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考生物的知识重点总结

时间:2024-05-25 10:30:57 炜亮 生物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高考生物必备的知识重点总结

  近年来生物高考的命题逐渐回归课本,小伙伴们在复习的时候要重视教材中的基本概念、原理、规律等基础知识、核心知识的落实。下面是百分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考生物重点知识归纳,希望对大家有用!

高考生物必备的知识重点总结

  高考生物的知识重点总结 1

  走近细胞

  第一节 从生物圈到细胞

  一、相关概念

  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除了病毒以外,所有生物都是由细胞构成的。细胞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 细胞→组织→器官→系统(植物没有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二、病毒的相关知识

  1、病毒(Virus)是一类没有细胞结构的生物体。主要特征:

  ①个体微小,一般在10~30nm之间,大多数必须用电子显微镜才能看见;

  ②仅具有一种类型的核酸,DNA或RNA,没有含两种核酸的病毒;

  ③专营细胞内寄生生活;

  ④结构简单,一般由核酸(DNA或RNA)和蛋白质外壳所构成。

  2、根据寄生的宿主不同,病毒可分为动物病毒、植物病毒和细菌病毒(即噬菌体)三大类。根据病毒所含核酸种类的不同分为DNA病毒和RNA病毒。

  3、常见的病毒有:人类流感病毒(引起流行性感冒)、SARS病毒、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引起艾滋病(AIDS)]、禽流感病毒、乙肝病毒、人类天花病毒、狂犬病毒、烟草花叶病毒等。

  第二节 细胞的多样性和统一性

  一、细胞种类:

  根据细胞内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把细胞分为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

  二、原核细胞和真核细胞的比较:

  1、原核细胞:细胞较小,无核膜、无核仁,没有成形的细胞核;遗传物质(一个环状DNA分子)集中的区域称为拟核;没有染色体,DNA 不与蛋白质结合;细胞器只有核糖体;有细胞壁,成分与真核细胞不同.

  2、真核细胞:细胞较大,有核膜、有核仁、有真正的细胞核;有一定数目的染色体(DNA与蛋白质结合而成);一般有多种细胞器。

  3、原核生物:由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如:蓝藻、细菌(如硝化细菌、乳酸菌、大肠杆菌、肺炎双球菌)、放线菌、支原体等都属于原核生物。

  4、真核生物:由真核细胞构成的生物。如动物(草履虫、变形虫)、植物、真菌(酵母菌、霉菌、粘菌)等。

  三、细胞学说的'建立:

  1、1665 英国人虎克(Robert Hooke)用自己设计与制造的显微镜(放大倍数为40-140倍)观察了软木的薄片,第一次描述了植物细胞的构造,并首次用拉丁文cella(小室)这个词来对细胞命名。

  2、1680 荷兰人列文虎克(A. van Leeuwenhoek),首次观察到活细胞,观察过原生动物、人类精子、鲑鱼的红细胞、牙垢中的细菌等。

  3、19世纪30年代德国人施莱登(Matthias Jacob Schleiden) 、施旺(Theodar Schwann)提出:一切植物、动物都是由细胞组成的。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的基本单位。这一学说即“细胞学说(Cell Theory)”,它揭示了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

  高考生物的知识重点总结 2

  1、组成蛋白质的微量元素

  佟铁鑫猛点头

  铜铁锌锰碘

  2、八种必须氨基酸

  甲硫氨酸 缬氨酸赖氨酸 异亮氨酸 苯丙氨酸 亮氨酸 色氨酸 苏氨酸

  1、甲携来一本亮色书.

  2、假设来借一两本书

  3、携一两本单色书来

  4、协议两本,带情书来(缬异亮苯,蛋色苏赖)

  5、苏缬色,欲赖帐,家留把柄亮一亮

  6、甲来借一本蓝色书

  7、又笨,又赖,但颜色比较亮,容易酥裂,是双假鞋。(苯赖色亮,异苏甲缬)

  3、植物矿质元素中的'微量元素

  木 驴 碰 裂新 铁 桶,猛!

  Mo ClB Ni Zn Fe Cu Mn

  4、光合作用歌诀

  光合作用两反应,光暗交替同进行,光暗各分两步走,光为暗还供氢能,色素吸光两用途,解水释氧暗供氢,A D P 变 A T P,光变不稳化学能;

  光完成行暗反应,后还原来先固定,二氧化碳气孔入,C 5 结合C 3 生,C 3 多步被还原,需酶需能还需氢,还原产物有机物,能量贮存在其中,C 5 离出再反应,循环往复永不停。

  5、组织器官分化

  内消呼肝胰,外表感神仙

  6、减数分裂口诀

  性原细胞作准备

  初母细胞先联会

  排板以后同源分

  从此染色不成对

  次母似与有丝同

  排板接着点裂匆

  姐妹道别分极去

  再次质缢各西东

  染色一复胞二裂

  数目减半同源别

  精质平分卵相异

  往后把题迎刃解

  7、食物的消化与吸收

  淀粉消化始口腔,唾液肠胰葡萄糖;

  蛋白消化从胃始,胃胰肠液变氨基;

  脂肪消化在小肠,胆汁乳化先帮忙,颗粒混进胰和肠,化成甘油脂肪酸;

