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大妈的鞋垫散文
刘大妈是村里公认的善人,菩萨般心肠。心慈,手软,眼眶也浅。见到或听到什么伤心的事,常陪主家掉眼泪,谁家有事她都热心张罗,比亲戚朋友跑得都勤快,天生的一副侠热心肠。
刘大妈心灵手巧,见啥会啥,干啥像啥,满眼里都是活,尤其是那漂亮的针线活,针脚瓷实匀称,完美无暇,那做工简直像工艺品一样,娶妻嫁女的人家常求她帮忙,谁找上门来她都不好意思推托,常常是挑灯熬夜,义务赶活。
刘大妈做了大半辈子针线活,究竟纳了多少双千层鞋底,绣了多少双鸳鸯鞋垫,做了多少双布鞋,缝制了多少件衣服和被褥,连她自己也记不清了,要是能撂起来的话,肯定比房子要高。
现在已七十多年纪了,刘大妈耳不聋,眼不花,穿的戴的还是自己亲手做的。现在,就是在农村针线活也少了,但每年端午节时,她还是会做好多好多的特色香囊,馈赠给村里的老人和孩子们。
这几年,村里年轻一些的村民都出去打工了,老的一茬走的走了,随子女的随子女了,留守下来的越来越少了。
刘大妈就是这越来越少的留守族中的一员。
刘大妈的儿子在同龄人中算是有大出息的幸运儿,大学毕业后就留在大城市工作,娶的是城里人,不用漂泊,就把家稳稳当当地安在城市里了。
儿子的工作越来越忙,回家的次数也越来越少,由开始时的每年一次到两年一次,生下孩子后就改成几年一次了。
儿子也曾回来接刘大妈过去一块儿生活,但刘大妈说住不惯城里的高楼,从家里往外看,人像蚂蚁般大小,看着都头晕,还吃不惯液化气做出来的饭菜,也听不习惯一个模子倒出来的“洋腔”话,整夜整夜睡不着,没办法,对凑了几天便又回村了。
见过世面的刘大妈,回来就给一大帮老头老太太们说道,哪也别去,还是咱村里暖和、舒服,赛似神仙日子。
刚工作时,刘大妈还给儿子、儿媳做双手工鞋、手工鞋垫之类的,为了不增添母亲的负担,让她颐养天年,儿子在电话里给她说:妈,别做了,城里不时兴穿这些,就说鞋垫吧,商场里有各种各样的现成的可选,一天工资就能买二三百双呢,您就别做了。
刘大妈很听儿子的话,认为是城里人看不上,不让做也就不做了,便有大把时间晒晒太阳忙碌街坊邻居之间的琐事了。
春节时,儿子打电话回来,要和媳妇一块回家过年,不过提前声明,在家只能住一个晚上。
刘大妈听了仍很知足。
刘大妈常给儿子说道,只要你们在外有出息,过得好好的,不用我惦记你们就行了。别管我,那天我真不行了,眼一合,脚一蹬,村里人都会帮忙打个坑什么的,你回来看一眼给埋我的人发根烟就行了。
儿子、儿媳是赶在初一中午开车回家的,一起吃顿饭,年就算过了。
晚上,吩咐儿子、儿媳早点洗涮休息,用余光漂了眼儿子、儿媳脱在一边的鞋,发现鞋垫是光秃秃的硅胶做的,这能不烧脚板?
她默默地回到老屋,翻出多年前攒的剩布头及红绿粉黄紫等五彩线。
在灯下,凭着残存的轮廓记忆,量布放线,裁样包边,抓紧时间给他们做双鞋垫。
给儿子做的是43码的,一左一右,对称绣两条腾飞的巨龙,取意二龙吸珠。
给儿媳做的是39码的,大红底色,用黄绿丝线绣出两只美丽的凤凰,取意凤凰展翅。
天朦朦亮时,先给儿媳做的凤凰鞋垫已大功告成了,给儿子做的'二龙鞋垫也做出了大致模样,正在一针一线地刺绣着龙爪龙鳞。
儿子、儿媳早早起来,做好早饭,准备叫母亲吃饭时,才发现母亲一夜未睡,正在为他们赶制鞋垫。
刘大妈看见他们进来,用针在头发上抿了一下,笑了笑说道,不行了,过去一夜绣两双鞋垫,跟玩耍似的,现在老了,手也慢了,还得小半晌才能完,要是你们急着走,赶明天我给你们寄过去。
明晃晃的灯光下,看着妈妈沧桑的脸庞,儿子、儿媳心里酸酸的,不忍心再说什么。
“不急,妈,吃完饭你先睡会,什么时候赶出来了,我们什么时候再动身走。”儿子哽咽地说着。
“真的,妈,我们再多停一天不要紧,大不了我们赶赶夜路。”儿媳也随声附合着说道。
刘大妈听了,心里暖暖的,儿子又可多待一会了。
“不行,路上车多,车必须开慢点。你们先吃,我再赶一赶,干完再吃,再说,你们回去了,我有的是时间睡觉。”
刘大妈说着,尽量避开“离开”、“上路”、“走了”等不吉利的词语,头也不抬地穿针引线,继续忙着手里的活计。
可怜天下父母心。
儿子、儿媳看着继续忙碌着的母亲,喉咙涩涩的,眼睛润润的,什么话也说不出来,泪水像断线的珍珠一样在脸上流淌……
【刘大妈的鞋垫散文】相关文章:
纳鞋垫随笔散文07-25
一双鞋垫经典散文06-19
幸福的鞋垫作文08-21
十字绣鞋垫图解05-17
十字绣鞋垫怎么绣图解02-07
我是散文迷散文04-02
散文的散文随笔07-13
奉献青春散文经典散文07-11
优美散文精选:琥珀散文09-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