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乡的散文
在平平淡淡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经常看到散文吧?散文常用记叙、说明、抒情、议论、描写等表达方式。你有了解过散文的写作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故乡的散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故乡的散文1
在我家老宅门前的水塘边常年生长着一株苦楝。
虽不记得那株苦楝是何年何月生长出来的,但至我记事的那天开始,它就像哨兵一样,伫立在我家门前的水塘边。
在我的家乡,苦楝是一种身份极其卑微的树种,一生既不能登堂入室,亦不可成为修建房屋的有用之材。
苦楝,苦丁,入口极苦的药丸,但凡沾上一个“苦”字,读来总会令人唇齿之间溢满涩滞的味道。
儿时尚不识人间五味,也无法读懂世道的艰难。在那个无米为炊的年代,父亲母亲时常为一大家子十来口人的饮食起居紧蹙着眉头。彼时,无论父亲母亲如何起早贪黑下地挣工分,也不可避免一大家子忍饥挨饿的命运。
那是一个闷热的夏天,母亲带着年幼的大哥大姐去县城赶集,回来的路上正巧遇上一位专为人卜卦算命的老先生。那位老先生曾为母亲卜过一卦。那位老先生不仅卜算出淳朴善良的母亲一生极其辛劳,同时也卜算母亲此生的命运比黄连还要苦上几分。
后来这一切似乎都在漫长的岁月中得到了印证。一生育有我们六个儿女的母亲,十八岁那年逃婚嫁给我那一贫如洗的父亲后,从此便受尽了生活中的种种磨难。在我与妹妹这两个最小的孩子出生以后,我那年迈的父亲便疾病缠身。母亲不仅得长年煎汤煮药侍候父亲,还得为养家糊口照顾一大家子人,每天不分白天黑夜的下地干活。
在那些食不果腹的日子里,母亲不仅以她柔弱的双肩承担起养儿育女的重任,更是又当爹又当妈的把我们六个儿女拉扯长大,因此母亲的一生真是比那黄连还要苦上几分!
每每听母亲讲起那件卜算的往事,我总喜欢把母亲的命运与家门前的`那株带着“苦”字的苦楝联系在一起。
我上小学时那株苦楝树干竟长到了碗口般大小,每到春来,当各色的花儿一一谢过,那株苦楝才不急不缓地苞蕾开花,它伞状般的树冠上缀满了淡紫色的花朵。通常花期未过,那一片片嫩绿的小叶芽便从花丛间悄悄地探出了小脑袋。
每到花开时,我喜欢静静地走到树下,看微风轻拂过后满地姹紫的落花,弯腰把那淡色的花朵捡起来,放在书页中做书签。每到读书困乏时,我便会悄悄地打开书页。霎时,一股浸染着淡淡药味的花香扑面而来,嗅着缕缕的花香,精神就会为之一振。
在故乡众多土著的野花野草中,苦楝花的香味不极槐花的细腻香甜,不极桃花的柔曼缱倦,也不及野蔷薇般婀娜多姿,然而最是它那一抹浅淡的味道,最上我的心头……
楝花盛开的夜晚,乡村是极其静谧的。清朗的月光洒满庭院,风儿轻柔地拂动着树梢,发出一阵细微的响声。在那轮皎洁的月光的辉映下,静静伫立在院门前的楝树显得愈发幽静了。嗅着微风送来的缕缕花香,我喜欢托着腮帮静默地望着那一树楝花发呆……
楝花的寿命是极其短暂的,立夏几场风雨后,那些紫色的花儿便扑簌簌坠落一地,再过一些日子,便可见一粒粒青色的果儿挂满枝头。
深秋之后,楝树上那一粒粒如风铃般垂挂的苦楝果实渐渐成熟了。越过秦岭的西北风一阵阵刮来,满树的苦楝叶会在秋风的围剿下片甲不留。光秃秃的枝丫上只剩下一树伶仃的果儿晃来晃去的,引来一些馋嘴的鸟儿任意啄食。
后来那株楝树死了,随之远去的还有父亲母亲的身影。
多年以后我远离故土,每当想起故乡,首先就会想到家门前的那一株苦楝,那洒落一地的楝花,心里就会不由地升腾起一种别样的温暖……
故乡的散文2
落叶纷飞终归根,游子天涯望故乡。
——题记
转眼间我已上高中了,城里的生活和紧张的学习使我越来越淡泊故乡的存在。唉,想想曾经无拘无束的故乡生活,真是怀念有感慨啊!
于是乎,昨天一大早我便和我父母一同回老家。沿途风光显然无法再提起我的兴趣,而我只对故乡那一溜的美景情有独钟。
距老家3km的告示牌刚从汽车上方掠过,故乡热闹的街市轮廓就映入眼帘。当车子越来越靠近故乡的怀抱,我正了正身子,伸头远眺,还是一样的街道,还是一样的有趣杂耍,还是一样的吆喝声,还是一样的家乡的土音……多么亲切呀,这是来自灵魂深出的共鸣,这里是我的根,无论我这片普通的叶子落到哪里,我都不会忘记我的根在这儿,这个使我魂牵梦绕的地方!
