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散文 百文网手机站

报赧大地经典散文

时间:2022-10-05 11:14:46 经典散文 我要投稿

报赧大地经典散文(精选10篇)

  在日常生活或是工作学习中,大家都不可避免的会接触到散文吧?散文的宗旨是文笔一定要优美,文章一定要流畅。“形散而神不散”。那么,你会写散文吗?下面是小编精心整理的报赧大地经典散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报赧大地经典散文(精选10篇)

  报赧大地经典散文 篇1

  学校的劳动周我很幸运的被分配到花房工作。花房是一个大型的花卉种植基地,在里面我见到了火红的玫瑰花、含苞待放的嫩绿色菊花还有各种色彩鲜艳形态殊异却叫不上名字的花朵。

  在花房的工作是一次亲近大地的好机会,平日在教室里四平八稳的一心只读圣贤书,很少能去亲自体验下地劳动的真切感受。花房的老伯伯面容祥和慈蔼,说话的字里行间都透露着一股质朴平和的气息。也确实是这样,亲近大地的人不可能用太过华丽的辞藻表达自己的思想逻辑。农民作为我国一个庞大的群体,黄色的土壤养育着他们,每天都和大地进行亲密接触,从骨子里就充溢着一股厚实劲。

  人们喜欢把大地比作母亲,是因为大地是人类始祖千年前的魂魄所在。按照荣格集体无意识来说,现代人乃至以后未来的人类,都会在记忆深处留存着祖先给我们预存的潜意识基因。因此无论你身在何处,只要离地面越近就越有一种莫名的安全感。试想一下,身处万仞高空的飞机上抑或是在一栋摩天大楼的顶层进行办公,会比脚踏实地的赤脚站在苍茫无垠的大地上更有安全感么?

  我对大地最初的印象驻留在小学三年级之前。由于当时父母在外地工作,所以照看我的工作便落在了爷爷奶奶身上。那时爷爷只有五十多岁,和奶奶一起工作在火车站的食堂里。每当中午食堂忙的不可开交,我就被安置到屋后一方种满了各类绿色蔬菜的园地里玩耍。这里还有两颗身形颀长枝叶葱茏的参天大树,夏天时我总喜欢躲到它的树荫下乘凉休憩。这是一片和鲁迅笔下所描绘的“百草园”同样妙趣横生的地方。小时候总觉得在这里玩的时间太少,往往玩到兴致上被爷爷奶奶招呼吃饭的声音所劫掠。童年的好奇心常常驱使我掘地“三尺”把隐匿在其中的虫豸全部挖出来,然后一个个放在掌心上屏气凝神仔细端详它们的活动。如果被挖出的昆虫体型不大,我还会额外“赏赐”它们去蜘蛛家里做客,不过那些弱小的昆虫大多是被裹上一层白色的丝质外套惊恐万状的被蜘蛛一点点拖入花丛深处。现在想想,小时候的做法还真是残忍,对不起了,童年的小伙伴们。有时,我会匍匐在地上用手不厌其烦的把一只只黝黑的蚂蚁装进塑料瓶里,然后拿着它和对门的小朋友交换自己想要的东西。这一劳动过程会把手变得又脏又臭,但我却总是乐此不疲。坐在自习室里静静的思忖片刻才发现,其实每个小朋友都会有这么一段“不堪回首”的经历,一个人一生中总要与大地发生点什么故事,即使浑身泥土狼狈不堪,也没有什么好责备的。这片略显粘稠的潮湿土壤,承载着我记忆深处挥之不去的重要组成部分。

  在花房工作的第二天才切实感受到大地的苍凉遒劲。为什么庄稼汉子的臂膀总是浑圆孔武?为什么西北农民地处沙漠戈壁等恶劣环境仍然拥有弥坚旺盛的生命力?因为每天在与大地的抗争搏斗使他们从中汲取到无穷的力量,健硕的身材甚至可以媲美古希腊神庙中的人体塑像。由于使用锄头的方法不当,我的双手被磨出了两个黄豆般大小的水泡,手指与掌面相接的地方也被磨出了一层薄薄的茧子。报赧大地,从祖辈至今不过三代,我却早已丧失掉了纵横捭阖于厚地沃土间的能力,双手在触碰到褐黄色长柄的锄头时,亲切感和陌生感一齐涌上心头。四十年前,爷爷曾用自己勤劳厚实的双手耕耘在黄土梯田间,用自己坚实宽大的肩膀支撑起这个略显简陋却不失温馨的大家庭。为了寻找爷爷当年对这片土地的情感,我在中秋特地回了一趟老家,在一辆带有历史质感的自行车的陪同下,向着田野深处去追寻那种久违的亲切感。

  通往黄土梯田的道路崎岖难行,在风力搬运的作用下,路上堆积了一层厚厚的黄色尘埃。一路行来沙尘弥漫,连呼吸都觉得困难。在一个斑驳的木质房子处转弯便进入一条狭长小径。接下来的经历有点像陶潜进入桃花源的梦幻奇遇:“复前行,林尽水源,便得一山,山有小口,仿佛若有光。便舍船,从口入。初极狭,才通人。复行数十步,豁然开朗。土地平旷,屋舍俨然,有良田美池桑竹之属。”又骑行了大约十五分钟,经过一个转角后见到了令人惊艳的一幕,之前狭长逼仄的通衢在这里戛然而止,取而代之的是一片广阔无垠的苍茫天地。在地质学上,这里属于千沟万壑典型地貌的黄土高原,环顾四周,不禁被大自然鬼斧神工的力量所折服。道路两旁的狗尾草在微风的轻抚下摇曳着曼妙身姿,像极了水中荡漾开来的朵朵涟漪。我的双眸此时变成了一台高清摄像机,像饕餮吞食般想把眼下的美景尽收眼底。这里算是沃野的最深处,因此人际罕至,四野阒然。把车子倚在路旁一棵白杨上,独自走进这片阶梯状的高坡,打开手机里唯美柔和的钢琴曲,潺潺乐声与大地美景交相辉映,相得益彰。沿着一条蜿蜒曲折的小路走向坡顶,涔涔汗渍浸湿了大半上衣,。当我气喘吁吁终于到达顶点式,回首俯视脚下错落有致的村镇屋舍,心中舒畅愉悦的情感溢于言表。既然说不出来,那就用最原始的方式释放心中的激情吧。我用力吸了一口清新如洗的空气,然后似狻猊怒吼把心中积蓄已久的情绪全部宣泄出来。大地母亲在我心里就是这样一个拥有宽广胸襟,慈眉善目的形象,不论你有多少忧虑烦恼,她总是面带祥和的笑容听你娓娓道来。

  随着时间的推移,我离大地的距离也越来越远。但这不正是祖祖辈辈人所期待的吗?加官进爵,峨冠博带,远离这片生我养我的土地。大地是宽厚忠恕的,不会计较什么,只会把自己的一切毫无保留的全部奉献给人类。自己则在忙碌之后独自看着日月沉沦,花开花谢。梦里有时还会回到那个沟壑纵横的黄土高原,在上面和小伙伴们追逐嬉戏,开怀大笑。站在教学楼上,通过窗子目光炯炯的看着校园后还未开发的大片荒凉土地,想到自己以后可能还会继续深造下去,不禁低下头思考起来:人为什么总想要朝着天空向上飞翔?因为人的灵魂是向上的;人为什么总想要亲近大地?因为人的最后归宿就在这里。

