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中访友教学实录(精选13篇)
教学实录是指真实记录下师生在课堂上所有行为和语言的文本或音视频。有整堂课的,也有片段的。以下是小编整理的山中访友教学实录,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
山中访友教学实录 1
师:(李老师面带笑容走上讲台)上课!
生:(精神抖擞,声音响亮的)老师好!
师:同学们好!请坐!
师:今天我们学习《山中访友》。刚才李老师把课文读了一遍,也很有感触。文章题目是《山中访友》,我今天是宜都访友,我第一次来宜都。
生:(笑)
师:文中有一句话,在倒数第二段倒数第二行。“茫茫天地间,我们也做了一回患难兄弟。”今天是一个幸运的日子,因为到宜都来这辈子或许不会只有一次,但今天毕竟是第一次。
大家想想,茫茫天地间,我和大家在这个舞台上相遇,恐怕再也没有机会了。我以后可能还有机会遇到你们中间的某一位同学,但是绝对不会在这个舞台上和所有的同学上一节课了,正所谓空前绝后,这就叫缘分,所以我们要珍惜这次缘分。这篇文章李老师也才接触,这节课,我和大家一起来分享。
师:同学们都读完了这篇课文,喜欢这篇文章的同学请用手势告诉我。喜欢就喜欢,不喜欢就不喜欢,请明确地告诉我。
生:(同学们高高的举起自己的小手)
师:(环顾整个教室)喜欢这篇文章,证明大家都读懂了这篇文章。有谁告诉老师,你觉得怎样才算读懂了?
生1:我觉得就是弄明白了作者要表达的意思。
师:(点头)读懂,就要知道作者写的什么。读懂还有什么标准?
生2:要了解作者的思想感情,同时要让自己和作者有一个感情上的共鸣。
师:(赞许地)说得多好,要有情感共鸣。
生3:要一边读课文,一边能想象出课文所描绘的情境。
生4:还要在课文的基础上展开联想。
师:(快速地接过话题)你读这篇文章,有什么联想?
生:我联想到了山里的景色。
师:嗯,不错。刚才李老师就由文中作者和蚂蚁的缘分,联想到我和大家地相遇,也就是一种缘分,这也是展开联想。
生5:我觉得要揣摩作者的写作意图,明白他的用意。
师:(肯定地点头)怎样叫读懂一篇文章,同学们说得很具体,也说得很全面,我以为关键有这几点:最起码字要认识,大家在文中遇到不认识的字了吗?
生:(面面相覻,默默无语)
师:李老师有一个不认识的字,“你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涧”字什么意思?谁告诉李老师呀?
生1:就是从山间流下来的水。
师:非常好。你怎么知道这个字的意思的?
生1:(笑嘻嘻的)我以前学过一篇课文,叫做……(做思考状)
师:(摆手)不管它叫什么,知道曾经学过,掌握了这个字就行了。
生2:我以前学过一个词叫“山涧”。
师:遇到不认识的字我们可以查字典,也可以回顾以前学过的知识。
生:有一个地方我不明白。第61面的“岁月是一去不复返的逝川”中的“逝川”是什么意思?
师:有谁能帮助他?
生:“逝川”就是流去的一去不复返的河流。
师:“逝”就是流逝。“川”就是河流。(随手在黑板上画出一条河流)古人写“川”就是这样的,像流水一样,具有曲线美。
生:(学生大笑)
师:今天,李老师要告诉大家一种阅读的态度,也就是我们应该以什么样的姿态来读一篇课文。刚才同学们说过读懂一篇文章要明白文章写什么?为什么要写?我补充两点:一是要明白作者是怎么写的?二是读一篇文章,要发现问题。
生:(疑惑地望着老师)
师:读出问题,发现问题并不是说明你没读懂课文,恰恰说明你读进去了。越是动脑筋,越是发现的问题多。请同学们把“读出自己,读出问题”八个字写在书上。
【多媒体屏幕显示:“读出自己,读出问题”或读出自己:相似的思想、情感,熟悉的生活、时代……或读出问题:不明白的地方,不同意的观点……读出自己:是共鸣、欣赏审美(把自己读进去)读出问题:是质疑、研究、批判(与作者对话)由于生活经验不一样,面对同一篇文章,每个读者的收获不可能完全一样。】
师:刚才那位女同学说,读文章要让自己和作者产生情感共鸣,那就是读出了自己。读出自己就是想到与自己相似的思想,相似的情感。有人在看《红楼梦》的时候,看得流泪,是《红楼梦》里面有他的表姐,有他的表妹吗?
生:(摇头,笑)没有。
师:那是因为和作者产生了情感共鸣。前几天,李老师给同学们读一篇文章《一碗参汤荞麦面》,讲的是一位母亲带着两个孩子,相依为命,艰难度日的故事,读着读者,我就流泪了。后来,我跟同学们说:“李老师失态了,但请同学们理解李老师。因为老师在9岁的时候,父亲就去世了,是我的妈妈带着我和妹妹一起生活的,这叫什么?这就是读出了自己。
师:什么叫“读出问题”?不明白的地方勾画出来,不同意的观点做上记号。读出问题就是质疑,研究。告诉同学们,无论什么样的大作家写的文章,你们一定不要迷信课文,不要迷信作者,更不要迷信老师。
师:读出自己,读出问题,这就是老师交给大家的一种阅读态度,这就叫读懂了文章。
师:下面我把课文给大家读一遍,有不懂的地方,注意勾画。李老师不一定读得准确,请同学们认真听,跟老师提出意见。
师:(范读课文)山中访友,李汉荣……(看看同学)我发现姓李的人都会写文章。(得意的笑)
生:(哄堂大笑,舞台上洋溢着轻松、快乐的气息。边听边勾画)
师:你们有什么发现?你最喜欢哪一句?最喜欢哪个词?同桌互相交流。
生:(热烈的交流,朗读)
师:谁来谈谈你的发现,告诉大家。
生1:我喜欢瀑布大哥。“你好,瀑布大哥!……从古唱到今。”“他不拉赞助,不收门票”好像在讽刺人间为了利益而做的一些可笑的事。
师:嗯,他也产生了联想。由瀑布想到了人们的一些唯利是图的做法。只有大自然是最慷慨的。
生2:(饱含感情读)“波光明灭,泡沫聚散,岁月是一去不复返的逝川”。
师:读的多有感情呀,请再读一遍。
生2:(富有深情的朗读)“波光明灭,泡沫聚散,岁月是一去不复返的逝川”。
师:他读出了自我,他好像就是一座饱经沧桑的老桥。
(全班同学大笑)
生2:我们从出生到老去,仿佛就是短暂瞬间。
师:而我们此刻度过的这一刻很快就会成为过去,时间的紧迫感就是这样的。
生3:“忽然下起了雷阵雨……又感动人又有些吓人”。我喜欢这一句是因为它写出了雷阵雨的气势。仿佛是一千个侠客在吼叫一般。
师:天上有侠客吗?
生3:没有,它采用了比喻的手法。“一千个诗人”也是比喻的手法。
师:同学们的.发现真多。
生:我也喜欢第5段,里面称呼有“山泉姐姐”、“溪流妹妹”、“白云大嫂”、“瀑布大哥”等等,把山泉比作姐姐,把溪流比作妹妹,把白云比作大嫂,把瀑布比作大哥,给人以非常自然,非常亲切的感觉。
师:哦,这位同学提醒了我,全文用的最多的修辞手法是什么呀?
生:(齐声说)拟人。
师:文章在哪个地方开始采用拟人的呀?
生:第一段。
生:第四段。
生:第二段。
(学生众说纷纭。李老师笑着不断地摇头)
师:有的说第一段,有的说第二段,我觉得不是,比这还早。
生:(恍然大悟,大声喊道)题目。
师:对了哦,是题目。《山中访友》中的“友”,就是指的大自然。想想:作者为什么采用拟人的手法?注意,这个问题是有难度的,这可是一个科研难题。作者为什么这样写,还用许多比喻?
生1:因为那些事物都是抽象的,为了把它们写得形象些?
师:NO。
(生哄堂大笑)
师:(环顾四周)我就喜欢同学们有一些思想碰撞。
生:用拟人的手法,把抽象的精神表现出来。
生:用拟人的手法赋予大自然以生命,好像和大自然很亲密。
师:大自然本身就有生命呀。(生窃窃的笑)
师:其实大家说得都有道理,大家各抒己见,道理就会越说越明。
生:用拟人让读者和作者产生共鸣,有亲切感;用拟人把自然的活力表现出来,好像有生命的张力。
师:哦,生命的张力。她用了“张力”这样一个词。不错。
生:作者采用拟人,把自然写的更活泼了,更亲切了。
生:我也认为采用拟人是为了展示各种抽象的精神。如写“老桥”就是为了赞美它无私奉献的精神。
生:我认为大自然本来就是我们的朋友,作者采用拟人的手法就是把他们写得更生动,更亲切。
师:(大声的)真好,他把我要说的话都说出来了,我真不该点他发言。
(全班同学开心的大笑)
师:(小结)大自然本身就是我们的朋友,写作就是为了表达自己的感情,所以,真情实感永远是第一位的,写作技巧才是第二位。
【多媒体展示图片:和同学们在油菜花地上课、雪地“一班”造型、在草地学狗叫、在草地接受大自然的召唤】
师:(介绍图片)李老师也喜欢和大自然为友,我和孩子们在油菜花地里上课,大自然的一花一草包括听我课的学生,都是我的朋友。
师:还有,我和我的学生们在雪地里打雪仗。(笑,指着图片)猜猜这是什么呀?
