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随笔 百文网手机站

隐者论散文随笔

时间:2021-07-01 14:53:10 散文随笔 我要投稿

隐者论散文随笔

  隐者,为便于理解分两种情形说:道士和隐士。但往往隐士中有道士思想,道士中有隐士行径。

隐者论散文随笔

  其一,道士居多,且有奇人,追求技能,与政治无关。隐者离凡尘而归山野,择奇地以辟洞天。其门人秉承鬼谷阴符之术,不问世事,修炼两仪道法,研习奇门遁甲之术。待术成,能以己之念控敌之魂魄,辅以乾坤咒符之术蛊惑敌人,关注自身的潜能与力量,用意念去控制对手,伤敌以无形。

  强大的伤害法术,随时间的延续威力大增。同时擅长诅咒类且有无敌技能,单杀能力很突出。图腾类的技能扩大了攻击方式,还能限制对手的行动。

  隐者,手中掌了令牌符文,读懂了其中奥秘,凝聚并发出抵抗的邪恶力量,以暴制暴,以毒攻毒。传说—御魂令牌,若能得其认可成为其主人,便能参破生命之奥秘,得无穷之力量。足以在瞬间给敌人造成致命伤害,让对手的心志与身体受到双重折磨,从而拜倒或屈服在他们面前。

  隐者行事诡异,充满了神秘色彩,甚至连那些自认为了解他们的人也无法掌握他们内心真正的想法,包括他本人。如果用一个字去描述他们,那就是个“奇”字。如此玄妙,是否属实,尚无考据。

  其二,有道士影子,不是道士,多于政治相关。大隐隐于朝,中隐隐于市,小隐隐于野。不仕、避世,归隐,是其特点和归宿。隐者却反其道而行,时常隐匿于山林之中。据说,有擅射隐者之辈,所谓弓开如秋月行天,箭去似流星落地,杀敌于百步之外,来去自如。令人想起:“马作的卢快,弓如霹雳惊”。

  隐者,并非什么都不做。老庄提倡无为,所谓出世哲学;儒家主张进取,倡导入世哲学,二者构成中国古代士大夫一种处世哲学;进则求取功名兼济天下,退则隐居山林修身养性。所谓“隐者高明,省事平安”。就老庄的无为思想是很对的,就儒家的进取思想来说似乎是相矛盾的。对世俗而言是“多一事不如少一事”“多作多错,少作少错,不作不错”。这有别于佛家道家的无为而治。

  道家老子认为“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强调无为才能无不为。所以无为而治,不是什么也不做,儿时靠万民自为来实现无为而为。佛教无为,与有为法相对。是不依因缘和合而成的不生不灭、无来无去、非彼非此的绝对。原本是涅盘的异名。大成佛教,尤其是中国,以无为法为诸法本体,与“法性”“真如”等为同一含义。

  范晔《后汉书·逸民列传》将隐士分为六种,蒋星煜《中国隐士名称的研究》中列出:隐士、高士、处士、逸士、幽人、高人、处人、逸民、遗民、隐者、隐君子十一种。在《中国古代隐士称谓考释》一文中,作者增加了山人、隐人,居士,遗士,征士五种,从政治、经济、社会、精神生活四个方面,把十六种称谓的隐士分为:真实,虚伪;有业,无业;孤僻的,交游;养性,求知八种。分类法虽不是尽善尽美,但较科学。

  中国的隐士在史上留名的不下万人,声望大一点的只有几百人。皇甫谧的《高士传》载晋以前的高士96人;清代高兆《续高士传》载晋至明的高士143人,共计239人。在历史的长河中占人口比例中极小,但其影响不可低估,其中名声大的有老子、葛洪、陆修静、陶渊明、顾欢、潘师正、司马承祯、杜光庭、孙思邈、李商隐、孟浩然、皮日休、陈抟、王庭筠、丘处机等。

  以团队名誉出现的隐士集团,诸如:晋代竹林七贤,南北朝的莲社高贤,唐朝竹溪六逸,五代华山三高士,宋南山三友,多与“道”有点关系,后来出山不少。所以属于下文提到的`假隐,非真隐和曲隐。他们为中国文化史添上了浓重的一笔。

