闲话桑语随笔散文

时间:2023-03-03 18:51:08 散文随笔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闲话桑语随笔散文

  你种过桑树,采过桑椹吗?那些出落在江南偏远山村的桑树历经了几千年的风雨,见证了古老的民族淳朴艰苦的生活,成就了人们对生活美好的向往。今生有幸,结缘于江南乡村,与四时草木相伴,成了最美的相依,而我与桑的缘分,亦是朴素真切。儿时乡村,门前屋后皆种满了桑树,祖父知我爱吃桑椹,不辞辛苦,为我种植。

闲话桑语随笔散文

  我虽生于今世,却不爱繁华,自幼时开始,心中眷念的便是男耕女织的田园生活,总是想着,在那个古老的乡村,过一世清简的日子,陪伴身边的是虫蚁鸟兽,花草树木。然而时光似乎无视的我的愿望,当年古朴宁静的村庄终究还是不要我了,我像一个弃婴,在红尘里独自游走,唯有在心中种下一树菩提,才看得见生命的本质。

  我所喜爱的皆是清简素雅的物品,最爱人间草木,它们皆是穿越千万年的风沙,每每看见草木,心中便莫名的柔软,总觉得今生,真的不需要繁花著景,只愿在江南那座古老的乡村,守着门前屋后我亲手种植的花草树木,做一回“梅妻鹤子”的和靖先生,便是我心中最美丽的风景。幼时便对桑树有着特殊的情感,没有理由,也许仅仅是因为她与古人的生活息息相关,不分彼此罢了。我想,若是真能回到千年以前,桑树,桑椹,该是我穷尽一生想要追逐的风华。

  每每想到桑树总让人想起衣食的艰难,古老的中国由农耕时代渐渐发展,农与桑并提是很早就有的事情,《春秋?谷梁传》载:“天子亲耕,王后亲蚕”。即言帝王要享先农、亲耕藉田;后妇要恭行享先蚕和采桑喂蚕。自周朝始,在国家祀典中,就已确立了“天子亲耕南郊,皇后亲蚕北郊”的祭祀格局,农耕与蚕桑是中国古代社会赖以生存与发展的最主要的生产活动,我国是世界上种桑养蚕最早的国家,种植历史已有七千多年。

  《诗经》里说“唯桑与梓,必恭敬止。”是说桑树与梓树都是父母亲手种植的,因而对它也特别尊重。古老的民族对桑树有着浓厚的情感,成语中“沧海桑田”独独说了“桑”而不说其它,也许古人是无意识的这般做了,但是总归是有着情感的。古代人民亦有在房前屋后栽种桑树和梓树的传统,因此常把"桑梓"代表故土、家乡,远行的天涯游子看到桑梓便想到了故乡,牵扯出心底深沉的思念。“落晖隐桑柘,秋原被花实。惨然游子寒,风露将萧瑟。”很多时候读到思乡的诗句都会莫名的感动,甚至流泪,心中对古人那种对故乡的炙热的情怀很是敬佩。古代思乡的诗句有很多,似乎每一首都是那么的感动人心,纳兰的“风一更,雪一更,聒碎乡心梦不成,故园无此声。”读来句句是泪,不曾想到那个仕途平顺,才华横溢的词客有朝一日也会离开故土,伤怀落泪,他的泪,滴滴都是情,然而这一次却是对故乡的情。马致远的“断肠人在天涯”总让人想起西风瘦马的凄凉景,那种无边无际,波涛汹涌的寂寞孤独让人感觉哭都会没有眼泪,因为读到词句,已觉得快要窒息了,仿佛每一个毛孔都被浓浓的愁思包裹。

