写景抒情散文抒情方法
散文素有“美文”之称,它除了有精神见解、优美意境外,还有清新隽永、质朴无华文采。下面就是小编整理写景抒情散文抒情方法,一起来看一下吧。
写景抒情散文抒情方法1
学习散文写作有两条途径,其一是从摹仿入手,跟在他人后面亦步亦趋。这种没有理论盲目实践,往往事倍功半。其二是在阅读了一些散文,有了些感性认识,然后学习散文写作理论,使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阶段,再阅读名家范文,然后从事写作实践,这样就可以事半功倍。我们应取第二条途径,即:阅读→研究→阅读→写作。
首先,要明白散文定义。什么是散文呢?有广义和狭义两种概念。广义散文,在古代指是一切不押韵文章。刘勰在《文心雕龙》《总术》篇写道:“今之常言,有‘文’有‘笔’,以为无韵者‘笔’也,有韵者‘文’也。”所谓“笔”,就是指韵文以外一切记叙性和议论性文体,这些文体就散文。不过,古代没有“散文”这一个名称;“散文”这个名称是“五四”时期才有。在现代,广义散文包括了除去诗歌、小说、戏剧、影视文学之外一切叙事性、议论性、抒情性文体,如秦牧在《海阔天空散文领域》中说,“不属于其他文学体裁,而又具有文学味道一切篇幅短小文章,都属于散文范围”。这样,就有了抒情散文,叙事散文和议论散文等分类。
狭义散文则专指抒情散文。这是因为随着文体发展,叙事散文中通讯特写、传记文学、报告文学等,已经发展成为独立文体,各成一类;议论散文则有了专门名称——杂文,也从散文中分了出来,剩下只有抒情散文,这就是狭义散文。
我们这里要学习主要是抒情散文,也涉及叙事散文和其它类型散文。习作者可以根据自己人生阅历、文化素养和爱好,或写作抒情散文,或作叙事散文,或写文化散文,或作智慧散文,或写游历散文,或作其它类型散文。
其次,要认清散文写作特点。散文是一种内容丰富、题材广泛、篇幅短小、体裁多样、形式灵活、文情并茂文体。在写作上,它有以下六个特点:
(一)内容丰富,题材广泛散文内容涉及自然万物、各色人等、古今中外、政事私情……可以说是无所不包、无所不有。可以写国内外和社会上矛盾、斗争,写经济建设,写文艺论争,写伦理道德,也可以写文艺随笔,读书笔记,日记书简;既可以是风土人物志、游记和偶感录,也可以是知识小品、文坛轶事;它能够谈天说地,更可以抒情写趣。凡是能给人以思想启迪、美感受、情操陶治,使人开阔视野,丰富知识,心旷神怡,都可选作散文题材。
(二)思想警辟,诗意盎然散文多是真情实感产物,那些优秀篇章,都有思想火花闪耀,表现着作者对时代和人生深刻认识与精辟见解。徐迟说:“文学作品,应该有思想。散文也不例外。它要求有特别锐利思想。即使是抒情散文,也要求有不但是锐利,而且是特别锐利思想。不到五百字《岳阳楼记》,‘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是一个光辉灿烂思想。抒情散文固然很多,写到这样境界就并不很多。然而,这正是散文、抒情散文所应追求境界。”“凡掷地作金石声作品差不多总是包含着鲜明思想、结结实实思想。有闪光思想之焦点,飞跃着不灭思想之火焰。”(《说散文》)我们读鲁迅《雪》,可以学到鲁讯从飞雪和雪罗汉身上探索到美好、光明以及与冷酷现实进行顽强斗争革命精神;读茅盾《白杨礼赞》,可以看出茅盾怎样从平凡白杨树身上联想到北方农民坚强不屈和英勇豪迈形象;读袁鹰《井冈翠竹》,可以领悟作者从普通毛竹思考到井冈山人民献身革命与建设精神品质。