  在花房劳动的间隙,我孑身一人站在一片视野开阔的平地上,额头微微上仰十五度,目光深邃的看着如湖水般清澈透明的蔚蓝苍穹,心里嗫嚅道:“大地母亲,请原谅我在你面前笨拙迟缓的表现,经过几代人的不懈努力,我体内来自遥远始祖的大地基因早已被慢慢稀释,变为喧阗城市中芸芸众生的一员。在未来,我还会继续远离这里,去北京,去上海,去一个铺满柏油马路,高楼林立的现代化大都市。我知道这样可能会让您倍感孤寂,但请您不必想念我,因为终有一天,我会在冥冥的指引下再次回到您的怀抱,直至地老天荒。”想到这,我用手捧起一抔黄土,嘴角露出一丝愧赧的笑容。

  报赧大地经典散文 篇2

  在村庄的四周,是大地。某种程度上说,村庄只是海上的一座孤岛。我把大地比喻成海的平面是有依据的,在我的老家,唯一的地貌就是平原,那种广阔的、无垠的、平整的平原。这是横平竖直的平原,每一块土地都一样高,没有洼陷,没有隆起的地方,没有石头。你的视线永远也没有阻隔,如果你看不到更远的地方了,那只能说,你的肉眼到了极限。这句话也可以这样说,你的每一次放眼都可以抵达极限。极限在哪里?在天上。天高,地迥;天圆,地方。

  我想我很小就了解了什么是大。大是迷人的,却折磨人。这个大不是沙漠的大,也不是瀚海的大,沙漠和瀚海的大只不过是你需要跨过的距离。平原的大却不一样了,它是你劳作的对象。每一尺、每一寸都要经过你的手。“在苍茫的大地上”——每一棵麦苗都是手播的——每一棵麦苗都是手割的——每一棵水稻都是手插的——每一棵水稻都是手割的。这是何等的艰辛,何等的艰辛。不能想,是的,不能想的。有些事情你可以干一辈子,但不能想,一想就会胆怯,甚至于不寒而栗。农业文明时代,为什么统治者的基本策略都是愚民?有道理的——只有愚民才能使农业文明有效地延续下去。农业文明是不能允许农民有“个体”、有“思想”的,不能。一旦有,大地就会摇晃。所以,农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机械化和电气化,而摆脱农业文明的根本却不在机械化和电气化,而在不再愚民。

  庄稼人在艰辛地劳作,他们的劳作不停地改变大地上的色彩。最为壮观的一种颜色是鹅黄——那是新秧苗的颜色。我为什么要说新秧苗的鹅黄是“最壮观”的呢?这是由秧苗的“性质”决定的。秧苗和任何一种庄稼都不一样,它要经过你的手,“一棵一棵”地、“一棵一棵”地、“一棵一棵”地插下去。在天空与大地之间,无边无垠的鹅黄意味着什么?意味着大地上密密麻麻的,全是庄稼人的指纹。

  鹅黄其实是明媚的,甚至是娇嫩的。因为辽阔,因为来自“手工”,它壮观了。我想告诉所有的画家,在我的老家,鹅黄实在是悲壮的。

  我估计庄稼人是不会像画家那样注重色彩的,但是,也未必。“青黄不接”这个词一定是农民创造出来的。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个世界上最注重色彩的依然是庄稼人。一青一黄,一枯一荣,大地在缓慢地、急遽地做色彩的演变。庄稼人的悲欢骨子里就是两种颜色的疯狂轮转:青和黄。

  青黄是庄稼的颜色、庄稼的逻辑,说到底也是大地的颜色、大地的逻辑。是逻辑就不能出错,是逻辑就难免出错。在我伫立在田埂上的时候,我哪里能懂这些?我的瞳孔里头永远都是汪洋:鹅黄的汪洋——淡绿的汪洋——翠绿的汪洋——乌青的汪洋——青紫的汪洋——斑驳的汪洋——淡黄的汪洋——金光灿灿的汪洋。它们浩瀚,壮烈,同时也死气沉沉。我性格当中的孤独倾向也许就是在一片汪洋的岸边留下的。对一个孩子来说,对一个永无休止的旁观者来说,外部的浓烈必将变成内心的寂寥。

  大地是色彩,也是声音。这声音很奇怪——你不能听,你一听它就没了,你不听它又来了。泥土在开裂,庄稼在抽穗,流水在浇灌,这些都是声音,像呢喃,像交头接耳,鬼鬼祟祟又坦坦荡荡,它们是枕边的耳语。麦浪和水稻的汹涌则是另一种音调,无数的、细碎的摩擦,叶对叶,芒对芒,秆对秆。无数的、细碎的摩擦汇聚起来了,波谷在流淌,从天的这一头一直滚到天的那一头,是啸聚。声音真的不算大,但是,架不住它的厚实与不绝,它成巨响的尾音,不绝如缕。尾音是尾音之后的尾音,恢宏是恢宏中间的恢宏。

  大地在那儿,还在那儿,一直在那儿,永远在那儿。这是泪流满面的事实。

  报赧大地经典散文 篇3

  今天,我以一位农民的身份阅读大地,我使用一把叫锄头的工具与大地进行深层次的交谈。

  我用锄头打开大地如同我打开一本书的书页。我阅读的每一行文字就是我眼前的小麦和豆苗。我从这些文字中读出大地的一些端倪,我没有说我会通过这些文字读懂大地,能读懂的也许就那么一点点,因为大地太广博,太深厚了,我不可能一遍就能领略其全部。

  我从文字中读出大地的丰富。大地的怀抱里藏着许多秘密,它把这些秘密一点点公开,就像书需要一行行一页页去看。今天阅读到大地是一个颜色库,那真叫五彩缤纷。春风的手从大地的口袋里一摸,摸出一把颜料涂在植物上,于是我们看到红的花,紫的花,蓝的花。春风是一个顽皮的小孩子,他又掏出点绿色、黄色,像过生日把蛋糕涂在人脸上一样,把大地抹成一个大花脸,但这样的大花脸人们喜欢。

  从这些文字中我读出厚德载物。小麦也好,豌豆也好,草也罢,苗也罢,大地一律把它们承载,养育着。大地可不是一个个性吝啬,趣味单调的人。如果只有一种颜色,那生活是多么乏味呀,简直憋死了,闷死了。冬天就那么白茫茫的一片,时间久了,大地不干了,于是翻过了冬天这一书页。春天来了,大树小草生长在大地上,昆虫和小鸟生长在小草和大树上。总之是大地厚德载物。

  从这些文字中我读着一首诗: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这首诗倒过来读也成立:秋种一粒粟,春收万颗子。小麦、油菜都是秋播的。春末夏初,这些籽实就要收获了。农民们在整理着镰刀和扁担,准备把希望收割,让丰收从自己肩膀这条不太宽广的路上走回家。如果从播种到收割是一首诗的话,那么这首诗我今天写的是中间一行,播种已过,收获尚早,我用锄头丈量它们之间的距离。

