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语文诗词鉴赏参考文
高考语文诗词鉴赏答题套路及解题歌诀
高考语文《考试说明》对古诗词鉴赏考查的要求有两点:①鉴赏文学作品的形象、语言、表达技巧。②评价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作者的观点态度。古代诗歌鉴赏以简答题形式考查,答题也有一套固定的套路可循。
一.高考诗歌鉴赏中常见的思想感情:
● 忧国忧时
1. 揭露统治者的昏庸腐朽
2. 反映别离和战乱的痛苦
3. 同情人民地疾苦
4. 对国家和民族前途命运的担忧
● 建功报国
1. 建功立业的渴望
2. 保家卫国的决心
3. 报国无门的悲伤
4. 山河沦丧的痛苦
5. 年华消逝,壮志难酬的悲叹
6. 揭露统治者穷兵黩武
7. 理想不为人知的愁苦心情
● 思乡怀人
1. 羁旅思乡之情
2. 对亲人友人的思念之情
3. 边塞思乡之情
4. 闺中怀人之情
● 长亭送别
1. 依依不舍的留念
2. 情深意长的勉励
3. 坦陈(吐露)心志的告白
● 生活杂感
1. 寄情山水,田园的悠闲
2. 昔盛今衰的感慨
3. 借古讽今的情怀
4. 青春易逝的感伤
5. 仕途失意的苦闷
6. 告慰平生的喜悦
二.五种种答题模式:
(一) 分析意境型:
1. 提问方式:此诗有什么样的意境?表现了怎样的画面?诗人通过什么景物表达自己的感情?
2. 答题步骤:
① 描写初始中展现的途径和画面(翻译——忠于原文)。
② 用4个字概括景物营造氛围特点(以下4组)
孤寂冷清;萧瑟凄凉;雄浑壮阔;恬静优美+明净炫丽。
③ 回答表现诗人什么感情(先答原因,后答感情)。
3. 答题示例:
绝句二首(其一)
杜甫
迟日江山丽,春风花草香。
泥融飞燕子,沙暖睡鸳鸯。
注:此时写于诗人经过“一岁四行役”的奔波流离之后,暂时定居成都草堂时。
问:此诗描绘了怎样的景物?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
① 此诗描绘了一派美丽的初春景象:春天阳光普照,江水映日,春风送来花草的馨香。泥融土湿,燕子正繁忙的衔泥筑巢。日丽沙暖,鸳鸯在沙滩上静睡不动。
② 这是一幅明净炫丽的图景。
③ 表现了诗人结束奔波流离生活安定后愉悦闲适的心境。
[1]
轻松应对高考复习中软肋
轻松应对高考复习中软肋 网络收集作者:
距中高考不到百天,在这最后备考冲刺的黄金阶段,有哪些复习策略和提分技巧?
首先,复习要有计划、按步骤;其次,一定要找到复习中的“软肋”,这直接关系到考试能否得高分!找“软肋”就是找到最薄弱的环节,有些可能是导致考生失利的重要环节,只要得以解决、突破,复习就会取得良好的效果,甚至也会有意想不到的超常发挥。
动笔。“动笔才是思维的真正开始!”而许多考生懒于动笔,一定吃大亏。有条规律:听明白了、懂了、会了、会做、动笔做就错,表明复习中最易断裂的链条就是动笔,不动笔则一写就错。而解题即看、想、写,第一步就是审题,所以其重要性不可忽视!如不能做到认真审题后再动笔,就会“一招失误,满盘皆输”。这与心理紧张有关,因此审题过程就一定要克服紧张情绪。另外,回答试题时一定要注意四个方面:学科语言、学科术语、语言的层次性、语言的逻辑性。因为阅卷老师要踩点即“题眼”,有“点”就得分,没“点”不给分。
高考语文解题突破
语文试题的题干实在是一种重要而有用的信息,认真阅读分析并充分利用题干中的隐含信息,将会给我们准确、快速地阅读文本并完成语言表达题带来莫大的帮助。
现在语文考试中的阅读理解不仅仅要求读懂文本内容,还要求仔细阅读试题中的题干,因为高考语言表达题题干的设置十分巧妙,具有很重要的暗示作用。因此,要充分发掘题干中隐含的有效信息,从题干中寻求解题的突破口,确保准确答题。
题干中隐含了命题意图
如2014年上海语文试题第3题:有人说,这篇文章有以下几个要点:(1)近年来以都市居民为主要读者的综合都市报快速发展。(2)报纸广告增长迅速,综合都市报占据主要广告份额。(3)我国报纸发行量增速较快,但每千人拥有量仍然偏低。(4)目前我国报纸的种类和发行量还大有增长空间。
