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精选 百文网手机站

沉着痛快的美学境界经典散文

时间:2021-03-27 19:01:18 散文精选 我要投稿

沉着痛快的美学境界经典散文

  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诗之品有九:曰高、曰古、曰深、曰远、曰长、曰雄浑、曰飘逸、曰悲壮、曰凄婉。其用工有三:曰起结、曰句法、曰字眼。其大概有二:曰优游不迫、曰沉着痛快。诗之极致有一:曰入神。诗而入神至矣!尽矣!蔑以加矣!惟李杜得之,他人得之盖寡也。” 这显然是在说诗,但“沉着痛快”一词,苏东坡也用来评价米芾的书法,他说,“海岳平生篆、隶、真、行、草书,风樯阵马,沉着痛快,当与钟、王并行。”宋高宗赵构在《翰墨志》中也说:“(米)芾于真、楷、篆、隶不甚工,惟于行草诚入能品,以芾收六朝翰墨,副在笔端,故沉着痛快,如乘骏马,进退裕如,不烦鞭勒,无不当人意。”如此看来,优游不迫和沉着痛快两大风格,在诗歌和书法中都是存在的。

沉着痛快的美学境界经典散文

  我们知道这是两种对立的风格,是从力度和速度两个方面说的。以“沉着痛快”来看,“沉着”并不是现代汉语的意思,是笔力深沉有力,是从力度感着眼,其行笔一定力透纸背、遒劲雄健;“痛快”也不是指高兴舒畅,而是流利飞动之意,是从速度感着眼。苏东坡以“风樯阵马”来比喻米芾的书法,就是说像乘风疾驶的帆船,像临阵飞奔的战马,气势雄壮,笔势飞动。如果像燕掠春柳,那是痛快却不沉着;像岳亘沃野,那是沉着却不痛快。至于“优游不迫”,自然指笔力柔和,势缓意舒。前者,其力其速,犹如大江,是一种阳刚之美;后者,其力其速,犹如小溪,是一种阴柔之美。 如果力度感和速度感,超过了“沉着痛快”,那就是如狂劲飞逸类的狂草;如果弱于“优游不迫”,那就是如文雅娴静类的小楷。这样看来,书法作品的力度感和速度感,我们可以分为多个级别,而力度和速度级别的交叉对应,又可以生出种种风味的书法样式,比如颜真卿的楷书,从力度感来看是遒劲级的,从速度感来看是平静级的,像一个坐着的挺胸凸腹的勇猛金刚。

  这力度感和速度感,和笔势和体势关系密切。李勇在《沉着痛快书法的大美》一文中说:“势,是指精神状态。笔势,是作品中点画的精神状态,也是书写时笔锋挥运的神采。对笔势的理解,有点画之势和挥运之势这两个不同的角度。这两者当然是相关的,以挥运之势创造点画之势,从点画之势想象挥运之势,是书法创作和欣赏的关键。”我们自然谈的'是他所说的点画之笔势,此外还有结字的体势,其势包含态势与动势,态势同样包含着笔画的态势和结字的态势,着眼点在形态,动势着眼点在运动,二者合二而一,才能称之为“势”。那态势,决定着力感;那动势,决定着生气。态势和动势也互相影响,而绝不是孤立的,我们往往可以从态势中看到动势,从动势中来感悟态势。比如李树立在《谈米芾的书法特点》中说的一段话,正反映了这个问题:“米芾书法特别强调体势。要‘字不作正局’,体势的营造是米芾书法的精髓,也是米芾书风的一大特色。米芾通过字体的夸张变形,左斜右倒,上下错位,大小不一,偏侧不正,来打破平衡,制造矛盾,然后上下相形,左右相应,将一个个没有笔墨连贯的单字浑然一体,产生形形色色的造型姿态,表现出多姿多彩的精神面貌。”你看这欹侧的态势,能没有动势吗? 从书法创作的角度来看,处理力度与速度的问题,不可忘“中庸”二字。

  言恭达在《当代中国书法文化的哲学思辨与艺术创作》一文中说:“‘大中之道’即中庸之道,这是中国文化最核心的理念。‘中’为适中(不是中央、中心,它不是科学)而取其中点。‘恰当的时空限度乃为中’(冯友兰)。‘庸’为按合适的方式做事,是规律或常然之理常行不变之谓,故‘规律’与‘常理’是‘庸’的内涵。‘不偏为中,不易为庸’,‘中者天下之正道,庸者天下之定理’。中庸是‘序’‘和’,‘序’即‘礼’的基本精神,‘和’即‘乐’的基本精神,所以,中国文化就是礼乐文化。”

