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生物五种经典复习法
生物五种经典复习法
1.分类整理法。有很多章节存在大量的概念或某些结构,将这些概念或结构分类整理尤为重要,否则会显得比较混乱。如复习到细胞器的时候,可以用不同的标准将这些细胞器进行分类:有无膜结构(单层膜和双层膜)、有无核酸或遗传物质、是否与能量转换有关、植物细胞所特有的细胞器、动植物细胞中作用不同的细胞器、能否在代谢过程中产生水、是否含有色素等,只有这样才能切实掌握这些细胞器的结构和功能;再如遗传规律部分,可以按照性状类和交配类将众多的概念进行分类,找出不同概念之间的区别和内在联系。再如染色体、染色体组、二倍体、单倍体和多倍体等,通过分类比较可以切实掌握其内涵。
2.图解归纳法。如果说分类整理法适合于掌握概念,那么图解归纳法就适合于掌握原理和规律类知识。如呼吸作用、光合作用、细胞增殖、基因表达和高等动物的生命调节过程等知识就适合于用该种方法进行复习。其实高考题中就有很多图解类题目,如果不掌握读图的方法就很难自如地解答这类题目。那么如何读图呢?首先,要知道图解中的结构和物质的名称,如甲状腺激素的反馈调节的图解中,有下丘脑、垂体和甲状腺等结构,以及TRH(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TSH(促甲状腺激素)和甲状腺激素等物质;然后,再分析结构和物质之间的内在联系:下丘脑分泌的TRH作用于垂体,垂体分泌的TSH再作用于甲状腺,甲状腺分泌的甲状腺激素再作用于下丘脑和垂体。同学们要养成一个习惯,就是遇到过程类的知识,即便教材中没有图解,也可以尝试着将这个过程用图解的形式表示出来。同时要对图表累知识要进行整理、归类,如:坐标曲线图、坐标直方图、流程图、模式图、概念图、显微摄影图、饼状图、表格等。《真题360°全解密》收录了全部图表题。
3.联想迁移法。教材中的很多知识点看起来是孤立的,但很多知识存在着共性。对于这些知识可以采用联想迁移法进行掌握。如孟德尔选择豌豆作为遗传学实验材料,而摩尔根采用果蝇作为实验材料,这两种生物之间就存在着一些相同的优点:有明显的易于区分的相对性状、产生的子代数量多、易于培养等,可以通过联想迁移将不同章节的内容串联起来,起到融会贯通的作用。其实,这种方法在解题中也可以运用,如21三体综合征患者的细胞内有三条21号染色体,某孕妇经过检查发现胎儿的细胞内某种染色体多出1条或几条,医生应该给出怎样的建议?这个问题就可以用联想迁移法进行解答。
4.比较复习法。在复习中,对知识进行横向和纵向比较 ,例如病毒与原核细胞的比较,三大营养物质的来源和去路的比较 ,光合作用和呼吸作用的比较 ,各种育种方法的比较等 。
5.串联复习法。复习时 ,应把分散在各个章节中的知识点串联起来,对只是有全面的理解 。例如有关蛋白质的只是主要分散于第一 、二 、五章中 。第一章主要介绍了蛋白质的组成元素 、基本单位 、合成场所 、结构和功能 ;第二章讲了蛋白质在人体内的消化 、吸收和代谢等 ;第五章谈到蛋白质的合成受基因控制 ,包括转录和翻译两个生物过程 。
记忆方法也应多样,可采用"五官并用记忆法"、"化整为零记忆法"、"分层记忆法"、"比较记忆法"、"形象记忆法"、"谐音记忆法" 、"网络记忆法"等多种记忆方法。如采用"谐音记忆法",原核生物中有惟一的细胞器:原(原核生物)来有核(核糖体)。又如下面的内容可采用"联想记忆法",植物矿质元素中的大量元素:氮(N)磷(P)硫(S),假(K)爱(Ca)美(Mg),可联想为氮磷硫是一个人,假爱美;微量元素:铁(Fe)猛(Mn)碰(B)新(Zn)绿(Cl)木(Mo)桶(Cu),可联想为一个小孩手拿一根铁棒猛碰一个新的绿色的木桶;色素层析(从上到下):胡耶(叶),ab也;人体8种必需氨基酸:甲硫氨酸、缬氨酸、赖氨酸、异亮氨酸、苯丙氨酸、亮氨酸、色氨酸、苏氨酸,可记为:甲借(缬)来(赖)一(异)本(苯)亮色书(苏)。
其中"网络记忆法"是夯实基础常用的方法,是对每节知识在吃透教材的基础上进行整理,初步构建以节为单位的知识网络,其实整理的过程本身就是记忆过程,而且便于今后回顾、理解和再记忆,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构建时要注意三点:?
(1)知识记忆的网络宜简不宜繁,宜小不宜大。?
(2)要留有今后相关知识的补充和自我检测的余地,全写出来就成了教材的翻版,导致在今后的回顾中出现"走马观花"的现象。?
