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腊月优美散文 推荐度:
- 腊月优美散文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腊月优美散文10篇【热】
在学习、工作乃至生活中,大家都接触过散文吧?散文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写散文,多数时候都离不开事件。想要学习写散文吗?以下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腊月优美散文,欢迎阅读与收藏。
腊月优美散文1
走进腊月,人流和物流把城乡渲染得格外繁华;灯笼和年画把日子烘托得分外红火。走进腊月,矗立在人们眼前的是四个喜庆吉祥的大字:辞旧迎新!
腊月间路上的行人陡然多了起来,人们手上提着、肩上扛着、车上载着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年货。小伙们西装革履,姑娘儿衣着靓丽,一拨拨地去赶年集,口袋里有的是票子,挑来比去地置办年货,即要时尚的,又讲实惠的。腊月是孩子们一年中最快乐的日子,卸下了沉甸甸的书包,他们尽兴地在寒冬里追逐玩耍,点燃了爆竹焰火,更把年催促得越来越近,年味也愈来愈浓了。大街小巷,道旁路边,精明的商家铺开了临时货摊,摆满了春联、年画和各式日用百货,供南来北往的行人挑选。
腊月过半,更多的亲情、乡情在发酵,距离布满了相思。年迈的母亲遥对着巷头左顾右盼,扳着手指头数日子,盼望着与儿孙们团聚,电话铃也比平时响得更勤更甜更让人心动;淳朴的.村民们,把每一个归来的游子都当成了自己的亲人,他们对每一在外闯荡的游子,都给予真诚的祈祷和祝福:“不管是满载而归,还是行囊空空,能平安回家比什么都好”。亲人从千里之外赶回家来,把酒问寒暖,举家庆团圆,图的就是那种气氛,那种年味,那种千年不变的家的情结。
腊月天天是黄道吉日,天天有人家迎亲嫁娶办喜事,空气中弥漫着年气儿、喜气儿、唢呐声、鞭炮声。那房檐下高高挂起的大红灯笼,那窗户上张贴的大红双喜,那门堂上书写的大红春联,那迎亲的车队都是披红挂彩,让腊月不是春光胜似春光。
腊月,是一个被爆竹、春联和年火烤红了的月份。春的播种、夏的耕耘、秋的丰硕、冬的收藏一起酿成了腊月这坛醇香撩人的美酒。品味腊月,就如同品味这坛美酒一样,需要大口大口地豪饮,慢慢地来细品:腊月的城市最靓丽,腊月的乡村最迷人,腊月里的日子最红火,腊月里的笑容最难舍……
腊月优美散文2
从我小时候到现在记忆中今天是最冷的一天,今天是20xx年,农月1月24号。又是下雪的第二天,那天早晨,北风呼呼的吹着,吹在人们的脸蛋上,像刀刮的一样疼痛,我和母亲开着电动车,穿着厚厚的羽绒服,去办事情,车子被风吹的东倒西歪的,路上的行人、车辆、伸手都能数出。
车子开不动了,我说:'妈妈下来走一会儿再开吧,风那么大,开得人心慌张呀,妈妈说:'好吧,下来的时候那一阵风真的好吓人。把我头上戴的帽子,都刮飞了。不谈外面有多么的冷,而且,家里也无法生存了。真冷呀,家里只要和水有关的东西都冻住了。这时,我用一块大砖头使劲的扎了河面上的冻,那河面上的冻一点反映也没有,连印子也没有,我记得小时候用一根插炮就能把河面上的冻炸了一个大洞。由于,20xx年1月份的冬天,我就不由自主的想起了以前的冬天。
我九岁的时候,村子里一群孩子在20xx年的冬天里打雪杖,堆雪人,玩的多么开心啊!多么高兴。那时的冬天一点也不觉得冷,从此以后,一到下雪天的时候,村子里的小孩子都疯了。在雪地里喊白娘娘下凡了。在冬天里穿一件毛线衣,一件小棉袄就已经温暖了,20xx年的冬天过去了,20xx年的冬天即将的向我们走来。白娘娘又即将面笑的向我们飞过来,时间像飞箭一样的流失,转眼间七年过去了,七年之后雪少了。冬天里雨多,下起雨来是厌烦的一件事,村子里没有水泥路就是烂泥路,一到下雨天,孩子们又喊道,这个死天,又下雨了。烂泥路又不好走了。雪天的时候孩子们是多么开心啊!多么高兴啊!雨天是多么厌烦呀!天气越来越暖,受大自然的`污染,雨雪越来越少了。
