优美散文 百文网手机站

远去优美散文

时间:2021-06-29 11:50:14 优美散文 我要投稿

远去优美散文

远去优美散文1

  我想,我和你,大概已经隔了一个世纪。我只能看着岁月远去,你远去,美好的时光远去,心远去。人这一生,大概是看着各种人来到你身旁,又远去的过程。这过程中,太无奈,太舍不得,终归是远去了。我看不够,听不够,想不过,但最后还是坦然了些。因为四处碰壁,棱角也被磨的死心塌地了。没有力气再抓住希望的手了。

远去优美散文

  每一个人都和自己极少的世界奋斗着,像一场无休无止的斗争。但大家的生命都是一样的,关键在于你怎么去利用剩下的宝贵生命,用它去看一场最美的风景。只有你真正理解,努力的去珍惜,你的生命才是有价值的的存在,是可以称为有“灵魂”的生命。

  奔跑的不要那么快,如果你回头,有人一直在原点等你。也许,哪一处风景,便是他盛开过的痕迹。

  生命逝去,但你来过,我也来过,哪一处风景,是笑容盛开的痕迹?

  现在,我已经逐渐向着不同的方向远去,远去的花,看不见了。

  近处的花,是不是哪一天我也会离你远去呢?

远去优美散文2

  一阵秋雨飘洒江城,天空蔚蓝,阳光明媚,大地清新,气爽无尘;远观近望大武汉,楼阁清明,格外光鲜,青山拥黛绿,湖水忖湛蓝。车行东湖湖心路,树木飘飞,城市朦胧,渐行渐远,走在这条路,心系在飞扬,飘过的是远离尘世的淡泊云烟,走过的是远离繁华嘈杂的思旧思静。我随车的奔驰,离城远去了;我随山的逶迤,也离家更近了。透过窗棂看到的只有一望无际的起伏山地和隐约村落,整个美丽、整个心路、整个旧事缠绵,有种牵挂落寞;此时心境、此刻思维、此段追忆荡涤,有种记忆释怀,“一曲笙箫淡去,往事悠忧,箫声如梦,梦里寻春来”。穿梭城市间,不是独行人。流年淡淡飘远了的记忆,岁月又漫漫轮回拉起…

  远去是人间最美。当记忆搁浅在雨后复斜阳城市,在风和日丽的季节,一切的寂寞牵挂回朔心头,一切欢笑忧伤成其片片。不知是梦靥还是幻影,那远去的画面在眼前慢慢散开。学生时代的我们想上躺省城,准备好几个月,坐躺车要颠簸五六小时,那心中的憧憬与撒气相抵,回家还炫耀多日。经年之后,我们再睁开布满沧桑的双眼,是否还能看得见曾经都市里的汉味热闹、直率自信的火辣。燃烧岁月,历练成熟这一代人啊,又能与谁一起分享到我们那个时期到处都有的熟悉古色城池、名扬华夏汉正街?刚步工作之门的我们跑躺武汉,也是热衷于少有的汉吃,掏出藏在表袋里的毛角,买碗六渡桥的热干面和胡子酒津津有味豪吃,来份武汉火车站的豆皮和牛肉拉面细细品味,新与旧比照,不亚于光临雅座湖锦和艳阳天,不狲色于东湖宾馆和香格里拉。远去的虽然是昔日故事,铭心的也许是朴实浪漫,但那个纯美怡然自得,那个留恋解读人生!

  正在陶醉之时,微风送来淡淡的荷花香,绿叶红花云舒曼卷,眸中浮现出那沉年踏青郊游快乐光景。我在想,过去农村人油盐依托的田园荷塘,现在进摆城市楼宇公园间,成为闲情雅致者观赏休闲去地,那未必是一种时尚绝妙。风华雪月一季又一季的流光,踏着清净一鄱又一鄱的游人,被美丽多情东湖所吸引,叫紫气升腾磨山所拥抱。风中的窃窃私语已随风远去,感怀的音符激起在耳畔回荡。

  远去是人间最爱。约然纸上的流年映射出梦里城市中的闯荡身影,在悄然无声的时候追读而歌。我还记得那些为供销跑武汉、住汉办的身边奇人奇才趣事,只是那些带来一方发展却早已散落在天涯的人不知何处去找寻,或许只有回味中在追忆里。曾经我们,在同一片天空下的武汉三镇来回穿梭,在大街小巷里商阜茶馆侃侃交谈,人与人既是是竞争的对手,也是同在一个屋檐下好伙伴,没有虚伪做作一起哭笑,没有势利交往一起打拼。摇曳满目过往俊美的云烟,一起在嬗变武汉随波逐流;绚丽于五彩缤纷跨越,一起在多姿城市里追逐梦想。迷情于青春繁杂的飘摇风雨,一起向人生的高度不断登攀。那些属于我们共同的记忆珍爱,难道随潺潺流淌岁月长河就这样消散飘远了吗?不会的,那人情真爱篆刻在一辈子之中,流淌于心河里,也许某一天真情相遇。

  远去恍如一生追梦,消失了的只是岁月;远行的是模糊记忆,留下的都是美丽。(舒展文)