深入家乡,车边的人象往常一样走过,手上提着刚买的菜,脸上挂着微笑,亦有三五成群的小孩玩着我小时候的游戏;更多的是赶着回家与家人团圆的游子。
当我看到众多老房之中那个红顶的三层小楼,我就晓得我到家了。循着房与房之间那个土路,没有水泥地的冰冷坚硬,有的是故乡温软的泥土以及空气中特有的泥土香和稻香……
哇!金灿灿的刀子就扑在我家门口的水泥地上,阳光使他们的颜色愈加金黄,小稻子们贪婪的吸收着那属于他们的阳光,有的还咧开了嘴,应该是为自己有这么一个好地方高兴吧。满地的稻子似变成了金色的河流,我随着稻香河流奔跑,就像那个上幼儿园的我,依稀还记得小时候的梦。这样的奔跑总使我的心跳更加畅快,故乡的稻香里有我的.梦。
疯玩了一天,到了晚上,我的心灵趋于平静,感受着黑夜中故乡的魅力。秋虫在奏鸣,那音乐宛若天籁,飘向星空,穿过隐隐约约的云朵,变成音符在星星上跳动,星星似也迎合着闪闪烁烁。音符又幻化成我的模样奔向今晚圆圆的月亮。天哪,我仿佛碰触到了月亮,冰凉而光滑。我转身一看,我的故乡在着这皎洁的月光下被照得通明,一切都那么可爱,又那么虚幻,好像一场梦,但却胜于梦,我徜徉其中,无法自拔……
这就是我可爱的故乡,我是一片翩翩的落叶,纵然我飘向何处,我都会把心寄向我的故乡。
故乡的散文3
细细的田埂漫漫的路,走好田埂也便走好一段人生。
——题记
在农村,当你随意的把视线抛向田野,你会发现,每块土地的边缘,都有一条细长的土坎子,这便是田埂。平凡淡然,却承载着农家人切实的一生。
小时候,每到农村忙期,父母便带着我去田地,在地埂上铺一片纸,让我在那一坐,便开始干活。相比城里的孩子,没有温馨漂亮的童车;没有先进的'电子玩具;也没有可爱贴心的毛绒玩具。于是在田埂上爬来爬去,有时甚至掉下来擦破点皮,但在农村这根本不值一提,兴许是在日久中与田埂相依,因此在我的心里很早留下对它的记忆。
后来懂事了,时常看到父母用铁锹整理田埂,而且那样细心,我问爸爸为什么这样做,爸爸告诉我:“田埂是我们农民的压心轴,整理好田埂,来年的粮食才会有好的收成。它也反映了农民的勤劳朴实,忘了田埂的农家人就是忘了初心,人生也不会踏实。”我似懂非懂,只是对田埂刮目相看。
也不曾记起在岁月的年轮中,我有多少次走在这田埂上,先是跌跌撞撞,失足埂下。又变得稳稳当当,脚踏实地。终于,我懂了,天地有大美而不言,看似平凡的万物,其实涤邃至理,启人心迪。细细的田埂是黄土的躯体,却未必每个人都能顺利通过。而只有那些与之朝夕相伴的农家人,用其淳朴,勤劳的心,真正服了这条田埂。
走好田埂就掌握了人生,只要脚踏实地,不忘初心,返璞归真,那么历尽一生想要抵达的境界,其实只是花开的片段,叶落的瞬间。时常铭记着故乡的田埂,剥去华丽的塑身,用一颗真挚的心贴近人生,那么你就不会一次又一次的失足迷离。
走过多少繁华的长街大道,飞越过长空中多少飘渺的云白霞红!回首当年,牵动我心的却是那条崎岖狭窄的田埂。
故乡的散文4
身心安处即故乡。我们一直在路上,寻寻觅觅,追云逐月,是走向本心,还是走向世界?有人说,身体和心,总要有一个在路上。事实上二者都在路上。我们总是有内外的分别,佛者说,无内无外。内心和世界本没有内外的分别。
心可装下整个宇宙,无形,自由,没有牵绊。酸甜苦辣咸,是人生的真味,一切都品尝过,方能一笑而过。心若沾泥絮,不逐东风上下狂。心定则天下定。总以为自己是不断地走出去,走向广袤的世界,回过头,仔细看看,却一直走在心里,而且这条心路,长得没有尽头……
时光如绣,我们总想寻找到那个刺绣的人;岁月结茧,我们总想从茧里破茧而出。理想如天空,踮起脚尖,伸长手臂,也无法触及;现实如大地,无论你怎样小心翼翼,也无法避开草叶上的露水,山野里的泥泞。
南辕北辙,山穷水尽,可以穷途一哭,也可以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事实上,那个刺绣的人是我们自己,那个作茧自缚的人也是我们自己。天空与大地,理想与现实,本是一体,那是一个完整的宇宙。
伸出手可以看见手心手背,迎面一个人可以望见身前身后,绕着地球转一圈,还会回到原点。
人生总是“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人生又总是“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这是世上没有绝境,只有一颗不愿回头的心;这世上没有糊涂的人,只有一双不同角度看世界的眼。一个转身,一个高度,就会换了一种心境,也会换了一个世界。
即使我们觉得什么也没有了,窗前明月光还在,清风白云还在,绿水青山还在,天上星辰,亘古的日月,美丽的大自然,也都还在,还有什么不能释怀?
人生如棋,落棋不悔。 不是不悔,而是悔不了。时光如一条河流,上一秒与下一秒已截然不同,人不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河流是一面镜子,流动的水,变幻的人,变幻的风景,一生刹那,刹那永恒,春花,夏叶,秋月,冬雪。
白落梅说:“时光是一面镜子,坐于镜前,可以看到一生变幻的容颜,经历的'路程,走过的人流,发生的故事。只是你无从修改,只能看着,看着,直到镜中的影像,模糊不清。直到有一天,再也不存在了。”
无法修改,也无从修改,每一个人,每一个故事,每一段人生都是绝版的!绝版的你,绝版的我,原来人生只有一次。
佛曰:天上天下,唯吾独尊。即使没有一个人为我喝彩,我依然要为自己的绝版鼓掌。在自己的世界,做自己的主人,任你红尘万丈,我自心清如水,任你浊浪滔天,我自纹丝不动。都说人生如梦,梦里宇宙,梦里乾坤,梦里世界,梦里人事,我就是在梦中混成了乞丐,我依然是做梦的主人。梦一醒,天地都不见了,哪里还有你强我弱?
幸福到底是什么?活着便是幸福。快乐到底是什么?快乐就是快乐本身。万法唯心,万宗归一,总有一天,我们会殊途同归。
故乡的散文5
去年请了年休假住到乡下老屋的第一个早晨,拉开窗帘,便见到落在地上的薄薄的一层雪。
这是故乡对我的亲切问候。
一夜小雪过后,这个位于祁连山东麓的小山村显得更加静谧,安逸,从容。在没有一点点云彩的湛蓝色天空的边际,出现了一弧柔美的银色曲线。曲线看不到尽头,好像延伸到了袤远亘古的苍穹之上。
偶尔也会生出莼鲈之思,谈不上少小离家老大归,尽管对生活了十多年的故乡非常熟悉,我还是惊异于这条蜿蜒逶迤的银色曲线的绝妙。在那万花纷谢千树凋零的初冬季节,在如宣纸般柔白的底片上,巧夺神工,展显出一种气韵沉雄却舒卷自如,一种镂冰雕琼但玲珑多态,一种神秘朦胧而触手可及的美。这种美透出了无与伦比的磅礴,不可思议的清远,难以比拟的大气。