  口腔食道不吸收,胃吸酒水是少量,小肠吸收六营养,水无维生进大肠。

  高考生物的知识重点总结 3

  1.类脂与脂类

  脂类:包括脂肪、固醇和类脂,因此脂类概念范围大。

  类脂:脂类的一种,其概念的范围小。

  2.纤维素、维生素与生物素

  纤维素:由许多葡萄糖分子结合而成的多糖。是植物细胞壁的主要成分。不能为一般动物所直接消化利用。

  维生素:生物生长和代谢所必需的微量有机物。大致可分为脂溶性和水溶性两种,人和动物缺乏维生素时,不能正常生长,并发生特异性病变——维生素缺乏症。

  生物素:维生素的一种,肝、肾、酵母和牛奶中含量较多。是微生物的生长因子。

  3.大量元素、主要元素、矿质元素、必需元素与微量元素

  大量元素:指含量占生物体总重量万分之一以上的元素,如C、H、O、N、P、S、K、Ca、Mg。其中N、P、S、K、Ca、Mg是植物必需的矿质元素中的大量元素。C是基本元素。

  主要元素:指大量元素中的前6种元素,即C、H、O、N、P、S,大约占原生质总量的97%。

  矿质元素:指除C、H、O以外,主要由根系从土壤中吸收的元素。

  必需元素:植物生活所必需的元素。它必需具备下列条件:第一,由于该元素的缺乏,植物生长发育发生障碍,不能完成生活史;第二,除去该元素则表现专一的缺乏症,而且这种缺乏症是可以预防和恢复的;第三,该元素在植物营养生理上应表现直接的效果,绝不是因土壤或培养基的物理、化学、微生物条件的改变而产生的间接效果。

  微量元素:指生物体需要量少(占生物体总重量万分之一以下),但维持正常生命活动不可缺少的元素,如Fe、Mn、Zn、Cu、B、Mo,植物必需的微量元素还包括Cl、Ni。

  4.还原糖与非还原糖

  还原糖:指分子结构中含有还原性基团(游离醛基或α-碳原子上连有羟基的酮基)的糖,如葡萄糖、果糖、麦芽糖。与斐林试剂或班氏试剂共热时产生砖红色Cu2O沉淀。

  非还原糖:如蔗糖内没有游离的具有还原性的基团,因此叫作非还原糖。

  5.斐林试剂、双缩脲试剂与二苯胺试剂

  斐林试剂:用于鉴定组织中还原糖存在的试剂。很不稳定,故应将组成斐林试剂的A液(0.1g/mL的'NaOH溶液)和B液(0.05g/mL的CuSO4溶液)分别配制、储存。使用时,再临时配制,将4-5滴B液滴入2mLA液中,配完后立即使用。原理是还原糖的基团—CHO与Cu(OH)2在加热条件下生成砖红色的Cu2O沉淀。

  双缩脲试剂:用于鉴定组织中蛋白质存在的试剂。其包括A液(0.1g/mL的NaOH溶液)和B液(0.01g/mL的CuSO4溶液)。在使用时要分别加入。先加A液,造成碱性的反应环境,再加B液,这样蛋白质(实际上是指与双缩脲结构相似的肽键)在碱性溶液中与Cu2+反应生成紫色或紫红色的络合物。

  二苯胺试剂:用于鉴定DNA的试剂,与DNA混匀后,置于沸水中加热5分钟,冷却后呈蓝色。

  6.血红蛋白与单细胞蛋白

  血红蛋白:含铁的复合蛋白的一种。是人和其他脊椎动物的红细胞的主要成分,主要功能是运输氧。

  单细胞蛋白:微生物含有丰富的蛋白质,人们通过发酵获得大量的微生物菌体,这种微生物菌体就叫作单细胞蛋白。

  7.显微结构与亚显微结构

  显微结构:在光学显微镜下能看到的结构,一般只能放大几十倍至几百倍。

  亚显微结构:能够在电子显微镜下看到的直径小于0.2μm的细微结构。

  8.原生质与原生质层

  原生质:是细胞内的生命物质。动植物细胞都具有,分化为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三部分。主要由蛋白质、脂类、核酸等物质构成。

  原生质层:是一种选择透过性膜,只存在于成熟的植物细胞中,包括细胞膜、液泡膜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它与成熟植物细胞的原生质相比,缺少了细胞液和细胞核两部分。

  9.赤道板与细胞板

  赤道板:细胞中央的一个平面,这个平面与有丝分裂中纺锤体的中轴相垂直,类似于地球赤道的位置。

  细胞板:植物细胞有丝分裂末期在赤道板的位置出现的一层结构,随细胞分裂的进行,它由细胞中央向四周扩展,逐渐形成新的细胞壁。

  高考生物的知识重点总结 4

  1、细胞是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

  2、生命系统的由小到大排列: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生物圈。

  3、科学家根据细胞内有无以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把细胞分为真核细胞和原核细胞两大类。

  4、氨基酸是组成蛋白质的基本单位;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蛋白质,蛋白质是生命活动的主要承担者。

