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歌赋是什么意思

时间:2024-08-21 07:44:12 泽彪 诗词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诗词歌赋是什么意思

  诗词,是指以古体诗、近体诗和格律词为代表的中国汉族传统诗歌。亦是汉字文化圈的特色之一。通常认为,诗较为适合“言志”,而词则更为适合“抒情”。羡慕我觉得诗词歌赋是什么意思,欢迎大家参考。

诗词歌赋是什么意思

  什么是诗词歌赋

  诗词歌赋,是人们对我国传统汉文学的概称,这一称谓几乎可说是也已概括了中国传统文化的精髓和文化尤其是传统文学的大成。其中,诗词在人们的通常思维中是有着严格格律(主要指平仄、用韵和对偶等严格要求)的两种诗歌体式(古体诗的平仄略微放宽些),是不能乱行押韵和误用平仄的;究其实,所谓的赋,其实也是有着非常严格的对仗规则和平仄要求,只是当今一些习作者因不知而写着罢了。而这,无疑是对传统文化的严重摧残。但这诗词歌赋的创作还是有其自身的独特要求和写作技巧的,人们一旦掌握了,写好它们应该也不是什么太难之事。

  诗词歌赋的意思

  歌字从哥从欠。“哥”字从二可,可字义为“肩挑、荷担(以运送土石)”,即服徭役;二可上下叠加所造成的“哥”,表示的是“服过二次徭役、资深服役者”。“欠”即“欠身”,指上半身动作、胸部动作。“哥”加“欠”表示“资深服役者的胸部动作”、“资深服役者用声音抒发胸怀”。故“歌”本义是:资深服役者传唱、吟诵的民谣。

  赋,是由楚辞衍化出来的,也继承了《诗经》讽刺的传统。关于诗和赋的区别,晋代文学家陆机在《文赋》里曾说:诗缘情而绮靡,赋体物而浏亮。也就是说,诗是用来抒发主观感情的,要写得华丽而细腻;赋是用来描绘客观事物的,要写得爽朗而通畅。陆机是晋代人,他的话说出了晋代以前的诗和赋的主要特点,但不能作机械的理解,诗也要描写事物,赋也有抒发感情的成分,特别是到南北朝时代抒情小赋发达起来,赋从内容到形式都起了变化。

  诗词歌赋的讲究

  歌指韵歌赋,是讲究格律的韵文,是韵文赋的一种,是律赋的分支,是骈赋的近亲,主要以歌韵的节奏来行赋文,甚至大多数要使用同韵母的字作句字结尾,以求押韵的文体赋或新赋。因为辞赋,目前可划分为:传统辞赋、白话辞赋、新赋、诗赋、词曲体辞赋等。赋其实就是古代的散文。

  诗,旷世绝宇几人知?尽情时,方显我才思。

  词,如痴如醉如着迷。细读来,句句都神奇。

  歌,随风飞到西柏坡。遇知音,知音从此多。

  赋,东方巨龙狂起舞。起舞时,抖落风和雨。

  中国传统文化精髓的“诗词歌赋”。

  诗词歌赋之“诗”

  与其说中国的唐朝是一个诗歌的国度,不如说中国一直是一个诗歌之国。

  现在,“诗歌”是并列于散文、小说、戏剧的四大文学形式之一,是通过非常凝练的、有韵律的文字来抒情的文学类型的统称,但是古代分的很清楚,诗就是诗,歌就是歌,简单来说,不合乐的、不可以吟唱的称为“诗”,合乐的、可以吟唱的称为“歌”;放到现代,现代诗是“诗”,流行歌是“歌”,统称“诗歌”,说到这儿,我们就可以理解为什么一位美国的民谣歌手能拿到2016年的诺贝尔文学奖,瑞典文学院给他的颁奖词就是“鲍勃迪伦在美式歌谣的传统下,创造了全新的诗意的表达。”

  现在,我们学诗更多的是基于它的语言美、意境美、韵律美,而古代的诗还起着一个非常重要的作用——“教化”,也称“诗教”,孔子说“不学诗,无以言;不学礼,无以立”,“诗”“礼”是周代社会贵族教育和社交礼仪中必须掌握的东西,也是孔子传道授业的基本内容,《诗经》被列为“经史子集”中级别最高的“经”,就有这个道理。

