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执业中药师中药学要点2017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是祖国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那么执业中药师考试中药学有哪些要点?下面一起来复习吧!
一、什么叫中药?
中药是和西药相对而言的,它是对我国传统药物的总称。
1.从产地来看,绝大多数的中药最初都是出产于中国。
2.中药的认识和使用是以中医理论为基础,具有独特的理论体系和应用形式。
3.它充分地反映了我国的历史、文化、自然资源等方面的若干特点。
古代本草书籍所载中药已逾3000种,经目前整理则达8000种左右。
二、 什么叫本草?
中药主要来源于植物药、动物药、矿物药及少量的加工品。其中植物药占80%多。
由于中药的来源以植物性药材居多,使用也最普遍,所以古来相沿把药学称为“本草”。
“诸药草类最多,诸药以草为本。”
本草典籍和文献十分丰富,记录着我国人民发明和发展医药学的智慧创造和卓越贡献,并较完整地保存和流传下来,成为中华民族优秀文化宝库中的一个重要内容。及至近代,随着西方医药学在我国的传播,本草学遂逐渐称为“中药学”。
三、 什么叫中药学?
中药学是研究中药基本理论和各种中药的来源、采制、性能、功效、临床应用等知识的一门学科,是祖国医学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一、先秦时期
1.中药的起源
在原始时代,我们的祖先由于采食植物和狩猎,得以接触并逐渐了解这些植物和动物及其对人体的影响,不可避免地会引起某种药效反应或中毒现象,甚至造成死亡,因而使人们懂得在觅食时有所辨别和选择。为了同疾病作斗争,上述经验启示人们对某些自然物的药效和毒性作用予以注意。我国古籍中记述的“神农尝百草之滋味……一日而遇七十毒”的传说,生动而形象地概括了药物知识萌芽的实践过程。古人经过无数次有意识的试验、观察,逐步形成了最初的药物知识。
据医史家研究,猿人和最早的人类用以充饥的食物,大多是植物类,因此最先发现的也是植物药。在渔猎生产和生活开始以后,人类才有可能接触较多的动物及其肉类、甲壳、骨骼、血液、脂肪及内脏等,并逐渐掌握了某些动物类药物的医疗作用。直至原始社会的后期,随着采矿和冶炼的兴起,又相继发现矿物药。
2.酒的发明促进了医药的进步
原始社会的后期,人们从野果与谷物自然发酵的启示中,还逐步掌握了酒的酿造技术。至殷商时期,酿酒业已十分兴盛。酒不仅是一种饮料,更重要的是具有温通血脉、行药势和作为溶媒等多方面的作用,故古人将酒誉为“百药之长”。
3.药物知识也由口耳相传发展为文字记载
随着文字的创造和使用,药物知识也由口耳相传发展为文字记载。文物考古表明,在数千年前的钟鼎文中,已有“药”字出现。《说文解字》将其训释为“治病之草,从草,乐音”。明确指出了“药”即治病之物,并以“草”(植物)类居多的客观事实。
西周时已有专业的“医师”,“聚毒药以供医事”。
《诗经》中涉及的植物和动物共300多种,其中不少是后世本草著作中收载的药物。
《山海经》载有100余种动物和植物药,并记述了它们的医疗用途。
七十年代初出土的帛书《五十二病方》载方约300个,涉及药物240余种,对炮制、制剂、用法、禁忌等有记述,说明中药的复方应用具有十分悠久的历史。可以说它是最早涉及药物炮制、制剂等内容的医药专著。
二、秦汉时期
代表作:《神农本草经》(简称《本经》) 它是现存最早的(第一部)药学专著。
1.作者:该书并非出于一时一人之手,而是经历了较长时期的充实和完善过程。
2.成书年代:其成书的具体年代虽尚有争议,但不会晚于公元二世纪。
3.载药数目:365种。
4.版本情况:《本经》原书早佚,目前的各种版本,均系明清以来学者考订、整理、辑复而成。
5.主要内容和学术价值:
① 其“序例”部分,言简意赅地总结了药物的四气五味、有毒无毒、养身延年与祛邪治病的不同,分为上、中、下三品,即后世所称的“三品分类法”。
② 每药之下,依次介绍正名、性味、主治功用、生长环境,部分药物之后还有别名、产地等内容。
③ 所记各药功用大多朴实有验,历用不衰。
④《本经》系统地总结了汉以前的药学成就,对后世本草学的发展具有十分深远的影响。
三、魏晋南北朝时期
(一)代表作:《本草经集注》
1.作者:梁·陶弘景所辑
2.成书年代:公元500年左右
3.载药数目:730种
4.主要内容和学术价值:
①“序例”部分首先回顾本草学的发展概况,接着对《本经》序例条文逐一加以注释、发挥,具有较高的学术水平。
②针对当时药材伪劣品较多的状况,补充了大量采收、鉴别、炮制、制剂及合药取量方面的理论和操作原则。
