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上册生物重点知识归纳
上学期间,相信大家一定都接触过知识点吧!知识点在教育实践中,是指对某一个知识的泛称。掌握知识点是我们提高成绩的关键!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八年级上册生物重点知识归纳,仅供参考,欢迎大家阅读。
八年级上册生物重点知识归纳 篇1
第一节细菌和真菌的分布
1、菌落:一个细菌或真菌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见的集合体称为菌落。
2、比较细菌和真菌的菌落
细菌菌落 | 真菌菌落 | |
大小 | 比较小 | 比细菌菌落大几倍或几十倍 |
形态 | 表面光滑粘稠或粗糙干燥 | 呈绒毛状、絮状、蜘蛛网状 |
颜色 | 多为白色 | 有红、黄、绿、黑、褐色等 |
3、培养细菌和真菌的一般方法
(1)配置培养基(一般用琼脂和牛肉汁)
(2)高温灭菌(将配制好的培养基进行高温灭菌,冷却后,即可使用)
(3)接种:将少量的细菌真菌放在培养基上的过程叫接种。
(4)恒温培养(将接种后的培养皿放在保持恒定温度环境中)
5、细菌和真菌的生存也需一定的条件:水分、适宜的温度、有机物等。
第二节细菌
1、细菌是由列文·虎克发现的。
2、“微生物学之父”是法国的巴斯德。
3、巴斯德利用“鹅颈瓶”实验证明细菌不是自然发生的,而是原已存在的细菌产生的。
4、细菌:微小
5、细菌形态:球菌、杆菌、螺旋菌。
6、细菌的结构:如图
(1)一个细菌是一个细胞。单细胞生物。
(2)没有成形的细胞核,只有DNA的集中区域。
(3)没有叶绿体,大多数细菌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生活,并把有机物分解为简单的无机物。它们是生态系统中的分解者。
(4)细菌的结构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无细胞核,有DNA的集中区域,无叶绿体,特殊结构有:荚膜,鞭毛等
7、细菌生殖:分裂生殖
8、细菌的休眠体是芽孢,对不良环境有较强的抵抗能力。
第三节真菌
1、真菌的分类:单细胞真菌和多细胞真菌
(1)酵母菌(单细胞真菌)。
(2)霉菌:青霉、曲霉(多细胞真菌)。
2、酵母菌的结构: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无叶绿体)、液泡、细胞核
3、霉菌(青霉、曲霉)霉菌每个细胞都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
(1)青霉:直立菌丝、营养菌丝和顶端孢子组成,呈扫帚状,青绿色。
(2)曲霉:直立菌丝、营养菌丝和顶端孢子组成,放射状。
是孢子 是直立菌丝 是营养菌丝
A图青霉呈扫帚状 B图曲霉呈放射状
4、生物体内有细胞核的都属于真核生物,如真菌、植物、动物。没有细胞核的是原核生物,如细菌等。
4、真菌的生殖:孢子生殖。
5、营养方式:异养
第四节细菌和真菌在自然界中的作用
1、作为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能把有机物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等。
2、引起动植物和人患病。
(1)如链球菌引起扁桃体炎,猩红热,丹毒等疾病。
(2)真菌引起人患手癣、足癣等疾病。
(3)棉花枯萎病、小麦叶锈病、水稻稻瘟病都是由真菌引起的。
3、与动植物共生。
(1)有些细菌和真菌与动植物共同生活在一起,它们相互依赖,彼此有利,不能独立生活,这种现象叫共生。
(2)如真菌与藻类共生形成地衣
(3)根瘤菌与豆科植物。
(4)人的肠道中有一些细菌能制造维生素B12和维生素K对身体有益。
(5)纤维素分解菌与反刍动物共生。
八年级上册生物重点知识归纳 篇2
一、腔肠动物和扁形动物