  我小心地锄着地里的苗,三句话不离本行,我就像批改学生的作业。大地其实就是一个偌大的作业本,写满了春天的作业。我认真地批阅着,哪些苗需要扶正,我用锄尖慢慢的挪一些土镶上,使之不会歪斜。我怕伤及每一个小苗的根部,怕影响一棵苗一生的生长。但对于草我是毫不吝惜的,一锄头就将它连根除掉,实在不行,我会弯下腰用手将他们拔掉。如用红笔在错题上画一个大大的“ד字,是宣判过去,更是警醒将来,这儿不是长草的地方。

  我是弓着腰和大地交谈,这是农民与大地交谈的正版方式。自古至今,面朝黄土背朝天是农民的古训。不是农民过于谦卑,是农民懂得感恩。唯有农民感恩大地,日出而作,日入而息,他们世世代代耕耘在大地上,大地赐予他们充饥的食量和温暖的棉衣,大地赐予他们解渴的泉水和灵性的茶叶。所有庄稼成熟时都低下头俯身大地,麦穗是,稻穗也是。粮食感恩大地,农民感恩粮食,所有农民在劳作时都是俯身大地的。难道不应该吗?

  阅读大地其实是阅读一本浅显而又深奥的大书。浅显部分我们看到红的花,绿的草,翩然的蝴蝶。但深奥的部分是不容易看懂的,如读一本古典,我们需要翻资料,查字典,灯光下,我们甚至愁眉苦脸,百思不得其解。读大地深奥部分是需要巨大付出的,烈日下,我们不仅用锄头叩问,我们还要用汗水叩问。大地怜悯,不浪费一粒种子,当我们的汗水落入大地,大地误以为是一粒粒种子,于是我们的汗水在大地里生根、发芽、开花、结果,汗水结果的时候,我们才真正读懂了大地。

  为了读懂大地,虔诚地阅读大地,与大地做一次倾心的交谈,我卸下一介书生的装束。妻子拿来了太阳帽,我没要,我独自找来一顶麦秸编织的草帽。因为大地认得麦秸,也就认得戴麦秸帽的人。一本书没有读完,太阳落山了,我把这一页折叠起来明天再读,然后用锄头荷着夕阳回家。

  报赧大地经典散文 篇4

  陶是老祖宗的神器,千百年来逗人喜爱。陶源自大地上的泥土,蕴含着万物骨殖,历经炉火锻造,饱含着先民对大自然的崇拜,陶纹中散发出对岁月的理解。后来,先民们有了更高的温度,烧制中经高温加釉而更有质感,于是得到了宏大视野的命名:CHINA,我们称作陶瓷。我喜欢陶瓷,用陶壶沏茶,用瓷杯品饮,陶瓷之间,上下几千年,山水又相逢,清香袅袅,自然舒畅,一时天地宁静,时空沉湎,世界空灵,感慨而向时间致敬。

  我是爱茶之人。说不上对茶的研究,时间久了,却饮得出些茶的韵味。沏一壶茶,三两只瓷杯,正好独处时自娱自乐,小聚时相视分享。有朋友送我一包茶叶,产自武陵山脉,茶树野生于千余米雪峰之上,稀稀疏疏的,全然不成产业的气候。朋友的表姐住在大山之上,每年上山采得嫩芽三五七八斤,土法杀青揉捻,用偌大的柴火铁锅炒制。这茶本是绿茶的基叶,却被制成了红茶的汤色。自然,茶叶的视觉并无奇绝,颜色也普普通通,一片片茶叶随意弯曲勾连,粗细都有自己的个性,没有毛尖的纤毫毕现,没有龙井的柔嫩厚实,没有碧螺春的慵懒缱绻,也没有铁观音的散乱蓬松,全然没有那些有名头茶叶的章法,单就是一个羞涩质朴的山间女子。这茶却独妙,胜过一些数千元上万元带着字号的名珍贡品。拉开自封袋,一股草叶般的清香漫溢而出,轻轻吸吸鼻子,始觉茶香的底蕴,其实是嫩叶的香,是春天的香,是嫩叶在春天里,雨过天晴后复合泥土的馨香,淡而柔韧不绝,深而意蕴绵长。那种香,也是麦香稻香米香草香叶香的复合,才有这么醇厚绵长,才有这么清丽诱人,让人舍不得去沏泡它的汁液,却又很想一饮而后畅,形神俱为它所迷。

  朋友将茶送我,交代了一句话:这茶要留着自己喝。只饮得一杯,便知道这茶的珍妙之处。这茶的汤色,是阳光的金,中和了青草的翠绿,又加了嫩芽的鹅黄,是色谱上难以找到的黄红,这种汤色,或可以叫做高山黄,或又可以叫做大地红,红黄之间,汤水极清明澄亮,盛在杯里静若处子,端在手中晃若明月。凝神静气间,看着这茶色,满耳的静噪顿然沉寂,不知道是要将这茶饮入口腹,还是这茶要将人消融到无形。对着这茶汤,我发呆了很久。茶香经热水释放,在水汽升腾中,这香先是一点点洇开,仿佛挣破了什么方才弥漫开来,冥冥之中又似有一簇茶花在眼前悄然绽放,茶香和水汽凝合在一起,任由香气逐渐浓郁。它慢慢穿透我微闭的眼,曲径通幽地潜入肺腑,让我满身通透地香盈起来。缓过神来,轻抿一口,似一团温热的凝脂,先是在舌苔上稍一停留,任它刺溜入喉,又缓缓经咽抵胃,极是顺滑,极是圆润,极是舒坦。这团温润中,我还察觉到柴火的余味,那是一片片嫩叶在铁锅烈火中逐渐温软,在铁与火炙烤中永生的决然。我知道,这茶定然是长在一片向阳的丛林之中,茶树的枝干必是历经了多少年的风霜雨雪,这才将天地日月的菁华集于一身,无苦涩,无腥膻,不浓一分,也不淡一厘。茶一入腹,便觉沉实,仿佛自己顿成了一棵茶树,屹立在高山之上,迎风迎雨,迎日迎月,任凭岁月变迁,只扎根于土石罅隙。有好一阵,但有朋友来,我就喜欢将这茶拿出来,洗净小小的白瓷杯,听一曲牡丹亭或西厢记,看着茶叶在一汪洁净中微微荡漾,你一杯我一杯随意品饮,你一言我一语天南海北,不知何时兴尽而散。而今,这茶竟悄然成为绝唱,怕是再也难得遇上了。

