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 百文网手机站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诗词解析

时间:2021-06-25 18:01:06 诗词 我要投稿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诗词解析

  韩愈《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其一)》诗歌鉴赏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二首(其一)韩愈 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 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 这首小诗是写给水部员外郎张籍的。张籍在兄弟辈中排行十八,故称“张十八”。诗的风格清新自然,简直是口语化的。看似平淡,实则是绝不平淡的。韩愈自己说:“艰穷怪变得,往往造平淡”(《送无本师归范阳》)。原来他的“平淡”是来之不易的。 全篇中绝妙佳句便是那“草色遥看近却无”了。试想:早春二月,在北方,当树梢上、屋檐下都还挂着冰凌儿的时候,春在何处?连影儿也不见。但若是下过一番小雨后,第二天,你瞧吧,春来了。雨脚儿轻轻地走过大地,留下了春的印迹,那就是最初的春草芽儿冒出来了,远远望去,朦朦胧胧,仿佛有一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这是早春的草色。看着它,人们心里顿时充满欣欣然的生意。可是当你带着无限喜悦之情走近去看个仔细,地上是稀稀朗朗的极为纤细的芽,却反而看不清什么颜色了。诗人象一位高明的水墨画家,挥洒着他饱蘸水分的妙笔,隐隐泛出了那一抹青青之痕,便是早春的草色。远远望去,再象也没有,可走近了,反倒看不出。这句“草色遥看近却无”,真可谓兼摄远近,空处传神。 这设色的背景,是那落在天街(皇城中的街道)上的纤细小雨。透过雨丝遥望草色,更给早春草色增添了一层朦胧美。而小雨又滋润如酥。酥就是奶油。受了这样的滋润,那草色还能不新吗?又有这样的背景来衬托,那草色还能不美吗? 临了,诗人还来个对比:“绝胜烟柳满皇都”。诗人认为初春草色比那满城处处烟柳的景色不知要胜过多少倍。因为,“遥看近却无”的草色,是早春时节特有的,它柔嫩饱含水分,象征着大地春回、万象更新的欣欣生意。而烟柳呢?已经是“杨柳堆烟”时候,何况“满”城皆是,不稀罕了。到了暮春三月,色彩浓重,反倒不那么惹人喜爱了。象这样运用对比手法,与一般不同,这是一种加倍写法,为了突出春色的特征。 “物以稀为贵”,早春时节的春草之色也是很娇贵的。“新年都未有芳华,二月初惊见草芽”(韩愈《春雪》)。这是一种心理状态。严冬方尽,余寒犹厉,突然看到这美妙的草色,心头不由得又惊又喜。这一些些轻淡的绿,是当时大地唯一的装饰;可是到了晚春则“草树知春不久归”(韩愈《晚春》),这时那怕柳条儿绿得再好,人们也无心看,因为已缺乏那一种新鲜感。 所以,诗人就在第三句转折时提醒说:“最是一年春好处。”是呀,一年之计在于春,而春天的最好处却又在早春。 这首诗咏早春,能摄早春之魂,给读者以无穷的美感趣味,甚至是绘画所不能及的。诗人没有彩笔,但他用诗的语言描绘出极难描摹的色彩——一种淡素的、似有却无的色彩。如果没有锐利深细的观察力和高超的诗笔,便不可能把早春的自然美提炼为艺术美。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诗词解析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目的要求:

  1. 了解有关韩愈的文学常识和本诗的写作背景。

  2. 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并背诵和默写这首诗。[教学重点]理解作者表达的热爱早春,热爱自然的情感并背诵和默写这首诗[教学难点]联系实际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学内容和步骤][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字退之。唐代文学家、哲学家,当时古文运动的倡导者。河南河阳(今孟县)人,祖籍昌黎、世称韩昌黎,晚年任吏部侍郎,又称韩吏部。谥号“文”,又称韩文公,倡导古文运动,其散文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与柳宗元并称“韩柳”。其诗力求新奇,有时流于险怪,对宋诗影响颇大。有《昌黎先生集》。北魏贵族后裔,父仲卿,为小官僚。

  [译文]

  长安街上细小的春雨润滑如酥,

  近看没有绿色,

  远看草色青青。

  早春正是一年春光的大好时节,

  大大胜过满城杨柳堆烟的暮春。

  赏析

  这首诗又名《初春小雨》。诗中所写当是早春景物,主要写小雨后的京都景色。起始一句点明地点并描写了小雨所形成的情状——长安街上下着纷纷洒洒的细雨;这细雨看上去十分可爱,它落在地面上就像酥油一样软润,野草开始萌发;这种萌发远看一片新绿,近看却隐隐约约。这一句,真实的写出了在小雨中所看到的野草萌生状态。三、四两句是诗人对前两句所写景物的评价。他认为,这是一年中春天最好最美的时节,要远远胜过含烟柳树绿遍整个皇都的时候。这种评价,实际上包含了比较,将“烟柳满皇都”的景象与“小雨润如酥”所形成的景色相比较,目的在于显示早春季节的可爱,并以“绝胜”表明了他喜爱的程度。

  景物典型鲜明、比喻贴切生动而构思精巧是这首诗的特点。早春的景物很多,诗人只写最具典型的小雨与野草,将他们安排于同一幅画中,鲜明的表现了早春的独特景色。比喻只有一个就是“小雨润如酥”,十分贴切的写出了小雨的软润状态,生动形象。将春雨、小草这些早春景物与尚未出现而又将要出现的“烟柳满皇都”景象安排在比较情景中,并以“绝胜”突出早春景物之美,构思十分精巧。

  语文版七年级下第六单元《诗词五首》教案6

  语文课标版七年级写字——常用独体字的书写训练教案示例1

  教案示例

  写字——常用独体字的书写训练

  一、汉字书写基础知识

  初中生要写好硬笔行楷字,从书写技法上讲,关键的有两条,一是笔画,即要掌握好自然连带这一最基本的笔画组合规律;二是结构,即要掌握好笔画之间的搭配、布白。总的来说,写好笔画是为结构服务的。因此,归根结底是要写好结构。这就好比画一个人的头像一样,最重要的是把五官合理地安排在脸的轮廓当中。这也好比盖房子一样,准备好砖瓦、木料固然重要,但要把房子盖好,最重要的是设计好房屋的结构样式。因此有人也把结构叫做“间架”。