1、水螅是典型的腔肠动物,这类动物的主要特征是:生活在水流缓慢的淡水中;身体呈辐射对称;体壁由2个胚层构成;体表有刺细胞;有口无肛门。
2、涡虫是典型的扁形动物,这类动物的主要特征是:身体呈两侧对称;背腹扁平;有口无肛门。
3、血吸虫和猪肉绦虫是比较常见的人体寄生虫。
二、线形动物和环节动物
1、蛔虫寄生在人的小肠里,靠吸食小肠中半消化的食糜生活。它的身体呈圆柱形,前端有口,后端有肛门;体表包裹着一层密不透水的角质层,起保护作用;消化管的结构简单,肠仅由一层细胞组成,可消化小肠中的食糜,生殖器官特别发达,生殖能力强;没有专门的运动器官,只能靠身体的弯曲和伸展缓慢地蠕动。
2、蚯蚓的身体呈长圆筒形,由许多相似的环形体节构成;蚯蚓身体的前部有几个体节界限不明显;蚯蚓的体壁有发达的肌肉,肌肉与刚毛配合可以完成运动,肠壁也有发达的肌肉,肠可以蠕动,以土壤中的有机物为食;体壁可以分泌黏液,使体表保持湿润,体壁内密布毛细血管,氧气可溶于体表的黏液里,然后进入体壁的血管中,体内的二氧化碳也经体壁的毛细血管由体表排出。
3、线形动物的主要特征是:身体细长,呈圆柱形,有角质层;有口有肛门。钩虫、蛔虫、饶虫都是常见的线形动物。
4、环节动物的主要特征是:身体呈圆筒形,由许多彼此相似的体节组成;靠刚毛或疣足辅助运动。常见的环节动物有蚯蚓、沙蚕、蛭。
三、环节动物和节肢动物
1、目前已命名的软体动物有10万种以上,是动物界的第二大类群。软体动物壳内柔软的身体表面包裹着犹如外套一般的肉质膜,称为外套膜,贝壳就是由外套膜分泌物质形成的物质形成的。双壳类动物可以用足缓慢地运动,利用鳃与水流进行气体交换。
2、节肢动物是最大的动物类群,目前已命名的种类有120万种以上,占所有已知动物种类的80%以上。昆虫是节肢动物中种类最多的一类动物。
3、蝗虫身体分为头部、胸部和腹部三部分。头部负责感觉和摄食,感觉器官有一对触角,三个单眼和一对复眼,口器用于摄食。胸部是运动中心 ,有三对足,善于跳跃;有两对翅,适于飞行。触角和足等是昆虫的附肢,分节。腹部集中容纳内脏器官。此外,体表有气门,用于呼吸;身体表面包着坚韧的外骨骼。
4、软体动物的主要特征是:柔软的身体表面有外套膜,大多具有贝壳;运动器官是足。石鳖 、蜗牛 、乌贼都是软体动物。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是:体表有坚韧的外骨骼;身体和附肢都分节。虾、蜘蛛、蜈蚣等,都属于节肢动物。昆虫除了具有节肢动物的主要特征外,还有昆虫独有的特征:有一对触角、三对足、一般有两翅等等。
八年级上册生物重点知识归纳 篇3
第一节 地球上生命的起源
1. 原始生命起源于非生命物质,过程如下:无机物→小分子有机物→大分子有机物→原始生命。
2.原始大气中与现在大气明显的区别是没有氧气。
4.地球上生命的生存需要物质和能量。
5.米勒的实验:米勒将原始大气中的成分充入烧瓶中,通过火花放电,制成了一些有机物。
(1)原料:甲烷、水蒸气、氢、氨等。
(2)产物(证据):氨基酸。
(3)结论:原始地球上能形成简单有机物。
6. 原始大气在高温、紫外线以及雷电等自然条件的作用条件下,形成简单有机物。随着雨水进入湖泊和河流,最终汇集到原始的海洋中。
7. 原始生命诞生于原始海洋。原始海洋中所含的有机物,不断地相互作用,经过极其漫长的岁月,大约在地球形成以后10亿年左右,才逐渐形成了原始的生命。
8.原始地球条件: 高温、紫外线以及雷电、原始海洋、无氧气。
9.蛋白质、核酸是生命中重要的物质。
第二节 生物进化的历程
1.比较法:根据一定的标准,把彼此有某种联系的事物加以对照,确定它们的相同和不同之处。
2.化石:是生物的遗体、遗物或生活痕迹,由于种种原因被埋藏在地层中,经过若干万年的复杂变化系形成的。
3. 生物进化的历程:
(1)即比较不同类型动物的化石在地层中出现的顺序,从而判断动物的脊椎动物进化的.顺序是:鱼类→两栖类→爬行类→哺乳类。
(2)通过对始祖鸟与现代鸟和爬行动物的形态和解剖特征的比较,说明鸟类起源于古代爬行类,始祖鸟是爬行动物向鸟类进化的中间过渡类型。
(3)利用组成生物体的一些重要物质的差异性来比较生物之间的亲缘关系的方法,表明人和黑猩猩的亲缘关系最近。