远去优美散文3

  当当当……

  一阵敲门声,我知道那是奶奶。我从作业中爬出来,起身去给奶奶开门。

  “孙女啊,来喝杯牛奶”说完转身离去。没错,就一句话,奶奶把所有想说的话都删掉了,只留下这一句简单的话语、

  快中考了,大堆的作业等着我与他们约会,学习的压力令我忽略了奶奶的关爱。

  奶奶年纪大了,嗓子越来越不好,说起话来沙哑的难听。每次面对奶奶的叮嘱,要么爱答不理的,要么轻描淡写的“嗯”一声敷衍了事。奶奶也不再说什么,只是驼着背失望的离去,几次回眸间看到奶奶中那布满老茧的手在脸上抹了几下。是的,奶奶哭了。他的爱赤裸裸的被我践踏了。

  后来,奶奶的话越来越少,我们之间的交流也愈来愈少,我以为奶奶不再爱我了。

  冬天的夜——很冷。

  我伴着反比例函数渐渐进入梦乡,刚刚要睡着,隐约听见门外有脚步声。很轻,很轻。似乎怕打破这深夜的宁静,脚步声越来越近,终于停在了我的门前,一个黑影一到我床前,把我的被往上盖了盖。我似乎可以听到她微弱的呼吸,怕把我吵醒了吧,她是奶奶吧。然后拿起我的闹钟,把时间调慢了5分钟,只为我多睡一会。早上起来奶奶把一切都顺准备好了,虽然晚起了5分钟,但还是来得及。

  我明白了。

  也许奶奶每天晚上都来帮我盖被,给我调闹钟,只不过我睡着了,没有早点发现。

  也许奶奶每天都比我睡得晚,比我起得早。

  也许奶奶心里有很多话想对我说,只不过……

  我懂了。

  那渐渐远去的声音,已转化为默默地关爱。

  奶奶的声音不再是沙哑的。而是带有魔力的音符,它让我和奶奶之间并的更加亲密,它让我学习更有动力,她是奶奶更加美丽。

  当当当……

  ”进来吧,奶奶‘

  ”孙女啊,来喝杯牛奶“

  ”谢谢奶奶,奶奶晚安,不用等我啦“

  声音,远去了。

  但爱,仍在。

远去优美散文4

  当你独自一人穿着睡衣,站在阳台上看着天边夕阳橘色的光圈时,你的内心在想什么?

  当你独自坐在咖啡厅,听着悠扬的音乐,看着不远处年轻的情侣并肩而行的时候,你的心在想什么?

  当你独自一人眺望着远处的山丘,看着云朵在空中由南向北时,你的心在想什么?

  当你独自一人开车夜行,听着你最爱的那句歌词的时候,你的心又在想什么?

  或许,我想多了,因为你从未想过什么。

  你忙碌于工作疲于奔命的状态,你纠结于晚上市场是否还有新鲜的蔬菜,你担忧着孩子尚未完成的作业,你操心着先生时常晚归的天数。

  你已经有些应接不暇了,你的精力早已似被压榨过的海绵,毫无蓬松弹性可言。你无暇去追寻那些曾经被你视为毕生追求,而如今却成为了缥缈无意的梦想;你也无暇再去艳羡那些丰富多彩的人生故事,你现在的眼中只有家庭,孩子,偶尔还有你的先生。

  因为,你结婚了。你同大多数人一样,你的故事终止于‘王子和公主在众人的祝福中,结婚了,然后一起过着幸福的生活’。可殊不知,王子和公主婚后却过起了极为琐碎的生活。

  当你步入婚姻殿堂的那一刻起,你认为自己是世上最幸福的人,但很不幸,现实如同蜕皮的蛇,丑陋的让人难以直视。你仅仅感受了一阵短暂的幸福生活。

  然后,一切就开始急转直下。慢慢地,一切开始变得习以为常,变得索然无味。

  不再去高档的餐厅吃饭;不再幻想着开跑车在夜里狂欢;不再抱有周游世界的梦想;不再去做那些被定义为疯狂而不切实际的事情……因为,老人告诉你,你成家了,有孩子了,要像个成熟的人;因为,朋友告诉你,你得看紧自己的先生,因为你的年龄大了;因为,你的先生告诉你,我们都是老夫老妻了,还要那多形式感的东西干什么?因为,在你的眼里。婚姻生活就是平淡的。

  平淡的似空气,不可触不可缺。

  他们告诉你,时间久了,你们会形同亲人。所以,你开始不避讳他了。不再有当初的羞涩,也不再有当初的难为情。你当着他的面换衣服,当着他的面抠脚,甚至于,你连去卫生间也不关门了。因为,你认为,他是你的亲人。他有权接受你所有的样子。好的,不好的;美的,不美的。

  当然,你也同样要求他这样做。你时不时的翻看他的手机,查看他的邮件,你指着他的臭袜子破口大骂,你披散着头发,穿着许久不换款式的睡衣,叫他混蛋。

  你并不觉得有什么不妥。因为,你们是亲人。亲人就应该接受你每日懒散的状态,亲人就应该包容你所有如同火山爆发的坏脾气,亲人就应该无时无刻不坦诚相见,亲人就应该毫无隐私,毫不避讳……