  今人是没有古人那般对故土深深的眷恋之情的,很多人迫不及待的想要收拾行囊离开那个山花烂漫,鸟语花香的故土,纵算是做一个奔走天涯的萍客亦是愿意。可是,当有朝一日,他们飘零半生依旧无所得,依旧灵魂没有归依的时候,是否会想起那个如母亲般慈爱温暖的故乡呢?古有“安土重迁”之说,古时的人无论走到哪里,都必定牵念着那个门前屋后种满花树的故乡,哪怕只有几亩贫瘠的土地,几只散漫的家禽,也依旧要回到生养的故乡,这般的情深如许,时常让我感动至落泪,亦会觉得羞愧,我心心念念的是故土的简单质朴,但还是如万千人一般离开了故土,辜负了曾经那个美丽的誓约。回到这首诗,我想单看“落晖隐桑柘”这一句,该是一幅美丽的夕照图,夕阳拽着紫红的薄纱依偎着黄昏,那余晖洒了遍地,也洒在了颗颗桑树上,为它镀上了一层神秘的美丽,远远看去,就像一位白衣飘飘的仙人矗立在高山之巅,若单是这一句,凄凉的况味是显现不出来的。“惨然游子寒,风露将萧瑟。”这才是此诗的主旨,“惨然”已经很让人悲切了,还有一个“寒”字,真真是让人寒了心,比之天净沙中的断肠人,此诗中游子的悲苦有过之而无不及。

  古人的心思与情感必定细腻于今人,故土的很多东西都可以作为家乡的影子,每每遇见,都可睹物怀远。桑在乡间实属平常植物,且从古至今,不离不弃的陪伴着人们,而它在古代社会的重要性,前文早已讲过,因而古人将桑看做故土的象征,亦是有了踪迹可循。

  桑与古代农耕生活息息相关,因而桑的意境中自然是少不了乡村恬淡疏离,与世无争,清淡质朴的情怀的,孟浩然的“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深得我心,这句诗淡而不薄,酒与桑麻就轻易的将诗人的桃花源用淡笔勾勒出来了,难怪《唐诗别裁》里说他的诗是“语淡而味终不薄”。这位曾感叹“当路谁相假,知音世所稀”的诗人就这样在这种满桑树的乡间排遣了抑郁,丢开了隐居中的孤独。唐代诗人中他是第一个倾力写山水田园的诗人,虽然他的人生经历比较简单,早年有志用世,在仕途困顿、痛苦失望后,尚能自重,不媚俗世,以隐士终身,曾隐居鹿门山,他的人生,不似李白杜甫的高昂激烈,亦没有轰动尘寰的人间往事,而只是像一支短笛,清简,低沉,却韵味悠长;他的一生没有波涛汹涌,却恰似溪水漫流,正如他所写下的那些诗句,清新洁净,意境亦是淡远,闻一多评价他的诗时说“淡到看不见诗。”是的,看不见诗,却又时时都有诗,他的诗句,处处弥漫着清新质朴的气息,也许是他开了先河,让桑这种植物由农家寻常树木变成一种田园生活的象征,且这种生活还是千百年来多少人求而不得的。

  后世人将孟浩然与王维并称“王孟”,摩诘的诗境界广阔,且透露着淡淡的禅意,苏子瞻评价所是“诗中有画,画中有诗,诗中有禅。”虽然他也写很多山水田园诗,但还是觉得虽然孟诗境界不如王诗开阔,题材也不够宽广,但是单就山水田园诗而言,孟是在质上更胜一筹,他的诗纯粹,就像雪莲,或是雪花,白就白的全然,纯粹,不掺杂一丝的杂质。就像生命如果是水,那孟诗则是漂浮在空中的无根之水,而王诗则是山中的清泉,虽清凉洁净,却也是经过了山石草木的淘洗,早已不是最初的模样了。

  乐府民歌中有一组便是歌唱江南女子的蚕桑劳动和春情,南朝民歌,绝大多数出自城市,反映生产劳动者极少,而这一组民歌则不同,“蚕生春三月,春桑正含绿。女儿采春桑,歌吹当春曲。”这是其一,“冶游采桑女,尽有芳春色。姿容应春媚,粉黛不加饰。”这是其二,前两首用简洁明净的语言,描绘出一幅轻快明艳,生机无限的阳春采桑图。桑的最大用途可能便是喂养蚕了,民间春蚕多生于阳春三月,那个时候,桑叶正是嫩绿,农家女儿提篮采摘桑叶,兴起之时乘兴长歌一曲,感春风拂面,看绿波荡漾,该是怎样恬淡舒心的田园生活啊。那采桑的女子,不施粉黛,清水出芙蓉,似春风,轻柔,似春雨,细腻婉约,似桑叶,柔嫩水灵,大概也只有乡村那般瘦山净水的风骨才能够滋养出这般清澈灵动,赏心悦目,不事雕琢的女子吧。

