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随笔 百文网手机站

澄心堂前养生池随笔散文

时间:2021-06-28 15:40:22 散文随笔 我要投稿

澄心堂前养生池随笔散文

  故乡奇岭历史上“八古景”,远近闻名。他们是祖辈们的骄傲,更是祖辈们勤劳、智慧的见证。后辈人闻之肃然起敬!然而,现而今他们有些只是传说;有些虽犹在,但由于历史的原因,早已失去了往日荣光;有些随着时光的流逝,已淡出人们的视线;有些被深埋在地下永不能见天日......

澄心堂前养生池随笔散文

  每逢想起他们,实感可惜,更有种说不出的“痛”!“痛”之余,由衷地为里门的“养生池”感到莫大的庆幸!它虽历经数百年的风雨,但仍风采依旧地展现在后人的面前,迎接着众多观光者。

  “养生池”座落在里门祠堂“澄心堂”的前面,村里人惯叫它“里门鱼塘”。它建于明嘉靖年间(1522年—1573年),距今有近500年的历史。整座方塘全由大块青石砌就,呈长方形,约半个篮球场般大小,高近4米,四周有青石板栏杆和栏板。栏杆和栏板间有榫卯相接,十分牢固。栏杆和栏板双面上的`或吉祥、或如意、或祝愿的精美图案,虽历时数百年,但仍栩栩如生,让人叹为观止!

  池塘中水深1米许,水清见底,除非那些金鳞们和你玩起了迷魂阵。自古以来几十尾金鳞游弋其间,悠然自得地寒来暑往,迎来观者一拨又一拨,一代又一代。养生池仿佛有着灵气,其间尾尾金鳞青春无限如故,让人有“ 人观鱼来鱼观人,物是人非鱼知踪!”之感。

  “养生池”中之金鳞为何能存活如此之久?自古以来故乡民风淳朴,池中金鳞村民从不扑捉、垂钓,同时也绝不让任何外人冒犯。但最主要的原因是祖辈们智慧地把奇源河水引入养生池,池中水位达到一定高度时,则从另一暗道流出,池塘并不是一泓死水,活水养金鳞,生生不息。

  关于祖辈们为何要建这个养生池,说法不一,传说也很多。“澄心堂”右边有座“火焰山”,按风水上说:此山势头很大,村中会经常失火烧房。祖辈们就在祠堂前建起这口方塘以镇之,以保村人平安。不管说法如何,但“澄心堂”位于里门中心地带,建塘放鱼养生,表达了祖辈人的“好生之德”,教育后人做人要以“善”为本。同时供村人观赏,美化村落,兼防祠堂失火时取水之用,那是肯定无疑的。除此之外,我想还另有真意。

  说起里门祠堂,村里很多人知道。但要问起“澄心堂”,后辈人就知之甚少了!这是对家乡传统文化的一种缺失。何谓“澄心”? 使人“心情清静”之意。老子曰:凡学者能明於天人之分 ,通於治乱之本,澄心清意以存之,见其终始,反於虚无,可谓达矣。

  每当想起“养生池”,心中总是吟诵着:“ 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朱熹这首《观书有感》虽只是他自己读书达到微妙时的感怀之作。但也恰巧是对我故乡“养生池”和祖辈们寓意的真实写照。

  诗中所表达的这种感受虽然仅就读书而言,却寓意深刻,内涵丰富,可以做广泛的理解。特别是“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两句,借水之清澈,是因为有源头活水不断注入,暗喻人要心灵澄明,就得认真读书,时时补充新知,才能达到新境界。

  人们也用这两句诗来赞美一个人的学问或艺术的成就,自有其深厚的渊源。但我们也可以从这首诗中得到启发:只有思想永远活跃,以开明宽阔的胸襟,接受种种不同的思想、鲜活的知识,广泛包容,方能才思不断,新水长流。“源头活水”才是事物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若是,大家就会明白我祖辈们的用心之良苦;就会明白我为何给本文取题为《“澄心堂”前“养生池”》了。

【澄心堂前养生池随笔散文】相关文章:

我的仇池随笔散文02-26

夏日荷池随笔散文05-15

小城泮池的散文随笔07-13

买前卖后随笔散文05-15

写在落叶前散文随笔08-29

那一池白莲散文随笔05-25

爱情这堂课-散文随笔03-05

池横散文07-11

公元前我们太小-随笔散文02-2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