  在你眼里,这就是婚姻。孩子灿烂的笑却夹杂着声嘶力竭的哭;先生按时拿回的薪水伴随着永无止境的晚归;每日的满足感却携带着一丝丝倦意。

  你感慨。婚后的他变了。不再像以前一样,会为你准备浪漫的情人节礼物;也不会像以往那样,下班后约你去新开的餐厅吃饭;更不会再一起去看通宵的夜场电影了……但是,你也知道,这是正常的。因为,你们结婚了。

  其实,只有你觉得这是正常的。只有你觉得爱情遇到婚姻后,情人会变成亲人。

  爱情从未走远。走远的是你自己。婚姻并未改变爱情。改变的也只是你自己。

  日日相见,不意味着应该失去关心;夜夜相伴,不意味着应该拒绝说“我爱你”;每日柴米油盐,不意味着应该放弃梦想;每日锅碗瓢盆,不意味着应该遗弃爱好……

  你把自己曾今诗情画意的生活过成了一句话的总结。你把自己曾今憧憬着的婚后生活变成了兵荒马乱。你把所有的错误归结于一句,婚姻生活本就是平淡的,时间久了,我们会变成亲人。

  没错,时间久了,你们会变成亲人。会变成世界上最亲的人。他会成为你饺子里的醋,银耳粥里的糖,杯子中的酒,和戒不掉的烟。但是,他永远还是他,你永远也是你。

  你怎么能将你和他融为一个人。毫无隐私可言。你怎么能自负的认为,婚后没有爱情。婚后,有玫瑰,有眼泪,有欢笑,婚后,有烛光晚餐,有夜场电影,有环游世界。婚后,有爱情。

  婚姻给了你爱,但是情却走远。平淡,是你挂在嘴边的常用语;无聊,是你对这段时光的总结。

  你是可悲的过客。因为你不懂婚姻。你是失败的经营者。你为你不懂情调。

  没有人能手把手教会你生活,再好的故事也比不过你自己的亲身经历。你的生命只有一次,人生也短暂不过弹指一瞬间。过的精彩也好,无趣也罢,全都出自于你这个画家之手。如何在自己婚姻的画布上动笔挥墨,是你自己应该掌握的技能。旁人无须多言。

  而作为旁观者的我只想说:去看看远处皑皑的雪山和苍劲的松树吧,去感受下花瓣飘落在水面的寂寥吧,去追寻你心底那份沉甸甸的渴望吧,去寻找那曾经炽热,如今早已被封杀的爱情吧。

  毕竟,爱在,情在,才为爱情,爱情在,才为婚姻。

远去优美散文5

  真的,记不清是怎样的一个开始,所有企盼的日子便如期而至,所有充满天真的诉说,都在四月汛期到来时让我不知所措。

  我无法拒绝远方的邀约,如此浓郁的恋情,就已渗透我淳厚的沙滩、切入我的肌肤、流进我酣畅的脉搏。

  这一场雨季来得很突然,以至于我寻找不到走向你的每一条小径。如同停留在手指间的寂寞,无声地融入季节的尾声。

  柔和的夜色一路走来,我怎么也想不起月辉下的轻歌曼舞,是否源于你渐渐收拢的诺言?

  遥望远方美丽的山峰,我能感觉到那份巍峨与神圣、那份宽广与博大、那份温馨与亲近,都是缘于曾经那份失落的温存和无定的飘零,都是缘于那条生命的海洋和爱的纯真。

  如今,是谁紧握潮涨潮落的掌心,让最初的哭泣在午夜搁浅?能够读懂你眼眸的语言,却被一种渴望的飞翔擦拭得透亮,原本裸露的情节早已不再被阳光的沐浴所传颂,洗涤思念的约定潺潺地流进等待的梦境。

  一切都这不经意间,一切又仿佛都在意料之中。是为了那远去满目金黄的风景,还是为了迎接这初春的黄昏,我看见你眉宇间流淌的分明是一种丝丝的牵挂。

  没有人告诉我,大海飞溅的浪花,能否在这个季节,成为黑夜中抵御寒冷的火焰;也没有人告诉我,重返水域会成为我一生的追求。

  为何,为何在这个宁静的港湾,每一次海鸥的飞翔,总被远去的琴声蒙上一种诱惑、一种孤独、一种无奈。

远去优美散文6

  一望无垠的田野到处是水汽弥漫,绿色的水稻和绿色的树冠、大路和远山隐现在云雾之中。赤脚的农人赶着拉车的牛奔向自家的田地,树上响着布谷鸟和喜鹊的叫声,田沟里响着乡间最美的青蛙的合唱……这就是我温馨富庶的家园,这就是我如画如诗的家乡。