  年少的时候,我饮鄂西山地的绿茶。那时的茶,都是散装,不讲究茶的制作工艺,也没人关注茶的生态环保,人们讲究的,是茶的沏泡。茶大多是老春茶,叶片粗大,都是各家手工揉制。冬天农闲,一家人围在火垄前,抓一把暗绿的茶叶,丢入小小的边耳土罐,放在柴火边炙烤,边烤边上下摇动土罐,让茶叶在罐中受热均匀。两三分钟,一袭浓烈的干香便从柴火味中透出。撸起火苗上吊着的铁水壶,直将沸水高高细细地酌入罐中,那股纤细的清泉跳入罐中的刹那,轰然一声,罐中翻腾起偌大水泡,一股水汽携带茶香腾空而起,顿时满屋茶香压倒了柴火的烟呛味。这时的茶还不饮用,得放在火边熬上一会儿,这才每人分得半杯。这种茶汤浓酽,常常让人醉得微微发晕,往往心生一丝莫名的饥慌之意。不胜茶力的人说,茶都熬成膏子了,喝一口就留一个缺口,得是非常厉害的人才受用得住。这种沸煮过的茶我也喝过很多年,熟悉得竟无甚心得,却自此与茶有着很亲的缘分,不觉与茶风风雨雨几十年,无端地迷恋着茶溶于水的香氛。遗憾的是,我家不种植茶叶,我们喝的茶,大都来自附近高山上的姑妈家。有一年,我从山上扯了一根小小的茶苗栽在屋旁,那茶苗渐渐长大,开花,结果,几十年过去,那棵茶树如今依然长在那里,也算是一种遗世独立。记不得是哪一年了,我曾在这棵茶树上采摘过几十片嫩芽,自己动手在锅里翻炒,一芽一芽地捻成条状,在太阳下晒到半干,终于忍不住好奇,就冲泡成一杯绿汤,乐颠颠地下了口腹,却无甚特别的滋味。后来有一年,我在长沙农家小住,帮助茶农制过茶叶。我至今记得的是,鲜茶叶先在锅中加热杀青,然后放进一个深木桶中,赤着双脚在桶中一会儿踩踏,一会儿在桶底搓来搓去,直踩得双脚被茶叶的色素染得发褐,一片片绿叶变成了暗黑长条,才将茶叶置于竹器之中,搁在灶头上慢慢炕干。那茶,喝起来满是柴火味,仿佛端在手中的就是一杯人间烟火,有着火辣辣的香,也有着若有若无的苦,饮起来别有一番风味。

  这些年来,我渐渐收藏了不少各地不同的茶。细想起来,茶在不同的地方,还真因不同的水土,不同的制作工艺,有着不同的茶味。当然,不同的`茶,品饮的意趣却可以大体相同。三五个朋友,围炉而坐,沏一壶茶,看似闲适,底蕴却是合作与分享。酒可以逢知己而饮,饮来饮去可能只是酒肉朋友。茶却不,茶先是礼,进门奉茶,是心底的尊重,是要与你分享大自然的馈赠。杯茶之小间,品的是时间之汤,谈的是天地之大,相视的是心神默契。

  人们爱茶,大约不仅仅茶能提神益思、生津止渴,其实是在茶香茶趣之中,坦露亲近自然的本心本性,是心无旁骛和纯粹洁净。这茶,就着陶瓷,借着山水,有人的地方,就一个村落一个村落、一座城市一座城市地洇着,慢慢干了,化为一群人陶冶心灵崇尚自然的经幡。有人说,茶能提神,茶多酚和茶黄素对人体有这样那样的益处。我想,茶的提神其实也可以理解为茶的凝神,一片树叶,就能将一个村庄,一个地域,一个民族,在山水之间凝聚起来,凝聚出共同的意趣、共同的品位、共同的爱好,里面暗含着关于生活的共同理解,这就是茶的力量,这就是茶饮之道,是茶与人互融共通的玄虚奇妙。茶之于人,早已越过了物理的、生物的、化学的效应,向着精神的维度丰润,继而又反过来滋养着茶的内涵和文化,变革着茶的技术工艺,成为令人流连忘返的精神居所。

  和很多非物质文化一样,茶文化也是从功能开始的。明代朱橚编撰的《救荒本草》,从食用充饥救荒出发,把所采集的野生植物先在园中种植观察,对采集的植物进行绘图描述,记载了茶的加工处理烹调方法等。同是明朝学者李濂记茶曰:“救饥,将嫩叶或冬生叶可煮作羹食”。更早的《神农百草经》记:“神农尝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有人推测,最早利用茶的初衷,可能是作为口嚼的食物,也可能是作为烤煮的食物,而后才发现了茶的药用价值,逐渐成为抗病强身的药料饮用。清朝吴其濬在其《植物名实图考校注》记述:“山茶:《本草纲目》始著录。”据考,唐代以前无“茶”字,“自从陆羽生人间,人间相学事春茶”。陆羽的《茶经》传世以后,茶开始在社会各阶层广泛普及品饮。自唐开始,茶不仅获得了命名,不再是一条小小溪流,经宋元明清,渐渐汇聚成一条食用、治病、养生、益神、悦性、静心的文化之河,这是一条流淌高雅自然的大河,吸引着一代代文人士大夫流连吟咏,从功能性的饮食个案,渐渐成了经,成了道,成为诗,成为礼,成为国粹和文化,成为不分南北的无意识集体行为。这条茶汤之河,于是流经六朝而始生胎,流经三国渐成启蒙,流经魏晋代南北朝而渐成风气,流经大唐而达兴盛,茶也从菜食、药用跃升为暗含了民族精神文化的国饮之汤。一杯茶汤,不仅融入了天地日月菁华,也融聚了五湖百姓的潜意识,这就是中国茶,一片悲壮的树叶,终于得到发现和崇拜,得到赋予和象征,宛若陶瓷在被称作CHINA一般,茶开始滋润着这片土地的子民,他们在茶中找到了相通的命运故事和命运感觉,茶将他们紧紧联结在一起,从而成为我们。这或许就是茶经久不衰的原因,从大俗流向大雅,又从大雅流向大俗,每一次流淌,都汇集了流经的山川日月的味道,承载了大地子民的心声和脚印。

  对于茶叶,我倒也愿意相信它是一味中药。中药是中国传统文化,饮茶在某种程度上也算是回归茶的本位,一方面以茶益神提气强身健体,一方面以茶作为文化凝聚共识修身养性。前一阵,对茶素有研究的朋友宽夫先生请我品饮他研制的被他称为全球第一款的熟红茶。宽夫先生讲究饮茶的每一个细节,到哪都提一个小小的箱子,里面装着一套茶具,一把玻璃滤壶,一只分茶器,三只青瓷杯,以备不时之需。他的茶产自毛里求斯,空气、阳光、水分都属绝佳,茶的基质自然也是极佳。据宽夫介绍,研制这款茶,是偶然得到英式红茶的启示,于是毅然从采矿业转行,选择将英法红茶产区作为他新的事业基地。为了这款茶,他曾卖掉了所有房产,在毛里求斯购得两千亩茶园,在他“三天养胃、七天改善睡眠”的宣传中,我特意专注喝过一个星期,使我更加相信茶汤即是中药,对于人体内平衡的调理,确乎有意想不到的功效。我想,茶文化流淌到今天,“食”的因素已经淡化了,“药”的因子却在我们的血管坚忍不拔地生长,和礼、艺、禅、道、性一起缓缓流淌,流淌在中国大地,蒸发为云,落地为雨,滋养着官宦士大夫,也滋润着五家外百姓。而今,我已养成上午饮绿茶、下午喝红茶的习惯,也算是将茶的功能和茶的文化有所融通,对茶真爱而不独溺,偶尔还能有一些偏得。