熟悉的故乡确有它美丽的另一面,然而由于时空的暌隔,我确乎没注意过它远山旷美的曲线,就像村民早饭时麦草杆燃烧后的袅袅炊烟弥散在小村庄的上空一样,始终和你在一起,但你却没有感觉到它的'存在。
早起的村民踩着咯吱作响的积雪,已经在雪地里印上了串串挑水的足迹,洒出的水也结成了冰,象写实派画家的镜框边一般,把一串串单调而随意的足迹定格在了白茫茫的大地上。
俯看眼前的喧哗再仰望天际的悠远时,你会感到心灵最大的愉悦来自最深的静谧。
雾气氤氲,烟霭朦胧,农家的房前屋后,宛若一片仙境胜地。
空气清新、爽洁,好像混含着大地的呼吸。记忆中的这片被白雪覆盖着的故乡,似乎只有细细的河水欢快流淌,绿绿的青草覆盖沟崖,艳艳的野花开满山岗,我们小时候曾经亲手种植在河边的白杨树,也以它硕大的绿荫为乡民送来过凉爽,在微风中也向村民播撒过甜甜的香气。
面对远山,我们似乎更加感到自身的渺小。但我们常常得意于自身可怜的经验,也常常囿于自我固执的判断,而对自身的浅薄往往一无所知。外出数年,我们所获无多,除了逐渐增添的世俗气息,只有眼角的皱纹在慢慢加深,开始向着年轮的纵深处如风疾走。
据说,有一天孔夫子看见宋国的荣启期老白首,衣敞服,鼓瑟自乐,就问荣:先生老而穷,何乐也?荣放下鼓瑟之器,整理了一下衣物,从容地答道:吾有三乐:万物以人为尊,吾得为人,一乐也;人生以男为贵,吾得为男,二乐也;人生命有殇夭,吾年九十,三乐也。贫者,士之常;死者,人之终。居常以守终,何不乐乎?孔子听后,颌首赞扬说:善哉,能自宽也。这是典型的随遇而安,满足于眼前的乐天派。在我的故乡,确有持这种心态的乡野村民,尽管为了生活他们常常晨履凝霜晚戴霞,却心如止水远嚣哗,与世无争。但大多数人是不容易修炼到这种程度的。这种为人处世的境界,恐怕是我们这个时代最缺少的。这么多年来,我们追求的似乎不是自己的幸福,而是比别人幸福。一旦这种思想充斥心灵,目光立刻短浅,行为渐趋乖张。
似水流年,世事沧桑,离开故乡的日子恍如昨天,故乡之于我,犹如春雨之润花,如清渠之溉苗。然而我们似乎常年忙于手头的工作,沉湎在各种事务之中,追求着流行和时尚,无暇顾及生活的其他要义更乏深入的思考,缺少了对传统的承继和对喧嚣的荡涤。当看到故乡这条伸向远方的美丽银色弧线的时候,越来越感觉到,当你拥有那一片远山时,虽然没有加官进爵买车购房,也没有彩票中奖领导待见,但你会感觉到是多么的幸福。
古人云:听瀑声,涤蒙气;听松声,豁烦襟;听檐雨,止劳虑;听鸣琴,息机营。在处理了繁忙的事务和排遣了纷繁的世事之余,注目故乡的山,你对生活会重新定位。
苏东坡在《赤壁赋》中说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这应该是慨叹人生苦短的生活哲学。远望银色镶边的山峦,你的感受却完全不同。你会觉得这条悠远而美丽的曲线好像标注了我们人生的坐标,开启了我们生命的罗盘,使我们重新找到了精神的家园。远山的深邃,促使你对真重新沉思,对善竭力追寻,对美不断渴望。
苟余行之不迷,虽颠沛其何伤。这是韩愈文章中的句子,它告诉我们应该积极去面对遇到的困难。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不管你的生活是一帆风顺还是遭遇暗礁和险滩,只有顽强,坚韧,勤奋将如数报偿你所为之付出的一切:时间,精力,辛苦而枯索的整整一段青春。只要把积极和进取的情愫涂抹成你生活的主色调,注目故乡的山,不但可以疗治精神的溃疡,更可以培植纯洁的情操,会让你的灵魂得到洗礼,精神得到升华,
是的,你越是感觉不到的存在,对你的影响越是久远。
故乡的散文6
我的故乡是赣南典型的小山村,村后是重峦叠嶂郁郁葱葱的青山,村前是阡陌纵横苗青水盈的稻田、枝干挺拔浓荫如盖的古树和高拂层云翠叶扶疏的绿竹,还有伴我度过童年少年时光的那条清波悠悠汩汩流淌的小河。
那是一条多么令人心醉神迷的小河呵!春江水满,我们常在岸边眼望埋头吃草的大水牛,耳听顺水而下的帆船依呀有韵的橹声和逆水而上的水手们悠扬动听的篙歌;夏日暑天,我们背着大人悄悄溜到河里,在深水中扑腾击水在浅滩中追逐嬉闹,还常骑着大水牛唱着儿歌在河里优哉游哉自得其乐。
小河还给我们带来无限的鱼趣。我们常常把牛放在河岸边吃草,悄悄下河,在水中的树蔸边草丛中摸鱼。一次,我在一个鱼洞就摸出五条鱼,那晚一向严督我埋头读书的祖父也高兴得忘了责备我放牛时不看书了。我们还常常像大人一样,手中拿着鱼叉在河里追逐叉鱼,往往也能小有收获。我们最喜欢的还是夜里和大人们在小河里装梁抓鱼。每当小河洪水过后,发忠公便大声吆喝:“装梁了!”大家便纷纷放下手中的农活,扛着事先编好的竹栅栏、木桩、杉梁赶到小河里,我们有的打桩、架梁、铺竹栅,有的在竹栅栏边拉着沙扒筑起一条二三十米长的壕塘。吃过晚饭大家带着草席、单被和挡露水的大斗笠在沙滩上铺开草席,点上驱蚊的草把,大人们常常轮流趴在壕塘尾观察,一见有鱼进入壕塘的浪影,便大喊一声:“闸紧!”这时,壕塘头睡觉的人便三脚并作两步冲到壕塘口抓起大挡板把壕塘口闸住,大家打起火把拿起渔具把那一条条活蹦乱跳的大鱼小鱼抓了起来。守壕塘尾既要眼神好,又不能睡觉。大人们经过一天劳累多已在河风的吹拂下酣然入睡,即便叫到也很不想起来轮值,甚至在轮值时打瞌睡。每当此时多是发忠公一人在壕塘尾守到天亮。我那时还不会观察,只会帮助点点火把抓抓鱼,即使整夜不睡也乐得兮兮。天蒙蒙亮,大人们把鱼抬到村里的大坪上,按照参加的人数人均一份。
年龄稍长,我还十分喜欢在小河里荡舟摆渡。由于小河上下几十里没有桥,村里人便凑钱购置了一条小木船。村里的男人们自然成了义务的摆渡人。也许父亲曾是船工,我从小就喜欢在船上玩,在大人的指点下扶扶舵,有时还拿起竹篙帮助在河中点上两篙,后来在大人们都不在家的时候,居然敢独自撑船接送来往的乡亲。每当此时,我手持竹篙,点船离岸,听江水拍击船底,看渡河的乡亲欢然登岸,心中常有一种说不出的愉悦。
时光悠忽如白驹过隙,转眼离开故乡四十年了,小河再也不见往日的'帆影、猎鱼的栅梁。每次趟水过河,双脚踩着圆圆的卵石、绵绵的细沙,故乡的温馨油然而生。是小河让我从小感受了顺水放船的愉悦、逆水行舟的艰辛、团结协作的力量、谦让助人的美德。不久前,接到家乡宏廉哥的电话:家乡建设一座大桥的美梦很快就要成真,再过几个月你就可以从大桥上走回家了。消息传来,不啻喝了一杯醇厚浓香的家乡米酒,欣喜之余草成八句:屋场排前驳龙东,一桥飞架似霓虹;千古天堑畅通道,万众心海扬春风。好景仰仗国运盛,善举依靠众心同;而今路畅人心畅,吾乡昌明冠寰中。