  5、核酸是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中具有极其重要的作用。

  6、糖类是主要的能源物质,脂肪是细胞内良好的储能物质。

  7、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骨架,组成大分子的基本单位称为单体,每一个单体都以若干个相连的碳原子构成的碳链为基本骨架,由许多单体连接成多聚体。例:组成核酸的单体是核苷酸;组成多糖的单体是单糖。

  8、水在细胞中以两种形式存在。一部分水与细胞内的其他物质相结合,叫做结合水。细胞中绝大部分水以游离的形式存在,可以自由流动,叫自由水。

  9、细胞学说主要由德国的植物学家施莱登和动物学家施旺共同建立,其主要内容为:

  10、细胞是一个有机体,一切动植物都由细胞发育而来,并由细胞和细胞产物所构成。

  11、细胞是一个相对独立的单位,既有它自己的生命,又对与其他细胞共同组成的整体的生命起作用。

  12、新细胞可以从老细胞中产生。

  13、细胞中大多数无机盐以离子的形式存在。

  14、细胞膜主要由脂质和蛋白质组成,脂质中的磷脂和胆固醇是构成细胞膜的重要成分。

  15、细胞膜的功能: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控制物质进出细胞;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

  16、生物的膜系统:这些细胞器膜和细胞膜、核膜等结构,共同构成细胞的生物膜系统。这些生物膜的组成成分和结构很相似,在结构和功能上紧密联系,进一步体现了细胞内各种结构之间的协调配合。

  17、细胞核控制着细胞的代谢和遗传。细胞作为基本的生命系统,细胞既是生物体结构的基本单位,也是生物体代谢和遗传的基本单位。

  18、细胞核是遗传信息库,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

  19、细胞膜和其他生物膜都是选择透过性膜。这种膜可以让水分子自由通过,一些离子和小分子也可以通过,而其他的离子、小分子和大分子则不能通过。

  20、细胞膜和液泡膜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称为原生质层。当细胞液浓度小于外界溶液的浓度时,细胞失水,使细胞壁和原生质层都出现一定程度的收缩,由于原生质层比细胞壁的伸缩性大,原生质层就会与细胞壁逐渐分离开来,即发生质壁分离。

  21、物质通过简单的扩散作用进出细胞,叫做自由扩散;进出细胞的物质借助载体蛋白的扩散,叫做协助扩散(这种顺浓度梯度的扩散统称为被动运输)。

  22、从低浓度一侧运输到高浓度一侧,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同时还需要消耗细胞内化学反应所释放的能量,这种方式叫做主动运输。

  23、细胞中每时每刻都进行着许多化学反应,统称为细胞代谢。

  24、分子从常态转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所需要的能量统称为活化能。

  25、同无机催化剂相比,酶降低活化能的作用更显著,因此催化效率更高。

  26、酶是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少数是RNA。

  27、酶所催化的化学反应一般是在比较温和的条件下进行的。

  28、ATP是细胞内的一种高能磷酸化合物。

  29、细胞呼吸是指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或其他产物,释放出能量并生成ATP的过程。

  30、有氧呼吸是指细胞在氧的参与下,通过多种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释放能量,生成许多ATP的过程。

  31、叶绿素a和叶绿素b主要吸收蓝紫光和红光,胡萝卜素和叶黄素主要吸收蓝紫光。

  32、叶绿体中的囊状结构称为类囊体。吸收光能的四种色素,就分布在类囊体的薄膜上。

  33、叶绿体是进行光合作用的场所。它内部的巨大膜面积上,不仅分布着许多吸收、传递、转化(少数叶绿素a)光能的色素分子,还有许多进行光合作用所必需的酶。

  34、光合作用是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

  35、光反应阶段:光合作用第一阶段中的化学反应,必须有光才能进行,这个阶段叫做光反应阶段。

  36、暗反应阶段:光合作用第二阶段中的化学反应,有没有光都可以进行,这个阶段叫做暗反应阶段。

  37、细胞表面积与体积的关系限制了细胞的长大,细胞大小还受细胞核的控制范围限制。通过模拟探究实验看出:细胞体积越大,其相对表面积越小,细胞的物质运输效率就越低。

  38、细胞在分裂之前,必须进行一定的物质准备。细胞增殖包括物质准备和细胞分裂整个连续过程。

  39、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为一个细胞周期。

  40、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叫做细胞分化。

  41、细胞的全能性是指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

  42、由基因所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就叫细胞凋亡。

  43、有的细胞受到致癌因子的作用,细胞中遗传物质发生变化,就变成不受机体控制的、连续进行分裂的恶性增殖细胞,这种细胞就是癌细胞。

  44、细胞的衰老是指细胞的生理状态和化学反应发生复杂变化的过程,最终表现为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

  45、衰老细胞的特征:细胞内水分减少、新陈代谢的速率减慢;多种酶的活性降低;色素积累;呼吸速率减缓;细胞核的体积增大、核膜内折,染色质收缩、染色加深;细胞膜的通透性改变,使物质运输功能降低。

  46、分离定律:在生物的'体细胞中,控制同一性状的遗传因子成对存在,不相融合;在形成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发生分离,分离后的遗传因子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随配子遗传给后代。

  47、自由组合定律:控制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的分离和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形成配子时,决定同一性状的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决定不同性状的遗传因子自由组合。