4.科学家们通过对不同年代化石的纵向比较,以及对现存生物种类的横向比较等方法,推断出了生物进化的大致过程。
5.生物进化的总体趋势: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等到高等,由水生到陆生。
八年级上册生物重点知识归纳 篇4
一、各种环境中的动物
(一)水中生活的动物
1、目前已知的动物约150万种,动物的分类
2、识别鱼类和无脊椎动物常见动物
鱼类:中华鲟海马黄鳝
无脊椎动物:海葵海蜇章鱼鱿鱼
3、鱼类的主要特征
①靠鱼鳍和尾部摆动的协调作用游泳
②能在水中呼吸。用腮呼吸
③鱼体表有鳞,外形呈梭形,能减少游泳阻力
④鱼体分头部、躯干和尾部三部分。
4、鱼鳃为鲜红色,内含丰富的毛细血管;鳃丝既多又细,扩大与水的接触面积。水由鱼口流入鳃,然后由鳃盖后缘流出。经鳃流出的水与由口流入的水相比,氧气的含量减少,二氧化碳的含量增高。
(二)陆地生活的动物
1、陆生动物适应环境的特征:(陆地环境无水,无浮力,气态氧,不易隐蔽)
①有防止水分散失的结构。如爬行动物有角质的鳞或甲,昆虫有外骨骼。
②具有支持躯体和运动的器官。以便觅食和避敌。
③除蚯蚓外,具有能在空气中呼吸、位于体内的呼吸器官。如肺和气管。
④具有发达的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对多变环境及时作出反应。
2、蚯蚓生活在富含腐殖质的湿润土壤中,通过肌肉和刚毛的配合蠕动。
3、蚯蚓的体温会随周围环境的变化而改变,属变温动物。
4、蚯蚓要靠能分泌粘液、始终保持湿润的体壁呼吸。所以在观察蚯蚓的实验中要经常用浸水的湿棉球轻擦蚯蚓体表,使体表保持湿润。
5、大雨过后雨水会将土壤中的空气排挤出去,蚯蚓会纷纷爬到地面上来呼吸。
6、哺乳动物具有体表被毛,胎生、哺乳、体温恒定(鸟也有)
7、恒温动物可通过自身的调节维持体温的恒定,包括鸟类和哺乳动物。
恒温意义:减少对外界环境依赖性,扩大生活和分布范围。
(三)空中飞行的动物
1、鸟适于飞行的特点:可以说“鸟的全身都为飞行而设计”。
①身体呈流线型(减少飞行时的阻力)。
②体表被覆羽毛,前肢变成翼。(翼是鸟的飞行器官)
③胸肌发达。
④胸部有龙骨突,长骨中空。
⑤消化系统发达,食量大消化快(提供充足的能量),排便及时。(减轻体重)
⑥循环系统发达:心脏四腔,心搏次数快。有体循环和肺循环,血液运输营养和氧气的能力强。所以鸟体温高而恒定。
⑦呼吸系统发达:有气囊可辅助呼吸,与肺构成双重呼吸,可提供充足的氧气。
2、昆虫是种类最多的一类动物,分布广泛,是会飞的无脊椎动物。
3、昆虫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运动器官是3对足和2对翅。
4、昆虫的外骨骼有保护和支持内部柔软器官、防止体内水分蒸发的作用。
5、昆虫是用气管呼吸
6、节肢动物的特点是:
①身体由很多体节构成,
②体表有外骨骼,
③足和触角分节。
蜘蛛、蜈蚣、虾、蟹等不是昆虫。但它们与昆虫都属于节肢动物。(有足)
7、两栖动物: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经变态发育为成体,成体营水陆两栖生活,用肺呼吸,同时用皮肤辅助呼吸。代表动物:青蛙、蟾蜍、大鲵。
8、爬行动物有:鳄鱼、乌龟、甲鱼、蛇等
二、动物的运动和行为
1、动物的行为:孔雀开屏仙鹤起舞大雁南飞蜜蜂采蜜
不是动物的行为有:肠胃的蠕动心脏的跳动血液的流动
2、动物的行为表现为各种各样的运动。
(一)动物的运动
1、哺乳动物的运动系统由骨骼和肌肉组成。
2、每一组肌肉的两端分别附着在不同骨上,与骨相连的肌肉总是由两组肌肉相互配合活动的。例如:屈肘时,肱二头肌收缩,肱三头肌舒张,伸肘时则相反。(课本P30图V—1617)
3、关节头从关节窝滑脱出来叫做脱臼。
4、运动并不仅靠运动系统,还需要神经系统的控制和调节,以及消化系统、呼吸系统、循环系统供应能量。
三、动物的行为
