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精选 百文网手机站

伤爱之逝散文

时间:2021-06-27 18:45:33 散文精选 我要投稿

伤爱之逝散文

  《伤逝》是鲁迅先生在1925年创作的一篇小说,它以封建社会背景下的一对带有资产阶级知识分子色彩的青年男女的爱情悲剧,深刻的表达了对思想启蒙狂热大潮的困惑与反省。鲁迅先生是有先见之明的,在那样一个对解放思想狂热的年代,仍保持着清醒而尖锐的理性认识;正因如此,他也是孤独的。

伤爱之逝散文

  “如果我能够,我要写下我的悔恨和悲哀,为子君,为自己。”一看到小说以这样的文字开篇,我就知道小说的结局不会是圆满的,涓生和子君的爱情也注定是以悲剧收场。涓生说要写下他的悔恨和悲哀,是在为自己的行为赎罪,以此来逃避良心上的不安与自责?为子君,为自己,更是为被自己亲手毁灭的爱。是的,子君被毁灭了,是被她深爱着的涓生亲手毁灭的。她被一步一步地推到了悬崖边,早已无路可退,等待她的只有,也只能是毁灭。

  也曾纠结于涓生到底爱不爱子君这样的问题。爱?或是不爱?朋友说涓生是爱子君的,只是没有子君对涓生的爱来的那么强烈,我其实并不赞同这种说法。常常会听失恋的人诉苦,说两个人爱着爱着,也就累了;累着累着,之前的缘分也就随之散了。那涓生对子君算是么?他累了,倦了,慢慢地感情也就淡了。或者说一开始,他爱的也只有他自己。在那样一个混沌的年代里,他觉醒了,可他并不开心,反而陷入难以自拔的孤独与苦闷中。“破屋里便渐渐充满了我的语声,谈家庭专制,谈打破旧习惯,谈男女平等,谈伊孛生,谈泰戈尔,谈雪莱。。。。。。”而子君“总是微笑点头,两眼里弥漫着稚气的好奇的光泽”。于涓生而言,子君或许更像是他在茫茫人海中积极寻求的情感的宣泄口。一开始,她扮演的只是一个倾听涓生诉说内心苦闷现实的角色。仗着子君,他逃出了这寂静与空虚的境地,但是否也意味着他俩之间的爱情从此便画上了不等号?接触久了,在思想的某些层面上自然而然的也就产生契合点。她开始呐喊“我就是我,谁也没有干涉我的权利!”正是这一声呐喊,让涓生看到了“光辉的曙色”。他向子君求爱了,“如暗室的孤灯一般,照见我含泪握着她的手,一条腿跪了下去。。。。。。”若换了是我自己,那样圣洁的时刻定是会牢牢记下,刻在心里的。可涓生竟说“已经记不清那时怎样地将我的纯真热烈的爱表示给她。岂但现在,那时的事后便已模胡。”即使是在此刻——子君走了,他也仍在逃避,像从前一样:面临被解聘的窘迫境地,他想着的只是“逃到图书馆里孤身枯坐”,以为这样就可以逃避现实给他带来的那些压力。他甚至还在“反省”,把所有的一切归咎于子君。幻想着子君的离家出走,甚至是,“死去”。

  他们追求着共同的自由和幸福,在各自孤独与叛逆的境遇中拼命地突围:一个“陆续同几个要好的朋友绝了交”,一个“和她的'叔子早经闹开”。初尝胜利果实的他们,在“众目睽睽”下同居了,孰知也为他俩爱情的悲惨结局埋下了伏笔。他们的爱是勇敢的,只是我觉得相对于子君“镇静地缓缓前行”的行为而言,涓生的表现让我有些失望。面对路上的那些“探索,讥笑,猥亵和轻蔑的眼光”,他所表现出的并不是他作为一个资产阶级先进知识分子应该表现的。不同于子君的决绝与坚毅,他“全身有些瑟缩”,我看到了他内心的怯懦;他们的爱也是盲目的,他曾“解放”子君,也曾以为自我得到了解放。他们勇敢地走到了一起,决绝地与从前的一切断了联系,完全不计任何后果。同居后的生活慢慢变得并不像他曾憧憬的“那是怎样宁静而幸福的夜呵”,他的眼中,看到的只是油米酱醋茶,这也证实了最初的盲目。这样的生活带给他的只是无休止的抱怨,抱怨盲目的爱让他将“别的人生的要义全盘疏忽了”。他又开始“密谋”着如何突围——像最初的那样。“我一个人,是容易生活的”,他自圆其说;他带着暗示性的话语,向子君传达着不爱的讯息。在众多的不确定之后,他还是“勇敢”地说出了内心的真实想法::“是的,人是不该虚伪的。我老实说罢:因为,因为我已经不爱你了!”这种病态的“勇敢”透露的更多是他对残酷现实的无奈,但也同时戳破了在那样一个年代里挣脱封建枷锁,追求“自由恋爱”的谎言。

  涓生和子君最终失败了:一个真的如他当时所幻想的“死去”了,一个永远活在了痛苦和自责中,难以自拔。我对涓生和子君两者的态度是截然不同的。对于涓生,抱着同情和可怜;对于子君,更多的是怜惜。涓生的文字里是厌倦,因子君的拖累而厌倦。照涓生所说,错的是子君。真的是这样么?我想,子君是有错的。她错就错在不该在在一个错误的时间,错误的地点,遇上了一个错误的人;子君她又是没错的。涓生说他不喜欢同居后的生活状态,他能清晰地感觉到子君先后截然不同的改变。可在我看来,这不过是他的借口,他最后所说的不爱给我的感觉更多的是从一开始就是在慢慢酝酿的,做好随时抽身离开的准备。辛苦操劳持家,换来的只是一句简单的“我已经不爱你了”?难道真的说,婚姻是爱情的坟墓?

  子君死了,至于真正的死因,并未言明,一如孔乙己,祥林嫂,单四嫂云云。但也正因如此,才给人留有想象的空间。鲁迅先生一贯喜欢或明显或抱着深究的态度提及“女性”的问题。把这些“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演绎成悲剧,从而揭示社会“吃人”的本质等等,《伤逝》自然也不会例外。小说努力把子君塑造成一个新时代女性的形象,但思想再怎么新,再怎么先进,她始终是一个女人。是女人,即便是再外表强悍的女人,诸如现代社会“女强人”“女汉子”云云,也会有“小情怀”的时刻。涓生说“她是什么都记得”,也常常“被命复述当时的言语”。我清楚地记得,玄武湖畔,有个女孩对我说过再怎么寻寻觅觅,最终还是要靠岸的。是的,子君她以为找到了一辈子的归宿,她感到满足了,这些也不过是子君作为一个女人”活着“的正常表现。离了生活,什么都不是。思想再先进,又能怎样?”人必生活着,生活才会有所附丽“。不是么?

  也曾臆想,假若子君没有遇到涓生,而是选择走上封建的那些老套路,是不是就会是另一番结局?至少说不会走向毁灭?然而我自知,这一切一切的臆想都是建立在怜惜子君的感情基础上的。毕竟我并没有生活在那样的时代,这些都是无从知晓的。只能在当时一些作家的笔下看出些许端倪,然后从现代社会的思维角度,尽可能地去还原。

【伤爱之逝散文】相关文章:

爱之伤美文鉴赏11-29

秋逝散文11-20

鱼逝的散文05-29

淡逝经典散文08-28

夜逝散文05-01

风逝散文精选05-23

逝爱随笔散文01-31

秋逝无声经典散文02-23

雨逝优美散文06-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