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濂《送东阳马生序》诗词的原文翻译注释

时间:2024-08-26 10:42:11 维泽 诗词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诗词的原文翻译注释

  在日常学习、工作抑或是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比较经典的诗句吧,诗句具有精炼、集中,节奏鲜明,富有韵律的特点。那么你有真正了解过诗句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宋濂《送东阳马生序》诗词的原文翻译注释,欢迎大家借鉴与参考,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诗词的原文翻译注释

  整体感知

  明洪武十一年(1378),宋濂告老还乡的第二年,应诏入朝晋见。正在太学读书的同乡晚辈马君则前来拜访,宋濂写了这篇序,介绍自己的学习经历和学习态度,勉励他勤奋学习,成为德才兼备的人。本课只节选了序文的前半部分。在这部分中,作者并没有因为自己的地位和长者身份,就板起面孔说教,而是现身说法,叙述自己青少年时代求学的艰难和勤奋学习的经历,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作者对马生的殷切期望,寓于其中。

  作者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明初文学家,别号玄真子、玄真道士、玄真遁叟,也称宋学士。浙江浦江(现在浙江义乌)人,明初著名文学家。他家境贫寒,但自幼好学,曾受业于元末古文大家吴莱、柳贯黄等。他一生刻苦学习,“自少至老,未尝一日去书卷,于学无所不通”。元朝末年,元顺帝曾召他为翰林院编修,他以奉养父母为由,辞不应召,修道着书。

  至正二十年(1360),与刘基、章溢、叶琛同受朱元璋礼聘,尊为“五经”师。洪武初主修《元史》,官至学士承旨知制诰。后因牵涉胡惟庸案,谪茂州,中途病死。有《宋学士全集》、《孝经新说》等。

  明初朱元璋称帝,宋濂就任江南儒学提举,为太子讲经。洪武二年(1369),奉命主修《元史》。累官至翰林院学士承旨、知制诰。洪武十年(1377),以年老辞官还乡。后因长孙宋慎牵连胡惟庸党案,全家流放茂州(现在四川省茂汶羌族自治县),途中病死于夔州(现在重庆奉节县)。

  在我国古代文学史上,宋濂与刘基、高启并列为明初诗文三大家。他以继承儒家封建道统为己任,为文主张“宗经”“师古”,取法唐宋,著作甚丰。他的著作以传记小品和记叙性散文为代表,散文或质朴简洁,或雍容典雅,各有特色。明朝立国,朝廷礼乐制度多为宋濂所制定,朱元璋称他为“开国文臣之首”,刘基赞许他“当今文章第一”,四方学者称他为“太史公”。着有《宋学士文集》。

  宋濂是“开国文臣之首”。他坚持散文要明道致用、宗经师古,强调“辞达”,注意“通变”,要求“因事感触”而为文,所以他的散文内容比较充实,且有一定的艺术功力。

  有明一代,开私家藏书风气者,首推宋濂。

  宋濂藏书始於青年时代。当时,他因元末战乱迁居浦江,於青萝山中筑室读书,因名其楼为“青萝山房”。兵祸之后,官私藏书毁损严重,而宋濂因隐居山中,仍能坐拥书城。明祁承汉《澹生堂藏书红》说:“胜国兵火之后,宋文宪公读书青萝山中,便已藏书万卷。”清载殿泗《风希堂文集》卷二《宋文宪公全集序》则说宋濂“始自潜溪徒浦江,得卷氏藏书之富,首推宋濂 ”

  原文

  余幼时即嗜[1]学。家贫,无以[2]致书[3]以观,每假借[4]于藏书之家,手自笔录,计日以还。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5]。录毕,走送之,不敢稍逾约[6]。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余因得遍观群书。既加冠[7],益慕圣贤之道。又患[8]无硕师[9]名人与游,尝[10]趋[11]百里外,从乡之先达[12]执经叩问[13]。先达德隆望尊[14],门人弟子填其室[15],未尝稍降辞色[16]。余立侍左右,援疑质理[17],俯身倾耳以请[18];或遇其叱咄[19],色愈恭,礼愈至[20],不敢出一言以复[21];俟[22]其欣悦,则又请焉。故余虽愚,卒获有所闻。