你认为要点和顺序都正确的一项是()A、(4)(3)(2)(1)B、(4)(2)(3)(1)C、(3)(4)(1)(2)D、(3)(4)(2)(1)该考题命题意图是要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的思路(顺序),整体把握文章内容、归纳文章的要点,答题时要综合考虑,这两个要素缺一不可。答A项或C项是没理解文章的内容要点,答B项则是把文章要点的先后顺序弄错了。
又如2014年上海语文试题第10题仿句的考查,试题中隐含了语意志向、修辞手法的提示。“催人向上”、“激动”、“昂奋”等是褒义词,仿句也必须从正面表达;例句运用了比喻的修辞手法,仿句也要如此。有的仿句还要注意例句中的语法关系。如2001年全国试题26题。
题干中隐含了答题方向
如2003年上海语文试题第5题:根据第一段中“特殊”“似乎”等词语,说明全文构思的巧妙之处。第一段:“目光”作为一种特殊的“光”,似乎也具有各种物理光学特征。
此题关键要从“全文构思”的大处着眼来分析,而不可被“特殊”“似乎”等词所误导。透过“特殊”“似乎”,联系全文我们不难发现全文巧就巧在牢牢抓住社会生活中的目光与物理光学特征的共性来构思行文,写作上运用了相似的联想手法,答案应该是:借用物理光学特征联想到社会生活中的目光。
又如2014年上海语文试题第18题:就诗歌中画线的句子,结合全诗,从一个角度(如景和情的关系)写一段鉴赏文字(80字左右)
本题要求结合全诗,并且提示了一个切入的角度,如景和情的关系,你可从情景交融或融情于景方面去考虑。答题时可按照:景(意象)+情(诗人的情怀)=(产生)意境这样的步骤来有条理地展开鉴赏。
把握诗题中隐含的信息
-诗题可以辨别诗的类别和内容我们知道,不同类别的诗表达的感情和抒写的内容是不同的。如送别诗是表达依依不舍之情或别后的思念,标题中常有“送”或“别”等标志;怀古诗是凭吊古代的人和事,表达缅怀之情或对昔盛今衰的伤感,如陶渊明的《咏荆轲》、王安石的《桂枝香?金陵怀古》;咏物诗是借某事物来表达自己的志向或品质等,如陆游的《卜算子?咏梅》。如果我们从题目中能抓住其隐含的这些信息,诗的基调也就基本把握了。
-诗题中隐含着作品的情感主旨如诗题中的“怨、愤、哀、喜、思、忆、赠、答、别”等字眼,实乃点睛之笔,具有鲜明的暗示作用。如《书愤》、《静夜思》、《春夜喜雨》等,观其标题,便不难推知其情感和内容。
把握注释中隐含的信息
注释往往是对诗歌中的关键字词、时代背景的交待,它的作用就是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作品。并不是每道考题都有注释,一旦有了,就比较重要,在阅读时一定要引起我们足够的重视。
如2014年全国卷(丙)《江城子》
对“姑苏台”的注解,它不仅告诉了我们这个地点所在的城市,更重要的是,它给了我们一个重要的信息,那就是这个地方曾经是“吴王夫差与宠妃西施常夜作乐之地”,让我们不难想见此地昔日的繁华及六朝帝王荒淫豪奢的生活。这样一来,考生对“空有姑苏台上月”蕴含的深意就容易理解多了。又如2003年上海卷《望海楼》,如果考生不利用注解中对“望海楼”以及“铁瓮”的解释,却要回答出第一题“本诗所咏的是望海楼,却先写铁瓮城耸立云间,邻近青天,作用是烘托望海楼的高峻”这一答案是非常困难的。但如果我们看懂了注解,就会明白,原来“望海楼”就在“铁瓮”城之中,而诗歌起笔就写“铁瓮”城的高,当然是为了写出“望海楼”的高了。
把握典故中隐含的信息
古诗中典故的运用主要有明用和化用两种形式。用典的目的是为了明志或表现作者的品质。如辛弃疾的《京口北固亭怀古》一词中“凭谁问,廉颇老矣,尚能饭否”一句,表达了作者虽年老但仍要为国家建功立业的志向和对现实的不平之情。再如刘禹锡的《蜀先主庙》一诗中“势分三足鼎,业复五铢钱”一句中用了两个典故,“三足鼎”之诸葛亮隐居隆中,刘备三顾茅庐,诸葛亮分析当时形势,策划蜀、魏、吴三足鼎立之事。“五铢钱”乃是汉武帝所铸之钱,所谓“业复五铢钱”,即寓有“复汉”之意也。因此复习备考时,师生有必要将课本上古诗中的常用典故分类分析,增强文化文学素养,以提高鉴赏能力。
高考尖子学好语文秘方
【编者语】?
