珐琅彩瓷,一场华美的“艳遇”随笔散文
她,华丽多姿,妖娆夺目;她,小巧丰满,香艳无比;她典雅华贵,倾城绝色;极其喜欢这种从骨子里一点点外溢出来的风情和艳,却一点也不俗,像一颗璀璨的明珠,耀眼的美让人动弹不得,我说的不是美人,而是珐琅彩瓷。
第一次看到郑柏林老师的作品,就完全的被惊艳到了,这作品的艳和他本人的谦虚、朴实和低调形成了鲜明的对比。
珐琅彩瓷,也称景泰蓝,是地地道道的舶来品,一种源自波斯的铜胎掐丝珐琅工艺,约在蒙元时期传至中国,顶盛时为雍正期至乾隆期,为水平最高、工艺最美。
珐琅彩瓷是中国最具代表性的工艺绝技,郑老师说,珐琅彩在陶瓷上的应用,最初是在陶器上,也就是在紫砂上首先应用,而珐琅彩更早引进和应用是在金属器皿上!一件成品需要数百道工序才能完成,被誉为世界最精湛、最复杂的工艺。
珐琅彩瓷的特点是瓷质细腻,色彩艳丽,全部为手工完成,没有大的器物造型,绝大多数是盘、碗、杯、瓶、盒、壶,只是每一品种都有不同的变化,制作起来极费工夫。然而正是这种让每一款作品焕发生命,将每一款作品都精工细琢的精神,却让他有了更深的归属感和责任,他更执迷于将这项古老又几近失传的技艺传承和延续下去。
看着郑柏林老师的珐琅彩瓷作品,不觉就会陷入一种色彩艳丽又极富诗意的`境界,这些作品的鲜活之气像被赋予了生命呼之欲出,而这些绚烂夺目的诠释要得益于珐琅彩。珐琅彩是珐琅彩瓷的一种重要原料,最早从国外进口时与黄金等价,直到雍正时期,才研制出并沿用至今的珐琅彩瓷原料,这种原料不仅色彩艳丽,还相当环保,是珐琅彩瓷工艺的一大贡献。
制作珐琅彩瓷,必定需要扎实的绘画功底,对于郑老师来说,出生书画及陶艺世家,技法早已不是问题,如何表现出精神和灵魂的精髓才是他想要达到的境界,视觉的审美只是表面,精神和思想才是一个大师最具实力的表现。
所有的艺术家对其制作的作品都逃不开一个情字。作品的孕育过程中,工匠为之倾注的情感最为动人和有感染力。
从小在陶瓷世家成长,先天爱陶亲陶,又拜有名的师傅为师,师父像父亲一样对他要求极为严格,这对他后期的艺术成长受益无穷。在1982年,郑老师第一次接触到珐琅彩瓷,便是有名的“岁寒三友”的橄榄瓶,于是,从这件产品开始复制,由第一次的润色到最后的完工,是郑老师记忆最为深刻的经历,这也开启了他与珐琅彩瓷的一世情缘。
艺术像一种语言,只有少数人能深刻的理解其内在的涵义,越高难度的越有吸引力,他说他自己是个没什么大目标的人,但他喜欢在工作室一呆就是一天,自由畅游在精神和艺术的世界里。
郑老师毫不掩饰对于景德镇这个瓷都的热爱,他将昌江河称为“母亲河”;他在这个充满艺术气息的河畔玩耍,与那些倾倒在河边的老瓷片相伴,15岁便进场学艺,所有这些都孕育着他的性格和喜好,天然山水,滋养着他的灵气,这独有的艺术熏陶,奠定了他的人文气息。
在景德镇,虽然珐琅彩瓷依旧是个传统的工艺,但却是陶艺人的追求,如今,国外的先进科技和景德镇的本土工艺相融合,使得珐琅彩具有了更加璀璨的光芒。然而郑老师也有他的担心,景德镇虽然作为瓷都,但是如今“瓷都”这个概念却变得岌岌可危,景德镇的传统工艺需要传承,产品也需要走出去,走向世界,就需要让更多的人知道和了解。
不管世界如何变化,景德镇的人文气息传承着千百年来的质朴和执着一直没有变。郑老师一再强调,我只是个匠人,不是什么大师,但他的朴素和低调却正是传统陶艺人的精神内核,也最为打动人心。像珐琅彩发出的耀眼光芒,透过阳光折射出来的美,才是最真实的匠心精髓。
愿珐琅彩瓷以及郑老师这样的陶艺大师,不只是在景德镇默默沉寂,希望他们的作品有一天走向全国各个艺术市场,以及世界的艺术界,让传统与世界结合,释放更为璀璨的光芒!
【珐琅彩瓷,一场华美的“艳遇”随笔散文】相关文章:
随笔散文:关于艳遇04-28
夏夜艳遇的杂文随笔08-06
纤指书墨香,席卷这一场文字的艳遇散文03-22
披着虚华玩偶岁月随笔散文05-12
民华善偷散文随笔05-26
优美的随笔散文05-04
美的天使随笔散文07-02
逝去的青春,荒华了懵懂-散文随笔06-13
一场雨散文随笔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