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农家书屋想到的散文
前段时间,在S村工作时,看到一处散发着浓浓书香味的地方,很能吸引嗜书人的眼球,那就是该村村部的一间农家书屋。书屋在村委会三层楼房的最底层,面积有20多平米,靠里面一堵墙有一半是书架的位置。书架共三节,每节均上下三层,并排靠拢着,每一格都标明着书的分类,有文学、历史、政治、法律、人物传记、农村种养技术、少儿读物等种类。但书堆得很零乱,没有按照分类来码放,横七坚八地躺在书架上,用手一摸还蒙了一层薄薄的灰尘。书屋的中央放了一张长方形的桌子,旁边放了十几把椅子,显然是为阅读者准备的。但我在该村工作近一个月时间,没有看到一个人在书屋静下心来看书,甚至站在书架前随意翻翻书的人都极少见。因为这个村正在开展征地拆迁工作,为了腾出场地调解矛盾纠纷,这里被村里辟为纠纷调解室。因此,每天进出书屋的人不少,他们大大咧咧进出书屋,吵吵嚷嚷在屋内大叫,压根儿没有把这里看成是雅致的书屋,将一处本应是幽静的看书的地方闹得俗不可耐。
每当书屋静下来时,我就会走到书架前翻翻各类书籍。其实,这些书籍中不乏好书,文学类中有脍炙人口的精彩篇章;历史书籍突出重点,简明易记;法律书籍都是针对农村情况写的,还举了许多案例;农村种养技术类书籍,很贴近实际,详细讲述了一些农村实用的技术,针对性强,对农民种养很有帮助……看到这些内容好的书无人问津,我确实为这些书遭到冷遇而难过,仿佛它们就像被打入冷宫中的红颜,受到的'是不公的待遇。
创建农家书屋,是文化部门为提高农民的文化素质,在农村普及文化、科学、法律知识而采取的一项有效的措施,是一条输送知识、丰富农村文化生活的重要渠道。但就我在该村工作所见,收效却甚微。农村这块文化相对落后的土壤,书籍并没有因为经济状况的好转而被重视、青睐,解决了温饱,而文化相对缺乏的农民,也在赶着时代的潮流,变得功利了。由此,我想这种情况在城市也许不容乐观。据了解,在急功近利的时代,为钱而奔波的人象过江之鲫,络绎不绝,趋之若鹜,而能静下心来看书的人却像秋后树上飘零的叶子,所剩无几了,能在闲暇时走进书店体味馥郁书香的人更是屈指可数。因此,许多实体书店因惨淡经营不得不郾旗息鼓地关门大吉,以至社会上常有“救救书店”的呼吁;就是能生存下来的,为了艰难度日,书架上也只是剩功能性的图书,比如教辅、美容、养生、健身、时尚类等书籍,而那些具有思想性,艺术性的书籍因不能带来立竿见影的经济效益,只好打入“冷宫”。书籍这个曾是人们获取知识和信息的重要载体,这个曾激发人们思考和想象的智慧之库,它的功能似在慢慢在消退,这不能不引起人们的深思和忧虑。
诚然,现在已进入网络时代,网上的知识应有尽有,而且查找快捷,一道幽光闪亮的屏幕,为多元、丰富、深刻的新时代增加了生活的层次和色彩,为人们学习提供了方便,对传统的纸质阅读造成了冲击。然而,书籍作为传统的阅读方式和获取知识的载体并未过时。据有关统计资料显示,当下,读书在发达的资本主义国家仍很时尚,年人均读书量远高于中国。法国为8.4本,日本为8.5本,韩国为11本,犹太人为64本,为世界之最。遗憾的是有五千年文明史的中国,人均读书量扣除教科书,一年不到一本。尽管这样,书店的数量还在急剧萎缩。有统计显示,伦敦拥有书店2904家,纽约7298家,东京4715家,巴黎6662家,而北京只有1800家。可见发达的西方国家,并没有因网络时代的到来,而冷落了书本,放弃了纸质的阅读,仍将其视为获取知识的重要途径,奉它为指路明灯,照亮人类的心路历程。而我们在经济建设取得巨大成就的情况下,读书的热情却越来越低,令人匪夷所思和忧虑。纵观古今,没有一个国家不是因为重视读书而成为强盛富有的,没有一个民族不是因为重视读书而成为优秀伟大的,没有一个人不是因为喜欢读书而成为一个有涵养、有知识、有所作为的人的。正像高尔基所说: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
在经济建设的大潮汹涌而来的时代,不希望书籍被潮水所淹没,而丢失了人类进步的阶梯。期盼人们在生活水平像芝麻开花节节高的今天,能重回纸质的阅读时代,人人手捧书本为增强个人素质和祖国的强盛而读书。使读书成为一道时代的风景。
【由农家书屋想到的散文】相关文章:
由《北京青年》想到的散文05-12
由月色想到失眠散文07-09
经典散文:由考生撕试卷想到的05-31
由一只鞋想到的散文08-19
由情人节想到的随笔散文08-17
由齐人之妻所想到的散文03-22
由情人节想到随笔散文05-24
由惜月飘零的进步想到的散文10-29
由教师培训想到的12-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