  48、两条遗传基本规律的精髓是:遗传的不是性状的本身,而是控制性状的遗传因子。

  49、孟德尔成功的原因:正确的选用实验材料;现研究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再研究两对或多对性状的遗传;应用统计学方法对实验结果进行分析;基于对大量数据的分析而提出假说,再设计新的实验来验证。

  50、孟德尔对分离现象的原因提出如下假说:生物的性状是由遗传因子决定的;体细胞中遗传因子是成对存在的;生物体再形成生殖细胞—配子时,成对的遗传因子彼此分离,分别进入不同的配子中;受精时,雌雄配子的结合是随机的。

  51、萨顿的假说:基因和染色体行为存在明显的平行关系。(通过类比推理提出)

  52、基因在杂交过程中保持完整性和独立性;在体细胞中基因成对存在,染色体也是成对的;体细胞中成对的基因一个来自父方,一个来自母方,同源染色体也是如此;非等位基因在形成配子时自由组合,非同源染色体在减数第一次分裂后期也是自由组合的。

  53、萨顿由此推论:基因是由染色体携带着从秦代传递给下一代的。即基因就在染色体上。

  54、减数分裂是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产生成熟的生殖细胞时进行的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细胞分裂。在减数分裂的过程中,染色体只复制一次,而细胞分裂两次。减数分裂的结果是,成熟生殖细胞中的染色体数目比原始生殖细胞的减少一半。

  55、配对的两条染色体,形状大小一般相同,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叫做同源染色体。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的现象叫做联会。联会后的每对同源染色体含有四条染色单体,叫做四分体。

  56、减数分裂过程中染色体数目减半发生在减数第一次分裂。

  57、受精卵中的染色体数目又恢复到体细胞中的数目,其中有一半的染色体来自精子(父方),另一半来自卵细胞(母方)。

  58、基因分离的实质是:在杂合体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着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的随着配子遗传给后代。

  59、基因的自由组合定律的实质是: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和自由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在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

  60、红绿色盲、抗维生素d佝偻病等,它们的基因位于性染色体上,所以遗传上总是和性别相关联,这种现象叫做伴性遗传。

  61、因为绝大多数生物的遗传物质是dNA,只有少数生物(如HIV病毒)的遗传物质是RNA,所以说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

  62、dNA分子双螺旋结构的主要特点:dNA分子是由两条链组成的,这两条链按反向平行方式盘旋成双螺旋结构;dNA分子中的脱氧核苷酸和磷酸交替连接,排列在外侧,构成基本骨架,碱基排列在内侧;两条链上的碱基通过氢键连接成碱基对,并且碱基配对有一定的规律。

  63、碱基之间的这种一一对应的关系,叫做碱基互补配对原则。

  64、dNA分子的复制是一个边解旋边复制的过程,复制需要模板、原料、能量和酶等基本条件。dNA分子独特的双螺旋结构,为复制提供了精确的模板,通过碱基互补配对,保证了复制能够准确地进行。

  65、遗传信息蕴藏在4种碱基的排列顺序之中,碱基排列顺序的千变万化,构成了dNA分子的多样性,而碱基的特定的排列顺序,又构成了每一个dNA分子的特异性。

  66、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分子片断。

  67、RNA是在细胞核中,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的,这一过程称为转录。

  68、游离在细胞质中的各种氨基酸,就以m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这一过程叫做翻译。

  69、基因通过控制酶的合成来控制代谢过程,进而控制生物的性状。

  70、基因还能通过控制蛋白质的结构直接控制生物体的性状。

  71、基因与基因、基因与基因产物、基因与环境之间存在着复杂的相互作用,这种相互作用形成了一个错综复杂的网络,精细的调控着生物体的性状。

  72、中心法则描述了遗传信息的流动方向,主要内容是:遗传信息可以从dNA流向dNA,即dNA的自我复制,也可以从dNA流向RNA,进而流向蛋白质,即遗传信息的转录和翻译。但是,遗传信息不能从蛋白质传递到蛋白质,也不能从蛋白质流向dNA或RNA。

  73、修改后的中心法则增加了遗传信息从RNA流向RNA,从RNA流向dNA这两条途径。

  74、基因与性状之间并不是简单的一一对应关系。有些性状是由多个基因共同决定的,有的基因可以决定或影响多种性状。一般来说,性状是基因与环境共同作用的结果。

  75、dNA分子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缺失,进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叫做基因突变。

  76、由于自然界诱发基因突变的因素很多,基因突变还可以自发产生,因此,基因突变在生物界中是普遍存在的。

  77、基因突变是随机发生的、不定向的。

  78、在自然状态下,基因突变的频率是很低的。

  79、基因突变可能破坏生物体与现有环境的协调关系,而对生物有害,也可能使生物产生新的性状,适应改变的环境,获得新的生存空间,还有些基因突变既无害也无益。

  80、基因突变的意义:是新基因产生的途径;是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是生物进化的原始材料。

  81、基因重组是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

  82、染色体结构的改变,都会使排列在染色体上的基因的数目或排列顺序发生改变,从而导致性状的变异。

  83、染色体数目变异可以分两类:一类是细胞内个别染色体增加或减少。另一类是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的增加或减少。