  茶之所以称为文化,其实是岁月的打磨和沉淀。打陆羽《茶经》开始,渐有《茶述》《煎茶水记》《采茶记》《十六汤品》等茶书、茶诗,画家们如唐伯虎的《烹茶画卷》《品茶图》,文徵明的《惠山茶会记》《陆羽烹茶图》《品茶图》等,渐渐形成“汤社”、“茶庄”、“茶馆”一些品茶机构,上流社会处处流溢着茶香。民间则更是姿态万千,有人迁徙,邻里要“献茶”,有客来,要敬“元宝茶”,定婚时要“下茶”,结婚时要“定茶”,同房时要“合茶”,第一次走娘家要“回茶”,喜事要“送茶”,茶在世俗生活中也渐成风气。这种席卷大地的茶风,又促进了茶工艺在杀青、发酵、晾制等方面的变化,茶具的款式、质地、花纹也千姿百态。我一直在想,为什么茶在那么久远的时间能形成一种席卷大地、经久不衰的文化,而今天太多的茶艺无论多么繁复精美,大都却只能沦为庸俗的商业?几百年前的茶客,几千年前的人们,其实和今天的我们一样,内心都注重精神,只是那时介于公共精神产品的文化资源极其有限,市井百姓之间,于是在对茶的创造中享受了文化的满足?是不是饮茶而聚,成为他们难得的一种精神生活,先民们于是在对茶的品饮中享受自然的恩赐?只是今天的我们,面对无限多的文化选择时,大多快速的消费并忘记,再也难得吟出一首像样的茶诗,再也难得画出一幅像样的茶图,再也难得写出一本像样的茶经,倒是茶像若有若无的空气,我们有着某种难以言说的依赖,甚至就是那种唇齿相依,却又常常无视它的存在。

  茶就这样成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底蕴。毛尖、龙井、普洱、铁观音,借助一片湖,一座山,一条河,以得天独厚的地理,成为中国茶的中流砥柱。世人对茶分了黑白红乌,又从工艺上分了生熟,从形状上分了砖饼,从叶形上分叶末,单单是形态,已极为缤纷。文人墨客们又在品饮上不断弄出一些意思,明代张源在其《茶录》一书中提出“茶道”之说:“造时精,藏时燥,泡时洁。精、燥、洁茶道尽矣。”讲究在事茶的过程,做到淳朴自然,玄微适度,中正冲和。张源的茶道追求茶汤之美、茶味之真,力求进入目视茶色、口尝茶味、鼻闻茶香、耳听茶涛、手摩茶器的完美之境。张大复则更进一层:“世人品茶而不味其性,爱山水而不会其情,读书而不得其意,学佛而不破其宗。”其言下之意,品茶不必计较其水其味之表象,而要通过饮茶达到精神上的愉快,达到清心悦神、超凡脱俗的心境,以此达到超然物外、情致高洁的仙境,一种天、地、人融通一体的境界。然而,现今的茶却不断被放大功能,不断被强行赋予种种文化意味,充满了重金属和烦躁之感。我对茶也越来越警惕,尤其是那些产自海拔较低、日趋规模化和产业化的茶园,那些茶树本来矮小,在根部施放一些农肥化肥,本不算什么怪事,非采摘期喷一点点农药,或也能勉强忍受。我所警惕的,是茶农在采摘前,对着叶面喷施各种化肥,增加叶片的肥厚感和水分,使得称重时更有质感。茶农确是因此多赚了一些钱,饮茶者却要为此付出健康的代价。千百年来,还没有哪个时候,对茶的商业文化手法有今天这么纯熟老道,缤纷到难以相信商家的标榜。对那些不知来历的茶叶,无论多么精美,也无论价格多么高昂,茶客们已不敢轻易入口。

  茶属山茶,原本野生。我粗略查阅了一下,早在公元200年左右,《尔雅》中就提到有野生大茶树。《本草纲目》记载:“山茶产南方。树生。高者丈许,枝干交加。”中国是茶树的原产地已成定论。宽夫先生考证说,毛里求斯的红茶,最早也由中国传入,只是地理环境的改变,逐渐改变了茶的品性。和宽夫先生的交流,使我从茶的商业文化的绑架中跳脱出来,知道什么才是真正的茶。茶,一定属于山茶科、山茶属,如今,那些披着茶的外衣的菊花、牡丹、绞股蓝、枸杞,也被我们宽泛地视为茶叶,实际上它们只是植物饮品,由其冲泡的算不上真正的传统茶汤。现代植物学表明,山茶科、山茶属植物在我国西南地区的高度集中,说明我国西南地区就是山茶属植物的发源中心,当属茶的发源地。西南地区群山起伏,河谷纵横交错,地形变化多端,形成许许多多的小地貌区和小气候区,在低纬度和海拔高低相差悬殊时,导致气候差异大,使原来生长在这里的茶树,慢慢分置在热带、亚热带和温带不同的气候中,导致茶树种内变异,发展成了热带型和亚热带型的大叶种和中叶种茶树,以及温带的中叶种及小叶种茶树。有个多年的老朋友经营云茶,他的茶叶基地在云南临沧海拔3500米以上的村庄,在他合作经营的茶园中,树龄一千年以上的老茶树有数十棵之多。这些千年老茶树,粗到两人合抱,树大根深,不需要施肥也不必喷施农药,单靠根深叶茂就已足够养分,因而茶的品质极佳,被极好的朋友以一万元三年的价格包下,每年自己去采摘两次,三年可以收获12饼茶。这样的茶,是值得邀上三两个至友,在阳台上谈谈风月,好好品一品,认真谈谈时间的。

  前一阵时间,我到西湖边的龙井茶园中小住了一段时间。那片茶园,藏匿在灵隐山的原始森林之中,曾经是一个小小的叫白乐桥的村庄里的责任地,那里居住的人,就是这里的茶农。据说,有开发商看中它紧靠灵隐寺,出高价从农民手中将茶园收购,准备开发别墅群,殊不知政府要保护生态,建设规划始终不能获批,拖了好几年,只得将茶园以三分之一的价格转让给一家政府的园林公司。现在,这里成立了茶叶合作社,茶园免费分包给当地已转为居民的“农民”,任由他们自产自销,不用上交什么“份子钱”,只求保留那一片茶园的葱绿。闲暇的时候,我在村里闲逛,见着“自产自销”的招牌,就凑上去搭讪几句,想找一款合适的龙井,一连几天,不是稍感苦涩,就是过于清淡,没有轻易下手。有个晚上,经由一个租住在村里十余年的熟人介绍,我去了一户茶农的家。茶农将剩下的茶全部拿了出来,有四种,明前春芽,谷雨茶,龙井新品种43号,龙井春茶。茶农一款一款地沏来,尝过一遍,我立马喜欢上龙井春茶的清而不淡,喜欢上新品种龙井43号柳叶般的漂亮身形,我也知道明前春芽的珍贵,可过嫩的芽汤汁过于清淡,总觉得配不上开出的数千元的价格。对淘到的两款茶叶,算是满心欢喜。闲居期间,早晚在茶园散步,有时从窗口眺望茶农在田间除草翻土,极是喜欢这种还未产业化的原始耕作,忽然就觉得这一片西湖龙井,虽然不是我的,却是属我们的,于是也可略算作我的了。