③增列了“诸病通用药”、“解百毒及金石等毒例”、“服药食忌例”(原书无标题,以上题目为后人所习用)等,大大丰富了药学总论的内容。
④各论部分,首创按药物自然属性分类的方法,将所载730种药物分为玉石、草木、虫兽、果、菜、米食及有名未用七类,各类中又结合三品分类安排药物顺序。
⑤为便于保存文献资料原貌,陶氏采用朱写《本经》文,墨写《别录》文,小字作注的方式(朱墨分书);对于药性,又以朱点为热,墨点为冷,无点为平。这在全凭手抄药书的时代,不失为一种事半功倍的方法。它是最先对《本经》进行注释的本草书籍。
⑥ 本书较全面的搜集、整理了古代药物学的各种知识,反映了魏晋南北朝时期的主要药学成就,并且标志着综合本草模式的初步确立。
(二)其他有名的本草著作
1.《炮炙论》:南朝刘宋时期雷斆(斅)著,收录了300种药物的炮制方法。该书是我国第一部药物炮制专著,也标志着本草学新分支学科的产生。
2.《吴普本草》、《李当之药录》、《名医别录》、《徐之才药对》。
四、隋唐时期
(一)代表作:《新修本草》(又称《唐本草》),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官修本草(或称第一部药典)。
1.作者:李勣、苏敬等主持编纂,依靠了国家的行政力量和充分的人力和物力。
2.成书年代:唐显庆四年(公元659年)。
3.载药数目:844种。
4.主要特点及学术价值:书中增加了药物图谱,并附以文字说明,这种图文对照的方法,开创了世界药学著作的先例,无论形式和内容,都有崭新的特色,不仅反映了唐代药学的高度成就,且对中外后世药学的发展也有深远的影响。
(二)其他本草著作
1.《本草拾遗》
(1)作者:陈藏器
(2)成书年代:开元年间(公元731~741年)。
(3)主要成就:
① 作者深入实践,不仅增补了大量民间药物,而且辨识品类也极审慎。
②将各种药物功用概括为十类,即宣、通、补、泻、轻、重、滑、涩、燥、湿十种,“十剂”分类法为中药按临床功效分类的发端。
2.《食疗本草》
(1)作者:由孟诜原著,经张鼎改编增补而成
(2)主要成就:全面总结了唐以前的营养学和食治经验,是这一时期最有代表性的食疗专著。
3.《海药本草》
(1)作者:李珣
(2)主要成就:主要介绍海外输入药物及南药,扩充了本草学的内容,也反映出唐代对外来药物引进的情况和认识水平。
可见,唐至五代时期对某些食物及外来药都已有专门的研究,扩充了本草学的内容。
4.《药性论》(《药性本草》)
(1)作者:甄权
(2)主要内容:有关药性理论的专著。
(三)唐代已开始使用动物组织、器官及激素制剂。
五、宋代
(一)宋代官修本草
宋代本草书籍的修订,乃沿唐代先例以国家规模进行。
宋代的官修本草有:
① 公元973~974年刊行的《开宝本草》;
② 1060年刊行《嘉祐补注本草》;
③ 1061年刊行的《本草图经》。《本草图经》亦称《图经本草》,所附900多幅药图是我国现存最早的版刻本草图谱。
(二)宋代本草代表作:《经史证类备急本草》(后世简称《证类本草》)
1.作者:唐慎微
2.成书年代:1082-1083年
3.载药数目:1500余种
4.学术价值:
①各药之后附列大量方剂(药方)以相印证,医药紧密结合。
②宋以前许多本草资料后来已经亡佚,亦赖此书的引用得以保存下来。
③它不但具有很高的的学术价值和实用价值,而且还具有很大的文献价值。
(三) 国家药局的设立
国家药局的设立,是北宋的一大创举,也是我国乃至世界药学史上的重大事件。
1076年,在京城开封开设由国家经营的熟药所,其后又发展为修合药所(后改名为“医药和剂局”)及出场药所(后改名为“惠民局”)。药局的产生促进了药材检验、成药生产的发展,带动了炮制、制剂技术的提高,并制定了制剂规范,《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即是这方面的重要文献。
“秋石”是从人尿中提取的性激素制剂,它的制备方法最早见于《苏沈良方》,《宝庆本草折衷》则有“猪胆合为牛黄”的记载。此外,宋代用升华法制取龙脑、樟脑,蒸馏法制酒等,皆反映出这一时期中药制剂所取得的成就。
六、金元时期
(一)金元两代没有出现一种有代表性的大型综合本草。
这一时期的本草,一般出自医家之手,内容简要,具有明显的临床药物学特征。如刘完素的《素问药注》、《本草论》,张元素的《珍珠囊》、《脏腑标本药式》,李东垣的《药类法象》、《用药心法》,王好古《汤液本草》,朱丹溪的《本草衍义补遗》等。
(二)金元时期本草的主要特点有二:
一是发展了医学经典中有关升降浮沉、归经等药物性能的理论,使之系统化,并作为药物记述中的重要内容。