秦牧说得好:“思想像一根线串起了生活珍珠,没有这根线,珍珠只能够弃散在地。”散文优秀作品还每每是诗意盎然。杨朔说过:“好散文就是一首诗。”苏联作家巴乌斯托夫斯基也指出:“真正散文是充满诗意,就像苹果饱含着果汁一样。”因此,高尔基对青年作者说:“我们青年是否也可以试一下,热情地用散文来写人们,使得散文也自然而然地变成为诗。”(引自《回忆高尔基》)杨朔散文之所以写得那样好,原因之一就他“总是拿着当诗一样写。”他告诉我们:“不要从狭义方面来理解诗意两个字。杏花春雨,固然有诗,铁马金戈英雄气概,更富有鼓舞人心诗力。你在斗争中,劳动中,时常会有些东西触动你心,使你激昂,使你欢乐,使你忧愁,使你深思,这不是诗又是什么?凡是遇到这样动情事,我就要反复思索,到后来往往形成我文章里思想意境。”(《东风第一枝·小跋》)他名篇《荔枝蜜》、《茶花赋》、《海市》……都是诗意盎然之作,既是散文,又是诗篇。
(三)短小精悍,自由灵活有人称散文是文艺战线上“轻骑兵”,就是因为它具有篇章短小精悍、形式灵活自由特点。我国古代散文名篇多数是很短,如韩愈《马说》
150字,柳宗元《小石潭记》193字。现代散文名篇多数也是很短,如许地山《落花生》482字,茅盾《白杨礼赞》1074字。当然,较长优秀散文也是有,但它与一般记叙文相比,仍是精悍之作。所以散文写作要求做到短小精悍,以小见大,言近旨远。
从形式上来看,散文较其它文学体裁更为自由活泼、灵活多样。鲁迅在《怎么写》中指出:“散文体裁,其实是大可以随便。”冰心在《谈散文》中说:“散文比较自由”。当然,这里说“随便”、“自由”不是毫不经心、信手乱写。自由灵活散文写作,是“装着随便涂鸦模样,其实却是用心雕心刻骨苦心文章。”(厨川白村:《出了象牙之塔》)散文写作自由、灵活这一特点,在写作上,首先指是表达方式灵活自如,不局限于某一种表达方法。因而,散文写作可以记人、叙事、状物、写景、抒情、说理、呐喊、怒吼、抨击、赞颂、幽默、讽刺、高歌、浅唱、漫谈、絮语、嘻笑怒骂、妙语解颐……各式各样、应有尽有。其次,写作者可以自由、灵活地选用各种体裁来写,赋铭、速写、游记、书信、日记、序跋、偶感、随笔、回忆录、读后感……,任人选择,因人而异,都能写成佳作。(四)形散神收,博而不杂宋代大散文家、诗人苏轼在《文说》中说:“吾文如万斛泉涌,不择地而出。在平地,滔滔汩汩,虽一日千里无难。及其与山石曲折,随物赋形而不可知也。所可知者,常行于所当行,常止于不可不止,如是而已矣。”
“形散神不散”,这是许多散文作家经验之谈。散文必须“散”,必须“博”,也就是说从表面上看,从形式上看,它运笔如风,不拘成法,似乎散漫无章,行文时断时续,时而勾勒描绘,时而倒叙联想,时而感情迸发,时而侃侃议论,既有天文地理,又有伦理人情,这段写甲地,那段却写乙地。但是,它“神”却是始终不散,是首尾一贯,是表现作者一定思想、感情。“神收”、“不杂”,就指是文章始终紧紧围绕一个中心,贯穿一条红线,做到结构紧凑,层次分明,详略得当,重点突出。例如秦牧散文《社稷坛抒情》,是既“散”又“博”,然而,尽管它天上地下,古今中外,包罗万象,却始终围绕着“歌颂赞美养育我们土地和创造我们伟大民族文化历史劳动人民”这一主题思想。因此,从形式上说,散文贵“散”,而在构思上、组织上,则散文忌“散”。散文写作具有这一辩证统一特点,使得它与其它文体区别开来。
