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的解题方法与技巧
要解答好生物试题,只是记住或理解了教材中的知识点是远远不够的。这是因为有相当多的难题。这些试题难就难在其中存在着障碍,障碍将会随着解题步骤的展开而呈现出来。试题中有障碍,就应该有相应的排障方法,即解题方法。因此,要解答好生物试题提高表达的准确率,还得熟悉一般的解题程序,学会并运用一般的解题方法。
审题的方法与技巧
一、避免思维定式
有些试题的已知条件是出题者对教材中的有关知识、学生平时已做过的试题、接触过的某些提法稍作更动后列出的,目的在于检验学生是否具有善于发现问题的能力。对于这类试题,如果在审题时,粗心大意,凭经验办事,势必犯思维定势的错误。
例:在番茄中,紫茎和绿茎是一对相对性状,缺刻叶和马铃薯叶是一对相对性状,控制这两对相对性状的等位基因,位于两对同源染色体上。现将紫茎马铃薯叶和绿茎缺刻叶植株杂交,F1都表现为紫茎缺刻叶,在F2的重组性状中,能稳定遗传的个体占的比例为( )
A、1/8 B、1/3 C、1/5 D、1/16
有很多同学选择了B(1/3)项作为答案。出现这种错误的原因,是在审题时由于思维定势,原封不动地套用了高中生物教材中,在亲代用黄色圆粒豌豆与绿色皱粒豌豆杂交这一典型的遗传实验的内容,而确定出的答案。如果在审题时能认真一些,不凭经验办事,就可以弄清题干中列出的"F2的重组性状(相对于亲代的紫茎马铃薯叶、绿茎缺刻叶)"应该是紫茎缺刻叶、绿茎马铃薯叶这两种重组表现型。答案为:C。
二、避免概念混淆
有些试题的题干或供选择中由于设置了容易混淆的概念作为障碍,如果没有试题中会存在易混淆的概念的这种意识,或者审题不仔细,就会导致无法得出答案。因此要避免概念混淆,一是要建立试题中可能存在易混淆概念的意识,二是审题时要仔细,注意发现易混淆的概念。
例:人的一个受精卵中的DNA分子数为( )
A、23个 B、23-26个 C、大于46个 D、46个
有很多同学选错了D项作为答案。出现这种错误的原因是将DNA等同于了染色体。实际上,DNA除了染色体上含有以外,线粒体中也有。答案为C。
三、排除迷惑条件
有的试题中列出的条件不采用则罢,用了反而容易使解题误入歧途,得出不正确的答案。这类条件就叫做迷惑条件。"排除迷惑条件"就是指在审题时,认真仔细地将题干中的迷惑条件找到,并予以舍弃的一种审题方法。
例:将燕麦胚芽鞘尖端套上一个不透光的锡纸小帽,然后在暗室中从左侧光照,胚芽鞘将( )
A、向左侧弯曲 B、不弯曲 C、向右侧弯曲 D、无规律弯曲
这道试题题干中的"然后在暗室中从左侧光照"这一短语就是一则迷惑条件。胚芽鞘只能直立生长。答案为:B。
例:利用稻种出芽长成秧苗来繁殖水稻的生殖方式属于( )
A、出芽生殖 B、营养生殖 C、卵式生殖 D、孢子生殖
这道试题有些同学错选了A,原因是被题干中的"出芽"这一条件给迷惑了,如果扣住了题干中的"稻种"这一条件,进而弄清了水稻种子是由受精卵发育来的就不会被迷惑了。答案为:C。
四、找出隐藏条件
"找出隐藏条件"是指在解答有些试题时,既要注意发现题干中列出的显而无用的迷惑条件,予以排除;又要善于发掘出藏于题干之中未显露出来的必要条件的一种审题方法。需要用"找出隐藏条件"审题的试题与需要用"排除迷惑条件"审题的试题的区别。
例:人类的一个卵细胞中有23条染色体,人的一个红细胞中所含的.染色体数目是多少条?