二是大兴药物奏效原理探求之风。他们在宋人基础上,以药物形、色、味为主干,利用气化、运气和阴阳五行学说,建立了一整套法象药理模式。这一努力的结果,丰富了中药的药理内容,但其简单、机械的推理方式,又给本草学造成了一些消极后果。
(三)元代忽思慧所著的《饮膳正要》是饮食疗法专著,记录了不少回、蒙民族的食疗方药和元蒙宫廷食物的性质及有关膳食的烹饪方法,至今仍有较高的参考价值。
(四)元代中外医药交流
回回药物院的建立,更促进了中国医药和阿拉伯医药的交流。
七、明代
(一)代表作:《本草纲目》
1.作者:李时珍
2.成书年代:初稿1578年,定稿1592年,出版1596年
3.载药数目:1892种(新增374种)
4.主要内容和体例:全书52卷,约200万言,附图1100多幅,附方11000余首。各论分16部、60类。各药之下,分正名、释名、集解、正误、修治、气味、主治、发明、附方诸项,逐一介绍。
5.主要成就和贡献:集我国16世纪以前药学成就之大成,在训诂、语言文字、历史、地理、植物、动物、矿物、冶金等方面也有突出成就。本书十七世纪末即传播海外,先后有多种文字的译本,对世界自然科学也有举世公认的卓越贡献。
(二)刘文泰奉敕修定本草,编成《本草品汇精要》,收药1815种。本书绘有1385幅精美的彩色药图和制药图,是古代彩绘本之珍品。该书是我国封建社会最后一部大型官修本草。
(三)专题本草
① 朱橚撰《救荒本草》,选择可供灾荒时食用之物414种,编成食疗专著。
② 兰茂的《滇南本草》,它是我国现存内容最丰富的古代地方本草,是我国一部优秀的地方性本草代表作。
③ 李中立的《本草原始》,偏重于生药学研究。
④ 缪希雍的《炮炙大法》是明代影响最大的炮制专著。
此外,卢复所辑的《神农本草经》3卷,为该书现存最早的辑复本。
八、清代
(一)清代本草研究的特色:
一是由于医药学的发展,有必要进一步补充修订《本草纲目》的不足,如赵学敏《本草纲目拾遗》。
二是配合临床需要,以符合实用为原则,撷取《本草纲目》精粹,编撰成节要性本草,如汪昂《本草备要》、吴仪洛《本草从新》、黄宫绣《本草求真》等。
三是受考据之风影响,从古代文献中重辑《神农本草经》,如孙星衍、顾观光等人的辑本;或对《本经》进行注释发挥,如张潞《本经逢原》、邹澍《本经疏证》等。
四是清代的大批草药专著,也为综合本草提供了新的内容。仅《本草纲目拾遗》引用,就有《百草镜》、《草药书》、《采药志》、《草宝》、《山海草函》、《李氏草秘》等十余种。此外,还有《生草药性备要》、《草药图经》《草本便方》及《天宝本草》等。
五是清代专题类本草门类齐全,其中也不乏佳作。如张睿《修事指南》,为炮制类专著;郑肖岩《伪药条辨》,为优秀的辨药专书;唐容川《本草问答》、徐灵胎《医学源流论》中的10余篇药理论文,都属药理专著;章穆的《调疾饮食辨》、丁其誉的《类物》、王孟英的《随息居饮食谱》等,则属较好的食疗专著。
(二)代表作:《本草纲目拾遗》
1.作者:赵学敏
2.成书年代:1765年
3.载药数目:921种,其中新增药物716种。
4.主要成就:
① 补充了马尾连等大量疗效确切的民间药,太子参等临床常用药,同时收载了金鸡纳(奎宁) 、西洋参等外来药,极大地丰富了本草学的内容。
② 它对《本草纲目》已载药物备而不详的,加以补充,错误之处加以订正。
③ 保存了大量今已散失的方药书籍的部分内容,具有重要文献价值。
(三)《本草求真》(1769年),作者黄宫绣,载药520种。本书采用的按药物主要功效进行分类的方法,不仅较《本经》三品分类、陈藏器“十剂”分类更为先进,而且对当代临床中药学的功效分类亦有重要影响。
九、民国时期
(一)随着中医学校的建立,涌现了一批适应教学和临床运用需要的中药学讲义。这些中药讲义,对各药功用主治的论述大为充实。
(二)药学辞典类大型工具书的出现,是民国时期本草学中的一件大事。其中成就和影响最大者,当推陈存仁的《中国药学大辞典》(1935年),为近代第一部具有重要影响的大型药学辞书。
(三)本草学的现代研究开始起步。植物学、生物学工作者对确定中药品种及资料调查方面做了大量工作。许多药学工作者则致力于中药化学及药理学研究。
十、当代的本草成就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以法典的形式确定了中药在当代医药卫生事业的地位,也为中药材及中药制剂质量的提高等标准的确定,起了巨大的促进作用。
【执业中药师中药学要点】相关文章:
中药师与执业中药师的区别11-06
执业药师考点:便秘05-16
执业药师考点:咽炎09-04
执业药师考点:气雾剂06-08
2017年执业中药师《中药学专业知识二》试题及答案09-15
执业医师复习要点:胞浆中NADH转移09-18
执业药师的执业前景和薪酬待遇如何09-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