捡地软优美散文
地软是一种菌类植物,或者说是一种苔藓类植物吧。地软喜欢潮湿的地方,尤其是在雨后,在那窑背上,披覆了多年杂草丛里,往往就可以发现一片又一片的黑黑的小宝贝——地软。地软在我们艰苦的年代,常常成为我们的美味佳肴。在缺粮少油的贫苦日子里,吃野菜可以说是我们的家常便饭。我们吃过的野菜有荠菜,人罕叶,灰岧岧,白蒿芽,麻子菜,野小蒜,还有野蘑菇,像地软则更是我们喜欢捡拾的野味了。
捡地软往往是在一个雨后的天晴的日子,天地被雨刷洗一新,阳光暖暖,尚不毒辣。在春天的话,地软还不大见。尤其是在夏天,只要北方进入五月以后,气温就非常高烈。这时只要下上一场骤雨,而且雨不大长久,下下就停了,然后就是一轮艳阳高照,天气湿蒸湿蒸的,待到地面稍干,就可以到窑背上或者山涧杂草丛中捡拾那些令人喜欢的家伙了。这些家伙怎么平日不见,一到这样湿热的天气就钻出了地面。为了这个家伙的习性,我们常常爱问:这是为什么?可是在我们的《十万个为什么》里却并不见有对这个问题的回答。问大人们,大人们也难得见对这个问题的思考和研究,说不上个之乎者也。现在,我明白了,地软形状形似木耳,但是其质地柔软,与木耳不同的是木耳生于树木之上,而地软则生于地皮之上,故人们又称地软为地耳。称为耳朵者,是因为其形似耳朵,故以某耳相称。了解这个问题源于一次对木耳的观察。
一次雨后,我在路边慢走,忽然发现一些老树身上生出一些像耳朵状的家伙,出于好奇,走近一看,全是一些苔藓类植物,一层又一层,大概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木耳了吧!不过,这些木耳有的质地太硬,不是食用的料,但是有些木耳就相对柔软,很像买来的木耳的.样子。但是这样的东西不大多。也许在一些林区就有这样更多的食用木耳吧!这些木耳是如何产生的,我看其特点,就是树木内部的湿热之气形成的真菌。想到这一点,我马上对地耳的产生有了答案。其实它们产生的道理都是一样的,都是事物内部的湿热之气蕴育而成的菌类植物。可见,有些问题的解决还是需要通过一些实践观察才能知晓,科学研究上所谓的触类旁通其实就是讲得这个道理。联想《石钟山记》里苏轼对石钟山命名的来历的推断,就以自己的切身实践得出了一个道理:事不目见耳闻而臆断其有无,可乎?对地软形成之特点我终于有了较为直观的答案。
捡地软其实是一件很有趣的事情,孩子们三五成群,边走边聊,每人提着一个小塑料袋子,走出家门,似有小鸟离巢之意,个个欢喜雀跃的。他们走到山涧,就如鸟儿投向了大自然的怀抱一样。面对开阔的视野,起伏的山峦,还有那微红的太阳,恰似组成的一幅优美的山乡风情图一样。孩子们快乐无比,把对大自然的热爱和捡地软的任务巧妙地结合起来,融成了一幅更美妙的画。有时,往往当落日变成了绮丽的彩云时,孩子们这才提着满袋的地软高高兴兴地回家,他们的笑脸通红通红,犹如天边美丽的彩霞一样。
当然,当孩子们吃上了那地软做的饺子或者面条时,就如吃了一顿丰盛的美味佳肴。当然,在这样的美味佳肴里,也许还包含着孩子们那美美地享受劳动成果的滋味。在今天,孩子们再也不许用捡地软了,什么都是现成的,现在的地软,不仅有野生的,还有人工培植的,但是在这现成的生活里却总是少了很多的情趣和意义,这是即使有再多的金钱也是买不到的精神食粮啊!
【捡地软优美散文】相关文章:
捡地果莲散文06-12
捡木梓优美散文06-16
优美散文:爷爷的地04-21
孤独地坚守优美散文07-12
诗意地栖居优美散文02-18
一地落花优美散文07-09
捡菌的散文06-07
捡麦穗散文06-04
天寒地冻的火车优美散文06-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