大自然的污染,冬天雾层层的,空气也不好。这说明了什么,这说明了,人们的造成的结果。原来,路两边大树绿,小草青。可是,现在大树破砍,小草被消灭了,河里,那时候清澈见底,鱼儿在河里游来游去。可是,现在河里垃圾成堆,鱼儿们也无法生活。乱七乱八的东西都有。导致气温提高的,由于天气变暖了。那些年轻人要帅要美了,男人们在冬天里穿西装,穿单皮鞋,女人们在冬天里穿裙子,他们一点也不觉得冷呀!20xx年1月份的冬天冷呀,冷的人们很少出门了。
每年的冬天与20xx年1月份的冬天是无法相比较的。原来,我在读书的时候,坐在班级里,不要开空调,不要取暖器只要把门窗弄好就行了,而现在整天开着空调还是觉得冷呀。放寒假的那天,没有下雨,也没有下雪,那风吹的,让人们眼泪哗哗的往下流,冷的要人命啊!在那严冷的冬天里,我坐火车回家了。我想到家应该暖和了,可是万万没有想到,到家还是那如此的冷。当我在家里睡觉的时候,有时凌晨二、三点被冻醒了,我想,快睡吧,我自己总是对自己说:不冷,不冷,这样我很快的就睡着,无论多么恶劣、多么凶险的天气,我都能扛得住。这也许跟心态有关吧,一谈到心态,我就想起了大学里的一些事,一些人。在初中、高中没有同学有爱心,他们只是各顾各,自私的心态,来到这个学校,获得了好多人的帮助和关怀。他们充满了热情,最头疼是两个季节,一个是夏节,一个是冬季。
夏季是炎热的时候,大汗淋漓,皮肤晒得像煤球一样黑,夏季很少人外出旅游,在夏天的时候,我早上起的非常早,为了锻炼身体,四点多就起来了,那是鸡叫,鸟鸣的时候,早早的我倒了一杯白开水,我就开始跑步了,跑完回来喝白开水。后来,太阳出来了,晒得人们心愰呢,一到晚上那可恶的蚊子,让人讨厌啊!冬天,人会受懒,变胖,由于,冬天冷,吃的多,少运动。以前的冬天不算什么,而20xx年1月份的冬天,那是冷的可怕啊!
腊月优美散文3
香菜不是芫荽,而是家乡的一种腌制咸菜。
在故乡,冬天的田野上,一畦一畦的菜地,放眼望去,棵棵翠绿肥壮的大青菜,好似胖乎乎的娃娃,端坐其中,煞是可爱。
小雪大雪,几经霜降后,正到了制作香菜的好时节。清代饮食专著《醒园录》的下卷中,就记载了香菜的制作方法。洗、切、晒、腌、藏,每道工序都是十分细致的活儿。
阳光暖和的早晨,下地去割几捆茎长叶短的高秆青菜,蹲在门前小溪旁,一片叶子,一片叶子地掰下来,放进哗哗流淌的溪水中漂洗干净。随后,将满满一篮子白生生的菜叶,一片一片地吊挂到院中搭架的.竹竿上,沥水到晌午。晒至半干,有些韧劲时,再从屋里抬出大大的竹匾簸箕,垫上砧板,拿起菜刀,把嫩嫩的菜帮和菜叶,切成一寸多长,两三分宽的小条子。细细的菜丝,青白相间,水灵透了。
接着,挑个暖阳高照的好天气,晒上两三天。等菜收了水,色也变了,这时收起晒蔫了的菜丝倒入大木盆里,反复地揉呀搓呀,直到揉出菜汁,再散上精盐、白糖、茴香粉、辣椒粉、生姜末、大蒜泥,轻揉几下摊开;然后撒上炒熟的芝麻与碾碎的花生仁,浇些炼熟的菜籽油,轻柔的搅拌均匀。此时的香菜已经油光滑亮,香气浓郁了。但不能心急,还需要藏入瓦坛中,密封坛口,让作料的味道浸透香菜。
等上十天半个月就可以食用了。打开菜坛盖,一股浓烈的香气扑面而来。拣些放到金边白瓷的小碟里,橙黄油亮的,忍不住要撂几根丢进嘴里,细细地咀嚼,鲜嫩脆辣,十分爽口。
犹记儿时,整个冬天的早晨,家里一直都就着香菜,吃红薯稀饭。那味道,又辣又甜,非常开胃。童年,乡村的孩子大多是没有什么零食可吃的。寒冬腊月里,香菜便成了最好的搭嘴闲食。依然记得那时候,每天上学前,我总要偷偷地溜进厨房,从菜坛里抓一小把香菜,用纸包好,塞入口袋,带到学校与同桌交换着品尝。那独具特色的乡土风味,至今令我难以忘怀。
而今,生活在城市,偶尔也会跑到附近的超市,买点香菜,解解馋,可总觉得,没有老家里腌制的地道好吃。或许缺少了一种叫“故乡”的作料吧!