(五)直抒胸臆,自具风格文学作品都是带有感情,但小说、戏剧作者,往往把自己强烈感情倾注在人物形象塑造上,作者对生活感受、对人物爱憎褒贬,一般是通过间接方式表现出来。而散文则不一样,它常常象诗歌一样,每每用直接抒情方式抒写胸臆,不仅使读者知其理、晓其事,而且悟其心、感其情,因此,散文要求作者写真情实感。真情是散文生命,只有直抒胸臆,把真情实感捧给读者,才会赢得读者喜爱。作家贾平凹在回答“散文创作要不要绝对真实”问题时说:“这个问题争论很多,又都没有一定结论。我个人体会,还是倾向于‘绝对真实’四个字。所谓真实,主要是指在感情以及运用环境和事件上。古人写散文,题材也是很广泛,但古人写散文,都是有感而发。今人写散文,多多少少存在着一些为写而写现象,所以在绝对真实问题上就出现了所谓‘理论与实践上不一致。’也正因为如此,这些散文就写得不那么成功了。当然,作为文学作品应该生活化,生活也应该作品化,散文尤是这样。”(《怎样写好散文》)
写作要“文如其人”,散文更是这样。名家都有自己风格,他们作品即使不署名,读者也能从风格上看出作者。如鲁迅散文深刻、精炼、峭拔,虽然他写文章经常改换笔名,然而“何家干”文章,明眼人一看就看出是鲁迅。郭沫若散文气势浩荡,又清丽、缠绵。茅盾散文与郭沫若浩荡相反,表现为深刻而细微。还有,老舍散文诙谐,冰心散文慈爱,叶圣陶严谨畅达,方纪潇洒俊逸,等等。初学写作者一时不可能形成自己散文风格,但是必须向这些各有风格散文作家学习,经过多次实践、创造,努力形成自己散文风格。
(六)惨淡经营,文采斐然优秀散文不可能是“掉以轻心”写出来,它们都是作者惨淡经营、刻意加工结晶。秦牧指出:“一篇小小散文也许写作时间仅仅是一两个小时,但却要求作家深厚素养,而且不断扩大和丰富这种素养。把散文当作是‘小功夫’,‘掉以轻心’写作态度,是很不利于我们散文创作繁荣发展。即使是怎样熟练名作家,我们也要求他们在写作一篇小文章时,采取‘大象搏狮用全力,搏兔也用全力’态度。”有些散文家提倡散文“整体美”,也是要求作者在内容和形式上都“惨淡经营”。整篇文章是惨淡经营、刻意加工写成,它语言就是精炼,文采斐然。这是由于作者运用是散
文笔调。那么什么是“散文笔调”呢?可以说,散文笔调一方面表现在它行文灵活自如,另一方面则表现在它十分讲究文采。散文文采不仅有华丽,而且有朴素。
写景抒情散文抒情方法2
抒情散文是注重表现作者的思想感受,抒发作者感情的散文。它虽然也有对具体事物的记叙和描绘,但通常没有贯穿全篇的情节。它或直抒胸臆、或触景生情,一般都洋溢着浓烈的诗情画意。优秀的抒情散文感情真挚、语言生动,作者常常运用象征和比拟的手法,将思想寓于形象之中,因而具有强烈的艺术感染力。它在反映生活的方法上与诗近似,但又不象诗那样讲究节奏和声韵。对于初学者,要想写好抒情散文应当说有一定的难度。笔者就其立意、选材、意境、文采等四个方面来谈一谈抒情散文的写作方法。
一、善于立意
