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精选 百文网手机站

漫议散文

时间:2021-07-09 20:28:45 散文精选 我要投稿

漫议散文

  一、

漫议散文

  由于阅历的不同,知识积累的不同,生活层面的不同,作家作文的形式和内容也就不同。这样也就构成了散文创作的多样性。不能要求每个人都写成文化大散文,或写成精短美文,或写成哲思小品。不能说会写文化散文的就是大手笔,写短散文的就是雕虫小技。有一段时间将写家庭生活小事的“小女子”批得不轻,原因是她们的作品有损于散文的形象。散文应当是一种什么形象呢?批的结果是这些小女子的书卖得更火,读者买账。这也如同批余秋雨一样。

  散文界什么都想往外推,只将自己的大门把得紧紧的,结果只会造成观众寥寥的景象。而实际上散文的门不是什么个人意志能够严守的。社会都在发展着,文学会越来越逼仄吗?

  现在又有了一种现象——现象是会经常出现的,这才是正常现象,一些自以为走在前面的人,将以往的文章统统视为了传统的写作,唯以为自己的(或自己发现的)是先锋的。也许这些作品确实是先锋的,有新鲜感,有引导意义,但回过头去就会看到,散文何时不在变革着发展着?什么时候出现了“新生代”,新生代后面出现了“晚生代”,晚生代后面又会出现……代。

  可以说,后面的总是比前面的好,但不一定可以说前面的就都不好。我们提倡出新,高兴先锋散文,但不要忘了构成散文大厦的厚实的基础。先锋也是立足于这基础之上的,而不可能是海市蜃楼,或本就是海市蜃楼,经不住时间的检验。

  散文的多样性是多样的作者创造出来的,多样性是兼收并蓄,多样性构成五彩缤纷。

  二、

  精短美文的精短两个字很有些说头,既短又要精,确不是好操作的。很多精明人都去写了长文,谈谈事件、谈谈感想、说说过程,只要整体上把握的好,成功率还是不低的。

  最短的诗和最短的小说也是最难写,不少人知晓了这个难就去写了长小说长诗,有些芜杂和累赘就不显其间。这就像穿了长袍子,袍子里边有什么不足,身体上的也好,衣服上的也好,都会遮掩起来。舞台上的魔术师甚至在袍子里藏了大小不等的.瓶瓶罐罐。如此让人觉出袍子的美妙来。袍子短了就成了小袄,就会一不留神露出什么“小”来,变点什么就更加难了。选美都有泳装上场的一关,就是让丑无法遮掩,把美展现出来。

  经营短散文的作家是知难而上。但并不是所有人都越过了这个难而成功了,成功的是智者。不说十八般武艺都上过手,起码在其他行当操练过了。比如不少高手来自于诗界和小说界。这样的高手越多,对散文的发展越有利。

  精短美文在概念上一直有着这样那样的争论,我们现在提到的精短美文同以往的纯粹的抒情散文有所不同,一味地攻取抒情散文,可能会愈加感觉到“抒情”的局限性,读上或写上十来篇自然就有乏味的感觉,纯粹的抒情不是散文的方向。

  时代在变,社会在发展,散文也在发展,如果单把抒情散文放在精短美文的篮子里,这只篮子就不可能色彩缤纷。之所以接纳生活随笔、哲思小品、读书笔记,是因为:一,作者很好地利用了文字,语言充满鲜活的智性和搞笑的幽默;二,作者对问题的把握和总结,往往让人拍案称道;三,题材的新鲜感吊人胃口,趋疑下读。

  散文的精神性还是有一说的,人生于世必有信念支撑,这种信念当反映到散文中,从中发散的生活理念,信仰崇尚,应该有精神内涵,精神就是散文的骨质。

  智性最能显示出一个人的聪慧,这种智性即是对语词运用的灵动性,对人生观察的透彻性,对感觉碰撞的灵犀性。因而抓取题材就有独特的视角,洇一点而散全豹。

  再就是文化的意味,一场主题是“紫禁城”的时装展演,把中国宫廷文化体现在时装上,云蒸霞蔚、大气磅礴,文化的意味浓浓袭来,感到设计者的匠心独运。当然,我们要求散文的文化味并不一定要这样张扬。尤其是精短美文的写作,那种文化味往往是在字里行间弥散出来,仿如优雅的酒吧,清静的、温馨的色调,如烟如缕的音乐,让人陶醉其中。这种文化味的流动和含纳体现着作者的精神气质,它排斥故作矫情的东西。

  在写作的追求中,每个人都会有一个过程,有的人过程很长,爬行了半天还没上坡,有的人没用多长时间就到达了坡顶。这里边有运气,有被发现、被推出的偶然性,但更多的是自身所造就的必然性。

  三、

  前些时去大别山,走向许世友将军墓地的路上,总见一些孩子向路人推销手中的鞭炮。我问一个六岁左右的孩子,为什么要买他们的鞭炮。“因为许将军爱热闹啊!”快到墓地时果然听到了鞭炮的声响。

  这使我想到了那年去看沈从文,也是一个个的孩子,举着刚刚采摘的野花说:“送把花给沈爷爷吧。”沈从文的墓前便堆放了一丛丛的乡间小花。

  而西湖边上的苏小小墓,游客们竟是拿了硬币,往圆型的墓顶上粘,那些硬币是很难粘上去的,纷纷从墓上坠落下来。苏小小看重的不是钱财是爱情。

  一个将军,一个文人,一个歌妓,身份不同,经历不同,性情不同,巧合着人们对他们的理解和表达的方式。细想起来,意韵深涵。

  只要在生活中架好视角,散文就会在不经意间慢慢走来。

  作家贾平凹的字画很有些市场,能得其一幅则不失为乐事。据说一次文学活动中,某君初次见面就向老贾索字,老贾只是憨厚地笑着说:“对对。”你再强调,他还是“对对。”结果是当时没得结果,后来有没有我就不知其详了。那么多人,每人都要一幅,如何让老贾应付得了。再说,向名人寻求墨宝,掏点润笔费也是对人家劳动的尊重。老贾一方面挑灯笔耕,收获文学之秋,一方面又得墨海弄潮,争渡艺术彼岸,如何得顾给一拨拨的人完成所请之命。答应了,应接不暇,不答应又得罪人。可真是为难了这些名人们。贾平凹用了“对对”,则显得妙极。对,就是不错,承认你的要求是对的,但能不能、什么时候落到实处,并没有实质性的结论。

  后来得知,这个“对”是关中地区的口语,还不是人家老贾的发明。

  我的出生地也有个口语,是“着着”,你听了也不错。不管是你提的建议还是你说的事情,一个“着”字,也是应和了你。这同另一个地方的“是是”差不多。而中原人说话则是“中中”。这样好也不好,好的方面,是对你说的事中则中,不中则不中,很明确;不好的是,直来直去,没有缓冲之地。

【漫议散文】相关文章:

普通话考试说话范文:漫议终身学习09-23

2015普通话考试说话范文:漫议终身学习09-29

普通话水平测试考试说话范文:漫议终身学习09-22

普通话水平测试考试说话范例:漫议终身学习09-27

优美散文精选:琥珀散文09-04

我是散文迷散文04-02

奉献青春散文经典散文07-11

散文阅读-优美散文03-12

优美散文精选:琥珀散文03-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