  同去的家人也很喜欢这片茶园,听说茶农都是免费承包,便也心生承包一亩两亩的心意,却被我一口否绝。此生无缘长住西湖,则要请人打理炒制,这茶叶一旦沾染上利益,亏损姑且不说,也便没了情趣。像我等爱茶之人,只适合有一搭没一搭地饮,真要自己有了一座茶园,怕是就要想着经营,想着怎么能赚上更多的钱,人和茶之间,便不再那么纯粹。我忽然想起,就有一个熟人,几年前在武夷山承包了数百亩山林,准备开发高山茶的奢侈品,每斤的企划定价都在两万元以上,不想忽然政府紧缩“三公”经费,这茶也只好放下身段,试图回到寻常百姓人家了。不知道这算幸运还是不幸。

  衣食住行,少不了油盐酱醋茶。想必,只有茶,在人的基本需求中是介于物质和精神层面的,是人对于物质需要基本满足后通向精神的桥梁,它注定要从生存走向生活,注定要和儒释道有所融汇,注定要诠释时间之美,注定要像春风,吹过草原,吹过大地。这茶,是大自然对人的馈赠,不仅滋养着我们的躯体,也一代代滋养着我们的灵魂,滋润我们的生活,凝聚我们的意趣。茶一旦和水融合,盛在洁白的瓷器之中,就在英语世界中找到了命名的TEA,和CHINA融合为一体,滋养着大地。

  报赧大地经典散文 篇5

  今天是元宵节,祝大家元宵节快乐!

  总的来说,这个春节日子过的乏善可陈。基本上主题还是带娃带娃带娃。不同的是,过了初五以后,孩子们的爷爷奶奶坚持认为二宝已经一岁三个月了,应该断母乳了,特别是过年那几天,二宝仿佛知道要断奶一般,吃奶的频率越来越多,使她的爷爷奶奶觉得就是吃母乳影响了她的饭量,即使二宝相对于大宝小时候来说已经吃很多了,老人们还是觉得断了才会吃的更好。

  其实作为我内心来讲,也并不排斥顺势把奶断掉,因为大宝就要开学了,又将迎来新一轮的战斗,我的精力实在有限,加之过年期间由于带状疱疹后遗症引起的肋内神经炎,让我的右边胸部位置非常疼痛,甚至深呼吸或者动作稍大都会痛,看了医生以后开了营养神经的药和贴的膏药,我觉得我是时候该好好的休息休息了。去年一年要兼顾两个孩子,我已经靠意念拼到了极限,深知再这样下去必垮无疑,有时候学会放手也是一种爱啊!

  于是收拾妥当就和老公一起带着大宝搬回新房住了,这段时间虽然也会很想我的小乖乖,可是我知道这是不得不经历的过程,人生有时候就是这般无奈,况且爷爷奶奶带的也挺好的,这样的确是目前最好的选择了。

  以前带一个孩子的时候,即使有我妈妈帮忙还是觉得好累,自从带了两个孩子之后才发现现在单独带大宝真的轻松一节呢。起码晚上可以睡个好觉,白天也不至于昏昏沉沉迷迷糊糊。

  去年因为要兼顾二宝,大宝的学习辅导上只能保证她把当天的作业完成就不错了,这学期却有了多余的时间可以帮助她复习预习,不懂的地方也有空跟她反复的讲解了。

  幸亏我还有点好处,并不偏心哪个宝贝,只要在我眼前的,我就会尽心尽力的照顾她。因为二宝出生的缘故,这一年多大宝也也承受了许多心理上的压力,我深知她的想法却苦于实在精力有限不能时刻安慰她,所以在新的一年我希望能如以前一样好好的同她做朋友,顺利的度过小学生活。

  前段时间受老公的影响,一直抽空在看探案方面的书,居然把自己搞的时间很紧张,因为写的实在是太吸引人了!前天开始总算是看完了,也决定歇一歇,修身养性。

  于是便买来一些育儿书籍来看,这是自从有了宝宝以后我一直以来的习惯,隔段时间就要看看育儿书籍给自己加加油,否则就像如同进入了一个瓶颈一般,觉得在育儿路上不能前进下去。

  这两天正在看的是微博育儿名博渡渡鸟的一本书《妈妈是什么》,之前虽然早已关注了她,可是真正开始了解还是受了明星赵子琪的影响,讲真,赵子琪的生活状态一直让我非常羡慕,确实是真正的在事业和生活之间找到了平衡。

  这本书是由赵子琪的老公的公司果麦文化出版的,多多少少有些给自家做宣传的嫌疑,但确实深入了解渡渡鸟这位妈妈就会发现,真的是一位值得学习的好妈妈。

  整本书都是讲的渡渡鸟与她三个孩子的生活日常,可是从这些琐碎的不经意的生活点滴中所领悟到的育儿经验,恐怕只有我们这些当妈妈并且亲手带大孩子的人才能获得切实的体会吧。

  受书中观念的影响,我仿佛又看到了最初对孩子满怀深情的自己,也开始试着改变以往的态度和方式去重新和孩子交流。

  比如今天早上,七点钟起床做了早饭,七点半左右开始给老大穿衣,不同以往的迷迷糊糊,她今天早上因为刚上了卫生间所以在给她穿衣服的时候她还算比较清醒,边穿裤子边说:“妈妈我今天可以穿裙子吗?虽然今天有体育课,可是老师说想踢球就踢球,想不踢就不踢,自己随便玩,所以我可以穿裙子。”

  我家大宝特别喜欢穿裙子,如果可以的话,一年四季穿裙子都欢喜,但是每天早上就会因为穿着耗费很多的时间,她爸爸就规定她如果上体育课就不能穿裙子,何况现在天气还很冷。

  放以前我肯定会不耐烦的拒绝了。但是今天我立马说:“可以啊,有几条短裙,你可以随便选择你喜欢的。”大宝很开心抱着我说妈妈最好了。

  吃完早饭梳头洗脸刷牙后,一般都会直接带她去上学,今天她随口说了一句,我给妹妹的画像还没有画完呢。我说那你继续画完吧。她有些小诧异的问:“为什么?还没有到时间么?”我说:“是的,今天还可以画十分钟。”于是她安静的画起画来。

  我也乐得其所,正好在微博上看见西城男孩告别演唱会的视频,于是便打开来看。她听到声音后问我:“这是什么?”以往我肯定会敷衍她说你别管,画你的画。可是今天我觉得我应该把孩子当大人一样平等的对待,谁说孩子就不能懂大人呢?