  84、注意三种可遗传变异的区别:基因突变重在产生了新基因,基因重组是兄弟姐妹有差异的最主要原因,染色体变异是唯一可以在显微镜底下观察到的变异。

  85、染色体组: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在形态和功能上各有不同,携带着控制生物生长发育的全部遗传信息,这样的一组染色体叫一个染色体组。

  86、单倍体:体细胞中含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的个体叫单倍体(例:雄蜂)。

  87、二倍体和多倍体:由受精卵发育而成的个体,体细胞中含有几个染色体组就是几倍体。

  88、人工诱导多倍体的方法:低温处理等。目前最常用最有效的方法是用秋水仙素处理萌发的种子或幼苗。

  89、单倍体植株长得弱小,而且高度不育,但是单倍体育种能明显缩短育种年限。常用花药(花粉)离体培养的方法获得单倍体植株。

  90、人类遗传病通常是指由于遗传物质改变而引起的人类疾病,主要可以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

  91、遗传病监测(如:遗传咨询、产前诊断等)在一定程度上能有效预防遗传病产生和发展。

  92、诱变育种就是利用物理因素(如X射线、γ射线、紫外线、激光等)或化学因素(如亚硝酸、硫酸二乙酯)来处理生物,使生物发生基因突变。用这种方法的优点:提高突变率,在较短的时间内获得更多的优良变异类型,大幅度改良某些性状。缺点:盲目性。

  93、基因工程,又叫做基因拼接技术或dNA重组技术。通俗的说,就是按照人们的意愿,把一种生物的某种基因提取出来,加以修饰改造,然后放在另一种生物的细胞里,定向地改造生物的遗传性状。

  94、历史上第一个提出比较完整的进化学说的是法国博物学家—拉马克。他提出:地球上的所有生物都不是神创造的,而是由更古老的生物进化而来的;生物是由低等到高等逐渐进化的;生物各种适应性特征的形成都是由于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这些因用进废退而获得的性状是可以遗传给后代的,这是生物不断进化的主要原因(历史局限性)。

  95、达尔文的自然选择学说:过度繁殖(前提)、生存斗争(手段或动力)、遗传变异(基础)、适者生存(结果)。

  96、进化理论的发展:从性状水平到基因水平;从以生物个体为单位到以种群为单位。

  97、现代进化理论的主要内容:种群是生物进化的基本单位(也是繁殖的基本单位);突变(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的统称)和基因重组产生进化的原材料;自然选择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定向改变并决定生物进化的方向;隔离是新物种形成的必要条件;生物进化的过程实际上是生物与生物、生物与无机环境共同进化的过程,进化导致生物的多样性。

  98、生活在一定区域的同种生物的全部个体叫做种群。

  99、一个种群全部个体所含有全部基因,叫做种群的基因库。

  100、基因突变产生新的等位基因,这就可能使种群的基因频率发生变化。

  101、在自然选择的作用下,种群的基因频率会发生定向改变,导致生物朝着一定的方向不断进化。

  102、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共同进化。

  103、注意遗传系谱图的中显隐性的判断方法:无中生有是隐性,有中生无是显性。

  104、如果是隐性病,而有父正女病,则可判断此病为常染色体隐性遗传。如果是显性病,而有父病女正,则可判断此病为常染色体遗传。

  105、可遗传变异是指遗传物质发生了变化而造成的变异,不一定能够遗传给下代(注意和遗传给下一代的变异相区别)

  106、三代以内的近亲是指从自己算起,向上推三代和向下推三代的同源而生的亲属。其中直系亲属是指自己和父母、祖父母、外祖父母、子女、孙子女、外孙子女,其他的为旁系,注意亲兄弟姐妹也为旁系

  107、不论男性还是女性,体内都含有大量以水为基础的液体,这些液体统称为体液。分为细胞外液和细胞内液,其中细胞内液占2/3。

  108、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叫做内环境。血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血浆;体内绝大多数细胞直接生活的环境是组织液。

  109、内环境不仅是细胞生存的直接环境,而且是细胞与外界环境进行物质交换的媒介。

  110、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种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做稳态。渗透压、酸碱度和温度是细胞外液理化性质的三个主要方面。

  111、溶液渗透压是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溶液渗透压的大小取决于溶质微粒的数目。血浆渗透压的大小主要与无机盐和蛋白质的含量有关。细胞外液渗透压的90%以上来源于Na+和cl—。生理盐水的浓度是0。9%的Nacl。细胞内液渗透压主要由K+维持。

  112、内环境稳态是机体进行正常生命活动的必要条件。机体维持稳态的主要调节机制是神经—体液—免疫调节网络。

  113、兴奋是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种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

  114、神经调节的基本方式是反射,完成反射的结构基础是发射弧,反射弧通常会由感受器、传入神经、神经中枢、传出神经和效应器(由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

  115、兴奋的产生:静息时,由于钠钾泵主动运输吸收K+排出Na+,使得神经细胞内K+浓度明显高于膜外,而Na+浓度比膜外低。静息状态下,由于膜主要对K+有通透性,造成K+外流,使膜外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内,产生外正内负静息电位。受刺激时,细胞膜对Na+通透性增加,Na+内流,此时为协助扩散,使兴奋部位膜内侧阳离子浓度高于膜外侧,产生外负内正动作电位。