  从结构上讲,汉字可分为独体字与合体字两种。独体字也叫单体字,它是由基本笔画、部件组成的字。从外形看,汉字大致可分为以下十种形状。一个字是什么形状,就要写成什么形状;尤其是独体字,明确其大致形状十分必要,因为这是行楷字书写端庄、美观的基础。

  1.正方形。这样的字形状方正,没有明显的主笔(一个字中最主要的一笔)。如:用、正、门、习等字。正方形的字不要写得太大。

  2.长方形。相对于正方形来说,横短竖长,没有其他伸展的笔画,体态瘦长。这样的字要顺其自然,横向笔画宜短而轻快,竖向笔画宜长而挺拔,切忌写成正方形。如:耳、目、月、自等字。

  3.扁方形。横长竖短,没有撇捺等伸展的笔画,形态扁。不要写成正方形。如:皿、血、四、二等字。

  4.正三角。形态上尖下平,构图像金字塔,很稳重。如:上、土、久、止、人等字。

  5.倒三角。形态上平下尖,书写时不要偏坠、斜向一方。如:丁、了、甲、下等字。

  6.梯形。主笔在字的下面,上窄下宽,书写时下部笔画要舒展。如:丘、反、无、兄、益等字。

  7.倒梯形。主笔在字的上面,上宽下窄。书写时上部的笔画要拉开,下面的笔画要对正。如:言、万、贾、田等字。

  8.圆形。主笔在字的中间,中间部分伸展,笔画四周形成向心内聚之势。如:面、要、头、赤等字。

  9.棱形。中间宽、上下尖。如:中、申、个、十等字。

  10.左斜形。字的支撑点在右下角,有自左上向右下取势之感。如:戈、气、飞等字。

  11.右斜形。字的形态自右上往左下取势,有向右倾斜之感,书写时应斜中求正。如:夕、少、户、万、力等字。

  在书写独体字时,还应注意以下几点。

  一、相对来说,独体字笔画比较少,书写时一定要注意重心平稳。字的重心是支撑字的份量的中心点,重心平稳,字才能立得住,才能斜中求正,字自然也会端正平稳。

  二、很多独体字两边都有撇捺斜形笔画,书写时要注意两边的笔画搭配起支撑作用,整个字才显得端正舒展、美观大方。

  三、尽管硬笔字的书写笔画粗细反差不是很大,但一个字的笔画也要有轻有重,有细有粗,尤其是个别笔画在折处、捺处、钩处、起笔和收笔处都宜粗重,这样字才显得富有弹性。

  二、教学内容分析和建议

  本课是在学生了解了楷书与行楷书的差别基础上,对行楷书独体字进行书写训练。大多数独体字都可以做合体字的组成部件,成为偏旁部首,独体字的书写训练也是在为书写偏旁及组成不同结构类型的合体字打基础。

  1.学习重点

  在把握行楷书自然连带的笔画组合规律基础上,体会笔画之间由于连带而出现的牵丝痕迹,增加行笔的速度。

  2.教学内容设置

  例举常见的独体字,尤其是能作为合体字偏旁的独体字进行书写训练,并结合课文的抄写,使学生体会独体字在实际书写中与其他字的搭配组合关系;同时在书写中逐渐感知一个字的外形大体是什么样的形状。

  3.范字提示

  本课中选择了大量的独体字作为临摹训练内容。学生在练习时主要应把握独体字不同的字形。在抄写课文时,也应体会独体字在词组、句子中的应用。

  语文版七年级下第六单元《诗词五首》表格式教案5

  《诗词五首》教案2

  湖南衡阳市成章实验中学语文组

  教学目的

  1、体会诗歌语言的特点

  2、理解诗歌的思想感情

  3、感受诗歌语言的美、节奏的美

  重点难点

  1、品析诗歌

  2、理解诗歌表达的思想感情

  电教方式

  多媒体

  德育要点

  学习古人良好的生活态度及爱国爱家的思想

  教时安排

  本课共 2 课时。

  教 学 过 程

  基 本 内 容

  补充内容

  第一课时

  一、学习《饮酒》

  (一)导入

  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派”就是其中之一。旧时代的一些诗人,对现实不满,退居山野,避入乡村,通过对自然景物尤其是田园风光的歌咏以抒发情怀。这类诗被称为田园诗,写这类诗的诗人也就被称为田园诗人了。陶渊明就是我国古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他与最早的山水诗人南朝宋诗人谢灵运被合称为“陶谢”。听人说美味,总不如自己亲口尝一尝来得真切。今天我们就来品陶渊明《饮酒》诗之美味吧!

  (二)解题

  1、陶渊明,字元亮,一说名潜字渊明。他是东晋开国元勋陶侃的后代,他三次出仕,三次退隐,最后下决心走上归田之路。在东晋末年,玄学盛行的背景中,他的诗表现出一种新的人生观与自然观,反对用对立的态度看待人与自然的关系,强调人与自然的一体性,追求人与自然的和谐。他共写《饮酒》诗20首,这里选的是其中的第五首。

  2、据说,《饮酒》诗都是陶渊明在饮酒以后写的,但所写诗的内容不一定与饮酒的事情有关,抒写的是自己的志趣。此诗写作时间大约是作者归田的第20年(417年)。此诗写他在农村里悠然自得的隐居生活,通过对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哲理,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找到乐趣的恬适心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三)研习课文

  1、整体把握,理清思路。

  (1)听五首诗词录音一遍;接着听《饮酒》一遍,听清字的读音、诗句的节拍及重音之处等等,然后学生对照课文注释自读一遍,再听第二遍录音,学生默默地跟读。

  (2)补充《饮酒》的注释。

  ①喧:吵闹的声音。 ②君:指陶渊明。这句是假设有人问陶渊明。

  ③心远地自偏:自己的心灵已经远离了尘俗的牵缠,所住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显得清静起来了。④辨:说明。⑤忘言:想不到用什么语言来表达。

  (3)教师根据自己的体会范读《饮酒》两遍。

  (4)打出课件,同时让学生诵读课文多遍。

  (5)指导背诵。

  在熟读理解的基础上背诵。全诗有两个层次:开头四句为一层。是说作者虽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里,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声,如何能做到这样呢?原来是心灵远离了尘俗的牵缠,那么所居的地方自然也就好像清静起来了。“采菊东篱下”以下六句为第二层次,承接“心远地自偏”而写下来。是说对美好的自然景物的欣赏,能获得无限的意趣。沿着这样的理解去读背,就能比较容易地背出。

  2、课文研讨。

  (1)对一些重要词语及句子的理解。

  ①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何“而无车马喧”呢?

