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 百文网手机站

苏轼在南京写的诗词赏析

时间:2022-03-23 16:20:47 诗词 我要投稿

苏轼在南京写的诗词赏析

  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古诗词更是多不胜数。下面小编带来的是苏轼在南京写的诗词,希望对你有帮助。

苏轼在南京写的诗词赏析

  苏轼,(1037年1月8日-1101年8月24日)字子瞻、和仲,号铁冠道人、东坡居士,世称苏东坡、苏仙,汉族,眉州眉山(四川省眉山市)人,祖籍河北栾城,北宋著名文学家、书法家、画家,历史治水名人。苏轼是北宋中期文坛领袖,在诗、词、散文、书、画等方面取得很高成就。文纵横恣肆;诗题材广阔,清新豪健,善用夸张比喻,独具风格,与黄庭坚并称“苏黄”;词开豪放一派,与辛弃疾同是豪放派代表,并称“苏辛”;散文著述宏富,豪放自如,与欧阳修并称“欧苏”,为“唐宋八大家”之一。苏轼善书,“宋四家”之一;擅长文人画,尤擅墨竹、怪石、枯木等。与韩愈、柳宗元和欧阳修合称“千古文章四大家”。作品有《东坡七集》《东坡易传》《东坡乐府》《潇湘竹石图卷》《古木怪石图卷》等。

  渔家傲

  宋代:苏轼

  金陵赏心亭送王胜之龙图。王守金陵,视事一日移南郡。

  千古龙蟠并虎踞。从公一吊兴亡处。渺渺斜风吹细雨。芳草渡。江南父老留公住。

  公驾飞车凌彩雾。红鸾骖乘青鸾驭。却讶此洲名白鹭。非吾侣。翩然欲下还飞去。

  译文

  “钟山龙蟠,石头虎踞”,千古金陵引起人怀归的思绪。难得陪同你凭吊这历经沧桑的兴亡之地。斜风渺渺,细雨濛濛,弥散着一片别情离愁。难忘这芳草渡口,江南父老依依惜别,恳切地把你挽留。

  且莫伤怀,在我的想象中,你驾着飞车穿越多彩的云霞,仙游似地以鸾鸟为陪乘者,一路凌风驭虚而来。却讶异这里的沙洲,居然名之为白鹭,并不是适宜的栖居地。于是翩翩然未曾歇翅,还是向别处飞去。

  注释

  ⑴渔家傲:词牌名。又名”吴门柳“”忍辱仙人“”荆溪咏“”游仙关“。双调六十二字;前后阕相同,完全惟七言仄韵诗两绝合为一。其所不同者仅有第三句协韵,以及下添一个三字句而已。

  ⑵王胜之:即王(wan)益柔(1015—1086),字胜之,河南(今河南洛阳)人。

  ⑶”千古“句:是说金陵古城是许多帝王的都城。相传汉末刘备使诸葛亮至金陵,谓孙权曰:“秣陵地形,钟山龙蟠,石城虎踞,此帝王之宅。”蟠,或作“盘”。

  ⑷从:与、跟。古时有数代帝王在金陵建都,故作者有“兴亡处”之喻。

  ⑸“江南”句:因王(wan)益柔为官清廉,有声望,所以说“留公住”。

  ⑹鸾:传说中凤凰一类的鸟。骖(cān):指在车两侧驾御。驭(yù):指在车中驾御。因王(wan)益柔为龙图阁直学士,所以作者有此比喻。

  ⑺白鹭:即白鹭洲,在金陵城(今南京市)西门外,被秦淮河与长江围着。

  赏析

  此词开头概要地叙述了金陵的地理形势和历史变迁,是古代许多帝王看中的都城。接着着重描绘金陵百姓在蒙蒙细雨中送别王胜之的难舍难分之情。

  过拍两句用游仙的比喻来称赞王胜之的品德高洁。最后以戏谑的语言、轻灵的笔意说明金陵算不得理想居地,其用意是宽慰王胜之。

  在这首词中,词人送别酬唱的生活实景以及情感体验成为词作着力表现的主题。词人个体的生活体验进入词作表现的领域。与此同时,景物在词作中的比重大幅度下降,作用明显弱化。一方面,词中的景致不再是晏词中泛化、类型化的水乡风物,而是词人身之所历、眼之所见的现实的风景;另一方面,词中景与情之间的关系发生了根本性的扭转,景物不再是作品中的主导性部分,而是人物眼中之景、心中之景,带有鲜明的人物活动的印记和影响。

  从苏轼开始的以词作抒写主体独特的生命历程以及情感体验的创作方向,为后世众多的词人继承和沿袭。随着创作的不断丰富,词作中也融入了更复杂、多元的情感内涵。其中最集中、最响亮的声音是对功名的否定和对沉溺于功名之中的生存方式的反思,如“功名薄似风前絮”“守定微官真个错”“世上功名翻覆手”“名利场中空扰扰”等,便属此类歌咏。其次,与薄宦功名相伴而来的是对羁旅之愁和思家之念的倾诉,以及亲友离别的悲伤,如“征尘万里伤怀抱”“故园凝望空流泪”“那堪送客江头路”“忆昔故人为侣伴,而今怎奈成疏间”等,便属这类情怀的抒发。此外,归隐之愿的表达亦屡屡见诸笔端,如“从今莫负云山约”“此身甘被烟霞锢”“林泉况味终须好” 等。

