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生物必背知识要点总结

时间:2023-06-27 09:22:53 飞宇 生物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有关初中生物必背知识要点总结

  总结是指社会团体、企业单位和个人对某一阶段的学习、工作或其完成情况加以回顾和分析,得出教训和一些规律性认识的一种书面材料,它可以使我们更有效率。以下是小编收集整理的有关初中生物必背知识要点总结,欢迎大家分享。

有关初中生物必背知识要点总结

  初中生物必背知识要点总结

  其他生物的新陈代谢

  生物新陈代谢中物质和能量变化的特点(1)相关慨念

  ①物质代谢是指生物体与外界环境之间物质的交换和生物体内物质的转变过程。②能量代谢是指生物体与环境之间能景的交换和生物体内能量的转变过程。

  ③同化作用是指生物体把从外界环境中获取的营养物质转变成自身的组成物质,并且储存能量的变化过程

  ④异化作用是指生物体把自身的一部分组成物质加以分解,释放出其中的能量,并且把分解的终产物排出体外的变化过程。

  (2)生物新陈代谢中物质和能舒变化的特点

  新陈代谢中的物质代谢、能量代谢、同化作用、异化作用之间有着错综复杂的关系,如下所示。

  2.生物的新陈代谢类型

  (1)自养型和异养型

  根据生物体在同化作用过程中能否直接利用无机物制造有机物,新陈代谢可以分为白养型和异养型两种。

  ①自养型

  绿色植物和少数种类的细菌以光能或化学能为能量的来源,以环境中的二氧化碳为碳的来源,合成有机物,并储存能量。这样的新陈代谢类型属于自养型。

  ②异养型

  人和动物不能合成自身所需的有机物,而只能依靠外界环境中现成的有机物作为能量和碳的来源,将这些有机物摄人体内,转变成自身的组成物质,并储存能量。这样的新陈代谢类型属于异养型。

  (2)需氧型和厌氧型

  根据生物体在异化作川过氍叫,对氧的需求情况,新陈代谢可以分为需氧型和厌氧型两种基本类型。

  ①需氧型

  绝大多数的动物和植物在异化作用的过程中,必须不断地从外界环境中摄取氧来氧化分解体内的有机物,释放出其中的能量,以便维持自身的各项生命活动,这种新陈代谢类型叫做需氧型。

  ②厌氧型

  动物体内的寄生虫和某些细菌,在无氧的条件下,才能将体内的有机物氧化分解,从中获得维持自身生命活动所需要的能量,这种新陈代谢类型叫做厌氧型。

  初中生物知识归纳

  植物的感应现象

  1.植物的感应现象

  植物的感应现象是指植物受到刺激会发牛反应的现象,如向光性、向水性、向地性、背地性、向肥性、向触性、向热性等。

  (1)向光性:植物对单侧光的反应,如向日葵的花盘向太阳生长。

  (2)向水性:植物对水的反应,如植物的根向水丰富的地方生长。

  (3)向地性:植物对地心引力的反应,如植物的根向着地心引力的方向生长。

  (4)背地性:植物对地心引力的反应,如植物的茎背着地心引力的方向生长。

  (5)向化性:植物对化学肥料的反应,如植物的根向化学肥料丰富的地方生长。

  (6)向触性:植物对机械刺激的反应,如触动含羞草的叶,会}}{现叶片合拢、叶柄下垂的现象。

  (7)向热性:植物对较高温度刺激的反应,如温度较高时植物生长较快。

  2.科学探究

  (1)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

  发现问题一提出假说一设计研究计划一实行研究一记录结果一分析和解释结果一结论的推出和评价一问题解决

  (2)科学探究的方法

  ①基本方法

  ②常用方法

  比较、分类、分析、综合、归纳、演绎、假说、数学方法。(3)实验探究的步骤

  提出问题→建立假设→设计实验方案→实验验证→作出解释、交流和评价

  设计实验方案时,常常采用对照实验法。对照实验是收集和处理事实证据最常用的方法。对照实验的关键是控制变量,如对植物的向光性进行实验探究时,必须要使两株幼苗分别处于有单侧光和无单侧光的环境中进行观察。