生:“一班”。
师:嗯,对。同学们真聪明。不是同学聪明,而是我们的造型聪明,这是世界上最伟大的人体造型艺术。看这个“一”字,很有笔锋咧。(生大笑)我们写的是美术字,我们和大自然融为一体,就像大自然的婴儿,躺在宇宙的怀抱里。还没等我们爬起来,他们想把我活埋了,让我在雪地长眠啊。
(学生哈哈大笑)
师:汪汪……(学狗叫)这是我在草地里学狗叫。
师:(指着在田野游玩的一幅图)这是我们在召唤大自然,也在接受大自然的召唤。和大自然相亲相爱,这是一种最高境界。
师:可是有很多人却不以大自然为友。我想大家听了也肯定很伤心的。在“国庆”长假期间,在乌鲁木齐市的景区,当时景区很脏,结果韩国八十名游客,包括三十名儿童自发的、自觉的捡起垃圾,让当时所有的中国人感到脸红,没有人阻止他们。捡完后,没有觉得干了一件了不起的事,而是继续游玩。这是一种多么真挚多么可贵的感情。
师:大家还有没有什么发现。(停顿了一下)大家讲得真好,我都不需要讲了。
生:我喜欢这一句:“我闭上眼睛,我真的变成……被鸟儿衔向远山远水。”前面作者是把自然当作人来写,而这句是把自己当作自然在写。
师:(赞许的点头)说得非常好。这里把自己赋予植物的特点。
生:我喜欢“满世界都是雨,惟有……给我的恩泽”。这句话让我体会到作者非常热爱自然,热爱生活。让我联想到我们应该打开心灵的窗户,去接受大自然赋予我们的一切。
生:我喜欢这一句。“你好呀,悬崖爷爷……可是出自你的手笔?”悬崖是很可怕的,但是作者把他比作“隐士”、“禅者”,这是因为作者以一个良好的心态在对待自然。
师:说得好。只要心态好,周围所有的一切就是好的。
生:我喜欢“采一朵小花……悄悄地做了一会儿女性。”我觉得大自然非常纯洁,不说是非。
师:非常好。大自然比人类要纯洁得多。
生:我喜欢“俯身凝神……也做了一会儿患难兄弟”。这里“好不动情”充分说明作者把蚂蚁当作了朋友。
生:“捧起一块石头……深意地仪式”。说明他特别爱大自然。
生:我喜欢文章地结尾。我想到了一句景点的公益广告词“除了带走你的记忆,什么也别带走”。
师:这里还有一句话:带回了一路月色。这暗示着什么?
生:时间是晚上了。
师:作者什么时候去的呀?这说明什么?
生:早上去的。这说明作者在山里玩了一天。
师:作者就一句话,交代了时间,很富有诗意。
生:我喜欢“喂,云雀弟弟……”这句写出了它们从不搬弄是非,而是注意欣赏好风景。
师:时间到了。欢乐的时光总是显得特别短暂。我想,要是我是你们的老师该多好,我就可以接着上课,真想再跟你们上一节课。请大家允许我拖两分钟?
生:(大声地、齐声地)好。
师:我把我的想法跟大家说一下,本来老师想给你们一种读书态度:读出自己,读出问题。可是这节课,我们只解决了“读出自己”。过去读课文都是老师讲课文,可是只要每个同学都把自己要放进文章中,哪里还需要老师讲呢,大家讲的都很好呀!如果说我今天讲了的话,就是在讨论中告诉大家一个问题,任何写作手法都不是为用而用,而真情实感是它必须要有的。
师:那么,什么叫读出问题呢?就是要读出疑问,我在读书中产生了很多疑问,你们如果有相似的问题,下次上语文课可以跟语文老师提出来。如60页,为什么要说“古老而又坚韧的灵魂”?
生:(迫不及待的高高地举起手)
师:(递过话筒)哦,你要说?
生:因为古桥在这里站了几百年,默默地奉献着,它的这种精神是一种坚韧地精神。师:时间长说明古老,一直站在这,说明坚韧。
师:又比如说60面,最后一个字,为什么说“吻着水中地岩石”,“吻”字用的好不好,你把它想深了,想透了,就明白它的妙处了?
又比如61页最后一段,“白云大嫂,月亮的好女儿”,既然是“白云大嫂”,为什么又说是月亮的好女儿”?我觉得这句比喻不是很恰当。另外还有一句,第二自然段“以树的眼睛看周围的树”,什么叫“以树的眼睛看周围的树”?我们要敏锐的发现隐晦的问题,有的可能就是作者写作上的疏漏。
另外“我也加入了这短暂而别有深意的仪式”。我们可以提出三个问题:第一、这个“仪式”是什么仪式?第二、为什么说是“短暂的”?第三、为什么说这仪式是“别有深意的”?我们带着问题去读,就会更深入的领会文章的内容。
师:(看手表)今天老师和大家度过了愉快的四十七分钟。我把我的邮箱留给大家。
生:(高兴的用笔记着)
师:(用多媒体展示自己的照片)李老师给大家看看我年轻时候的照片,作为我和大家短暂而别有深意的告别仪式的礼物。这是我刚上大学的时候,这是我实习的时候给学生上课,(边看边笑,指着一张照片)你们看这张象不象李老师?
生:(齐声)不象。
师:(开怀大笑)虽然今天的时间很短暂,但是给我留下了很深的印象。李老师马上就要离开宜都了,但是你们会永远在李老师的心里定格。你们现在多少岁?
生:12岁
生:13岁。
师:即使你们活到八十岁了,在李老师的心目中,你们还是十二、三岁。好,下课。生:(齐刷刷地站起来)老师,再见。
师:同学们再见。
[点评]
《语文课程标准》“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镇西兄的这堂课,不论是在整体感悟还是在局部探讨上,都充分地体现了这一理念。整个课堂,学生不是在被动地接受知识,而是积极地参与学习。在学习过程中,通过与文本的交流,与老师的交流,以及学生之间的交流,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意识。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无论是对文本主旨的把握还是对语言的品味,都注意了对学生注意力的驱动和自主合作精神的鼓励,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张扬了学生的个性,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师生在民主平等的氛围中共同完成了对文本的解读,并且教会了学生一种阅读态度和方法:“读出自我,读出问题。”良好的课堂氛围促进了学生的个性化阅读,学生倍感阅读的快乐。教师指导朗读,引导对问题的探究,都考虑到了对学生能力的培养和学法的指导。书应该怎么读,对不理解的问题应该如何探究,教师都及时地进行了适当的点拨。教师不再单纯是知识的传授者了,而是学生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过程和方法的重要性由此可见一斑。
山中访友教学实录 2
一、谈话导入,初读感知。
师:今天让我们一起学习当代著名诗人李汉荣先生的一篇散文,题目叫《山中访友》 板书课题
师:“访”就是 ?
生:这个“访”就是拜访、访问的意思。
师:是呀,山中访友,作者到山里拜访哪些朋友,请大家默读课文,在默读的过程中,如果有什么疑问,读完之后可以提出来,开始。
师:谁来说说按照作者的叙述顺序拜访了哪些朋友?
生:首先拜访了古桥,接着树林 鸟儿 露珠 清凉的山泉 溪流 瀑布 白云 云雀
师:还有补充吗?
生:还有雷阵雨
生:还有落叶、落花
生:大自然中每一个都是他的朋友。
二、以疑激趣,精读品悟。
师:刚才读完课文,你有什么疑问?
生:刚看课题以为是拜访人,默读才知道是拜访大自然。
师:是啊,明明是拜访山中的一切,为什么题目是山中访友呢?
生:为什么不带礼物?不邀游伴?为什么不坐车去?
生:为什么他要踏一条幽静?
师:跟随着作者的脚步走进山中,读第一二自然段,看你能感受到什么。
生:读第一自然段
师:你从刚才这位同学朗读中你感觉到什么?