故乡的散文7
离开故乡已经20来年了。不知道是离乡日久还是年岁渐长,近来思乡之情是愈来愈浓了。最突出的思乡表现,是愈来愈想故乡的各种吃的东西了。也许说起来好笑,排在想吃第一位的,不是什么山珍海味,而是一种普通的小吃:米粉,汤米粉。在外面这么多年,不是没有吃过米粉,广西的桂林米粉、云南的过桥米线、广东的米丝,等等,都吃过,但始终吃不出故乡的米粉的味道。
说故乡的米粉好吃,先要从原料——米粉说起。那时候,小镇只有一家做米粉的小作坊,我们去买米粉的时候常常要排队,因此也就常常亲眼目睹了做米粉的全过程。做米粉,最先是配米,就是往大米里按一定的比例掺入糯米,米配好后淘洗,入大锅煮熟。说是大锅,其实每次最多也就是煮十几二十斤米。现在已经很少有孩子们见过那样的烧木材的大锅煮饭了,煮饭的时候,先用大火把水烧开、烧干,水干后转用小火慢慢把饭焙干、焙熟,这个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饭底会形成一层“锅巴”,闻到“锅巴”香,饭就基本上煮熟了。饭煮熟后装到一个大木桶里舂,一直舂到饭粒全部糜烂并粘成了一整块,才最后压制成米粉。成品米粉比桂林米粉细,比过桥米线粗。
这样做米粉现在很少见了吧?先说原料,现在的米粉能够保证全部是大米就是好的了,按一定的比例掺入糯米那是想也不要想了。纯手工制作也是不可能的了,都是机制的,因为少了“煮”、“舂”这两个过程,机制米粉煮的时候容易断,而且煮过米粉的水变成了米汤,看着就不爽;不像手工做出来的米粉煮起来不容易断,煮过米粉的水也清清爽爽,吃起来还特“筋道”,有“韧”性。(这个,北方的.朋友想一想机制面条和手工揉制的面条的区别就知道了。)
再说煮。一般,我们在自己家里煮的米粉已经够好吃了,但因为家里条件有限,所以要想吃到真正美味的米粉,还是要到街上的小店或者早餐摊子那样比较专业的地方。街上的米粉事先都已经用水泡软了,煮的时候先把米粉装入一个用篾做的漏勺里放进开水锅里煮,接着在一个大碗里准备汤,就是一点高汤料,这种用骨头慢火熬出来的汤,用来下米粉特别地鲜,加一点肉末、葱花就行了。准备好汤料,米粉也煮熟了,提出来以后迅速在一个冷开水锅里过一下再下到准备好的汤里就成了——这样煮出来的米粉才更“筋道”,而且冷热合适,端上来就可以吃。现在去外面吃米粉的时候,不管是吃桂林米粉还是吃过桥米线,也许没吃到正宗的吧,都看不到过冷水这道工序了。味道先不说,端上来烫烫的难以下嘴,总要让人等半天,碰上赶时间的,真要急死。
有的人担心那个冷水不是冷开水,不卫生,怕吃坏肚子,其实大可不必担心。那种小镇,做生意靠的是回头客,最讲信誉,万一有一个客人吃坏了肚子,信誉立马就毁了,生意也就做不成了。
米粉煮好,桌上还有各种调料,酱油、老陈醋、胡椒粉、辣椒、酸菜,客人可以由着自己的口味放。吃着这样美味的米粉,真是一种享受啊。——当然,我们也不常吃,毕竟美味的价格不菲,那时一个馒头一分钱,一个糖包子两分钱,一个肉包子五分钱,而一碗米粉需要一角五分钱,算是很奢侈的了。
故乡的散文8
蔚蓝的天空下,大地一片雪白。参天白杨不时穿梭在广袤的东北平原上,曾经雪花飘飞的村庄里飘来袅袅炊烟,孩童的欢声笑语仿佛天籁之音传出好远好远在村头那棵古槐树下矗立的小土地庙一旁杂草丛生,远处依稀可见货郎赶着马车吆喝着针头线脑小吃零食。而我仰卧在一处高岗上,自由的呼吸着带着清新香甜味道的空气,我已经与这方水土融为一体,没有寒冷的侵袭
总是在能够在梦中与故乡相会,那情那景一如当年。舍不得片刻的时间冥思苦想,只要自由的飞翔,哪怕只是思绪!只是醒来时留下的依然是故乡雪花的味道在弥漫。
故乡的那山那水那人养育了我和千千万万个大地的儿女。即使在未来的日子里,不论锦衣玉食还是歌舞升平依然不能忘却,相反,随着岁月的流逝和时间的推移这种依恋的感觉愈演愈烈。
每一个在外的游子都曾思念怀念故乡,我也不例外。
在外的日子就像无根的浮萍,四处游荡,苦苦寻觅内心的宁静和生活的温馨港湾,在矛盾与喜忧之间不停的徘徊。都市的雨季冲淡不了我的忧愁,在内心的最深处,总是有一个声音在呐喊----回家。
在都市的某个角落,打开故乡陈酿老白干,轻轻饮一口,香辣的酒液刺伤了我的味蕾,火辣辣的在胸口燃烧,瞬间泪流满面。
我是一个怀旧恋家的人。
总是多愁善感的想起从前的那些事情,不可追谁的时光淹没的往日的喜怒哀乐。一去不复返的童年和青春最终给予自己的是永恒的回忆。
儿时的伙伴很多都杳无音信,不知道在某年某月的某个时刻他们是否能够想起我?曾经一起嬉耍读书调皮捣蛋,多少个日子里朝夕相伴!十里八村的相亲论辈分总是沾亲带故,亲和的像一家人。
似乎也和东北人的脾气秉性有关系,直爽和善良。
说起故乡,总是有很多的话题。而最令我留恋的是故乡的冬天。零下几十度呵气成冰,天地一片苍茫,白杨树倔强的昂起头守护着这片热土,广袤的原野一道道新碾压出来的车辙伸向远方。
松散的家畜围着村庄寻找着自己的吃食,被白雪覆盖的房子和草垛就像一朵朵蘑菇,苞米楼子露出的金黄色苞米穗让人眼馋,那不仅仅是餐桌上的主食,更是可以制作爆米花膨粮酥休闲的零食,用木板围起来的板杖子依稀可见家家菜窖冒出的'热气。
相亲们通常随着太阳升起开始新的一天,勤快的人家也通常在天亮之前起床烧火做饭顺便喂牛喂马,吃过饭就开始自行安排一天的行动。串门唠嗑或者赶集打牌,忙了一年,在冬天绝对是一个休息的季节,俗称猫冬。
出去逛街一般穿的都很厚,东北的天气冷着呢!各式各样的冬装能够体现出各家的年景。很多老年人还有很多穿着抿裆棉衣,不仅仅是保暖,更是一种习惯,不过抽烟袋锅的老人毕竟很少了,亚布力旱烟太冲,年轻人一般抽不习惯。
通常去哪一家串门都会被热情招待,炕烧得热热的,茶水和毛磕以及冻梨是或不可缺的休闲零食。东家长西家短的天南海北唠嗑,成就一番自己的传奇天下。在热火朝天的聊侃中不知不觉半天过去了,也应该回去做饭或者吃饭了,东北的乡村一般吃两顿饭,下午3点多钟通常吃晚饭。
在炊烟升起和熄灭的同时,一天也接近尾声。
夕阳西下的时候西方是红色调,村里的广播喇叭随即也住了口。
乡村的夜很静,没有外来的打扰。偶尔的一两声犬吠准是晚归家的乡亲打扰了乡村的平静。
夜晚有月光的时候,宛如白昼的是雪地反光形成的特色美景。
踩在松软的雪地上,咯吱咯吱的声音让人心里踏实。有风的日子也不可怕,冒烟泡是常见的自然天气,冷但是不讨厌,那是一种习惯。
多少次梦想着能够再次踏上回家的旅程,渴望着与故人相逢。而身不由己的现实,把这一切放在梦中,哀叹和惋惜能否化作理想的翅膀,自由翱翔?