  我让她依偎在我的身上,指着视频说:“这是妈妈上大学时最喜欢的乐队组合,叫西城男孩,他们唱歌非常好听,有很多人喜欢他们,全场坐的都是他们的歌迷,但是现在他们年纪大了,已经是大叔了,而且各自有各自的生活安排,这是他们的告别演唱会,唱完这最后一首歌《You raise me up》,这个组合就要解散了,他们以后再也不会在一起表演唱歌了……”

  我指着其中一位歌手对她说:“你看这个人,在他小时候有天在电视上看迈克尔·杰克逊的演唱会,迈克尔·杰克逊也是很棒的歌手,这个人就对他的妈妈说:妈妈,我以后也会开这样的演唱会!然后现在他做到了,他真的做到了,现场所有的观众都是来看他的演唱会,是不是超棒,所以只要有梦想,并且一直努力,就一定可以实现的。”

  当我讲述着这些话的时候,歌声一直在继续,看着西城男孩成员们依依惜别泪流不止,我也情不自禁热泪盈眶,这是我第一个喜欢的外国乐队组合,伴随我度过了大一的青涩时光,用来听歌的walkman是妈妈花五百块买给我听英语的,非常喜欢特别爱惜,在那些磁带还很普及的岁月,正是从这一首首英文歌中,开启了我真正对英语的热爱。

  在走去上学的路上,大宝对我说:“妈妈,我以后一定要开画展,叫妹妹来帮我好不好?”我说:“当然好,她也会很开心!”大宝说:“我开画展开在哪里好?开画展场地的钱谁出?”我说:“你可以就在我们现在住的房子里开啊!”她说:“那太小了,我的画展很多人来看的,要很大。”我哈哈笑着说:“噢!很多人来看啊!那你可以租个大场地啊!”结果她毫不犹豫的拒绝了说:“不要租的,我要买一个。”我说:“买一个不错咧,你自己努力赚钱买一个大大的,到时候我去帮你售票好吧?”

  说话间,已然到了校门口,她背上书包,在我说完帮她买票后,笑着头也不回的冲我摆摆手说声拜拜,便一头走进校门去了。

  我注视着现在在我眼中仍然还是小姑娘的背影,看着她劲鼓鼓的样子,会心的笑了,这样一个早晨真好,这样的对话,这样的开始,让我们两个人都对未来充满了期待。

  希望我可以一直保持好奇心和进取心,不断的提高自己充实自己,渡渡鸟的一句话让我顿悟:妈妈是大地!是啊,我们是大地,不止要培育参天的大树,也应该接纳腐朽的枯木,而这所有的一切都是圆满!

  报赧大地经典散文 篇6

  春天来了,阳光温柔了,花枝鲜艳了,大地明亮了,特别是雨水越来越轻快了。在淅淅沥沥的细雨中,在朦朦胧胧的烟雨里,觉得早春二月,相逢一场春天的烟雨,幻想自己什么时候也就是那一场春雨呢!

  春天来了,“欹枕闻春雨,闭门见绿阴。”风不再冷了,雨不再凉了,草静静地钻出了地面,树悄悄地生出了芽儿,大自然一片绿绿的,嫩嫩的,仿佛一大块无暇的翡翠。

  春天的来临,标志着冬天的远去。春天温暖了天地,也点亮了心灵,靓丽了花朵,也装饰了人们的梦。“天街小雨润如酥,草色遥看近却无。最是一年春好处,绝胜烟柳满皇都。”早春二月的草色和着淡黄烟柳的美丽,引发了谁的无限诗意。

  春天来了,雨淅淅沥沥地下着,我伸出双手让雨水从指缝间轻轻地滑过,我亲吻这场雨,我拥抱这场雨,因为,这是一场春雨,春雨里,一个盎然蓬勃的季节就要出现,一幅诗情画意的美景就要到来,一个姹紫嫣红的欣喜就要闪亮登场。

  “一水鸣东西寺,春雨洗南北山。脚力未穷苍翠,梦魂曾听潺。”春雨洒在千山万水之间,仿佛可爱的小精灵一般晶莹透明,它睁着眼睛打量这个崭新的世界,它轻抚所有的梦想,它要为这个世界洗去尘土,让这个世界更加清明。

  雨敲打在枝叶上,啪啪的雨声成了悦耳的音乐,成了动听的琴弦。这是大自然的演奏,这是春天的声音。雨水从枝叶间挂落下来细腻而温柔,滴在树下的小花上,小花娇羞地张开花瓣承接着,又轻轻地晃动着脑袋把雨水摇落到根下。一会儿,雨停了,走到园子里,感觉空气格外清新,水泥小路被冲刷得干干净净,鸟儿的“啾啾”声隐隐传来,在鸟儿高高低低的叫声中,我的心情也特别的好。

  苏轼说:“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春雨里,布谷声声,大地苏醒,冰封的一切随着春江的水流不再回头。在欢快的春雨声里,无论是老人,还是孩子都怡然自乐,他们眼中的阴霾荡然无存,一个新的日子已经来到。

  “春雨燕脂花,滴露匀朝霞”,雨后的世界更美了,清新明净,一尘不染;雨后的春色更浓了,山清水秀,一片青绿。在温暖的春风里,在明媚的春光中,草儿挺直了身姿,花儿绽放了笑容。翠绿的树,青黛的山;蓝蓝的天,洁白的云。春雨葳蕤了天地,漂染了万物,所有的一切都舒展开来,都新颖起来,都绽放出来。

  风雨中是人生,感恩时是担当。携一颗感恩的心,感谢陪我走过风雨,走过岁月的所有人情物态。一场疫情终将过去,在风雨兼程,共渡难关时,又一个春天到来。

  “绿树含春雨,青山护晓烟。”上幕逶迤,山含青烟。云林缥缈俊逸,山道上几个提着或挑着山泉水的人或打着雨伞,或穿着雨衣,悠悠地哼着歌儿,我夹在他们之间,身后的大黄狗摇着尾巴这里嗅嗅,那里瞧瞧。

  “竹斋眠听雨,梦里长青苔。门寂山相对,身闲鸟不猜。”止园在秀谷的一角安静,远处青山不言不语,却是云飘绿飞,园中的一树梅花悄然坠落,眼前是“一宵春雨晴,满地菜花吐”。春雨过处,心中的阳光早已明丽起来,一份快乐像勃勃的春天潜滋暗长。

  雨后青山分外娇,春来江水绿如蓝。雨后的春天,明媚和谐,我们与春天携手启程,共赴一场阳光的旅程,在姹紫嫣红里,让心灵与春天一同悄悄地美丽。

  报赧大地经典散文 篇7

  在年里,我并没有感觉到什么快乐,因为天气依旧寒冷,

  我不喜欢做一个唯心的傻子,我不会说什么天寒人心暖的句子,那样太无耻,天气还是很寒冷,人们的身体依旧在紧绷,

  放一个鞭炮,放一束烟花,并不能怎样,我真的越来越讨厌所谓的迷信的年,

  过年了,搞了很多美其名曰的乱收费,乱加价,其实我早也想说何止是放鞭炮是一种陋习,整个过年都是一种陋习,

  那些过年的人,硬生生绑架了很多过年时候还有苦难的人,对于那些受苦受难的人,扪心自问,你们到底给了他们多少温暖?只不过是你们自私自利绑架了那些受苦难的人,绑架他们让他们看你们所谓的大团圆,

  人们并不喜欢你们假惺惺的大团圆的结局,就算那是世界上最豪华的一场晚会那又怎样,能让那些受苦受难的人心理得到安慰,抚慰吗?能让那些受苦受难的人的生活有所收获吗?并不能!