生:很开心,很轻快
师:你能不能把这种感觉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生读。
生:我觉得从第一自然段体会出一走出门世界就是美好的,不管走到哪里世界都充满阳光。我还想读一下。
生读第一二自然段。
三、提出问题,默读此段,读中理解“德高望重”。
师:带着轻松愉快的心情,作者拜访了那座古桥,古桥是友吗?请大家默读第三段,嘴是不要张开的,在心里读,很快地读。
学生读第三段。
生:作者认为老桥是他的朋友。
师:文中说“那座古桥,是我要拜访的第一个老朋友。”在作者眼里,桥仅仅是桥吗?
生: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
师:德高望重, 望是什么?
生:德是品德,望是威望的意思。
师:对呀,是威望,是声望。名望声望德高望重,为什么在作者的心里桥就是德高望重的老人呢?自己读第三自然段,读出声音来。
师:为什么说桥就是德高望重的老人呢?
生:因为这座古桥是为人们服务了很多年的。
师:文中说?
生:文中说“你把多少行人……”看出做出过很多贡献,虽说服务了很多年,但还是很谦虚,还是俯身凝望着水中的人影、鱼影、月影。还体现出老桥的忠诚
生:我补充刚才张超的发言。我从这个自然段还看出了他之所以把这座老桥称作是位德高望重的老人,还说明这座老桥是非常古老的。
师:你从哪里看出来的?
生:弓着腰,俯身凝望。默默为人民付出,而且时间过了这么久,他还是在哪里,所以说从这里我看出他是非常古老的。
生:从最后一句看出来“岁月悠悠……”
师:这是一座怎样的老桥呀?
生:他已经非常古老啦,从“岁月悠悠”看出来。
师:仅仅从岁月悠悠看出来吗?这么多年过去,老桥依然如旧,他仍在为人们——
生:服务。
师:是呀,谁还想说?
生:我从这里看出了这位老桥是很忠诚的,一直默默无闻地为人类作出贡献!
四、感情朗读,读中悟情。
师:面对这位默默无闻的老桥,面对这位忠诚的老桥,面对这位做出贡献的老桥,作者该怎样向他倾诉呀?谁来读?
学生读“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依然如旧”。
师:你觉得你读出了对老桥的?
生:尊敬。
师:你觉得你听出了对老桥的什么?
生:怀念。
师:还有吗?
生:我听出他读出了老桥是他的朋友。
师:读出了朋友之情,还有补充吗?
生:听出他和这个老桥十分亲切,没有约束。
生:听出了感激之情。
师:用一个字说,情(板书:情)
师:作者有这么多的情在里面,所以他才从老桥联想到了老朋友,正是他心中有情,正是他的联想才使他的文字才这么传情,才使同学们读来这么动情。
五、潜心会文,品词析句,自读自悟,感悟“知己”。
师:如果说古桥在他的心中是他的老朋友,那么树林在他心中又是什么?谁想读?
指名读第四段
师:树林是他的什么?
生:知己。
师:大声说。
生:知已
师:什么样的人可以相互称为知己?
生:我说知已就是非常有交情,可以知道你内心在想什么。
师:知己是这样,你说!
生:两个人对对方都是知己知彼的。
师:无话不谈的,请你讲。
生:我认为知己就是能向别人倾诉的。
生:两个人是非常亲密的朋友。
生:我认为知己就是两个人能够互相分享快乐和分担痛苦的至交朋友。
师:说得真好,知己就是至交,你有这样的知己吗?
六、拓展想象,加深感悟,感情朗读,体会“知己”。
师:请大家看文中的这两句话,认真读读,你觉得哪些词语触动了你的心,让你感觉到作者和他们之间确实是知己。别忙着回答,读出声音来,大声读。“走进这片树林……望着我。”
生:从鸟儿呼唤我的名字看出。
生:从无边的青翠, 每棵树都望着我看出。
生:无边是无限的,把所有的都给知己。
师随学生发言在大屏上勾画下列词语:呼唤、交换眼神、迎面送来、望。
师:在鸟儿的呼唤中,在迎面送来的青翠里,在每一棵树的凝望中,有怎样的知心话跟作者讲啊。
学生不能说。
师引导:大家看,走进这片树林(强调“这片”)你体会到什么?
生:我体会到他和这片树林是非常熟悉的。
师:是呀,这片树林是作者是多么熟悉的呀,也许他小时候高兴的时候就来到这里——
生:他在这里嬉戏。
师:他伤心的时候也来到这里——
生:我认为他会来到树林里大哭一场,向树林和小鸟倾诉他的心事,好象能安慰他。
师:如今,现在作者又回来了,这些树和鸟会说些什么知心话?鸟儿会说——
师:我是你的知己,你想跟我说什么?
生:今天怎么样?
师:我很好,又来看你了。谁还想跟我说?
生:你有什么烦恼,我来和你分担。
师:话说的不错,但不像知己在跟我说。
生:最近过的怎么样?
师:过的很好。
生:你这次来是来玩,倾诉烦恼,还是抱怨?
师:我一开始就带着满怀的好心情来,怎么会抱怨呢?你就是山中的鸟儿,你就是山中的露珠……谁还想说?
生:你最近有什么开心事,跟我们讲讲吧。
师:你看多亲热的知己呀!
生:老朋友,你回来了,我很想念你。
师:我也想念你呀!
七、导读质疑,领悟写法,读中入情,读中入境。
师:这么多的知己话,课文说出来了吗?没有说出来,都在那轻轻的呼唤中,都在那默默的眼神里,都在那深情的凝望中,请大家再读这句话。
学生齐读:“走进这片树林……望着我。”
师:“明明是听到鸟儿的鸣叫,作者却说……
生:鸟儿呼唤我的名字。
师:明明是看到晶莹的露珠,作者却说……
生:露珠与我交换眼神。
师:明明是作者看着每一棵树,作者却说……
生:每一棵树都在望着我。”
师:作者为什么要这样说?
生:作者用了拟人的写法。
师:用了拟人的写法,鸟儿、露珠、每一棵树就有了人的情感,人的行为。
师:每一棵树都在望着我,我也在望着每一棵树,就这样,作者有了这样的感受,请大家看看课文,接着读。
生读:“我靠在一棵树上……流淌。”
师:此时此刻,作者也变成了山中的树、鸟……他们已经融为一体了。板书“物我相融”。老桥是他的朋友,树林是他的知己。他甚至觉得自己也变成了一棵树,他与树已经“物我相融”。
八、自由朗读,感悟“友情”。
师:请大家大声读读第五自然段,看作者又有怎样的感受?
生:作者觉得山中一切都是他的朋友。
师:这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你还能感受什么?
生:我还能感受到他和山中的这些朋友非常热切。
九、创设情境,体会“友情”。
师:下面,让我们也跟山中的这些朋友热切地打打招呼吧,你想跟谁打招呼?
生:学生接读第五自然段
生:你好,清凉的山泉……
师:站着孩子,谁还想来打招呼?
生:你好,汩汩的溪流……
生:喂,淘气的云雀……
师:谁还想打招呼呢?
生:你好,川流的瀑布……
生:你好,陡峭的山崖……
师:大家看你周围的同学,他们就是山中的一切,是山泉、是白云,是溪流,是云雀……面对这些朋友,你们想热切地跟他们打招呼吗?谁来?
学生读第五自然段。
师:我会这样打招呼,师范读。自然把话筒给学生,学生接读这一段的'句子。
十、配乐美读,拓展“友情”。
师:请坐,你感受到了那份情了吗?读着这样的句子,你有没有感受到它像热情的小诗,谁还想读
老师把文章排成诗歌的形式,打在大屏幕上,配上音乐。
学生读。
师;山中的一切,除了文中描写的这些,还会有谁?
生:绿油油的小草
生:连绵起伏山峰
生:五彩斑斓的蝴蝶
师:还有很多很多,你愿意也跟他们热切地打打招呼吗?你想跟谁打招呼?是可爱的蝴蝶?是漂亮的野花?还是其他的?谁先来?
教师大屏幕出示句子:
你好,可爱的蝴蝶————
你——————
你好,漂亮的野花——
你————
你好,漂亮的野花——
你————
你好,——
——————————————
生:你好,可爱的蝴蝶,你扇动着漂亮的衣裙,是邀我与你共舞吗?
生:你好,勤劳的蚂蚁,你在地上爬来爬去,是想到我身上来玩吗?
生:你好,漂亮的野花,你露出动人的微笑,是邀我与你……
师:是欢迎我的到来吗?行不行?来,请你再说一遍。
生:你好,漂亮的野花,你露出动人的微笑,是欢迎我的到来吗?
生:你好,可爱的蝴蝶,你扇动漂亮的衣裙,是要参加舞会吗?
师:你看他的想象。
生:你也,黝黑的公蚁,你在地上不停地搬运着东西,是邀我与你一同当搬运工吗?
生:你好,翠绿的小草,你在微风中摇曳,是向我打招呼吗?