  儿时的我就是在蛙声中度过的。那此起彼伏的蛙声是百听不厌的生命潮声,是久久不散的故乡情结。

  我的家在村边的最北端,一条溪流从山那边流经我家的后边潺潺地流向远方,不远处是一大片肥沃的田地。听奶奶说,婴儿时我躺在摇篮里,听着那“呱呱呱……”的蛙鸣声、潺潺的水流声和母亲哼着的催眠曲甜美地进入梦乡。儿童时期,遇到下雨天的傍晚,我看到青蛙等小生灵争先恐后地从洞穴里,从田野里,从溪流中蹦跳到了我家满地雨水的庭院里,蛙叫蝉鸣等各种动物的声音宛若一曲大合奏,而蛙声最为嘹亮,最为动听,恰似这大合奏中的主旋律。每当这时我就和邻居的小伙伴追逐着我们喜爱的青蛙,偶尔捉到一只两只,我们就将它放在破旧的水缸里,每天捉来小虫放进水缸喂养着……

  后来到离村较远的中学读书,农忙季节放假回家。冬末春初的时节,我们修挖田埂、插秧苗、长时期的弯腰劳作使腰身感到酸痛和疲乏,那飘逸的蛙声就像大地亲切的耳语,让我们忘掉劳累,憧憬着春的希望。夏天我们在稻田里拔草、施肥,一顶破草帽、旧竹笠挡不住如火的骄阳,那清亮的蛙声就像入怀的清风安慰着我们,于是,我们擦一擦身上的汗水,脑海中闪现出秋天的金黄。稻子在蛙声中成长,我们在蛙声中劳作、生活和憧憬。劳动和幸福在一起,蛙声和丰收紧相连。

  最难以忘怀的是夜晚我们抓蛙吃蛙的情景。曾记得有一次,我们约好夜晚到田地里去抓蛙,我们每人一只手拿着加长了的手电筒,一只手拿着捕捉青蛙的网具,腰间背带着一个小箩筐,刚走出村外,远处的蛙鸣声,在稻田的拔节声中高亢嘹亮,走到田间,这边蛙声唱起,那边蛙声应和。我们一边走在田埂上,一边用手电小心翼翼地照来照去,一旦照到青蛙,它就“瞎”了眼,稳稳地趴在地上让我们用捕具网住它。不出一个多小时,每人都装了半箩筐的青蛙,我们满载而归,支起了灶火,烹熟了蛙肉,美吃了一顿乡间丰盛的佳肴。为此,也挨了父亲的一顿咒骂,母亲见此情景,用手摸着我们的头,慈爱地说,农民是爱蛙的,农民真诚地呵护着青蛙,把对青蛙的伤害视为与农民的本色格格不入的二流子行为。我们认错了,我想,我们是农民的儿女,农民的儿女是爱蛙的,蛙声是我们最心醉的童谣和乡谣。我暗暗发誓从此不抓蛙、不吃蛙了。

  住进城市之后的我,常常见到田里的青蛙可怜地晃悠在饭店招徕客人的橱窗里,或是躺在餐桌的盘子里,浑身涂满橙红的颜色。我也曾心寒过、愤然过,但终究挡不住香喷喷的蛙肉的诱惑,多次享用过它们健壮肥硕的肉体。

  今年春天我回到了久违的故乡,与儿时的伙伴喧闹着吃过晚饭之后,不知咋地我竟提出到田间去听取声蛙的要求来,虽然他们都不愿意,但拗不过我的再三请求,还是出于无奈何地同行了。然而,我们走了将近二个小时,却听不到昔日青蛙合唱的乡音了,偶尔只听到了几声清亮而悲壮的蛙鸣,我失望极了。他们告诉我,蛙们的日子越来越不好过了,不但一些忘了本的农民捉了去换钞票,连城里人也成群结队下乡捉蛙,晚上用铁叉叉,燃了火把照,白天用蚯蚓钓,涨水用丝网网,任青蛙繁殖力再强也将厄运临头,濒临绝种,稻田里的虫任凭什么农药都治不住。听到这些,我真悔怨我的吃蛙丑行了,我是农民的儿子,我不该违背我儿时的誓言。我恨透了那些捕捉青蛙、宰杀青蛙和啖食青蛙的行为。人类对青蛙等造物主造就的生命的肆虐,迟早会受到惩罚的。远去的蛙声,何时才能回复原来如潮的声响呢?

  青蛙啊,你从蝌蚪开始,就吞食孑孓,终生堪称害虫的天敌,丰收的使者。你不辞辛劳,昼夜勤捕在苗丛草边,害虫闻声丧胆,秧禾躬身致谢。青蛙是农民的歌手,农民是青蛙的知音,青蛙护卫着良田,田园是青蛙的乐园。青蛙为了人类的生存奉献自己的毕生,而人类的贪婪,却不能善待青蛙,善待像青蛙一样的地球上的生命。我们应该歉疚,我们都应该爱护环境,爱护生态,爱护青蛙,让“稻花香里说丰年,听取蛙声一片”的美好意境永驻人间。