智者之道,在于善纳能者之智。研究和吸收成功者的经验,是赶超前人的重要方法。本着“虚心学习,为我所用,科学用功,优质高效”的.原则,笔者从多本书刊、资料中摘录近几年高考全国各地的尖子谈语文学习的经验(部分略作删改),加上评析,编成系列,作为推介。希望同学们能博采众家之长,全面提高语文学习的质量
朱坤 (1996年河南省文科高考第一名 现为北京大学学生)?
怎样才能学好语文,在应考时拿高分??
语文是最基础的科目。语文又是最难学好的科目。如语文基础知识题,一道题目,就可以涵盖要求学生掌握的多个知识点。一个点掌握得不好,整个题就不好做。又因为它基本上是客观性选题,不存在给一部分分数的问题,因此要么全拿,要么全失。我认为,学好语文,最重要的是靠长期形成的一种对语文文字的敏感度。例如,病句一项,有些人可能读一遍就辨析得出来,有的人钻研了好几遍,还是不得要领,这就是语文素养问题。要加强语文素养,培养语文的敏感度,才能使语文成绩有所进步。而且,它对阅读和写作也大有好处。除了平时要加强阅读训练之外,我认为,语文最重要的是写作。一般人高考语文分数不过100分左右,而作文可能就占了近一半的分数。所以绝不能轻视。近年作文,多有两种文体的写作要求,这有利于缩小分数差距。高考作文不同于竞赛作文,它要求一个“稳”字,还力求一个“新”字
【评】所谓语文的“敏感度”,实质就是我们通常说的“语感”。就讲求运用语言环境来解题的题目来说,语感能力,起重要的作用。强调培养语感来提高语文高考应试的水平,是值得注意的。随后谈到的阅读训练和作文,都言之有理。阅读训练要加强,应试作文要以“稳”为前提,但又不满足“稳”,要求“新”,这种“稳中求新”的思路是非常正确和值得借鉴。
高考历史知识点总结:封建社会的中央行政制度
我国处于封建社会的时候,实行过中央行政制度,这种齐全的制度形式给当时的社会带来了一定的发展。今天小编为高考的学生详细总结了这一块的高考历史知识,让你们对我国封建社会的中央行政制度能有一个更好的理解。下面分享一下封建社会中的中央行政制度高考历史知识。
我国封建社会的中央行政制度
1、三公九卿制:
(1)、形成和演变:A、秦灭六国统一中国后,在确立皇权至上的基础上,建立起三公九卿制,在中央设置丞相、太尉和御史大夫,…;B、汉承秦制 高中学习方法,汉朝继续沿用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只是在某些官职在名称上有所变化,职权范围变化不大。
(2)、影响:秦汉时期的三公九卿制的确立和完善为****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建立和发展开创了新的局面,对以后历代王朝的政治体制产生了深远影响。
2、三省六部制
(1)、形成和演变:三省六部制是隋朝在继承魏晋以来中央行政制度的基础上创立的,唐朝延用并完善。三省长官都是宰相,他们相互牵制和制约,都由皇帝直接任免。宋元明清时期在沿用的基础上稍有变化,但变化了只是局限于形式。(2)、影响:以三省六部制为核心的中央行政制度的建立,表明我国古代封建国家的官僚制度完全趋于成熟。该制度有效地分割了相权,加强了皇权,使****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这一制度对后世影响巨大,唐朝以后的中央行政机构的格局一直没有发生重大变化。
3、上述两种制度的主要区别:
(1)、确立和盛行的时代不同:三公九卿制确立于秦朝,盛行于汉;三省六部制确立于隋朝,盛行于唐。(2)、内部结构不同:三公九卿制是综合性的中央行政机构,其中行政、军事和监察等权力融为一体,皇帝的家政与国政混为一谈;三省六部制则是集决策、审议、行政为一体的中央行政机构。(3)、丞相的组成和地位不同:三公九卿制中,丞相协助皇帝处理全国政事,有相对独立的决策权、审议权和行政权;三省六部制中,由于三者长官都是宰相,使相权一分为三,从而加强的皇权。(4)、作用和地位不同:三公九卿制的确立,使****主义的中央集权制度建立并趋向巩固;三省六部制的确立则使****主义中央集权制度进一步完善。