师:摇曳,多美的摇曳呀。山中的一切都是他的朋友,大家也许还有很多很多的话要说。
十一、回顾问题,交流总结
师:你看此时此刻,老桥是他的朋友,树林是他的知己,山中的一切都成了他的朋友,他已经与山中的一切——(指板书:物我相融)
生:物我相融
师:现在你能谈一谈作者为什么以山中访友为题吗?
生:因为他把山中的一切都当作大自然的朋友,山中的每颗树都是他的朋友。
师:为什么他把山中的一切都当作朋友呢?因为山中——
生:有情
生:之所以把山中访友作为题目,是因为山中的每一个事物都是他的朋友,他和山中的一切都结着深厚的友谊。
师:之所以,是因为用得好。
生:我觉得作者把山中访友作为题目,是他对大自然有着深厚的感情,把它们都当作自己的朋友一样对待,都是那么的亲切、亲热,而且,把山中访友作为题目,让人体会到作者对大自然有无限的喜爱之情。
师:而且,两层意思,第一层,因为有情,第二层,让我们体会到,多好。
师:请大家看大屏幕,在作者的散文《又见南山 》里有这样的话,我是山里人,山是我的胎盘和摇篮,也是我最初的生存课堂。是呀,山中访友,饱含着作者对南山的无限眷恋,蕴含着作者对大山的一往情深。山中还有好多的朋友,我们没有拜访,文中还有很多优美的词句和表达上的特点,等着我们下节课继续寻访。下课。
山中访友教学实录 3
(一)、导入
首先,自我介绍一下,我来自大诗人李白的长眠地太白镇。同学们知道李白为什么会选青山作为长眠地吗?(示大青山图)因为青山风景秀丽,大山深处有美景。今天就让我们插上想象的翅膀与李汉荣先生一起进山访友吧!(图示标题)我们看看山中究竟有哪些好朋友。(出示图片)
(二)、初步感知
1、教师范读全文。(可配乐)
2、检查字词,疏通课文。由学生自己找出难读难认难懂的字词,或由教师指出重点字词。(出示幻灯)
(三)、研读与赏析
1、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依次找出来)
(明确图示)作者要访的都是自然界的朋友,它们依次是:古桥——树林——山泉——小溪——白云——瀑布——悬崖——云雀——石头——落叶——小花——阵雨——老柏树——蚂蚁——归鸟
2、作者都是怎样称呼它们的?(图示)
古桥——老朋友 树林——知己 山泉——姐姐 溪流——妹妹 白云——大嫂 瀑布——大哥 悬崖——爷爷 云雀——弟弟 蚂蚁——小弟弟
3、从称呼上看,文章表达了“我”怎样的感情?为什么把“进山看景”说成是“山中访友”?
讨论后归纳(图示): 字里行间透露出作者与山中朋友之间的亲切,表达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作者热爱生活、热爱大自然,所以视大自然看为朋友,为我们等外营造了一个诗情画意的童话世界。这样倍感亲切、动人,使作者的孤独之旅成为欢欣之旅。
4、作者分别从山中的众朋友身上感悟到什么?得到了怎样的启示?
讨论后明确(图示): 作者从山中的众朋友身上悟到并得到了这样的启示:做人要有持久而不变的坚韧的灵魂;要深深扎根于人民大众当中;要爱护大自然,保护人类的朋友——鸟类;要淳朴善良用爱心待人,不去搬弄是非;愉快地投身于工作和生活。
(四)、合作实践
1、从称呼角度看,文章在写作上最明显的一个特点是什么?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讨论明确:(图示)运用第二人人称的写法,如同和人对话,显得亲切自然。
2、读5节,找出起最有特点的句子形式,试仿写
讨论明确:“你好!---------”典型的第二人称。注意称呼的选择。示例:
A、你好!云雾姐姐:你让我忘记了许多愁苦,得到了许多欢乐,在走进你的同时,我有了腾云驾雾的感觉,让我尝试了飞翔。
B、你好!落叶,你曾为脱离母体而哭泣,曾为散落空中而忧愁;但当你感受到大地的气息,你终于找到了自己的归宿,你不再哭泣,不再忧愁,而是无私的将生命的最后一刻献给了大地,一如生时的超脱和平静。谢谢你,落叶。
C、你好!石桥啊,你没有卢沟桥的.壮观,也没有长江大桥的雄伟,但你在我心中却十分高大。你每天都躬着身躯,让人们踏着你的脊背,你默默无闻,让我们看到你古老而坚韧的灵魂。
D、你好!雪妹妹:你那么干净洁白,你是美丽的化身,你从天空富有诗意的落下来,跳着优美的舞蹈,我喜欢你!
E、你好!柏树,你用臂膀组成了绿荫,为我们遮挡强烈的阳光,用树叶做成了一张张邀请卡,邀请四海的亲朋好友,我带着敬佩祝福你四季常青。
(指几名同学读出自己的句子,评析。)
(五)、体验与反思(图示)
我们随着作者“带着一路月色”“带回了满怀的好心情”回到了家中。你有哪些思考和体验?在日常生活中,我们应该怎样珍视我们自然界的朋友?
问题:
1、文章体现了人与自然一种怎样的关系?
2、生活中人与自然有哪些不和谐的现象?
3、假如你是自然中的一员,你想对破坏自然的人们说些什么?
4、学生自由发言:
5、师总结:(图示)我们应该爱护自然、保护环境,共同维护我们的家园,让人和自然协调发展,形成和谐的朋友关系。我相信,这也是本文作者的心声。
(六)、作业布置
拓展延伸作业:(图示)假设你是某一景物,实际上景物已经成为游人的朋友了,请你以景物为角色,与游人互诉心声。写一段文字,字数不限。
山中访友教学实录 4
师:这节课,我和大家一起学习诗人李汉荣的《山中访友》,让我们感受作品的情感美,语言美……
师:首先搞个小调查吧,读懂了吗?咱们举个手吧!(大都举手)
师:有的没敢举,是没读懂?还是……?
师:有什么读不懂的?(指出一名同学)你没有读懂?你说说为什么没读懂?
生:有些段落,她写得比较抽象,所以有地方,有些段落比较难理解。
师:一会儿把你难理解的提出来大家研究,好不好?
师:我提个问题,究竟一篇文章读懂的标准是什么,怎样才算读懂了?你说吧!
生:文章写了什么,能够大体说出它的内容来。
师:很好,请坐。一篇文章怎样才算读懂了?它写了什么,我们首先要弄清楚。好,这是第一个标准,还有没有呢?(一生举手)
师:好,这位同学说一说。
生:要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
师:作者的写作背景,就是说为什么要写这篇文章,咱们等一会儿来研究吧。还有什么标准呢?
师:怎么才算读懂呢?这儿做一下补充,是不是还要研究一下他是怎么写的呀?比如写作上的技巧、方法等等。
刚才同学们说了,第一,写了什么;第二,为什么写;第三,怎么写的。还有一点是不是该研究一下,同学们没有谈到,我做点儿补充,我们是不是还得把字认识一下,这是最起码的吧,词要读懂吧?
生:有一个“犬吠”。
师:你原来不大认识,是不是?
生:我查了一下它的注音和意思。
师:注音和意思是什么呀?
生:读fèi,狗叫声。
师:很好!别的同学还有吗?
生:“德高望重”是什么意思?
生:品德高尚,名望很高。
师:还有没有?
生:“波光明灭”是什么意思?
师:哪一位同学帮忙解答一下?
生:是波光忽明忽暗的意思。
师:我也查了一些字词,考考大家。文中有一词“逝川”是什么意思呢?
生:指时间的流失。
师:你怎么知道的?
生:《全程伴读》上有解释。
师:真会学习!他通过查找资料也能获得答案,老师要查词典才知道。这个同学真聪明!你说说资料上对“逝川”还有那些补充解释?