(3)对于空白地方的内容(即知识要点),可注明在X教材Y页,便于自己快速查找。
如:"组成生物体的化学元素"一节的记忆网络,更多精彩内容,请看试题调研特辑
生物五种经典复习法由整理提供,愿考生学业有成。更多关于高中生物考试内容请关注【】
高考状元笔记:生物课堂“三记三不记”
对于的记笔记,是有效的。在学中,主要有阅读笔记、听讲笔记和观察笔记三种。 (1)阅读笔记要想使学到的东西长期储存、随时提取、应用自如,就要在读书时,随时作读书笔记。阅读笔记主要有以下几种。①抄写笔记,又分为全抄和摘抄,做这种笔记应注意抄后校对,避免漏误,然后标明出处,以备日后查考。②卡片笔记,卡片内容不限,因人而定,但一般应具有类别、编号、出处、著者姓名,正文等内容。需要注意的是,每张卡片写一个内容,并及时进行分类归档或装订成册。③批语笔记,即在书页空白处随手记下对原文的个人意见和心得体会等。④符号笔记,即在原文之间标注符号以对原文加深理解。常用符号有黑点、圆圈、直线、曲线、双线、虚线、箭头、方框、三角、惊叹号、问号等。作符号笔记应注意两点:一是符号意义必须明确,并且要贯彻始终;二是符号不能过多过密,否则重点难以突出。⑤概要笔记,即对某本书或某篇文章用自己的语言概括写出其重点内容。(2)听讲笔记:的笔记,做这种笔记的突出矛盾是记的速度赶不上讲的速度,为此要做到“三记三不记”即重点问题、疑难之处,书上没有的记;次要问题、易懂之点、书上有的不记。另外要学会总结:对比观察有利于迅速抓住事物的共性和个性,从而把握住事物的本质。如观察线粒体和叶绿体的结构时,就要先异中求同:它们都有双层膜,都含有基粒、基质、酶、少量的DNA和RNA。然后再同中求异:线粒体的内膜折叠成崎,叶绿体的内膜不向内折叠;线粒体有与呼吸作用有关的酶,且酶分布在内膜、基粒、基质中;而叶绿体内有与光合作用有关的酶,而酶分布在基粒层和基质中;叶绿体中有叶绿素,而线粒体中没有 高一。在学学习中,有很多相近的名词易混淆、难。对于这样的内容,可运用对比法。对比法即将有关的名词单列出来,然后从范围、内涵、外延,乃至文字等方面进行比较,存同求异,找出不同点。这样反差鲜明,容易。例如同化作用与异化作用、有氧呼吸与无氧呼吸、激素调节与神经调节、物质循环与能量流动等等。
安徽理科状元张晨光的战略
我认为学习关键就是掌握正确。就我的体会有这么几点:一要认真学习,二要善于归纳总结,三要勇于创新。认真学习,主要是指课堂上讲课时要高度集中,要绝对100%掌握课堂上所讲授的,并认真做好课堂笔记,我的课堂笔记是的“双栏笔记”,笔记的每页分为左右两栏,右栏记录的是讲授的课堂内容,标注重点,左栏记录的是及时的自我领悟及易错易混的提醒等,比如,生物学概念、原理等等。在保证课堂 45分钟效果的同时更要学会自学,每天要根据自身情况抽出时间,有针对性的自学,主要为课前的和课后巩固加深。善于归纳总结,从大的方面,要及时总结自己的,每过一段时间都要冷静思考,认真地找出自身还存在哪些不足,并及时改进提高。以具体细节上,要认真找出自身短缺处,并采取实效的方法及时改进,我的经验做法就是自己总结归纳整理出三个“宝典”。宝典一:易错题集锦。就是平时注意归类整理,把一些自己学习、中易错题集中到一起,仔细分析好错因,记录好题目正误的两种做法,特别注意将错因相同、相似的错题认真分析。宝典二:好题索引。将平时学习中,遇的好题(对自己启发比较大,可能性很大的题目)集中归纳整理,并用单独的本子标明页码、题号,以备查用和学习。宝典三:分析汇总。我把生物学分为10专题,进行分类归纳总结。每一次都是对自身所学一次检验,因此我平时就养成总结每次考试得失的好习惯,考得好主要得益什么原因,考得不好失利的主要原因又是什么,并归纳整理各个专题之中,用时随时可以找到,方便快捷,也节约时间。通过每总结一次,就能更提步。勇于创新。勇于创新可以说是我的主要特点,解题时不能拘泥于老师讲的老方法,有时要勇于突破常规,转换视角解析。这种另辟蹊径逼近目标的方式和做法,可能一时得不到老师的认可,也可能会造成平时考试一些不必要的失分,但却能提高我的品质和钻研求证。要找出适合自身的思想方法,特别要注意将思想渗透到解题过程中,从多解度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高二理科生生物复习“七步到位复习法”
导读:对于生来讲,已经不远了,想提前为准备,这样,到了才不会累,才有可能在中取胜。下文是结合高考而总结的“七步到位法”,希望对大家的有帮助奥!
1.第一步“突破点”
学习,学的是知识,虽然说,考的是,但每道都不外乎是某一知识点或几个知识点的体现。所以在备考复习中,首先要引导突破知识点。对于引导突破知识点这一,其实我们可以在上新课时就依据《生物教学大纲》,把各知识点逐个突破。在《教学大纲》中,已经罗列出各知识点的教学要求,A级为:知道;B级为:识记;C级为:理解,能够解释和说明所学知识的含义;D级为:应用,能够分析知识的联系和区别,在新的情境中综合运用所学知识解决与生物学有关的实际问题。在备考复习中,我们既要遵循教学大纲,又不拘泥于教学大纲 高中地理。可以说,高题中的每一道题都再现了某一知识点,分析和突破知识点是解答高题的第一步。下面我们通过一道例题来分析中的知识点:
例1.叶绿体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细胞器,光能的吸收发生在叶绿体的()
A.内膜上B.基质中
C.片层膜上D.某个部位上
就这道试题而言,它所体现知识点是光合作用,在《生物教学大纲》属于“应用”级要求。根据光合作用的相关知识,光能的吸收发生在光反应阶段,能吸收光能靠的是色素,而色素分布在叶绿体的片层膜上。所以答案为:C
就突破知识点这一要求而言,关键是做到两点。一点是,如何根据某一知识点,编辑出相关的考题,实现从知识到考题的跨越;另一点是,如何在一道试题中寻找出所隐含的知识点,从而能有的放矢地解答,实现试题到知识点的反馈。
2.第二步“落实考点”
每一年,国家部考试中心都编写《考试大纲》,就各学科的结构、命题内容、要求等方面都做出了相关说明。所以,解读当年的《考试大纲》是取得好成绩的一大法宝,特别是了解《考试大纲》中的考试范围,即落实考点,才会使我们在复习中少走弯路,从而腾出更多的时间来复习巩固相关的重点。在高考试题中,每一道试题都会是考察某一考点或同时考察某几个各考点。所以在备考复习中,要注意引导学生落实考点。下面我们通过一道例题来分析试题中所要考察的考点:
例2.下列各类人群中,一段时间内人体摄入和排出氮量基本相等的是()
A.儿童B.重创伤恢复期病人
C.健康成年男子D.禁食期病人