立意要新颖独特。立意新颖独特。作品才有审美价值,才有生命力。一篇抒情散文若没有新的立意,文字再美也是平庸之作。古人说:“文章切忌随人后”,就是主张写文章要“标新立异”,有自己的独特见解。如丰子恺的《杨柳》,在常人的眼中,杨柳有“知春”和“报春”的特点,因而杨柳便成为春景的一种点缀。可是丰子恺以独特的眼光,从杨柳“下垂”的特点生发出联想,突出表现了它不同于那些“一味求高”的“贪婪之相”的树木。这虽然是作者的主观联想,却可以使我们从中获得写作的“独特性”和“独具慧眼”的启迪。
抒情散文新颖独特的立意,来源于我们对现实生活的深入观察、体验,以及在观察、体验基础上的新发现、新创造。我们只有对生活进行深刻的观察,用心去感受、思考,立意才会新颖独特。苏辙说:“文者气之所形也”就是这个道理。
立意新颖独特,与选择角度有很大关系。“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同一事物,观察的角度一变,它往往就会呈现一种新面貌。而角度新,立意新,作品才能给人以新鲜之感。
立意要巧妙深刻。所谓巧妙深刻。就是题材虽小,开掘却深,能够收到“以小见大”的艺术效果。抒情散文的写作,往往以“小”题材显示出自己的个性。因此,它要求题材要小,开掘要深。题材小,容易把握和开掘,也易于收到“小中见大”的艺术效果。朱自清说:“拆开来看,拆穿来看,无论缁铢之别,淄渑之辨,总要看出来而后已,正如显微镜一样,这可以辨出许多新异的滋味,乃是他们独到的秘密!”没有这“拆开来看”的开掘精神,就不能发现“小”中的“大”内涵,立意也不易深刻。如茅盾的《白杨礼赞》、杨朔的《茶花赋》等作品,虽然只择取了白杨树、茶花这些小题材,但作者能从时代的高度来开掘思想内涵,收到“见微知著”的艺术效果。所以,我们在写文章时要善于从很平凡的事物中提炼出其深刻含义来。
新颖的立意,还需含蓄自然地表达。抒情散文的写作,往往是作者内情与外物的融合,而产生“景以情合,情以景合”的复杂过程。我们在写作抒情散文时,旨意常常不直接表露,而用托物寓意的方法,达到抒情言志的目的。所以,寓情与景,寓意与事是我们写作抒情散文常用的一种重要方法。叶圣陶说:“这个里头蕴含着那个、那个里头蕴含着这个”,“含有象征的意味”这就是我们常说的“托物言志”,如果我们寓意用得成功的话,可以使作品含蕴自然,富有诗情画意。如杨朔的《荔枝蜜》通过养蜂员之口,介绍了蜜蜂勤劳的生活习性,感染了作者,使作者动了情,自然地联想到劳动人民的'勤劳和无私奉献的精神。作者把蜜蜂的形象和劳动人民的形象巧妙而自然地融合在一起,深刻地揭示了一个生活哲理,赞扬了“对人无所求,给人的却是极好的东西”的崇高品格。可以说,作品寓意深刻、含蓄、自然、耐人寻味,成功地完成了以蜜蜂的可贵品质,咏赞劳动人民无私奉献精神的艺术创造。
二、精于选材
抒情散文对选材构思的要求很严,要求用短小的篇幅写景状物,抒发感情,发挥思想,创造意境。只有精于选材,才能写出情文并茂、意境隽永的作品。
选择自己熟悉的材料。任何文学作品都是社会生活的反映。现实生活是丰富多彩、瞬息万变的,作者不可能全知全能。因此,只能选择自己最熟悉的、感受最深刻的材料,这样才能把它写得透彻、精辟。有经验的作者无不在选择材料上扬自己熟悉之长,避自己陌生之短。