  明确:这里的“车马喧”并非指平时老百姓来来往往干活的车马发出的喧闹声,而应指“上层人士之间的交往”。“而无车马喧”意指作者疏远了奔逐于俗世的车马客,看淡了权力、地位、财富、荣誉之类了。

  ②“悠然见南山”的“见”有的版本作“望”,能说说两种版本的优劣吗?

  明确:“见”是漫不经心地看一下,而“望”却是眼睛有意盯住看。这就是说“望”是有意识的注视,“见”是无意识的瞥见。用“见”正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用“望”就缺乏“悠然”之情味了。所以苏东坡也说:如果是“望”,这诗就变得兴味索然了。

  ③如何理解“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这两句的诗意?

  明确:这两句显然是全诗的总结:在这当中,可以领悟到大自然和生活的真谛,可是想要把它说出采,却又不知该怎么说了。实际是说,此种真谛用抽象概括的逻辑语言是不足以体现的。

  (2)说说这首诗表达上的特色。

  明确:总体上说,这首诗语言是较为浅显的,结构上是精妙的,意境是高远的,所含的哲理也是深刻的。

  3、欣赏品味。 .

  (1)名句品味。

  ①“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这四句是写景名句。王士稹在《古学千金谱》中说:“山花人鸟,偶然相对,二片化机,天真自然,既无名象,不落言筌,其谁辨之?”

  ②“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都属值得一品的名句。

  (2)诗的最后两句在结构上的作用。

  明确:此诗的最后两句在全诗的结构上显得非常重要。它既提示了整首诗的形象所要表达的深层意义,同时又把读者的思路引回到形象,值得体会、咀嚼。

  4、学生质疑讨论,教师小结。

  从《饮酒》诗的开头四句可以看出陶渊明当时怎样的心情?

  诗的开头四句是:“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住在众人居住的地方,却听不到车马的喧闹。这在当时确实是不易做到的。从封建社会直至今天,权力、地位、财富、荣誉,常常是人们所追求的,“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这已成了普遍现象。惟独作者却是个例外。因而生出第三句的`设问:“问君何能尔?”这实在是个令人惊奇而关注的问题。作为自答结果的第四句更妙:“心远地自偏。”我的心灵思想远离了那争名夺利的社会官场,超脱了世俗,疏远了奔波于世俗的车马客,因而我的所居之处也变得僻静了。

  作者刚从官场中退隐,一种脱离污浊的由衷之喜溢于言表,他为自己的正确选择而自我欣慰,其心情当然是舒畅愉快的。

  5、课堂训练。

  (1)当堂背诵《饮酒》。(让学生再次整体感悟这首诗。)

  (2)逐步把握欣赏诗词的方法。

  明确:欣赏,先要弄懂诗词字面上的意思;其次运用联想和想像再现诗句所要描述的画面或形象;接着把握诗所创造出的意境。同时从内容、表达方式、写作技巧等方面加以欣赏,以获得自己的感悟。

  6、课堂小结。

  这首诗主要写陶渊明自己在乡村里悠然自得的归隐生活。他离开了污浊的官场,心里觉得十分清静,因为心中远离了尘俗的牵缠了。他自由地种种花采采菊,偶尔抬头看到南山的美景,感到生活过得非常悠闲和舒适,充分表达出他对官场生活的厌恶,对农村淳朴生活的热爱。

  二、学习《次北固山下》

  (一)导入新课

  王湾是洛阳人,于先天元年,即公元712年,也就是杜甫出生那年中了进士。他曾往来于现在的江浙一带,在途经江苏省镇江市北固山时,写下了一首诗《次北固山下》。王湾是一个生卒年不详的唐朝诗人,今天我们还记得他的名字,就是因为他写下了这首千古传颂的诗歌,这就是我们常说的“人以诗传”呀。

  (二)朗读明义

  1、学生自由朗读。

  2、听老师范读。

  3、作朗读指导并齐读。

  次/北固山下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4、参照注释,同桌互译诗句。

  ①客路,当指驿道,是旅客来往所走的道路。镇江是当时水陆交通的枢纽,故以“客路”与“舟行”相对应。

  ②潮平,指潮与岸齐,因而两岸显得宽阔,这是春潮初升时的景象。

  ③风正,指顺风,且风力不大,所以帆是悬挂之形。

  ④残夜,夜将尽时分,太阳从东方升起,又因镇江跟东海相距不远,故称海日。

  ⑤旧年,相对于新年而言,旧年未尽而江上春潮已生,故谓“江春入旧年”。

  ⑥乡书即家书,指诗人寄给洛阳家中的信;旧谓鸿雁可以传递书信,故诗人有托书于归雁之意。

  5、请一位学生讲述诗歌内容。

  (三)感悟抒情

  1、《次北固山下》这首诗哪一句直接抒情?哪些句子属于写景?能说出来这是什么写作手法吗?

  明确:第四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直接抒情,其他三句属于写景。先写景,再抒情,景为情设,情因景生,这是诗歌里常用的情景交融写作手法。

  2、前面三句写景,各有特色,请问你最喜欢哪一句?说说你的感受和理由?

