会说话的脸面散文
老外学汉语之所以比我们学外语要艰难得多,皆因为我们的汉语言博大精深且变幻莫测。不要说有各种各样的方言,即使是纯粹的标准汉语,一句话、一个词乃至一个字,因为时间的不同或地点的不同或对象的不同或语气的不同等等,都会表达不同的意思,甚至与原意风马牛不相及,还可能南辕北辙。
例如:脸,作为人体的重要组成部分来说,人皆有之;并且因为它是一个人外貌特征最显著的标志,所以也是辨识人身份的重要根据。据说,唐朝之前,“脸”只指两颊的上部;到了唐宋时期,“脸”才表示从下颚至额头的整个面部。于是,脸就是面,面就是脸,不分你我,混为一谈,如白居易《昭君怨》中的“满面黄沙满鬓风,眉销残黛脸销红”就是如此。
然而,不知从何时起,“脸”和“面”组合到了一起,就变成了另外的意思。凡涉及到“脸面”一词,变成了大众认可、社会地位的寓意,其隐藏在背后的'即关乎到人格的尊严。这样一来,事情就更复杂了。即使两个字再分开,“你要不要脸啦”,说的也不是原来的那张脸;“这是给你面子”,也不是原来的那个面。是什么?一两句话说不清,理更乱。
自古以来,中国人特别讲究脸面,其实际是争得做人的尊严。用俗语说,就是“人活一张脸,树活一张皮”,宁愿不要性命,也要保住脸面。最极端的例子,要数明宣宗朱瞻基和他的二叔朱高煦。在明代众多皇帝中,朱瞻基是个性格仁厚、做事宽厚的一个。想当年,听说他要当皇帝,朱高煦在侄儿赶往北京登基的途中设兵伏击,朱瞻基没有计较;他当上皇帝后,二叔又鼓动诸王造反,朱瞻基也没有想杀二叔。反而,在朱高煦被软禁后,朱瞻基不仅没有为难叔叔,而且经常去看望他。某日,皇帝又抽时间来看二叔,叔侄俩在院子里并肩散步。忽然,一口恶气从朱高煦心中腾起,就想给侄子出出丑,让他丢丢脸面。于是,他伸腿便给皇帝使了个绊子,令猝防不及的朱瞻基结结实实地摔了个大马叉。这会儿,宣宗皇帝终于发怒了:你可以杀我,也可以推翻我,因为那是挑战的皇位,是一个职位;而今天,你挑战的是一个皇帝的尊严,一个人格的尊严。于是,朱瞻基令人将一口三百多斤重的铜缸罩到朱高煦身上,周围再堆积上小山般的木炭,然后点燃木炭,烧化铜缸……
作为生活在新时代的人来说,大可不必对脸面这么执着。然而,因为我从小受的是传统教育,再加之咱既没有多少钱,也没有多少权,碌碌无为走过了这么多年,只剩下这张老脸。所以,在日常生活中就养成了好要脸、讲面子的习惯,是属于“死要面子活受罪”的那种人。于是就有时委屈了自己、成全了别人,于是就私下里发狠、场面上又妥协。说到底,基本是与自己过不去,这也决定了自己终身成不了大事。凡成大事者,均不顾脸面,也可以舍弃尊严。比如越王勾践,就是一个很好的榜样,被万世传颂;比如你身边的某某,尽管没有成大事,但过得肯定比你好。
但回过头去想,比起那些不要脸的人,还是咱过的心安理得。
您说是吗?
【会说话的脸面散文】相关文章:
脸面抒情散文03-19
精选散文:说话的艺术04-16
嘘,别说话散文11-05
论会说话的经典散文05-29
说话问题散文随笔09-04
不会说话的爱情散文04-28
经典散文:樱花樱花请你说话03-01
对自己说话-抒情散文03-26
说话问题的散文随笔08-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