选择有利于产生联想的材料。散文的题材小至草木虫鱼,大到海阔天空,上下几千年,纵横几万里,它需要采用联想的方法。从眼前的人、事、景、物想到与此相似、相反或有联系的各种人、事、景、物。抒情散文的写作,离不开联想。联想可以把主观境界和客观事物融为一体。作者靠着这种联想,可以由眼前的事物联想到另一种事物,或与此物相关的他人。所以,选材要注意选择有利于联想的材料。丰富的联想让人的思想纵横驰骋,无所拘囿,可以丰富文章内容,拓深意境。郭沫若由石榴的枝干和叶,联想到梅树的枝干和杨柳的叶;由石榴的深红色的花,联想到这是“夏季的心脏”;由石榴的花瓣,联想到“用红玛瑙琢成了那样多的花瓶儿”。宗璞的《紫藤萝瀑布》,由盛开的紫藤萝“从空中垂下”,联想到“像一条瀑布”;由眼前紫藤萝的“活泼热闹”,联想到十多年前的紫藤萝花架被拆掉的“不幸”。这些利于联想的事物,一旦和作者的主观境界融合,便能寄以深刻的寓意,从而在写景壮物中达到抒情的目的。
选择能够表现主题的材料。林语堂说:“凡可引起会心之趣者,则可为作文材料,反之则决不可。”这里所说的“会心”,就是作者从日常生活中所发现的“暗示”,产生主题的“契机”。我们写抒情散文,就要善于发现这种“暗示”,捕捉这种“契机”。这样的材料,就是表达主题的理想材料。能够表现主题的材料可以着眼于国家大事,又可以落笔于生活小事。如《紫藤萝瀑布》作者宗璞就善于捕捉身边的花草树木来描绘自然、寄托情思,阐发哲理。一树盛开的紫藤萝花,在一般人眼中不足为奇,但在作者眼中却视为珍品,为什么呢?因为它虽属于“小”景,却充满了光辉,散发着芳香,焕发着勃勃生机,它驱除了“我”心头的不快之感,给“我”带来了精神的宁静和生的喜悦;它铭刻着时代的印记,反映了社会的进步和文明的苏醒;它启迪人们领悟,得时时遵循生命永动不息,人与自然必须和谐相处的自然法则。这种细小而平凡的题材,往往更能细致入微、真切自然地抒发作者的情怀,做到事小而意大,笔简而情丰。
三、创造意境
抒情散文的写作尤其重视追求意境。王国维说:“其文章之妙,亦一言以蔽之,有意境而已。”这说明了意境的重要。所谓意境,就是把深刻的思想、动人的情感,通过生动的画面表现出来,使内情与外物相融合,深意与画面相交融,从而感染读者,唤起读者的丰富联想。用王国维的话说,就是“境非独谓景物也。喜怒哀乐,亦人人心中之一境界。古文能写真景真物、真感情者,谓之有境界。否则谓之无境界。”因此,他要求创造意境必须要“其言情也,必沁人心脾;其写景也,必豁人耳目。”把情与景、主观与客观有机地融合、统一在一起,这就是创造意境。那么我们怎样才能做到情与景、主观与客观的融合呢?意境的创造,要处理好“情”与“物”两者的关系,只有将情感融入描写对象之中,做到物我合一才有意境可言。概言之:意境是情与景、物与我相融合的产物。朱自清也曾说:意境似乎就是形象化,用具体的暗示抽象的,意境的产生靠观察和想象。如贾平凹在《月迹》中描述了三幅具有诗意的画面:一是几个农家孩子于中秋之夜镜中望月,月亮款款地悄没声地溜进来,先是一个白道儿,再是半圆,渐渐地爬得高了,穿衣镜上的圆便满盈了。“未了便全没了踪迹”因而说:“月亮是长了腿的”童心的想象力多奇妙。二是庭中望月,望月中嫦娥桂树,看甜酒杯中浮起圆圆的满月;三是到河岸寻月,宁静、恬美的画面中透露出孩子们真挚与纯洁、天真与富于幻想的情趣。“月亮是什么呢?”“月亮。是个好。”表达出了对美好事物、美好生活的热烈憧憬和向往。作者将如画之景,景中之人,纯真之情、深邃之意融为一体,创造出了诗意盎然的优美意境。