怀恋睡土炕的日子散文(通用10篇)
在日常学习、工作或生活中,大家经常看到散文吧?散文的特点是通过对现实生活中某些片段或事件的描述,表达作者的观点、感情。那么,你知道一篇好的散文要怎么写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怀恋睡土炕的日子散文,欢迎阅读,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怀恋睡土炕的日子散文 篇1
“三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是中国农民最原始最真挚的梦想,是对“小康生活”最为殷切的期盼。虽然平凡,却无不洋溢着一种幸福。热炕头,想一想,心里就会涌起一股温热来。睡过土炕的人,一辈子都不会忘记土炕。
作为70后,对土炕感情颇深,上世纪七十年代在我们农村家家户户都有土炕。土炕是用土坯垒成的。春天的时候,村里的人们把泥土掺上麦秸合成泥,用脱坯模子,做成和长城砖大小的土坯,等到晾干后,拉回家里。开始建造“安乐窝”,土炕是长方形的,长约两米、宽可着屋子的一面墙、高约七十厘米。土炕三面靠墙,是用一块块土坯配着稀泥砌起来的。土坯与土坯间要留下缝隙,留作烟道。土炕的外面用砖垒起来,这样看着好看结实。炕上面铺上一层厚厚的麦秸,然后再铺上一可炕大小的棉褥子。土炕在奶奶和娘的精心打理下,一年四季干净整洁。
乡亲们的房子大多是表砖房,就是外面砌一层砖、里面用土坯垒成的土墙。土炕连着土墙,做饭用的灶台连着土炕,一日三餐做饭时烧的柴火所产生的热量和烟雾就进入土炕,在炕洞里循环一周,再由烟囱排到屋外。在靠近灶台的一边有个长长而又平整的平台,这个平台,是我儿时牙牙学语、蹒跚学步成长的平台。跪在炕上,扒着平台,看着奶奶和娘烧火做饭,我笑过、哭过、闹过,直到下地奔跑,我幼年的生活几乎都与土炕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土炕,是我们休憩身体和抚慰心灵的温馨港湾。在外奔波辛劳一天,回到家里,脱鞋上炕,或盘腿而坐,或仰面一躺,拉开被子美美睡上一觉,疲惫的筋骨顿觉舒展开了。翻几个身,疏散一下身骨,这叫舒坦。
寒冬时节,北风呼啸,大雪纷飞,有一个热炕头是多么幸福的事啊!尽管做饭烟熏火燎把屋子熏得乌黑,烧柴火散发出的烟雾呛得咳嗽,但还是禁不住热炕头的诱惑。小孩子的脚冷了,就脱下鞋子,爬上炕头,把冻得通红的小脚丫伸进热被窝里捂一捂,舒服劲儿别提多美了。一家人的衣服都是娘利用冬闲坐在热炕头上,一针一线缝制出来的。我们家人热情好客,为人和睦。邻居街坊婶子大娘们拿着针线活和娘、奶奶坐在土炕上拉家常。老少爷们和爹就在屋地上,摆上一小桌子打扑克。孩子们一会儿爬上了土炕,一会儿围着打扑克的叔叔伯伯揪一下耳朵扭一下鼻子,搅和玩闹。
土炕充满亲情,在外的亲人不论游走多远,回家土炕是永远的归宿,承载着一家人的关切和牵挂,见证着一家人相聚离合的天伦之乐。风雪夜归人,带着一身寒气走进家,暖屋子热炕头,扑面而来的是一团带着柴火味儿与土腥味的烟火气息。
曾记得小时候,我跟着奶奶走亲戚,去姥姨家走姑姥姥家,到了晚上睡的是大土炕。那时候,和奶奶走亲戚是一大乐事,结识了很多的表兄弟。到了晚上,几个孩子玩累了钻进一个被窝,谁也不嫌弃谁脏兮兮,脸对脸呼呼入睡到天亮。那时候,通讯不方便。每年,亲戚间都要走动走动。我记得在张家口工作的表叔(我奶奶的侄子)每年工作之余都要乘坐公共汽车回家来看看我的奶奶三两次。表叔的母亲在表叔很小的时候就去世了,表叔是奶奶养育大的。表叔和我们一样睡在土炕上,陪护在奶奶的身旁。那时候过得大集体的日子,家家生活困难,吃的是粗茶淡饭,来亲戚吃上顿面条汤就不错了。亲情,正如孟郊所说:慈母手中线,游子身上衣。临行密密缝,意恐迟迟归。谁言寸草心,报得三春晖。亲人的爱永远都胜过一切。亲戚走动多了,联系多了,才会增加感情,再亲的亲戚不走动,也就感情淡漠了。
现在人们的生活条件好了,地暖、水暖、空调的广泛应用,使得土炕彻底退出了历史舞台,想再躺在热腾腾的土炕上美美地睡一觉,已经成了一种遥不可及的奢望。为了生活更好,农家人不忍寂寞,去城里打工、当老板了。在城里买了楼房。土炕已经走进了岁月的深处,但它留给我们的是一种美好而温馨的回忆。生活在村里的人们也是睡的是席梦思床,家家户户通上了暖气。
通讯发达了,手机贴身走哪说哪,走哪聊哪;交通顺畅了,出门都坐上了小汽车;老人住进了托老院,孩子走进了寄宿学校。为了让家人生活的更好,家庭的中坚力量,一年四季忙着,奔波着,生活压力大了,亲戚间走动的次数少了。亲朋好友相聚,在饭店摆饭局,住宿安置在宾馆。感觉一层朦朦胧胧的面纱隔离在中间,亲情、友情、乡情淡化了,人与人之间的正常情感交流淡漠了。
想起老家的土炕,总会有丝丝缕缕的暖意从心底一点点地翻涌上来。袅袅炊烟从农家小屋飘出,缭绕在村庄的上空,不知曾牵动着多少远方游子们怀乡思人的心绪,掺杂着人生百味,迂回飘动在那里,久久不肯散去。
怀恋睡土炕的日子散文 篇2
小时候,常听到一句顺口溜:“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这是农业时代老百姓所向往的一种美好生活,换句话说这也是农业时代老百姓的小康梦。
从“热炕头”可以看出,土炕在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重要作用。在我的老家合阳甚至北方广大农村,千百年来人们住的都是土炕。新中国成立后,提倡多生多育,每家每户都是孩子多,少则三五个,多则八个十个甚至十几个,那时家里的土炕都是大炕。
比如我们村,每家的院子房屋建造格式都是四合院,倒不是说院子里一定有四座房子,也许只有一座两座,但建筑的样式是按照四合院规划的。像我家,只有门房和西厦房,但东边厦房和上房的地方预留着的,如果经济条件许可,就可以在东厦房上房的地方建房子。