慎待熟题 关注错题 高考备考应学会把握细节
2014年高考越来越近,如何科学合理地利用时间、高效而有针对性地复习、提高复习效率是每位考生最关心的问题。
教材是高考命题之本,源于教材,高于教材。有些题目看似与教材内容无关,但仔细推敲却并非如此。比如高考数学科目中的数列问题,经常要用到“错位相减”、“裂项相消”等方法,其实这些方法已经在等差数列、等比数列有关公式及例题的推导过程中体现出来,一些重要的数学思想都隐含在教材的例题中。在复习的后期,数学备考应结合《考试大纲》的知识点对照教材,逐个掌握,把缺漏的知识弥补上,重建并巩固基本的数学模型,梳理基础知识。然而,在高考数学总复习中,为数不少的老师和学生有不同程度的轻教材、重复习资料的倾向。其实,教材才是高考复习的根本,复习资料只是高考复习的辅助。因此,在数学复习时应充分利用课本,透彻理解概念,真正理解数学的本质,特别是在临近高考的日子,应注重通性通法,不能一味钻研难题、偏题。万变不离其宗,教材永远是考试的依据,只有切实抓好基础知识,在每一个细节上下足功夫,才能真正提高复习效率。那么,有哪些细节需要特别关注呢?
(1)重视概念
许多学生对概念不重视,理解不深刻,结果在解题时出现这样那样的错误。比如逻辑推理中的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许多学生总是理解不透,而初中平面几何中三角形四心的概念,不少学生即使到了高三复习阶段还是混淆不清,结果相关的数学试题屡做屡错。
(2)慎待熟题
在考场上,经常会遇到一些熟悉的题型或内容。有些考生往往不细看细想,提起笔来便做,结果看似熟悉的题目往往似是而非。因此,在遇到似曾相识的考题时,要认真审题,看清题目的题设、要求,找准解题依据,严谨而规范地去做,不漏掉任何一个细小的问题,不跳过任何一个不该省略的步骤,不在任何一个细节上出现疏忽,以确保不丢分。
(3)用好草稿
很多学生对草稿不重视,其实很多解题错误的原因就在于草稿。草稿字迹潦草、数学符号不准确的现象相当普遍。草稿纸上的演算反映了考生的答题轨迹,因此,草稿纸上的演算、答题要整洁有序,题号应跟试卷题号一致,以利于检查,从而避免张冠李戴。曾经有位考生在做选择题时,草稿上做出来的是A,但写上答卷的却是C,这样的失误实在可惜。
(4)关注错题
很多学生平时做题只重数量不重质量,做过之后不问对错就放在一边,解题后没有反思一下,此题的解法是怎么得出来的,由此又可汲取什么经验、教训等。题海茫茫,不做题是不行的,但沉迷于题海也是不行的,关键是提高做题的质量。而错题往往就是知识的漏洞或薄弱环节,此时应当做好查漏补缺工作,认真分析做错题的原因。
(5)用好“备忘笔记”
在复习过程中,难免会出现一些大大小小的失误,也会遇到一些“拦路虎”,这时候最重要的是及时总结,三五个字、一两句话都行,言简意赅,切中要害,以吸取教训,力求相同的错误不犯第二次。“备忘笔记”一是记录平时考试和练习中出错频率较高的知识点,因为这些错误往往是自己知识系统中的漏洞,其次记录平时用得较少的知识,这些内容往往是填空题的重要素材。每隔一段时间通过“备忘笔记”重新回顾并强化这些薄弱的知识点。《细节决定成败》一书精辟地指出,想成就一番事业,必须从简单的事情做起,从做好细节入手,扎扎实实,一步一个脚印就能走向最后的成功。
高考语文说明文的阅读及解题方法指要
在考场短暂的时间内,要做到迅速地阅读说明文,准确解答问题,考生就一定要在考前加强以下几个方面的训练。
分清类别读懂文本
拿到说明文要立即分清说明文的类别,注意各自的特点。介绍性的说明文在于让人开阔眼界,增广见闻;记叙性的说明文在于科学地、精确地记录研究对象的变化;文艺性的说明文寓科学性、知识性于趣味性、娱乐性之中;阐释性说明文旨在阐述事理、事因、物因,使人知其然并知其所以然;科技说明文主要是研究自然科学及技术方面的文章,其内容主要是介绍科技新成果、新技术、新工艺、新见解等。
文本就是我们要阅读的文章本身。要做好阅读题,就必须把文本真正读懂,这是答题的必要前提。考试中应该三读文本。