生:这个词出自《论语》“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意思是孔子站在河边说:时间就像这流逝的河流,不舍昼夜的向东流去。
师:我们读一篇文章前就是要把字词弄懂。查生难字词的时候,既要弄清楚它本来的意思,还要看这个词在语言运用当中,它又是什么意思。就词解词很难理解它在文中的意思。
师:刚才我们研究了一篇文章怎样才算读懂了。现在我们归纳一下。应该把我刚才补充的这一点放在第一位,弄懂生难字词。以后我们读文章就这样读,然后再弄清楚写了什么,为什么要写,怎样写的。这样,基本上就算读懂了。注意,我这儿说的是“基本上”,也就是说,还有一些东西要加进去。怎么才算读懂了?要“读出自己,读出问题”。这是一篇自读课文,文章的意思、内容大家是不难理解的,那么我教给同学们什么呢?教给同学们一种阅读态度,一种体验。那么,我们怎么读一篇文章才能读进去?除了刚才同学们说的弄懂它的意思写法之外,真正读进去还有一点就是要“读出自己,读出问题”。什么叫“读出自己”呢?从文章当中读到引起自己共鸣的一个词,一段话,某个内容,把自己放进去。“读出自己”是“学习”,是“欣赏”,是“联想”,这个很重要。同时还要“读出问题”,一篇文章我们真正读懂了以后,问题会越来越多,没有读懂就不会有问题。我们要带着一种研究的眼光去推敲,要推敲字词句,这是“研究”,是“质疑”,即使名家名篇也可以提出问题和他探讨,乃至“批判”。我们今天就要以这种态度来学习这篇课文。好了,我说得够多了,现在该同学们说了。
你们课前已经预习过,现在想请同学们找出你最喜欢的某一段,某一句与大家交流一下,注意要“读出自己”。
生:我喜欢文中对景物的称呼如:(古桥)朋友、(树林)知已、(山泉)姐姐、(溪流)妹妹、(白云)大嫂、(瀑布)大哥、(悬崖)爷爷、(云雀)弟弟、(蚂蚁)小弟弟……
师:刚才我们说读懂的一个标准是知道课文写了什么,这位同学已经读懂了课文的内容。以上这些就是我们的亲戚,还有他没提到的石头、落叶、小花就是我们的朋友,你们说是吗?摆在我们面前的是一个个活生生的人,这哪是在山林,这简直就是在家,这些亲朋好友欢聚一堂,浓浓亲情,真正如人所言:“自然是我家,我们热爱她”。
生:我喜欢“我靠在一棵树上……我真的变成一棵树,脚长出根须……”我喜欢的原因是作者通过奇特的想象,把自己变成了一棵树。由此我还想到,老师和我们的关系,老师把所有的时间和经历都化在我们身上,根植于学生中间,把每一位学生当自己的儿女,倾注了所有的情和爱。”
(语音刚落,掌声四起,非常热烈。)
师:(点一名学生问)为什么鼓掌?
生:读的有感情,说的也挺美。
师:我被陶醉了,就这么一段话,好!同学们再点评点评,按照朗读的要求结合这篇文章的思想内容、作者的思想感情进行评价。
生:我觉得他们朗读非常好。因为作者在森林中认识了许多朋友,让我们仿佛身临其境,他读出了心中的喜悦,所以,我认为他读得非常好。
师:你的点评很经典,刚才你抓住了作者喜悦的心情进行点评。
师:这位同学读的语言、语调、语气、节奏、情感把握的都很好,声音洪亮、音色纯美。并能联系自己的体验感受谈感悟,他读出了自己,把自己放进去了,进行了联想,想象。
生:我喜欢课文开头“不骑车,不邀伙伴,也不带什么礼物……”作者去访问他的朋友,带着他愉快的心情去的,不像我们心情不愉快的时候才去。
师:这位同学也读出了他自己。也能联系生活谈自己的感悟,给他鼓掌。
师:文章开头说带着好心情去的,文末说带着好心情回的,同学们说一说这两个“好心情”是一样的吗?
生:不一样。早晨他怀着快乐的心情来到山林,晚上带着山林里的物,好的心情回到家。
生:我认为不一样。早晨他带着好奇的心情去的,回来是带着依依不舍的心情回来的。
师:刚才这两位同学的发言声音大又很从容而且回答准确。
师:同学们,如果明天学校组织你们秋游,听到这个消息要亲近大自然了,你会睡不着觉,高兴得不得了。其实,作者何尝又不是一样呢!第一个“好心情”是抛开一切杂念,以一颗纯净的心去亲近大自然,第二个“好心情”是指作者是满载而归,与自然界神交后身心的彻底放松,对自然的亲近与赏识后的惬意和满足。
师:这两种“好心情”的确不一样。作者的这两种好心情是刚才同学们通过读课文来理解的。
生:我喜欢第三段“那座古桥,是我要拜访的第一个老朋友。……让我看到了一种古老而坚韧的灵魂。”这段用第二人称写出了古桥的无私奉献和坚韧。从这段我还读出我们这些青少年要珍惜时间,好好学习。因为“波光明灭,泡沫聚散,岁月是一去不返的逝川”写的是时间过的很快。
(又是热烈的掌声)
师:同学们为什么鼓掌?点评一下!
生:他读出了自己,读出了时间的宝贵和古桥的坚韧。
师:你的'点评很好,简明扼要。现在我提个问题:刚才大家提到人称是第二人称,如果换为第三人称好不好?
生:不好!
师:我们一起用第三人称读一遍。
生(齐读):“德高望重的古桥,他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他累了吗?……。”
师:有什么感觉?
生:我想,课文是对古桥说的,而改写后的文段是向别人介绍这座古桥。
师:说得简洁而又准确,还有不同意见吗?或者给予补充使其说得更完整。
生:这段文字里把原文“你”改成“他”,没有把要表达的感情准确地表达出来,太离谱了,太浅了,课文中“你”所表达的感情非常的充分。
生:文章的第三段用的是第二人称“你”,作者拜访的是老朋友,肯定是与老朋友对话,感觉很亲切,改写后的文段用的是第三人称“他”,感觉不是老朋友,不亲切。
生:如果改为第三人称,读起来就没有第二人称亲切,好象在向他人介绍古桥一样,距离远了。
师:大家说的非常好!如果我们用一句话或者一个词给这段加个小标题怎么加?
生:古桥。
生:德高望重的古桥。
生:珍惜时间。
师:哪一个好?
生(齐)德高望重的古桥。
师:就拟德高望重的古桥吧!
生:老师,我提个问题:课文在写老柏树时,提到雷阵雨,如果打雷,还能到树下避雨吗?
师:这位同学提的问题好,他读出了问题,指出了作者的不足,这就叫“读出问题”,如果不仔细研究是提不出这样的问题的。大家要向他学习!请给这位同学热烈的掌声!(一阵激烈的掌声)
师:这篇文章的比喻非常美,现在我们一起学习第5自然段。第5段中运用了许多比喻和拟人,你喜欢哪一句,并告诉我们为什么。
生:我喜欢“你好呀,悬崖爷爷!高高的额头,刻着玄奥的智慧,深深的峡谷漾着清澈的禅心,抬头望你,我就想起了历代的隐士,和高僧,你也是一位无言的禅者,云雾携来一卷卷天书,可是出自你的手笔?”
师:你为什么喜欢?
生:因为这一句,主要描写了悬崖爷爷的外貌,还有它的心情。
师:说得好,他抓住了悬崖爷爷的外貌特征,还表现了作者喜爱悬崖爷爷的思想感情。还有吗?
生:“你好,小泉姐姐!你捧一面明镜照我,是要照出我的浑浊吗?”我喜欢这一句是因为这个比喻句说明山泉非常清澈,而且是突出姑娘爱美的天性。
师:英雄所见略同,我也喜欢这个比喻句,除了刚才这位同学所讲的理由外,还有没有其他理由?
生:我想这个比喻句突出了山泉的特点,加上拟人使它更加生动。
师:你真聪明,语言既精当,又抓住了精髓的东西。其实,这个比喻句抓住了两个不同事物的共同特征(相似点),而且语言生动。
师:同学们,我也喜欢这个比喻句, “明镜”突出山泉明净的特点;“姐姐照镜”突出女性爱美的天性;“照出我的浑浊”突出我是从大城市里来的,不免有些浑浊。所以这个同学,说得非常好!
生:(齐读)“你好,山泉姐姐!你捧着一面明镜是照我,是要照出我的浑浊吗?”
师:刚才几位同学说得很精彩。我要提醒你们在赏析比喻句的时候,要注意:(1)看它是否抓住了两个不同事物之间的相似点(事物特征)。(2)看语言是否生动形象。
师:同学们,你们还有喜欢的比喻句吗?
生:我喜欢:“你好,瀑布大哥!雄浑的男高音,纯粹的歌唱家,不拉赞助,不收门票,天生的金嗓子,从古唱到今。”这个比喻句写出了瀑布雄浑,从高处往下泻的壮观景象。
生:我和刚才这位同学的意见一样,可以看出瀑布飞流直下的气势,我也喜欢这一句,比喻男高音那浑厚的声音,这个比喻非常形象。
师:(看表,时间要到了)通过以上的学习你们知道了这篇文章怎样写没有?
生:通过想象,运用比喻,拟人的修辞。
师:写文章,首要的是人的思想,也就是心里想写,其次才是如何写,怎样写的问题。
结束语:在物质文明急速发展的今天,能有一次回归自然的远足多么珍贵,能在心田里保有一片清朗、纯净的“自然”则更珍贵,最重要的是端正、净化我们的心态与意向。同学们我们也不妨试一试“不骑车,不邀游伴,也不带什么礼物,就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哼几段小曲,踏一条幽径,独自去访问我的朋友”。一定也能感悟到人生的一些真谛,永远健康地身心愉快地投身于学习和生活。
今天就上到这,下课!同学们再见!
生:老师再见!