但是,陕西的四合院和北京的不同,主要是陕西四合院中的厦房只盖半边,这就是陕西八大怪之一“房子半边盖”。为什么房子盖半边?主要因素就是贫穷。原来这种半边盖的房子都是土木结构,能节约大量的木材,实现了关中人少木多土的盖房理念。其次,这种半边盖的房子其实是和邻居共用房子背墙,如果邻居也靠墙建房子,两邻居房子放在一起就不是半边盖的,而是像整体的一栋,这样还可以节约空间。当然还有人说“房子半边盖”是取肥水不外流的意思,这种房檐的雨水都滴进自家院落,可以解决人尽皆知的关中缺水的问题。关中很多地区都是收集屋顶流下的雨水到水窖里,需要的时候再用小水桶把水从窖里打出来。小时候,每年秋天下连阴雨,也叫“老霖雨”,雨下一两天之后,我们就要把家里的盆子罐子水桶等凡是能用来盛水的东西全部拿出来,放在屋檐滴水下,几个小时后就接满了雨水,如果接的水比较多一时用不完,就把这些雨水倒进水瓮里,用来做饭洗碗洗脸洗衣服等。
我们家的厦房只有四间,中间隔开,每个房子两间。靠大门口北边的两间房我们叫屋里,其实就是安放厨房的那间。走进门,首先看到的是厨房,右手边的灶火锅台,做饭时烧火的人就坐在灶火关拉风箱,人坐的地方合阳话叫“灶火圪啤薄9台上有一口大铁锅,大铁锅靠边的角落,一般还会有一个非常小、非常深的锅,合阳话叫“锅后”,可以烧热水或煮少许东西。
我记得家里厨房的灶台最早是青砖砌的,边角已经磨得光光的,后来有了水泥,父亲就把灶台表面重新做成水泥的,这样更加平整光洁,水泥又不渗水,容易清理。父亲做水泥灶台时,找来了一些破碎的镜片,将这些镜片镶嵌到水泥台的表面,水泥灶台上就有了一片片不规则的镜片在闪闪发光,所以那个年代我们家的灶台是别具一格的,许多人来了都会觉得新奇好看,都会观赏赞叹一番。
门的左手边背后是大蒸笼架子,上面放着我家的三四个笼圈,上面盖着笼盖,里面放着馒头。蒸笼挨着的是大案板——北方的案板都很大,大约一米五长、一米二宽。案板靠隔墙一边上面搭着三层木板,一宽两窄,最下面一层是窄的,放碗碟盘子等,也就是碗架子;宽的在中间,放面缸米缸之类东西,一般有两三个,面是分类放的,红面白面,小米或包谷糁等。面缸是深灰色陶缸,母亲经常擦拭,以至于面缸表面变得油黑发亮,甚至都可以照出人的影子。最上面一层也是窄木板,上面放几个小的陶罐子,里面放的是不经常用的东西,比如豆子、干红枣、酵面、柿饼等,由于比较高,拿东西时要踩着凳子或者直接站在大案板上。案板的下面,是用青砖砌成的,正面是留着门的,里面放的是用来烧火做饭的煤炭。做饭时,用炭锨铲两下煤炭到灶火圪频男∶禾靠永铮给煤炭上洒一点点水,以便烧火时煤炭烧的更旺,也少了呛鼻子的味道。
过道的正前方是水瓮,有的人家放一个,有的人家放两个,而我家只有一个水瓮。与案板正对着的是一道小门,靠着背墙挨着小门的角落,放着一把椅子,人可以坐在椅子上穿鞋脱鞋,上炕下炕。这道小门的那一道墙就是土炕和厨房的分界线,也就是说,刚进门的一间房子是做厨房用的,而另外一间房子就是一个大土炕。
现在还是从那道小门说起。小门就是厨房大炕的小门,一般的土炕大约有两尺高,小门的底部与土炕炕沿平齐,宽大约两尺,高大约有一米,土炕开小门的地上一般会放一块木墩子或石墩子,以方便人们上炕。石墩子和炕沿中间的地方就是坑洞。厨房里边的大土炕,估计有现在的两个双人床那么大,土炕的上面,是一个泥顶棚,冬天非常保暖。这样的大土炕,就是北方人冬天时赖以过冬的地方。坐到炕上后,关上小门,炕上就严严实实,寒风吹不进来。此时的光线从沿墙上的窗户照进来,房间里是不通风的。厨房的土炕取暖其实是两方面的,一方面是灶火做饭,做饭时烧火烟火通过烟囱排烟,同时也把多余的热量传输到土炕里,因为灶堂里有一条烟囱是通向土炕的;另一方面,土炕会留有烧炕的炕洞,人们通过炕洞,给土炕里烧柴火,可以把土炕烧的热乎乎。
北方的土炕怎么可以烧热呢?这要从北方土炕的做法说起。做土炕,在北方叫盘土炕,或者简单地说盘炕。
首先要备料,主要的料有两种:胡基、泥基子。胡基的做法相对来说简单一点,拿一个做胡基的坯子,找一个石杵,再找一块约两尺见方的青石,青石要平整光滑,再准备一堆半湿的泥土就可以开始了。将青石放在平坦的地方,把胡基坯子放平,撒一点草木灰,再给坯子里装土,注意土要装得满满的高高的,用石杵将装在坯子里的土使劲夯实,之后将坯子取走,一块胡基就做好了,做好的胡基拿起来要摆放整齐,中间要留点缝隙,以方便胡基晾干。做胡基的一般都是壮劳力,一般人是做不了的,需要消耗的体力相当大,属于重体力活。如果用力不够,做的胡基等晾干后是不能做炕或者建筑用的,那会破碎成一堆土疙瘩的。盘一个大炕,大约需要一百多块胡基。胡基除了做土炕,还可以砌墙,从前在北方,胡基是常用的建筑材料,建房子做沿墙隔墙、垒院墙、花墙等都离不了。现在人们做房子砌墙,多数用青砖红砖。
泥基子的做法与胡基不同:首先要和泥,除了泥土外还需要加入一两寸长的麦秸,这种泥要搅和均匀,得花不少的时间和力气,和泥本来就难,加上麦子秸杆,需要反复搅拌。然后要有做泥基子用的模子,找一块平坦的地方,放好泥基子的模具,先在下面撒一层细碎的麦糠,将和好的泥放到模具里边,用瓦刀、抹泥刀等把它的表面抹平,将边角铲干净,然后拿一块砖在上面使劲砸,让泥基子变得瓷实后取走模具,接着做下一个。过两三天之后,等做好的泥基子半干之时,将它一一地扶起来,按照一定的方式摆放好晾晒,再过五六天,泥基子晾干就好了。泥基子要大一点,一片大约有两尺宽,不到三尺长,盘一个大炕,大约需要十六七片泥基子,有经验的人一般都知道。
盘炕一般在夏天,夏天没有了炕,人们可以临时搭个简易床铺,不影响睡觉。炕在建房子时与锅台灶膛、烟囱是统一设计安排好的,砌成后除了大的翻修是不再改变的。如果旧炕要打掉盘新的,也是盘一个和原来规模一致的,不能随意改动,否则冬天烧炕时烟囱烟道就会出问题。
盘炕时,先把胡基两两竖着排列,底下要用泥固定,要在留两三条甚至四五条烟道,烟道是连通灶膛和烟囱,便于烟穿过。在烟道上面盖泥基子,胡基和泥基子中间要用泥灰沾在一起固定,炕面要用细胶土泥抹平。特别是炕边与墙相接的地方,一定要抹严实,不能有任何缝隙。如果做不严实,冬天烧炕时烟火就会从缝隙里跑出来,人会被呛得呆不住,房间里也会充满烟雾。炕边用砖石垒砌,上面安置石条或木质炕沿围护,宽15厘米左右,高出炕面一厘米左右。盘好之后,可以看到长方形的炕面平平整整,然后就在炕洞里用柴火烧几天,一是要盘好的新炕慢慢地干,二是检查一下盘的新炕周围是否漏烟,如果漏烟,可以把漏烟的地方再补好。
土炕干透之后,铺上人字形花纹的炕席、毛毡、褥子、单子等,宽宽大大,坐卧十分方便。再看“炕”字的形状,老祖先造字时就把“炕”的优点全部显示出来了。土炕的优点是修砌容易,造价低廉,而且冬暖夏凉,坐卧宽敞舒适,它在北方的寒冷地带沿用数千年,至今不衰,实用性是显而易见的。