就这道题而言,它所要考察的考点有动态平衡、蛋白质代谢、排尿。A答案,由于健康儿童要长身体,需要合成蛋白质,所以氮的摄入量大于排出量;B答案,由于重创伤恢复期的病人要修复相应组织,需合成蛋白质,所以氮的摄入量大于排出量;C答案,健康男成年男子,由于蛋白质代谢处于基本平衡状态,所以氮的摄入量和排出量基本相等;D答案,禁食期病人,由于排出的尿液中含有氨气,所以氮的摄入量小于排出量。
就落实考点这一要求而言,关键是做到两点。一点是,如何根据某一考点或某几个考点,编辑出相关的考题,实现从考点到考题的跨越;另一点是,如何在一道试题中寻找出所隐含的考点,从而能有的放矢地解答,实现试题到考点的再现。
3.第三步“以试题训练为中心”
从古代的科举考试到今天的各种各样的考试,从国内到西方发达国家,都没有找出更好的形式来进行人才的选拔,而都是通过各种试题进行考试,进而达到选评定和选拔人才的目的。一年一度的夏季高考,它是选拔性的考试,从试题上而言,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所以,我们在高考生物的备考历程中,一定要以试题训练为中心,从试题的解答中去突破知识点和落实考点,进而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可以这么说,不以试题训练为中心(即不以考试为中心)的复习和学习都是失败的。因为它将使学生在考试中一败涂地,这就达不到的教学的目的,违背了教育精神和教育理念。有些人可能会借口于“素质教育”,而整天进行枯燥乏味的知识灌输,这是不可取的。
不管是单科的生物高考还是理科综合下生物考题,都不外乎是选择题或非选择题(主要是解答题)。在备考历程中,要通过试题训练提高其解题技能和解题。
3.1选择题
对选择题而言,它具有较大的灵活性。就理科综合考试下的生物选择题,根据题干可分为概念型选择题、判断型选择题、组合型选择题和图表型选择题。只要我们引导学生进行必要的训练和总结归纳,其实每一类选择题还是有规律可循的。
3.1.1概念型选择题
“理解自然科学的基本概念、原理和规律”是高考考试说明中对学生能力要求之一。从历年的考题可知,正确理解生物学概念的内涵和外延,把握事物的本质特征,是正确理解各种生命现象的前提和根本,也是解答概念型选择题的关键所在。从近年高考试题看,此类试题出现的几率较小。
例3.避役随环境改变体色,瓢虫鞘翅的鲜艳色斑,蜂兰的唇形花瓣似雌黄蜂的形态。这三种生物现象依次属于()
A.保护色、保护色、警戒色
B.保护色、警戒色、拟态
C.警戒色、拟态、保护色
D.警戒色、保护色、拟态
此题是针对适应性特征的特例进行命题,重在考查学生对保护色、警戒色、拟态概念的理解。易知答案为:B
3.1.2判断型选择题
此类试题,在考查学生对基础知识掌握的牢固性的同时,又可考查学生的准确性;既可考查某一个知识点,又可考查多个知识点,是高考查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能力的较好题型。
例4.下列关于细胞周期的叙述,正确的是()
A.成熟的生殖细胞产生后可以立即进入下一个细胞周期
B.机体内所有的体细胞处于细胞周期中
C.抑制DNA的合成,细胞将停留在分裂期
D.细胞分裂间期为细胞分裂期提供物质基础
本题考查有关细胞周期的知识,细胞周期包括分裂间期和分裂期,间期主要进行DNA的复制和蛋白质的合成,为细胞分裂提供物质基础。所以答案选:D
3.1.3组合型选择题
此类试题将多个知识点融入一题,综合性强、难度大,要根据题意,对备选答案逐个筛选,不能漏选或多选。能很好地考查学生的分析能力、综合能力、理解能力和判断能力。在理科综合中,能有效地解决试卷中各科知识考查面过窄的缺陷。但就近年试题分析,在理科综合背景下的此类试题出现很少,而大多出现于广东和上海的生物单科试卷中。
例5.下列疾病与人体激素分泌异常无关的是()
①水俣病②镰刀型贫血症③糖尿病④呆小症⑤夜盲症⑥巨人症
A.①②⑤B.④⑤⑥
C.③④⑥D.①⑤⑥
解析:水俣病是由于水中含有汞造成的;镰刀型贫血症是由于基因突变造成的;糖尿病与胰岛素有关;呆小症与甲状腺激素有关;夜盲症是由于缺乏维生素A造成的;巨人症与生长素有关。所以答案选:A
3.1.4图表曲线型选择题
此类试题要求考生对图表曲线的含义能正确理解,并用生物学语言准确描述。还可考查学生的图表与文字、图表与图表相互转换的能力。由于具有较高的能力要求和很好的区分度,将会是目前和以后的考试命题的热点题型之一。在2001年高考、2002年高考及2003年春季高考理科综合试题和各种模式的高考生物试题中都有出现。
例6.番茄种子种在苗床上,在适宜的条件下,第6天子叶展开,第9天幼叶出现。研究人员从种子到幼苗形成期间每天测定其干重,并绘制成曲线。下面四个曲线图中,正确的是:
解析:番茄种子播种后,种子吸水萌发。此时利用种子内储藏的有机物,分解释放能量,供给胚根、胚芽利用,所以在叶子未展开前幼苗中的有机物不断减少;当叶子展开后,绿叶在阳光下能进行光合作用,制造并不断积累有机物,所以第6天后幼苗的干重应增加。故正确答案为:A
此题以番茄种子的萌发过程为背景材料,考查了学生对种子植物在萌发过程中能量供应问题的理解以及分析图表中所包含的信息,即读图表的能力。
3.2非选择题
就非选择题,由于具有很强的主观性,难度较选择题大,得分率较低,易于考查学生的能力和素质;试题的启发性容易唤起考生的创新思维和展示个人应变能力、文字表达能力、逻辑及稳定的素质、良好的思想素质、熟练的技能素质等。
对于生物非选择题,“能力立意”的命题思想继续保持,实验题、信息题、情景题、结合生活实际和生产实际的试题仍是命题的趋势和热点。要想解答好这类题,须在读懂背景及题干的前提下,找出题中所蕴含的知识点和考查的考点,然后组织作答。在组织答案时应注意做到以下几点:一是要言之有理,忌没有要领,答非所问;二是要言之有物,忌空洞虚无,没有要点;三是要言之有度,不能长篇大论;四是要言之有序,忌语序杂乱,不知所云;五是要言之有法,要用学科术语答题,不能用口头语言。
苯丙酮尿症的成因与典例解读
苯丙酮尿症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是由12号染色体上的正常基因(H)突变为隐性基因(h)引起肝脏中苯丙氨酸羟化酶缺乏,使苯丙氨酸代谢障碍导致机体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所致的先天性代谢性疾病。于1934年由挪威的Folling医生首次报告,在我国一般人群中携带者的`概率约1/60~1/30。
1.致病机理与主要病状