  落尽繁华皆不是——苏轼起伏的一生

  苏轼于景祐三年生于偏远川蜀的书香门第之中,其父亲苏洵便是《 三字经》里提到的“二十七,始发奋”的“ 苏老泉”。苏洵为他起名为“轼“,意为车前的扶手,取其默默无闻却扶危救困,不可或缺之意。这样的名字,或许正是昭示了苏轼不平凡的一生。

  嘉佑元年,苏洵带着二十一岁的'苏轼,十九岁的其弟苏辙,自偏僻的西蜀地区,沿江东下,于嘉祐二年进京应试。当时的主考官是文坛领袖欧阳修,小试官是诗坛宿将梅尧臣。这两人正锐意诗文改革,苏轼那清新洒脱的文风,一下子击中了他们的心。

  在欧阳修的一再称赞下,苏轼一时声名大噪。他每有新作,立刻就会传遍京师,家喻户晓。当父子名动京师、正要大展身手时,突然传来苏轼苏辙的母亲病故的噩耗。二兄弟随父回乡奔丧。嘉祐四年守丧期满回京,嘉祐六年,苏轼应中制科考试,授大理评事、签书凤翔府判官。

  治平二年,苏洵病逝,苏轼、苏辙兄弟扶柩还乡,守孝三年。三年之后,苏轼还朝,震动朝野的王安石变法开始了。苏轼的许多师友,包括当初赏识他的恩师欧阳修在内,因反对新法与新任宰相王安石政见不合,被迫离京。朝野旧雨凋零,苏轼眼中所见,已不是他二十岁时所见的“平和世界”。就这样,未等苏轼在朝野完全伸展他的抱负,展露他的拳脚时,他已经被逼退到了政局的角落。

  之后的苏轼仍倔强上书,向皇上提出新法的弊病,惹怒了王安石,于是苏轼自请离京,离开了他年少时期心心念念大展身手的政治朝野。

  元丰二年,四十三岁的苏轼调任湖州知州。上任后,他即给皇上写了一封《湖州谢表》,其间个别句子被新党们过分解读,又从苏轼的大量诗作中挑出他们认为隐含讥讽之意的句子,一时间,朝廷内一片倒苏之声。这年七月二十八日,苏轼上任才三个月,就被御史台的吏卒逮捕,解往京师,受牵连者达数十人。这就是北宋著名的“ 乌台诗案”。

  乌台诗案这一巨大打击成为苏轼一生的转折点。新党们非要置苏轼于死地。救援活动也在朝野同时展开,不但与苏轼政见相同的许多元老纷纷上书,连一些变法派的有识之士也劝谏宋神宗不要杀苏轼。王安石当时退休金陵,也上书说:“安有圣世而杀才士乎?”在大家的努力下,这场诗案就因王安石“一言而决”,苏轼得到从轻发落,贬为黄团练副使。

  在黄州期间,苏轼早已心灰意冷,却仍旷达洒脱,写下了无数名篇。《赤壁赋》《念奴娇·赤壁怀古》等等都是在此期间创作的。面对滚滚长江,他发出无限感慨,“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只有对着滔滔的江河他才敢抒发自己的抱负,感叹人生的渺小,但他对朝廷已经失望,对政党已经失望,他只有写,不停的写,才可以将心中的郁结吐出来。

  而后宋哲宗即位,他短暂的东山再起,却还是因为无法阿谀奉承,既不能溶于新党,也无法见谅于旧党,因此苏轼再次申请外调。

  这一去,他便再没有回过京城。先任杭州知州,后至惠州,最后竟被贬到流放仅次于满门抄斩低一等罪行的儋州。但他并没有自暴自弃,每到一个地方,他事必躬亲,都做出了令人称赞的功绩。

  在再一次的调任途中,他最终卒于归途,享年六十五岁。

  从意气风发一展宏图的少年到最后客死他乡的悲惨结局,苏轼这一生跌宕起伏,感受到了人生无常世间冷暖,但因为他的豁达,“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洒脱,他乐得其所,留下灿烂了宋词的无数佳作。终其一生,也归满足了罢。

【苏轼在南京写的诗词赏析】相关文章:

关于苏轼写的诗词精选11-29

苏轼的诗词分享11-29

古诗词赏析11-19

写雨的诗词08-14

写冬天的诗词11-29

唐代诗人李白的诗词赏析12-11

昭君怨·送别_苏轼的词原文赏析及翻译10-18

古诗词原文赏析08-30

满江红诗词赏析04-24

点绛唇诗词赏析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