  我的愿望就是天气尽快温暖起来,不要再看那些假惺惺的大团圆,那些恶心的嘴脸。

  报赧大地经典散文 篇8

  开车40分钟,沿返回瞳川的环山公路,大约40分钟的车程,天黑前到达宜君县城,宜君县城更是袖珍,两条街道,开车5分钟可以横穿整个县城,但是,这个地方由于海拔较高,常年气温比较寒冷,即便是在夏天,也比一般地方凉爽,有道是宜君的几怪:男人不煽扇子,女人不穿裙子,晚上不盖被子,可见宜君的气温即便是在盛夏,也是气温较低的。

  晚饭后,朋友建议,宜君没啥风景名胜,有个塔还是值得去看看,特别是晚上,时间也早,开上车,几分钟就来到山顶,山路又陡又窄,好在咱技术还比较过关,远远就看见山顶的塔,灯火辉煌的,在夜晚的小县城的山顶上,熠熠生辉;朋友和把大门的小伙子说了说,还不错,人家把门打开,让我们进去,走到塔跟前游览,天黑气温较低,里面的一些石刻,壁画就不能仔细看了,所以,只能匆匆走马观花,从山上开车下来,不到8点,整个县城就人烟稀少,也没有啥娱乐,看来都猫在家里了。

  宾馆里面还是比较暖和的,看看电视,上上网,写点东西,进入梦乡。

  报赧大地经典散文 篇9

  第二天结束宜君的行程,一个小时的车程到达瞳川市,瞳川虽说为市,但是也是不大,两条街道,号称十里长街,横贯城区,接近下午4点,听说附近的山上有座孟姜女祠,和小张一起开车,决定游览一下,路程不远,也就十几分钟,山下正在整修,好不容易找个停车的地方,远远就看见姜女祠建在半山腰,拾级而上,通过大门,就看到里面的孟姜女塑像,5元的门票,老大爷就放行了。

  里面的石刻都是记录这些传说的,当年秦始皇焚书坑儒,书生万喜良避难,住在孟姜女家,后来两人相爱,喜结连理,没想到婚后三天,秦始皇修万里长城,抓走了万喜良,其公婆思儿心切,最后病死;孟姜女带上寒衣,开始寻夫之路,到了万里长城,听说万喜良已死,痛哭不止,悲伤撼天,哭倒长城八百里,滴血认夫,找到丈夫的尸骨,背回家来安葬,这事惊动了秦始皇,一路派兵追杀,孟姜女为躲避追杀,在米脂县弃掉女儿胭脂装,从荆棘层中逃命,现在的米脂县出美女,据说和孟姜女有关。

  孟姜女来到此处,藏进山洞,其泪水化成泉水---也就是现在的泪泉,刚才山下面的人都来带泉水,原来如此,据说这泪泉的水,真的非常甜,路上有乡镇叫哭泉乡,也和孟姜女的传说有关。如此烈女,引来历朝历代文人墨客或当地百姓的赞誉,青年男女更是愿意来此,拜拜孟姜女的祠,以表爱情的忠贞不渝。

  下山后,天色已晚,在离姜女祠不远的地方,有个美食城,锅贴还算不错,奔波了一天,回宾馆休息啦。

  报赧大地经典散文 篇10

  二十九号下午就到了耀县,这个地方名胜不少,但是要算最有影响力的,还是药王孙思邈的药王山了,时间已到四点,八点到渭南的高铁,五点动身还不耽误时间,我们决定开车上药王山。

  远远看见横在山前的牌坊,还有孙思邈的雕像,见了药圣,赶紧合张影,环山水泥路修的很漂亮,山的左边上面,大殿门前的石狮子和一些古建筑,还是能够想象到,历朝历代的人们,对这位药圣的崇拜和敬重,右边的山上,是才新建的大理石雕像,雕像很高大,立在山顶,远远便可看见,站在山顶,可看见整个耀县的全貌,这里到处留下药王孙思邈的传奇故事,一草一木无不留下药王的历史痕迹。

  孙思邈云游天下,立志学医,以治病救人为己任,年复一年,不知翻过多少山,走过多少路,拜访名师;记不清采过多少药,救活多少人。一日来到现在的务头乡龙王庙附近,天降大雨,步履艰难,鞋上的泥愈沾愈多,借避雨之机,脱鞋一称,恰好7斤,便尊师嘱定居于此,行医济世,保健四方,引出许多赞誉的故事。

  某日,有一对其医术质疑者,自以槐子水涂面,去见孙思邈,并发难曰:“你可知我所患何病?”孙观其面,答:“你病很重,是中槐毒了。”那人不信,笑而退去。不久,果真用门板抬来求救。经用药,方转危为安。一垒墙壮年汉子,从墙上跳下,问:“你看我有病么?”孙观其面大惊到:“你的肠子已经顿断!”话犹未了,壮汉倒地翻滚,登时死去。一天,孙思邈路过出殡者,见棺低滴血,问:“馆内是难产死的么?”人们答:“是。”孙断定人还活着。开馆一看,果然婴儿已离母体,产妇昏迷。撬齿灌药,始闻微声,继而哭泣。于是,产妇得救,众人无不叹服。

  走遍药王山,到处都是药王的足迹,大殿牌坊,石刻还有后人为纪念药王而建的一些亭台楼阁,药王山丛林茂密,古树参天,枝繁叶茂,山上草药甚多,如今,药王的一些著作和秘方,已经成为医者们的学习范本,悬壶济世,达济天下,据说药王活了101岁才去世。

  五点下山,还有一百多公里的路,一个半小时到了,和朋友们吃过晚饭,八点的高铁,十点到了郑州,好好睡上一觉吧。

  (十二)回首三秦(11月30)

  十天的西行漫记,感觉到了三秦大地,真是物华天宝,人杰地灵,这片热土,既有华夏民族的魂魄,又有历史的丰厚底蕴,既有古都的文化风采,又有近代先贤在此创造的新中国的历史伟绩,十天的走马观花,无法全面了解三秦大地的历史风貌,人文景观和历史文化底蕴,毕竟,只有走进三秦大地,徜徉在这片神奇的土地上,才能感知她的历史风采,今天的陕西人民,正按照国家提出的建设古丝绸之路的构想,书写着历史的新篇章。

  如果时间允许,我还会再来的,再见了,美丽的三秦大地。

【报赧大地经典散文】相关文章:

大地与小草优美散文06-08

大地的理想随笔散文10-09

大地随笔散文700字07-20

大地深恩抒情散文05-24

春回大地抒情散文05-26

优美散文:雨是大地的诗03-12

早晨的大地散文随笔06-11

感恩青衣大地优秀散文07-29

大地的伤口抒情散文03-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