悄悄变化的拜年习俗散文
舅丈家的内弟进城来给我们拜年。见了面,他便来了个九十度大弯腰,行了鞠躬礼。跟着一句:“姐夫,过年好。”让我觉得心里热乎乎的,一股亲切感油然而生。
拜年这个传统习俗由来已久。“绣毂雕鞍来往闹,闲驰骤,拜年直过烧灯后。”欧阳玄的《渔家傲》词句,描写出元宵节前繁忙的拜年景象。自古以来拜年都是有规矩、有讲究、有次序的。首拜天地神帙,次拜祖先真影,再拜高堂尊长,最后按序互拜。
我小的时候期盼着过大年。因为过大年我们就会有黏糖瓜、炒花生、蒸猪肉吃,会有新棉衣、新棉鞋穿,更主要的是能得到翘首以待的大红包。要得到红包,就要依照老祖宗留下的规矩拜年。那时候,吃过了年夜饭,看过了扭秧歌,早早就上炕了。心里惦记着红包,躺在炕上却难以入睡。熬到了大年初一,天一亮,我们就穿好了新衣、新鞋,准备给父母拜年了。父母端坐在炕上,哥哥、姐姐先给父母拜过年,才轮到我,我匍匐在地,“蹦蹦蹦”鸡叨米般给父母连叩了三个响头,问过:“爸,过年好!”“妈,过年好!”忙起身拍打掉膝盖上的尘土,伸出小手,等着父亲发红包。当父亲从怀里取出红纸包的时候,我立刻两眼放光,急不可耐的抢过红包,取出两张一碰嘎嘎响,一模板板硬,散发着浓浓油墨香味的一毛钱纸币,欣喜若狂,欢呼雀跃。
拜过了父母,再规规矩矩地给哥哥、姐姐们行鞠躬礼,说上一句:“哥哥,过年好!”“姐姐,过年好!”哥哥姐姐会从兜里抓出几颗炒花生、几粒糖球放到我手上,算做对我拜年的奖赏。
初一在家里拜完年,还要去给叔叔、婶子拜年,进了屋,也要匍匐在地三叩首。初二是女儿回娘家的日子,无论天气冷暖,母亲都要带领我们到乡下去拜年。见到姥姥和舅妈,我们都要不厌其烦地跪下三叩首,问声:“姥姥过年好!”“舅妈过年好!”叩完头,姥姥打开紧锁的柜子,取出一包“槽子糕”,我们这些孩子一哄而上,只给姥姥剩下两张油渍渍的包装纸。舅妈站在炕上,摘下悬挂在过梁上的“气死猫”,从里面抓出几把自己晒的干枣分给我们,苦笑着对我们说:“给舅妈拜年了,舅妈却拿不出压岁钱。”其实,小孩子嘴里有了好吃的,就觉得还是过年好,就觉得姥姥给的“槽子糕”特别香,舅妈给的大枣甜到了心里头。
岁月流年。没想到,从我记事起就坚持做的传统拜年方式,竟然在我为人父之后的某一年春节戛然而止了。那年春节,我携妻带子去给父母拜年,正要依规矩行叩首礼的时候,父亲说:“从今年以后,就不用这么拜年了,你们回家里来,问候一句,看看我们就可以了。”初二去岳父家,见我正要跪下,岳父一把将我拉起来,他对我说:“孩子都这么大了,别再磕头拜年了。”老人们的观念转变,使我减轻了跪拜的辛苦。跪拜叩首、鞠躬行礼拜年的礼节成为了历史。
后来我发现,不仅我从传统拜年方式中解脱出来,整个社会的拜年习俗都在悄悄发生变化。很难见到跪拜鞠躬的.拜年方式,就连扭着秧歌走街串户去拜年、单位团体集体团拜也偃旗息鼓、销声匿迹了。一些新的拜年方式悄然兴起,取代了传统拜年方式。先是电话拜年、短信拜年成为时尚,接着又添了新宠,微信拜年流行全国。还未到除夕夜,一条条微信拜年贴子接踵而至。其中的拜年词语诗意优美、轻松浪漫、温馨幽默,帖子里轻音乐舒缓温婉、行云流水、余音袅袅。这种视听享受让人欢愉,仿佛已经听到了款款而来的新年脚步声。远离家乡的子女通过微信视频的方式给祖辈拜年,老人家说:“这东西神奇,能看到人,还能听到拜年。”放下手机后,转过身,偷偷地抹了一把眼角,嘟嚷着说了句:“这就是拜年了?”
这就是拜年了。形式变得简单、平淡。礼节性、感谢性都浓缩于那一句“过年好!”中,都蕴藏在那条拜年微信帖子里,都体现在手机屏幕那看得见摸不着的大大红包上。
拜年的习俗在改变,但“以联年谊,以敦乡情”的主题内容没有变,发自于人们内心深处的美好祝福和良好祝愿永远不会变。
【悄悄变化的拜年习俗散文】相关文章:
经典散文-拜年的习俗06-03
悄悄的散文04-28
校园悄悄在变化作文05-07
春节拜年习俗02-08
轻轻的悄悄路过经典散文02-25
悄悄散文诗07-24
悄悄是别离笙箫散文08-15
悄悄走近你散文01-11
春节拜年习俗汇总02-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