  拓展:

  中考文言文复习梳理:送东阳马生序

  一、文学常识

  1.节选自《宋学士文集》。作者宋濂,字景濂,号潜溪,明朝人。

  2.序,一种文体,有书序、赠序两种。本文是赠序,有临别赠言的性质。

  二、文言词语

  (一)通假字:

  1、四支僵劲不能动支:通“肢”,肢体

  2、同舍生皆被绮绣被:通“披”,穿着

  3、与之论辨辨:通“辩”

  (二)一词多义:

  1、礼愈至至:周到,形容词

  至舍至:到达,动词

  2、无从致书以观以:来,表目的,连词

  以是人多以书假余以:因为,表原因,连词

  以中有足乐者以:因为

  以衾拥覆以:用,拿,介词

  撰长书以为贽以:把(“以”后省略“之”)

  俯身倾耳以请以:连词,表承接,相当于“而”

  3、足肤皲裂而不知而:却,连词,表转折

  久而乃和而:可不译,连词,表顺接

  (三)词类活用:

  1、腰腰白玉之环腰:挂在腰间,名词用为动词

  2、手不必若余之手录手:用手,名词作状语

  3、日县官日有廪稍之供日:每天名词作状语

  4、岁父母岁有裘葛之遗岁:每年名词作状语

  (四)重点词语:

  1、余幼时即嗜学嗜:特别爱好

  2、家贫,无从致书以观无从:没有办法致:得到,买

  3、每假借于藏书之家汇假借:借(假:借)

  4、录毕,走送之走:跑

  5、不敢稍逾约逾约:超过约定的期限

  6、益慕圣贤之道慕:仰慕

  7、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患:担心,忧虑

  硕师:才学渊博的老师硕:大

  8、尝趋百里外从乡之先达执经扣问尝:曾经

  趋:奔向扣问:求教扣:问

  9、门人弟子填其室填:拥挤

  10、援疑质理援:引,提出质:询问

  11、或遇其叱咄叱咄:训斥,呵责

  12、不敢出一言以复复:辩解

  13、俟其欣悦俟:等待

  14、四肢僵劲不能动僵劲:僵硬

  15、媵人持汤沃灌汤:热水沃灌:浇水洗

  16、以衾拥覆衾:被子17、寓逆旅逆旅:旅店

  18、主人日再食食:提供伙食日:每天再:两次

  19、右备容臭臭:这里指香气

  20、烨然若神人烨然:光彩耀眼的样子

  21、余则缊袍敝衣处其间缊:旧絮敝:破

  22、略无慕艳意慕、艳:羡慕

  23、父母岁有裘葛之遗遗:给予,赠送

  24、无冻馁之患矣馁:饥饿

  25、非天质之卑卑:低下

  26、生以乡人子谒余谒:拜见

  27、与之论辩论辩:辩论

  28、言和而色夷夷:平和

  29、假诸人而后渐见也诸:之于

  30、县官日有廪稍之供县官:朝廷廪稍:官家给的粮食

  三、特殊句式

  (1)省略句:

  ①先达德隆望尊,(先达)门人弟子填其室,未尝稍降辞色。余立侍左右,(余)援疑质理,(余)俯身倾耳以请;或遇其叱咄,(余)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余)则又请焉。译:前辈道德声望高,(向他求学的)学生挤满了他的屋子,(他)从来没有把语言放委婉些,把脸色放温和些。我(恭敬)地站在他旁边,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着身子侧着耳朵请教。有时候遇到他地训斥、呵责,(我的)表情态度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不敢说一句话来回答;等到他高兴了,我就又请教。

  ②(余)又患无硕师名人与(之)游。(省略主语)译:(我)又担心没有大师,名人同(我)交游,(向他们请教)。③寓(于)逆旅主人。(省略介词)译:我寄居在旅店主人那里。

  (2)倒装句:

  ①手指不可屈伸,弗之怠(宾语前置,“之”是“怠”的宾语,“弗”表示否定,在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往往前置。译:手指冻得不能弯曲和伸直,也不放松抄书。)