  参考理解:①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青山”指北固山,绿水指长江。此处加了“外”“前”两字,将北固山的位置,确定得不能用于别处,见得旅程介于水陆之间,因此和下联“两岸”“一帆”描写水陆发生密切关系。诗人以平实之笔开篇,犹如画家作画以前在纸上铺设的底色,为抒情言志创设出收缩自如的挥洒空间。诗人一落笔写自己岸上的旅途在望不到的青山之外,显然这里是诗人的想象,这就隐含了诗人并没有到达终点,可见旅途是艰辛的,而走得越远,离家乡也就越远,乡愁也就越浓,这为下面的抒情交待了缘由。此外,这里首句对仗工整,超出了一般律诗的要求,也是诗人的匠心独运,把“青山”和“绿水”分别镶嵌在诗句中,更显得色彩明亮,意境优美。 ②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完全是写景,其中“平”“阔”“正”“悬”都是诗眼。潮平两岸即阔,风正一帆正挂着,表明积雪已慢慢融化,因汇集了千山万壑雪化之水,长江的水量逐渐大了起来,江面因之愈发宽广,再加上江水中央一片船帆高高挂起,第二参照物的切入,使得长江两岸的距离愈显阔大。渐渐上涨的江水与恰到好处的正风吹拂二者相合,才有这“风正一帆悬”,句内的因果呼应,一是勾勒出壮美的大江行船图,二是承接首联、引发下联的巧妙过渡。江春悄悄闯入旧年,山才会青,水才会绿,才会有“潮平两岸阔。”这两句以白描的手法写出了江面的景象,构图精美,意境开阔,与“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陆地风光有异曲同工之妙 ③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海日”两句从章法上看,有导出结尾一联的作用,这就是说,它跟诗人的乡愁有关。“生”和“入”的选用的第一妙处,在于诗人把个昼夜更替的壮观景象与新旧相接的时光荏苒描绘的传神入化,给人开辟出自由想象的无限空间。“生”和“入”二字的第二妙处,又在于诗人把“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与“一江春水向东流”相关联,道出流年似水、岁月暗换的人生感悟。“生”和“入”二字的第三妙处,又在于诗人把思归盼归的乡情暗暗融入这“海日、江春”之中,人在此昼夜更替、新旧相接之时萌发思归盼归的乡情是自然而然。“生”和“入”二字的第四妙处,还在于诗人借物言志:“海日”能冲破黎明前的黑暗喷薄而出,“江春”能跨越天堑奋力北上,人也应顺应天时在一元复始的大好春光中有所作为,只有如此,思归盼归乡情的萌生和付出才最有价值。这两句找到了更高层次的交汇点、碰撞点:天人两合,物我一理。整首诗才浑然一体,让人感到此二联去掉那一个,便都找不到最能都负载诗人此时此地心情的最佳景物。这一联在此诗中起转折作用,诗题为“次北固山下”,“次”当“停驻、停泊”讲,此联刚好写第二日早上又早起赶路,“海日”承上联“潮平两岸阔”而来,“生残夜”从将尽未尽的夜色中升起,“江春入旧年”一句写作者情绪陡转,眼前景色使作者乡情陡生,尾联“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的无奈情绪便很自然的产生。

  3、最后一句“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点名了诗的主题,你是怎么理解这种乡愁的?

  要点:古代交通的限制,运用了雁的意象,乡愁人人有,人的情感归宿。

  (四)比较赏析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颢《黄鹤楼》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王湾《次北固山下》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跟“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相比,就显得开朗一些,是吗?说说道理。

  提示:残夜未尽,而旭日已升;旧岁未除,而江上春潮已至——不正是包含着新的希望吗?(有一种积极向上的精神。)

  第二课时

  一、学习《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一)解题及作者简介

  1、解题:这首小诗是写给水部员外郎张籍的。张籍在兄弟辈中排行十八,故称张十八。

  2、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唐朝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官至吏部侍郎,卒谥文。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其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气势雄健,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二)整体感知

  1、结合课下注释自学。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悟诗中的意境,朗读全诗。

  2、赏析诗歌:理解诗意、感受情境,体味诗境。

  3、诗中写了什么景?其特点是什么?

  这首诗咏早春,抓住了早春的景色特点,将初春草色与满城“烟柳”做对比,表达了诗人对早春的喜爱,能给读者无穷的美感和趣味。运用对比手法,与一般不同,这是一种加倍写法,为了突出春色的特征。

  4、怎样理解“草色遥看近却无”一句诗?

  提示:试想,早春二月,在北方,当树梢上、屋檐下都还挂着冰凌的时候,春在何处?连影儿也不见。但若是下过一场小雨后,第二天,你瞧吧,春来了,雨脚儿轻轻地走过大地,留下了春的印迹,那就是最初的春草芽儿冒出来了,远远望去,朦朦胧胧,仿佛有一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这是早春的春色。看着它,人们心里顿时充满欣欣然的生意。可是当你带着无限喜悦之情走近去看个仔细,地上是稀稀朗朗的极为纤细的芽,却反而看不清什么颜色了。诗人像一位高明的水墨画家,挥洒着他饱蘸水分的妙笔,隐隐泛出了那一抹青青之痕,便是早春的草色。远远望去,再像也没有,可走近了,反倒看不出。这句诗,真可谓兼摄远近,空处传神。

  二、学习《雁门太守行》

  (一)简介作者

  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宜阳)人。少有诗名,曾受到韩愈的赏识。27岁病逝。今存诗240余首,艺术上,他熔铸了前代积极浪漫主义的传统,以奇特的想象,浓艳的色彩,瑰丽奇峭的语言,形成了他幽冷浓艳、虚幻荒诞的独特风格,在中唐诗坛上独树一帜,对后世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有《李长吉歌诗》传世。

  (二)解题。

  《雁门太守行》是乐府旧题,唐人的这类拟古诗,是相对唐代“近体诗”而言的。它有较宽押韵,不受太多格律束缚,可以说是古人的一种半自由诗。

  (三)分析课文

  1、讲解字词。

  ①黑云:乌云,这里兼指战云,形容敌军攻城人多势众。

  ②城:雁门郡城关,在今山西省西北部。

  ③易水:古来被称为易水的不止——处,诗人借用,不一定实指,使人联想到荆轲的《易水歌》。

  2、朗读课文,感知课文

  《雁门太守行》诗人选取三个画面描写军旅生活:一个在白天,表现官军戒备森严;一个在黄昏前,表现刻苦练兵;一个在中夜,写官军出其不意的袭击敌人。尾联以抒写官军全体将士心愿的方式表现了诗人坚定的政治立场:维护中央集权反对藩镇割据。诗中句句都有鲜明的色彩,构成色彩斑斓的画面,以色示物,以色感人,以色传情,作者简直就是一个高明的画家。

