回到诗句中,让学生找一找哪个词更能体现牧童的无拘无束?

  学生很快找到:“不脱、卧”这两个词。接着我引导学生体会:他为什么不脱蓑衣?他躺在一个怎样的地方?怎样躺?把“卧”换成“坐”或者“立”,行吗?这样,学生在交流中、反复品读中感悟到了牧童的无忧无虑与天真烂漫。

  这样,抓住重点字词品读品味,避免了古诗教学逐字逐句的串讲串问,突出了语文学科的特点,通过扎实的语言文字的训练,让学生感受到祖国语言文字的美妙,从而真正学有所获。

  接着,我挖掘教材的留白处,开启学生想象的闸门:(音乐响)躺在柔柔的草地上,闻着青草的芳香,望着天上的明月,享受着晚风的抚摸。此时此刻,假如你是这位躺在草地上的牧童,你会想些什么?做些什么?

  在美妙的遐想中,学生融入诗境,走进牧童的内心世界,由此抒发情怀,发表见解。此时,学生化牧童为自己,化自己为牧童,与诗中人产生了情感的共鸣。

  (四)探作者心,窥别样情。

  读诗,不仅要读出诗中画,还要读出诗中人。这对学生而言是学习古诗的一个很好的导向,是从一个层次到另一个层次的深入。为了很好地解决这一教学难点,我这样引导:同学们,快乐的心情是相通的。眼前的一切不仅令牧童陶醉,令我们大家陶醉,也令诗人吕岩陶醉。其实,吕岩喜欢牧童,还有另外的原因呢。此时我出示诗人吕岩的资料。

  让学生了解到了诗人向往远离喧嚣、悠闲自乐生活的原因后,我创设意境,学生配乐吟诵古诗。与诗人展开心灵的对话。

  这不仅是教学回归到古诗的本体,更是学生情感的回归与升华。进而解决了本课的教学难点。

  (五)拓展延伸,背诵积累。

  学习古诗,就是要让学生在欣赏古诗的同时爱上古诗,所以在学生“意犹未尽情犹未止”时,我出示了一组以“儿童生活”为体裁的诗句让学生赏析。

  所见

  清 袁枚

  牧童骑黄牛,歌声振林樾。

  意欲捕鸣蝉,忽然闭口立。

  桑茶坑道中

  宋 杨万里

  晴明风日雨干时,草满花堤水满溪。

  童子柳荫眠正着,一牛吃过柳阴西。

  诗句赏析

  儿童急走追黄蝶,飞入菜花无处寻。(杨万里)

  童孙未解供耕织,也傍桑阴学种瓜。(范成大)

  儿童散学归来早,忙趁东风放纸鸢。(高鼎)

  路人借问遥招手,怕得鱼惊不应人。(胡令能)

  将本课的古诗辐射到其余相关诗句,真正做到课内外学习的有机融合。

  至此,我顺利完成了本节课的教学任务。在教学中,我努力寻找人文精神与语言训练的契合点,通过各种形式的阅读训练,将学生带到情境中去感悟、去体验、去探究。使学生在轻松快乐的语文课堂中进行学习,体现了我创建“和谐课堂”的教学思想。

  五、说板书设计

  最后,说一下我的板书。这节课我设计的板书力求简洁明快,一目了然。“快乐、悠闲”二字彰显了诗人的内心情感。是教学内容的精华体现,也是整个教学过程的点睛之笔。

  附板书:

  牧童

  吕岩

  快乐 悠闲

  我的说课到此结束,感谢您的聆听,欢迎批评指正。

古诗词三首10

  第一课时 《乡村四月》《四时田园杂兴》

  ●以图导题,理解题意

  ①仔细观察插图,说说你对这幅图的理解。

  ②认真读读题目,说说你从题目上了解到了什么?(题目点名了时间和地点)

  ③你还想了解这首诗的什么内容?这首诗的作者是谁?哪个朝代的?他的创作有什么特点?这首诗主要写了什么?表达了作者的什么情感?

  ④怎样才能读懂这首诗?怎样才能读好这首诗?

  ●以疑促读,理解诗意

  ①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注意“蚕”“桑”的读音以及多音字“了”的音、义。

  ②指名读诗,师生正音。

  ③默读古诗,思考大家提出的问题,解决不了的请做记号。

  ④小组交流。

  ⑤全班交流,教师指导。

  ●解疑品读,感悟诗情

  ①自由品读,边读边想画面,同时要注意朗读的节奏,尤其读前两句时要读出一种欣欣向荣的景象,后两句要读出繁忙的劳动生活的场面。注意“少”“才”“又”的读法。

  ②指名朗读,师生共赏。

  ③感情朗读,体会诗情。

  ●背诵,积累语言

  ●引导自学《四时田园杂兴》

  ①先用学习《乡村四月》的以疑促读、理解诗意的方法自学。

  ②小组内交流,教师指导点拨。

  ③全班交流自学成果。

  ④搜集描写田园生活的诗词,读一读,背一背。

  第二课时 《渔歌子》

  ●创设意境,理解课题

  ①老师范读《渔歌子》,你能感受到什么?(初步感受到景色美;它和古诗在表达上不太一样)

  ②你们了解词吗?试着说一说。

  ③简介词的相关内容。(略)

  ④简介作者背景:

  张志和:在朝廷做过小官,后来隐居在江湖上,自称“烟波钓徒”。这首词就借表现渔夫生活来再现自己隐居生活的乐趣。

  ●渲染气氛,理解词义

  ①配乐朗读,营造气氛。

  ②自由朗读,读准字音,读通句子,整体感知。

  ③指名朗读,师生正音。

  ④自由学习,运用学习古诗的方法逐句理解,遇到自己解决不了的问题画出来。

  ⑤小组交流学习成果。

  ⑥全班交流,教师点拨指导。

  白鹭;闲适的象征。它能衬托出渔夫的生活环境。

  桃花流水:桃花盛开的季节正是春水盛涨的时候,俗称桃花汛或桃花水。

  不须归:乐而忘返,不想回家。

  ⑦教师小结:

  这首诗有鲜明的湖光山色,有渔翁闲适的形象,是一幅用诗写成的山水画。

  ●反复吟诵,感悟意境

  ①教师范读,再入意境。

  ②自由朗读,边读边想象每一个画面。

  ③指名朗读,教师指导。

  (小组轮读,相互欣赏。

  ⑤感情朗读,感悟意境。

  ●积累语言,拓展延伸

  ①有感情地背诵《渔歌子》。

  ②到课外找一找有关描写景物的诗词,读一读,背一背。

  ③默写两首古诗。

【古诗词】相关文章:

经典古诗词08-02

古诗词05-12

冬至古诗词09-10

立夏的经典古诗词08-05

光明古诗词07-24

古诗词名言08-19

大暑的古诗词07-27

夏天的古诗词07-21

处暑的古诗词07-08

小暑的经典古诗词07-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