梦中的故乡,你是我永久的天堂!
故乡的散文9
故乡是那块,
十载二十载或者更久,
以为已经陌生遗忘。
一沾脚却不由颤粟,
让人眼眸湿润的土地。
故乡有那些,
曾经饱满滋润温暖,
如今干瘪沟壑横生。
握紧你不言不语,
却让人感慨万千的手掌。
故乡更有那,
一山一山起伏的`寒烟。
那是怀念凝聚的轻愁,
笼罩着无处话凄凉的土冢。
故乡即便于我是那般疏远,
只是儿时偶尔短行之混沌印象,
只是少年时常耳萦之父亲念叨,
为何又让我这般似曾相识亲切熟悉。
我一遍一遍贪婪而又狂热,
察望着你的每一个角角落落。
试图寻找尚未被时光掩没的痕迹!
试图倾听尚存飘漾于风中的往昔!
故乡即便你日新月异千变万变,
枕着月光如水踏着星辉若萤,
我总能嗅到父亲描述中你的荷塘清香,
我总能读懂父亲眷恋中你的乡韵乡情。
故乡的散文10
在每个人的心中,都有一枚月亮。我灵魂深处的月亮,当数故乡的夜空中的那轮明月。
记忆中故乡的夜晚总是那么黑黢黢的,仿佛天公打碎了墨瓶,到处都是混沌一片。在黑暗中,小小的孱弱的我,每每胆怯得脊背都透着丝丝凉气。
但在我幽幽地抬起头的一瞬间,天边倏然多了一枚月亮,它静静地挂在东山上。这个时候,我的心底蓦地就点燃了一座灯盏,敞亮而强大起来。
弯月娴静而优雅,它像个护卫紧紧跟着我。我每走一步,便抬头去瞄一眼月亮;月亮也是,走走停停,如影随形地贴紧我。我想,充满灵性的月亮肯定和我有心灵感应吧,它多么像一位温婉而充满怜恤之情的母亲。
夏天的夜晚热得很,我们不得不挟一令席子在田岗上就地而卧。习习野风抚弄着我们赤裸的肌肤,我们聊着聊着就进入了梦乡。夜半醒来,一抬眼,天空中多了一枚明月,月亮里边暗影绰绰,我睁大眼睛努力辨认,是美女嫦娥在抱着玉兔呢,还是吴刚在斫砍桂树?就在这样的夜,月亮放飞着我无边的遐想。
在印象中,故乡的月亮最美最亮的时候当数中秋夜了。庄稼收获在望,父母格外高兴,总之不再为口粮担忧,索性就奢侈一次。在小院的天井里摆开小方桌,母亲捧出一大包老月饼,是那种五仁馅儿的,有花生瓣、核桃仁、红绿果脯条等, 将月饼切成四个月牙儿,然后一家老小一起来分享这难得的美味。此时抬眼望去,天井上方的天空,一轮白玉盘正在粲然微笑,那情景简直太美了!
后来,高中时的我曾经徘徊在故乡的月下。山村的夜静谧得完全像个梦境。树木在打着盹儿,小虫抱足而眠,阡陌荒凉而寂寞,年青的我刚刚读过《平凡的世界》,生命的压抑沉重和意志的坚韧顽强,像两股力量在我的.内心里博弈,我紧张得近乎透不过气来。
独自一人走过沉静的苇塘,苇塘里映着的一枚清月,闯进了我迷茫的眼睛,继而占据了我的内心世界。不知怎的,月光无言,但那慈爱的充满智慧的光芒,熨平了我内心的彷徨,那种窒息的感觉慢慢被清白的月亮驱散了。
故乡的月亮,它就像故乡的一位长者,抱守着故乡的清贫,不改其志。它来自永恒的宇宙,历经天地轮回,目睹人间悲喜,灵魂从容淡然,一定是我心目中的哲人了。
后来,我成为家乡的游子,在世事喧嚣、浮躁、麻木中过活,城市的霓虹蛊惑了我的眼睛,快节奏的生活,让我如同机械冰冷地迎接着每个黑夜和白天,奔突躁动的心一刻也没有消停过。偶尔抬望眼,天空那个月亮,呈露出陌生的表情,缺少了自然和亲切。即便有风、有山、有水、有树,景色相宜意境优美,但这月,断然不是故乡的、承载我灵魂的那枚月亮。
我忽然想起,要回到家乡,看看久违的故乡的月亮!