该试题题干中"人类的一个卵细胞中有23条染色体"是显而无用的迷惑条件,用这一条件来推算人的一个红细胞中所含有的染色体数,只能得出错误答案。"人的红细胞中没有细胞核"是教材中的特殊知识点,是在审题时应该发掘出来的藏而不露的条件。答案为:0条。
例:西瓜含水量多,营养丰富,是解暑的佳果。一株生长旺盛正在结果的西瓜植株,由根系吸收的水分主要用于( )
A、光合作用 B、果实的生长发育 C、蒸腾作用 D、植物生长
这道试题题干中的"含水量多""正在结果的西瓜植株"有迷惑作用,有些同学将其当成了必要条件,而错选了(D)或(B)。在解答这道试题时,要用到的一项隐藏条件是:植物在生长发育的任何阶段,吸收的水分都主要用于蒸腾作用。找到了这一隐藏条件,迷惑条件也就排除了。答案为:C。
五、找到简捷条件
"找到简捷条件"是指在阅读题干时,要注意搜寻到有利于使解题的过程变得简单而快捷的条件,从而得出正确答案的一种审题方法。
例:在进行有丝分裂的一个细胞周期中,某细胞的染色体、DNA和染色单体数之间的比是1∶1∶0,该细胞所处的时期是( )
A、间期和前期 B、前期和中期 C、中期和后期 D、后期和末期
解答这道试题时,如果扣住了题干中的"染色单体"为"0"这一条件,会很快找到答案。
例:一条信使RNA链中,(A+C)/(G+U)=0.8,则转录它的那个DNA分子中,(T+G)/(A+C)为( )
A、0.125 B、0.8 C、1 D、无法确定
题干中的"信使RNA链中,(A+C)/)G+U)=0.8"是使解题变得繁琐的条件,解答这道试题时,只需发掘出另外一个藏而未露的条件一"碱基互补配对原则",可知模板DNA分子中的碱基T=A,G=C;即(T+G)/(A+C)应该等于1。答案为:C。
六、简化已知条件
有些以文字叙述的形式表述已知条件的试题,或因篇幅较长,或因条件繁杂,在审题时,特别是在考试审题时,由于紧张或急切,往往阅读到题干的后面就忘记了前面的内容。对此此类试题,如果不解决审题的方法问题,是很难审明题意的。当遇到这类试题时,在审题时如果能对已知条件作必要的简化。
例:17世纪荷兰科学家Helmont在一个花盆中放入90公斤的干土壤,浇入雨水,并在其中栽上一盆重25公斤的柳树苗,用一个穿孔的铁板盖在花盆上,只允许气体和水进入。五年以后将树移出称量,增加了75公斤,将土壤干燥后发现仅少了60 克。⑴这株树从土壤中得到了什么而使土壤干重减少?⑵为什么树增加的重量大大超过土壤减少的重量?
这道试题的冗长的已知条件是出自教材以外的资料。采用"简化已知条件"这种方法审题,可以明确已知条件是在表明,这株植物增加的重量远远大于它从土壤中吸收的物质的重量。
七、图示已知条件
有些试题的已知条件中,涉及的要素或环节较多,且这些要素或环节之间的关系繁杂,难以全面准确地把握,但是,如果将其转化成图解,就可以将已知条件中涉及的各种要素或环节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展示得一目了然。
例:某牛中,基因型为AA个体的体色为红褐色;aa的个体为红色;Aa雄牛为红褐色,雌牛为红色。一头红褐色的母牛生了一头红色小牛,这头红色小牛的性别应该是_______性别的。
有很多同学在解答这道试题时,理不清头绪,而无从着手。如果能首先将已知条件转化成图解,再根据图解就好解答这道试题了。已知条件可以转化所示的两幅图解:
图解1 基因型: AA Aa aa
↓ ↓ ↓
表现型: 红褐色 红褐色 红色 红色
性 别: 雄或雌 雄 雌 雄或雌
图解2 P 红褐色母牛 × 雄牛
↓
F1 红色小牛
八、找到关键词、词组