再如苏轼在《记承天寺夜游》写道:“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这是写月光的高度传神之笔,短短三句话,没有写一个“月”字,却无处不是皎洁的月光。作者用“积水空明”四个字,来比喻庭院中月光的清澈透明;用“藻荇交横”四个字,来比喻月下美丽的竹柏倒影,可谓勾魂摄魄,十分精练。以水喻月,本来并不显得新颖,新奇的是作者不用普通的明喻,而以隐语先声夺人,造成一种庭院积水的错觉,进而写清澈的水中交错的藻荇的清影,触类生发,把隐语又推进一层,使人感到扑朔迷离,水月莫辨。正当读者恍惚迷惘地加以体味时,作者却轻轻地点出:“盖竹柏影也。”于是恍然大悟。只消一个“影”字,不明写月光而月光的美好意境以宛然具现。它一方面来自真切的生活体验,另一方面又出于高明的烘染技巧。“积水空明”,给人以一池春水的静谧之感;“藻荇交横”,则具有水草摇曳的动态之美,整个意境静中有动,动而愈见其静。“积水空明”是就月光本身作形容,“藻荇交横”则以竹柏倒影来烘托。两句之间,有正写、侧写之分,收点染并用之妙,从而创造出一个冰清玉洁的透明境界。
四、讲究文采
抒情散文常被称为“美文”,文字优美,富于文采是其外部特征。抒情散文写得辞藻华丽,是文采;朴素自然,也是文采;华丽和朴素,两者各有各的美。讲究文采,就是要运用恰当。徐迟说:“散文家不仅要掌握华丽的文采,而且要善于控制它,不仅要掌握朴素的文采,还要善于发扬它。”我们写作抒情散文,要把两者统一起来。华丽的文采是需要的,但不能过分地雕章琢句,片面地追求华丽,我们更要把抒情散文写得朴素、自然,追求那种“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的清纯美。用词也要讲究变化,生动形象,有韵律感。句式要长句与短句相间,骈句与散句结合,或比喻,或拟人,或排比,或联想,造成抑扬顿挫,急缓有致的抒情节奏,构成和谐的旋律,写出富于意境美、语言美、音律美的动人篇章。下面我们就以吴功正的《阿里山纪行》为例。从语言的角度看,文句的长短、整散,语势的疾徐、直曲,字音的响沉、抑扬,它们错杂相间,使文章声势呈现有规律的变化,和谐流畅,而构成声音的节奏。本文的语言就做到了这一点。例如:“潭无鱼鳖,林无鸟兽,偶或有如蝉、如蝇、如蚊的声音,侧耳谛听、分辨、捕捉,却又没有了。那是静谧的世界,净洁的世界,甚至可以说是禅的世界。偶有人声也是悄悄的,舍不得打破山间的安宁。”读这段文字,我们仿佛听到了“如蝉、如蝇、如蚊的声音”,在静谧的世界里若有若无,引导读者进入一种“禅的世界”。这段文字流畅而节奏鲜明,对偶句、比喻句、排比句,整句与散句交错使用,形成了轻松、舒展、迂曲、迷人的节奏,富有音乐美。不过,还应当说明一点,语言作为文学的表达工具,毕竟是外部形式的东西,采用什么样的语言最终还得根据文章内容而定。
【写景抒情散文抒情方法】相关文章:
写景抒情散文09-23
写景的抒情散文05-07
写景抒情散文精选01-29
经典的写景抒情散文11-19
春天的写景抒情散文08-21
高中的写景抒情散文12-05
写景抒情散文:秋思06-14
写景抒情散文:梨花06-13
荷花-写景抒情散文06-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