散文随笔 百文网手机站

散文随笔:奇葩事一箩筐

时间:2021-06-22 15:38:36 散文随笔 我要投稿
  • 相关推荐

散文随笔:奇葩事一箩筐

  我的老家,就在这个屯,我是这个屯里土生土长的人......每每听到这首充满着浓浓的乡音曲调,思乡之情油然而起,记忆随着飘荡的音符,飞向久违的梦里老家。

散文随笔:奇葩事一箩筐

  我的老家没有山水之秀绿茵之美。那广褒的原野,放眼,一马平川天地相接。春有百花秋有月,夏有凉风冬有雪。春种一粒粟,秋收万颗子。这是块得天独厚粮棉富饶的物华宝地。

  老家,留给我童年、青春期的记忆时常在脑海萦绕。往事悠悠,几个儿时伙伴凑到一起,毫无顾忌的真挚情感,相互间爆出的冷门笑料让人捧腹。儿时记忆铭心刻骨,是一生中不可缺少的趣味添加剂。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电影下乡是农村一大盛事,尤其是孩子们,早早就搬着凳子排队去了。两根长竹竿挑起一块白布的银幕前,人群鼎沸,孩子们追逐嬉戏。直到生产队长亮起嗓子几句开场白,拉开了“八一电影制片厂”、“工农兵”形象的序幕。电影是当时农村了解外界的平台途径。一部电影反复放映,人们却也百看不厌。邻村放电影,村里年轻人,稍大一点的孩子们,机会是不会错过的。劳作了一天的人们,晚饭后奔波数公里,一场电影看完,脖子仰的发酸,两条腿站的不听使唤。就这,活动一下脖子跺跺脚,回程路上兴趣丝毫不减,一连几天的.话题内容丰富了。这就是当时电影给农民带来的喜悦和乐趣。

  夏收、秋收是农活中的重中之重。麦浪翻滚一望无垠,遍地铺黄金的记忆仿佛如昨。丰收在望,劳作一年的农民,藏匿不住的喜悦荡漾在眉梢。颗粒归仓,这是一场紧张而有序的战斗,人称之为:“龙口夺食”。开镰之前大小会议、宣传舆论等总动员,为打响这场战役做到有备无患。生产队办起大灶,人力资源统一调配。天蒙蒙亮,麦地里镰刀飞舞已是几个回合了。战天斗地十多天,麦捆进场成垛,后续劳作即:碾、扬、晒直到归仓,夏粮这场战役圆满落下帷幕。那时的我忙着出简报、办墙报,涌现出的好人好事及时报道。这叫做物质文明精神文明两不误。当时的战斗口号是:与天斗.....其乐无穷;与地斗......其乐无穷;与阶级敌人斗......其乐无穷。

  乡村的夜有着迷人的魅力。池塘周围蛙声四起,蛐蛐儿唧唧,月光倾泻如白昼。饭后茶余的人们,三个一群五个一伙凑在一处,谈古论今笑料百出。孩子们则拿着瓶子抓蚂蚱、蛐蛐、萤火虫儿。但凡有点音乐天赋,展放歌喉余音绕梁的感觉是倍儿爽。肆无忌惮的喧嚣发自心底,这就是农民的豪放。不像城里人,左邻右舍不交往,稍有动静怕扰邻。在钢筋水泥浇筑的林网中,猫眼看人,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城乡孩子之间的差别就在于放开和压抑之中。

  秋收冬藏。白雪皑皑银装素裹。寒冷的北方冬季,人们大都不出屋,围着火炉子取暖。炉膛周围烤着红薯、杂粮,烤红薯的香甜味满屋飘散,孩子们迫不及待热气腾腾的红薯在手中掂来掂去。

  政治思想教育深入人心。农闲时,整党、整团、整风运动如火如荼。我妈是党支部委员,妇女主任、妇女队长,我肩负着团支书记、民兵妇女连长,每次运动母女俩都在前沿。我妈是党我是团,不同的场合相同的会议。每个星期的一次组织生活会,对那些不守规矩的党团员起到了震慑作用,否则,组织生活会上是过不了关的。

  七三、七四年间,我被公社抽调批林批孔运动中。县级培训半个月,随之派往存有问题的落后农村整风,被莫名其妙推荐为工作队副队长。半年的吃派饭生活,改变了我曾羡慕到不愿吃派饭的思想观念。说起来可笑,工作队只有队长年龄偏大,带领我们一帮刚走进二十年龄的毛孩子参加整风。真所谓:初生牛犊不怕虎,事过境迁怕当头。

  改革开放后我回到老家,家乡变化很大。唯一没有变的是:人,还是那样的纯朴、善良、厚道。

  村子里边发生过许多许多的事儿,听起来那是特别的艮儿。老家的那些人、那些事,在我脑海中根深蒂固挥之不去。

  老家,我的根。不管我走多远,总牵我的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