教后记:
上完了这节课,我和学生们一样,感觉意犹未尽,似乎仍沉浸在课上轻松、愉快的气氛中。回想这节课,无论是学生的合作交流,还是师生的互动,每个环节都顺畅如流水。这节课之所以能达到如此效果,我想主要原因有以下几点:
1.较好地落实了"自主、合作与探究"的学习方式。通过近两个月不懈地训练及反复的强调,学生课前自主学习的习惯基本养成。
2. 与学生建立平等对话的关系。在课堂上,我视学生为一个个活泼的生命体,尊重学生,平等对话,探究气氛浓郁,学生个性获得发展,潜能得到开发。教师在教学中,围绕教学重点这一大方向,放手让学生自己在课堂上纵横驰骋,让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人。有放有收,既让学生掌握了知识,又让学生充分体会到学习的乐趣。
3、教给学生正确的学习方法。在课堂中要求学生读书要把自己放进去,读出自己,读出问题,从文章当中读到引起自己共鸣的一个词,一段话,某个内容,把自己放进去。学习欣赏联想。一篇文章真正读懂了以后,问题会越来越多,没有读懂就不会有问题。我们要带着一种研究的眼光去推敲,要推敲字词句,研究质疑。即使名家名篇也可以提出问题和他探讨,乃至“批判”。教给学生一种阅读态度,一种阅读体验,做到有感情地读课文,读出欢喜,读出眼泪,读出爱恨。在弄懂字词后思考这篇文章谈了几个问题,或说了件什么事情;这篇文章是写给谁看的,写作目的是什么;这篇文章主要说了几层意思?前前后后是怎样的关系?也就是弄清楚文章写了什么,为什么写,怎样写的问题。
4、多种能力训练渗透其中。虽然只是短短的一节课,但注意了各种知识的综合,注重知识之间、能力之
山中访友教学实录 5
一、温情地觅友
(播放描绘大自然的音乐同时屏幕展示葱郁的森林画面。)
师:同学们,轻轻的闭上眼睛——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闻到了什么?
(生唧唧喳喳:看到了树木、花草。听到了流水声、鸟叫声。闻到了花香。)
师:想说点什么?
(生沉醉地:大自然真美!令人陶醉!)
(音乐渐止,生睁开眼睛。)
师:今天就让我们跟随李汉荣先生一起走进“山中”去访友,去感受作者的心,去感受一个清新的童话般的世界。请同学们打开书浏览课文,用笔标出文中所写景物。
(学生浏览课文,按要求标注。)
师:请一位同学将所标景物说给大家听听。
生1:文中写到的景物有:风、古桥、树林、鸟、露珠、山泉、溪流、白云、瀑布、悬崖、云雀、石头、落叶。
师:讲得不少,其余同学还有补充吗?
生2:还有小花、雷阵雨、老柏树、蚂蚁、归鸟、月色。
师:这样多的景物作者是怎样将他们有条有理的介绍给我们的呢?
生3:按一天的顺序。
师:一天谁的顺序呢?
生3:一天作者时间的顺序。
师:嗯,先不着急确定答案。我建议大家和这位同学一起来读文章的第一自然段和最后一自然段。
(生齐读“走出门……” “……我也该回家了……”)
师:现在你能告诉我作者是怎样将所有景物有序的介绍给我们的吗?
生3:应该是一天中作者所走过的顺序。
师:也就是作者的行踪啊。你能随机应变,我很欣赏。现在同学们不但把景物找全了,而且还理顺了,好眼力!当然读书光是眼到是不够的,还要——
(生和:心到。)
二、用心地问友
(一)找出不解的句子
师:请同学们用心读课文找出你心存疑惑的地方,并标上问号。
(生轻读课文并勾画不解之处。师巡视了解学生的质疑情况,适当引导。)
师:同学们书上标着的一个个问号真好比智慧的火花。怎样解决这些问题呢?
生4:把每个人的问题讲出来大家一起讨论。
生5:这样时间不够用。不如让各小组先讨论解决一些小问题,然后把各小组不能解决的难题提到全班来,大家一起讨论。
师:同学们赞同吗?
(生:赞同)
(二)小组交流
(生四人一小组合作解决、探究本小组成员所提问题。师巡视,及时了解各小组所存在的共性问题。)
师:问题解决得怎么样啦?
生6:有的问题我们能解决,意见一致,有些问题谁也说服不了谁。比如:作者明明是位男性为什么要插朵花做一回女性?
师:问得好!请其余同学在书中相应处做上记号。
生7:我们的问题是:作者为什么要把自己变成一棵树?
生8:请大家帮我们想想:作者为什么要用人类的称呼来称呼大自然的景物?
生9:我们觉得文章的第七自然段中的“又感动人又吓人”应改为“又吓人又感动人”这样与前面的两个比喻句才对应。
师:同学们所提问题既出乎老师意料又在情理之中。这四个问题提得有质量,好!那么我们该循着一条怎样的路径才能找到问题的答案呢?
生10:让我们再读读课文吧,也许答案就在文中。
师:我赞同,古人云“书读百遍其义自现”,请同学们带着问题再读课文。
(生边思考边读书)
(三)全班解决典型问题
生10:我想说说第三个问题。
(师微笑点头)
生10:作者用姐姐称呼山泉,用妹妹称呼溪流,用爷爷称呼悬崖,用弟弟称呼云雀,让我们读来觉得倍感亲切。
师:这种亲切感与我们生活中哪种感情相似?
生10:与我同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之间的感觉有点相同。我想,在这儿作者把自然的景物当作了家人来写了。
(师板书:家人)
师:自然界的景物成了家人,那么这山林就成了——
(生齐答:家园)(师板书:家园)
师:请这位同学试读这节的前六句,让我们感受家的温馨。
(生11读书)
师:读得如何?
生12:读得比较流利,感情丰富。
生13:我觉得感情不够丰富。
师:那你说说到底是什么感情不够丰富?
生13:对山泉、溪流、瀑布的喜爱和赞美。
师:你能给我们示范一下吗?
(生13读)
师:同学们觉得如何?
生14:把喜爱和赞美的感情读出来了,听起来觉得很温暖。
师:评得好。同学们一起来读这一自然段。我建议分角色,你们看女生读到哪?
(生齐说:读到白云大嫂,剩下的男生读。)?
师:诶?这是为何?
(生七嘴八舌:前面的景物被作者比作了女性,后面的景物比作了男性。)
(生分角色读第5自然段)
师:同学们的朗读真是入境啊。现在请一个同学用一句完整的话来对第3个问题进行小结。
生8:用人类的称呼来称大自然的景物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和赞美,读起来让人觉得亲切温馨,我想这也是一种拟人化的手法吧?
师:小结得准确、到位补充得有水平。有同学来谈谈其它的问题吗?
生15:我想说说作者为什么要做一回女性。
(师微笑点头)
生15:因为作者被大自然的美景陶醉了,而大自然的美只有女性的美才能与她相配,所以作者悄悄做了回女性。
师:女性的美是什么风格的?
生15:柔和的。
师:讲得好。那么站在我们教室外走廊上即可远眺的凤凰山也属柔和美吗?
(生七嘴八舌:刚强的美、刚性的美、阳刚之美)
师:用哪个词恰当?
(生齐声:阳刚之美)
师:看来大自然的`美并不是刚才这位同学所说只有女性的美才能与她相配,大自然也有男性美的一面。只不过在本段中作者所描绘的是她柔美的一面。下面就请女同学来读这一段,试读出大自然的柔美。
(女生齐读)
师:请男同学说说女同学的柔美表现到位了吗?
生9:温柔是蛮温柔的,要是速度再慢些就更好了。
(一生:请刘老师读。同学们笑。)
(师范读,生点评。)
生17:刘老师读得柔柔的,轻轻的,挺能打动人的。
(师生笑。)
师:同学们,在风光无限的玄武湖我们也能欣赏到争奇斗艳的鲜花,在座的男同学有没有人摘花自戴的?
(生笑:没有。)
师:作者身处大自然时为何作出了与处尘世时不同的举动?
生16:有人的时候作者不好意思戴花,在大自然的怀抱里没有别人了,他放松了,就敢按着自己的真正想法去做了。
师:你的回答不禁使我想起了林语堂先生的一句话叫做“游山,为寻真。”这其中的“真”也许就是真实的自我状态吧。嗯,同学们体会得可真透彻。其余的问题还有人想谈吗?
(师板书:游山,为寻真。)
生18:我想想说说,作者为何把自己想像成一棵树。
(师微笑赞许的点头)
生18:当作者进入大山的时候,被树林中的小鸟,露珠感染了,将自己融入了自然,分不清自己是树还是人了。
师:正是“神凝形释,与万化冥合”啊,也就是说作者的身体与自然相融合,心也像大自然一样——
(生七嘴八舌:清新、开阔、旷达。)
师:看来,大自然不仅可以让我们寻到真我,还可以使我们心胸旷达。咱们给刚才的上联对个下联吧。
(师板书:玩水, 以旷怀。)
(生齐读:游山,为寻真。玩水, 以旷怀。)
师:既可寻真,又能旷怀,大自然可真了不起啊。同学们也不简单,不知不觉已解决了三道难题,这第四道难题就真把我们所有人都难住了?