  3、问题探究

  理解重点句子

  首联开头,“黑云压城城欲摧,甲光向日金鳞开。”就交织了古战场特有的悲壮。以一个“压”字,点明边塞风云突变,恶战甫临或刚过。再用“甲光”去印证“城欲摧”,表现出边塞将土守危城,蹈死地而愈压愈坚的英雄气概。

  接下来两句,“半卷红旗临易水,霜重鼓寒声不起。”“半”字最为传神,直陈了战争的残酷、持久。“临易水”三字巧妙地升华了将士们慷慨抗敌的情感。人们由此可联想到“风萧萧兮易水寒,壮士一去兮不复还”的易水悲歌,这是何其悲壮、惨烈!

  (四)全文小结

  李贺的诗,用词新奇、构思独特、想象丰富、色彩斑斓、风格怪异。这首诗描写一场惨烈的战争:孤城被敌军团团围困,危在旦夕,将士浴血奋战誓死抵抗。增援部队赶到,但敌军强大,形势依然十分严峻。但将士们毫不气馁,奋勇冲杀,表现了为国效命战死疆场的英雄气概和献身精神。“黑云压城城欲摧”常被用来形容邪恶势力猖獗,形势严峻。

  三、学习《天净沙·秋思》

  (一)作者及体裁

  马致远(1250?一1321?):字千里,号东篱,大都(今北京市)人,元代戏曲作家、散曲家。有“曲状元”之称。他的散曲描写景物意境优美,语言凝炼,流畅自然。

  “曲”:在中国古代文学长廊中,宋以前一直以诗最盛行,宋不仅继承了唐朝的诗而形成了宋诗独具的特点,而又有词的兴起。到了元代,另一新兴的体裁就是曲,曲大致分为两种,一是剧曲,一是散曲。散曲没有动作、说白,包括散套和小令。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就是有标题的小令。(放第3框)

  (二)理解这首小令的意思

  1、指导学生朗读。

  请大家听一遍朗读,划出节奏。

  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2、感受它的意境美

  有人说,“诗中有画,画中有诗”。先请同学们散读一遍课文,说说你头脑中有怎样的画面?请以“我仿佛看到了……”为开头,说说诗句在你头脑中再现的画面。

  举例:“枯藤”、单说“藤”的形态是多样的,把它置于上下文中“枯藤”,形象就具体了,我仿佛看到了枯萎的藤、颓废的藤、没落的藤、毫无生机的藤,于是枯藤这一意象渲染出凄凉、萧杀的晚秋气氛。(学生可能再现出的画面有:几根枯树缠绕着一棵棵秃树,那凋零了的黄叶在萧萧的秋风中瑟瑟的颤抖,黄昏的天空中点点寒鸦,声声哀鸣……一片悲凉的秋景。

  在作者的眼前呈现出一座小桥,桥下小溪潺潺的流水,不远处还有升起袅袅炊烟的农家小院,那里有安居乐业的人们。

  在萧瑟的秋风中,在寂寞的古道上,饱尝艰辛的游子骑着一匹瘦瘦的老马,在夕阳西沉的余辉中,向远方踽踽而行。)

  人们常说,“所有景语皆情语”。因为“断肠人在天涯”,在天涯的断肠人的精神家园已化作了一片荒芜,他眼中的景自然是满目萧然。于是作者眼中的藤、树、马、水都是萧条的、凄凉的、无助的,其实是人的落拓与哀愁的写照,这是以景托情,融情于景。这景无疑传达出浪迹天涯的游子思乡之情,这景与人,境与情,自然意象与社会境遇,和谐的统一于这首小令中,充分的道出了游子羁旅之悲。请大家齐声诵读,让我们将景语化为情语,体验体验游子的悲苦与心酸。

  3、拓展

  (1)下面的诗句都是写秋的,请选出与《天净沙·秋思》意境不相同的一项:

  a 沅江流不尽,屈子怨何深。日暮秋风起,萧萧枫树林。

  b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朝。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c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2)关于思乡主题的诗句:

  床头明月光,疑是地上霜。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李白 《静夜诗》

  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李白 《渡荆门送别》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王湾 《次北固山下》

  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杜甫《春望》

  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崔灏《黄河楼》

  月之故乡 (余光中)

  天上一个月亮/水里一个月亮//天上的月亮在水里/水里的月亮在天上//低头看水里/抬头看天上//看月亮,思故乡/一个月亮在水里/一个月亮在天上//

  由《爱莲说》中“晋陶渊明独爱菊”导入《饮酒》

  向学生介绍“五柳先生”之来源。

  1、断句:

  结庐/在人境,

  而无/车马喧。

  问君/何能尔?

  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

  悠然/见南山。

  山气/日夕佳,

  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

  欲辨/已忘言。

  2、韵脚:

  喧、偏、山、还、

  言

  3、本诗的难点是对“隐居”的理解,什么才叫隐居?

  学生自主发言,误区在偏远的深山老林里隐姓埋名则为隐居。

  教师明确:“大隐隐于市,小隐隐于林”

  ,真正的隐居是内在精神的超凡脱俗,淡泊名利。

  4、本诗要点:“真意”的内涵是什么?作者是否真的难以用语言表达?

  真意:远离世俗,过着从容闲适隐居生活的乐趣。

  否,此时无言胜有言,作者是要读者自己去体会其中意趣。

  标题中“次”字的理解:旅途中暂时停泊。

  本诗中心句: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作者为什么会思乡了?