土炕有很多优点,但土炕也有缺陷。因为土炕的所有材料都是泥土,所以土炕也是容易被损坏的。小孩子喜欢在土炕上蹦蹦跳跳,大人总是训斥:“不要跳,小心把炕跳塌了!”曾经听说过有土炕塌陷的事情。最常见的是土炕的某一块下陷,但是又没有准备好材料盘新炕,或者是大冬天还不能把旧炕打掉重新盘,人们就在塌陷的地方放一块木板,凑合着再用一阵子,等到夏天或者准备好了盘炕用的料,才可以把旧炕打掉盘新的。土炕打掉以后的废料,是很好的庄稼肥料,能够循环利用,不污染环境。
当然,在北方,土炕也是大同小异。富裕人家则注重炕沿、炕面、炕围子的装饰。炕沿可以选用上好整块条石,细凿打磨,擦拭刨光,使之油黑锃亮,或用硬质木料,如枣木杏木甚至用梨木,打磨光亮刷上油漆,摸上去坐上去非常舒服。炕围的装饰也很讲究,我小的时候,比较讲究的人家会在炕围上贴炕围纸,当时的商店有卖的,这种炕围纸上有花纹,蓝色的多一些,也有玫瑰红花纹的。八十年代末,出现了一种炕围布,蓝色粉色黄色,花样也多了,不再是以前单一的花纹,多了动物图案或更现代的花草树木图案,那种炕围纸就渐渐地退出了市场。也有在炕围墙壁上刷黄色蓝色或绿色的油漆,讲究一些的还会画上花鸟草虫、松竹山水或古典人物故事,寓意富贵吉祥,长住久安等。如果是穷苦人家,也可以不装饰,土炕的实用舒适是不会有任何改变的。
热炕,当然不是自动热的,是需要用柴火烧才能热的。盘炕的时候预先留下炕洞,大约十五到二十公分宽,三十公分长的长方形口子,是用来烧炕的。炕洞上有个木门,不烧炕时就把小门盖上,要烧炕时就把小木门拿下来,把烧炕用的柴火一点一点地放进去,用烧火棍把柴火尽量往里面推,注意要估计一下烟道,两三条烟道都要放柴火,然后点着。如果炕盘得好,烧炕时火焰是往炕的里面跑的,冒出的烟也是往和烟道相连的烟囱里跑,人不会感觉到呛鼻子。等到柴火烧得差不多了,给上面撒上厚厚的一层麦糠等细碎的柴草,如果有木屑、牛粪等更好,然后给这些细碎的柴草上面再撒上一层柴火灰,这样可以保持恒温,也可以保证整个晚上炕不至于太热,也不至于太凉,这个过程叫煨炕。如果把握得好,趁着热炕里面还有火星,再撒上细碎的柴草,不断煨炕就可以了。如果有经验,土炕每天烧两次即可。如果不会烧炕,那是很麻烦的事,那时经常有人把土炕烧得太烫,甚至把褥子、毡子、被子衣服烧坏了;也有人烧的炕,前半夜烫得人在炕上像烙大饼一样翻来翻去睡不成觉,后半夜冷得直打哆嗦睡不着觉。凡此种种,不一而足。不过这样的事我没有碰到过,因为我有心灵手巧的父亲,父亲盘的炕非常好,有聪慧能干的母亲,母亲烧的炕,永远是温热的,而且悉心地教会了我们姐妹几个烧炕。
土炕烧久了,一两个月要掏一次灰,要不柴火就放不进去了。掏出来的草木灰是上等的肥料,是农村人种庄稼的宝贝。
老家的土炕上还有一件东西几乎是必备的,就是在土炕的一侧或者一头,人们会在墙上做一个搭板,搭板上放木箱子,老家人叫板箱,顾名思义,是放在架子板上的木箱子。通常放的板箱是一对,四五十公分高,长大概是一米二三的样子,宽六七十公分。一般情况是梅红、枣红或者褚红,上面绘有花鸟虫鱼等,如喜鹊登梅、花开富贵等,也有人物画,如传统的五子登科、司马光砸缸、牛郎织女等故事。放在土炕边上的板箱,当然是用来放衣服等,这样取用也方便,特别是寒冷的冬天,人们不用下炕就可以随时拿出需要的衣物,倒是特别方便。如果谁家有儿子娶媳妇,新房里盘的新炕只在一侧搭好木板,等到新媳妇过门,就会把娘家给自己的嫁妆—新板箱放在架子上。
当然,板箱放在炕头,也有不方便的地方,因为是架在木板上,而木板高度只有八九十公分,如果人恰好是坐在箱子下面,起身时又没有留意,是会碰头的,小时候偶尔就给板箱底下的木板碰过头。
板箱放在炕头,也有让小孩子欢天喜地的时候。小时候,有时大人不在家,只有几个小孩子在炕上玩耍,放板箱的地方就成为小孩子玩唱戏的好地方。首先要布置好戏台,就是再拿两个床单或者两块大的方形围巾,将一头压在板箱和木板中间,“演员”就走到围好的“帷幕”里面,假装从戏台上的幕后走出来,表演节目,或是唱样板戏,或是说顺口溜,或是吟唱合阳花花,有时还跳舞,总之,把板箱当作舞台的游戏是小孩子特别喜欢的一种。也有意外的发生,有时几个小孩子正在“唱戏”,忽然听到大人回来了,此时就会慌作一团,赶忙拆掉刚才布置好的戏台,有时候就会忙中出错,小孩子为了把压在木板和板箱之间的床单或围巾迅速地扯下来,用力过猛,会把架子上的板箱一起扯下来,有的小孩曾经被压到板箱底下,好在那个时候做板箱多用桐木之类的轻便木材,箱子加上里面的东西本身并不重,即使砸在小孩子身上,一般也不会出什么事,只是虚惊一场。至多大人骂孩子两句就完了。
留在记忆里我家厨房里的土炕比较简单,但在我的心里那是最温暖、最温馨的地方。冬天天冷,一家人坐在热乎乎的土炕上,听着窗外北风呼呼的声音,可是房间里的土炕上却温暖如春,厨房里饭做好了,打开那道小门,把饭菜放在大木盘子里端到炕上吃,一家人挤在一起,那粘稠爽口的苞谷糁,配上一点点凉拌的萝卜丝,还有我们合阳特有的干面的红薯,就是那个年代的美味佳肴。或是一大我锅米儿面,如果再煮一点黄豆或花生,放上油泼辣子,浇点柿子醋,一顿饭我可以吃掉两花碗。那种滋味,那种热闹,至今难忘。
冬天的夜晚,全家人围在一起,坐在热乎乎的炕上,母亲、姐姐做针线活,小孩子或者做活,或者听大人说话,父亲会讲一些稀奇古怪的事情,母亲会给我们说戏文,姐姐会讲一讲学校里的事情或者书上读到的有趣的故事,到现在我都记得清清楚楚我给他们讲《春苗》的故事,三姐给我们讲祥林嫂的故事,当时,我还为祥林嫂的悲惨命运伤心了好久。
冬天的土炕,还有一个用途,就是蒸馒头时发面。北方人以面食为主,早餐晚饭都要吃馒头。用温热的水和好面以后,就要把大面盆子放到热炕上,上面盖上厚厚的棉被。等到面发起来之后,揉搓一阵子,做成馒头,馒头还是要放在热炕上盖上被子,过一会发起来才可以放到锅里蒸。每年春节前要蒸好几大锅馒头,都是在厨房的热炕上发面揉面做花馍的。还有如果冬天要泡豆芽,也是要把泡豆芽的盆子放在热炕上,否则豆芽长不出来,更不可能长大。
厨房里的土炕,只是冬天才可以住,夏天则不行,因为这个炕太热了,即使不烧炕,做饭灶堂里的烟囱也是连通土炕的,土炕依然比较热。所以,夏天时我们就搬到厦房的另外一个大土炕上住,我们叫厦里。厦里的土炕和厨房的土炕一样大,但不用一堵土墙隔开,两间房子是通的,上面是一个纸顶棚,这样土炕夏天住的话就通透凉快。厦里除了一盘大炕,进门的右手边靠墙的地方放了一对黄褐色的柜子,柜子上面则有镜子、梳子等日用品,正对门的地方放一个黑色的大立柜,这些柜子都是用来放衣服被子的。厦里的大炕沿是用砖砌成的,由于长时间磨损,边缘已经磨的光光的。门背后左手边靠墙,放了一把椅子,可以坐在椅子上脱鞋穿鞋,上炕下炕都方便。后来姐姐长大一点,她们冬天也住在厦房里,那冬天就要烧炕了,这个大炕有两个炕洞,只是如果只有一两个人,大炕烧半边就可以了。