  人们常常以为古时乡村的生活是苦,时至今日人们依旧在抛弃着村庄,殊不知,乡村的田园生活才是最简洁,最干净,也最舒心。种桑,采桑,养蚕,织布,种花,浇水--------瘦山瘦水都是风景,一花一木皆是平宁安静。山村的生活自有其风骨,虽清贫,但并不苦,虽简单却并不单调,虽平凡却最是有韵味。你可以今日去山间采花,明日去溪边浣衣,山林里有清翠的鸟鸣,还有与你无限亲近,永远不会生了嫌隙的万物生灵;而溪边有轻快的游鱼,倘若你不去无故叨扰,心生恶意,它亦会入你眼眸,生成风景,若是傍晚,水中亦会有一轮明月与你遥遥相照,红尘作伴。有桑的日子总是好的,千百年来,人世代代变迁,岁月亦是春秋更替,江山更是不停的易主,唯有那桑树,站在历史的风尖浪口,深深的扎根于地下,无论风雨,始终不曾动摇,到了今日,依旧是乡村人们的亲密陪伴。“桑柘影斜春社散,家家扶得醉人归。”这是桃花源式的美丽醉人,仅是读来,便觉如清风拂面,醉倒于落花磐石的意境之中了。

  我们都知道,采桑可以养蚕,因而采桑是农家再寻常不过的事情了,但是在张仲素的《春闺》中却将采桑写的浪漫又凄清。“袅袅城边柳,青青陌上桑。提笼忘采叶,昨夜梦渔阳。”这是一首闺怨诗,所以免不了缠绵幽怨,柳树是春景,它的千丝万絮,隐含着对征人的“千思万绪”;而桑树又是青青,即枝繁叶茂的样子,诗中的女子手提竹篮立于桑树下,本是要采了桑叶的,却因对远方人的思念之情一时间竟然忘了采桑,竹篮随意的散在一旁,那女子神情恍惚,遥望着远方,而那株桑树,高大的可以遮蔽着这思人的女子。也许在那些归人不在的日子里,就唯有这株桑树在为女子遮风挡雨,为她提供了一个妥帖的安排处,可以让她尽情的等待心中心心念念的人儿归来。这首诗,真可谓写尽了桑的浪漫,但是更浪漫的还在后面。“陌上”是采桑的地方,句中“陌上桑”一语,本是汉《乐府?相和曲》名,一日《艳歌罗敷行》,晋人崔豹《古今注?音乐》中说:“《陌上桑》,出秦氏女子,秦氏,邯郸人,有女名罗敷,为邑人千乘王仁妻,王仁后为赵王家令,罗敷出,采桑于陌上,赵王登台,见而悦之,因置酒欲夺焉,罗敷巧弹筝,乃作《陌上桑》歌以自明焉。”由此可见诗人在此除了实写陌上春色之外,也是有意地用典,借《陌上桑》的故事,含蓄地表达女主人公对丈夫的忠贞不二之情。说这是浪漫亦不为过,先前的桑树下的等候是形式上的浪漫,而借陌上桑表达的则是精神上的浪漫,忠贞不二的女子历史上举不胜举,刘兰芝举身赴清池,秋胡的妻子为保贞洁情愿一死,韩凭之妻亦是刚烈,为夫殉情,最终荒冢两相忘-------古时女子对爱情的坚贞是今人为之羞愧的,如果说“愿得一心人,白首不相离”在古时是一个美好的愿望的话,那么在今日便是一个荒谬的笑话,我虽不喜古时女子的三从四德与卑微生活,一生都只是为了一个男子活着,但是对古时女子对爱情的坚贞以及从一而终的品格却是深深地爱着,她们对于爱情,认定了便是一生,要么不愿意开始,开始了就一定要走到结局。《上邪》中说“山无棱,天地合,乃敢与君绝。”,这不是今人的作秀,这是千百年来被女子的血泪史所证实过的。自儿时开始,我所听过的关于坚贞不二的爱情故事,皆是久远历史,都不存在于今朝,这也许是我的孤陋寡闻,才疏学浅,但我依旧佩服,并深深的爱着古时的女子,犹爱对爱情忠贞的女子。