远去优美散文7

  老家,有一种东西一直在诱惑着我,那就是柴灶烹饪出来的饭菜,它特别香,特别入味,总是勾起我的食欲。

  我一直在想,为什么柴灶烹饪出来的食物与燃气灶烹饪出来的食物味道不同呢?我一直没有想明白,这到底是火候上的原因,还是我的主观臆想。

  祖母在城里给我做饭。有一次,她说吃不惯电饭煲里的饭。说者无意,听者有心。我已在城里生活了将近十几年,小时候柴灶煮出来的锅巴饭久违了。那种香,米性中的那种劲道,电饭煲是煮不出来的。电饭煲只是把米和水加热,饭是焖出来的。而柴灶,却是烧出来的,锅底会有一层厚厚的锅巴,焦黄松脆,要是桌上有一碗小菜,吃起来那个香啊。

  还有烹饪菜肴,同样是柴灶好,特别是鱼肉。我家老屋门前,有一条小溪,小时候我经常到溪里捕鱼,运气好的时候,可以捕到二三斤的草鱼、鲢鱼。柴灶煮鱼,非常好吃,放几粒大蒜,稍许放些黄酒,猛火大煮,煮熟的鱼块又香又鲜,而且没有腥味。而在城里,我想吃鱼,不敢买超过两斤的大鱼,如果大鱼买回家,去腥方法用尽,但煮出来的鱼仍然有腥味。还有猪肉,我会放许多调料,但如果让我母亲用柴灶来煮,她只放盐和酱油和一瓢水,灶间猛添火,锅里“咕咕”作响,香气四溢,让人馋涎欲滴。用柴灶猛火煮出来的猪肉,不用放味精,仍然鲜味十足。

  每隔半个月,我都会回一次老家。因为老家有一份用柴灶烹饪出来的食物在等待我。特别是锅巴饭,一想起它的香,就让人忍不住舌底生津。

  柴灶还有一个特点,来吃饭的人越多,烧的菜肴量越大,它的味道就越好。我们姐弟三人,我回老家,一家人坐满一桌人。每次用柴灶煮饭菜,邻居大婶就会说:“香得像办酒席一样。”

  现在,老家的一幢洋楼里只住着父母两人,虽然一楼置有柴灶,但父母两人食量很小,大都用煤气灶烹饪,柴灶只有我回家时才会用。在老家,有不少农户,这些年造起洋楼、别墅,他们为了干净,索性淘汰了柴灶。

  以前我们看到描写农村的文章,说村子上空“炊烟袅袅”,如果再过些年,“炊烟袅袅”的景象将在经济条件富裕的农村消失。从环保和保护森林方面来说,这是一件大好事。但对我们这一代生在农村,长在农村,吃着柴灶饭长大的人来说,我们失去了一份好滋味,那是童年的味道。

远去优美散文8

  “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外婆叫我好宝宝。外婆买条鱼来烧,头不熟,尾巴焦,吃得囡囡哈哈笑。”这是一首流传颇为广泛的童谣,虽然各个版本的字句会有所不同,但读来都欢快亲切,琅琅上口,引发出人的怀旧情绪。

  童谣作为文学形式的一种,主要由儿童口耳相传,或由大人拟作。其特点是形式简单,语言朴素,易于传唱。现在四十岁左右的人,被称作是唱着童谣长大的一代。童谣就像背景音乐,一曲童谣始出口,沉淀着的黑白记忆即刻便会鲜活起来。

  夏夜,我睡在圆形的大竹匾里,望着满天的星斗,听着一声声夏虫啁啾。嘴里唱着:“一个星,格伦登;二个星,挂油瓶;油瓶长,掼过梁;换把刀,刀无柄;换把秤,秤无砣;换面锣,锣无脐;换条被,被无角;换个小木笃。笃笃笃,笃到里床角,里床娘娘没得忽(不在的意思)。早上头圆子粥,中午头鱼加肉,夜快边(晚上的意思)白菜萝卜大蜡烛。”虽然童谣的意思不甚了了,却觉得特别顺口好玩,唱着唱着星星晃晃悠悠起来,虫子的轻唱也越来越远了。夜色已深,耳边传来大人吆喝我回屋睡觉的声音,又一个乘凉夜结束了。

  在我的记忆中,最难忘的是外婆教我的一首童谣:“小姑娘,小打扮,蝴蝶结儿红裙衫;一卖卖到徽州朝凤山,徽州城里留夜饭;白玉盅,象牙筷,白切猪头酱油蘸,外加一碗韭菜炒鸡蛋。”在物质匮乏的70年代,我几乎是馋涎欲滴地学完这首童谣的。然而外婆说,这首童谣讲的是一个穷苦人家的女孩,即将被父母卖到他乡,爷摇船,娘唱歌,给小女孩描述她将要去的是一个怎样衣食无忧的地方。但小姑娘哪会想得到,此去骨肉分离,也许今生再难相见。小小一首童谣,竟承载了这样沉重的历史,包含了几多无奈和辛酸。

  还有一首童谣是到同学家办“小小班”(相当于现在的学习小组),同学的父亲教我唱的':“灯光灯光—满屋子亮,娘在灯下—补衣裳,一针一线—两手忙又忙,我穿衣裳忘不了娘。”这首童谣特别让我感动,现在唱起这首童谣,还仿佛看见母亲在夜深人静的时分,坐在煤油灯下,埋头为孩子缝补衣裳。灯的光亮把母亲的影子拉得长长的,映在墙上。在我看来,这首语言朴素直白却亲切感人的童谣,与孟郊的《游子吟》简直有异曲同工之妙。

  随着时间的流逝,很多的人和事物正在消逝,比如我的外婆,比如那些难忘的童谣。再过若干年,这些只在口中流传而没有正式记载的童谣,就会消失得干干净净。现在的孩子很少有属于他们自己的童谣,等他们以后长大了,回忆起往事,背景音乐是否只有几首流行歌曲呢?