小时候的冬天农活不多,特别是结冰以后,农村没有多少农活,那个时候没有什么进城打工什么的赚钱机会,也没有苹果树花椒树等要冬天打理剪枝施肥,农村人都守在家里,到了这个时候,也是大家相互串门的时候。吃过饭后,左邻右舍的人们,就开始串门了,经常是各找各的朋友,几个大娘大嫂,各自带上早已经准备好的针线活,三个五个,围在谁家的热炕上,一边做活,一边聊天,东家长西家短的,谁家的媳妇怎么样,谁家的孩子长的好,谁又穿了什么衣服什么鞋子等等,叽叽喳喳,好不热闹;男人也是如此,喂饱牲口,清理好牛圈,慢腾腾地去找张三李四,几个人喝茶抽烟聊天。不过男人聊的话题不同,通常聊的是今年的收成,明年计划种什么,要么就是儿子该娶媳了,女儿该出嫁了等家庭大事,偶尔也谈论国家大事等。
那个年代,男人抽的烟大体有两种:水烟和旱烟。水烟,当然少不了水,那时差不多每家都有水烟壶,也叫水烟锅子。我家的水烟壶是铜制的,父亲就用这把水烟壶抽烟。用水烟壶抽烟,除了烟草之外,还得有媒纸。因为用火柴太浪费,大白天点油灯也不划算,还是用媒纸更实惠。媒纸现在再没有见过,每一片大约有一个手帕那么大,黄色的,有点像祭祀时烧的黄表纸那样。父亲将它裁成一寸宽的长条形状,然后把它卷起来,卷好之后的样子就像今天看到的吸管的样子,不同的是卷到头以后将头扭一下,好像打了一个结,这样卷好媒纸就不会松开或变形。用的时候,点燃媒纸卷,用它来点烟,当一锅子烟抽完了,将媒纸卷吹灭,将抽过的烟灰磕出来,重新装好烟丝,撮起嘴唇对着媒纸卷猛吹,媒纸卷就会重新点燃,可以接着吸烟了。吹灭媒纸卷非常容易,但是要吹出火焰来,则是一个技术活,我记得小时候看见父亲吹觉得很好玩,就也想试着吹,可是费尽九牛二虎之力也吹不着火。抽水烟的时候,烟壶里的水被吸得咕嘟咕嘟地响,很像是人打呼噜的声音。烟壶里装的那些水,据说是很苦并且有毒,总之过一段时间换一次,黑乎乎粘乎乎的,都是倒掉的。
小时候,经常看着父亲抽水烟,听着水烟壶咕嘟咕嘟作响,看见父亲抽烟时那种心满意足的样子,心里总是在想,烟到底有什么好抽的呢?真有那么好抽吗?其实,这个问题我到现在也没有想明白,因为现在,无论何时何地,只要闻到烟味,我都觉得不舒服,都要躲得远远的。这个问题,也许抽烟的人才能够更好地回答。
由于水烟壶不方便携带,只能放在家里,所以也有不少人抽旱烟。旱烟,就是我们常见的用烟斗抽烟的那一种。烟斗烟袋携带比较方便,从前有一些人就将烟斗烟袋子装在口袋里,还有的老头子将烟斗别在腰上—老人家怕受凉,腰上要系一条宽大的腰带。抽烟过程和水烟大同小异,需要抽的时候,拿烟斗在烟袋子里转两下,隔着袋子用大姆指按一下,就装好了烟。如果可能,也是用媒纸点烟。当时,还有一些人将纸烟装在烟斗里抽的,也许不习惯纸烟抽的方式。后来,有了打火机,媒纸渐渐地退出了市场。
其实,那个时候也有纸烟卖,但纸烟太贵,没有多少人买。那时我记得有两种纸烟,一种是羊群,9分钱一盒,烟盒是绿色的,上面有白白的羊群;还有一种是大前门,两毛钱一盒,烟盒是大红色的,上面是大前门景区的图案。之所以印象这么深,因为我上小学时总是没有练习本,家里也没有可以用来做练习本的纸张,于是自己就到处捡拾纸片,用来做练习题。我记得我曾经有一沓烟盒纸,正面反面都被我写的密密麻麻的。不管是水烟还是旱烟,人们自己到集市上花几毛钱称二三斤烟叶,回来自己把它处理一下,就可以抽一年半载的了。
北方冬天的热炕,也是用来招待亲朋好友的。冬天去别人家串门,如果主人说:“快快,把鞋脱了,上炕,上炕。”这就是对朋友邻居的最热情的招待了。如果想聊天,那就不用客气,脱掉鞋子,坐到炕上。过年后走亲访友,也都是招呼客人坐在炕上,盖上被子,然后喝茶聊天吃饭。主人则在厨房忙活,准备饭菜。如果人多的话,一群人抹花花牌,数着玉米粒记输赢。我上二年级的时候,父亲就教会了我抹花花牌,为的就是过年时陪父母打几圈。
小时候去外婆家,外婆特别怕冷,总是围着被子坐在厨房里的土炕上,只要走到厨房里叫声外婆,问候外婆外爷新年好的时候,外婆立即说:“把鞋脱了,快点上来,把炕门关上,小心凉风吹进来了。”我马上脱掉鞋子,坐到外婆那热乎乎的炕上,和外婆聊天……
后来计划生育了,家里的孩子少了,房间也多了,那种大炕就越来越少了,人们把原先的大炕改进成小一点的炕,只有原来的一半大小,大体上比双人床稍大一点点,多出的空间,会放一张写字台,一把椅子。还有现在冬天人们多数家里都生炉子,有的人嫌土炕麻烦,干脆就把土炕打掉,全部换成床,晚上睡觉怕冷用电热毯。但也有人坚持用土炕,特别是有小孩子老人的家庭,觉得在北方过冬还是热炕最舒服。近几年农村修建新房时更注重装修,不少人家的炕沿、炕围也用颜色美观协调的瓷砖饰面,有各种图案在上面,美观大方现代。
土炕与豪华的床相比,显得土气简朴一些,可它冬暖夏凉,宽敞干爽,十分益于人体健康,舒适方便,尤其适合儿童和老人。实用朴素的土炕和北方人的起居密切相关,一盘土炕装载了太多太多的故事。
现在想想,有多少孩子是在土炕上嬉戏玩耍,给辛劳之余的父母增添了天伦之乐;有多少俊男靓女在这土炕上进入洞房花烛夜,揭开了爱情的温馨盖头,建立小家庭;有多少常年背朝太阳面朝黄土父老乡亲在这土坑上合计过春种秋收,一家人热热闹闹地围在一起品尝着自己的劳动果实;有多少和睦家庭在这土炕上摆出满碗的糖果爆玉米花红枣花生、烧酒肉菜大白馒头来招待亲朋好友,欢庆良辰吉日……
社会进步了,土炕越来越少了,但土炕的记忆却永远留在一代又一代人的记忆里,这是时代的印记,也是许多人那个时代温馨的回忆。
怀恋睡土炕的日子散文 篇3
暖气停了,晚上睡在床上,半夜醒来,一丝丝寒意贯穿全身,翻了个身打了一个冷颤,想在进入梦乡,却怎么也睡不着,夜阑人静,想起了家乡的那个暖烘烘的热炕。
家乡的土炕,是北方人特有的生存方式,它结构简单,取材方便,使用起来经济实惠,就象黄土地上的窑洞一样淳厚朴实,家乡的土炕这片方寸地,不光是温暖了一家人的春夏秋冬,更主要的是,那是呱呱落地、生命栖息的地方;是集聚淳朴乡情的地方;是铺满无限思念的地方。祖辈辈的生命曾在那里得以延续,也在那里终结,记录了一辈辈家乡人的生生息息,承载着家乡人兴衰变迁的厚重的历史。