  其实,诗从一开始,就是双线并行发展,一条是王室当中的雅乐,比如《诗经》里的大雅、小雅,周颂、鲁颂、商颂,多是王朝礼赞,祭祀颂词,好比“阳春白雪”;一条是从民间的劳动号子演变来的俗乐,比如《诗经》里的国风,好比“下里巴人”,但往往是,来自民间的,贴近现实的,比那些高高在上的,不接地气的更容易打动人,被人记住。两千年后的今天,《诗经》里的“关关雎鸠,在河之洲,窈窕淑女,君子好逑”“蒹葭苍苍,白露为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桃之夭夭,灼灼其华。之子于归,宜其室家。”依然打动人心,依然为人熟知,“时迈其邦,昊天其子之,实右序有周。”“天命玄鸟,降而生商,宅殷土芒芒。”有几个人读过?

  诗就发展来说,最开始诞生的是古体诗,直至东汉末年乃至建安文学的出现,近体诗才算发展起来,隋唐则是格律诗的高峰期。目前最早的诗册是被称之为文学代名词的“风骚”,即诗经(国风)、楚辞(离骚),这是以南北为界并行的两条线(这两条线与以王室、民间发展的脉络所并列)。再到后来,东汉的秦嘉徐淑夫妻诗人出现,文人们专门创作的《古诗十九首》出现,拓宽了诗的语言范畴(以前多是四言以及杂言),迎来了五言诗的辉煌,让诗的发展上了一大台阶。《古诗十九首》里的“行行重行行,与君生别离 ”,“青青河畔草,郁郁园中柳”,“人生天地间,忽如远行客”“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飙尘”“盈盈一水间,脉脉不得语。”具有非常高的审美与文学价值。

  而以三曹、建安七子为代表的建安文学的喷涌出现,更是为诗歌的发展注入了前所未有的活力,曹丕创作的两首《燕歌行》,更是七言诗的鼻祖。南北朝时期,竹林七贤中的阮籍、嵇康的诗歌大放异彩,谢灵运的山水诗、陶渊明的田园诗并驾齐驱,为诗的最高峰的到来奠定了基础。

  来到唐朝,诗歌终于迎来了震古烁今的灿烂时期,科举考试中的诗赋比试,直接刺激了一波又一波具有高超思想和写作技巧的诗人的诞生。

  从初唐四杰、陈子昂到盛唐的李白、杜甫、王维、孟浩然、王昌龄,再到中唐的白居易、元稹、刘禹锡,以及晚唐的李商隐、杜牧,一个个名字如雷贯耳,他们在当世就享有崇高的诗歌地位,那仿佛是一个偌大的江湖,风格多样,门派众多,谁都可以出来走两步,谁也不会瞧不起谁。唐诗的形式和风格是丰富多彩、推陈出新的。它不仅继承了汉魏民歌、乐府传统,并且大大发展了歌行体的样式;不仅继承了前代的五、七言古诗,并且发展为叙事言情的长篇巨制;不仅扩展了五言、七言形式的运用,还创造了风格特别优美整齐的近体诗。

  唐朝以后,诗歌的最高峰渐隐,出现了宋朝重理学、哲学的说理诗,比如陆游的“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朱熹的“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王安石的“不畏浮云遮望眼,只缘身在最高层”,苏轼的“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生在此山中”。其中,所蕴含的多是“以文入诗”以及“佛门禅机”。

  明清诗歌,已失去生机,就不必再提了。

  诗词歌赋之“词”

  词,有别于“诗”,但又与诗不可分割。

  词从一开始,就是伴着诗而来的,很多人说词是诗的变体,是古体诗的长短句与格律诗的韵律相结合的一种文体,被称为诗余、长短句、曲子、曲子词、乐府等。其特点为“调有定格,句有定数,字有定声(明代徐师曾《文章辨体序说》)”,也就是每一个词牌名都有固定的填词依据,可以吟唱。

  词根据字数的不同,又可分为长调(91字以上)、中调(59~90字)、小令(58字以内)。词有单调和双调之分(类似于现在的歌曲),双调就是分两大段,两段的平仄、字数是相等或大致相等的,单调只有一段。词的一段叫一阕或一片,第一段叫前阕、上阕、上片,第二段叫后阕、下阕、下片。

