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白是人,诗在人间散文随笔
李白,字太白,四川江油县青莲乡人,生于唐武后长安元年(公元701年),死于唐肃宗宝应元年(公元762年),在唐代,他一开诗歌新风,名满天下,是唐代最著名的大诗人,也是中国历史上最伟大的诗人之一,一生共创作诗歌据推测大概有近一万首,现存近一千首。千百年来,人们对他的诗歌赞不绝口,百读不厌。他的人格和他的诗歌一样也颇具魅力,的确是我们中国人民值得骄傲和尊重的。而在近日,笔者在不经意间,读到一篇题为《李白在人间,诗在天上》的小作,作品是发表在一本供人阅读的娱乐性杂志上的。文章借李白的几处诗句,挑鼻子捡眼的指出李的诸多不是,甚至是人格攻击,并还伤及无辜。读罢此文,不免惘然若失,深感一个伟大的诗人竟在去世1多年千后被一个无名小辈在一本小小的杂志上著名诽谤中伤,真的是有一点过分,心里也想说几句话。
该文罗列了李白的几大不是,粗算起来,大概有以下几处,一曰:李白野心勃勃,他的粪土王侯,浮云富贵是经不起推敲的,可见他的诗“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二曰:李白的身上凡人气味重,广结有地位的达官贵显和以诗文投赠提高知名度,不如孟浩然徒此扬清芬,孟的品格高洁,连李白都自知不及。三曰:中国李白的研究者包括郭沫若都不得不承认李白是一个功名心很很重的人,他的“济苍生”,“安社稷”参杂事若荣亲,羡慕功名富贵,并点到了郭沫若的作品《李白与杜甫》,说其扬李抑杜,把郭老也挖苦了一番。四曰:李作的《清平调词》,赞美贵妃,取悦君王,做御用文人做得非常出色。五曰:不该让高力士那样的脱鞋子,应该对他连眼珠子都不转一下,对唐玄宗指着李白的背影向高力士说“此人固穷相”一语,深感刺痛和悲伤。以上几处,只是本人粗略概括了一下,对一些颇具恶毒的话还未纳入在内。说实在的,李白毕竟是人,不是神,更不是十全十美的人,加之他所处的时代是封建社会,他的思想或多或少要打上那个时代的烙印,用现代的观点去看那个时代的人和事,片面认为他作诗与做人是“一个在天上,一个在地下”,不免是以偏概全,求全责备,似乎与李白有深仇大恨那样予以责备,就有一点不严肃,不妥当了。
据历史资料记载和考证,李白在年轻时就怀有建功立业的远大抱负,他的理想是“申管晏之谈,谋帝王之术,奋其所能,愿为辅弼,使寰宇大定,海事清一”。为了实现他的远大抱负,他二十多岁就仗剑出蜀,遍游祖国的大好河山,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令人叫绝的诗歌,后来由于道士吴筠的推荐,被天子召见,皇帝器其才能“降辇步迎,以七宝床赐食,玉手调羹以饭之”,由此,以布衣身份进入翰林供奉三年。在这三年里,问以国政,为当朝皇帝潜草诏诰,撰制御书,酒就诗赋,写一些宫廷的应制诗。原以为能够得到皇帝的重用,以申其志,但终因得罪权贵,“害能成谤”,难以出仕。在“彷徨庭阙下,叹息光阴逝”的叹息声中,被皇帝赐金放还,从此纵情山水,访道求仙,开始了他一生颠簸流离的生活,在广游祖国的大好河山中,写下了不少讴歌祖国山河的不朽诗篇,一直到他死后一年,才被另一个当朝皇帝启用为左拾遗,而诏书到达时,斯人已去也。纵观李白的一生,是可歌可泣的一生,他虽然从年轻时就开始“遍干诸侯”而壮志未酬,到老时“请缨”蒙冤,总的说来,他都在想为国家建功立业,是一种热爱祖国,“济苍生”,“安社稷”积极进取的精神,是值得人们敬佩和发扬的。当然,说到他访道,求仙,隐居,写一些饮酒的诗,这跟当时封建社会的风气盛行是分不开的,不可避免地有他消极的一面,但依然是瑕不掩瑜,无损他在中国古代诗人的地位和形象。
因此,按作者提出的以上几种说法,我认为是牵强附会,有一种吹毛求疵,刻薄求全。其观点如下:其一,李白有政治抱负,没有政治野心。他想当皇帝,不敢。他想出将入相,没有错误。仅凭一句“大鹏一日同风起,扶摇直上九万里”就说明他有野心,这就是笑话了。李白以文学创作的形式表达他的政治抱负也错不了哪里,就这一点看,作者的观点是肤浅的。可笑的作者啊!你知道他后面还有两句吗?如果把“假令风歇时下来,犹能簸却沧海水”与他的野心联系起来看,李白是要被杀头的,幸亏当朝皇帝没有搞文字狱,不然李白早就“咔嚓”了,也就没有后来声名显赫的李白,中国就少了一个伟大的诗人。