腊月优美散文4
妻子的姑父来电话,说他儿子今年回家过年了,邀请我们也一起去他们家过年。表哥与我们年纪相当,好些年没见面了,姑父家是腊月二十七过除夕,与我们自己过年时间上不冲突。我和妻子都放了假,在北京读大学的女儿也回来了,正好全家出去散散心。
姑父家在一个小山村里。至于为什么腊月二十七就过年,妻子告诉我,据说,姑父祖上曾有三个儿子,每个儿子都想让父母到自己家过年,于是老祖宗便决定,腊月二十七到老大家过年,二十八到老二家,二十九到老三家,到了三十除夕之夜,则由老祖宗安排,三个儿子一起团圆过年。姑父家是属于老大一族的,所以流传下来腊月二十七过年的习俗。
腊月二十七,我们吃过中饭,便驱车赶往姑父家。
姑父家所在的村庄不大,约三四十户人家,一进村庄,我们就感受到了浓浓的年味,一群小孩到处跑着放鞭炮,村中塘边,一排妇女有说有笑地蹲着洗菜、洗盘子碗筷,家家烟囱都袅袅升着饮烟。表哥的新车就停在家门前,表哥这些年一直在广东做生意。见到我们,姑父一家非常高兴,忙着端茶倒水、拿点心。
姑母和表嫂早就在厨房忙开了。看看时间尚早,表哥说带我们四周转转,头天下了场小雨,附近的山和田都十分清爽,有微微的风,却不是太冷,我们呼吸着清新空气,随意地徜徉,女儿更是十分好奇和兴奋,用相机不停地拍照。
走回村内,表哥指着一座长形、大门敞开的`房子说,那是他们家族的祖祠堂。女儿早跑了进去,我们随后,祠堂很简陋,像个小戏台,上面供了一排牌位,案上香炉里上了香。祠堂后部有半截楼,女儿拿相机正要拍,却突然惊叫一声,缩到我身后,我一看,原来楼上放着好几口棺材。表哥笑着说,别怕,别怕,这些都是村里老人提前做的寿材,家里没地方搁,就暂时放在祖祠堂内。
回到姑父家,喝着茶,聊了会天,不知不觉间天已经朦胧了。这时姑父从厨房端出一个木托盘,里面有一个“神福”(整猪头),还有酒和饭,招呼表哥拿鞭炮,说是去祭拜先祖。这是只有男丁才能去的活动,一会,我们就听到祖祠堂里鞭炮声不断。
从祖祠堂返回,姑父将猪头放到厅堂的饭桌上,拿出刀和砧板,开始切猪头肉。表哥递过几双筷子,对我们说,来来,边切边吃,这“神福”肉可好吃了。我尝了一块,是用烟熏烤熟的,有一种特别的香味。切好的猪头肉盛满几大碗,姑父说,吃年饭了,吃年饭了。大家依次坐好,姑母和表嫂一盘盘开始上菜,表哥的儿子抢着搬出鞭炮到门口燃放。“劈劈啪啪”声中,年夜饭正式开始了。
中途,姑母出门请来了姑父的两个兄弟和他们的儿子,但他们只是蜻蜓点水地吃了点菜,互敬了下酒,就告辞了。原来,这也是习俗,谁家先吃年夜饭,兄弟家的男丁也要来团圆一下,等到他们家吃年夜饭,姑父和表哥也会去吃一点。
一桌子的菜,色香味俱全,充满了地方特色。大家吃着菜,喝着酒,叙着亲情,谈着见闻,十分开心热闹。等酒足饭饱时,夜已经很深了。开车返回时,女儿回味无穷地说,还是妈妈家乡好,一年可以过好几个年。妻子微笑着说,这都是因为过去老家穷,儿子们为了孝顺老人,让老人一年能多吃几餐年饭,多吃点好菜才形成的风俗。现在日子好了,哪一天不是过年呢。
我寻思真是这样,现在过年可能更多的是一种亲情的相聚,吃倒在其次了。只是姑父家乡这腊月二十七过年的习俗能保存至今,就说明了文化的力量,也是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沿续。因为有了这些文化,乡下的年味才显得比城里更浓一些。
腊月优美散文5