  对于桑来说,最浪漫的莫过于古人将它写进了词牌名中,“采桑子”是我最爱的词牌名之一,亦是我不敢轻易去填的一阙词,因为喜爱,所以希望它是美好的,而我才疏学浅,自是不敢随便染指,总觉得这阙词因了一个“桑”字便是满满的美丽,让人生出无限的古朴,纯粹的美感,又是宁愿将它想象为一个于树下静静的采桑的女子,而那些不同的词便是不同的女子所采摘的桑,亦或是养蚕织出的不同的锦缎,无论怎样,都是满眼满心的欢喜,在惊讶于万物本身的灵性之时,亦会被古人的才华所惊艳,所折服,“采桑子”这三个字也不仅仅是一个词牌名了,那更是一幅古老优美的画卷,一首温婉动人的曲子。采桑子这阙词填的最凄美的莫过于容若,“而今才道当时错,心绪凄迷。红泪偷垂,满眼春风百事非。情知此后来无计,强说欢期。一别如斯,落尽梨花月又西。”词人心中凄凉迷乱,眼泪默默落下,满眼看到的都是春风,事物却非于从前,他说他错了,但到底又错在哪里了?是眼睁睁看着心爱的表妹被送进宫中,此生在无法相见;是妻子卢氏在世时没有好好珍惜,待到阴阳两隔是才来话凄凉,说懊悔;还是错在没有坚持自己的爱情,不敢挣脱家庭的束缚,让沈婉失望伤心的离开了自己。历史已经逝去,词人错在了哪里,我们不得而知,也只能凭借那些明明灭灭的情感去揣测。或许,词人错在了哪里,我们没有必要去纠缠,能打动人的,本就是诗词读来的凄凉与无奈之感,是那些超越自身情绪的曼妙情绪。这位痴心深情的词客,他强说着欢期,终是只能在风动梨花,淡烟软月的凄清中证明了情深不寿的凄美。

  “蚕种须教觅四眠,买桑须买枝头鲜。蚕眠桑老红闺静,灯火三更作茧圆。”古时丝绸细腻舒适,璀璨夺目,几乎没有人不爱,丝绸的主要来源是蚕所吐的蚕丝,而养蚕的原料便是桑,蚕是桑叶,因而没有桑便没有蚕,古老的中国便没有如此精美绝伦的丝绸,每每看到丝绸的物品便想起桑树,想起古时那些种桑树,养春蚕,穿丝绸的女子,我对这古老质朴的桑树的喜爱便又增添了几分。

  桑树不仅可以养蚕,它所结的果实桑椹亦是清甜可口,清香怡人。“桑舍幽幽掩碧丛,清风小径露芳容。参差红紫熟方好,一缕清甜心底溶。”桑椹,红紫色最为上乘,晶莹剔透,明丽可人,在枝头是摇曳着万紫千红的美丽,入口,是清甜芳香的柔嫩。“恰是春风三月时,芳容依旧恋琼枝。情怀已酿深深紫,未品酸甜尽可知。”这般的桑椹竟是有了人的灵气,不过这亦是寻常,佛说万物平等,即便是草木,亦是有情感的吧,桑树给了它生长的地方,为它安放了无限的温柔,离去时又怎会不眷恋呢?在诗词中这是修辞,但我仍然愿意去相信这是世间真实的美丽,果实对树的眷恋,不需要刻意渲染,雕琢,只是万物最真实的情感,如同孩子天生对母亲的依恋,农人天生对土地的眷恋。关于桑椹,我还读过一首意境更为美丽的诗,“又见春风化雨时,瑶台一别未言痴。殷红莫问何因染,桑果铺成满地诗。”心中有诗,生活处处便是诗,古人风雅,是今人比不得的,寻常的草木便可轻而易举的入了他们的眼,无需深思,亦无需刻意,在遇见风景的时候,诗便浑然天成。果实成熟便要离开枝头,这如同女子到了一定的年龄要出嫁般寻常,其实细细想来,草木与人的共同之处是有很多的,这株桑树陪伴了人们千年,见证了从古至今的变迁,在我的心中,她是知音,是友人,千年的寂寞陪伴与守候,是时光淘洗下的永恒。

