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解读与学生空间智能的拓展
【内容摘要】
诗词由意象构建而成。意象犹如一张张五彩缤纷的图画,多张意象画面的叠加与组合,便形成了诗词优美的意境。我们对诗词的解读,实质上是一个从分析诗词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意象图画入手,进一步探寻诗人或词人内在情感世界的过程。因此,在语文课上,我们可以将诗词鉴赏与学生空间智能的培养有机地结合起来。
【关键词】
诗词 图画 意象 诗词 解读 空间 智能
一 诗词构成的元素:意象
黑格尔说:“艺术的形式就是诉诸感官的形象。”因此,文学便是一个由系统的文学形象构建而成的艺术世界。这种文学形象以一种具体的、感性的形式体现着作家的审美理想。那么具体到诗词呢?构成诗词的元素又是什么呢?
歌德曾经说过:“诗指示出自然界的各种秘密,企图用形象来解决它们。”高尔基也认为:“在诗篇中,在诗句中,占首要地位的必须是形象。”由此看来,形象成了诗词表现艺术的中心。这种诗词的艺术形象我们通常称之为“意象”。
意象是由“意”和“象”组合而成的。简单地说,“意”即诗人内在的思想感情,“象”即用来表达作者这种思想感情的具体事物。或者我们可以说:意象就是“意”中之“象”,是客观物象经过诗人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独特形象,它是一种富于更多主观色彩、不同于生活原型而又能为人们所真实感知的具体艺术形象。
诗词与其他文学形式一样,是诗人用以抒发感情的载体。但诗词含蓄、凝练的.特点要求诗作又不能是诗人内心情感的直接流露,诗人往往将其要抒发的情感寄托于所描写的景物之中,由此便产生了诗词中“一切景语皆隋语”的艺术境界。
诗画兼通的王维能够为我们提供有力的佐证。他的一首《使至塞上》气势雄浑,意境开阔。其中,诗的颈联“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更是被近代著名学者王国维赞誉为“千古壮观”。在此诗句中,作者用道劲的笔墨通过“大漠”、“孤烟”、“长河”、“落日”等几个意象的简单组合为我们勾勒出了一幅塞外的广袤沙漠中奇特的自然风光画面,景色壮丽,形象鲜明。谈到意象的组合对于构建诗词的重要性,我们不得不提及马致远的《天净沙·秋思》:“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断肠人在无涯。”这首被王国维称为“纯是天籁”的小令,仅仅用了二十八个字便将人生过客漂泊天涯的愁思以及封建社会中下层知识分子的孤苦与失落抒写得淋漓尽致。为了烘托出凄凉的气氛,无疑作者在这里有意识地选取了秋天傍晚最具象征意义的景物:“枯藤”、“老树”、“昏鸦”、“小桥”、“流水”、“人家”、“古道”、“西风”、“瘦马”。九个名词,九种事物,在作者的笔下,构成了九类意象,在小令的前三句中形成了鼎足而立之势,为我们展现的是一幅日落西山、萧瑟悲凉的秋天的画面。
因此,我们可以说,意象是构成诗词的重要元素。如果说情感因素是诗词灵魂的话,那么意象则是用以表达这种灵魂的物质手段。抒发感情是诗词的一个最直接的目的,但感情本身并不就是诗词。从感情到诗词需要经历一个具体外化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诗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内在情感选择外在的意象来借物抒情或托物言志,从而达到物我交融、心物两契的艺术境界,这个构思创作的过程我们不妨称之为“情感的意象化”。
在这个“情感意象化”的过程中,因为作者要表达的思想感情不同,因而他们也会选取不同的意象,并由此形成色彩各异的风景画面:或幽清明净,如“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或沉郁孤愁,如“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或和谐静谧,如“渡头余落日,墟里上孤烟”;或闲适自若,如“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或开阔苍凉,如“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或高远辽阔,如“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或雄浑豪放,如“乱石穿空,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或缠绵悱恻,如“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二 诗词解读中如何培养学生的空间智能
学生学习诗词时,通过诗词的文本内容实现与作者的心灵对话。因此,诗词的解读实质上便是一种与诗词的创作逆向的审美活动。那么在这种审美活动过程中,学生解读诗词的关键是什么?它与学生空间智能的发展又有着什么样的必然联系呢?
如前所述,既然意象是诗词的重要构成元素,诗人的构思和创作是一种由“情”到“物”的“情感意象化”的过程,那么我们不妨也可以说,对诗词的解读则需要经历一个由“物”到“情”的“意象情感化”的过程。因为当我们拿到一首诗词时,首先要析解的是字里行间所蕴含的意象,然后再经过诸个意象的整合,最后才能体会得到整首诗词的意境并进一步探究到诗人的思想情感。
“意象化”属于形象思维的范畴,“情感化”属于抽象思维的范畴。很显然,“意象情感化”与“情感意象化”是两个截然相反的思维运动过程。简单地说,“意象情感化”即是一个由“形象思维”到“抽象思维”的转换过程,而转换的关键则是由图画到诗词的“还原”,也就是说,我们解读诗词的过程实际上便是凭借诗词的文本内容,从感性地体验诗词的画面人手,进而更深一层地体味到诗人的情感世界的。这种从画面人手来理解诗词的方式能够有效地发挥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因此对学生空间智能的发展将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
我们不妨以高二第三册语文教材(人教社2004年版)所选诗词为例,对这种由画到诗的“还原”以及如何有效地利用这一“还原”来培养学生的空间智能作一简单的说明。
《诗经·邶风·静女》是以男子口吻抒写的一首生动活泼、趣味盎然的情诗。诗歌虽然短小,却把古代民间男女约会时的情景描摹得生动逼真,充满了活泼的生活气息和明朗纯朴的民歌风味。要深刻理解这一点,我们不妨让学生结合诗篇的内容展开丰富的联想,将三个短小精悍的诗章分别想象成三个场景:第一个场景中,温柔美丽的姑娘与男子约好在城角相会,可是时候到了,她却“爱而不见”,急得小伙子“搔首踟蹰”;第二个场景中,小伙子在等待中想起了漂亮的姑娘和美丽的彤管,幸福、陶醉之情洋溢脸上;第三个场景中,女子从郊外归来,赠给小伙子象征着纯洁爱情的白色茅草,使得陶醉于甜蜜爱情
【诗词解读与学生空间智能的拓展】相关文章:
浅谈诗词解读与学生空间智能的培养04-13
诗词解读与学生空间智能的培养范例03-28
提升宝宝空间智能的方法06-29
训练宝宝的空间智能的方法06-27
忆江南诗词解读04-14
创新素描对学生思维空间和造型能力的拓展06-23
选择宝宝语言智能发展的良好空间方法02-16
初中语文诗词阅读的解读技巧04-16
《独坐敬亭山》诗词解读及翻译04-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