患者因缺乏苯丙氨酸羟化酶,使苯丙氨酸不能转化为酪氨酸而在体内蓄积,又因酪氨酸是形成多巴、儿茶酚胺、肾上腺素和甲状腺激素等生理活性物质的基础,因酪氨酸不能形成而致使生理活性物质不足,导致中枢神经系统损伤、智力低下;因缺乏黑色素,表现为头发发黄、皮肤和虹膜色浅;因蓄积在血液中的苯丙氨酸通过其它代谢途径形成苯丙酮酸、苯乙酸后从尿中排出,使患儿尿液具有特殊的鼠尿味,尿液是诊断的重要依据。
2.预防与治疗
避免近亲结婚,对新生儿进行筛查,做到早发现、早治疗,防止智力低下。对已有患儿的家庭再次生育时应做基因诊断,并做出继续妊娠或终止妊娠的决定,降低不良影响。
治疗措施:通过饮食疗法,在满足机体对苯丙氨酸需要的前提下,减少苯丙氨酸供给,并补充多巴等生理活性物质,预防继发症。
3.例题解析
例.苯丙酮尿症是一种常染色体隐性遗传病,在新生儿中发病率较高,由于患儿(hh)缺少显性基因H,导致体内苯丙氮酸羟化酶缺乏,使来自食物的苯丙氨酸沿非正常代谢途径转变成苯丙酮酸。苯丙酮酸在体内积累过多,就会造成患儿神经系统损害。目前防治这种疾病的有效方法是尽早采用食疗法,即给予患儿低苯丙氨酸饮食。在一次筛查时,发现一对表现正常的夫妇,生了一个患有苯丙酮尿症和进行性肌营养不良(B、b表示)的疾病。
请据上述材料回答以下问题:
⑴补充完成下表(含量用“正常”、“过多”、“缺乏”表示):
患儿
体内苯丙酮酸含量
体内苯丙氨酸羟化酶含量
基因型
食疗前
食疗后
正常
⑵该患者为男孩的几率是 。
⑶若该夫妇再生育表现正常女儿的几率为 。
⑷该夫妇生育的表现正常女儿,成年后与一位表现正常的男性苯丙酮尿症携带者结婚,后代中同时患上述两种遗传病的几率是 ,只患一种遗传病的几率为 。
〖解析〗⑴食疗可使苯丙酮酸的含量正常,但不会改变苯丙氨酸羟化酶含量及其基因型;⑵由于进行性肌营养不良是一种伴X染色体隐性遗传病,由两病孩子反推可知双亲基因型为HhXBY(夫)、HhXBXb(妇),他们不可能生出患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的女孩,因而这个两病孩子100%为男性;⑶这对夫妇生育女孩的概率为1/2,患苯丙酮尿症的概率为1/4,生育正常女孩的概率为(1/2)×(1-1/4)=3/8;⑷表现正常女儿可能的基因型及概率为1/6HHXBXB、1/6HHXBXb、1/3HhXBXB、1/3HhXBXb,与之婚配的男性基因型为HhXBY,他们婚后生育的小孩患苯丙酮尿症的概率为1/6、患进行性肌营养不良的概率为1/8,因而患两病的概率为(1/6)×(1/8)=1/48,只患一病的概率为(1/6)×(1-1/8)+(1-1/6)×(1/8)=1/4。
〖答案〗⑴多 缺乏 缺乏 hh hh ;⑵100%;⑶3/8;⑷1/48 1/4。
高中生物复习时要注意的十个误区
误区一误认为变形虫的分裂生殖是无丝分裂。其实,变形虫分裂过程中有核膜解体、纺锤体和染色体形成等过程,是典型的有丝分裂。
误区二误认为在体内所有的反应都需在酶的催化下才能进行。其实,在体内有些反应是不需要酶的,例如“水的光解”,可参见人教社主编的教材第一册(必修)第56页图3-8“光合作用过程的图解”,从图解中我们可以看出的水的光解只需光和叶绿素分子,没有酶的参与。
误区三误认为试管婴儿是从试管中培养出的婴儿。其实,试管婴儿是体外受精和胚胎移植的产物,即在体外的一定培养液中让精与卵结合为受精卵,受精卵进行分裂,发育成一个多细胞胚,再将这个胚移植到母体培养,最终发育为成熟的胎儿。
误区四误认为动物都具有线粒体。其实,蛔虫、绦虫等体内寄生虫不含线粒体,因为它们长期适应寄生在人和高等动物体内缺乏游离氧气的环境中,不进行有氧呼吸,只进行无氧呼吸。
误区五误认为腺体都是内胚层发育而来。其实,汗腺、皮脂腺、乳腺、气味腺、垂体等腺体均由外胚层发育而来,肾上腺、精巢、卵巢等腺体却由中胚层发育而来。
误区六误认为原核细胞中没有细胞器。其实,原核细胞内有核糖体,只是无其他细胞器的明显分化而已。
误区七误认为人体的体液只包括组织液、血浆和淋巴。其实,脑脊液、胸腔液、心包液,消化液、汗液和尿液等都是体液。
误区八误认为酶都是蛋白质。其实,近年来的研究成果表明,酶可以分为三大类:①绝大多数酶是由蛋白质组成的;②有些酶是由蛋白质和核酸组成的 高中政治;③有些酶是由核酸组成的。所以说并不是所有的酶都是蛋白质。
误区九误认为绿色植物在生态系统中只能充当生产者。其实,已发现自然界中大约有500个种食虫植物(属于绿色植物,可进行光合作用),当它们捕虫时则以狰狞的消费者面貌出现。
误区十误认为“凡是体细胞中含有三个以上染色体组的个体就是多倍体”。其实,多倍体应是“由合子发育而来的,体细胞含有三个以上染色体组的个体”。如普通小麦是六倍体,由其花粉经离体培育法获得的新植株,体细胞内虽含有三个染色体组,但由于不是合子发育而来的,所以不是三倍体,而是单倍体。
基因分离定律的变式探微
基因的分离定律是遗传学中最基本,最重要的规律,熟悉基因分离定律的内容,透彻理解定律的实质、掌握适用对象和条件以及限制因素是灵活应用该规律解决一切生物问题的基础,因此,下面就该规律适用条件及其变式作一探讨:
一、基因分离定律的基础
(1)适用条件
1. 有性生殖生物的性状遗传
基因分离定律的实质是等位基因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而同源染色体的分开是有性生殖生物产生有性生殖细胞的减数分裂特有的行为。
2.真核生物的性状遗传
3.细胞核遗传
只有真核生物细胞核内的基因随染色体的规律性变化而呈规律性变化。细胞质内遗传物质数目不稳定,遵循细胞质母系遗传规律。
4.一对相对性状的遗传
两对或两对以上相对性状的遗传问题,分离规律不能直接解决,说明分离规律适用范围的局限性。
(2)基因分离定律的限制因素
基因分离定律的F1和F2要表现特定的分离比应具备以下条件:
1.所研究的每一对相对性状只受一对等基因控制,而且等位基因要完全显性。
2.不同类型的雌、雄配子都能发育良好,且受精的机会均等。
3.所有后代都应处于比较一致的环境中,而且存活率相同。
4.供实验的群体要大、个体数量要足够多。
二、基因分离定律变式
1. 实验研究对象的改变:
由熟知研究豌豆实验变为研究果蝇实验,变化的主要目的是考查学生对实验过程中各代外在表现,内在基因组成上的认知情况,也就是对基因分离定律中基因传递实质的理解程度。
【例1】果蝇的长翅(V)对残翅(v)是显性。现有甲、乙两管果蝇,甲管中的果蝇全部为长翅,乙管中的果蝇既有长翅,也有残翅。甲、乙两管果蝇之间具有世代联系,请你通过一次交配实验确定甲、乙两管果蝇的关系。
(1)若用一次交配实验来鉴别甲、乙两管果蝇,的亲子关系,你随机选择甲管或乙管中若干什么果蝇进行交配实验?