小时候生活在那个食不果腹衣不蔽体的年代,家里的热炕成了我童年最美好的回忆,记忆中,昏黄的油灯下,母亲好像有做不完的针线活,一针一线,融入了我的血液,也将岁月影子拉的悠长久远!每次放学,我就迫不及待的甩掉鞋子往被窝里钻,把冻得通红的小脚丫伸进热被窝里焐一焐,别提多舒服了。
在家乡流传着“三十亩地,一头牛,老婆孩子,热炕头”。可见暖烘烘的热炕在生活中的重要,这些朴素无华的语言,说出了北方农村汉子最真切的愿望,也是他们一生中最基本的追求。老婆是家的组成,孩子是人丁的兴旺和血脉的延续,牛是耕种土地的动力,而一盘暖烘烘的土炕,则他们温暖的港湾。对于ー个面朝黄土背朝天、用力气拼搏生活的庄稼汉,有了这些,此生便如那暖炕头一般暖意盈盈、日子也就红红火火了。
最早盘一个炕大约需半个月时间,先用土坯在四周砌成墙,约七八十公分高,在里面再砌根柱子,用来支架炕面子,就往里填土,土和柱子一样高,便把土摊平夯实;然后就把和好的泥巴倒在上面摸平,厚约十公分左右,等一两天时间,拿平锤子在上面使劲敲打,一遍遍的重复捶打。待捶的平平整整,结结实实,接下来就等炕面子干了,干了之后,把里面的填土掏出来;最后就抱些柴草塞进去烧,这个过程叫炕面子出水,直到烧的炕彻底没了潮湿,一个炕就算盘成了。
随着时代的发展,盘炕技术也与时俱进,现在炕面都是混凝土预制好的,垒好炕墙用瓷砖装饰,直接铺上水泥炕面就成了,现在的水泥炕还是没有土炕那么恒温,热的快也凉的快,只是比土炕干净美观了许多,但缺少了泥土的味道。
进入冬季,地里农活也没有了,这个季节就是农人安养生息的时候,炕的优越性就发挥的淋漓尽致。农村人喜欢串门子,女人们手里拿上鞋垫或其它小手工活,找一个热炕的邻居聚上几个人。男人们也把旱烟袋装满旱烟也串门子拉闲。到了谁家,主家人都会热情地招呼来人“快把鞋脱了,上炕来”,女人们边拉闲话,边做针线,说着笑着,手里活干着,男人们天南地北的一顿海谝,好不惬意,等到夜幕降临才各自散去。
随着环境的改变,家乡的土炕渐行渐远,慢慢的被电褥子,水暖炕代替。我一直喜欢睡在这传统的土炕上,它平整硬朗接地气,我和故乡的土炕有割舍不断的情结,它是我生命中的摇蓝,躺在自家的土炕上,全身心的放松,家里的土炕有种踏实温暖感,我对家乡的土炕的依恋成了浓浓的乡愁。
怀恋睡土炕的日子散文 篇4
那铺用土垒起来的炕,从我记事起就盘踞在老屋的北侧。它看似柔弱无骨,老态龙钟,但却倔强坚韧地支撑起一个家。
爷爷活着的时候,奶奶喜欢夜晚的到来,星光从小楞窗里射进来,射到花花绿绿的被子上,她呼啦一声将被子掀开,一大片柔软芬芳的鲜花就开在炕上了。
她看一眼睡在鲜花丛中的孩子,他们睡得正酣:老大和老二打着呼噜,老三和老四淌着涎水,两个姑娘蜷腿睡得最秀气,像半朵的花苞!她扑哧一声笑了,手儿挑了一下油灯芯,在更明亮的灯光下,听门吱嘎一声脆响,——爷爷回来了!她欢笑着去开门,将爷爷引到灯光里,让他和她一起看那炕上的鲜花和孩子。爷爷笑,她也笑。
后来,爷爷在给别人家垒墙时摔下来,抬上大炕就断了气,但奶奶仍不相信这么暖的炕暖不回爷爷的心,她爬上暖炕,摇他喊他,但她怎么都叫不醒他!在那个冰冷的黄昏,大人和孩子哭得天昏地暗,唯有她拥着一床花被抱着我僵冷的爷爷。
奶奶守寡了。守寡的日子并不好过,贫穷饥饿孩子多,她一上炕就骂,骂天骂地骂孩子,叔叔和姑姑都不敢和她说话,他们跑来找我母亲,当时母亲虽是一个年轻的小媳妇,但隐忍的个性早就植入了她的心怀,她领着叔叔和姑姑,朝骂骂咧咧的奶奶深深地跪下,说:“娘啊,你再这么骂,咱家男孩怎么娶亲,咱家女孩怎么嫁人?我们已经失去了爹,已经够悲伤了,您怎么还给我们添加悲伤呢?”
奶奶从此不再怨骂,脸上倒多了一种安静,她和我母亲一起,将我的几个婶子先后引到这炕上来,又将我的两个姑姑从这炕上嫁走。
生活就这样一往无前,奶奶活到80岁,仍然没有离开她的土炕,母亲和婶子曾多次让奶奶搬到她们的院子里住,但都被她拒绝了。每到春节,儿女子孙都会围着奶奶过年,她盘腿坐在炕上,身前围着花格子的薄被,享受着我们递过来的年糕,有时我们也会在她高兴的时候,问,“这土炕有啥好呀?怎么就舍不了去我们家呢?”奶奶说:“这炕是你爷爷给我的,哪能不好?再说了,你们摸摸,这炕有灵性呢!”
婚丧嫁娶,人生历练,炕可能早就沾惹上了奶奶的母性,与她的生命紧紧相连。她柔情万种之时,倦怠疲惫之时,躺在炕上回首往事,虽饱经风霜,却不见丝毫的悲怆,反倒愈老愈达!生命原就延续在这铺暖炕上,想生命降生的那一刻,孩子既惊惶战栗,又不无期待心甘情愿地扑到在炕上,她又怎么割舍得了?
奶奶寿终之时,我们将她从土炕上抬起,人声嘈杂哭声震天之际,我们发现没人再住的土炕,突然就变成了无比空阔的平原,犹如我们脚下的大地,坚强踏实,承载一代又一代人的过往!
怀恋睡土炕的日子散文 篇5
住上新庄子之后,跟着父母亲自见证了搭泥炕的制作过程。和泥坯炕相比,搭泥炕要牢固得多,如果没有人为破坏,这种炕可以用上几十年,但是它盘起来就特别麻烦。
先要顺着窑肩子和门右首的空地垒好一个长方形炕墙,挑回细土垫实炕墙里边的坑,再抹上两三寸厚的炕皮(用碎麦桔和泥土活在一起的稠泥浆),等其阴干。看着好像干透了,最艰巨的工作就来了,先用特制的木锤把炕面锤瓷实,再从炕洞门掏出垫在里面的土。锤炕面简单,掏土则很麻烦,洞门附近的土还好掏,越往里越不易,而这个艰苦的工作往往是由小孩子先做的。因为小孩体型小易进易出,他们从窄小的炕洞门爬进去,刨出里面的土时时溅起的细土会扑满嘴、眼和鼻。等到孩子们掏出一定空间了,大人们就接着掏,直到掏出烟囱口、锅灶口。
掏完土就开始烧炕,烧炕也是有学问的,乡亲给它取了一个有趣的名字叫“出水”。先是小火慢烧,烧着烧着,原先看起来已经干透的炕面上慢慢地会渗出小水珠,像极了夏日麦田里父亲脸上滚着的一串一串汗珠子。这时,老妈就让我们把脸盆扣在泛湿的炕上,过会儿拿起来抹掉盆里的水汽,再换处地方扣下去。当时我觉得很好玩,就像妈妈给我拔罐似的。拔罐可以祛除人体内的湿气,脸盆倒扣也可以拔出土炕上的湿气。土炕出水不能一次完成,需要反复多次烧烤,藏在土里的湿气才能彻底除掉,人睡在上面就不怕受潮了。
我们忙着烧炕出水的时候,老妈端个脸盆,用细如面粉的绵绵土活上半盆稀泥,寻找炕上的烟缝子,找见了,就用手指使劲抹,哪怕是细如发丝的小缝子也不会放过,否则以后烧炕时总会冒黑烟,这是爱干净的老妈绝对不能允许的。老妈抹的炕缝很少漏烟,当然也就不会熏黑炕席和铺盖了。
怀恋睡土炕的日子散文 篇6
说起炕,相信在北方生活的人都很熟悉。
