请着正装散文
大跃进年代我有个叔叔在城南的农机厂当工人,有次他带我去他工作的车间;轰鸣的天车、飞转的车床、刺鼻子的机油味儿……都给童年留下了很深的印象,而印象最深的还是工人们的蓝色工作服,裤子是带兜肚背带式的,衣服下摆掖在裤子里,精神抖擞神采飞扬,远看整齐划一很是气派,虽然近看油迹麻花脏兮兮惨不忍睹,但工人们还是按规定着装,为的是安全生产,那时全社会都羡慕产业工人,童年时代思维简单,盼望自己长大也能弄这么身衣服穿上,当个光荣的工人阶级,这是半世纪前的崇高理想。
我们那个年代没有计划生育,每家有四、五、个孩子很正常,为节俭小孩子捡大孩子的衣服穿,新三年旧三年、缝缝补补又三年,我大姐、二姐的衣服传给我和弟弟便多有尴尬,不怕人笑话,我都上中学了还捡穿过姐姐淘汰的旁开门儿裤子,人穷志短马瘦毛长,当时中国家庭大抵如此,能混饱肚子已属不易,哪有闲心和能力讲究穿衣潮流?!世界上还有三分之二没解放的人民,节约每一分钱支援世界革命,如此考虑穿得破旧心里也平衡。
好歹熬到独立生活,下乡当“知青”,那一套兵团战士服不下身儿地穿了三、四年。老爸从牛棚出来,赶紧把他劳动锻炼穿的破棉袄赠送给我,并捎话说让我好好接受贫下中农再教育,脱胎换骨做社会有用的人,其实我也理解,他是让我裹个破棉袄跟上越穷越革命的潮流,我没辜负他老人家教诲,寒冬腊月都是穿这破棉袄混过来的,按当时流行的说法是“滚一身泥巴、练一颗红心”,如今这随随便便的个性、口无遮拦的言语、胡编滥造的笔下,应该与那破棉袄有关。
按说这份儿履历应该是我们那一代人的缩影,只是近几年撞了几回南墙才有所省悟;那年去省里开学术会,还像在家时一样,大裤衩子小背心、趿拉双凉鞋就出发了,可一踏进黑龙江省会展中心的.巍峨殿堂,立时感觉相形见拙相当不配套,因这身不和谐的扮相,连会都没开好,以致回到家还感觉郁闷。
还有就是每年五月末的哈医大研究生毕业论文答辩,学生们都很重视这学业有成的这一瞬间,我第一次去就没这感觉,穿着很随便,但一坐到考官的位置上,立时感觉不对劲儿,人家都衣冠楚楚,唯独我青衣小帽,夹杂其中犹“鸡立鹤群”,一看就知道是外聘教授,甭管学问多少,至少给人以不够重视的印象,自那以后每次去参考,都得先研究好穿着才敢出行。
再有就是那年去日本京都参加国际神经外科学会,虽然出国前也刻意修饰了一番,但仍没赶上国际潮流,人家国内专家都是藏青色或银灰色西服、衬衣领带、皮鞋铮亮,我们这些“外国”专家穿着多是“休闲、旅游”,印象较深的是一位德国专家,因为天热将上衣脱下搭在椅背上,待他发言按说穿衬衣、扎领带够规范的了,但他却赶紧套上西装才上讲台,无须讳言此时穿衣绝不是为了御寒,而是出于一种礼貌,可能他并没什么感觉,可我却体会到了差距。出了一趟国很为同胞们的随便汗颜,看来着装不是简单话题,它涉及到国体、教养、文化、习惯诸多方面。
早年曾经收治一位老军人患者,虽然年已古稀疾病缠身,却仍然精神矍铄,坐沙发都是正襟危坐从不后靠,给人以老骥伏枥的感慨,有次与其闲聊,他说这精气神儿都是被军装套出来的,少年从军自穿军装之日起就不敢随便,一辈子戎马生涯,穿出了军人的气势,由此体会到穿衣服的重要,难怪现在的孩子,上学伊始就要给弄身校服穿上,想必此举并非为了好看,更重要的是在规范孩子们的言行举止,因为穿了校服就代表你的学校。
按说我们这代人也是生不逢时,倘若从小就板板整整穿衣、规规矩矩上学、踏踏实实工作,或许都应该出息可大发啦,至少不至于像现在这样,到了知天命之年还得研究如何穿衣服。今夏单位办“百年庆典”,因为各科主任都是接待人员,专门定做了西装、衬衣、领带,虽然正值盛夏,被这身行头捂得“驴脸淌汗”,心里却美滋滋的,除了当东道主的责任所在,还有这西装革履的约束,让大家都变得彬彬有礼起来。
军人、警察、铁路员工早就统一着装,后来工商、税务、司法、银行诸多部门也都统一着装,整齐划一看着就那么舒服,由此想到教师、医生、记者、编辑们虽然公家不管也无要求,但千万别忽略、怠慢了自己,工作时间请着正装。
【请着正装散文】相关文章:
装麻烦散文07-11
落花请散文05-26
请随缘请珍惜情感散文07-13
经典散文:孙子的装法07-14
男士正装如何选择05-07
天使请分开散文03-02
请善待老师散文06-02
请不要忘记散文06-28
请帮我记得散文07-0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