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中西医结合助理执业医师:血栓闭塞性脉管炎针灸损伤原因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是一种少见的慢性复发性中、小动脉和静脉的节段性炎症性疾病,下肢多见。表现为患肢缺血、疼痛、间歇性跛行、足背动脉搏动减弱或消失和游走性表浅静脉炎,严重者有肢端溃疡和坏死。
因针灸意外事故引起的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均由穴位注射所致。我国自1973年迄今所报道的7例中,无论在上肢或下肢之肢端都有发生。有成人,但多为小儿血栓闭塞性脉管炎,往往引起肢端坏死,且常须作截肢(趾)术,给病人带来终身痛苦。
血栓闭塞性脉管炎,是一种中、小静脉阻塞性病变,常常累及下肢。病变初呈全血管炎,继而血栓形成,管腔闭塞后导致肢端坏死,主要是因穴位注射不当所致。
一、穴位原因:
穴区内有较大血管通过或周围分布较丰富的血管。以足三里最为多见。如某5岁男性患儿,因排血性粘液脓性大便,遂行双侧足三里穴位封闭,药液选用12.5%氯霉素,每穴0.25ml,症状逐日缓解。但于3天后,发现左足穴位封闭处红、肿、疼痛,左胫骨前中段皮肤苍白,坏死,1个月后摄片,发现胫骨已有死骨形成,最后经手术治愈。其次,刺激位于多肌腱、韧带等致密组织附近的腧穴,如神门等,亦易发生,这是因为此类组织影响血运,妨碍药物吸收,刺激血管壁,引起血管内膜炎症,形成血栓,闭塞管腔,导致肢端坏死。
二、药物原因:
从已报道的事故看均是注入氯丙嗪或氯霉素所致。
(一)药物刺激性过大,可反射性地引起局部供血障碍。如氯丙嗪,系酸性较强的药物之一,目前一般用2.5%溶液(1ml含氯丙嗪25mg),其pH值在4~4.5.作穴位注射就应加以稀释,降低酸度,减少注射局部的刺激,避免组织坏死。
(二)注射量偏大,或反复在一个穴位注射。亦可刺激血管壁,形成全血管炎并形成血栓,致肢端坏死。尤其是小儿患者,因组织娇嫩,发生可能性很大。
三、操作原因:
穴位注射未按常规,取穴不准,偏经离穴,或因误中血管,又未抽回血,即注入刺激性较大药物。此时,药物刺激血管,引起血管痉挛,产生非感染性的血管全层性炎症,管腔内血栓形成并逐步机化,最后血管闭塞,肢体坏死。另外,穴位埋藏不当,亦可引致。
【中西医结合助理执业医师:血栓闭塞性脉管炎针灸损伤原因】相关文章:
2017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考试《针灸学》测试题及答案08-20
中医执业医师《针灸学》考试复习笔记10-03
2017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考试《针灸学》预测试题及答案10-11
2017中西医结合执业医师考试《针灸学》测试题(附答案)09-17
临床执业医师助理考点:炎症08-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