  ②每假借于藏书之家(“于藏书之家”,介词结构作状语,后置。译:经常向有书的人家去借。)

  四、文章理解

  (一)主要内容

  本文叙述了作者青少年时代求学的艰难和勤奋学习的经历,主要写了学习过程和学习态度。作者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为了鼓励马生勤奋学习。

  (二)文章结构

  第一部分(第一、二段),通过自己与太学生的对比,点明业有不精,学有不成,是因为“心不若余之专”。这一部分又可分为两层。

  第一层(第一段),叙述自己年轻时的求学之难和用心之艰。这种艰难表现在两个方面,作者叙述颇为详细。一是幼时求学的艰难。文章开头的“嗜学”,有统领全文的作用,为全文定下基调。但“嗜学”与“家贫”是矛盾的,由此引出求学的艰难:假借于藏书人之家,手自笔录,天大寒而弗之怠,走送之,其艰难可见。作者也因此而得以“遍观群书”。二是成人后求师的艰难,这种艰难又包括三种情况:1.叩问之难,要“趋百里外”,要“立侍左右”,“俯身倾耳”,而“遇其叱咄”时,只能“色愈恭,礼愈至,不敢出一言以复;俟其欣悦,则又请焉”;2.旅途之艰,要“负箧曳屣”,“行深山巨谷中”,冒“穷冬烈风,大雪深数尺”,以致于“足肤皲裂而不知”;3.生活之苦,吃的“无鲜肥滋味之享”,穿的则是“袍敝衣”,与同舍生形成鲜明的对照。最后一句总括全段,指出自己求学的“勤且艰”。

  第二层(第二段),说明太学生求学条件的优越。这一层共两句,前一句是由四个分句组成的并列复句,四个分句分别说明一种情况,与第一层形成鲜明的对比,简洁而形象地揭示了今日太学生求学条件之优越。第二句通过以上对比,得出结论:其业有不精,德有不成者,非天质之卑,则心不若余之专耳。

  第二部分(第三段),点明写序的原因和意图,赞扬马生,勉励他刻苦学习。

  (三)艺术特色

  ①对比

  A.师生态度师:辞色严厉,甚至叱咄——生:色愈恭,礼愈至——勤学好问——劝学

  B.生活情况同舍生:衣饰华美,饮食鲜肥——作者:缊袍敝衣,日仅再食——艰苦读书——劝学

  作用:作者通过对比,更形象鲜明、更有说服力说明了学习条件的好坏,对学习效果没有决定性的影响。成功的重要因素是求学者的态度:要“勤且艰”,要勤奋,要舍得吃苦,要有恒心。

  从这些对比中引出结论,很鲜明,很有说服力。

  ②借事说理、寓理于事

  作者是德高望重的达官显贵,赠言的对象是一个同乡的青年,但文章没有盛气凌人之感,而是通过现身说法的途径,借事明理,以情感人,让后辈从亲切委婉的故事叙述中去领悟要义,引起学习的动力,把握学习的方法。写自己的艰苦经历是正面教育,写富家子弟求学的情形是提供反面的教训,而这一切又无不是为了勉励马生。

  ③夹叙夹议

  为鼓励马生勤奋学习。从自己艰苦求学的经历说起,在叙述中隐隐地有着议论的意图。写自己的艰苦经历是正面教育,写富家子弟求学的情形是提供反面的教训。这一切无不是为着勉励马生。最后水到渠成地推出题旨。

  四、典型题解

  1揭示作者小时侯学习就很勤奋的句子是:余幼时即嗜学

  2最能表现作者抄书之苦的句子是:天大寒,砚冰坚,手指不可曲伸

  3表明作者尝趋百里外求学原因的句子是:益慕圣贤之道,又患无硕师名人与游

  4对太学生中的其他人“烨然若神人”作者却“略无慕艳意”的原因是:以中有足乐者,不知口体之奉不若人也。

  5文中从哪些方面叙述作者青少年时期求学的艰难?用简洁的语言概括。

  艰难之处:a.幼时求学的艰难;b.成年后求师的叩问之难,旅途之艰,生活之苦。

  6作者写自己求学经历艰难的目的是什么?

