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随笔 百文网手机站

知了散文随笔欣赏

时间:2021-07-07 16:01:39 散文随笔 我要投稿

知了散文随笔欣赏

  知了,学名蚱蝉。不同地域还有不少小名,比如罗锅、麻寂寥、爬拉猴、寒、蟪蛄……举不胜数。只能说明它混的地面儿广,知名度高。

知了散文随笔欣赏

  年幼时酷爱知了,是因为可以和小伙伴们一起玩它;再有就是特别美味,“油炸知了”“椒盐知了”想起来就让人咽口水。所以,经常和小伙伴趁夜捉知了。拿着手电筒,抱着罐头瓶,在村外的小树林摸索。知了多数也是天黑才行动的,从泥土里爬出来,顺着树干往上爬,找个它认为牢靠的地方脱皮,从而展翅高飞。被光束一照便一动不动,我们轻易的把它放进瓶子里。第二天或变成我们的美食,或供小伙伴玩耍。

  随着慢慢长大,不再喜欢玩虫或鸟,对吃知了也渐渐失去兴趣。但每到夏天,那从清晨到深夜孜孜不倦的“吱——吱——”啸叫声,吵得人厌烦。尤其是在你思考重要问题,或是想睡而睡不着的时候。有时候都想抓只知了严刑拷问,它白天黑夜的“吱吱”叫,叫的什么,知了些什么。当然,我没有实施,即使拷问也语言不通,也没必要跟它较劲。

  后来读了法布尔的《昆虫记》,发觉知了是个有意思的小东西。禁不住又查阅关于它的资料,越发觉得它了不起。原来它从卵到成虫需要在地下挣扎长达四年的时间,蜕变成蝉蛹后才历经辛苦钻出地面;爬到高处再忍痛脱皮羽化成蝉,雄蝉开始抱着树枝没日没夜的呼唤,同时用腹部的针在树枝上钻孔;等雌蝉收到信号与它交合后,便把它们的爱情结晶——卵子储藏在树枝里,它们的生命也就到了尽头。而在这样艰难的过程中,不能排除发生意外的机率。比如被那个孩子捉去玩,或是变成类似“油炸知了”的美味;在爬行和蜕变过程中遇到天敌,同样会沦为食物或夭折。如果说知了几经艰辛最终可以一飞冲天是种幸福,那这种幸福的时间最长也就一个多月。难怪法布尔会在文末写:“四年黑暗的苦工,一月日光中的享乐,这就是蝉的生活,我们不应厌恶它歌声中的烦吵浮夸。”

  蝉在古代是纯洁和永生的象征,富有灵性,所以常有人做饰品寓意一鸣惊人。也有作为“玉含”放在死者口中陪葬,意思是人死后,不食和饮露,脱胎于浊秽污垢之外,不沾污泥浊水。历代文人的词句里,知了也是常客。唐朝孟浩然写的“日夕凉风至,闻蝉但益悲”诗句把颓废心情描述的淋漓尽致。南朝王籍那句“蝉噪林愈静,鸟鸣山更幽”写出山的幽静、深邃,被誉为“文外独绝”。很明显,蝉本身是表达不了任何感情的,正如宋朝杨万里说的“蝉声无一添烦恼,自是愁人在断肠”。说直白些,无论是悲凉还是聒噪,都是墨客们触景生情,借“蝉”发挥罢了。然而,知了在文人的眼中是纯洁的,乐观的,德行高尚的;尽管有时候悲情些,生命力还是极强的。

  知了的.一生曲折而短暂,先是蛰伏地下历练,后来蜕化冲天一鸣惊人。难怪有人把它当成励志故事,演化成另一种修行。继而把它的习性与佛家的禅定联系到一起,甚至“知了”这个名字都可以分开理解成“知”指大智慧,“了”指放下。只是这么深的含意它只怕不会知道,反正我是一知半解。关于知了这名字的来历有多种说法,最接近的大概是因为它的叫声。如果让我理解,我倒喜欢把它分析成“知足常乐,了然于心”。

  客观说知了只是昆虫,一百多万昆虫中的一种。它汲取树枝中的汁液,对植物来说还是害虫。而生活中它却套着各种光环——象征永生的灵性玉蝉、墨客们抒情的咏蝉、童话里声音嘹亮的歌唱家,还有少不了的食用、药用价值。这么说,知了还是做为人们的朋友多些,虽然它有每次听起来并不悦耳的啸叫声。面对困境时我们可以想想知了的经历,不管未来多么渺茫都把心放宽,着眼于蓊郁的枝叶之外的广阔蓝天……无论生命的长短,作为的大小,都要珍惜当前,认真生活每一天。

【知了散文随笔欣赏】相关文章:

知了知了经典散文07-31

优美散文随笔欣赏04-13

在路上散文随笔欣赏05-30

爱情散文随笔欣赏04-02

错位散文随笔欣赏06-14

散文随笔欣赏:面具07-13

青春散文随笔欣赏07-13

知了知了杂文随笔08-15

烟雨江南散文随笔欣赏06-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