(2)怎样根据(1)题交配后代的结果,判断甲、乙两管果蝇的亲子关系?
【解析】由于甲乙两管果蝇为连续的两个世代,故可从两个方面进行分析。若甲(P)→乙(F1),则甲管果蝇的基因型为Vv(长),乙管果蝇的基因型为VV、Vv(长)和vv(残);若乙(P)→甲(F1),则乙管果蝇的基因型为VV(长)和vv(残)且分别为不同性别,甲管果蝇的基因型为Vv。总之,无论亲子关系如何,甲管果蝇总是Vv(杂合子)。从两种假设的结果来看,用甲管中的果蝇交配,后代的情形都是相同的,无法确定两者的亲子关系。而乙管中的长翅果蝇在不同世代的情形下具有不同的基因型和性别组成:若乙为亲本,则乙中K翅为显性纯合子(VV)且只有一种性别;若乙为子代,则长翅个体为VV或Vv,且每种基因型的个体都有两种性别。因此,问题可以转换为确定乙中长翅果蝇的基因型:随机选择乙管中的长翅果蝇与异性的残翅果蝇交配,若后代出现残翅果绳,则乙管中的长翅果蝇有Vv的个体,即乙是甲的子代;若后代全部为长翅,则乙中长翅果蝇为显性纯合子(VV),即乙是甲的亲代。
【答案】
(1)随机选择乙管中的长翅果蝇与异性残翅果蝇交配。
(2)若后代出现残翅果蝇,则乙管中的长翅果蝇有Vv的个体,乙是甲的子代;若后代无残翅果蝇出现,则乙管中的长翅里果蝇为VV,乙是甲的亲代。
2.分离定律适用条件的变化:
从基因分离定律适用条件的不同方面作以变式考查如隐性基因与显性基因之间的关系、不同配子的存活率不均等、F2中不同基因型个体成活率不相同以及延伸到F3甚至Fn代遗传规律的表达等。
2.1. 不完全显性
孟德尔的遗传实验中,显性基因对于隐性基因表现为完全显性,即隐性基因属于无效基因,所以等位基因在一起时表现为显性性状。但是,当隐性基因不表现为无效基因的时候,F2的表现型比例3:1将被修饰,对于显性基因而言,隐性基因为反效基因,因此等位基因在一起时,隐性基因一定程度上抑制显性基因的表达,所以个体既不表现显性,也不表现隐性,而是表现出介于两者中间的性状。比如,纯种开红花(CC)和开白花(cc)的紫茉莉(或金鱼草)杂交,F1(Cc)表现型为粉红色花,F2表现为红花(CC)、粉红花(Cc)、白花(cc),比例为1:2:1。
【例2】 在不完全显性的条件下,以下哪种杂交只产生两种不同表现型的后代( )
A. TT×TT B. Tt×Tt C. Tt×tt D. TT×tt E. tt×tt
【解析】本题考查不完全显性遗传的应用。TT×TT的后代只有一种基因型(TT),只表现为显性性状;Tt×Tt的后代有三种基因型,三种表现型,比例为1:2:1;Tt×tt的后代有两种基因型,两种表现型比例为1:1;TT×tt的后代只有一种基因型,一种表现型;tt×tt的后代只有一种基因型,一种表现型。
【答案】C
2.2. 致死基因的遗传
导致个体活细胞死亡的基因称为致死基因,分为显性致死基因和隐性致死原因。
2.2.1显性(纯合)致死
基因的致死作用在杂合子中即可表现的称为显性致死。比如遗传性视网膜母母细胞瘤是一种眼科致死性遗传病,常在幼年期发病,通常肿瘤长入单侧或双侧眼的玻璃体内,晚期向眼外蔓延,最后向全身转移而死亡。这种遗传病由基因Rb控制,个体基因型中只要出现该基因(RbRb或Rbrb)即表现为该遗传病,属于典型的显性致死。正常人的基因型都是隐性纯合子。
【例3】在一些性状的遗传中,具有某种基因型的合子不能完成胚胎发育,导致后代中不存在该基因的个体,从而使性状分离比例发生变化。小鼠毛色的遗传就是一个例子。
一个研究小组,经大量重复实验,在小鼠毛色遗传的研究中发现:
a.黑色鼠与黑色鼠杂交,后代全部为黑色鼠
b.黄色鼠与黄色鼠杂交,后代中黄色鼠与黑色鼠的比例为2:1
c.黄色鼠与黑色鼠杂交,后代中黄色鼠与黑色鼠的比例为1:1
根据上述实验结果,回答下列问题:(控制毛色的显性基因用a表示,隐性基因用a表示)
①黄色鼠的基因型是 ,黑色鼠的基因型是 。
②推测不能完成胚胎发育的合子的基因型 。
③写出上述b、c两个杂交组合的遗传图解。
【答案】①Aa aa ②AA ③
2.2.2隐性致死
基因在杂合状态下不影响生物的生活力,但在纯合状态有致死效应的称为隐性致死。如植物中隐性白化基因c在纯合(cc)时,导致幼苗缺乏合成叶绿素的能力,子叶中的养料耗尽而死亡,该隐性基因属于隐性致死基因;人类的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是隐性基因纯合时造成的恶性贫血症,多在幼年时期死亡;新生儿先天性鱼鳞癣也是由一个隐性致死基因的纯合引起的层板状鱼鳞病;等等。
【例4】小鼠中短尾基因(T)对野生型长尾基因(+)是显性。纯合TT是致死的。在这个位置上的另一个等位基因(t)对野生型是隐性,当其纯合时同样也是致死的。只有杂合子Tt才能存活。请回答:
(1)在Tt杂合子间交配,产生后代的基因型和表现型是______________。
(2)若正常的一窝有24只小鼠,将产生___________只活的小鼠。
【解析】基因型Tt的个体间相互交配,后代基因型为1/4TT(致死)、1/2Tt:(短尾)、1/4tt(致死),即后代中只有1/2存活,所以若正常一窝有24只小鼠,按理论推算则只能有12只小鼠可以存活。
【答案】(1)Tt,全为短尾 (2)12
2.2.3.配子致死:
雄配子致死或雌配子致死某些致死基因可使雄配子死亡,从而使后代只出现某一性别的子代,所以若后代出现单一性别的问题,考虑是“雄配子致死”的问题。
【例5】某种雌雄异株的植物女娄菜有宽叶和窄叶两种类型,宽叶由显性基因B控制,窄叶由隐性基因b控制,B和b均位于X染色体上,基因b使雄配子致死。请回答:
(1)若后代全为宽叶雄株个体,则其亲本基因型为 。
(2)若后代全为宽叶,雌、雄植株各半时,则其亲本基因型为 。
(3)若后代全为雄株,宽叶和窄叶个体各半时,则其亲本基因型为 。
(4)若后代性别比为1:1,宽叶个体占3/4,则其亲本基因型为 。
(5)能否出现后代全为窄叶,且雌雄各半的情况,若能写出亲本的基因型,若不能说明理由 。
【答案】(1)XBXB×XbY(2)XBXB×XBY(3)XBXb×XbY(4)XBXb×XBY(5)不能,因为亲本中基因型为XbXb的雌性个体不存在。
2.2.4.F3以至于Fn代的考察:
熟悉模型,归纳总结规律:Fn代中显性纯合占:(2n-1-1)/2n;杂合占:1/2n-1;隐性纯合占:(2n-1-1)/2n。显性性状与隐性性状比为:(2n-1+1)/2n:(2n-1-1)/2n
【例6】已知小麦抗病对感病为显性,无芒对有芒为显性,两对性独立遗传。用纯合德抗病无芒与感病有芒杂交,F1自交,播种所有的F2,假定所有F2植株都能成活,在F2植株开花前,拔掉所有的有芒植株,并对剩余植株套袋,假定剩余的每株F2收获的种子数量相等,且F3的表现型符合遗传定律。从理论上讲F3中表现感病植株的比例为
A.1/8 B.3/8 C.1/16 D.3/16
【解析】从题干中可以得到2点重要信息:①只求F3感病植株的比例。也就是说只考虑抗病与感病一对性状,而不必两对性状的遗传考虑。②假定所有F2植株存活,拔除掉所有的有芒的植株。那么剩下的无芒植株中抗病、感病的基因型与表现型的比例也不会受到影响。因为两对性状,相对独立遗传。通过上述两个重要信息的“瘦身”,可将问题进一步简化如下推算。假设控制抗病与感病的基因为为R、r , 那么 RR×rr→F1:Rr-×→F2: 1/4RR:1/2Rr:1/4rr-×→F3:1/4RR:1/2(1/4RR:1/2Rr:1/4rr):1/4rr,所以F3中表现感病的植株的比例为:1/2×1/4rr+1/4rr=3/8rr.
【答案】B
3.附加条件即特殊遗传现象
对基因分离定律额外加注一些特殊条件,结果使规律的表现形式,不同类型的表现几率均偏离正常,进而从更深层次考查学生对该定律的掌握情况。
3.1.从性遗传从性遗传:
从性遗传又称性控遗传。从性遗传是指由常染色体上基因控制的性状,在表现型上受个体性别影响的现象。如绵羊的有角和无角受常染色体上一对等位基因控制,有角基因H为显性,无角基因h为隐性,在杂合体(Hh)中,公羊表现为有角,母羊则无角 高中语文,这说明在杂合体中,有角基因H的表现是受性别影响的。
【例7】(2011·全国大纲卷)人类中非秃顶和秃顶受常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B、b)控制,其中男性只有基因型为BB时才表现为非秃顶,而女性只有基因型为bb时才表现为秃顶。控制褐色眼(D)和蓝色眼(d)的基因也位于常染色体上,其表现型不受性别影响。这两对等位基因独立遗传。
回答问题: (1)非秃顶男性与非秃顶女性结婚,子代所有可能的表现型为________________。
(2)非秃顶男性与秃顶女性结婚,子代所有可能的表现型为________________ 。
【解析】(1)非秃顶男性基因型为BB,非秃顶女性基因型为BB或Bb,二人的后代基因型为BB、Bb。BB表现型为非秃顶男性、非秃顶女性。Bb表现型为秃顶男性、非秃顶女性。(2)非秃顶男性(BB)与秃顶女性结婚(bb),后代基因型为Bb,表现型为秃顶男性、非秃顶女性。
【答案】 (1)女儿全部为非秃顶,儿子为秃顶或非秃顶 (2)女儿全部为非秃顶,儿子全部为秃顶
3.2. 复等位基因的遗传
控制某一相对性状的基因可能不只是两个等位基因,多个等位基因控制的相对性状的遗传现象,叫做复等位基因遗传。复等位基因存在于群体中,但是就某一个体的细胞而言,只能存在其中的两个基因。
3.2.1等显性的复等位基因
如人的ABO血型系统中,有四种常见的血型:O型、A型、B型和AB型,由三个等位基因IA、IB和i所决定。IA和IB对i呈显性,但它们之间呈等显性。由3个等位基因就可以有6种基因型,由于i是隐性基因,所以减少为四种血型:IAIB(AB型),IAIA、IAi(A型),IBIB、IBi(B型)ii(O型)。
【例8】双亲之一的血型为O型,而另一个的血型为AB型,则子女的血型可能是( )
A. O,AB,A,B B. A,B C. O,AB D. AB
【解析】O型血人的基因型为ii,AB型血人的基因型为IAIB,所以这对夫妇婚配后代的基因型(血型)只有(A型)和(B型)两种。
【答案】B
3.2.2.有显性等级的复等位基因 以C代表全色基因,cch代表青紫蓝基因,ch代表喜马拉雅型基因,c代表白化基因,
家兔的毛色遗传:
全色(全灰或全黑) :CC、Ccch、Cch、Cc
青紫蓝(银灰色) :cch cch、 cchch、cchc
喜马拉雅型(耳尖、鼻尖、尾尖及四肢末端是黑色,其余为白色) :ch ch、 chc
白化(白色,眼色淡红) :cc
四个复等位基因的显隐关系:C >cch>ch>c
【例9】在家兔的常染色体上有一系列决定毛色的复等位基因:A、a1、a2、a,A基因对a1、a2、a为显性,a1基因对a2、a为显性,a2基因对a为显性。分别决定家兔皮毛颜色黑色、灰色、黄色、白色。
(1)家兔皮毛颜色的基因型共有____种。
(2)若一只黑雄兔和一只黄色雌兔多次交配后,子代黑色:灰色=1:1,则两只亲本兔的基因型分别为____________。
(3)基因型为Aa1的雌雄兔交配,子代中有黑色兔和灰色兔,让子代中的黑色兔与灰色兔交配,请在下面坐标中用柱状图表示后代的表现型及比例。
(4)已知猩红眼和亮红眼为家兔眼色的一对相对性状,由等位基因A、a控制,长耳和短耳为家兔眼形的一对相对性状,由等位基因B、控制。现有一对雌雄家兔交配,得到F1表现型及比例如下表:
猩红长耳
亮红长耳
猩红短耳
亮红短耳
雄兔
如果让F1中表现型为猩红短耳的雌雄家兔自由交配得到F2,F2中亮红长耳家兔的概率是__,F2中猩红眼基因的基因频率是____。
(5)某公司欲把(4)中F1猩红眼家兔养成宠物兔,如何从F1中选育出纯种猩红眼兔?请用遗传图解表示培育过程,并简要说明。
(6)若有一只灰色雄兔和多只其他各色的雌兔,如何利用杂交方法检测出灰色雄兔的基因型?(写出实验思路和预期实验结果即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1)每个个体只能具有复等位基因A、a1、a2、a中的两个,所以家兔皮毛颜色的基因型有:AA、Aal、Aa2、Aa、a1 a1、a1 a2、al a、a2a2、a2 a、aa共10种。
(2)黑兔基因型为A ,黄兔基因型为a2 ,子代黑色:灰色=1:1,灰色基因只能来自黑兔,即黑兔为Aal,而黄兔的基因在子代中没有表现,黄兔的基因型为a2a2或a2a。
(3) 亲本为)(Aa1)的到子一带为AA(黑):Aa1(黑):a1a1(灰)==1:2:1.