炕,其实就是庄稼人用来歇息和睡觉的台子。它是用土打成墼子紧密衔接砌成的。炕肚后半部为实心,两侧分别有空洞连通着烟囱,取暖时,只要往炕肚放一把火,整个土炕瞬时便热乎朝天了。
在我的老家秦安,衡量一个庄稼人一生是否幸福的标准就是:老婆孩子热炕头。作为一个土生土长的庄稼汉,娶个老婆生些孩子,再能有个踏踏实实歇息睡觉的热炕头就是一生最大的幸福和荣誉了
记得我小时候,恰是一穷二白的八十年代,就别提什么吃饱穿暖了,到处山秃秃,树秃秃的,连过冬填炕用的一点可怜柴禾也似乎无处可寻。
记忆中每年的初冬时节,刚刚忙完秋种后的父亲就着手准备一年的炕料了。每天清晨,当我们姐弟还在土炕酣睡时,父亲就早早地穿衣下炕了,他摸索着卷一支旱烟抽完,然后再胡乱地洗把脸,拿上扫帚铁锨,背起他那个用藤条编成的大背篼,“哐啷”一声大门开了,父亲铿锵有力的大脚踩着拂晓的霜冻出门扫填炕了……
当早自习放后,就能看见在我家门前的麦场上,有或多或少的炕料在微弱的阳光下晾晒着。炕囱中,柴禾闷燃出的烟味是那么香醇温馨。这时铲填炕回来的父亲,早已冻得面红耳赤,他会伸出僵硬的手,冰我们的脸蛋脚丫,吓得我们姐弟都争先恐后地躲开了……这时,父亲就乐了,笑得像一朵花,把手塞在我们的屁股底下暖暖,随后又开门,闭门。鼓捣起黑不溜秋的大推耙,又往炕眼里推不少的柴禾进去。
为了有足够御寒的炕料,父亲一天比一天起得早了。每晚,他都会就着煤油灯,往他皲裂如松树皮的手上抹上棒棒油,然后咬牙在煤油灯芯上烤,我知道,那是父亲日复一日趁着冻霜铲草皮震皲的手,年幼的我曾问过父亲,爸爸,手那样子疼吗?父亲笑呵呵地说,不疼,烤下睡一觉就长好了。
当接二连三的大雪覆盖山里山外时,大地到处都被冻得硬梆梆的。这时,我们躲在厚实的土坯房里,父亲用装过化肥的塑料纸把窗户包得严严实实,土炕烧得是火辣辣地热,就连可怜的酸菜缸,寒碜的酵母盆,还有圆鼓鼓的洋芋蛋也和我们一起上炕过冬了。虽说日子依旧在天天洋芋酸菜中过活着,而只要坐在土炕上,感觉总有股股热流从脚、屁股顿时温暖至周身。
隆冬的天是最寒冷的,而隆冬的炕却是最火热的。当我们欣喜地在土炕上挼完一棒棒玉米粒后,日盼夜盼的年终于在飘飘洒洒的雪花中姗姗迟来了。于是,母亲整天坐在炕上为我们纳着鞋底,缝补着过年的新衣。父亲哼着秦腔冒着严寒去镇上跟集盼年。
当温馨吉祥的香头在除夕罕有的肉香中灿灿而燃时,我们全家换好过年的新衣,盘腿坐在炕上守岁。聊天,吃肉,磕瓜子花生……这时,辛劳一年的父亲会为自己灌一瓶“陇南春”,趁着肉味,奢侈地喝那么几口,幸福瞬间溢满了土坯屋子,把整个土炕也薰得昏昏欲醉了。
想起我童年那段贫穷的光景来,似乎一切都是冷的,唯有心和炕是热的。
后来,到了九十年代后,物质渐渐丰润了,生活也慢慢好了许多,我们不仅可以吃饱穿暖,就连光席子的炕上,也铺上了时髦的羊毛毡和褥子。村里光阴好的“万元户”,早已买了电视还架起了专门取暖的洋炉子。但无论时代怎么变迁,土炕依然是庄稼人一生的钟爱。
这时,农作物越来越多,用不完,只好用来填炕烧灰,然后运灰烬给地里上肥。于是,村里的土炕一年四季总是冒着烟,无论谁家来了人,先生(老家对赤脚医生的称呼),亲戚亦或是游门(串门)的街坊领居,只要是进了堂屋,招呼的第一句话必然就是上炕。上炕,炕必然就是热的,冷炕一般是不好意思招呼让人家上的。那与给坐冷板凳没有太大的区别。即使是来人时间不多不上炕,也要伸出手摸摸炕有多热,然后把屁股往炕沿上放一放,显示对主人好意的心领。但凡是上了炕的,必然要笑呵呵地递上一支烟,再煮一盅罐罐茶,那待遇就和城里人待客吃饭唱歌属一条龙的热情招待了。
再后来,我渐渐长大,疯一样地辍学挤身城市,远离乡村父母朋友和日日夜夜伴我成长的土炕。二十年后,我的床铺很大,我却发现自己从来都没有睡过好觉。
故乡那眼方方正正的土炕,依旧踏踏实实地记录着我人生中最为珍贵的17年。那17年,是美好的,幸福的,也是最令我难以忘怀的。
怀恋睡土炕的日子散文 篇7
想起家乡,我首先想到的是家乡的土炕,以前土炕在我的脑海里没有什么记忆,但是后来才发现,家乡的土炕是我一生的牵挂和思念。
离开家乡十几年了,在这十几年里,我几乎没有睡过几次土炕,一直以床为伴。
终于,在一场雨后,我想起了家乡的土炕,仿佛土炕的烟熏味和土腥味又向我飘来,让我回忆起童年睡在土炕上的情景。
今年的雨水特别多,多得让人无法想像。昨晚的一场大雨使我对家乡的土炕由衷地想念。母亲说,那边下大雨,水库上涨,她们到山上过夜,住在帐篷里。母亲还说,要是在老家那该多好啊!有热热的炕,金黄色的土豆片,还有熟悉的邻居。
我离开土炕很久了,母亲也离开土炕已经好几年了,土炕陪母亲走过了几十年的风风雨雨。
小时候的冬天格外的冷,放学回家的第一件事便是把书包一扔,鞋一撂,跳上温暖的炕,掀开铺在炕上的被子一下子溜进去时,全身立即感觉到一种温暖,这温暖最纯朴,也最贴心。
身子贴在炕上,心里、胃里、肌肉里顿时散发出热的能量,从肚子一直传到后背上,对母亲说一声,妈,给我拿块馍。
等一块馍吃完时,零星的馍渣也撒满了炕头,母亲叮咛不能浪费,我又转过身,侧身趴在炕上捡馍渣吃。等吃完了,瞌睡早已爬上眼皮,斜躺在母亲铺好的床单上酣然入睡,一直睡到吃晚饭时母亲才将我叫醒。就这样,一年又一年,在母亲的呵护下快乐地度过了童年。
也许是好久没有回故乡的缘故,所以,昨夜在梦里回到了家乡。梦里我一进奶奶的房门就坐到炕上和奶奶一起聊着天,说着小时候的我。我又感受到土炕的温暖和淳朴,我又闻到了土腥味和烟草味。我好久没有闻到这样的味道了,奶奶说,城市里哪有这样的土炕啊!奶奶问,这炕还睡得习惯吗?我说习惯,怎么不会习惯呢?在外面受冻时,我就会想起家里的土炕。
只要在炕上坐一会儿或躺一会儿,土炕的味道就会传遍全身。这也许就是家乡的土炕吸引游子回家或终生难忘的重要原因吧!不管你走到哪里,只要一闻到家乡土炕的烟熏味,就会想起家乡的一草一木和邻里乡亲。
轻轻地躺在炕上,真的不想动,我想用自己的身体和心灵再次深情地感受一下炕的味道和温暖。我不想让任何人打搅,也不想盖上多么华丽的毛毯,我只想盖上普通的被子,枕上小侄子的花枕头,然后美美地睡一觉,睡去所有的烦恼,不去想生活中的琐事,也不去想朋友间的摩擦,只想静静地睡一会儿,这样自由自在、无忧无虑地睡一觉,是多么地美啊!
是什么声音在响,是什么东西在靠近我,原来是手机的铃声吵醒了我。我缓缓坐起身,没有接电话,我要多回味一下刚才梦境里那家乡土炕的温暖。就在我傻傻静坐时,一阵风突然吹进了窗户,我似乎闻到了土炕的烟熏味和土腥味,这味道是从哪吹来的呢?
