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间云起散文
曾经听她的画友讲,当年,就是1982年,资阳文化馆调进一位小美女,又能画画、又会写毛笔字,梳两个小辫子,着一身白色连衣裙,好让人羡慕……匡晓英生在书香世家,绘画缘于家学,父亲在文化馆工作,那年接了父亲的班,就到了文艺青年们向往的工作单位,尽管有如此优越的条件,她还是始终保持着质朴、谦逊、好学的优秀品质不变。三十三年来,她先后进修于四川美术学院、毕业于四川教育学院美术系,受过专业的西画训练,后来又慢慢喜爱上了中国画,在工作之余,一直坚持不懈地临摹自学。2007年报名参加了四川省诗书画院研修班,在我的工作室学习了三年。每次上课她都要起个大早,从资阳赶车到成都,上一整天课,又从成都赶回资阳。她的这种精神也影响着她身边对中国画喜爱的资阳朋友们,之后他们邀约又按照同样的作息时间来成都上课。这种学习精神让我感动,值得我学习。
匡晓英是位为人正直、质朴,学习孜孜不倦的画家,她做实事,不张扬,不说大话。正是这种品德,使得她的作品笔墨厚重、朴拙、大气,没有轻浮和油滑,带有一种朴厚之气。可能就是古人说的“画如其人”吧。然而,这点可贵的笔墨之气,也是在她的勤奋学习、不断追求的过程中,慢慢地体现出来的。
她的作品用笔大气、笔墨丰富,不拘泥于小节、注重整体。从《山间云起》中就可以看到作品的构图简洁、完整有趣,并以中锋用笔,厚重肯定。疏密有致的松林与山间白云掩隐着小桥流水、山亭文士,这些笔墨语境的运用,较好地传达了中国文化特有的古意山水情怀。而《家在青绿山水间》这幅作品是以古法描绘的崇山峻岭、松林幽深、烟岚萦绕的雄伟与秀美的精神家园。用干、湿、浓、淡的笔墨变化,相互渗合,形成了丰富的笔墨层次,而不拥堵,表现出大山怀抱下的苍翠与丰茂,虽无着色,“绿”意尽在其中。作品《知音》大的`构图很简,就两部分,上半部不着一物,空灵宽广,与下半部形成对比,而几行竖款书法,承接了天地之气,既增加了文气也庄重了画面。为了整体和氛围的营造,将画面处理得朦胧化,使苍松、溪水、山亭掩在迷蒙的雾霭之中,穿过松林,我们的视野被引至深处的亭台,亭下两位文士,仿佛在弹琴听曲,显得十分幽远且与世隔绝。我们仿佛感受到松林下的远古、高洁……
这两年,匡晓英对中国山水画又有了更深的理解和认识,又开始注重写生和临摹,她知道笔墨功夫需要长久的锤炼,而师造化,师我心更需要不断学习,还需要有对生活观察理解的点滴积累。我国古代画家,很早就发现笔墨是一种非常丰富的抽象语言,他们在画画的时候,侧重追求笔墨的趣味和笔墨承载的抽象表现。甚至从某种意义上说,传统画家笔下所画的物象,都是一种“载体”。他们终极目的不是要追求外物,而是要通过描绘物象展现自己内心。
所以,中国画是需要“载体”的绘画,讲究“形神兼备”,不走极端。得意忘形,而形在心中。仅有一点笔墨功夫也是不够的。笔随意走,意从物生。笔墨精神、笔墨意趣还必须依托在“形”上面,形与笔墨是不能分割的统一体,二者不可偏废。古人的笔墨玩弄得比我们讲究,理解也深刻,但他们却从不把“形“和“神“对立起来。正所谓“皮之不存,毛将焉附?”中国画画家自然也要讲绘画基本功、美学修养、审美情趣以及对笔墨的驾驭能力——既绘画基础,基础是垫脚石能让你登高、望远……
从画册中的写生作品和2015年入围四川省“大山大水大美四川”美术创作展的《古镇遗韵》可以看出,她又有了新的开端,相信匡 晓英在她的艺术道路上一定会走得更好!
【山间云起散文】相关文章:
秋意的山间散文07-11
在那山间的散文03-27
云起云落花开花谢经典散文07-01
描写山间美景的经典散文09-09
坐看云起散文随笔07-26
山间的牵念散文随笔08-25
一起看云去优美散文05-26
绿水青山间优美散文06-18
山间桃花正芬芳的优美散文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