子一带交配得到子二代黑色为1/3+2/3*1/2=2/3,灰色为1/3
(4)统计F1的表现型,猩红:亮红=3:1,雌雄中表现机会相等,则该性状为常染色体遗传,且猩红为显性,雄性中长耳:短耳=1:1,雌性中只有短耳,在雌雄中表现机会不等,说明为伴X遗传,且短耳为显性,亲本的基因型为AaXBXb和AaXBY,F1中猩红短耳家兔的基因型为A XBX ,A XBY,计算子代亮红长耳家兔(aaXbY)的概率宜两对性状分别计算:根据亲代的基因型判断出。猩红F1家兔中1/3为AA,2/3为Aa,短耳雌性为1/2XBXB,1/2XBXb,则F2亮红眼的概率为2/3×2/3×1/4=1/9,F2长耳的概率为1/4×1/2=1/8,则F2中亮红眼长耳的概率为1/9×1/8=1/72。仅讨论眼色的遗传,F2中的基因为4/9AA,4/9Aa,1/9aa,则F2中猩红眼的概率为4/9+1/2×4/9=2/3。
(5)因兔子可以生存很多年,所以培育纯种猩红眼兔只需要鉴定出Fl中的纯种兔即可;让Fl中猩红眼兔与异性亮红眼兔杂交,子代中若只有猩红眼兔,则说明F1中该猩红眼兔是纯合子。遗传图解见答案。(6)选用多只白色雌兔与该灰色雄兔交配。若后代均为灰色兔,则该灰色雄兔的基因型为a2a2;若后代出现了白色兔,则该灰色兔的基因型为a2a
【答案】(1)10 (2)Aal和a2a2或a2a (3)
(4)1/72 2/3(66.7%)
(5)(共5分,遗传图解4分,说明1分)
取F1中猩红眼兔与异性亮红眼兔杂交,如子代都是猩红眼,则F1中的猩红眼兔为纯种,如果有分离现象说明是杂种。
(6)选用多只白色雌兔与该灰色雄兔交配。若后代均为灰色兔,则该灰色雄兔的基因型为a2a2;若后代出现了白色兔,则该灰色兔的基因型为a2a.
总之,在解答基因分离类试题时,最重要、最基本的解题技巧还是以基本模式法则的不变,应对各种试题中题设条件的万变,从而达到一会对百会,一通百通的目标。
第五章 生态系统及其稳定性 能力提升
【例题分析】
例1 一组学生将叶捣碎成叶汁后混入一些池泥并放在黑暗中保存。在10 d中他们每天取些样品以确定叶汁中微生物的数量变化,结果如下图所示,下面的哪一个结论是错误的?( )
A.生物Ⅰ可能是生产者 B.生物Ⅱ可能以生物Ⅰ为食
C.生物Ⅱ紧随生物Ⅰ的出现而出现 D.生物Ⅳ可能是捕食者
解析 该组学生做的实验是在黑暗条件下进行的,所以不可能有生产者种群数量的迅速增加。种群Ⅰ开始时显著增长是因为开始时资源(叶汁中有丰富的有机物)充足而出现的指数式增长;B和C的说法是有可能的,因为从曲线的消长情况来分析,两者可被看成是捕食者和被捕食者的关系是合理的;D说法也有依据,Ⅳ曲线所代表的生物主要以Ⅰ、Ⅱ、Ⅲ为食就有可能显示出Ⅳ那种曲线。有同学可能会提出疑问:Ⅳ种群为什么开始时没有出现?这是因为开始时Ⅳ种群的数量非常少,观察计数微生物的数量又是随机取样的,这样就有可能在样品中没有采集到。
答案 A。
例2 下图是生态系统中碳循环的示意图,图中D为大气,请根据图回答下面的问题。
(1)此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从[]____________固定太阳能开始的。
(2)碳元素在大气中与A、B、C之间的流动是以___________形式进行的,在生态系统的各成分中A为__________,B为__________。
(3)图中D→C过程是通过________作用实现的,C→D过程是通过__________作用实现的。
(4)生物群落中的一部分碳返回到大气中,而一部分则以_________形式储存在地层中。碳在无机环境中是以_________和_________的形式存在。
(5)碳循环始终与__________结合在一起进行的。
解析 没有碳就没有生命,碳在无机环境中是以二氧化碳的形式或碳酸盐的形式存在的。在生态系统中,碳元素主要以气体CO2的形式在无机环境与生物群落之间进行循环。 如下图所示:
在碳的循环中,始终伴随着能量流动,而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由生产者——绿色植物的光合作用开始的,并进入生物群落随食物链而流动。生物群落中的碳以CO2 的形式返回到大气中,但其中有一部分碳则以化石燃料(煤、石油、天然气等)的形式储存于地层中,成为能量物质。
答案(1)C生产者(2)CO2(气体)消费者分解者(3)光合呼吸、分解(4)化石燃料CO2碳酸盐(5)能量流动
例3 珠江三角洲的农民充分利用了自然资源,建立了该地特有的蔗基鱼塘和桑基渔塘,请根据下图回答:
(1)这种人工生态系统最基本的生物因素是____________。要想使它长期稳定发展,除了有稳定的来源,各类生物要_____________________。
(2)建立这一生态系统的目的是使生产者所固定的能量________;其能量利用率高的原因是其在营养结构上具有______________ 的特点。
(3)蚕粪、蔗叶进入渔塘经过_________的作用又被桑基所利用。蚕粪中的氨经过__________作用,形成____________,被植物吸收。
(4)概括的说,该生态系统功能的维持,取决于它的__________________。
