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典散文 百文网手机站

不自由毋宁死经典散文

时间:2021-11-16 18:06:20 经典散文 我要投稿

不自由毋宁死经典散文

  在日常的学习、工作、生活中,大家一定看过散文吧?散文是一种以记叙或抒情为主,取材广泛、笔法灵活、篇幅短小、情文并茂的文学样式。那么你真的知道要怎么写散文吗?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不自由毋宁死经典散文,供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有需要的朋友

不自由毋宁死经典散文

  谚语有云:“历史不是任人打扮的小姑娘。”敬畏历史便是敬畏史实,尊重历史便是尊重自己。然近年来,有关教材纰漏,特别是近现代史教科书出错的新闻屡见报端。人教版高中历史教科书中的张作霖照片并非张本人,而屈原、祖冲之的衣襟被指穿反,战国时期的孙膑则坐上轮椅,荀子坐凳子读纸质书......原本青衣素颜的小姑娘,却被打扮得不伦不类,在不同时空间任意穿越,并因此而扰乱了历史进程。

  据我国出版物质量管理的有关规定,包括教材在内的图书必须经过“三校一读”才能付印。如此甚严的制作流程,为何教科书还会出现“漏网之鱼”?个中缘由,不由分说。仅以人教社编撰的《中国近代史》高中教材为例,在写到北洋军阀史时,所标注的张作霖照片,并非其人,而是与之同时代的护国军名将何海清。一个籍贯辽宁,一个湖南,二人相距甚远,却因为貌相神似,使其千里来相会,并作为张作霖的替身,铭刻于历史教材上,伴随着一代又一代的学子们步入社会。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惑也。”倘若师者困惑于教材史料的真实性,又谈何授业解惑、表述观点、传播思想呢?最终为历史买单的还是那些深受其害的莘莘学子,并因此承受数载,甚至错误历史观、人生观和世界观的终身改造。

  张作霖第六子张学浚的儿子张闾实日前指出,大陆历史教科书中的照片并不是自己的祖父,其实是属于另一位湖南督军何海清。基于此,我们可把教材纰漏的原因归为两点,一则疏忽史料,如列举中祖冲之穿反衣襟,孙膑坐上轮椅等。与其说是疏忽,不如说是对历史的无知无畏,对历史的亵渎践踏;二是对历史意识形态的政治偏见。作为教材出版的审查人群,他们掌管着“打扮历史小姑娘”的粉饰大权,在政治的干预下,教材编写者只能按照事先设计好的“材料”小心翼翼地编撰,不能有任何的质疑声和申辩声。例如可随意摸黑曹操、司马懿,赞颂诸葛亮,刘备;肆意丑化张作霖,美化张学良等,不一而足。

  以阶级思想为纲,以忠奸史料为领来讲述历史,让本已枯燥无味的历史恰似味同嚼蜡,使业已行将就木的历史病入膏肓。单就“反动军阀”的标签,便将“东北王”的功绩抹杀大殆尽。张作霖虽绿林出身,但无蛮野武夫之气。不但谋略过人,胆识更是军阀年代中的翘楚。后因不肯妥协于日本帝国主义的无理要求,遂于震惊中外的“皇姑屯事件”中而英年早逝。

  随着教材出版体制改革的日益深化,由一家独大的市场垄断格局早已一去不复返,教材出版行业的多元化发展,引入了市场化竞争机制,这是经济社会化发展的一个必然,亦是社会文明化的一个趋势。在“优胜劣汰”的'运作环境下,唯有拿得出备受市场考验的教材,才称得上是一本好教材。同时,还应意识到,教材不仅是传播知识的载体,更是培育科学独立精神的平台。

  话说回来,“月有阴晴圆缺,人有旦夕祸福。”月无圆月,人无完人。没有完美的教材,亦没有完美的制度。犯错不可怕,可怕的是知错不改,屡错屡犯,一错再错,错误的历史栓子,通过血液循环,一次次地输注于学生的大脑,堵塞脑部动脉,形成难以治疗的脑中风,并因此落下无法想象的后遗症。一旦丧失独立思辨的头颅,对于生活在谎言里的学生来说,无异于一群行走中的丧尸。

  曾长期供职于中华书局的左舜生在回忆时说过:“一本书经过七次校对才付印……刊物的每篇文章至少也要经过三个人过目。”即使抗战时期,他们对教科书,“检查甚严,抽查发现有不合规格者,即全部退厂复查”。前辈们在艰苦卓绝的环境下能做到的,如今我们没有理由说做不到。当务之急,便是从教材申报到审核出版这套程序模式里,从禁锢的政治权力下解放出来,投放市场,由学生说了算。

  在宪法框架内,如果一味地钳制教材的出版自由,一味地压制学生的思想自由,耗费自然资源不说,更耗尽了对历史的基本敬畏。届时,纵然学生有躯体的自由,却无思想的自由。如此,对历史、对当下、对未来都是彻头彻尾的谎言和欺骗。要深知,思想是自由的精灵。不自由,毋宁死!

【不自由毋宁死经典散文】相关文章:

食为天经典散文12-03

白象经典散文12-03

梨树经典散文11-30

木经典散文11-30

辯经典散文11-27

孝子经典散文11-26

始末经典散文11-24

老妹经典散文11-24

野菜经典散文11-23

自述经典散文11-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