  关于词牌的来历,有这么几种:1、本来就是乐曲的名称,如《菩萨蛮》《西江月》《卜算子》《风入松》《蝶恋花》;2、摘取一首词中的几个字,如《忆秦娥》《忆江南》《如梦令》;3、本来就是词的题目,如《踏歌行》《舞马词》《唉乃曲》《渔歌子》《浪淘沙》《抛绣球》《更漏子》。

  词的发展,用一句话概况,就是成于唐代,兴于五代,盛于宋代,延于清代。

  我们先来看唐代,据《旧唐书》记载;“自开元以来,歌者杂用胡夷、里巷之曲。”由于音乐的广泛流传,当时的长安有很多以演唱为生的优伶乐师,根据唱词和音乐拍节配合的需要,创作或改编出一些长短句参差的曲词,这便是最早的词了。另据《敦煌曲子词》考证,现存的160多首敦煌曲子词,大都作自唐玄宗时代直至唐末五代,可能还有玄宗以前的作品。其中除了5篇已经考知为温庭筠、欧阳炯、李杰等人所作,绝大多数的作者是无名氏。这些民间作品有的虽经文人的修改润饰,但大部分仍保留着朴素、真率的民间风格。从以上可以推断,词受到了胡乐影响,起源于民间,后来被文人加工,带到一个新的维度。

  唐词的代表作当属张志和的《渔歌子·西塞山前白鹭飞》,白居易的《忆江南·风景旧曾谙》,李白的《秋风词·秋风清》《长相思·在长安》《忆秦娥·萧声咽》《菩萨蛮·平林漠漠烟如织》《清平乐·禁庭春昼》,刘禹锡的《浪淘沙·九曲黄河万里沙》,戴叔伦的《调笑令·边草》,到晚唐时候,花间派的温庭筠的出现,将词的数量一下子提升了,花间派的代表作《花间集》是最早的一部词集,共收集了由18位词人写的500首词,其中温庭筠就有66首。

  再到五代十国,倚声填词更蔚为成风。西蜀与南唐二地,经济文化最为发达,成为词人汇集的两大基地。西蜀词人的词大多收集在《花间集》里。西蜀花间词人中,以韦庄的成就最高;而南唐词人中则以李璟、李煜、冯延巳最为出色。南唐后主李煜被俘之后的词作《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相见欢·无言独上西楼》《浪淘沙·帘外雨潺潺》等开拓了一个新的深沉的艺术境界,给后世词客以强烈的感染。

  进入宋代以后,名家辈出,词的主流依然是沿袭晚唐五代,吟风弄月,注重词的抒情性与音乐性,如二晏、张先等。词的创作在苏轼、辛弃疾等大词人的手上大胆革新,开创豪放派,与柳永、李清照为代表的婉约派并驾齐驱,得到了最大的提高与发展。宋词也脱离“靡靡之音”的狭隘范畴,进入一个新的天地,得以与唐诗并称,被后人尊为一代文学之胜。不过在这同时,民间词也随着被忽略甚至被埋没了。

  词于宋代达到顶峰后,在元明时代被更为口语化、生活化的散曲所取代,衰落了三百多年,在清代又再次苏醒。其中清词三大家(陈维崧、朱彝尊、纳兰性德)名声最大,艺术成就最高的当然是纳兰性德,“我是人间惆怅客”“人生若只如初见”“一生一世一双人”“当时只道是寻常”“一片伤心画不成”,他的词直追唐后主李煜,他的人生际遇也和李后主极为相似,王国维称“北宋以来,一人而已。”

  诗词歌赋之“歌”

  说到歌,我们可能首先想到的是流行歌曲,民谣、摇滚、民族、古典、西部音乐,这些确实都是“歌”,而且和文学作品中的“歌”不可分割。

  对比古今,当代我们的艺术形式太多了,舞蹈、戏剧、电影、话剧、音乐会、蹦迪、相声、小品、电视,古人的娱乐形式则相对拘于歌舞。我们抛开少数民族的舞蹈的话,古代的“舞”一般是有身份地位的人才能观看的,而“歌”则相对容易,也来得快。