其二,李白的人品总的来看是很可贵的。他虽然求仙访道,广结达官显贵和以诗文投贈提高知名度,这不能说明李白的人品低下,李白广交天下友人这是他性格豪放的特点。据历史记载,李白不仅结交中国友人,还结交外国朋友,既结交“官”圈子里面的朋友,也结交平民友人,就连当时尚未做官的另一个诗人杜甫,也跟随李白大哥一块出游,吟诗唱和,结下了深深的友谊。有一个叫魏万的,为了结交李白,钦慕李白的才名,苦苦追寻了好一阵子才找到李白,彼此成为很好的朋友,李白很是信任他,把前期创作的诗文交给他编辑成册。说他结交达官贵显以提高自己的知名度,这也是当时那个时代的条件所致。在中国封建时代,交通落后,信息闭塞,广结朋友,互贈诗文,是当时的一种文化氛围。不过,如果李白没有他的真才实学,他即使要结交人家,人家可能还会不理他,更不会称他“谪仙”了。李白还是一个轻财重义的人,为人处世,豪情奔放,洒脱大方,曾“不逾一年,散金三十万”,朋友不幸去世伏尸体恸哭 数月不已,这都反映了李白与一般人不同的个性。
其三,李白“取悦君王,赞美贵妃,做御用文人份内的事做得相当出色”。李白进京三年,最初得到皇帝的赏识,得到了皇帝一般人得不到的殊遇,陪伴玄宗三年,写了名传千古的《清平调词》等诗文,就说他赞美贵妃取悦君王也太简单了。李白写诗很有深意,是不能单纯地去看的,不然李白是不会以诗得罪近侍和权贵而被皇帝疏远,赐金送还。就是当今社会即使一个县太爷的跟班,稍微表现得好一点,也会谋得一官半职。正因为李白有一种“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不屈傲骨,才使李白追求的终极目标一枕黄粱。其实,李白除了写一些御侍诗,还创作了大量的贴近人们生活,歌颂人民勤劳,善良,美好的诗作,作者怎么能以偏概全。其四,说李白追求名利,想当官的思想严重。在中国封建社会,知识分子一生的抱负就是功成名就,实现“济苍生”,“安社稷”的'人生价值观,这本是无可厚非的,拿现在的话来说,做上一个有远大志向的好官,切切实实为人民做点事,服好务,难道追求这样一种人身价值也是错的?要说这种追求是错的,那古今中外做官的不都有错?在谈到李白功利心很强一事,作者还特别引用了郭沫若扬李抑杜的作品《李白与杜甫》都承认此事,并连带地挖苦了郭沫若的作品是几成笑谈,这就不是单单地批判李白,连推崇李白的郭沫若也受到批判了,作者也显然怒指郭沫若为李白说了点好话而否定李白诗歌在唐代以及中国古代诗歌中的地位问题。
说到李白诗歌的地位,本来早就有定论,无须后人说三道四了。在唐代,李白尚未世死前,李白就名满天下,李杜的诗歌优劣明显。李白死后几十年,有一个叫元稹的诗人在为杜诗作序时,不知出于什么目的,在评判杜甫诗歌时,刻意贬低李白诗歌,被唐代大文学家韩愈痛斥了一番,专门写了一篇诗“李杜文章在,光焰万丈长。无知群儿愚,那用故谤伤。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从此杂言禁声,一个小小的写豆腐块文章的作者怎么如今要信口雌黄的?其五,李白是非分明,不是阿玉奉承之人。说李白对待高力士不用正眼看他,何必让高力士脱鞋子,这真是没有话找起话来说。作者谈到这一点,拿唐玄宗指着李白的背影对高力士说的话“此人固穷相”,作者并自感一种刺痛和悲哀。作者能够准确解释“此人固穷相”的含义吗,我看不一定,那么作者就不必要感到刺痛和悲哀,更不用选用一些刻薄的话去讽刺李白的“天真,自负,心灵被功名荼毒”了。
李白的诗歌至今已流传了一千多年,千百年来,李白的诗歌是名至实归,为人们推崇备至,赞不绝口,尤其他做人的风格,藐视权贵的做法,醉中赋诗,“绣口一吐便半个盛唐”的诗风,感染了古今中外不知多少人,这样一个伟大的诗人,是不会因一个跳梁小丑的无端指责,似乎上辈子有宿冤而恶意报复有损其诗人本色。在此,我要大声地喊一声,李白的诗歌不是在天上,而是深深地扎根于人间,是为广大人民群众所喜爱的,影响着一代又一代凡间的人,在此,也奉劝个别不知天高地厚的人不要恶作剧,少做一点亵渎中国文化的事,如果非要这样做,我只能说“无知群儿愚,那用故谤伤。蚍蜉撼大树,可笑不自量”。
【李白是人,诗在人间散文随笔】相关文章:
李白最美的诗10-23
李白诗赏析06-28
李白的送别诗赏析06-24
李白斗酒诗全诗赏析06-26
爱在人间-散文随笔06-24
人间关系的散文随笔08-06
人间爱情散文随笔07-13
人间草木的散文随笔07-13
天使在人间散文随笔07-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