  中国隐士隐士生活不被看好,虽给人神秘之感,但不管在什么朝代都被视为异类。尤其在今天,从意识形态的角度讲,隐士生存的社会基础发生了巨变。但永远也不会担心其绝迹,只是人数在减少,形式在变化,对社会的贡献尚不见端倪。据说,终南山里还有隐修者,但他们只是修,仅为证明道教地仙的存在。不复以世事为心,不保累于职位,自尊高慕,崇尚其清虚之事。从他们清苦的生活可知,是无利可取。

  隐士之所以形成,从主观方面来说,完全是由于个人主义或失败主义,这两个因素的作祟。我倒觉得做隐士更需要勇气。

  真隐只为适性;曲隐是为了避开俗累;假隐要么为了保全性命,要么韬光养晦以待时机。都是生存方式的选择。后者有东山再起或一鸣惊人的期待。

  一是,隐者中的假隐。隐藏一时,卧薪尝胆。对未来有希求、盼望和期待。相对于真隐或曲隐较多。范蠡的急流勇退,为保全性命之必须,陶渊明的不为五斗米折腰,脱离尘世回归自然的人,与特定政治环境和背景有关,是对生存方式无奈的选择。因此卧薪尝胆,以待时机者,相对居多。隐藏锋芒,蓄积力量,以图日后大展身手,为古人提倡推崇。

  矜名不若逃名趣,练事何如省事闲。对隐者而言本身是不求名,更无所谓虚名了。所以自古就有“君子盛德,容貌若愚”的说法,即人的才华不可外露,宜深明韬光养晦之道。世故极深,避免了因亲近朝廷或锋芒外露而导致的嫉忌。三种资质被古人如此排序,深沉厚重为首,其次磊落豪雄,再次聪明才辩。今人未必苟同,也不是绝对科学,但从中可见深沉厚重之重要,并给人以启发。

  前者为内心修养,内涵深厚,淡定从容,周密审慎。其次为侧重品行,有魄力,有感召力,光明坦荡,义气豪爽,揭竿而起,一呼百应。后者机智敏锐,逻辑性强,语言机敏。现在从事律师之人,古代的说客属于此类……三种资质各有千秋,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在不同条件、场合和对象,处理不同事物、同一事物的不同方面或不同阶段,各有所侧重,不是绝然分开,一个人是可以兼具气不同的资质。

  战国苏秦,能言善辩,巧舌如簧,凭三寸不烂之舌,挂上六国相印,可谓风光至极,但也正因为此,在政治斗争中被刺身亡颜回大智若愚才得以重用。东方朔诙谐幽默,能言善辩,算小智;擦言观色,直言进谏,属大智。可谓“智圣”却不隐忍,而招人妒。虽被汉武帝欣赏,终不敢放置太高的位置,眼看公孙弘、司马迁等或奉使出外,或郡国卿相。自己只是郎官,同郭守仁等随侍左右,

  二是,隐者中的真隐或曲隐,隐一世,为适性避俗。一个愚钝之人本身无所谓隐,一个修省的人隐居不是在逃脱世俗,不过是在求得一种心理平静而已,故逃名省事以得安闲。晋嵇康、阮籍愤世嫉俗,行为孤僻乖张,与世俗相悖。长沮、桀溺春秋两位隐士,不为国效力,不为民服务,一生才华交付黄土,自诩名士。

  孔子主张“知其不可而为之”。曾国藩“滥觞初引一泓泉,流出蛟龙万丈渊。从古精诚能破石,谁言精卫恨难填?”锐意功名,意气自豪,踌躇满志。林则徐“知难而退,此保家、身之善谋,非人臣事君致身之道”。危难之处,郁郁不得志之时,显出身手,光争日月,力挽狂飙。

  古来圣贤多寂寞,不做“世外桃园”人,未必“惟有隐者留其名”。比之孔子等是否相形见绌,稍逊风骚。这本是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的问题,见仁见智,各有纷说。

【隐者论散文随笔】相关文章:

散文随笔:论自己05-03

论《故乡》散文随笔03-17

论家族与性格的关系散文随笔07-13

论景色之美散文随笔07-13

论爱情与花及酒的关系散文随笔07-17

论孔圣人弟子的以怨报德散文随笔07-13

寻隐者不遇作文10-10

寻隐者不遇的作文10-12

寻隐者小学作文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