  因为“江春/入/旧年”告诉我们临近年关团圆之时了。

  本诗名句赏析是重点也是难点: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从语句的倒装上入手讲解其中深意:

  1、 新旧交替的生活哲理

  2、 蕴含积极、乐观、向上的鼓舞力量

  本诗可与《天净沙 秋思》进行对比教学,因为二者同为思乡之做,只是本诗思乡中有积极、乐观的情绪,而《天》则为凄苦。

  学生在小学已学过本诗,

  只要稍加讲解即可

  此时正是春季多雨之时,让学生从生活中去切实体验。

  难以理解内容是学生学习本诗的难点,所以本诗教学重点在内容的讲解。

  敌军大举围城,我军虽弱亦勇。

  双方交战,伤亡惨重

  援军抵达,困难仍在

  报效朝廷,视死如归。

  与《次北次北固山下》对比教学,让教学更为简单、让学生更易掌握

  写景部分:

  九种景物渲染悲凉之情

  抒情部分:凄苦的思乡

  作业设计

  背诵并默写这五首诗歌。

  完成课后练习。

  课后纪要

  1、 诗歌教学重点在读,熟读就能体会其中意境,所以教学之前布置学生背诵。

  2、 在学生能背诵的基础上,挑每篇的重、难点讲解即可。如:《饮酒》中的“心远地自偏”及“真意”:《次北次北固山下》的“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雁门太守行》的内容。

  3、《天净沙·秋思》与《次北次北固山下》对比教学,让教学更为简单、让学生更易掌握。

  语文版七年级下第六单元《诗词五首》教案教学设计4

  《诗词五首》教案

  一、教学目标

  (一)了解诗歌朗读的技巧。

  (二)通过咀嚼诗歌的语言,体会作品所表达的思想感情。

  (三)反复诵读,品味诗歌的意境美、韵律美。

  二、课时安排2课时

  三、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指导朗读五首诗词

  1?学生运用工具书,结合注释轻声朗读五首诗词。

  2?以《次北固山下》为例,简介古诗朗读停顿的两种划分方法。

  (1)按音节划分: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2)按意义单位分:

  客路——青山外,行舟——绿水前。

  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

  海日——生残夜,江春——入旧年。

  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3)小结:同一首诗,可以有不同的读法,我们现在读古诗一般采用按意义单位停顿的读法。

  3?教师范读五首诗词,或放录音。学生在书上画出停顿,注意读准字音。

  车马喧(xuān) 见(jiàn)南山 润如酥(sū)

  塞(sài)土燕脂(yānzhi)凝夜紫(zǐ)

  提携(xié)

  4?指名朗读五首诗词,教师注意给学生正音,并在正确停顿方面作具体指导。

  5?学生自由朗读五首诗词,要求字音、停顿正确。

  (二)研读《饮酒》

  1?导入语:说起我国的诗歌,总有一种自豪感。的确,我国的诗歌源远流长,从《诗经》算起,至今已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了。在诗歌的发展过程中,出现过不少流派,“田园诗派”就是其中之一。旧时代的一些诗人,对现实不满,退避山野,隐居乡村,通过对自然景物及田园风光的歌咏,抒发情怀。这类诗称为田园诗,这类诗人称为田园诗人。陶渊明就是晋代最有代表性的田园诗人。他的诗自然朴素而韵味隽永。下面我们就来品一品他的《饮酒》诗。

  2?解题:《饮酒》诗都是陶渊明在酒后写的,共20首。课文所选的是其中的第5首。这首诗大约写于作者归田后12年(417年),诗人通过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道理,表达了作者从自然景物中寻得乐趣的恬适之情和丰富的精神生活。

  3?咀嚼诗句:

  学生结合注释了解诗意,学生质疑,师生合作讨论解决疑难问题。如:

  (1)既然生活在人来人往的环境中,为什么“而无车马喧”呢?

  明确:“车马喧”是指世俗往来的纷扰,并不是人们通常所说的车马喧闹的声音。所以,当诗人“心远”时,也就是说诗人精神超脱凡俗时,自然也就不热衷于世俗的往来,因而即使身居闹市,也就像居住在偏远安静的地方。开头的四句诗,表达了诗人鄙弃追名逐利之心的人生态度。

  (2)“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陶渊明领会到“真意”,却忘了该怎样表达,诗中的“真意”是指什么?

  明确:这里的“真意”是指诗人远离世俗,过着从容闲适的归隐生活的乐趣。

  (3)这首诗抒发了诗人怎样的思想感情?

  明确:通过眼前景物的叙写,说明“心远地自偏”的道理,表达了诗人远离世俗,过着从容闲适生活的乐趣。

  4?品味玩赏:

  (1)这首诗为什么读来琅琅上口,富有音乐美?(诵读,讨论解决)

  明确:这首诗的朗读停顿大体相同而略有变化,偶句押韵,因而读来有缓有急,和谐悦耳。

  (2)“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中的“见”能不能改为“望”?为什么?

  明确:不能改。“见”写出了诗人在东篱旁采摘菊花,无意中看到郁郁葱葱的南山时,心中的那种欣喜之情,符合作者“悠然”的情趣。而“望”是眼睛盯着看的意见,用这个字,诗句就变得平淡无味了。

  (三)归结阅读古诗的过程、方法(板书)

  把握停顿,反复诵读。

  了解作者,知晓风格。

  咀嚼诗句,体会情感。

  品味玩赏,张扬个性。

  (四)布置作业

  1?背诵《饮酒》诗。

  2?诵读余下的4首诗词。查阅有关作者的资料。

  第二课时

  (一)导入新课

  回忆阅读古诗的过程方法,引导学生有步骤地学习本课其余四首古诗词。

  (二)研读四首古诗词

  1?首先让学生自由诵读四首古诗词,然后指名让四位学生分别诵读,并说明如此诵读的理由。(两种朗读停顿皆可)。

  2?请四位学生介绍四首诗词的作者,引导学生相互补充,教师适时点拨。注意比较四首古诗词在体裁上的区别。(《次北固山下》是一首五言律诗。《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是一首七言绝句。《雁门太守行》是一首乐府旧题诗。《天净沙·秋思》是一首散曲。)

  3?引导学生理解诗句,体会诗歌的思想感情。

  (1)学生对照注释理解诗句的含义,通过小组讨论和质疑,解决疑难问题。

  (2)让学生通过自学自行说出诗句的大意,用师生合作补充的形式,完成对四首诗词内容的理解。

  (3)让学生归结四首诗词所表达的思想感情,教师适时点拨。(《次北固山下》描写了诗人客游他乡的羁旅之情,表现了作者放眼山川的宽阔博大的胸襟,说成表达了诗人的思乡之情和博大的胸襟也行;《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突出表现了诗人对早春的喜爱之情;《雁门太守行》赞颂了戍边将士的战斗意志和誓死报国的决心;《天净沙·秋思》抒发了游子思乡的凄苦愁楚之情。)