故乡的散文11
我的故乡很美丽,那里四季如春,景色怡人。
春天,我的故乡绿草如茵,繁花似锦。绿树抽出了枝条,鸟儿在欢快的唱歌。放眼望去是连绵不断的山岭,在春天的映衬下,仿佛一张绒绒的地毯,直到天边。一朵朵婀娜多姿的花儿在点缀着高山,引来各色的蝴蝶;在山的深处是一排排形状各异的梯田,顾名思义,就是像楼梯一样的稻田;一条条弯弯曲曲的小路把稻田分成了千变万化的形状,有的像月牙,有的像小船,有的像镰刀……在春天秧苗生长的时候,那嫩绿的`颜色把故乡添得更加美丽了。
夏天,烈日吐火,但在故乡的山上满是树木,在树阴的遮蔽下,非常凉爽;还有知了在放声歌唱。种在山上的西瓜熟了,故乡的西瓜又圆又大,和那空中的圆月,一样圆;切开一看是红通通的果肉,清甜可口;黑色的瓜籽,如那黑黝黝的眼睛。
秋天,是一片金黄色的稻谷,微风吹过,稻谷开始唱起了一首和谐的歌曲,这时辛勤的农夫正在收割稻谷;稻谷的歌声和收割的欢快声交织在一起,成就了丰收的交响乐。
冬天,虽然绿树已经奄奄一息,但在路边上是比比皆是的小草和野花,它们在寒风中挺立着。它们告诉你:“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
这就是我的美丽的故乡,我最喜欢的故乡。
故乡的散文12
人说,背上行囊,就是过客;放下包袱,就找到了故乡。其实每个人都明白,人的一生没有绝对的静好岁月、安稳现世,既然我们都是过客,就应该携一颗淡薄从容之心,走过绵长的似水流年,笑看风起尘落的人间。
你说,你向往安定。在母亲在世时,每次放假,你都满心欢喜,期待回家。在家里,有人关心爱护,能够体味到家的温暖。然而,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就是这个温暖的假,随着母亲的离世,瞬间崩塌。你说,原本不知道失去亲人的痛,可真正落在自己头上时,感觉到的是天旋地转,世界从此悲伤。现在,休假了,却不知该去哪里,偌大的世界不知道哪里还有容身之所。
我知道,你向往温暖的家。在这里,可以感知温暖,可以享受安稳的烟火幸福,可以在寒冷时躲进温暖的臂弯,在寂静的深夜融进结实的胸膛,可以清茶淡饭,守候恬淡的生活。我亦可以,在你口渴之时,送你一杯白水;孤独时,给你一温拥抱;在风起之时,为你添一件青衫;下雨的时候,为你撑一把油纸伞;天黑了,为你点亮一盏灯;晨起时,给你一缕温暖的阳光。你寻寻觅觅,只为那家的`感觉,只为寻常的烟火幸福。
有家的地方就是故乡。月是故乡明,土是故乡的温润。每一个在外的游子都思念故乡,想念那熟悉的山山水水,想念屋顶的炊烟,想念柳梢的飞絮,想念父亲的慈祥,想念母亲的微笑。那春的希望,夏的浓郁,秋的悲伤,冬的寒凉,无数次在梦中萦绕。故乡的枯藤、老树、小桥、流水早已如同剧毒刻入骨髓,无策挥去,甚至死后,要将骨灰带回故乡,叶落归根。
对于故乡的依恋,我想,更多的是那里有魂牵梦绕的人,有无法抹去的城南旧事,有牵绊一生的情愫。一个有思念的人的地方,也是故乡,就算身处异乡。
同为天涯漂泊客,你我注定一生要在这浮世漂泊,如无根浮萍。但我们可以倾心建筑一个温暖的家,一个在你疲惫、悲伤、委屈的时候,可以依靠和倾诉;一个在你快乐的时候,可以分享幸福的家。这便足矣。
有你、有我、有家。
故乡的散文13
公路修上了厚檐山,甚至修到了高高的朝阳村,还硬化了,这才不过几个月的事。河脚的铁层坝还在架桥,车要淌过河流才能上山,所以,现在山上的百姓下山、城里的游走族上山观光,都走快速通道木瓜口杨家湾一号隧道旁的村级公路。要是铁层坝的桥建好了,这个山村公路就像环绕整个厚檐山画了一个不大不小的圆圈。
厚檐山,一般的人并不知晓。一想到那是一个当年把地富反坏右发配去劳动改造、重塑灵魂的地方,你就知道,那肯定不是一般的高度。
父亲是1953年被迁移上厚檐山的,其间很多年,因实在无处容身,还住上了黄家高高的燕子楼。
蔡家沟这方圆得像一个锅底的地方,使人容易联想到“坎井之蛙”这样一个成语。回到这里,不由得想起儿时、想起漩洞、也想起父亲自建的泥屋。
小道崔家坡是通往山上的必经之路,多半都隐藏在乱树林里,年少的我总是和很少几个在河脚泰山庙读帽子班的学友一起,利用星期天,走一天到黑,翻过这重重的山梁去找父亲。尽管常常食不果腹,但贪玩好动却是孩子们的天性,有时走进树林,大家就调皮地鸟兽散了,留下孤独的我,壮着胆在林间乱窜。由于幼年时,大人总是爱拿老虎、豺狼来吓唬爱哭爱闹的我们,于是,心里时时刻刻都有着浓浓的阴影,怕走夜路,怕穿树林子,总觉得里面有太多太猛的妖魔鬼怪、虎豹豺狼。这时,身后突然传出一声怪叫,紧接着一巴掌直拍到后背,立时被吓得魂飞魄散……
去父亲那里,还必须经过谢家院子和一个人造平原。那时的狗仿佛远没有现在的狗聪明,不知是不是狗也随时代的进步进化了许多?儿时经过谢家院子都不知多少回了,可那狗却不认人,硬是在一阵狂追猛赶后,把你咬翻在地才算完——其实,也不是为了啃你腿肚上那点肉,仿佛就是想让你知道它的厉害而已。我常常一边哭着,一边听任父亲往我那鲜血淋漓的伤口上敷上从菜板上刮下的一层污垢。那时并不知道,狗的主人放任自家的狗咬伤行人是要负责任的,更不知道那菜板上刮下的东西到底有没有毒,反正敷上后时日不多伤口也就长好了……
谢家院子过了,就到了小平原。这是农业学大寨的日子里,全村人马倾巢出动,硬挑出的一个人造小平原,足足有一二十亩吧。那时没有挖掘机、推土机,都是靠人工,唯一现代一点儿的就是几辆手推的胶轮车,这还不是人人都有。
父亲的泥屋就建造在人造平原旁边的蔡家沟。泥屋是在七十年代后期落成的,大概也是在黄家的燕子楼上实在呆不下去了,热天除烟熏火燎的难受外,还要整夜整夜遭受蚊虫叮咬,冬天天寒地冻,山高水寒,床铺单薄,而且,我们偶尔去,也没多余的地方住,父亲终于鼓起勇气提出自己造一间房。
我于是几乎见证了造屋的全过程。当时农村生产已经包产到户,生产、生活都要靠换活路。就是这家那家农活忙的时候,先头一天就要到村子里有劳动力的`人家挨门挨户地去请。父亲傍晚忙完自家的活路后,就带着我出门去请人,一并还要请帮厨的。虽办不了九盘十大碗,但让干活的人填饱肚皮还是必须的。
一大清早,大家全来了。他们在表叔郭世熬的指挥调度下,就迅速分好工,各自忙活起来。
郭世熬是父亲的密友,大抵都是地富反坏的后代,有些臭味相投吧?他这人,只要哪家哪户请到他,无论大热或极冷的天气,都豁出命去干活,从不偷奸耍滑。也正因为此,大家有事都爱喊他。也因此,他经常累得血气碰心,到他大限之日,好像还不足一个甲子的年龄。我常想,父亲有此知己帮衬,一生足矣!