远去优美散文9

  腊月二十七,漂泊的我再次回到了令我那魂牵梦绕的故乡——郭家坡。

  沿着亲切的小路,踩着零碎的炮屑,来到了我尘封已久的家。庭院深深老屋空空,映入眼帘的尽是斑斑狼藉。倏忽间,我的心就到了零下,一种无法明言的惆怅顷刻便填满了我胸膛那个叫左岸的地方。

  望着断壁残垣,我只能落寞地在记忆的深处,一点点打捞着故乡老院曾经拥有过的幸福……

  那是一个物质匮乏的红色年代,我们站在故乡高墙四角的院落,饥肠咕咕却精神无比,把欢歌笑语洒满了故乡的每个角落。记忆中的老屋,它是一堵抵御风霜的城墙,是父亲用他坚实的臂膀筑成;记忆中的老屋,是一碗热气沸腾的荷包蛋,它是母亲用她温暖的怀抱做成。然今天的我,已是一个十足的浪子,远离故乡朋友,抱着我轻飘飘的梦想,投身于别人的城市,如无根的浮萍,四处漂泊。

  那年,当我一个人病倒在云南边境的无人区时,望着死神狰狞面孔的我黯然泪下,我之所以流泪,不是怕自己死去,而是怕死在那千里之外远离故乡的黑土地上,无人收尸带我魂归故土。那一刻,我悲痛欲绝,我好想,好想回到我那远去的故乡啊!

  看着灰遮尘掩的老屋,望着熟悉的家什,我想起了满头银发裹着小脚总是一脸慈祥的祖母,想起了身强力壮曾如山般呵护过我的父亲。而现在,他们早已弃我而去,更于老屋作别多年,长眠在了故乡郭家坡的一隅。对着老屋,我多想说声:时间啊,请等等,再等等吧!

  每次归乡,我都一次次地暇想着把自己留下来,接过那根压弯先人腰椎的扁担,锃亮父亲生锈的铧犁,将僵化的黄土从新一坳坳翻耕,过那种《诗经》中“同我妇子,彼南亩”恬淡而平庸的幸福生活啊!但暇想毕竟是瞎想,二十年于红尘滚打的我,早已有了城市的些许洁癖,无法将故乡泥土吞噬下咽。而我,终究是一只风筝,故乡,是牵着我柔弱灵魂的那根线。这个曾撒下我太多笑语的地方也蕴藏了我太多太多无法磨灭的记忆。

  今夜,我又一次彳亍在它的身旁,小校的那棵合欢树下,再也听不见清脆的高歌声。那个曾捉过迷藏打过沙包的操场里,再也难以觅得那一个个熟悉的身影了,只剩一轮山月,将形单影薄的我冰凉地映照……时间啊,它多像一位鬼斧神刀的雕刻师,转眼之间,就将一切都变得面目全非了!真情啊,为什么总是在我们失去以后才知晓,那纯真的童趣与飞扬的激情也会随着年轮而一同逝去,那最初的心,最真的梦不知何时,早已被岁月的车轮碾碎在了成长的途中。

  期待中,除旧迎新的鞭炮终于开始了彻夜炸响,盏盏香烛在除夕夜中散发着温馨吉祥的亮光,锣鼓震荡着群山,远去的故乡被妆扮得像一位待嫁的新娘,举手投足间,处处都蕴藏着阵阵莫名的窃喜。

  天南海北归来的兄弟姐妹们,久别重逢齐聚一堂,点起了烟,斟满了酒,诉说着那一段段往事与往事中永远童真年少的我们。今夜,让我们酣畅淋漓地喝吧,什么也不用说,什么也不用讲。举杯吧,我的哥,我的弟,我亲爱的兄弟姐妹们,今夜,不醉不归!就让我们躺在故乡香醇的酒碗里,安然入睡吧!

  离别的时针一刻刻逼近,在发小虎子的提议下,我们一起登上了心中那座神圣无比的山梁。

  多年来,登梁踏梁一直是我心中一个小小的夙愿。好多次,我都想在故乡的山梁上好好走走看看,用心丈量下我与故乡的距离。满以为自己是个不太在乎的人,直到登上梁的那一刻我才知道,其实自己已经在乎的太多了!