  4?引领学生品味四首古诗词。这四首诗词,堪称古诗词中的精品。请学生自由发言,说说喜欢其中的哪些诗或哪些诗句,并说说为什么喜欢。(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是为了培养学生欣赏、审美诗歌的能力,鼓励学生张扬个性。因此,只要学生说得合情合理就应该给予肯定和表扬,说得不尽合理之处,教师要以鼓励的口吻,适时指出。)

  (三)布置作业

  1?完成“思考与练习二”。

  2?背诵四首古诗词。

  板书设计

  怎样阅读古诗

  1?把握停顿,反复诵读。

  2?了解作者,知晓风格

  3?咀嚼诗句,体会情感。

  4?品味玩赏,张扬个性。

  苏教版七年级上《古代诗词三首》(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西江月,秋词)教案教学设计3

  古代诗词三首

  教学目标:1 体会诗情画意

  2 背诵

  教学程序:

  一 导入

  二 学习《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 1、解题及作者简介 (1)、解题 这首小诗是写给水部员外郎张籍的。张籍在兄弟辈中排行十八,故称张十八。 (2)作者简介 韩愈(768~824),唐朝文学家、哲学家。字退之,河南河阳人。自谓郡望昌黎,世称“韩昌黎”。官至吏部侍郎,卒谥文。与柳宗元同为古文运动的倡导者。其散文在继承先秦两汉古文的基础上,加以创新和发展,气势雄健,被列为“唐宋八大家”之首。 2整体感知 (1)结合课下注释自学。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悟诗中的意境,朗读全诗。 (2)赏析诗歌 理解诗意、感受情境,体味诗境。 (3)诗中写了什么景?其特点是什么? (这首诗咏早春,抓住了早春的景色特点,将初春草色与满城“烟柳”做对比,表达了诗人对早春的喜爱,能给读者无穷的美感和趣味。运用对比手法,与一般不同,这是一种加倍写法,为了突出春色的特征。) (4)怎样理解“草色遥看近却无”一句诗? 提示:试想,早春二月,在北方,当树梢上、屋檐下都还挂着冰凌的时候,春在何处?连影儿也不见。但若是下过一场小雨后,第二天,你瞧吧,春来了,雨脚儿轻轻地走过大地,留下了春的印迹,那就是最初的春草芽儿冒出来了,远远望去,朦朦胧胧,仿佛有一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这是早春的春色。看着它,人们心里顿时充满欣欣然的生意。可是当你带着无限喜悦之情走近去看个仔细,地上是稀稀朗朗的极为纤细的芽,却反而看不清什么颜色了。诗人像一位高明的水墨画家,挥洒着他饱蘸水分的妙笔,隐隐泛出了那一抹青青之痕,便是早春的草色。远远望去,再像也没有,可走近了,反倒看不出。这句诗,真可谓兼摄远近,空处传神。 3 背诵

  二、学习《西江月》

  1 作者简介: 辛弃疾是南宋著名的爱国词人,他写的许多词都跟当时的政治斗争和军事斗争有关。由于他力主抗金收复失地,跟当政的投降派发生矛盾,曾两次罢官。其词抒写力图恢复国家统一的爱国情怀,倾诉壮志难酬的悲愤,对南宋上层统治集团的屈辱投降进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咏祖国河山的作品。艺术风格多样,而以豪放为主,热情洋溢,慷慨悲壮,笔力雄厚,与苏轼并称“苏辛”。 这首词是他罢官后隐居的一次夜行经历,比较容易读懂。词牌下原有小题:“夜行黄沙道众”。黄沙,即黄沙岭,在上饶西部。诗中描写农村夏夜的优美景象,抒发诗人的闲适心情。作者长期的农村闲居生活,更使他接近了农村,和农民建立了较深的感情。他一直重视农业生产,同情民间疾苦,因而才写出了这样轻快活泼的农村词。了解这些,我们才能深刻体会到词的妙处。 2 解题初读 (1)谁来读读题目 ,从这首词的题目中,你有什么发现 (学生自由说,如这首词的词牌名,黄沙道是哪里,整个题目的意思,对作者的了解等) (2)下面先听老师来读读这首词(出示这首词,教师范读) (3)请同学们自由地练习朗读这首词,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学生练读,教师巡视指导) (4)指名读,正音,齐读. 3、研读 学生自由朗读,思考下列问题。 等学生自主合作探究后,教师明确解答: (1)、这首词分上下两片,各写了什么内容? ( 答:上片:写景。明月初升,山林顿时变得明亮起来,惊动了在枝上栖息的山鹊和蝉;清风吹拂,把它们的叫声送到夜行人的耳中;田野间弥漫着稻花的香气,水中的青蛙不断地鸣叫;一路上都可以听到出来纳凉的人们在笑谈着今年的丰收。 下片:避雨。乌云骤起,月光消失,天边只剩下几颗暗淡的星,田野变得昏暗了;当词人走到山前时,雨点飘落下来,他知道骤雨将至,想要找个地方避雨。说来也巧,当他急急忙忙转过溪头时,一眼就看到了他过去曾经见过的那家茅店,依然在社林边。)