解析 此题是一个应用生态系统知识建立新的稳态并能合理利用的实例。在这个人工生态系统中也有四种成分,有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水、土壤、阳光等)、生产者(桑、蔗、绿藻)、消费者(各种鱼、蚕)、分解者(细菌),它们共同组成了一个相互依存的整体,生产者和分解者是不可缺少的生物成分,各类生物只有保持相对稳定,才能长期稳定发展。建立这一生态系统的目的是明确的,是使该生态系统朝着更有利于人类的发展方向。能量则是沿着食物链的渠道流动的,只有食物链越短,营养级越少,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的能量就越多,对人类的生产和生活就越有意义。在这个生态系统中,分解者的(细菌)的作用很重要,蚕粪中的氨经过硝化细菌的作用,形成亚硝酸盐和硝酸盐,被甘蔗和桑吸收利用。对人工生态系统的功能维持,则取决于它的成员之间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的动态平衡,故保持生态稳定有重要的意义。
答案(1)生产者和分解者 能量 保持相对稳定
(2)流向对人类有益的部分 食物链
(3)分解者 硝化细菌的化能合成 亚硝酸盐和硝酸盐
(4)生产者
例4 下图是食物关系图,分析并简要回答下面的问题。
(1)该图是一个简单的,含有条食物链。
(2)图中初级消费者是,蛇是消费者,属于第营养级;鹰同时占有个营养级。
(3)图中兔与蚱蜢两者是关系,而蜥蜴与蚱蜢是关系。
(4)如果蚱蜢突然减少,蚯蚓数量将会。
(5)蛇增长1 kg体重至少需kg蜥蜴,所消耗的绿色植物至少是kg。
解析 此图是一个食物网图解,共有三条食物链。根据图解分析某一生物的营养级和消费者要注意标准不同。营养级是从生产者算起,绿色植物是第一营养级,初级消费者是第二营养级,次级消费者是第三营养级,依次类推,还要特别注意能量在流动时是逐级递减的,故一条食物链的营养级一般是不超过5个。而蛇增长1 kg体重至少需要蜥蜴5 kg,是按20%的传递效率计算的,与此相应,所消耗的蚱蜢至少是25 kg,所消耗的绿色植物至少是125 kg。消费者从初级消费者算起,分析时要注意仔细识图,如鹰在三条食物链上分别是处在次级、三级、四级消费者,同时占有三、四、五三个营养级。而兔和蚱蜢都以绿色植物为食物,属竞争关系,蜥蜴和蚱蜢是吃与被吃的关系,属于捕食关系。在分析某种生物减少时,另一种生物是如何变化的题时要注意全面的分析。第(4)小题中,蚱蜢突然减少,以它为食物的蜥蜴也减少,蛇随之也减少,鹰就要多吃兔和相思鸟获得足够的能量,蚯蚓由于天敌相思鸟减少而数量增加。
答案(1)食物网3(2)兔、蚯蚓、蚱蜢、三级四三(3)竞争捕食(4)相应增加(5)5 125
【变式训练】
1.下图表示1个森林生态系统中林木、植食性昆虫和食虫鸟类3个不同种群生长繁殖情况。请分析曲线C表示( )。
A.食虫鸟 B.植食性昆虫 C.林木 D.无法判断
2.生态系统中能量流动逐级递减的原因是( )。
A.各营养级的生物因呼吸而消耗相当大的一部分能量
B.各营养级的生物中总有一部分未被下一个营养级的生物所利用
C.下一营养级的生物比上一营养级的生物少
D.A和B两项
3.下图中食物网所代表的生态系统中,施用了杀虫剂林丹,这种杀虫剂自然降解的速度极慢。请问该杀虫剂在下列哪种生物体内的浓度最高?( )
A.A B.B C.G D.F
4.达到稳定性的生态系统具备的特征是( )。
① 该系统处于幼年到成年的过渡阶段②生态系统内生物的种类和数量比例相对稳定③物质和能量的输入和输出相对平衡④有完整的食物链和食物网⑤能量的收支随气候周期性变化⑥有一定的自我调节能力
A.①②③④⑤ B.②③④⑤⑥ C.①②③④⑥ D.①②④⑤⑥
5.[2000年高考理科综合(江苏、浙江)试题]下图是一个陆地生态系统食物网的结构模式图,下列叙述中不正确的是( )。
A.在该食物网中,共有5条食物链存在
B.在该食物网中,H处于3个不同的营养级
C.若B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比例适中,则该种群的密度在一段时间内会明显增大
D.在该食物网中,如果C种群的数量下降10%,则H的数量不会发生明显变化
6.下图表示生态系统内各种成分相互作用的关系。请根据图回答。(方括号内写字母)
(1)该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是从[]__________开始。
(2)G代表_______,它是________所产生的。
(3)F的作用是__________。
(4)如果初级肉食兽发生瘟疫,大量死亡,C将发生的变化是___________。
(5)如果C的总能量为5 000 kJ,D的总能量最多是___________kJ。
7.水族箱是一个人工生态系统。请运用已学知识说明水族箱的设计原理。
(1)水族箱至少有一面由透明材料制成,这是为什么?
(2)水族箱中应包括哪些生物类群?它们分别起什么作用?
(3)水族箱一般较长时间内不需要喂养和通氧,请说明其原因。
(4)应按照什么规律来设计水族箱中各类生物的数量?请说明理由。
(5)水族箱内的生物之间,彼此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通过这些关系构成的整体在生态学中称为什么?
【生物五种经典复习法】相关文章:
关于生物五种经典的复习法05-23
高考第一轮复习:生物复习法05-15
高三生物五阶段复习法05-14
生物复习要点07-02
数学高效复习法03-12
物理复习方法专题复习法07-10
高考的生物复习技巧07-23
生物复习实用妙招05-22
水中的生物复习学案04-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