  目的:劝勉马生不要辜负良好的学习条件,要刻苦读书,以期有所成就。

  7作者幼时借书抄书来读,其原因是“嗜学”与“家贫”之间的矛盾来决定的。

  8作者在叙述青年求学经历时插入同舍生优越的条件有何用意?从中你得到哪些启示?

  与同舍生对比,表现自己并不羡慕别人的优越条件,而是以学得知识,获得学问为乐,这种刻苦学习,专心向学的精神是值得我们永远学习的。

  9作者写此文,意在勉励马生刻苦学习。在《三国演义》中有那么一段,孙权通过自身体会劝说手下一员大将读书的故事,后来这员大将设奇计袭荆州,大败关羽为东吴建下奇功。那么这员大将叫什么名字?从他身上你能获得哪些启示?

  大将:吕蒙;启示:后天学习很重要;勤能补拙,学能治愚;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10作者并不因衣食住行的条件比“同舍生”差而稍有自卑,足见其内心充实,志存高远。请结合他的生活补充出所缺下联。

  负箧曳屣求师苦;俯身倾耳读书勤。

  11古人刻苦求学的事迹有哪些?

  ①东周时代,苏秦读书欲睡锥刺股。②西汉,孙敬昼夜苦读,以绳系头悬屋梁。

  ③西汉,匡衡勤学无烛凿壁偷光读书。④晋朝,车胤(yìn)囊萤读书。

  ⑤晋,孙康家贫,映雪读书。

  (古人苦学的做法不必要后人效仿,但他们刻苦学习的精神是值得我们学习的,要从他们的事迹中获取勤奋学习,立志上进的动力。)

  12应怎样看待学习条件与学习好坏之间的关系?

  答:学习条件不好,仍然能学习好,像宋濂那样;学习条件好,却不一定学得好,像某些“太学生”那样。学习条件好坏对学习能够有所影响,但不是决定性的,学习成功关键是长期坚持“勤且坚”专心致志,这是宋濂起身体会,也是古今学有所成的人的共同体会。

  13与作者当年的学习条件相比,今天的你有哪些优越的地方?说说现代中学生有怎样的苦乐观?

  吃穿无忧,国家、学校、家长、老师的全力支持,设备先进,资源广泛,信息灵通等。

  现代中学生,宋濂之苦,闻所未闻;诸生之福,过之不及。条件何等的优越,应更好的珍惜,树立正确的学习态度和具有远大的理想,读书虽然苦些,但和宋濂求学相比,又何苦之有?只要全身心的投入到学习之中,就会以苦为乐,且乐此不疲。

  14作者在艰苦的环境下刻苦学习精神对你有什么启发?结合自己实际谈一下。

  虽然我们现在学习条件优越,远远超过了宋廉,但刻苦学习的精神却比不上他,因此,应该向他学习,不再生活上攀比,专心致志,才能学有所成。

  15《送东阳马生序》是传诵了几百年的名篇,勉励后人学习的好教材。宋濂的苦读并不比囊萤映雪,凿壁偷光更动人,却能流传至今。请从对现实的学习生活有借鉴意义的角度,谈谈本文为人称颂的原因是什么?

  至少有两种原因:(1)作者求学时的可贵品质,他勤奋,刻苦,专一的精神,达到了更好的启迪,鼓舞,教育后人的目的。(2)是使人们懂得了学习的好坏与环境关系不大,关键取决于主观是否努力。24.读完此文后,请用一组不少于五言的对偶句,概括你对本文的理解。如:勤学不畏寒苦,苦读岂惧艰难。学士名从勤艰得,梅花香自

  16读完全文;你觉得应该学习作者的什么精神和品质?

  不畏艰苦,刻苦勤奋的求学精神和坚守信约,谦虚有礼的美好品质。

  17作者写此文,意在勉励马生刻苦学习。在《三国演义》中有那么一段,孙权通过自身体会劝说手下一员大将读书的故事,后来这员大将设奇计袭荆州,大败关羽为东吴建下奇功。那么这员大将叫什么名字?从他身上你能获得哪些启示?