(生迟疑,不语。)
师:别怕,咱们还是试着通过朗读来解决问题吧。来读“赶快跑到……患难兄弟。”
师:遇到这样的雷阵雨“我”沮丧吗?
生18:我因为能看到雨又有地方躲雨,不沮丧。
师:所以作者情不自禁的说这样的享受是大自然给予他的——
(生:恩泽)
师:在这里作者对自然表达的是什么感情呢?
生18:对自然的感谢。
师:能不能换一个情感色彩再浓些的词呢?
生18:感恩。
师:真好。
(板书:感恩)
师:那么与蚂蚁兄弟的邂逅,作者说是——
(生15:缘分)
师:表达了自已对这份情的——
(生9:珍惜)
师12:这所有的感恩,珍惜之情都是由谁带来的?
(生1:雷阵雨)
师:由此可见这场不期而至的雷阵雨带给作者的是感动居多还是吓人居多?
(生6:感动)
师:现在能否告诉我,作者为何不考虑句式的工整相对,而把“感人”放在前把“吓人”放在后?
生19:作者在这儿要强调的是感人而不是吓人,所以把“感人”放在前面。
师:你的回答真好,你也有着如作者一样纯净敏感的心灵啊。同学们刚才所提的四个问题涉及到了本文的修辞手法、表现手法、内容中心。这不正是打开一篇文章的金钥匙吗。带着这把钥匙建议同学们再回到小组中去,把一开始虽讨论但还未透彻的问题再明确一下。
(生回到小组再次商讨所提问题。)
三、深情地诵友
师:感受着同学们讨论的认真劲,接触到同学们纯净如水的目光,我仿佛与同学们一同徜徉于大自然的怀抱之中了啊。让我们伴着音乐尽情的来表达对自然的喜爱——
(生:敬佩、感恩、珍惜……)
师:选你最能入境的一段摇头晃脑的读。
(生伴乐自由读)
(指名读)(生读第3自然段)(师指名评点)
生20:读得挺好的。读出了作者对老桥的敬佩。
(分角色读第七自然段,男生读出雷阵雨的阳刚之美,女生读出无比的感恩之情。)
师:同学们自我评价一下,刚才的朗读如何?
生21:蛮动情的。
师:想想为什么我们的朗读能如此感动自己?
生22:我们读得流利。
生23:我们理解了作者内心的感情。
生24:有轻柔的音乐伴奏,我们有身临其境的感觉。
师:同学们不但能知其然还能知其所以然。真好。
(出示朗读要求:语音准确 语速适中 感情充沛)
四、尽情地咏友
师:看着同学们能这样真诚的走进大山,走进作者的心灵,老师也怡然啊,愿这堂纯净的语文课能时常浮现在你们的脑海里,在你们迎着晨风来校求学的时候,在你们披着夕阳满载而归的时候,或者在你们于小河边淘米洗菜之时,在不经意间能与大自然撞个满怀,永远保持心灵深处的那份清朗与感恩。
(出示小练笔: 沐浴朝阳,你一定有过被抚爱的感动;凝望日落你的心中一定有过刹那的灵动……请用你的笔记下这心灵瞬间的感动 ,这是自然给予我们的恩泽。)
山中访友教学实录 6
一、 感情朗读:
要求:通过朗读感受与山中朋友的亲热。朗读,读得亲切、热情,象是在对老朋友打招呼。(争取当堂会背诵)
朗读方式:自由读、比赛读、单人读、齐读。
气氛高涨,效果不错。
二、品析语言:
在朗读背诵的基础上说说你喜欢哪一句,为什么喜欢?
学生A:我喜欢“喂,淘气的云雀,你叽叽喳喳地在谈些什么呢?我猜你们津津乐道的,是飞行中看到的好风景。”这一句,抓住了云雀的特点,用拟人的修辞方法写出了云雀很单纯。
学生B:我补充,还写出了云雀的乐观。
老师:很棒,见解独到。
学生C:我喜欢“你好,飞流的瀑布!你天生的金嗓子,雄浑的男高音多么有气势。”瀑布、男高音,多有气势呀!也是拟人的修辞方法。
学生D:我喜欢“你好,陡峭的悬崖!深深的峡谷衬托着你挺拔的`身躯,你高高的额头上仿佛刻满了智慧。”读了这一句,我仿佛看到了一位充满智慧的老人。
学生E:“挺拔的身躯”还写出了悬崖很高。
(学生们争先恐后的发言,几乎没有我说的机会)
学生F:老师,这一段的每一种景物都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
老师:总结的很好,这就是写法上的特征。
三、体会写法:
老师:同学们再认真地读一读,看这一段在写法上除了运用拟人的修辞方法以外,还有什么特点?
学生(齐答):排比。
学生G:还有,是第二人称的写法。
老师:你真会读书。
老师:有什么好处?
学生A:读起来有气势。
学生H :第二人称读起来亲切。
老师:同学们真了不起,现在我们就仿照本段的写法写出你走进大自然的独特感受。
四、仿写片段:
前三个环节进行都很顺利,到了仿写时,学生有点不知所措,开始交头接耳。正在这时飞进来两只麻雀,在教室里东飞西撞,怎么也出不去,学生倒显得很活跃,我当时看着学生的表情是又好笑又好气,我想不能急,看情况再说,大约有五分中,我走上了讲台,这时的学生猛醒过来,都看着我,似乎在等待一场暴风雨的到来,我看了看同学们,然后看着小麻雀,笑着说:“你好,淘气的小麻雀,你盘旋低飞,是留恋我们六一班学生吗?”话音刚落,同学们不约而同的“哇”了一声,然后又不约而同的说:“就是。”便动笔写起来。这时的教室很静,我巡视着,看写的差不多了,便让小组交流推荐,然后在班上朗读。
听着学生的习作,我很激动,他们的想象力大大超出了我的意料。其中一位同学写到:
静静的夜空哪一个不是我的朋友?你好,圆圆的月亮,你捧一个圆盘,是设宴招待我吗?你好,调皮的小星星,你眨着眼睛,是与我逗乐吗?你好,北斗七星,你拿一把大勺,是要把银河水洒向大地吗?
(在掌声中我们结束了这一课)
山中访友教学实录 7
一、导入新课
师:唐代诗人贾岛曾写过一首诗《寻隐者不遇》,广为流传,同学们会背吗?(生背)诗人到山中探访的是一位隐居山林的名士。今天,我们要学的《山中访友》一文的作者去山中拜访的朋友又是谁呢?——现在,就让我们一起去山中看个究竟吧。(板书——山中访友)
二、整体感知
(配乐营造气氛)师:请同学们在优美的乐曲声中小声朗读课文,标出段落序号,并划出作者在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
(学生小声朗读课文)
师:作者去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
(生纷纷作答)师整理明确——古桥、树林、山泉、溪流、白云、瀑布、悬崖、云雀、落叶、小花、雷阵雨、老柏树、蚂蚁。
师:读了文章同学们有什么感受?
生:初看文章题目以为作者去拜访的是人,没想到作者拜访的却是自然界的这些朋友,读后觉得非常新奇有趣。
生:给人身临其境的感觉。
生:非常亲切,好像这些朋友也是自己的。
师:大家谈了自己阅读课文的初步感受,看得出同学们已被作者流淌在字里行间的真情所感染。现在就让我们怀着作者那样的好心情,用我们的心去感受作者的心,透过语言文字去看看那充满诗意的画面。
三、研读赏析
师:请同学们认真阅读课文,勾画出自己喜欢的语句,并说明理由。
(同学们认真看课文,圈点勾画)
生:我喜欢这一句,“德高望重的老桥,你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你累吗?你把多少人马渡过彼岸,你把滚滚流水送向远方,你躬着腰,俯身吻着水中的人影鱼影月影”。这一句用“德高望重”形容老桥,突出了桥的历史悠久,同时句子用拟人的手法并以第二人称“你”来叙述,让人感觉非常亲切。
生:我喜欢“每一株树都是我的知己,向我打着清翠的手势”这一句,用拟人手法,生动形象。
师:请展开想象,这该是怎样的手势?根据日常生活经验,你能描述出来吗?(生描述,师引导学生体会句子的用语)
生:“我闭上眼睛,我真得变成了一株树……被鸟儿衔向远山远水”。这句作者把自己想象成一棵树,仿佛自己与树融为了一体。
师:融为一体是怎样的感觉呢?让我们用心去感受一下。——请同学们推荐一位同学来朗读这一句。(学生推荐一女生)——树木的成长是缓慢的,因此,朗读时声音要轻一点,语速要慢一些。现在,这位同学开始朗读,其他同学闭上眼睛,举起双手,感觉自己也是树林中的一棵树,用心去体验一下树的成长。
(学生举起双手认真体验)
生:我喜欢“山泉姐姐,你捧一面明镜照我,是要照出我的浑浊吗?”这句,这里把“山泉”比作“明镜”,写出了山泉清澈、宁静的特点。
师:说得好,这一段除了写“山泉”,还写了许多景物,我们来看看作者是如何写的?