时光不觉迈进腊月的门槛了,天上已升起了一轮明月,她的清辉已洒遍了无垠的大地。欣赏着身边无处不在的银光,我走在星火点点的街上,任凭呼呼的西北风吹进衣领,却浑然没有冷的感觉,只是感到月亮似乎已是格外明亮的一轮,充盈天地间的银色光辉是这样得惹人怜惜,我不禁捧一把畅快地嗅入胸中了,竟是那般沁入肺腑的凉爽!我曾欣赏过八月中秋的明月,那清澈的银辉中也飘着游子的忧思;也曾漫步在三月的银色世界里,空气中弥漫着的七色的清香;而六月的月夜,是专给蝉蛙歌唱的一轮。现在腊月的月亮,似乎比他们更明更亮,不仅仅因为地上、屋顶上、清瘦的树枝上那一层层雪花的映衬,还有人们那已日渐期盼着的新年的心了。腊月来了,腊月的月亮日渐丰满圆润了,又日渐藏起了那清丽的`面庞,因为她知道,穿着红装的新年已快妆扮起来了,就要出场了。
仰望着腊月的明月,想象着太白的“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那时诗仙该是一种何等的洒脱啊!此时忽然想起了那句诗“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该是远方游子的心情了,也同样是远方牵挂儿女的父母的思念了,此时月色融融中该有多少人举头之时顿生思乡之情啊!也许就在驶向家乡的列车上,也许就在飘洋过海而来的渡轮上,他们看着腊月银辉的渐渐隐去,便知道离早已计划中的归期一天天地近了。而腊月的那弯明月,不就是一页页父母和他的孩子们共同揭去的腊月里的日历吗?
踩着脚下咯吱咯吱的雪地,仰望着把银光慷慨地馈赠给大地的腊月的明月,我也禁不住想起了远方的母亲,想起了儿时母亲在腊月的月光下不停忙碌的身影,似乎又看到了炉灶里正蒸着年糕的红红的火苗,看到了母亲腊月里伴着月亮为他的儿子缝制新衣的喜悦,也似乎又看到了已逝的父亲从集市上买回的鞭炮。想着想着,耳边好像已闻到了年糕的香甜,而且好像听到鞭炮声已是越来越近了。
腊月优美散文6
在故乡,每至隆冬腊月,田野上,一畦一畦的菜地,放眼望去,棵棵翠绿肥壮的大青菜,好似胖乎乎的娃娃,端坐地中,煞是可爱。
小寒大寒,几经霜降,便到了腌菜的好时节。阳光暖和的早晨,下地去割几捆茎长叶短的高秆青菜,蹲在门前小溪旁,一片叶子,一片叶子地掰下来,放进哗哗流淌的溪水中漂洗干净。随后,将满满一篮子白生生的菜叶,一片一片地吊挂到院中搭架的竹竿上。沥水到晌午,晒至半干,有些韧劲时,再从屋里抬出大大的竹匾簸箕,垫上砧板,拿起菜刀,把嫩嫩的菜帮和菜叶,切成一寸多长、两三分宽的小条子。细细的菜丝,青白相间,水灵透了。
接着,挑个暖阳高照的好天气,晒上两三天。等菜收了水,色也变了,这时收起晒蔫了的菜丝倒入大木盆里,反复地揉呀搓呀,直到揉出菜汁,再撒上精盐、白糖、茴香粉、辣椒粉、生姜末、大蒜泥,轻揉几下摊开;然后撒上炒熟的芝麻与碾碎的'花生仁,浇些炼熟的菜籽油,轻柔地搅拌均匀。此时的香菜已经油光滑亮,香气浓郁了。但不能心急,还需要藏入瓦坛中,密封坛口,让作料的味道浸透香菜。
等上十天半个月就可以食用了。打开菜坛盖,一股浓烈的香气扑面而来。拣些放到金边白瓷的小碟里,橙黄油亮的,忍不住要撂几根丢进嘴里,细细地咀嚼,鲜嫩脆辣,十分爽口。
犹记儿时,整个腊月的早晨,家里一直都就着腌菜,吃红薯稀饭。那味道,又辣又甜,非常开胃。童年,乡村的孩子大多是没有什么零食可吃的。寒冬腊月里,腌菜便成了最好的搭嘴闲食。那独具特色的乡土风味,至今令我难以忘怀。生活在城市,偶尔也会跑到附近的超市,买点腌菜,解解馋,可总觉得,没有老家腌制的地道好吃。或许缺少了一种叫“故乡”的作料吧!