嘀咕后,我的心乘着花香和清风飘向了远方……
怀恋睡土炕的日子散文 篇8
记忆里的土炕,不仅让我明白了深深的理儿,也让我感受到浓浓的亲情!
家里来客人了,主人一句“鞋脱了,上炕!”那声敞开心扉的招呼,暖到客人的心窝窝里,言语土得掉渣,情却真得一点不含糊。每每听到这句话,就不由得回想起小时候跟着奶奶去姑妈家的日子……
一进姑妈家门,小脚奶奶就像老太君一样被表姐表妹们簇拥着盘腿坐到炕头上。此时,奶奶的眼睛已经眯成了一条缝,乐呵呵地看着眼前的'女儿和外孙们,布满皱纹的脸上好像开了花。作为她的小跟班,我也依着她坐在姑妈家暖暖的炕上,享受着贵客的待遇。表姐端来刚沏的茶水,姑妈拿来只有过年才会享用的核桃枣儿,放在面前一个劲地劝我吃。等饭做好了,我们也不用下炕,表哥端来洗出原色的木盘放在炕中间的油布上,盘子一边放着几双筷子,一边放着几碟下饭的菜肴,之后,表姐表妹就端上热腾腾、香喷喷的饸饹,一碗还没吃完又端来一碗劝着吃,实在撑得吃不下了,姑妈还是一个劲地招呼着吃,至今一想起那热情似火的一幕,眼里不由得热乎乎的……
收拾完毕,姑妈和表姐妹上炕来了,姑妈一上炕就和我婆凑在一起说着家长里短,我和表姐妹们就趴在土炕上围成一圈抓码、翻绞绞,一颗颗杏核(抓码的器具),一条细绳子(翻绞绞的器具),如魔方似的在我们手里玩得眼花缭乱、千变万化。姐妹深情、姑侄之情、母女之情就通过土炕在这些亲密的接触中自然发芽开花了。
其实,在我的老家不光姑妈让她的娘家人在土炕上享受最佳待遇,关系亲近的人家都会这样的。有一种情叫“坐在炕上,炕上暖和”,有一种情叫“一个炕上滚大的”,有一种情叫“老婆娃娃热炕头”。土炕,在农家人的日子里,不仅仅是个提供休息的卧具,也是纯真情感的粘合剂。
如果窑洞是老屋的主角,土炕就是主角的忠实跟班,哪里有窑洞,哪里就有土炕,它静静地立在老屋里,看着忙碌的主人出出进进,看着窗户斜射进来的光线来来去去。一盘土炕,连着灶台,通着烟囱,温暖着庄稼人的苦调日子,养大了一代又一代。如今,土炕已经被各式各样的新式卧具所代替,而热腾腾的土炕依旧活在我的记忆里、藏在我的心头上……
怀恋睡土炕的日子散文 篇9
那年秋天,德怀哥家的土炕塌了,一时成为村里的趣闻,因为德怀哥和桂芳嫂贪图省事给家里盘的是不经用的泥坯炕。
其实,泥坯炕工序简单、省时省力,将预制好的泥坯塌到炕墙上,上下左右裹泥光堂就可以了。不过,这泥坯炕用起来却不够结实。
他家有几个顽皮的臭小子,日日在土炕上踢踢腾腾,你一个降龙掌,他一个伏虎拳,美其名曰“练功夫”。怎奈时间一长,薄薄的泥坯也承受不了。一天半夜“咕咚”一声土炕塌了,犹如地震一般,熟睡中的一家人硬生生地顺势撂到黑乎乎的炕腔里了。看着愣头愣脑的儿女,德怀哥和桂芳嫂哭笑不得。笑吧,好像不合这个情景,自己贪图省事害得孩子半夜受惊,哪能笑得出?哭吧,也没那么悲伤,不就是炕塌了,又不是天塌了,所以,他们只能耐着性子一阵安抚,年幼懵懂的孩子也好糊弄,不大功夫一个个又躺在板柜面上进入了梦乡。
第二天一大早,小家伙们爬起来就出去玩了。玩开心了,爸爸妈妈昨晚的再三叮嘱早都飘到一边了,嗓子眼一热,他家的丑事顺嘴就溜出去了。不到半天功夫,昨晚的惊梦之事在街前巷尾的闲人堆里就传开了,他们的父母自然也成了左邻右舍的打趣对象。
后来,这事传到我爷耳朵了,他是德怀哥的远房外公,叫来德怀哥狠狠地训斥了一顿,训斥完毕,又叫他搬走父亲给我们新庄子准备的干胡基,催促赶快盘好土炕,免得孩子们冬天受冻,临走前我爷叮嘱他们:“做啥都可以省事,盘炕万万不可图省事的!”
怀恋睡土炕的日子散文 篇10
数九严冬,寒气逼人,躲在温暖如春的楼房里,感受如同春天般的温暖,此时时刻,情不自禁地让人想起老家农村的土炕,想起填满柴草的暖烘烘的热炕,那充满温暖而又让人留恋的土炕,总会将人思乡情结扯得很远很远,总会让人将漂亮舒适的床与老家的土炕联系起来。
小时候,在农村,一进入冬天,那刺骨的寒风,夹杂着零零星星的小雪,飘落在脸颊和脖子上,疼痒之中还带有一些灼痛。手摸到哪儿,都是冷冰冰的,人都会自然或不自然地哆嗦一下,呼出去的气,遇到寒气,也会瞬间凝成霜,头发,眉毛,胡须刹那间挂了霜,挂了白。倒口冷气,觉得不像冷在嘴里,而是冷在心里。即使包裹着臃肿棉衣的肌肤,也会随这凛冽的寒风时不时收缩一下。
这样的天气,这样的日子,谁都不愿出门,也都懒得下炕。连出去挑一担水,饮一回牲口,都懒得出去,就连往山上送粪的农活都停下来,全家人围坐在炕上,男人抽着烟,说长论短,女人做着针线活,有一句没一句回应着,老人熬着灌灌茶,把身子靠在火炉旁,感受着火炉带来的温热与熨贴。孩子耐不住寂寞,在炕上嘻嘻哈哈打闹着,少不了大人的数落几句:“炕上都不安生?炕跳塌了,你就睡在院里去,看不冻死你碎娃子才怪!”数落的同时,露出对土炕的爱惜。于是孩子听话地蜷缩在被窝里,不再吱声。于是一家人便享受着热炕带来的舒适和安逸。
山区的农村,每家每户,无论人口多少,家庭贫富,总少不了土炕。炕在一定程度上和房子同等重要,即使盖了新房没有炕,还不能说是完工,必须有炕,这好像是有了男主人还不能为完整的家,必须有女主人,这才有家的概念。不知我的这个比喻恰当否,总的说来,没有炕的房子,也总是空荡荡的,没有家的气氛,只有炕盘起来,热了起来,有了那片再熟悉不过的席子,才有家的温暖,家的温馨。
农村的土炕,大多用泥土砌成。事先要打好做炕面用的炕基,所谓“炕基”就是用土和麦子脱粒后的外壳叫做“麦衣’”混合做成的预制块,等“炕基”干燥后,就可以砌炕了,一般的炕六块八块不等,在炕墙为好后,在炕墙里立好炕脚,炕脚一般石头,或砖头垒成。有的用“胡基”(当地人砌墙用的,用模子做出来长方形土块)做炕脚,各家有各家的砌法。所用的炕脚用料也不尽相同,但只有一个目的,坚固耐用。
炕脚立好后,才开始铺炕基,炕基之间衔接要严密,不能有缝隙,接着用粗泥抹平,再用很少“麦衣”的细泥抹平,直到光滑的如同磨出来的一般,这样的炕才算好炕,那些有些凸凹,或者高低不平的炕算不上好炕,只能说是能将就着睡人的炕。
炕盘好后,需要在炕洞里填上柴草等点燃烘干,这样不能睡,用山里人的话说,新炕太潮,需要发汗,还需要在炕上面铺上麦衣,干草,捂着发汗,等炕四周干透,且炕面上有热烘烘暖融融的感觉,这会就可撤去炕面上的麦衣柴草,这样的炕才算是冬暖夏凉,四季适宜的好炕。