  我们徜徉于梁上,走走停停,说说看看,望着过去熟悉而今如此陌生的村落、沟壑……心却像打碎了的调味瓶,五味杂陈。那清澈如泉眼的眸子里,在也挤不出一滴透明的泪水了;那锦瑟年华中多少兴奋的吼叫,而今却只能用凄婉无奈的一笑不了而了了。岁月啊,多像自己的影子,当低下头来仔细观望时,我们竟难以置信,那就是自己茫然不知所措的投影。

  虎子说,登高远望,最能触景生情,说不定你已经写了首好诗了吧?我笑笑,对他说,我已经很久没有写我的蹩脚诗了,我不是诗人,以前不是,现在不是,以后也一定不会是了吧,我想。

  站在西梁头上,踩着初春萌动的藨草,望着被翻修一新的古庙与古庙中几棵森严的松柏,我想起了顾城的一句诗:“我非稗草,常枯常荣。我非老庙,千古无情。”

  我抬头向天,空茫的苍穹下,一只无名鸟从空中掠过,锈迹斑斑的阳光泼了一地。我迷失了,记忆中故乡的天空总是纤云弄巧,明媚的阳光总是将它一再地铺陈,流淌……

  而我,终究是要走了,再次远离故乡,依旧抱着我轻飘飘的梦想,穿梭于别人的城市。挥挥手,我将单薄的背影投给了故乡,故乡的群山却将我反衬的一小在小,我愈走逾远,地平线上,我的身影,变成了一个长长的叹号!

远去优美散文10

  历史上,唐贞观年间皇帝离宫至少有四处:即麟游的九成宫、终南山的翠微宫、周至的仙游宫,同官的玉华宫。玉华宫建设最晚,但规模大,风景美丽,列为四大行宫之首。尽管如此,说起来有点愧疚,我在铜川生活 了三十多年,竟没有去过玉华宫。在一个深秋初冬的暖阳里,我莫名地有一种想目睹其风采的冲动。车子在金锁关前沿通往甘、宁方向拐了个弯,转眼就到了大唐帝国的皇家园林;玉华宫。

  玉华宫从兴建到衰亡, 经历了仁智宫、玉华宫、玉华寺三个阶段, 历时近六十年的辉煌。

  严格地说,玉华宫是唐高宗李世民所选址,高祖李渊下令修建的行宫。玉华宫地处乔山支脉,坐落在子午岭南端的谷地中,北依陕北黄土高原, 南窥渭水长安。自春秋战国以来,就是军事要地和交通要冲。大唐初期,北部突厥力量强大, 经常沿北方干道或秦直道入侵,有时又从子午岭两侧的泾、洛河谷进犯,穿过唐雍州宜君,沿石泉河、沮河西南下,过关中腹地,抵东渭桥,直逼京师。为解除突厥族的威胁, 高祖就于武德七年在“ 直道” 与“干道”中间的玉华山,修筑了前哨阵所“仁智宫” 。据记载,仁智宫五月动工,六月建成,高祖在这一年先后四次到达仁智宫,在这里处理军国大事,玉华宫一度成为这位皇帝的离宫。

  李世民继位后,开辟了著名的贞观之治,这所前哨离宫也就失去了其军事价值。于是,李世民便开始在这里兴建行宫。大唐应该感谢前隋为他们留下了阎氏父子。祖籍西安临潼的阎氏父子是工程世家和绘画艺术世家,父子三人并以工艺、绘画驰名隋唐。其父阎毗北周时为驸马,官至朝散大夫、将作少监。弟阎立本后来设计了世界上最宏伟最华丽最大气的大明宫,主持修筑唐长安城外郭和城楼等。对工艺、绘画造诣颇深,曾主持设计帝后所用服饰。兄阎立德官至工部尚书,为李世民设计了微翠、玉华宫两宫,并督建了雄伟的昭陵。玉华宫虽然毁于战火,仅从古建遗址就不难判断,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的帝王之家,园林必然是吸天下之奇景,纳地上之奇观,石桥、廊亭仅为点缀,其奢华之景物是可比拟的。北京的颐和园,河北的承德避暑山庄就是例证。尽管后人无法想象玉华宫远去的景致,但发生在这里的故事 却是不可抹去了。

  由于玉华山地处渭北与陕北的结合部,自然景观以雄秀、奇丽、清幽为特征,群山环绕,峰峦叠嶂,林木竞秀,飞瀑长泻,年平均气温比西安低摄氏10-12度,素有“夏有寒泉地无大暑”之美称,是避暑、疗养、狩猎的好去处。武德七年,李渊带秦王李世民、齐王李元吉来到当时的仁智宫避暑狩猎,留在长安的太子李建成认为时机成熟,便密令庆州督府杨文干谋反,想趁机篡位。李渊得到密报后,令李世民发兵平叛,临行前曾许诺,等他胜利归来立其为太子。可当李世民凯旋后,李渊在大臣的求情下原谅了李建成,从此父子心结芥蒂,也为后来的“玄武门”之变埋下了祸根。这次事件,与千年后发生在千里之外的承德避暑山庄的事件有着惊人的相似,都是为争皇位而腥风血雨。可见,帝王的离宫虽远离都市的喧嚣,仍被刀光剑影的阴森恐怖笼罩。