而今,又到腊月菜味飘香,想起故乡的腌菜,我便垂涎三尺。
腊月优美散文7
坐在腊月的门槛上,想起了儿时过年的时光。进入腊月,小镇的年味一天天浓厚起来。家家户户忙着蒸糕、蒸馒头,屋檐上挂满了鱼肉、鸡鸭、香肠。在大街上行走,你总会与快乐的喜气和祥和的人气撞个满怀。
镇东王家的碓臼,日夜不停地舂着糕粉和汤圆粉。那咚咚的响声似迎春的锣鼓,震得人心旌摇荡。碓臼就是在地上安一个石臼,然后在架空的枕木一端安装一个丁字头木杵。利用杠杆原理,人们站在枕木另一端一踩一松,包着铁器的木杵头把石臼里的糯米砸成粉末。踩木杵是力气活,男人们没踩几下就汗流浃背。女人们蹲在石臼旁,用箩筛筛出细软的米粉。那时没有电磨,要想把糯米碾成粉就靠这种原始的工具。因为小镇上只有两三户人家有碓臼,人们往往要排着队等。现在这种原始的工具早己退出了历史的舞台,只有在农家乐的'游园里还能见到它的踪影。
镇西孙家的馒头店里,热腾腾的蒸气和着馒头的香味涌出大门,在寒风中飘散开来。男主人围着白围裙,端起刚出笼的馒头倒在门前的柴帘上,然后又把刚做的馒头坯装进笼里放上锅蒸,看一眼旁边的小闹钟算好出笼时间。女主人一边忙着擀面做馒头坯,一边和等着加工馒头的人打招呼。
镇南的喻裁缝家里,挂满了已经做好的各式服装。喻裁缝把软尺吊在脖子上,用粉饼在布料上划好裁线,一把大剪刀咔嚓作响。这时一对年轻男女拿看一个大大的包裹走了进来,喻裁缝一看便知道是来做嫁衣的。他接过包裹放到台板上问,订的什么日子?姑娘低着头不吭声,小伙子红着脸说,腊月二十六。喻裁缝埋怨道,怎么不早点来做,我现在是吃饭睡觉的时间都没有。
镇北的张鞋匠忙得连老花镜都没空扶,只能任由它从鼻尖上滑到了地上,来定做鞋子的大婶帮他拾起来戴上。大婶问多久能拿到鞋子,张鞋匠说除夕吧。大婶说太迟了,张鞋匠说不迟不迟,我现在做好给你也是大年初一穿。大婶笑着说,倒也是。
街口围着一群等着炸炒米的孩子,他们每个人手里都拎着一只口袋,有的装着大米,有的装着蚕豆,有的装着玉米,小手里还捏着一包炸炒米用的糖精。炸炒米的师傅满脸都是黑色的煤灰,很像戏台上的包公。他一手摇着炒米机,一手往小火炉里加煤。在孩子们叽叽喳喳的说笑声中,他把麻袋改制的加长口袋套在炒米机头上。孩子们顿时鸦雀无声,捂着耳朵快速闪开。只听轰的一声响,雪白的炒米将麻袋撑开,孩子们赶紧围拢上来,抓起一把炒米就往嘴里塞。
小镇的车站里熙来攘往,人们带着久别的思念翘首以盼回家过年的亲人。当一辆长途班车停靠站台时,大家蜂涌而上。一对年轻的夫妇抱着孩子走下汽车,小家伙眼尖,高叫一声“爷爷、奶奶”,挣脱开父亲的怀抱奔向站在寒风中等候的老人。头发花白的奶奶抱起虎头虎脑的孙子亲了又亲,哽噎着连声说,宝贝,想死爷爷奶奶了……