筑墙的材料,专选黏性较好,含沙质较多的黄土、黏土及老墙土,经过反复翻锄,敲碎调匀,堆放到一起。墙板是用大约10厘米厚的两块长木板和两块短木板制成的。短板上留有预控,可根据需要调节墙板的宽度。木制的墙板又笨又重,一副长2米、宽0.4米、高0.3米的墙板,重约百余公斤,要三个壮汉才能抬上墙去。土墙忌怕雨水浸泡,摏墙前,须先用毛石支砌高于地面0.3米、宽0.6米的基脚。
泥水工在筑墙的木板匣里倒进拌匀的土,用墙捶把土一捶捶夯实,夯了一版又一版。为增强土墙的整体性,每板墙摏到一半时,都要用果树枝、松树枝作为墙筋沿着水平方向放置,夹在夯土墙中。为避免断裂,土墙的上层、下层,层层必须压逢,四角的转弯处还要用几根铁丝做墙筋,交叉放平,以增加拉力。这样一层层筑上去,等到有三米来高了,就在四围的墙体上打洞,等距离装上楼扶,然后在这横着的根根楼扶上平铺下从山上砍来的细毛竹,作为楼板。底层的墙要摏0.4米厚,楼板以上的墙,就从两边减薄到0.3米,这样,既可以减轻墙身的自重,省力省时省料,又可以使重心落在墙的中心。上完抬梁三四天下来,这墙就算成了。接着,就是上椽子和盖瓦。这样的泥屋,一楼二楼之间隔着木板或毛竹,上层储存粮食,下层住人,人住楼下,热天不热,冬天不冷,住着倒是十分地舒服。
落成的一百多平米的泥屋,一楼一底,坐南朝北,没条件粉饰,保留了泥土建筑的原貌。楼房的右侧,还加修了十来平米盖茅草的猪圈。
我的哥嫂大龄成婚了,还在家耍起没事干,时不时靠打些零工贴补家用,加上披了一张地主分子子女的皮皮,走到哪里都不受欢迎,也找不到地方插队落户接受再教育。后来还是通过公社书记实地开会、做工作,才好不容易带着孩子,到了父亲所在的村子落了户,住进了父亲的泥屋。
后来,母亲退休了,父亲被接回城居住。他舍不得苦心修造、住了还不到十年的泥屋,围着房子转悠了好些天,还试图说服母亲上山去住,最后才不得不含泪把老屋贱卖了。
说来也怪,这房屋父亲和哥嫂住在里面,一切都还好,大有芝麻开花节节高的势头,可后来换了别人,一住到里面,不是生疮就是害病,三天两头往医院跑。再后来,泥屋转卖了几次,住着都多有不顺,房主人就把这房给拆了,变为一处平整的庄稼地。
父亲走了,母亲没事的时候,总爱讲泥屋周围的山里,分布的那些五花八门、光怪陆离的漩洞的故事,不时陷入深深的回忆,有时又像在自言自语。据说那在茅草、枯枝、树藤的遮掩下的隐秘的天坑深不见底,人们在十多丈长的竹篾片一端绑上一只大红公鸡也探不到底。时常有打柴、打猪草、觅野果的人不慎掉落,就再也觅不着了,不知吞噬了多少生命。母亲的故事情节跌宕起伏,摆得有声有色,因为发生这些事时我还没出生,后来生我的地方环境又发生了一些改变,所以尽管母亲在那里不停地絮絮叨叨,我却常常无动于衷。
“秋风起兮白云飞,草木黄落雁南归。”在农村历尽了苦难的一代,无奈地生活在当年这鬼不生蛋的地方,却换得一身强健的筋骨,肌体都是出奇地康健,常常有个什么头疼脑热的,随便吃点药、或者熬点姜汤什么的,也就好了,何尝不是“祸兮福所倚”!不像我们这代人,丝毫经不住任何的摔打和挫折!
三十几年过去了,如今回到这里再也看不到父亲的泥屋了,我心里不禁空落落的。可惜那时没有钱,不然,泥屋留存到今天,大热天住进去避避暑,该有多好啊!
故乡的散文14
老祖先什么时候因啥给我们村起了那么好个名字,实在是无从考究。在刘集地面甚至更大的范围,人们都知道胜光村(老早里人叫胜古庄)村子包括赫、惠、赵三堡子。赵家堡子大一点,也不过三十来户;赫家堡子最小,包括后来移居村外的几户,总共有20户吧!说来也怪,三个堡子的姓纯之又纯。特别是惠家堡子,用当地人的话说,没个杂木楔楔。赵家堡子有几户李姓,却散居在北门外头;赫家堡子的几户惠姓,是惠家堡子的两支血系,一曰锡户,一曰经户。
我常常有种了却不了的心愿,写一写这古老的胜光村,写一写生我养我的惠家堡子。每每提起笔来却无从着手。故乡在炎黄子孙的历史上和心目中,哪怕是不值一提的,而在自己的心中无论如何是神圣的啊!唐大诗人李白面对明月低头思故乡,那不就是种圣洁的感觉吗!我低头思故乡,以表示向故乡致敬!
家乡藏着我一辈子的记忆。
我是惠家堡子人,一辈子觉得惠家堡子的'人最亲。小时候,不管是本家人还是旁系宗族,都亲亲地喊我旺旺。老老少少男男女女的人都爱逗我玩。不知谁给我起了个叫“老瓮”的外号。直到如今我回家乡去,年纪长点的人还会高兴地夸耀说,老瓮回来了!这外号的来由是我小时候长得又胖又矮,像一条盛水的老瓮。叫着叫着咋都觉得亲呢。后来我发现这就是爱称,也是家乡人刻在我心中的记号,是我和家乡人的感情哇!