就土炕铺设的东西而言,也存在着差异,家贫的人家炕上就那一片竹席。但只要人勤快,炕经常热着,日子也是暖暖和和,怕就怕在,人懒家贫,除了一片席子和一床脏兮兮的被子,炕上冷的渗人,这样的日子就难过了。
家庭殷实的人家,除了席子,还要铺上毛毡,褥子床单,显得气派,体现着上天对勤俭持家的主人辛勤劳动所回馈的恩赐。
当然还有穷得连席子都没有的人家,只有一床破旧不堪,棉花翻白的旧被子,炕面被磨得油光可鉴,好像涂了青漆一般,孩子光屁股在炕上打闹,也不知道冷,至于吃饱了没有也很难说。有时觉得很寒颤,让感到不是在生活,倒像在苦海里煎熬。
所以说,冬天里,农村人全靠那土炕生活,懒了穷了都要受罪。因此各家都要在冬天来临前储备好烧炕的东西,柴草也罢,牲口的粪便也罢,树林扫回来的树叶也罢,山上扫回来的“毛衣”也罢,只要有,只要储备的足够多,就不怕挨冻。
农村娃为储备过冬烧炕的东西,挨冻受苦的不在少数。那时不像现在,树叶没人扫,落得到处都是,山上的野草不像现在,到处茂密旺盛,牲畜的粪便理都没人理。而是看谁家人勤快,看谁家大人孩子起得早,看谁家孩子跑得快,看谁家孩子眼睛尖,没有这样的头脑,没有随机应变的机灵劲,恐怕牲畜粪便被人拾去了,树叶也被比你早起人圈下了,山上的毛衣被扫光了,你只能跑远路,只能空手而归,免不了遭到家长的数落。
为了烧炕,山被刮得光秃秃的,树林里的树也只剩下树枝。但都知道,缺少烧的,炕冷冰冰的,屋子也跟冰窖似的,缺少家的温暖,总感觉冬天是漫长的,夜也变得漫长。
有了柴草的热炕,总感觉舒坦,从晚上到早晨一直热乎乎地,人睡在炕上,既不太热,也不感觉一点冷,那种美无法用语言表达。睡在热炕上,时不时还能做一个美梦。
睡在热炕上,闻着炕烟的香味,柴草的香味,以及牲畜粪便的气息,脑海中便情不由己产生一个问号?这是什么样的气息呢?是呀,是什么气息呢?我不得而知,问大人,大人肯定不说,还会骂我心不好好操在学习上,尽想那些没用的东西。
后来离开了农村,也离开了热烘烘的土炕,住在冷冰冰的干板凉床上,闻着留有洗衣粉香味的被褥,闻着木板床夹杂着木头的气息,才知道家乡土炕散发出来的,那是一种泥土的气息,那是一种融着大地发出的气息呀!
岁序轮回,四季更替,往事如烟,一切都随土炕清晰地浮现在眼前,仿佛在昨天……。
那会儿,家里穷,学习没有桌椅,一般都躺在炕上,背后垫上一个枕头,被子盖到胸口,拿着一本书看,那个感觉很好!或者趴在炕上,被子盖到脖子处,露出脑袋,在下巴底下垫上一个枕头看书,写作业,我不知道,是热恋那暖烘烘的土炕,还是自己的懒惰,我说不清楚。
不只说不清楚,还知道现在有一个坏习惯大概和以前睡热炕有关,总习惯爬在炕上看书写东西。以致老婆总数落我,搁着写字台不好好看书写作,老趴在床上,眼睛看坏了,还不知道原因造成的。尽管如此,我还是喜欢爬在看书,写作,尽管我知道床不是炕,但还是改不了这个习惯。
不止我不习惯,我过世的母亲,也不习惯住在冷冰冰的如在匣子般的楼房里,不习惯那干板凉床,总想着她睡过热炕。在生命的弥留之际总嚷着让二哥把她送回老家,尽管在县城住了二十多年,但是还是忘不了老家那间她住过的老屋,那盘那曾睡过的土炕,她也是在那盘土炕上安然离去的,离开的那么安详,那么平静,那么满足。
看来土炕在她心里远远超过那舒适漂亮的席梦思床,也超过在家里任何一件东西,包括近价格十万元的如同匣子般的楼房,这些情结连健在父亲有时都有些不解。
也许父亲经常在外,干板凉床住惯了,对于土炕,倒不怎么留恋,在母亲要回老家时,竟数落母亲:“不就是用土垒起来的土旮旯吗?有什么好留恋,不顾我这老头子的感受,回老家住哪一辈子没住过多久土炕?”父亲不解中带着对母亲嗔怪。
我知道父亲和母亲不同,父亲常在外,而母亲一直呆在农村,一辈子没怎么离开过土炕,对于土炕有着难以以割舍的情怀。也许这土炕早已和老家的乡亲,乡音融为一体了。
睡惯了了干板凉床的我,对于那四四方方的是怎样的感受呢?这次回家探亲在亲戚家又亲历了一次。原来土炕那种温热,那种熨贴,那种满足是刻在心里的。
坐在暖烘烘的土炕上,干什么都有一种暖融融的氛围,连吃煮土豆都有香甜的味儿,白白胖胖的土豆,咧着口,宛如白白胖胖的孩子咧着嘴笑,顿时胃口大开,更别说是就着母亲腌制咸菜吃,那吃的香,酣畅劲,竟不亚于逢年过节的鸡鸭羊肉大肉,有时煮熟的土豆,放到碗里捣碎,撒上食盐、放上调料、熟好的胡麻油、油泼辣子,然后不断搅拌均匀,就开吃了。那味道那感觉就别提了,用老家的一句话就叫香到骨头里了!
如果勤快点,下得了热炕,在地窖里挑几个光溜的土豆,埋在火炉下面,或者埋在炕洞里,约摸一个小时,火炉下面,炕洞里便散发洋芋的香味,证明土豆熟了,火炉下面的用火钳拿出来,吹去上面的炉灰,炕洞里大多木棍拨出来,,吹去土豆上面的灰尘,冒着一股股香甜的气味,吃一口,香甜清脆,真可谓回味无穷啊。
如今,生活好了,土炕也变样了,变得小了,变精致了,用报纸糊墙,用学生书本糊墙没有了。大多数是现买油光可鉴,漂亮美观的墙围纸,帖得平平展展。条件更好的人家炕墙周围是美观大方的瓷砖,显得既有现代农村人的干净气派,又不失传统土炕的本色,光席子的状况也很少了,大多铺着印花床单。床上铺的盖的,薄的厚的都有,叠得有棱有角。
坐在炕上,与以前一样,热既不是电褥子的热,也不是煤饼子发出的热,而是充盈着羊粪牛粪的味道,也夹杂着柴草的香气,是一种熨贴的热,满含着家的温情的热。
现在,农村人不是移民搬迁,就是向往那城市的高楼和繁华,土炕和老房子遭遇前所未有的冷落,被遗弃了,或许,过不了多长时间,土炕,老房子和农村一样,会慢慢消失,不再让人提起。
但我仍然觉得土炕的留给农村人的那种温情的热不会从人的记忆中抹去,尽管有高级舒适的沙发床,但那是有区别的,代替不了的,因为至少它不会给人以充满泥土气息,大地气息的质感。
总之,我还是留恋那暖融融的热炕,留恋与土炕相关的说不清,扯不断的思乡情结,尤其在这寒冷的隆冬季节。
【怀恋睡土炕的日子散文(通用10篇)】相关文章:
关于日子的优美散文06-10
闪亮的日子优美散文12-17
风起的日子经典散文12-12
艰苦的日子散文随笔09-01
在有阳光的日子里的优美散文11-02
亲切的怀恋优秀作文02-14
阳光灿烂的日子经典散文12-16
没你的日子里散文随笔08-26
这样的日子这样的顽固抒情散文06-20
一起走过的日子的经典散文11-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