小镇的腊月是一条河,流淌着不尽的亲情和温馨。小镇的腊月是一首歌,演绎着古老的年俗与文明。
腊月优美散文8
今年的冬天令人难忘,令人回忆,令人沉迷,令人扑朔迷离。腊月以前,无雪少雨,风柔气清,实乃天暖好个冬!没想到进入腊月以后,风云突变,大半个中国雪雨连绵。自腊月初四至今已半月有余,仅中原大地就连续下了三场大雪,而且下得豪迈,下得气派,下得疯狂,下得壮观,至今没有消停的意思,叫人摸不着“北”。
其实,尽管雪下得多了,引起人们的厌烦,而我对今年腊月的雪却别有感慨,充满了逸情别致。那纷纷扬扬的大雪铺天盖地,那楼宇房舍、林木草莽银壮素裹,充满了诗情画意。一位文友曹君对雪情有独钟,在一次小酌中放言:“待到雪压冬云之时,我请诸君豪饮。”有友问,若不下雪呢?该文友答:“无雪不饮。”岂奈天公有意,不几日,一场大雪铺天而降,有友迅即打来电话:“下雪了,曹君该兑现诺言了。”于是,我等几个人便如约来到一酒楼雅轩,隔窗望雪,诗酒相伴,雅兴甚酣。
酒毕,我们一行乘兴赴睢阳南湖赏雪观景。车到南湖拱阳桥下,诸君款步来到岸边,兴致勃勃。眺望碧柳琼枝、楼台玉影,顿时诗意勃发,妙语横生。有友禁不住豪情萦怀,对天长叹:“呜呼,天赐南湖之美景也!”值此良辰美景,诸人纷纷踏入皑皑白雪之中,背对雄浑苍劲的拱阳城楼,合影留念。实乃“诗朋赏雪雅兴高,银装素裹竞妖娆。玉镜化作丹青手,我等醉当琼中娇”。曹君对雪中南湖更是情犹未尽,回来后即赋诗一首:“一片雪花覆古高,千顷碧水听睢阳。莫道昔日鼓角震,今人脚步尤铿锵。”另一文友李君情致甚高,本想踏雪寻梅,无奈遍踏南湖雪,不见胭脂点,只能遗憾而归。
雪,洁白无瑕,晶莹剔透,不仅是吉祥美好的象征,而且还给人留下无限遐想和沉思。那雪的`自然与空灵,洒脱与飘逸,无不给文人们带来抒发情怀的意想空间。腊月初四的第一场雪后,一文友即发短信给诸诗友:“飘飘洒洒不厌多,尽掩人间丑与恶。纵然日出有化时,污浊岂奈洁白何。”而另一文友对雪却是有一番感慨,充满了禅意,其和诗曰:“飘飘悠悠辞天阙,尽掩人间城与郭。有为无处无还有,从来青史似白雪。”读来意味深长,令人回味。
“腊月凝绨三十日,缤纷密雪一复一。”今年腊月的雪下得壮观、有韵致,也下得持久,下得疯狂,造成交通不便,灾害连连……尽管这样,我仍然赞美雪的壮美、纯洁、洒脱和从容。这如同人生,生命的美丽在于生命的真实,雪花如同人的生命一样无处不在展示着自己的美丽,岂能因雪一时的疯狂而哀叹!
