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生日为话题的随笔:深耕
《深耕》这篇文章描写的是作者在生日这一天回忆起之前的生活,对以往的生活加以总结,对未来的生活抱以期望的心态。现在就跟着小编一起来了解一下《深耕》吧。
一转眼又可以过生日了,或者说是不得不过。
每年的六月十三都不一样,去年是一个人在学校里安安静静的过,前年有室友一起帮我庆生,大前年好像在参加领导力培训的面试,再往前是什么我就记不清了。今年,将会是在南京,在中山陵,夫子庙和秦淮河边过生日。明年呢,无法预知。
现在,三次毕业答辩都已经结束了,毕业的琐事也处理的八九不离十。我反倒有时间,有心思好好修整一番、沉淀一下。每次到了转折阶段,总免不了怀疑人生,即使得到了看似不错的结果,也难免会质疑自己曾经的选择是否正确,经年的付出又是否值得,而路的尽头,又引向何方。
小时候以为自己的天分在演讲。从幼儿园起就开始主持学校里的大型活动,后来又参加过大大小小的朗诵比赛,演讲比赛,家里订的《演讲与口才》,一月一本,堆积如山。
可是,六年级那年代表安康市参加陕西省的演讲比赛,竟然在强将如云的大决战中忘词了,最终铩羽而归,黯然落幕。当时还那么小,我真的不知道该如何面对父母的关切,老师的询问和同学的沉默。无论是安慰还是责怪,鼓励还是打击,都是难以承受之重。后来我连一个简单的诗词朗诵比赛都不愿参加。我还记得当时选的是俄国诗人蒙莱托夫的《帆》,一首小诗,不过几行,可忘词的阴影依旧挥之不去,最后关头,还是却步了。从此,我的心思也从前台退到幕后。
到了初中,学的最上心的是地理,曾经还是我们那一届安康地区初中毕业会考地生合卷的状元。可惜升高中的时候,西工大附中根本不看地生成绩,我又差一点被拒之门外。文理分科以后,地理被划到了文科的范畴,从此无缘深究。
后来到了大学,几经辗转学了建筑学。我似乎不管学什么都能学的凑合,但这样反而找不到重心。都说人应该目标明确,才能早做准备,也才能最终取得成就。可是从小就有明确的奋斗目标不是人人都能有的幸运,还是有很多人终其一生都不一定能找到真正属于自己的落脚点。
后来,我也慢慢接受这样未定性和未完成的状态。处在探索之中未尝不可,从积极的角度想,也就意味着未来有更多的可能性。而且,曾经看似的岔路与徒劳并非毫无价值。从小的演讲训练让我多多少少知道听者最愿意听什么,讲者最需要讲什么。所以建筑设计的答辩对我来说就不是难事。虽然没能学成地理,但是刻在脑海里的经纬交织,行政区划,山川风物,对于研究生阶段城市设计的探究也不失为很好的铺垫。
正因为还在苦苦地寻寻觅觅,所以大学几年里,我从来都未曾放弃读书,这是我少有的能坚持下来的事,没了这个,我不知道自己还算什么。刚开始的时候是零零散散的读,节奏很慢。后来干脆一次从图书馆借八本书,同时看。看完一本就马上去图书馆换。这一借一还如同一场借力赛,下一本可能是狄更斯的《远大前程》,又或者是张晓风的`《游园惊梦》。
我也早已习惯在正常生活的同时分出另一个自己观察环境。一路走过,周边物体的形状,颜色,纹理,远近,甚至于味道,温度,风姿,仪态都一一收入眼中。我很难描述那种静默观察带来的踏实感与通透感。仿佛那才是生命存在的状态,是一场人与环境的灵魂对话。
读过,看过,也会写,写作是一个反刍的过程,这个“反刍”就好像第二次生命,我们通过不断地回溯和反观,站在旁观者的角度审视自己,逐渐明晰过往的点滴,发觉彼时彼刻不曾留意的细节,也慢慢寻找自己内心的诉求。
我从来都不给“寻常”做任何商业性质的推广,也从来不忽悠身边的亲朋好友去帮我推人气。所有愿意关注的人都是一点点积累起来的。我总相信,越是容易得到的东西,就越容易失去,唯有经过岁月沉淀的相依相伴,才值得珍藏。写作是我从贫瘠的现实生活中开荒出的一片乐土,也是将继续深耕下去的地方。无关成就,无关名利,甚至无关他人。我所求,不过“温柔敦厚,清新自然”的文风,也不过“文如其人,以诚相待”的承诺。
趁着这一次机会,我把曾经在“寻常”上发过的文章链接全部梳理出来,算作是今年生日小插曲,是对过往的总结,也是对未来的鞭策。
细细想想,或许才华真的是无稽之谈。有的,只是一个偶然的契机和无数次切磋琢磨的诚意……
行百里者半九十,更何况,此时步之所及,仅二三里,而心之所向,却有万里之遥。
我能做的,唯“深耕”二字。
【本文作者:籽言。(公众号:寻常)】
本文为原创文章,版权归作者所有,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以生日为话题的随笔:深耕】相关文章:
以生日为话题散文随笔06-23
以创业为话题的随笔06-30
以雪为话题的随笔12-03
军训为话题写随笔12-01
以秋天的旋律为话题的随笔05-27
以成长的烦恼为话题的随笔09-30
以懂你为话题的随笔作文03-03
以我的生日为话题的作文03-15
以生日为话题的高中作文03-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