  116、兴奋在神经纤维上的传导:双向的

  117、兴奋在神经元之间的传递:单向,只能从一个神经元的轴突传到下一个神经元的细胞体或树突。神经递质只存在于突触前膜突触小泡中,只能由突触前膜释放,然后作用于突触后膜上。

  118、大脑皮层除了对外部世界的感知以及控制机体的反射活动外,还具有语言、学习、记忆和思维等方面的高级功能。

  119、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的调节,这就是激素调节。

  120、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工作,这种调节方式叫做反馈调节。反馈调节是生命系统中非常普遍调节机制,对于机体维持稳态具有重要意义。

  121、激素调节的特点:微量和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和靶细胞。

  122、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称为植物激素。

  123、激素一经靶细胞接受并起作用后就被灭活了。激素种类多,量极微,既不组成细胞结构,又不提供能量,也不起催化作用。是调节生命活动的信息分子。

  124、免疫系统的组成:免疫器官(骨髓和胸腺、脾脏、淋巴结、扁桃体)、免疫细胞、免疫活性物质(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

  125、免疫系统的功能:防卫,清除和监控。

  126、非特异性免疫:人人生来就有的,不针对某一类特定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第一道防线是皮肤和黏膜,第二道防线是体液中的杀菌物质和吞噬细胞。

  127、第三道防线主要是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其中B细胞主要靠生产抗体消灭抗原,这种方式称为体液免疫,T细胞主要靠直接接触靶细胞消灭抗原,这种方式称为细胞免疫。

  128、免疫失调引起的疾病:过敏反应、自身免疫病,免疫缺陷病。(注意其区别)

  129、免疫学的应用:免疫治疗、免疫预防、器官移植。

  130、生长素的作用表现出两重性: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疏果。

  131、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称为植物生长调节剂。

  132、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就是种群密度。种群密度是种群最基本的数量特征。

  133、种群的特征:种群密度、出生率和死亡率、迁入率和迁出率、年龄组成和性别比例。

  134、种群的空间特征:均匀型、随机型、聚集型。

  135、调查种群密度的方法:样方法和标志重捕法等,描述、解释和预测种群数量的变化,常常需要建立数学模型。

  136、影响种群数量的因素有很多。如:气候、食物、天敌、传染病等,因此大多数种群的数量总是在波动中,在不利的条件下,种群数量还会急剧下降甚至消亡。

  137、研究种群数量变化规律的意义:防治有害动物,保护和利用野生生物资源,拯救和恢复濒危动物种群。

  138、自然界中确实有类似细菌在理想条件下种群数量增长的形式,如果以时间为横坐标,种群数量为纵坐标画出曲线来表示,曲线大致呈“J”型。

  139、种群经过一定时间增长后,数量趋于稳定的增长曲线,称为“S”型曲线。

  140、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称为环境容纳量,又称K值。

  141、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做群落。

  142、群落的物种组成是区别不同群落重要特征。群落的种间关系包括:竞争、捕食、互利共生和寄生等。竞争结果常表现为相互抑制,有时表现为一方占优势,另一方处于劣势甚至灭亡。

  143、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称为丰富度。

  144、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就叫做演替。

  145、演替的类型:①初生演替(是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被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例如:沙丘、火山岩、冰川泥、裸岩)。

  ②次生演替(是指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它繁殖体的地方发生的演替。例如:火灾后的草原、过量砍伐的森林、弃耕的农田)

  147、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叫做生态系统。

  148、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和营养结构(食物链和食物网)。食物链一般不超过5个营养级。

  149、生态系统的功能:物质循环、能量流动和信息传递。其渠道是食物链和食物网。

  150、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成的复杂营养结构,就是食物网。

  151、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称为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

  152、能量流动的特点:单向不可逆不循环,逐级递减。

  153、研究能量流动的意义:帮助人们科学规划和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帮助人们合理的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的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

  154、生态学的基本原理:物质循环再生和能量多级利用。遵循这一原理,可以合理设计食物链,使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被分层次多级利用,使生产一种产品时产生的有机废弃物,成为生产另一种产品的投入,也就是使废物资源化,以便提高能量转化效率,减少环境污染。

  155、组成生物体的c、H、o、N、P、S等元素,都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这就是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156、物质循环的特点:具有全球性,因此又叫生物地球化学循环。无机环境中的物质可以被生物群落反复利用。

  157、生态系统中信息的种类:物理信息(光、声、温度、磁力等)、化学信息(植物的生物碱和有机酸等代谢产物,动物的性外激素等信息素)、行为信息。

  158、物理信息的来源:可以是无机环境,也可以是生物。

  159、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开信息的传递;信息还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

  160、概括为:生态系统中,各种各样的信息在生物的生存、繁衍和调节种间关系等方面起着十分重要的作用。

  161、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一是提高农产品或畜产品的产量(延长光照提高鸡的产蛋量;人工控制光周期,早熟高产);二是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利用音响设备发出不同的声信号诱捕或驱赶;利用昆虫信息素诱捕或警示有害动物,降低害虫的种群密度。)

