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精选 百文网手机站

煤饼散文

时间:2021-03-22 14:27:46 散文精选 我要投稿

煤饼散文

  煤饼这个词,还算权威的辞书《现代汉语词典》不收,这可能是因为作为一种家用燃料,煤饼在老百姓的生活中已经不复存在。但情况和煤饼差不多的煤球、煤砖,为什么又赫然出现在这本辞书里呢?说不清。

煤饼散文

  能够说清的,是火在人类进化过程中的里程碑意义。曾和一位考古工作者闲聊,听他谈到自己在对一处新石器遗址发掘时,忽然和遗址中烟熏火燎的痕迹相遇,激动之情无法自已,竟潸然泪下。缘何会如此?这位考古工作者说:在懂得用火以前,茹毛饮血的原始人,其实和其他动物区别不大;遗址中烟熏火燎的痕迹,是人类进化留下的.深深印记,象征着人类已经迈上了更高的文明台阶,面对着它,岂能不情动于中而形于泪!

  人类最早用来烹饪和取暖的燃料是柴草,最早使用煤炭的具体时间,我不是研究煤炭史的专家,说不清楚。不过,在几十年的阅读经历中,曾多次和与煤炭有关的史料不期而遇,择其要者,简述如下:

  在先秦古籍《山海经》中,成块的煤被叫做“石涅”,煤末则称为“靡石”。

  明人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一书中写道:“凡取煤经历久者,从土面能辨有无之色,然后掘挖。深至五丈许,方始得煤。初见煤端时,毒气灼人。有将巨竹凿去中节,尖锐其末,插入煤中,其毒烟从竹中透上……一井而下,煤纵横广有,则随其左右阔取,其上支板,以防压崩耳。”

  以上说的是中国的情况,而在西方,直到十三世纪的宋末元初,那个有名的叫做马可波罗的意大利人,来中国游历后回去写见闻录时,还把烧煤视为新奇之事。他在书中写道:“中国全境之中,有一种黑石,采自山中……燃烧与薪无异,其火候较薪为优……夜间燃火,次晨不熄,其质优良,致使全境不燃它物。”

  看来,在历史上,中国还真是对人类有过不小的贡献!

  再来说煤饼。

  半个多世纪前,煤是西安人的主要燃料。灶房里拉风箱烧锅用的是价格较低的烟煤,而冬天在住房里生炉子取暖,就要买质量较高的无烟煤了。无烟煤又分块煤和煤末两种。块煤亦称钢炭,在带烟筒的大铁炉子里熊熊燃烧,取暖效果当然上佳,但由耗币太多,寻常百姓无力承担,不得已求其次,只好去消费煤末。但煤末买回家后,并不能直接使用,还需添加配料,自己加工制成煤饼。配料倒不是什么稀罕物事,黄土而已。加工工艺也非常简单,把煤末和黄土混在一起,加水搅合均匀,找一块能被阳关照射的平整地面摊平抹光,用铁锨划成大小合适的方块,下来就等着煤饼被晒干以后,一块一块地收起来,码在灶房里或房檐下备用了。上面这个加工过程,西安人称之为和煤饼。

  在和煤饼这桩活计中,唯一可以被视为有“技术含量”的环节,是煤末与黄土比例的配置。黄土少了,煤饼酥脆,不好、甚至根本无法使用;黄土多了,又影响燃烧质量。不过这也不是什么难题,实践几次,就会掌握个八九不离十。就是万一和出的煤饼质量太差,也不要紧。把次品煤饼敲碎,遵照缺啥补啥的原则,添加煤末或黄土,再和一次便是。当然,这就得多费点儿力气了。

  没有和煤饼经历的年青一代可能会心生疑问,昔日寒冬,众多的西安人纷纷上阵和煤饼,黄土哪里去找?今日之西安,纯净的黄土,的确是珍稀资源;但半个世纪以前,在西安找几筐好黄土,则并不困难,更何况还有农民拉着架子车进城叫卖。悠长而苍凉的吆喝“黄——土——”,是那个时代隆冬之际西安市民熟悉的市声之一。

  等到随着城市化步伐的加快,黄土在西安城里逐渐成为稀缺的时候,煤饼也相当适时地从老百姓的生活中悄然隐退,取代它的,则是工业化生产的煤球和蜂窝煤……

【煤饼散文】相关文章:

散文:高考!高考08-24

英文散文《真爱》08-14

朱自清散文《春》教案09-23

精选哲理双语散文阅读09-26

《散文诗》教案01-17

纪伯伦散文小诗《眼泪与微笑》08-19

小班散文欣赏《秋叶飘》教案11-05

散文诗二首11-23

散文诗《秋天的颜色》教案11-16

家是什么散文主题教案12-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