  吕蒙;启示:后天学习很重要;勤能补拙,学能治愚;士别三日,当刮目相看。

  18作者并不因衣食住行的条件比“同舍生”差而稍有自卑,足见其内心充实,志存高远。请结合他的生活补充出所缺下联。

  负箧曳屣求师苦;俯身倾耳读书勤。

  19本文作者写作此文是送给马生的,你认为他读过此文后,会明白一个什么道理?

  马生读过此文后,一定明白学习必须勤奋,刻苦,专一,这样才能有所成就。

  20读完此文后,你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求学之路是艰难坎坷的,只有不畏艰难,勇于探索,具有恒心和毅力,才能学有所成,勤奋学习是取得成绩的根源。

  21太学生的优越条件,表现在那些方面?

  有书可读,有师可问,无奔走之劳,无冻馁之患。

  五、参考译文

  我小时就爱好读书。家里穷,没有办法得到书,就经常向有书的人家去借,亲手用笔抄写,计算着约定的日子按期归还。天气特别冷的时候,砚池里的墨水结成坚冰,手指不能屈伸,也不敢放松。抄写完毕,赶快把书送还,不敢稍稍超过约定的期限。因此,人家都愿意把书借给我,我也因此能够看到各种各样的书。成年以后,更加仰慕古代圣贤的学说,又担心没有与大师、名人交往。曾经跑到百里以外拿着经书向当地有道德学问的前辈请教。前辈德高望重,向他求教的学生挤满了屋子,他从不把言辞和表情放温和些。我站在旁边侍候着,提出疑难,询问道理,弯着身子,侧着耳朵,向他请教;有时遇到他斥责,我的表情更加恭顺,礼节更加周到,一句话也不敢多说;等到他高兴了,就又去请教。所以我虽然愚笨,但终于能够有所收获。

  当我从师求学的时候,背着书箱,拖着鞋子,行走在深山大谷里,深冬季节,刮着猛烈的寒风,踏着几尺深的积雪,脚上的皮肤冻裂了还不知道。到了客舍,四肢僵硬不能动弹,服侍的人拿来热水给我洗手洗脚,用被子给我盖上,很久才暖和过来。住在旅店里,每天只吃两顿饭,没有新鲜肥美的东西可以享受。跟我住在一起的同学,都穿着华丽的衣服,戴着红缨装饰成的缀着珠宝的帽子,腰上系着白玉环,左边佩着刀,右边挂着香袋,浑身光彩照耀,像神仙一样。我却穿着破棉袄,旧衣衫,生活在他们当中,一点不羡慕他们,因为心中有足以快乐的事,不觉得吃的穿的不如人。我求学时的勤奋和艰苦大概就是这样。

  创作背景

  明洪武十一年(1378),宋濂告老还乡的第二年,应诏从家乡浦江(浙江省浦江县)到应天府(今江苏南京)去朝见,同乡晚辈马君则前来拜访,宋濂写下了此篇赠序,介绍自己的学习经历和学习态度,以勉励他人勤奋。

  作者简介

  宋濂(1310—1381),字景濂,号潜溪,别号玄真子、玄真道士、玄真遁叟。谥号文宪。浦江(今浙江浦江)人,汉族。明初文学家,曾被朱元璋誉为“开国文臣之首”。[16]因其长孙宋慎牵连胡惟庸党案,全家流放茂州。其散文质朴简洁,或雍容典雅,各有特色。他推崇台阁文学,文风淳厚飘逸,为其后“台阁体”作家的文学创作提供范本。其作品大部分被合刻为《宋学士全集》七十五卷。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诗词的原文翻译注释】相关文章:

宋濂送东阳马生序原文及赏析11-10

送东阳马生序原文翻译及注释03-10

送东阳马生序原文及翻译注释02-06

送东阳马生序原文及翻译12-09

送东阳马生序原文、注释、赏析09-14

送东阳马生序原文及赏析08-11

送东阳马生序03-27

送东阳马生序反思08-01

《送东阳马生序》设计02-2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