  其实,正如上面所说,从诗诞生的那一天,就和歌从未分开过,歌早于诗,诗最初是从歌词演化而来,后来被文人不断发扬了。《诗经》里所有的篇章都是可以入乐歌唱的(所以又被称为《诗歌》,是“音乐文学”的鼻祖),再往前推,最早的古风《弹歌》写“断竹,续竹;飞土,逐宍”;《击壤歌》写“日出而作,日入而息。凿井而饮,耕田而食。帝力于我何有哉!”《腊辞》写“土反其宅,水归其壑,昆虫毋作,草木归其泽!”《南风歌》写“南风之薰兮,可以解吾民之愠兮。南风之时兮,可以阜吾民之财兮”《荆轲歌》写“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探虎穴兮入蛟宫,仰天呼气兮成白虹”,《越人歌》写“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这些古诗题目就是“**歌”,都是上古先民在生活当中,发自内心的感叹和最真挚的吟唱。

  《诗经》之后,汉乐府跟随而来。这里需要说一下,“乐府”是个政府部门,初设于秦,是当时“少府”下辖的一个专门管理乐舞演唱教习的机构。汉初,乐府并没有保留下来。到了汉武帝刘彻时,在定郊祭礼乐时重建乐府,它的职责是采集民间歌谣或文人的诗来配乐(这和《诗经》里的国风的来源又很类似),以备朝廷祭祀或宴会时演奏之用。它搜集整理的诗歌,汉人叫做“歌诗”,魏晋时始称“乐府诗”,或简称“乐府”。汉乐府中最有名的就是《孔雀东南飞》,它歌颂焦仲卿和刘兰芝的生死不渝的爱情,是我国古代最长的叙事诗。除此之外,《陌上桑》《白头吟》《长歌行》《上邪》《江南》《有所思》等也很有代表性,《羽林郎》《东门行》《战城南》《十五从军征》等也具有很强的现实性。

  汉乐府之后,南北朝民歌迎来了大发展。它是继周民歌和汉乐府民歌之后以比较集中的方式出现的又一批人民口头创作,是中国诗歌史上又一新的发展。说到这里,我们应该意识到,所谓的“诗”是大雅之堂的,专业的,多由文人创造;而所谓的“歌”,大部分是由社会底层的劳动人民创造的,歌唱的。回到正题,南北朝民歌虽是同一时代的产物,但由于南北的长期对峙,北朝又受鲜卑贵族统治,社会环境、自然环境等都大不相同,因而南北朝民歌也呈现出不同的色彩、情调与风格。南朝民歌清丽缠绵,更多地反映了人民真挚纯洁的爱情生活;北朝民歌粗犷豪放,广泛地反映了北方动乱不安的社会现实和人民的生活风习。《乐府诗集》所谓“艳曲兴于南朝,胡音生于北俗”,正扼要地说明了这种不同。南朝民歌中的抒情长诗《西洲曲》和北朝民歌中的叙事长诗《木兰诗》,分别代表着南北朝民歌的最高成就。《木兰诗》又和《孔雀东南飞》并称“乐府双璧”,加上唐代韦庄的《秦妇吟》,并称“乐府三绝”(这里的乐府已非本来面目,属于形式范畴了)。

  再往后,唐代的白居易、元稹、张籍、李绅等人发起的以“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为口号的“新乐府运动”成为这一命脉的延续,他们张恢复古代的采诗制度,发扬《诗经》和汉魏乐府讽喻时事的传统,使诗歌起到“补察时政”,“泄导人情”的作用。这里的“新乐府”是相对“汉乐府”而言的,不同之处是自创新题,咏写时事,相同之处是汉乐府的现实主义精神,白居易的《新乐府》50首、《秦中吟》10首,元稹的《田家词》、《织妇词》,张籍的《野老歌》、王建的《水夫谣》,并为新乐府运动中的优秀作品。

  关于“歌”,这里再补充两点:一是古代的歌分为三大类:以先王之乐为“雅乐”,前世新声为“清乐”,合胡部者为“宴乐”。雅乐是汉魏以前的古乐;清乐是清商曲的简称,大部分是汉魏六朝以来的“街陌谣讴”;宴乐(或作谯乐,燕乐,是当时宴会时演奏的音乐)主要成分是西域音乐,是中国西部各兄弟民族的音乐,以及中亚细亚和印度的音乐;二是古代的歌所依据的是“宫调”作曲,宫调由七声十二律构成,即宫、商、角、变徵、徵、羽、变宫。其中任何一声都可以构成一种调式。以宫声为主的称“宫”,以其他各声为主的调式称“调”,合称“宫调”。