  李世民继位后,下诏将仁智宫扩建为玉华宫,建筑大师阎立德奉命设计督建。这位杰出的建筑大师,将玉华山旖旎的山水用石桥、廊道巧到天成地连接起来,再辅助于宏伟的宫殿建筑,造就了大唐帝国著名的皇家林苑。始初,李世民是想把这里建成父亲颐养天年的场所。无奈,这位退休皇帝不领这份孝心,拒绝随他避暑。李世民念父亲年事已高,不宜鞍马劳顿,就在长安都城北为父亲另造休养地;永安宫,也就是后来的大明宫。可父亲却带着一生的遗憾早早离去了。于是,玉华宫就成了李世民晚年重要的活动场所。

  皇帝的离宫尽管美景如画,但毕竟是皇家禁苑,普通百姓是难以涉足的。只因一个人的到来,改变了这所皇帝离宫的用途;也因这个人的到来,使躲藏在深山之中的避暑胜地飘起了袅袅香烟,响起了朗朗的诵经声;正因这个人的到来,开放了这座宫殿的大门,迎来了日本、朝鲜等国的高僧。

  这个人便是唐玄奘。玄奘,河南偃师人,是历史上著名的旅行家、翻译家、佛学家。玄奘于公元628年自长安西行,历经艰难险阻到达印度,得到戒贤法师的精心指导,公元645年回国,朝廷在慈恩寺举行了空前盛大的仪式。玄奘带回佛经657部,先后在弘福寺、慈恩寺、玉华寺等处翻译佛经74部,共计1335卷,在中国佛教四大译家中译书最多,译文最精。玄奘还应唐太宗的嘱托,由他口述,其弟子笔录,将他17年旅途中经历的110个城邑和传闻的28个地区和国家的历史、山川交通、民俗风情、物产气候、政治文化、宗教信仰等,整理成《大唐西域记》12卷,给后人留下了珍贵的文化遗产。自唐代以来,他不畏艰难前往西天取经的故事广为流传。明代小说 家吴承恩在此基础上写成了中国古代四大小说之一《西游记》。我无法判断玄奘是否是第一个出国留学的僧人,但他历经磨难不远万里从西方取回佛学经典 却是事实。唐初的几位皇帝都信奉佛典,太宗李世民称玄奘为“御弟”,可见他对佛学敬仰之深。暮年的太宗皇帝在玉华宫休养,便把这位高僧请到这里休养译经。到了高宗永徽年间,十分崇信佛学的李治皇帝更是玄奘器重有加,准许带门徒移居玉华宫翻译印度佛经,并改玉华宫为玉华寺。于是,这座大唐最豪华的皇帝离宫就成了一座寺院。玄奘在玉华寺住了四年,幽幽青灯伴着译者枯槁的面容,译完了长达20万字的辉煌大典《大若般经》,终因劳累过度精力殆尽,于麟德元年(公元664年)二月五日夜半圆寂于玉华寺肃成院。

  玄奘的到来把玉华寺推向了更高的地位。在译经期间,佛界名流汇集玉华寺,在国内外佛学界影响极为深远。他们都把玉华寺看成世界上又一处佛门圣地,国外不少高僧纷纷来玉华寺求学。史载,前来玉华寺求学的海外高僧有日本佛教法相宗的第一代传人道昭、第二代传人智通和智垸等。日本的法相宗,在日本佛教中,是一个很有影响的学派,它就诞生于唐时的玉华寺,其祖为玄奘。玄奘先后译出瑜伽学系“一本十支”各论后,在玉华寺与窥基和尚合作,糅译了《成唯识论》。其弟子神昉、嘉尚、普光、窥基等,对该宗典竞作注疏,加以发挥,特别是窥基尤为突出。直经为玄奘所传,大家融会贯通,各抒己见,为法相宗派的形成奠定了理论基础。因此,日本法相宗之祖为玄奘、宗为窥基。同时,朝鲜佛教的代表人物元晓、圆测两人都是玄奘的门人和学生。

  玄奘去佛祖之地印度留学取经,在这西北偏僻一隅译经讲佛,吸引了周边国家的高僧纷沓而至,我猜测,这也许是第一批来铜川留学之人,由此我又想起秦岭山下从西域来中原传经讲佛的鸠摩罗什。这位龟滋国的王室成员甘愿放弃繁华安逸的生活,走上了一条枯燥的传经播佛,教化子民,普渡众生的道路,与青山、溪水、草堂、大漠、烈风为伴,理想是何等的高远,历史虽过千年,高僧已去久远,一代又一代的高僧前赴后继,佛学经典也盛传不息,可子民到底受到了什么样的教育,我们不得而知。但有一点不可否认,那就是皇家禁苑与传佛译经之地,老百姓记住的绝对是后者。

【远去优美散文】相关文章:

优美散文:远去的也美丽03-29

远去的琴声优美散文08-08

远去的优美声音散文赏析04-25

五只远去的燕子 优美散文05-06

爱情从未远去优美散文欣赏07-07

远去的网情散文07-02

远去的夏天 经典散文06-11

远去的生活经典散文04-10

远去的农具经典散文07-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