  这样看来,要达到中庸的哲学境界,就应当在书法主题的统领下,来考虑力度与速度感的不偏不易,符合书法主题就是中庸,否则太过与不及,都不能达到尽善尽美。比如清代伊秉绶的隶书,书法主题在于表达静穆端庄、沉稳厚重的审美趣味,力度自然当强,因此大多笔画粗重,转折方正,这符合规律和常理,是合“庸”,而粗重、方正的程度自然当适中,以合“中”。你看网名为“静坐观心”的作者,在《如何欣赏伊秉绶隶书之美》一文中说“转折处却绝不用篆书圆转笔法,而纯作方折,且折角为直角,方正之极。很少有外方内圆、外圆内方或亦方亦圆的折笔。由于折画的方正,加之横坚画的平直,使伊氏隶书的字形非常方正,内部空间多为正方形和长方形,在有斜画的字中则为三角形,很少有不规则的内部空间(汉隶中则多为不规则状的内部空间),如作品‘宋拓仅存’四字、‘散邑盘铭’四字等,皆如此。”速度,却适宜有静止感,因此笔画端直均匀,而且隶书的蚕头燕尾也不要了,以消除那一波三折的动感,但又决不能使之僵死,因此在起笔处露锋,在收笔处微微上翘。

  这也方法合“庸”,程度合“中”。 力度感最怕漂浮、单薄,速度感最怕僵死。同样是闲静如坐如卧的笔势和体势,有的僵死无生气,有的内蕴灵气栩栩如生,我们似乎感到了一种内动——气息、血脉和灵魂都在运动着;同样是草书中S形线条,有的如死蛇挂树,有的却如动人心魄的那正曼舞的柔肢细腰。反正笔画过直,状如算子会僵死;下笔迟疑涩滞,也会僵死;馆阁体没有变化的用笔结字,也会僵死。 当然,笔势和体势的力度感和速度感不可偏废,丰坊在《书诀》中说:“沉着而不痛快,则肥浊而风韵不足;痛快而不沉着,则潦草而法度荡然。”优游不迫也是如此。进一步来看,不同力度感和速度感的笔画和结字,都以入神为最高境界,都是我们抒发胸臆、表达性情和寄托审美情趣的一种手段。此神,一定藏而不露,这样就会增加了书法耐人寻味的艺术魅力。马格利特曾说:“我们所能看到的事物背后往往隐藏了别的事物,我们往往对被隐藏的事物更感兴趣,而不是我们所能瞧见的。被隐藏的往往比被显现的更有意思。这种兴趣能产生一种强烈的情感形式,一种较量,于可见与不可见之间的较量。”

  你在书法鉴赏中一定会产生同感,事实也确实如此。 现在我们已经知道,沉着痛快就是欣赏者的一种审美感知。痛快好理解,我们着重来看沉着,袁三俊在《篆刻十三略》中说:“沉着者,不轻浮、不薄弱、不纤巧,朴实浑穆,端凝持重,是其要归也。文之雄深雅健,诗之遒炼顿挫,字之古劲端楷,皆沉着为之。”沉着,当然也会有个性化理解,比如沉则向下,着则附地,给人一种联想意义;沉则静穆,着则稳健,给人一种感知意义;沉则凝重,着则笃定,给人一种体味意义。那么怎样达到沉着呢,颜真卿在《述张长史笔法十二意》中说:长史曰“予传授笔法,得之于老舅彦远曰:吾昔日学书,虽功深,奈何迹不至殊妙。后问于褚河南,曰:‘用笔当须如印印泥。’思而不悟,后于江岛,遇见沙平地静,令人意悦欲书。乃偶以利锋画而书之,其劲险之状,明利媚好。自兹乃悟用笔如锥画沙,使其藏锋,画乃沉着。当其用笔,常欲使其透过纸背,此功成之极矣。”

  朱和羹在《临池心解》说“笔不实,则欠沉着。”书法家曹宝麟也说:“沉着,是留得笔住;痛快,是恣肆自如。”“痛快,自然是快,那么沉着也就不言而喻。”这些都可深悟。 在我们的书法创作实践中,也可以体会到沉着宜浓墨,飘逸宜淡墨;沉着宜方笔,飘逸宜圆笔;沉着宜方正,飘逸宜欹侧;沉着宜重按,飘逸宜轻掠;沉着宜平动,飘逸宜起伏。飘逸,所谓“缑山之鹤,华顶之云”,与“痛快”很相似,因此“痛快”为求流利飞动、恣肆酣畅,也必和飘逸有一些共同的笔法,但更注重从手势的痛快中来获得笔势的痛快,于是才使有对立因素的二者统一在一起。

【沉着痛快的美学境界经典散文】相关文章:

沉着痛快的美学境界散文06-23

经典散文境界06-09

境界的散文04-02

爱情的境界散文05-27

宽容的境界散文03-11

混的最高境界散文06-16

人生三境界经典散文04-12

慢的境界网络散文07-21

忍之境界散文06-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