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母亲散文
母亲已年过八旬,身体康健,我倍感幸福!
母亲姓常名留仙,民国二十一年出生于榆社县西马村一农民家庭。姊妹五人,她居中。母亲家中贫困,自幼未读过书,是文盲。她十六岁时嫁到东马村。翌年,父亲应征入伍,留其一人独守空房。说是家,其实一贫如洗,只能靠娘家接济度日。战争的巨痛,同样也让母亲度日如年,泪雨萦怀。解放后,母亲随军在安徽怀宁小住,期间生下了大哥。不巧的是因六二年大压缩,母亲未能随父亲进驻上海,便回到了老家。父亲也因此转业,回到了故乡。
母亲回到东马村后积极地参与了农耕生产,并加入了中国共产党,当了村妇女会主任,上了县志。母亲生有五个儿女,由于父亲工作在外,家中重担便落在了她一人肩上。白天,母亲带领妇女们上地劳动,针、线、顶针、锥子和鞋坯几乎随影而行。田间地头休息的空儿,就忙着纳鞋底,她的双手不是疤疤伤痕就是厚厚老茧,一双鞋千针缝万针纳,蕴含着母亲的多少心血。此外,她还得洗衣、做饭。晚上,母亲除开会外,不顾身体的劳累,还得操持家务,做针线。在我眼里,母亲几乎没有闲暇过。我们五姊妹的衣着,就是她一针一线缝补出来的。贫穷的岁月,能有一件新衣上身,真是莫大的高兴之事。我时常想起,在昏暗的煤油灯下,母亲那“嗤嗤”的纳鞋声;我时常想起,在寂静的月光下,织布机前那穿梭中疲惫的背影;我时常想起,在儿女们甜甜的鼾声中,缝纫机前那穿针引线的维艰身姿;我更时常想起,在“呜——呜——”的伴奏声中,纺花车前的那音律。每当此时,我总是热泪盈眶,让泪水模糊了我的视线。更艰难的是巧妇难为无米之炊。那年月,温饱当是每个家庭的第一大事。没有柴烧,她就检兰煤,拾干柴,背秸秆,网树叶。没有吃的,她就用嫩树叶、茴子白的根等等做咸菜,用榆树皮碾成粮粉充饥。虽不美味,却度过了饥荒。她手之巧,乡邻无不赞叹。但她还是经常忍饥挨饿,好让儿女们吃饱、穿暖。
母亲是伟大的,她不仅养育了五个儿女,让我们都接受了良好的教育。更重要的是母亲勤劳无私与坚强忍耐的品格,成了我们终身受用不尽的宝贵财富,也令我们赞叹不已。记得,父亲从长工到当兵,再到国家干部,吃的都是闲食,不会操持家务,这个担子全是母亲一人担起来的,还从不耽误孩子们学习。不管有多累,从不吭一声,总是忍着。她总是在身体吃不消时,上炕休息一下,就又起来继续劳作,从不间断。很难想象,如果离开了母亲这个家会是什么样子的。还记得,我家盖新房时,一千多斤面都是靠母亲的双手做出来的,乡民们深深的叹为敬服。
五姊妹当中我是最小的,自然得到了众多的关爱,但也养成了任性、娇气的.习性。俗话说,天下老子向小小。这话传承了多少年,不得而知。也许是我年轻,也许是我任性,无知的我曾对母亲说过她不和我亲的病言。母亲伤心了好久。长久以来,我深深的自责,懊悔难平,怨无知,让我记着一辈子。我不是想得到母亲的谅解,母亲是不会怪儿子的。只是觉得自己的无知,轻率的举止,往往会伤人,在社会上是要吃大亏的。这也深深地教育了我,使我在人生的道路上,谨慎而行。就象母亲所引导的,谦虚、善良、勤劳是我们必备的生活作风。
母亲已是耄耋之年,身体也大不如前。尤其年前得了一场大病,是脑栓,在外地住了一个多月医院才逐渐康复。这影响到了母亲的心灵,认为自己无用了,她不想拖累儿女。每当此时,我总想流泪。看着母亲那颤颤巍巍的拐杖,就揪心的痛。我相信,母亲会努力,会坚持,会给儿女们树立榜样。同时,我感到了无比的幸福而自豪。每当我静静地坐在二老身边,就会忘记尘土中的伤痛,就会忘记人生的坎坷与挫折。我只想静静地坐在母亲身边,听她说家长,听她唠叨。如今儿孙满堂,家族兴旺,是母亲的功劳,她可以告慰平生快快乐乐的度过晚年,这是儿孙们的期望。她也总是有操不完的心,总是牵挂着每一位儿孙。我只想说,母亲也该享享天年之乐了,儿孙们的心是永远也操不完的,该让我们尽尽孝心了,阿门。
母亲的伟大,不是用简单的几篇文章所能讲述完的,也不是用多少言词所能表达的。她既给了我生命,又给予了我做人的灵魂,让我在大浪中,乘着风去勇于航行。谢谢母亲!
【我的母亲散文】相关文章:
我的母亲教案03-27
《我的母亲》教学设计10-06
我的母亲教案老舍11-30
胡适《我的母亲》教案11-30
老舍《我的母亲》教案12-02
英语作文我的母亲04-15
我的母亲教案及反思08-26
语文我的母亲教案11-28
我的母亲的教学设计12-01
教学设计:我的母亲12-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