  162、目前控制动物危害的技术有:化学防治、生物防治和机械防治。

  163、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叫做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164、生态系统能维持相对稳定的原因:生态系统具有自我调节能力。但生态系统的自我调节能力不是无限的。

  165、负反馈调节在生态系统中普遍存在,它是生态系统自我调节能力的基础。

  166、不仅在生物群落内部,而且生物群落与无机环境之间也存在负反馈调节。

  167、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酸雨、土地荒漠化、海洋污染或生物多样性锐减等。

  168、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生物多样性。

  169、生物多样性的价值:潜在价值、间接价值(也叫做生态功能)、直接价值。

  170、保护生物多样性的措施:就地保护、迁地保护、加强法制教育和管理。

  171、就地保护:是指在原地对被保护的生态系统或物种建立自然保护区以及风景名胜区等,这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

  172、迁地保护:是指把保护对象从原地迁出,在异地进行专门保护。如建立植物园、动物园以及濒危动植物繁育中心等,这是为行将灭绝的物种提供最后的生存机会。

  173、保护生物多样性,关键是要协调好人与生态环境的关系,如控制人口的增长,合理利用自然资源、防治环境污染等。

  174、保护生物多样性只是反对盲目地、掠夺式的开发利用,而不意味着禁止开发和利用。

  175、可持续发展的含义是“在不牺牲未来几代人需要的情况下,满足我们这代人的需要”,它追求的是自然、经济、社会的持久而协调的发展。

  176、设计实验的三步曲:共性处理(注意分组、编号)、变量处理(平衡无关变量)、结果处理(要给出可操作定义,即衡量因变量的方法)。

  高考生物的知识重点总结 5

  1.生物体具有共同的物质基础和结构基础。

  2.细胞是生物体的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细胞是一切动植物结构的基本单位。病毒没有细胞结构。

  3.新陈代谢是生物体进行一切生命活动的基础。

  4.生物体具应激性,因而能适应周围环境。

  5.生物遗传和变异的特征,使各物种既能基本上保持稳定,又能不断地进化。

  6.生物体都能适应一定的环境,也能影响环境。

  7.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在无机自然界都可以找到,没有一种化学元素是生物界所特有的,这个事实说明生物界和非生物界具统一性。

  8.生物界与非生物界还具有差异性。

  9.糖类是细胞的主要能源物质,是生物体进行生命活动的主要能源物质。

  10.一切生命活动都离不开蛋白质。

  11.生命系统的`结构层次依次为:细胞→组织→器官→系统→个体→种群→群落→生态系统,细胞是生物体结构和功能的基本单位;地球上最基本的生命系统是细胞。

  12.光学显微镜的操作步骤:对光→低倍物镜观察→移动视野中央(偏哪移哪)→高倍物镜观察:

  ①只能调节细准焦螺旋;

  ②调节大光圈、凹面镜

  13.原核细胞与真核细胞根本区别为:有无核膜为界限的细胞核

  ①原核细胞:无核膜,无染色体,如大肠杆菌等细菌、蓝藻

  ②真核细胞:有核膜,有染色体,如酵母菌,各种动物

  注:病毒无细胞结构,但有DNA或RNA

  14.蓝藻是原核生物,自养生物。

  15.DNA,RNA全称脱氧核糖核酸,核糖核酸。

  16.细胞学说建立者是施莱登和施旺,细胞学说建立揭示了细胞的统一性和生物体结构的统一性。细胞学说建立过程,是一个在科学探究中开拓、继承、修正和发展的过程,充满耐人寻味的曲折。

  17.糖类:

  ①单糖:葡萄糖、果糖、核糖、脱氧核糖

  ②二糖:麦芽糖、蔗糖、乳糖

  ③多糖:淀粉和纤维素(植物细胞)、糖原(动物细胞)

  脂肪:储能;保温;缓冲;减压

  18.脂质:磷脂:生物膜重要成分

  胆固醇

  固醇:性激素:促进人和动物生殖器官的发育及生殖细胞形成

  维生素D:促进人和动物肠道对Ca和P的吸收

  19.多糖,蛋白质,核酸等都是生物大分子,基本组成单位依次为:单糖、氨基酸、核苷酸。生物大分子以碳链为基本骨架,所以碳是生命的核心元素。

  自由水(95.5%):良好溶剂;参与生物化学反应;提供液体环境。

  20.水存在形式营养物质及代谢废物结合水(4.5%)