  唐代以后,宋词、元曲虽然皆可吟唱,也被称为“乐府”,但已非原本的“诗歌”面目,成为一种多用于娱乐,放松情绪的音乐载体,“歌”从《诗经》、汉乐府、南北朝民歌、新乐府运动承载的“现实主义精神”已经很少了。

  诗词歌赋之“赋”

  这里的赋,我们可以有多重理解。

  第一种理解是《诗经》中的三种表现手法之一,是中国古代对于诗歌表现手法的模式化归纳,即“赋、比、兴”,按朱熹的说法,“赋者,敷陈其事而直言之者也”;“比者,以彼物比此物也”;“兴者,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词也。”

  第二种理解是我们常说的“赋诗一首”,这在古代是很常见的,按事先规定的题目或者主题去写诗,以及广泛用于科举的“试帖诗”或“应制诗”,就是“赋诗”,南朝梁元帝的《赋得兰泽多芳草》,白居易的《赋得古草原送别》,张九龄的《赋得自君之出矣》,韦应物的《赋得暮雨送李胄》,都是这样的代表。这种理解,其实还是没有脱离前面的“赋比兴”的范畴,“赋诗”在某种意义上就是“写诗”的意思。

  第三种理解应该是更大众的理解,那就是如果把诗、词、歌统称为“诗歌”的话,赋则是“文”了,虽然它不是四大文学形式中的“散文”,但是放在“诗歌”门类里也并不恰当。所以这就略显尴尬了:赋的韵律感、节奏感,偏向于诗歌,但它的语言又偏向于散文,这样介于“诗歌”和“散文”之间,竟有些不伦不类了。

  通常,我们把赋按时间轴和形式分为这么几类:

  一是“短赋”,以先秦诸子百家中的荀子为代表,创作了《赋礼》、《赋知》、《赋云》、《赋蚕》、《赋箴》等多篇叙事性短赋。

  二是“骚赋”,作品以《楚辞》为代表,人物以屈原、宋玉为代表,屈原的《离骚》体中的“……兮……”至今是很多赋文的常用词,宋玉的《风赋》《高唐赋》《神女赋》《登徒子好色赋》等则开创了赋的别样空间。

  三是“辞赋”,又被称为“汉赋”,“大赋”,这是赋在中国文学中的最高成就和最高代表,汉赋与先秦散文、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相并列,是代表一个时代的文学印象,它与唐诗反映盛唐一样,代表了不可一世的大汉气象。汉赋的代表作家和作品分别为:司马相如的《子虚赋》、《长门赋》、《大人赋》、《凌云赋》;扬雄的《甘泉赋》、《河东赋》、《羽猎赋》、《长杨赋》;班固的《两都赋》;张衡的《二京赋》和《归田赋》。

  四是“骈赋”,以魏晋时期为主,曹植的《洛神赋》,晋代潘岳的《闲居赋》,左思的《三都赋》都是骈赋的典型代表,还有“骈文”代表王勃天才般的作品《滕王阁序》,李华的《吊古战场文》,孔稚珪的《北山移文》,庾信的《哀江南赋》。

  五是“律赋”,以唐代杜牧的《阿房宫赋》为代表。

  六是“文赋”,以宋代苏轼的《赤壁赋》,欧阳修的《秋声赋》为代表,宋赋或者文赋和汉赋已经大相径庭,内容更现实,形式更自由,更偏向于散文化了,在这里面,苏轼的前后《赤壁赋》可谓光耀千古,比司马相如、扬雄的汉赋有过之而无不及,这里我们也不得不说,不管是散文、骈文、诗、词,都是一种文字载体罢了,最重要的还是里面所体现的思想,就像苏轼一样,什么文体在他的笔下都被运用的出神入化,来去自由。

  七是“小赋”,以明清的部分性灵派作家为代表,写的赋文很空灵,注重意境的表达和节奏、韵律等形式上的美感。

【诗词歌赋是什么意思】相关文章:

balance的意思是什么09-22

耳濡目染的意思是什么03-06

潜行的意思是什么09-20

寂寥的意思是什么08-18

imagine的意思是什么08-11

包罗的意思是什么12-19

冬至是什么意思08-02

白露是什么意思06-01

小暑是什么意思08-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