一读,快速浏览了解大意。因考场上时间宝贵,不可能像平时那样慢慢地读,快速浏览的目的是把握文本的主要意思。要明确说明的对象,正确把握文章的思路,知道文章的结构是先总后分,还是先分后总,还是“总一分一总”,是按时间顺,还是空间顺序,还是逻辑顺序,进而准确地把握住说明对象的特征。注意,说明实体事物一般以空间为序,说明事物的发展变化过程一般以时间为序,阐明事理一般按逻辑顺序,对某事物做单一的说明则根据具体情况来安排,有的说明文综合几种说明顺序。
二读,根据题目细读重点句段。细读不再是全文泛读,而是有针对性地读,这样集中读速度快而且实用性强。题目问什么或者要求什么,就读什么,重点阅读相关内容。注意那些起限定作用的词语及那些表示各种不同的判断的副词,以更好地体会说明文的语言。如《中国石拱桥》一文,是桥梁专家茅以升的说明文。文中有这样一句话:“《水经注》里提到的‘旅人桥’,大约建成于公元282年,可能是有记载的最早的石拱桥了。”作者先用“大约”、“可能”表示估计,再用“有记载的”限定范围,然后用“最”强调程度,极有分寸地说明了中国石拱桥历史悠久的特点。阅读这篇文章,只有用心揣摩,才能体会出这篇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三读,这是对前两次阅读的深化。就是根据全文的意思和题目的要求深入品读,考虑答题思路,确定答案。
审清题意把握要求
许多同学轻视了审清题目这一关,从而出现了不该出现的错误。如因漏读或错读题目而失分,这是一种过失性的失分,只要细心读题,完全可以避免。有的学生忽略题目中的修饰语而失分,还有的是因为没有真正把握题目的要求,答非所问而失分。仔细审题可以帮助考生提高得分率,尤其是一些难度较大或开放性较强的题目更需要认真审题。有些所谓难题,只要仔细阅读,捕捉到题目所给的信息,就能发现其内在含义,进而攻下难关。捕捉到的“信息”只是一个“毛坯子”,需要根据题意作比较后进行精加工。加工的前提仍要始终围绕文章的整体意思比较答案与文中提供的信息的异同,比较答案的内涵、外延和关系是否与题目的要求相一致等。
准确表述灵活回答
前两点如能做好,就已胜利在望,但如果在表述上略有不慎就可能前功尽弃。表述要准确,就是将前面通过阅读确定的答案以准确的语言表达出来,要求做到准确、简洁、灵活。准确是答题最重要的要求,语言再漂亮,不准确也绝不会得分。在准确的前提下,还需要简洁。答题的语言不在多少,而在于是否准确和简洁。所谓灵活,就是在答题时不能死板地套用平时的练习或检测,考试中有许多题目会让考生有似曾相识之感,即使这个题目与平时做过的某道题差不多,也要细致分析,灵活回答。
掌握方法避免失误
考查的知识点不同,阅读解答方法也不同。解题方法不是绝对的,但要绝对避免容易给解题造成错误的方法。
不少考生为了节约时间,先看题,然后在文中寻找与题意有关的语句,以此来判断答案正确与否。这种方法表面上节约时间,实际上是非常有害的,因为答案的正确选择是建立在对文章全面把握的基础上的,如果带着问题去找答案,就有可能成了瞎子摸大象,答题片面而不完整。还有一些同学答题跟着感觉走。答案写得较多的就倾向于正确,答案写得少就倾向于否定;答案能从原文找到某些词语的就倾向于正确,找不到的倾向于否定等等。这些感觉都是不科学的,要记住,在原文能找到答案的不一定正确,找不到答案的也不一定错误。
希望同学们在考前有限的时间里,应注意有针对性地去加强训练,只有熟练掌握之后才可能运用科学的方法去解答说明文的阅读题。
作者: □久隆模范中学高级教师朱寄望
【高考语文诗词鉴赏参考文】相关文章:
高考语文诗词鉴赏答题技巧10-10
语文高考古诗词鉴赏01-24
2017高考语文重要考点:诗词鉴赏03-11
高考励志标语文艺参考文02-25
高考语文古诗词鉴赏答题技巧09-26
高考语文诗词鉴赏知识点集锦03-03
2017广东高考语文诗词鉴赏复习指导10-09
高考诗词鉴赏题考法03-09
有关高考语文复习鉴赏古诗词的语言03-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