  高考生物的知识重点总结 6

  1.细菌进行有氧呼吸的酶类分布在细胞膜内表面,有氧呼吸也在也在细胞膜上进行。光合细菌,光合作用的酶类也结合在细胞膜上,主要在细胞膜上进行。

  2.细胞遗传信息的表达过程既可发生在细胞核中,也可发生在线粒体和叶绿体中。

  3.在生态系统中初级消费者粪便中的能量不属于初级消费者,仍属于生产者的能量。

  4.用植物茎尖和根尖培养不含病毒的植株。是因为病毒来不及感染。

  5.植物组织培养中所加的糖是蔗糖,细菌及动物细胞培养,一般用葡萄糖培养。

  6.病毒具有细胞结构,属于生命系统。

  7.没有叶绿体就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8.没有线粒体就不能进行有氧呼吸。

  9.线粒体能将葡萄糖氧化分解成CO2和H2O。

  10.细胞膜只含磷脂,不含胆固醇。

  11.细胞膜中只含糖蛋白,不含载体蛋白、通道蛋白。

  12.只有叶绿体、线粒体能产生ATP,细胞基质不能产生ATP。

  13.只有动物细胞才有中心体。

  14.所有植物细胞都有叶绿体、液泡。

  15.无氧条件下不能产生ATP、不能进行矿质元素的吸收。

  16.测量的CO2量、O2量为实际光合作用强度。

  17.氧气浓度越低越有利于食品蔬菜保鲜、种子储存。

  18.将人的胰岛素基因通过基因工程转入大肠杆菌,大肠杆菌分泌胰岛素时依次经过:核糖体-内质网-高尔基体-细胞膜,合成成熟的蛋白质。形态大小相同、来源不同的染色体才是同源染色体。

  19.没有同源染色体存在的细胞分裂过程一定属于减数第二次分裂。

  20.动物细胞也能发生质壁分离和复原。

  21.植物细胞质壁分离是指细胞质与细胞壁发生分离。

  22.只有顶芽才能产生生长素、侧芽不能产生生长素。

  23.激素直接参与细胞代谢。

  24.抗体、胰岛素等的分泌方式和神经递质的分泌方式是主动运输。

  25.浆细胞能识别抗原。

  26.激素、神经递质、mRNA发挥作用后不被分解。

  27.渴觉中枢、痛觉中枢在下丘脑。

  28.双子叶植物的根不具有顶端优势。

  29.基因突变后生物的性状就能发生改变。

  30.半透膜就一定是选择透过性膜。

  31.原生质层、原生质体是同一个结构。

  32.赤道板就是细胞板。

  33.细胞器上也有糖蛋白。

  34.植物细胞具有全能性,动物细胞(受精卵、2~8细胞球期、生殖细胞)也有全能性;通常讲动物细胞核具有全能性。

  如何提高生物成绩?

  1.简化记忆法

  即通过分析教材,找出要点,将知识简化成有规律的'几个字来帮助生物知识记忆。例如DNA的分子结构可简化为“五四三二一”,即五种基本元素、四种基本单位、每种基本单位有三种基本物质、很多基本单位形成两条脱氧核酸链、成为一种规则的双螺旋结构。

  2.联想记忆法

  即根据教材内容,巧妙地利用联想帮助记忆。在背诵知识点时,可以发散思维,利用自己熟悉的事物和想象来促进记忆。

  3.对比记忆法

  在生物学学习中,有很多相近的名词易混淆、难记忆,对于这样的内容,可运用对比法记忆。对比法即将有关的名词单列出来,然后从范围、内涵、外延、乃至文字等方面进行比较,存同求异,找出不同点。这样反差鲜明,容易记忆。例如:同化作用与异化作用、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激素调节与神经调节、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等等。

  高考生物实验知识点

  实验一

  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

  1、实验原理

  ①叶绿体呈绿色的椭球形或球形,不需染色,制片后直接观察。 ②线粒体呈无色棒状、圆球状等,用健那绿染成蓝绿色后制片观察。

  2、实验步骤

  ①观察叶绿体:制作藓类叶片的临时装片→先低倍镜后高倍镜观察叶绿体 ②观察线粒体:制作人的口腔上皮细胞临时装片(健那绿染液染色)→先低倍镜后高倍镜观察观察线粒体

  3、注意问题

  ①实验过程中的临时装片要始终保持有水状态。

  ②要漱净口腔,防止杂质对观察物像的干扰。

  ③用菠菜叶带叶肉的下表皮的原因:靠近下表皮的叶为海绵组织,叶绿体大而排列疏松,便于观察;带叶肉是因为表皮细胞不含叶绿体。

  ④叶绿体在弱光下以椭球形的正面朝向光源,便于接受较多的光照;在强光下则以侧面朝向光源以避免被灼伤。

  实验二

  叶绿体色素的提取和分离

  1、提取色素原理:色素能溶解在酒精或丙酮等有机溶剂中,所以可用无水酒精等提取色素。

  2、分离色素原理:各色素随层析液在滤纸上扩散速度不同,从而分离色素。溶解度大,扩散速度快;溶解度小,扩散速度慢。

  3、各物质作用:

  无水乙醇或丙酮:提取色素;层析液:分离色素;二氧化硅:使研磨得充分;碳酸钙:防止研磨中色素被破坏。

  4、结果:滤纸条从上到下依次是:胡萝卜素(最窄)、叶黄素、叶绿素a(最宽)、叶绿素b(第2宽),色素带的宽窄与色素含量相关。

  5、注意事项:

  (1)画滤液细线:均匀,直,细,重复若干次

  (2)分离色素:不能让滤液细线触及层析液

【高考生物的知识重点总结】相关文章:

高考政治必背知识重点总结11-07

高考政治复习重点知识总结11-07

广东高考化学重点知识总结06-12

生物高考知识点总结05-26

高考生物重点与学习方法04-28

高考生物知识点总结07-28

高考政治重点知识点10-19

广东高考历史重点知识归纳07-10

高中生物必备的重点知识总结06-02

高考生物要点知识归纳总结04-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