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校散文
我的母校东风小学早就倒闭了,很奇怪,不是房子倒了,而是因为没有学生来读了。记得我离开这里的时候,全校已不足七十人。如今,宽敞明亮的两栋楼还在,只是从此再无东风小学。学校停办还是五六年前的事,每当想到这,我总要情不自禁感慨一阵,甚至多少次她在我梦中“复活”。
东风小学是母校,这是不能改变的事实。这所乡村小学在我们村的西北角上,供周边芋塘、分水、大新等几个村的孩子上学。学校应该建于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从家里的老照片来看,那时的学校还是低矮的土砖房,九十年代重建了校舍,一栋两层楼的教学楼,还有礼堂和一排杂屋,都是用水泥砌成的红砖房。小时候,乡里很多人家都还没有起红砖房,即使建了,墙壁也是没像学校这般粉刷过的白净,所以我们学校还是蛮漂亮的。
东风小学陪我度过了童年最美好的一段时光,那里留下了我许多的印记,虽然现在我脑中只有些零碎的记忆片段,却总是难以忘去。她在我初中入学不久便停办了,其实我们在此很久之前就听闻到要停办的消息。换个角度来看,她的倒闭是这个时代的必然,也是大多数农村小学的命运。在计划生育国策下,新生儿越来越少,生源随之也大幅减少,没学生还要学校干嘛。后来我又迷茫了,一方面听说本地区很多小学中学都停办了,校舍闲置,一方面又看到电视里许多孩子要走几十里的山路才能上学。
记得刚入校读幼儿园的时候,学校里是很热闹的,六个年级加一个幼儿班,总共有三百多人。由于我家与学校很近,每天我都去得很早,甚至有时要等老师开校门。路途远的同学要翻过几座山,经过几个村,但即使这样也很少有同学迟到。学校每天都要在校门外的大操场出操,几百人一起做广播体操对于小小的我来说真的很壮观。最羡慕的是整队老师口中吹着的那只铁哨,呼呼的一吹,大家便都赶来操场集合。后来啊,我真的有了一只哨子,塑料的,可似乎没那么威风了。我低年级的时候,学生还算多,所以学校举办的活动也多,如演讲比赛、故事大赛等等,最让人期待和兴奋的便是“六一”儿童节了,一般每个班都会准备几个节目,一个月前就开始排练。高年级的就从老师那儿借来播放机自己练习,节目、动作都由自己设计,我们低年级就由老师带着练。“六一”那一天同学们都早早来到学校,老师们也会在礼堂事先布置一番,很有节日的气氛,这一天,也会有不少周边群众来观看节目。等到表演结束,我们会快快回到教室,各自坐到自己的座位,等着老师给我们发糖,这是我们每个六一必有的福利。
学校没有学生食堂,于是请了本村一位奶奶给我们蒸饭,每天早上我们都是自己从家里带米和熟菜,早上一入校就把饭盒放到蒸甑中,上午上课时老奶奶就会生火蒸饭,中午我们就去拿饭,再把早冷了的菜放到饭里热热,教室便成了“食堂”,我们会三五成群的聚到一起吃饭。记得有一次,蒸饭的那个奶奶有事外出了,她的女儿临时代帮我们蒸饭,结果锅里水放少了,几个蒸甑都被烧了,觉得很好笑,只是那一天我们都饿着肚子。
那时的乡村小学,年轻老师是少有的,尤其是年轻女老师。记得有一回调过来两位年轻的女老师,一位姓童,一位姓万,这两个女老师都是二十多岁的样子,自然招孩子们的喜欢。天真的`我们为了讨老师开心,下了课就跑到校外的路边摘些花送到老师办公室,老师看到我们一群一群的送来花,脸上很是喜悦。这下好,我们的胆子越来越大,有天中午,我们班一群男生跑到山里砍了一棵桂花树回来,老师见状,哭笑不得,为了不“伤害”我们的心,倒了些水在水桶里,把树放进水桶养着,那花没过几天就全落了。
这些都是读一二年级的事,等到四年级的时候就没那么好玩了。此时的东风小学没有幼儿班,也只有五个年级,全校不足一百人。新来的校长把学校的那片树林给卖了,这林子还是母亲那一辈们读书时种下的,树砍了后,只剩下光秃秃的树兜,我们也少了一个玩耍的好去处,校长又发动我们把树枝拖回学校做柴烧。学校没有了电子铃声,而是用锤子敲打铁轨来替代,每天不再出操,升旗仪式都很少,更别说大一点的活动了。到了五年级,全校不足七十人,记得我们班只有十七人,我是班长。有一天下午,妈妈问我想不想转校,我沉默。
终于,在五年级下期,我去了离家很远的一所小学读书。我终究也成了那些每天早上要走好几里路、翻过几座山去上学的孩子。
就在前两年,政府拨款,将东风小学校舍改建为附近三个村的敬老院,大教室全部被分成小房间,礼堂的窗户被堵了,还开出一扇门来。敬老院?改建后的房子,没有自来水,这里本来就不方便捡柴,基础设施不完善,所以没人愿意住进去,诺大的房子里只住了三位老人。
多少年后,不知还会有多少人提起,这里曾近是一所小学,但在我的心中,这里永远是我的母校,即使她变成了一片废墟。
2013年7月22日于家中
【母校散文】相关文章:
别了母校经典散文03-10
经典散文:致母校03-18
经典散文《忆母校》05-23
经典散文感恩母校06-14
我的母校散文11-16
怀念母校散文11-29
再别母校随笔散文07-21
走近母校-抒情散文03-20
母校情结抒情散文0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