腊月的雪,给大地留下洁白一片,也给人们留下美好的企盼。我对雪情愫依然,遂赋诗记之:“漫天飞雪舞来迟,遍地银装处处诗。玉树琼枝胭脂点,赏月恰在正当时。”
腊月优美散文9
陕北浓浓的年味是从腊月开始的……
陕北的腊月性格鲜明,棱角突出,爱也决绝,恨也锵锵;陕北的腊月色彩分明,多姿多味,象窑洞崖面子上挂着的红辣椒,像老山羊皮袄里吮着冰溜子,像柳木棍子上挑着的响爆竹。
老北风仿佛在炉火里淬过,在磨刀石上蹭过,咄咄逼人。它嘶叫着怒吼着踅来踅去,专拣脚趾、手指、耳朵这些末梢神经咬……
缸里腌的大白菜酸了,圈里育的黑猪肥了,绳上晾的粉条子干了;刀磨快了,水烧开了,三位一体烫汆了一壶老酒,咕嘟咕嘟炖出了黄土地的味道。这会儿,你再瞧——腊月就入诗了,村镇就入画了,屋檐下氤氲出来的万千种风情——一半炊烟,一半香气,被腊月特有的严寒一漂,疏忽间就迷茫了老榆树下的岔路口……
“三九四九,哈门叫狗”是腊月永恒的诠释,年关前红火热闹的集市则是它近年来鲜活的命名与主题。牛羊猪鸡等各类畜禽的哼哼声,南来北往的小商小贩的叫卖声,是它层次分明的结构;蹩脚的小汽车,别致的架子车,各色的摩托车,是它条理清晰的过渡段;盈利的甜头,折本的'苦头,嫉妒的酸头,凡此种种,情愿也好,不情愿也罢,都得自己来承受、来品味。
腊月是农历馈赠我们的最后一节甘蔗,不那么好啃,却很有嚼头。
除夕就是年了,就是腊月最火爆的巅峰。家家户户竞相举办滋味大展:鱼虾的腥,牛羊的膻,鸡鸭的醇,青菜的鲜,猪肉片子烩粉条子满口的香……咀嚼着,咂磨着,忽然就有了冬风夏雨、春华秋实的味道,就有了生活与时代、本分坚守与开拓创新的味道。
呵,我钟情的凛冽的飘香的陕北腊月啊!
腊月优美散文10
再忙,你也不会忘记腊月,就算你记不起,自有人在你的耳畔给你一个不经意的提醒,———又到腊月了!即便后面的不再说了,想来你也会猜出一半,———又到“天增岁月人增寿”的时候了。
腊月在向纵深处走去,此刻的我依旧是形只影单,这会让我不由自主地对儿时的腊月生出几分怀想,那实在是红红火火、忙忙碌碌的景象。
在我读小学的时候,所见的家确有与众不同之处,父亲是一个很有名气的手艺人,如果将他三五个徒弟算在内,咱家上下有十来口,地道的一个大家庭。
那时,当我做完一个学期最后的一份试卷,父亲便将一个账本交给了我,要我去收账。收回了工钱好过年,买酒买菜,杀猪宰羊,打豆腐熬糖,各有各的行。收工账这活绝对算不上好玩的事,面对着一张张无助的脸,我总会心软得不将嘴皮子磨到底,于是,总有大量的收不起来的账,我那时隐隐约约地感到,没钱的人家太多了。
不收账有不收账的事,母亲说,推磨去。磨黄豆、磨米,一推起来就是三五天。幸好有弟弟这个搭档。我那时在心中不断地抱怨着,咱家的事情就是多,一个腊月忙下来,人已是累的筋疲力尽。我甚至在生母亲的气,认为母亲在变着法儿折磨幼小的我们。
不过,高兴的事也不少。到豆浆倒入锅中煮成豆脑的时候,母亲将装有红糖白糖的瓶子搬了出来,我们立刻欢呼起来,各人找来一只碗,拿起小勺子舀起豆脑,添上白糖,便成了绝好的美味。如果没有一连多日的劳碌,又怎么会享受这等美味呢。
熬糖是另一种乐趣,小叔叔有这一手绝活。当糖熬出了一些颜色的时候,小叔叔拿起筷子,捞起糖溜子给我们吃,有点酸有点甜。
母亲的腊月多半是从锅台边过来的。山地里的红薯成熟后,母亲将红薯的'皮给一一削去,在锅里煮成糊状,冷却后便变成绿豆一样的颜色,切成片晾干,最后一道工序是放在锅里炒。这东西有一个名,叫做红薯角。炒熟了的红薯角是暗红的颜色,吃起来跟咬蚕豆一样的脆脆地响着,甜甜的。这实在是一种乡土味极浓的特产。
最幸福的时光莫过于裁缝到我家,一呆就是多天。这可是我们早也盼晚也盼的事。新衣服穿上身,腊月也便完了。
【腊月优美散文】相关文章:
腊月优美散文06-08
(热)腊月优美散文10篇06-09
优美散文02-10
优美经典散文06-09
春天优美散文12-30
秋天的优美散文05-24
立冬的优美散文05-25
文字的优美散文05-26
短篇的优美散文05-27
短篇优美散文05-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