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高考生物重点知识点总结
高三的学习已经开始备战高考了,理科的学生要特别重视理综的复习,其中生物的复习是很强调知识点的记忆的,有哪些知识点是比没记熟的呢?下面是百分网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高考生物知识归纳,希望对大家有用!
高考生物必背知识
1.使能量持续高效的流向对人类最有意义的部分
2.能量在2个营养级上传递效率在10%—20%
3.单向流动逐级递减
4.真菌PH5.0—6.0细菌PH6.5—7.5放线菌PH7.5—8.5
5.物质作为能量的载体使能量沿食物链食物网流动
6.物质可以循环,能量不可以循环
7.河流受污染后,能够通过物理沉降化学分解微生物分解,很快消除污染
8.生态系统的结构:生态系统的成分+食物链食物网
9.淋巴因子的成分是糖蛋白;病毒衣壳的是1—6多肽分子个;原核细胞的细胞壁:肽聚糖
10.过敏:抗体吸附在皮肤,黏膜,血液中的某些细胞表面,再次进入人体后使细胞释放组织胺等物质。
11.生产者所固定的太阳能总量为流入该食物链的总能量
12.效应B细胞没有识别功能
13.萌发时吸水多少看蛋白质多少
14.大豆油根瘤菌不用氮肥;脱氨基主要在肝脏但也可以在其他细胞内进行
15.水肿:组织液浓度高于血液
16.尿素是有机物,氨基酸完全氧化分解时产生有机物
17.是否需要转氨基是看身体需不需要
18.蓝藻:原核生物,无质粒;酵母菌:真核生物,有质粒;高尔基体合成纤维素等
19.tRNA含CHONPS
20.生物导弹是单克隆抗体是蛋白质
21.淋巴因子:白细胞介素
22.原肠胚的形成与囊胚的分裂和分化有关
23.受精卵—卵裂—囊胚—原肠胚
24.高度分化的细胞一般不增殖。例如:肾细胞
25.有分裂能力并不断增的:干细胞、形成层细胞、生发层
26.无分裂能力的:红细胞、筛管细胞(无细胞核)、神经细胞、骨细胞
27.检测被标记的氨基酸,一般在有蛋白质的地方都能找到,但最先在核糖体处发现放射性
28.能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不一定有叶绿体
29.自养生物不一定是植物(例如:硝化细菌、绿硫细菌和蓝藻)
30.除基因突变外其他基因型的改变一般最可能发生在减数分裂时(象交叉互换在减数第一次分裂时,染色体自由组合)。
高考生物知识要点
1.细胞的结构基础
(1)列文·虎克——用自制显微镜发现细胞。
(2)施莱登和施旺(魏尔肖)——建立《细胞学说》。
(3)欧文顿——用500多种化学物质进行膜通透性实验——膜是由脂质组成的。
(4)罗伯特森——电镜下观察细胞膜看到暗—亮—暗三层结构,将细胞膜描述为静态的统一结构。
(5)桑格和尼克森——提出细胞膜流动镶嵌模型。
2.细胞代谢
(1)巴斯德——酿酒中的发酵是由于酵母细胞的存在(无活细胞参与,糖类不可能变成酒精)。
(2)毕希纳——将酵母细胞中引起发酵的物质称为酿酶。
(3)萨姆纳——提出并证明酶是蛋白质。
(4)切赫和奥特曼——发现少数RNA也具有生物催化功能。
(5)恩格尔曼——用水绵和好氧细菌证明光合作用释放O2及光合作用需要光。
(6)普利斯特利——植物可更新空气。
(7)英格豪斯——植物只有绿叶才能更新污浊的空气,指出普利斯特利实验只有在光下才能成功。
(8)梅耶——植物在进行光合作用时,把光能转换成化学能储存起来。
(9)萨克斯——光合作用的产物除O2外还有淀粉(叶片产生淀粉需光)。
(10)鲁宾和卡门——用18O分别标记H2O和CO2证明光合作用释放的O2来自H2O。
(11)卡尔文——用14C标记14CO2证明CO2中的碳在光合作用中转化为有机物中碳的途径
[卡尔文循环:14CO2→14C3→(14CH2O)]。
3.生物的遗传规律
(1)孟德尔——用豌豆作遗传材料,利用假说—演绎法提出基因分离定律和基因自由组合定律(关注孟德尔成功四大原因)。
(2)萨顿——用类比推理法提出基因在染色体上(关注假说—演绎法与类比推理法差异)。
(3)摩尔根——用假说—演绎法证明基因在染色体上(用白眼雄果蝇作遗传材料)。
(4)道尔顿——第一个提出色盲问题。
4.遗传的物质基础
(1)格里菲思——通过肺炎双球菌的体内转化实验证明加热杀死的S型细菌中含有某种“转化因子”。
(2)艾弗里——通过肺炎双球菌体外转化实验证明肺炎双球菌的遗传物质是DNA不是蛋白质(转化因子为DNA)。
(3)赫尔希和蔡斯——用放射性同位素标记法(32P、35S)分别标记噬菌体,证明噬菌体的.遗传物质是DNA。
(4)沃森和克里克——构建DNA双螺旋结构模型(克里克还提出中心法则:DNA转录RNA翻译蛋白质)。
(5)富兰克林——DNA衍射图谱。
(6)查哥夫——腺嘌呤(A)量=胸腺嘧啶(T)量,胞嘧啶(C)量=鸟嘌呤(G)量。
(7)英国遗传学家缪勒——用X射线照射果蝇,发现突变率大大提升。
5.生命活动的调节
(1)贝尔纳——内环境的恒定主要依赖于神经系统的调节。
(2)坎农——内环境稳态是神经调节和体液调节的结果(现代观点:内环境稳态调节机制为神经—体液—免疫调节)。
(3)沃泰默——促胰液素分泌只受神经调节。
(4)斯他林和贝利斯——促胰液素可存在“化学调节”(并命名该调节为“激素”)。
(5)达尔文——植物向光性实验,验证金丝雀草胚芽鞘感光部位在尖端,尖端可向下面的伸长区传递某种“影响”造成单侧光下背光面比向光面生长快。
(6)鲍森·詹森——胚芽鞘尖端产生的影响可通过琼脂片传递给下部。
(7)拜尔——胚芽鞘的弯曲生长是因为尖端产生的影响在其下部分布不均匀造成的。
(8)温特——胚芽鞘的弯曲生长确实是一种化学物质引起的(并将该物质命名为“生长素”)。
6.生态系统
(1)高斯——证明大小两个种的草履虫间存在着竞争关系。
(2)美国生态学家林德曼——对赛达伯格湖的能量流动进行定量分析,发现能量流动两大特点:能量流动是单向的;能量在流动过程中逐级递减。
高考生物实验知识
实验一:低倍镜、高倍镜
1、是低倍镜还是高倍镜的视野大,视野明亮?为什么?