  学生自己表述上述内容,不必一致,大致合情即可。 (2)、表达了词人怎样的心情? (答: 这首词描写了农村夏夜的清新景色,抒发词人的闲适心情。) (3)、词人为什么夜行?夜行的时间长不长?从哪些词语可以看出? 答:“蝉鸣”可见天酷热,所以夜行;夜行的时间长,从天气的变可以看出:开始有“明月”“清风”后来乌云四合,下了几滴雨,又从诗人找避雨地可看出雨有下大的趋势。 (4)、“说丰年”的是谁? 答:这个问题有两种不同的意见,一种认为是词人和他的同伴,沿途可能还有三三两两出来纳凉的农民在谈论今年的丰收,而另一种则认为此句运用了拟人的手法,青蛙也为今年的丰收年景而高兴,在呱呱地谈论着呢!可引导学生自由谈论自己的见解,见仁见智,不必要求统一。 (5)、“忽见”一词有什么表达作用? 夜行遇雨,要寻找避雨之处,避雨之处“忽见”,想什么就有什么,能不高兴?表达了作者喜出望外之情。 教师分析全诗:先以惊鹊写明月,明月出来了,树枝上的鹊儿一见到光惊飞不定。次写鸣蝉,半夜还有蝉鸣,可见天热,为下片写雨伏笔。 这两句点明了季节是在夏天,正是稻谷扬花的时候。稻花飘香,蛙声一片,又闹又静,乡土气息更浓厚了。词人为农家感到由衷的喜悦。在这作者把蛙拟人化了,写蛙懂得“说丰年”,既生动地渲染了连蛙也为之欢唱的丰年景象,使之更为突出鲜明,也映托出人逢丰年的喜悦。 上片写晴,下片写雨。这两句描写一场骤雨即将瓢泼而下的气象。词人写明星而不写乌云,只用七八个星星来暗示乌云布满天空。“两三点雨”说明雨点很大,不紧,疏朗,将骤雨的前奏写得逼真。 大雨将至,急忙避雨,本来很熟悉茅店的位置,一时竟找不到了,可见词人刚才是怎样的沉浸在“稻花香里说丰年”的意境之中怡然自得,路转了一转,嘿,茅店不就在眼前吗?“忽现”把夜行人急寻茅店不着而突然见到的惊喜神态全都表现出来了。 4 背诵三 学习《秋词》

  1、 作者作品介绍:(请同学们把从网上搜集到的有关知识述说出来然后总结) 刘禹锡,字梦得,洛阳人,自称中山人。贞元七年中进士,又中博学宏词科。曾和柳宗元等参加革新政治的王叔文集团。失败后,被贬官。后又入朝为官,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因此,世称刘宾客。晚年在洛阳,和白居易为诗友,并称“刘百”。他的仿民歌《竹枝词》,别开生面,对后世影响很大。有《刘梦得文集》40卷。

  2 课文分析: 这是一首七言绝句。请同学们朗读,体会诗的韵味和节奏,也感受作者的豪情壮志。 问题1、:诗的前两句采用了什么手法? 对比手法。作者首先写了古代文人每当受挫,身陷逆境时,总是悲叹秋天的寂寞凄凉。战国时楚人宋玉曾写道“悲哉,秋之为气也”,可以说开创了“悲秋”之先河。接着道出了自己对秋天的感受:秋天胜过春朝。 问题2:为什么“我言秋日胜春朝”? “晴空一鹤白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问题3:作者认为“秋日胜春朝”,本单元中学过的课文还有哪首诗中的内容表现了相同的观点? 《山行》。“停车坐爱枫林晚,霜叶红于二月花” 问题4:本单元中哪篇文章可以印证“自古逢秋悲寂寥”? 《天净沙·秋思》。作者在写景的基础上,发出了“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的感叹. 问题5:怎样理解“晴空一鹤排云上,便引诗情到碧霄”? “晴空”写出了秋日的天高云淡。“一鹤”是孤单的,但也是独特的,正是这只鹤顽强奋斗,冲向云霄,才冲破了秋天的肃杀的氛围。使大自然别开生面,使志士精神抖擞。它是顽强不屈的志士的写照,奋斗不息的精神的象征。“诗情”指豪情,也是壮志,有了这种豪情壮志,秋日的寂寥自然会一扫而空的。 问题6:比较《山行》与《秋词》 同:二者都描写秋景,都借秋景抒发了对大自然的赞美。 异:《山行》全篇表现的都是生气盎然的画面和景致,形象鲜明,色彩绚丽;而本诗侧重抒写感受,以说理为主。 四、背诵活动: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教案4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教案

  教学目标:

  1、体会诗中蕴含的情理,做到学以致用。

  2、培养学生品味语言鉴赏诗歌的能力。

  3、领略古诗词的凝练姜、意境美、音律美和含蓄美。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歌内涵,准确把握诗中情感。

  2、理解诗句蕴含的情理。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解题及作者简介

  1、解题

  这首小诗是写给水部员外郎张籍的。张籍在兄弟辈中排行十八,故称张十八。

  2、作者简介

  二、感知体悟

  1、结合课下注释自学。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感悟诗中的意境,朗读全诗。

  2、赏析诗歌,理解诗意、感受情境,体味诗境。

  3、诗中写了什么景?其特点是什么?

  这首诗咏早春,抓住了早春的景色特点,将初春草色与满城“烟柳”做对比,表达了诗人对早春的喜爱,能给读者无穷的美感和趣味。运用对比手法,与一般不同,这是一种加倍写法,为了突出春色的特征。

  4、怎样理解“草色遥看近却无”一句诗?

  提示:试想,早春二月,在北方,当树梢上、屋檐下都还挂着冰凌的时候,春在何处?连影儿也不见。但若是下过一场小雨后,第二天,你瞧吧,春来了,雨脚儿轻轻地走过大地,留下了春的印迹,那就是最初的春草芽儿冒出来了,远远望去,朦朦胧胧,仿佛有一片极淡极淡的青青之色,这是早春的春色。看着它,人们心里顿时充满欣欣然的生意。可是当你带着无限喜悦之情走近去看个仔细,地上是稀稀朗朗的极为纤细的芽,却反而看不清什么颜色了。诗人像一位高明的水墨画家,挥洒着他饱蘸水分的妙笔,隐隐泛出了那一抹青青之痕,便是早春的草色。远远望去,再像也没有,可走近了,反倒看不出。这句诗,真可谓兼摄远近,空处传神。

  三、本课小结

  四、布置作业

  熟读并背诵这首诗。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诗词解析】相关文章: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赏析09-12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赏析07-01

赏析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07-01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译文及赏析04-24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首句的赏析07-01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的译文赏析07-09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原文翻译及赏析01-20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初春小雨赏析07-01

《早春呈水部张十八员外》全诗赏析07-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