精选散文《仲宣楼追古》
10月4日上午10时许,趁着假期的悠闲,我决定再次到仲宣楼追古。
我独自来到襄阳东门的古城墙下,沿石阶而上,向南漫步。边走边调试着我的“傻瓜”相机一一肉眼。把一道道美丽的风景,贪婪的摄进我的眼球,镶嵌在大脑的内存里。十里护城河畔,垂柳纤纤,烟波袅袅,泛舟的情侣,嬉闹的顽童,扬竿的钓翁,簇拥的菊花等等,无一不构成一幅幅秋日和谐的画图。于是,我随口便吟起了刘禹锡的“自古逢秋悲寂寥,我言秋日胜春潮”的句子。
15分钟左右,目的地仲宣楼便以它古老的姿态,再一次和我这个老朋友会晤了。
上次登临此楼是在中秋节前夕,那晚凄风袭人,无有相随,唯有月伴,多少有点孤独、悲凉之感。尽管寻得了诗句,这诗句也登了大雅之堂一一报纸(见9月29日楚天快报A12版,“七绝.夜登仲宣楼怀古”)。然而,今日登临,却心胸开阔,神清气爽。大有“登斯楼也,则有心旷神怡,宠辱皆忘”之境!
仲宣楼坐落在襄城东南角城墙之上,上下两层,东望三高(三高指:庞德公、孟浩然、皮日休)隐居之地鹿门山,南接岘山习家池,西衔雄壮的夫人城,北临浩浩汉水,气势壮观,古朴而优雅,与黄鹤楼、晴川阁、岳阳楼,同为“楚天四大名楼”。因建安七子之首王粲字仲宣而声扬九州。当年,王粲客居襄阳十六年,怀才不遇,郁郁寡欢,常在此攻书写诗。蜚声文坛,满怀思乡难归,抱负未酬,冀望江山一统的`《登楼赋》便在此间写就,成为千古绝唱。至今读来,仍然情浓沉郁,凄楚悲怆。似有生临其境与作者同悲,同泣,同徘徊之感!
楼内的建安七子壁画,形象逼真,栩栩如生。以王粲为代表的建安七子是建安时期的重要作家,他们与三曹、邺下诸子共同开创了建安文坛的繁盛局面,他们将诗歌作为语言艺术独立于音乐之外,并把辞采艺术作为追求的目标,通过音乐文学向语言文学的转变,使诗歌从此独树一帜,在中国文学史上具有不可或缺的地位,对中国文学史的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缅怀七子,深为他们的创新精神而赞叹、折服!如今七子远逝,楼台虽为后人仿建,但它本身沉淀的文化内涵却极其丰富。登楼追古,更有为襄阳这座文明古老、秀丽璀璨的城市凝结的厚重的文化底蕴而感到骄傲和自豪!
出的楼来,已是日正中天,白云悠悠,暖风拂面,全然没有秋日的萧瑟之气。在城台之上环眺四野,依稀能见到王粲笔下所描绘的“华实蔽野,黍稷盈畴”之美,但昔日之美与今日之美已大相径庭了。昔日,王粲羁旅于此,见美景而思乡,所以才有“虽信美而非吾土兮,曾何足以少留! ”之身处乱世,客居他乡的凄美感慨;而今日之美,乃江山如画,国富民丰,高楼林立,广厦万间之现代之美。想那仲宣才子尚在,定会另有一番感慨吧?
秋,不冷。游人们都还身着夏装呢。
【散文《仲宣楼追古》】相关文章:
追梦人的暑期考研路散文08-20
伤仲永教案11-02
伤仲永教案10-12
伤仲永教案11-30
《古对今》教学设计09-15
伤仲永教学设计11-02
《伤仲永》的优秀教案11-04
伤仲永教案范文08-25
伤仲永教学设计11-09
《伤仲永》教学设计12-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