低倍镜的视野大,通过的光多,放大的倍数小;高倍镜视野小,通过的光少,但放大的倍数高。
2、为什么要先用低倍镜观察清楚后,把要放大观察的物像移至视野的中央,再换高倍镜观察?
如果直接用高倍镜观察,往往由于观察的对象不在视野范围内而找不到。因此,需要先用低倍镜观察清楚,并把要放大观察的物像移至视野的中央,再换高倍镜观察。
3、用转换器转过高倍镜后,转动粗准焦螺旋行不行?
不行。用高倍镜观察,只需转动细准焦螺旋即可。转动粗准焦螺旋,容易压坏玻片。
4、使用高倍镜观察的步骤和要点是什么?
(1)首先用低倍镜观察,找到要观察的物像,移到视野的中央。
(2)转动转换器,用高倍镜观察,并轻轻转动细准焦螺旋,直到看清楚材料为止。
5、总结:四个比例关系
a.镜头长度与放大倍数:物镜镜头越长,放大倍数越大,而目镜正好与之相反。
b.物镜头放大倍数与玻片距离:倍数越大(镜头长)距离越近。
c.放大倍数与视野亮度: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越暗。
d.放大倍数与视野范围:放大倍数越大,视野范围越小。
实验二:检测生物组织中的糖类、脂肪和蛋白质
一、实验原理
某些化学试剂能使生物组织中的有关有机化合物,产生特定的颜色反应。
1、可溶性还原糖(如葡萄糖、果糖、麦芽糖)与斐林试剂发生作用,可生成砖红色的Cu 2O沉淀。
葡萄糖+ Cu ( OH )2 葡萄糖酸 + Cu 2O↓(砖红色)+ H 2O,即Cu ( OH ) 2被还原成Cu 2O,葡萄糖被氧化成葡萄糖酸。
2、脂肪可以被苏丹Ⅲ染液染成橘黄色(或被苏丹Ⅳ染液染成红色)。淀粉遇碘变蓝色。
3、蛋白质与双缩脲试剂发生作用,产生紫色反应。(蛋白质分子中含有很多肽键,在碱性NaOH溶液中能与双缩脲试剂中的Cu2+作用,产生紫色反应。)
二、实验材料
1、做可溶性还原性糖鉴定实验,应选含糖高,颜色为白色的植物组织,如苹果、梨。(因为组织的颜色较浅,易于观察。)
2、做脂肪的鉴定实验。应选富含脂肪的种子,以花生种子为最好,实验前一般要浸泡3~4小时(也可用蓖麻种子)。
3、做蛋白质的鉴定实验,可用富含蛋白质的黄豆或鸡蛋清。
三、实验注意事项
1、可溶性糖的鉴定
a.应将组成斐林试剂的甲液、乙液分别配制、储存,使用前才将甲、乙液等量混匀成斐林试剂;斐林试剂很不稳定,甲、乙液混合保存时,生成的Cu ( OH ) 2在70~900C下分解成黑色CuO和水;
b. 切勿将甲液、乙液分别加入苹果组织样液中进行检测。甲、乙液分别加入时可能会与组织样液发生反应,无Cu ( OH ) 2生成。
2、蛋白质的鉴定
a. A液和B液也要分开配制,储存。鉴定时先加A液后加B液;先加NaOH溶液,为Cu2+与蛋白质反应提供一个碱性的环境。A、B液混装或同时加入,会导致Cu2+变成Cu ( OH ) 2沉淀,而失效。
b、CuSO4溶液不能多加;否则CuSO4的蓝色会遮盖反应的真实颜色。
【北京高考生物重点知识点总结】相关文章:
高考生物复习知识点重点生物的生殖06-21
广东高考生物重点知识点总结01-08
2017高考生物重点知识点总结11-30
浙江高考生物重点知识点总结11-24
北京高考生物重点知识归纳01-08
北京政治高考重点知识点归纳01-04
北京高考政治重点知识点归纳01-02
高考生物重点知识点归纳01-26
高考生物的重点知识点归纳09-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