有些试题的题干或供选项中的词(非生物专用词或生物专用词)、词组或短语,本身的内涵并不深刻,但是,如果审题不认真,忽视了它们,就会难以得出正确答案。"找到关键词、词组"是指在阅读题干和选项时,要注意寻找试题的题干或供选项中与顺利解答好试题有关的词。
例:人体在剧烈运动时,骨骼肌细胞的能量直接来源于( )
A、葡萄糖的分解 B、脂肪的分解 C、肌糖元的分解 D、ATP的水解
九、全面发现表达形式
已知条件的表达形式有多种,最常见的是文字叙述这种形式;有些试题的已知条件是单独用图来表达的;还有一些是用图结合图注来表达的;另外还有一些试题的已知条件既有文字叙述的内容,又有图和图注。对于已知条件同时含有多种表达形式的试题,有的同学在审题时,或因没有这方面的意识,或因急躁,对多种表达形式丢三漏四,而不能全面弄清已知条件,使解题出现障碍。
例:胸腺嘧啶脱氧核糖核苷(简称胸苷)在细胞内可以转化为胸腺嘧啶脱氧核糖核苷酸,后者是合成DNA的原料,用含有3H-胸苷的营养液,处理活的小肠黏膜层,半小时后洗去游离的3H-胸苷。连续48小时检测小肠绒毛的被标记部位,结果如下图(黑点表示放射性部位)。
请回答:
⑴处理后开始的几小时,发现只有a处能检测到放射性,这说明什么?
⑵处理后24小时左右,在b处可以检测到放射性,48小时左右,在c处检测到放射性,为什么?
⑶如果继续跟踪检测,小肠黏膜层上的放射性将发生怎样的变化?
⑷上述实验假如选用含有3H-尿嘧啶核糖核苷的营养液,请推测几小时内小肠黏膜层上放射性出现的情况将会怎样?为什么?
答案:(1)小肠黏膜层只有a处的细胞能进行DNA复制和细胞分裂。
(2)a处的细胞连续分裂把带有放射性标记的细胞推向b处,直至c处。
(3)小肠黏膜细胞上的放射性将会因为细胞的衰老、死亡、脱落而消失。
(4)在小肠黏膜层的各处都可以检测到放射性,因为小肠黏膜层上的细胞不断进行mRNA的合成。
十、把握新颖材料
在平时的训练试卷和各种考试试卷中,往往含有数量不等的材料源于教材以外的试题,这类试题一般叫做新材料试题。新材料试题有利于检验解题者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理论联系实际地解答问题的能力。由于材料取自教材以外,给人以未曾谋面的新感觉,致使部分解题者,接触到这类试题便会感到棘手。
可以采用前文所介绍的"简化已知条件"、"找关键词、词组"等方法;答案一般在教材中;也有可能出自教材以外,必须由自己组织。
例:红色酵母与毛霉生长过程中,所需的生长因子及合成并释放的物质如下表所示。
如果将这两种微生物培养一起,他们之间构成的关系是一种_______关系。
生物 | 必须供应的生长因子 | 被合成并释放的物质 |
红色酵母 | 嘧啶 | 噻唑 |
毛霉 | 噻唑 | 嘧啶 |
这道试题中列出的"红色酵母"、"毛霉"、"噻唑"均是在所学的教材中没有接触过的新名词,如果在审题时能对试题进行耐心细致地通读,同时对列出的条件作必要的梳理,就能把握住这样一些问题:"红色酵母"和"毛霉"是两种微生物;"噻唑"既是红色酵母的代谢产物,也是毛霉所需要的营养成分;这道试题是在要求我们,根据表中列出的红色酵母或毛霉所需的营养成分和代谢产物互为对方的代谢产物和营养成分,进而推断出这两种微生物间的生态关系。
【生物的解题方法与技巧】相关文章:
数学解题的技巧与方法01-27
考研数学的解题方法技巧06-25
高考化学解题方法与技巧04-02
数学解题方法与技巧汇总06-25
中考数学解题方法与技巧指导06-26
高考物理常用解题方法及技巧07-11
英语阅读理解题解题技巧与方法08-26
生物材料分析题解题方法04-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