1、按行为表现不同可分为取食行为、防御行为、繁殖行为、迁徙行为等,如蜻蜓点水、孔雀开屏、青蛙冬眠等都是动物的行为;而按获得途径不同可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学习行为。
2、先天性行为指动物生来就有的、由体内遗传物质决定的行为,如蜘蛛织网、蜜蜂采蜜、幼蛙捕食昆虫、菜青虫总取食十字花科植物等。
3、学习行为是指在遗传因素的基础上,通过环境因素的作用,由生活经验和学习而获得的行为。如动物学会绕道取食。
4、动物越高等,学习能力越强,适应环境能力也就越强,对生存也就越有意义。
5、有些营群体生活的动物具有社会行为。社会行为的特征:群体内部形成一定的组织,成员之间有明确的分工,有的还形成等级。具有社会行为的动物群体有蚂蚁群体、狮子群体、狒狒群体、蜜蜂群体等
6、动物的动作、声音和气味等可起传递信息的作用。如蚂蚁是靠气味来传递信息,蜜蜂是靠跳舞来传递信息。
7、用提取的或人工合成的性外激素作引诱剂,可诱杀农业害虫。
8、探究菜青虫的取食行为实验操作中要注意的是:
①找到菜青虫的卵后要进行隔离饲养,隔离饲养的原因。
②选择含特殊挥发油的植物的叶片较好如:芹菜、莴苣、莴笋叶等,不要选择有毛或带刺的叶子如:玉米、甘蔗叶等。
四、动物在生物圈中的作用
1、动物在自然界中作用:动物在生态系统
①维持生态平衡
②促进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
③帮助植物传粉、传播种子。
2、在生态系统中各种生物的数量和所占的比例总是维持在相对稳定的状态,这种现象叫做生态平衡。
3、食物链和食物网中的各种生物之间存在着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任一环节出了问题,就会影响整个生态系统,所以不能随意灭杀某种动物。
4、生物反应器:利用生物做“生产车间”,生产人类所需的某些物质。如“乳房生物反应器,即人类通过对某种动物的遗传基因进行改造,使这些动物的乳房可以产生分泌出人们需要的某种物质”。可节省建厂房和买设备的费用,减少复杂的生产程序和环境污染。
6、仿生:模仿生物的某些结构和功能来发明创造各种仪器设备。
例如::宇航员穿的“抗荷服”(模仿长颈鹿)、冷光灯(模仿萤火虫)、雷达(模仿蝙蝠的回声定位)、薄壳建筑(模仿乌龟的背甲)、智能机器人。
五、细菌和真菌(它们只能利用现成的有机物作为营养──异养)
1、菌落:一个细菌或真菌繁殖后形成的肉眼可见的集合体,叫菌落。
菌落大小颜色形状
细菌较小白色表面光滑粘稠或粗糙干燥
霉菌较大有红、绿、黄、褐、等呈绒毛状、絮状蛛网状
2、培养细菌真菌的方法:
①配制培养基:含营养物质的有机物
②高温灭菌
③接种
④恒温培养
3、细菌真菌生存的条件:水分、适宜的温度、有机物。
4、细菌是单细胞生物。它的细胞包括: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DNA集中的区域。没有成形的细胞核;没有叶绿体;(不能进行光合作用。)
5、细菌靠细胞分裂生殖。芽孢是细菌的休眠体(不是生殖细胞),对不良环境有较强抵抗力。细菌快速繁殖和形成芽孢的特性,使它们无处不在。
6、真菌既有单细胞(如酵母菌)的;又有多细胞的(如霉菌、蘑菇、木耳等),它们的菌体由许多菌丝构成。真菌是通过产生孢子繁殖的。
7、真菌的细胞都有细胞壁、细胞膜、细胞质、细胞核。没有叶绿体。
六、细菌和真菌的作用
1、在自然界中作用:
①作为分解者参与物质循环。把动植物遗体分解成二氧化碳、水和无机盐,被植物重新吸收利用,制造有机物。故对于自然界中二氧化碳等物质的循环起重要作用。
②引起动植物和人患病。营寄生生活的微生物从活的动植物体上吸收营养物质,致人畜患病。如链球菌引起扁桃体炎,真菌引起手足癣、小麦叶锈病。
③与动植物共生。真菌与藻类共生形成地衣;根瘤菌与豆科植物共生,帮助植物固氮,增加土壤肥力;草食动物与胃肠内分解植物纤维的细菌共生;人的肠道中一些细菌能制造维生素B12和维生素K对身体有益。
2、制作发酵食品:
酵母菌(可把葡萄糖转化为酒精并产生二氧化碳)可酿酒、制作馒头面包。