离开惠家堡子半个多世纪了,当年那些老的少的像电影拷贝一样在脑海里存得好好的。忘不了过去的事的时候,就又像过电影似的一个个闪现在眼前。我们那堡子是穷了点,可人都很勤谨,也很善良的。三娘家的日子好一点,她那笑声村人们就讨厌,嫌她可憎。其实三娘可亲呢,她闲着了就抱住我的头帮我逮虱子。她很少有闲着的时候,只是锥帮纳底时才坐在前门口跟妯娌们聊天。一娘矮矮的个子,很能干。她跪倒麦场里用棒槌打麦,一晌一晌不起来,他们家庄稼颗儿就是她这样捶出来的。她过着艰难的孤儿寡母的生活。远门有个二伯,老是打鸡啼起半夜的,每天赶早出村外顺车渠去拾粪。拾不到粪他也不空手回家,常常是背一捆柴回来。一些家就发现自家的麦秸积少了一豁子。有人就说二伯老是偷偷摸摸的,给他起了个外号叫“手不牢”。可是村上的红白事,家家都请二伯当住事。二伯的人气挺旺。用村人们的话说,这就叫“不记仇”。大家就凭着这,和睦相处,一辈传一辈。
我家属村子里的锡户。六伯名叫锡凯(我父亲的亲哥哥)却是个多事的主。一娘的寡妇娃日子实在无法过前去了,有人给她介绍了个鳏夫。六伯大为恼火,说她败坏门风。他有挂挂面的手艺,挺辛苦的。每天下午和面,搓成碗口壮的条,盘进面池里,格一个时辰搓一次条,整整一个晚上的忙活,直到把条搓细,第二天太阳出来上架。那晚他正搓条,有人向他告密,说那鳏夫进了一娘家的门。六伯不问三七二十一,提了根棍扑了进去。人家闻风溜了。六伯的面却饧过了头。他后悔的直骂人家“谎报军情”!
一娘最终实现招赘,给我们村里引入第一个杂姓,那人姓汝。接着经户里也有寡妇招赘,村里又多了个叶姓。两大户族各有杂姓,谁不笑话谁。其实也是世情到那儿了,法律允许寡妇改嫁。也算是我们村里人的一次思想进步吧。六伯后来说,他想起那糊涂事就觉得好笑!
老韩头落脚我们村却大有无缘无故之嫌。他在我们村无亲无故的,因啥别进这个楔子,村里人也不管,说那是人家干部的事。老韩头也没有什么家产,却和大家一样成了农业社的社员。农业社在饲养室旁边的一片空地上给他盖起了房屋,他成了终生饲养员。老韩头脾气不好。饲养室门口有眼井,井台上放着公用的桶和担,谁家挑了水,就及时放回原处。老韩头常为不见了桶担在村头可着嗓子日娘叫老子地骂街,没人嫌这位外来户人给大家撒歪。反倒有人说,村上就得有这样个人讲正义。听说老韩头死的时候已经实行了责任制,各家各户凑钱把他葬进了我们村的公坟里,丧事办得也挺体面。多好的村民啊!
人好,村风就好。村人很骄傲,说咱们村人老几辈没有一个犯律坐牢的。我庆幸自己是这个村里的人!
故乡的散文15
故乡的小河,涓涓悠长。
春天,小河欣赏着河岸两旁吐着新绿的花草树木,它像极了贪玩的少年,时而缓慢,时而欢快地向前奔去。夏天的小河,又是另外一幅热闹的画面。它有时会顶着炎炎烈日,忍饥挨渴地向前走,实在难耐时,它会发一通脾气,咆哮着滚滚而去。真如正值壮年之人,气盛力猛,有时因过于猛烈,它会如雷鸣般夹杂着泥沙和树枝,掀起丈余洪浪,奔腾而下,有时甚至会鲁莽得连河边地里的粮食作物以及瓜果蔬菜,统统吸进它的胃里,再翻江倒海般折腾一番,以示它不只有安详的一面,还有如此刚烈的一面。此时,以往在河里悠然游乐的鱼儿,真不知是如何躲过劫难的。秋天,小河则是另一番景象。虽说是丰收喜庆的季节,但它却不敢太放纵,它得为即将到来的漫长的冬季做好充分准备。此时的小河,犹如有着博大胸怀的中年之人。河岸旁被它滋润着的万物,都到了收获的季节,小河也愈加富饶,鱼虾自不必赘述。因绵绵秋雨,它不再如夏天般猛烈,却会稳步前行,蓄积足够的'力量,惟恐那漫长难挨的寒冬。若真到了冬天,小河则会像个养精蓄锐的暮年之人。若有暖暖的太阳照晒着时,它会懒洋洋地挪动步子,慢悠悠地散起步来。若是大雪纷飞的日子,它则安静地躺下,等有了阳光时再起来活动筋骨。当阵阵北风呼啸而过时,小河会裹紧自己,偶尔有一两个路人与之相见,它也只是与人对望一两眼,仍旧低头想着自己的心事,想着自己该如何度过眼前的寒冬,也会想着自己将在来年春天复苏时,该以何样的面貌示人。
故乡的小河,是我童年的玩伴。春暖花开,万物复苏,睡醒了的青蛙,在小河中孕育着它们的下一代,小河就是青蛙爱的温床,生命的摇篮。小蝌蚪游乐的日子,我时常蹲在河岸边,直盯得它们都摆着尾巴,像娇羞的小姑娘,不得不给我脸色看时,我才如梦初醒,该去干自己的活儿了。夏天的小河,是小鱼儿最爱嬉戏的场所,蛇也很爱凑热闹的。由于对蛇没有对鱼儿那么亲切,所以,如果我要去小河边,先站得远远的,探头探脑观察一番,确信没有蛇时,我才会去河边。有时我会用竹篮捞鱼,这样可能会捞着,但如果挽起裤腿,直接跳到河里去捉鱼,那可不好捉住了。小鱼儿可是个机灵鬼,它最喜欢有人陪着玩捉迷藏了。有时我会耐着性子,陪着它玩一会儿,有时干脆对它置之不理,可小鱼儿一点儿也不恼怒,它仍然在河水里嬉戏。当然,村子里其他的小伙伴,有时会陪它们玩个够,直到大人们的叫喊声响起,那些小伙伴们才会依依不舍地与小鱼儿道别。田地里小青蛙们忙碌的身影随处可见,等劳作过后,它们还会去小河里痛快地洗漱一番,夜晚来临时,它们就会悠闲地享受着夏天气息的晚风。秋天,河岸边的桃子、梅子,都在小河的滋润下成熟了,你想吃什么都可以在它那富饶的河岸边采摘到。如果不够细心,小河则会把那成熟了的果实藏在枝叶间,许是要考考食客的眼力,所以一不留神,你就可能会错过它拿来招待你的丰盛的果实。若就此错过,直到那熟透了的果实自动滚落出来,才重新会被发现。令人垂涎的果实,可是很久都没有吃到了。冬天的小河,虽然看似平淡,不急不缓地挪动步子,它那是厚积薄发,来年的日子,它又会陪着我度过。
在小河的陪伴下,我走过孩提,走过少年,如今已迈入不获之年,心中的小河愈加弥坚。从故乡走向远方,小河在我心中依然如故,它已深深地烙印在我心中。
【故乡的散文】相关文章:
故乡的桥的散文07-01
故乡经典散文诗03-16
故乡经典散文诗05-19
故乡的秋天的经典散文(精选40篇)08-31
荒芜的故乡散文(精选21篇)09-15
故乡月经典散文(精选15篇)09-22
梦回故乡的情感散文(精选61篇)09-27
中秋明月思故乡散文(精选12篇)09-16
故乡的回忆优美散文(通用23篇)11-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