  初中生物知识

  动物行为

  1.动物行为的基本类型

  蟋蟀的争斗行为,蚯蚓对光、热刺激的反应,蚂蚁的社群行为,鸟类的筑巢、育雏和迁徙行

  为等都是常见的动物行为。动物的行为是通过一系列神经系统的反射活动和激素的分泌活动共同协调完成的。动物的行为可分为先天性行为和后天学习行为。

  (1)先天性行为

  先天性行为是与生俱来的,反射活动由大脑皮层以下的神经中枢即可完成。

  (2)后天学习行为

  是后天通过学习后获得的,如马戏团动物的表演。人的学习行为更为复杂,因为人能对语言、文字的刺激作出反应,如读悲剧小说时会流眼泪。

  2.动物的节律性行为

  动物的节律性行为是由于环境因素(如昼夜、季节)的节律性变化而引起的动物行为的有规律变化的现象。如猫头鹰的昼伏夜出行为。

  ● 生物的特征

  1、生物的生活需要营养

  2、生物能进行呼吸

  3、生物能排出体内产生的废物

  4、生物能对外界刺激做出反应

  5、生物能生长和繁殖

  6、由细胞构成(病毒除外)注:机器人、钟乳石、珊瑚都不是生物,都没有生命,不符合生物的特征。(P6)

  ●生物的归类

  1、按照形态结构:动物、植物、其他生物

  2、按照生活环境:陆生生物、水生生物

  3、按照用途:作物、家禽、家畜、宠物等

  ●生物圈是所有生物的家生物圈:地球表层生物和生物的生存环境共同构成了生物圈。厚度:20千米左右范围;大气圈的底部:(氮气、氧气、二氧化碳等)可飞翔的鸟类、昆虫、细菌等。水圈的大部:(全部海洋和江河湖泊)水生生物,水面下150米内的水层。岩石圈的表面:土壤,一切陆生生物的“立足点”。生物圈为生物的生存提供了基本条件:营养物质、阳光、空气、水、适宜的温度和一定的生存空间。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1、非生物因素:光、温度、水、空气等。

  2、生物因素:影响某种生物生活的其他生物。生物与生物的关系:捕食关系、竞争关系、合作关系、寄生关系。

  注:

  1、光对鼠妇生活影响的实验;

  2、“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这句诗描写的是气温对植物生长的影响。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骆驼失水很少和骆驼刺的根很长是对干旱的适应;海豹胸部的皮下脂肪很厚是对寒冷的适应;旗形树的树冠的形状是对风的适应。现存的生物都具有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形态结构和生活方式。生物的适应性是普遍存在的。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具有普遍性和相对性。生物对环境的影响:植物的蒸腾作用调节空气湿度、植物的枯叶枯枝腐烂后可调节土壤肥力、动物粪便改良土壤、蚯蚓松土。生物的生存依赖于环境,以各种方式适应环境,影响环境。

  ●生态系统在一定地域内,生物与环境所形成的统一整体叫生态系统。组成:

  1、生物部分:生产者(植物)、消费者(动物)、分解者(细菌、真菌)

  2、非生物部分:阳光、水、空气、温度等

  食物链:生产者和消费者之间以吃与被吃的关系彼此联系起来的序列。食物链以生产者为起点,终点为消费者,且是不被其他动物捕食的“最高级”动物。食物网:一个生态系统中很多条食物链彼此交错连接而形成的复杂的营养关系。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能量就是沿着食物链和食物网流动的。营养级越高,生物数量越少,有毒物质沿食物链积累(富集)的越多。生态系统具有一定的自动调节能力。在一般情况下,生态系统中生物的数量和所占比例是相对稳定的。但这种自动调节能力有一定限度,超过则会遭到破坏。)例如:在草原上人工种草,为了防止鸟吃草籽,用网把试验区罩上,结果发现,网罩内的草的叶子几乎被虫吃光,而未加网罩的地方,草反而生长良好。原因是:食物链被破坏而造成生态系统平衡失调。生物圈是最大的生态系统人类活动对环境的影响有许多是全球性的。生态系统的类型:森林生态系统、草原生态系统、农田生态系统、海洋生态系统、淡水生态系统、湿地生态系统、城市生态系统等。森林生态系统:涵养水源、保持水土,“绿色水库”湿地生态系统:净化水源、蓄洪抗旱,“自然之肾”,典型:沼泽城市生态系统:人类起重要的支配作用生物圈是一个统一的整体:每一个生态系统都与周围的其他生态系统相关联:从非生物因素来说;从地域关系来说;从生态系统中的生物来说。

【初中生物必背知识要点总结】相关文章:

高考政治必背知识要点总结06-12

高考化学必背知识要点总结05-30

高考历史的必背知识要点05-25

高考生物必背知识要点总结06-11

初三政治必背知识要点总结06-15

高考政治必背知识要点归纳05-25

高中政治必背知识要点归纳06-09

初一政治必背知识要点归纳07-10

高考生物必背知识要点归纳05-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