3、抗生素是一些真菌产生的可杀死某些致病细菌的物质。
如青霉菌可产生青霉素。(长有“绿毛”的浆糊可防止伤口发炎。)
七、生物的多样性极其保护
1、生物分类的依据:生物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等方面的特征。
分类的目的:弄清不同类群之间的亲缘关系和进化关系。
2、植物分类主要观察形态结构。被子植物分类的依据是花、果实、种子。
3、动物分类依据外部形态结构、内部构造和生理功能
4、生物分类单位从大到小依次是界、门、纲、目、科、属、种。
5、分类的基本单位是种,一个种里只有一种生物,同种生物亲缘关系最近。
6、分类单位越大,包含物种越多,共同特征越少,亲缘关系越远;
分类单位越小,包含物种越少,共同特征越多,亲缘关系越近。界当中的生物种类最多,共同特征最少。
7、生物多样性内涵:生物种类多样性;基因多样性;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8、种类多样性的实质是基因多样性。(每种生物都是一个丰富的基因库。)
9、保护生物多样性根本措施:保护生物的栖息环境,保护生态系统的多样性。
10、我国是“裸子植物的故乡”。是裸子植物最丰富的国家。
11、利用基因多样性改良作物品种典型实例:袁隆平培育杂交水稻。
12、生物多样性面临威胁的原因:滥砍乱伐,滥捕乱杀,环境污染,外来物种入侵。很多野生动物濒临灭绝的主要原因是:栖息地遭到破坏。
13、我国珍稀爬行动物“活化石”扬子鳄;我国特有的珍稀哺乳动物是大熊猫、白鳍豚、金丝猴
14、保护生物多样性最为有效的措施是建立自然保护区。
15、我国已建立保护生态系统类型的自然保护区,保护珍稀动植物自然保护区。
八年级上册生物重点知识归纳 篇5
1、空中飞行的动物有昆虫、蝙蝠、鸟类等。
2、世界上的鸟有9000多种。除了鸵鸟和企鹅等少数鸟不能飞行外,绝大多数都善于飞行。飞行使鸟类扩大了活动范围,有利于觅食和繁育后代。
3、鸟适于飞行的特点:
①体呈流线型(可以减少飞翔时空气的阻力)
②体表被覆羽毛,前肢变成翼
③胸部有高耸的龙骨突,长骨中空(内充空气)
④胸肌发达
⑤食量大消化快。即消化系统发达,消化、吸收、排除粪便都很迅速。
⑥心脏四腔,心搏次数快,循环系统结构完善,运输营养物质和氧气的能力强。
⑦有发达的气囊,既可减轻体重又与肺构成特有的双重呼吸。⑧喙短,口内无齿,无膀胱,直肠短,粪便尿液及时排出,右侧卵巢、输卵管退化(这些都是为了减轻体重,适于飞行)。总之鸟类是体表被羽、前肢变成翼、具有迅速飞翔能力、内有气囊、体温高而恒定的一类动物。
4、翼(翅膀)是鸟的飞行器官。气囊辅助肺的呼吸。
5、鸟的羽毛分正羽(主要用于飞行)和绒毛(主要用于保温)。
6、家鸽喙(就是口)内没有牙齿,食物不经咀嚼经咽、食管进入嗉囊。——进入肌胃(内有沙粒、小石子用于磨碎食物)。
7、昆虫是种类最多的一类动物,超过100万种,也是会飞的无脊椎动物,因而是分布最广泛的动物。
8、昆虫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一般有3对足,2对翅。蜘蛛、蜈蚣、虾、蟹等都不是昆虫,但它们都是节肢动物。节肢动物的特点是:身体由很多体节构成,体表有外骨骼,足和触角分节。
9、昆虫的外骨骼是覆盖在昆虫身体表面的坚韧的外壳,有保护和支持内部柔软器官、防止体内水分蒸发的作用。
10、两栖动物:幼体生活在水中,用鳃呼吸,经变态发育成为成体,营水陆两栖生活,用肺呼吸,同时用皮肤辅助呼吸。代表动物:青蛙、蟾蜍。
【八年级上册生物重点知识归纳】相关文章:
初一上册生物知识重点归纳01-22
初一上册生物重点知识点归纳01-26
北京高考生物重点知识归纳01-08
7年级上册生物重点知识点归纳01-26
八年级上册生物知识点的归纳01-27
高中生物知识重点归纳归总12-02
高考生物重点知识点归纳01-26
高考生物的重点知识点归纳09-29
人教版初中生物知识重点归纳01-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