  儿时乡村,桑椹是我爱吃的食物,还是孩童时,是不愿等待它成熟的,每每青色褪去,刚被淡笔描上了一点微红的时候,就会和玩伴们一同采下,那酸酸甜甜的感觉,此后再没有尝过。我喜欢的桑椹是雨后的,雨,在我的心中是最为洁净的,她可以洗净尘埃,亦可以淘尽悲欢,而雨后的桑椹,更是干净通透,带着水滴的模样,惹人怜爱,我总是会在雨后采了桑椹坐于树下静静吃着,那时年幼,并不懂得太多,只是觉得味道可人,便采来吃了,就是这样的简单质朴,后来我离开了村庄,在灯火阑珊的街头每每遇到乡村的吃食便迫不及待的买来品尝,可是殊不知,一切都变了,时间变了,地点变了,就连那份简单恬淡,无邪天真的心境亦是变了,无论我吃了多少,亦无论我依旧还是在雨中吃,也吃不出当年的滋味。那些在岁月中该丢失的,终究还是丢失了,只是不知,那些本该重逢的,又是否依旧会重逢?

  桑也有药用价值,桑叶可疏散风热;清肺;明目。儿时乡村,总喜欢将各种草木花草制成花茶,闲暇时候泡来,便是诗情画意般的生活,桑叶便是其中一种,它可以入药,亦可以制成茶。记忆中乡村很多的草木都可以酿酒,桑树亦不例外,桑叶酿出的美酒最是让人醇香浓厚,让人沉醉的不能自己。寻常的生活就是这般简单,几株草木,只要你有心便可以成为养生的物品或者治愈疾病的良药,若是你有那般细腻婉约的心思,它亦可成全你青梅煮酒,月下填词,泼墨弄笔的诗意。

  细细数来,桑树一身是宝,它从古老的时代走来,陪伴我们走到今朝,无论是在真实的生活中,还是在诗词曲赋里,它早就不只是一株凡尘的草木了,人们对它倾注的情感也早已超越寻常,将它当做人一生不可或缺的陪伴了。都说乡村的山水最是养人,长寿者不计其数,其实,最重要的不是乡村的山水养人,而是身处乡村生活时人内心的恬静安宁,不与世争。人生其实很简单,放下无谓的包袱,放下在乎的得失,放下恩怨情仇的往事,做一回陶潜,梦一回江南,你会发现,世事原来如此清宁,只要你愿意,一切都是那样的云淡风轻,自在安然。

  桑,真的能代表一种文化,是中国古老的文化,能延伸的太多。从日常生活到诗词曲赋,处处都是桑树的身影。有时不知是该感谢土地的神奇,还是该惊艳于古人的情怀,这桑树就这样被他们赋予了情感,增添了诗情画意,它是远行的游子怅望的故土;它是边塞征夫对家中妻子的怀想,亦是妻子对远在天边,生死未知的丈夫的守望--------

  我想,无论岁月怎样变迁,这株平凡的草木都会一日既往守候在人们的身边,乡村有它,浅浅淡淡,此生不悔的守望,它在落日的桥头,惊艳了时光,温柔了岁月。即便我们行至天涯海角,它依旧化作茶水,或是入了药,陪伴你我红尘游走,让孤寂的天涯路途不再那么遥远,不再那么孤单。

  古老的桑树,古老的情感,还有古老的人,都还在。

【闲话桑语随笔散文】相关文章:

随笔:闲话处暑(精选10篇)08-24

闲话的作文12-13

心情散文随笔 心情散文随笔人生集01-06

灵感散文随笔03-06

健康话题随笔散文10-25

夏天散文随笔11-04

散文随笔:家风03-12

清明散文随笔10-21

爱情优美随笔散文10-22

散文随笔习惯11-2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