生:写“白云”,突出了白云的洁白。
生:把“瀑布”比作“歌唱家”,写他“不拉赞助,不收门票”,体现了瀑布的奉献精神。
师:对,你真得很善于阅读。瀑布的奉献精神让我想起那些漫天要价,要“天价”的明星们了。——这一段在表现手法的运用上有何特点?”
生(齐声):以第二人称来写,感觉很亲切。(师引导全班女同学有感情地朗读第五段)
师:作者如此亲切地称呼山里的众朋友,从中看出作者是怎样一个人?
生:是一个充满生活情趣的人。
生:是一个热爱大自然的人
生:是一个具有丰富想象力的人
师:同学们说得不错。作者独自一人走进山林,欣赏了一路的美景,可作者为什么却说成是“山中访友”呢?
生:以大自然为友,体现了作者想象的丰富、新奇。
生:说明作者具有童心、童趣。
生:体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
生:以这样的方式叙述,我们感觉很亲切。
师:本文中作者是以朋友的身份出现的,他对天地间的一草一木、一山一水都用心去留意,用满怀的真情谱写了心中的赞歌,正是:山中访友访自然,心中蕴情蕴天地。(板书)
四、拓展训练
师:只要我们用心去体验生活,一棵树、一片云、一座古桥,甚至一只小蚂蚁都可能触动我们的情思,拨动我们的心弦,现在我们换个角度,改变角色,假设你就是那棵树,那片云、那座古桥、那山中的一景,你将向人类朋友倾诉怎样的心声呢?
生:我是一棵大树,由于人类的肆意砍伐,我的族类朋友日渐减少,为此,我常常掩面叹息。亲爱的人类朋友,停一停你们手中的`锯斧吧,想一想,是谁给你们送来清凉的慰藉?是谁为你们阻挡风沙?是谁给了你们清新的空气。那都是我们,是我们大树,求你们不要再乱砍乱伐了,如果等到青山泛黄,洪水泛滥的那一天,就后悔不及了。(同学们都为他声情并茂的发言鼓掌)
师:精彩!真是精彩!——还有谁要诉说?
生:朋友,我是你脚下那无名的小草,虽然没有花香,没有树高,但是我们一样都有生命。请高抬贵脚吧!难道你们就没看到我身旁的牌子吗?——“小草也有生命,请足下留情”。
师:同学们,对两位同学的发言——“大树”和“小草”的诉说,你们有什么感想?(因势利导,加强学生的环保意识)
生16:我们要劝那些滥砍滥伐者放下斧头。
生17:我们要保护我们赖以生存的环境,保护生命。
生18:一定要保护地球,地球是我们人类的家园。
师:刚才同学们是从环保的角度来说的,从中可看出同学们很有环保意识,这很好,希望你们在日常生活里积极行动起来,保护我们人类的家园。在我们周围也有许多山清水秀的地方,作为其中的一景,你又将对你的朋友说些什么?
生19:你好,亲爱的朋友,我是你的氧气朋友,让我伴着你,追随春天的气息,聆听鸟儿的歌唱,欣赏这山中的美景……
生20:嗨,大家好,我是那山中的溪流,“叮咚叮咚”,我的声音好不好听,如果你累了,不妨到我身边来坐坐……
(下课钤声响了,许多同学还高高举着手)
师:今天,通过这短短四十五分钟的合作,我和大家一起感知了课文,欣赏品味了文中优美的语句,也从中获得了许多启示,正是有了大自然中的这些朋友,我们才有了舒适、温馨的家园。我想,只要我们用自己的一颗爱心,珍惜、爱护大自然的这些朋友,他们就会给人们最美的笑脸,人类一定会拥有更加美好、灿烂的明天。
山中访友教学实录 8
(多媒体展示:背景图“原始森林”、课题《山中访友》)
师:同学们,如果你们没有读过课文,请展开想象,猜一猜作者到山中去访问一位怎样的朋友?
生:作者可能去访问一位德高望重,曾经与自己同呼吸共患难的山中隐士。
生:我想作者可能去访问一位功成身退,隐居山林的朋友,他们约好了对酒吟诗。
生:作者访问的朋友是一位丹青妙手,他经常在山中实地写生。
师:可作者到底去山中拜访了怎样的朋友?让我们闭上眼睛,去听听作者给我们讲述他山中访友的经历。
(多媒体展示:配乐朗读《山中访友》。学生听记)
师:听了刚才优美动情的朗读,谁能说说作者拜访了哪些朋友?表达作者怎样的感情?
生:作者拜访了古桥、树林、山泉、小溪、蚂蚁、白云
生:还有瀑布、悬崖、云雀、石头、落叶、小花、老柏树。这些都是自然界的朋友,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大自然是他的亲密的朋友
师:作者与大自然是那样的贴近,关系是那样的密切,让我们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带着丰富的想象,跟随作者走进山中,去会晤作者山中的众朋友,请同学们快速浏览课文,去找找你最喜欢的山中朋友,说说你为什么喜欢它?
(学生浏览课文)
师:谁能说说,好,你说。
生:我喜欢老桥,(深情地朗读)“你把多少人马渡过彼岸,你把滚滚流水送向远方,你躬着腰,俯身吻着水中的人影、鱼影、月影,波光明灭,泡沫聚散,岁月是一去不复返的逝川,惟有你坚持着,你那从不改变的姿态,让我看到了一种古老而坚韧的灵魂。”老桥的特点在于一个“老”字,像慈祥的老爷爷,无言地唱着历史的歌,老桥总是默默地为人们服务着,它宁愿自己永远保持同一种姿态,我喜欢它那种坚韧的意志。
生:我也喜欢古桥,我特别想与它交朋友,因为世间万物在转瞬间都是千变万化的,惟有它仍矗立在滚滚流水上,散发着古老而坚韧的气息,世间的一切都改变不了它那庄严的姿态,岁月使它渐渐衰老,不再富有往日的.活力,但正是这种岁月的磨练能把坚韧与豁达给予它。
(全班同学鼓掌)
师:说的真好,曾诗怡同学的真情告白,让我们感受到了古桥平凡而伟大的灵魂。还有哪些山中朋友让我们特别喜欢?
生:我最喜欢的是:“你好呀,悬崖爷爷,高高的额头,刻着玄奥的智慧,深深的峡谷漾着清澈的禅心,抬头望你,我就想起历代高僧和隐士,你也是一位无言的禅者,云雾携来一卷卷天书,可是出自你的手笔?”因为悬崖爷爷虽然没有花仙子们美丽,没有溪流妹妹清澈,但他那种无杂念的心境深深印在我的脑海里,他那么的高大,充满着智慧,从他身上我明白了做人要如悬崖一样,永远保持平和良好的心态。
生:我最喜欢瀑布大哥,他是雄浑的男高音,纯粹的歌唱家,不拉赞助,不收门票,天生的金嗓子,从古唱到今,不知疲倦,不求回报,他这种无私奉献的精神与现代社会上一些走穴的歌星,形成鲜明的对比。
生:我喜欢白云大嫂,作者把白云的纯洁比喻成白衣天使,使我感到生动亲切,并且作者运用拟人的手法写出了白云用自己的身躯为天空增添活力,使我仿佛感到白云有了思想,有了生命,而且是一位热情的大嫂,有无私奉献的秉性。
师:从大家刚才的交流中,我们不仅感受到了山中朋友的美丽,而且得到了许多珍贵的启迪,相信大家已经深深的体会到了。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看了一路的美景,可作者为什么说成是“山中访友”?而不是“林中观景”?下面请四人小组讨论一下。
(四人小组讨论)
师:有了答案吗?谁来说说。
生:我们小组认为,“山中访友”,能体现出作者热爱大自然,崇敬大自然的情怀,把大自然当成自己最亲密的朋友,无话不谈的知音,而林中观景让人感到没有活力,不亲切。
生:我们的观点与他们差不多,因为作者在作文时,已经到了无我交融的境界,景物的美在他眼里已经成了一个个玄奥而善良的思想,作者对大自然的喜爱程度已经远远不是只用眼睛去观赏他们的外表,而是用心在冥想,在交谈。
生:我认为,“山中访友”,更加形象生动,给读者更大想象空间,使文章富有了童话般神奇色彩。
师:我也认为“山中访友”比“林中观景”更富有丰富新奇的想象,它把我们带进了那童话般神奇的世界,似乎我们也随着作者变成了一棵树,体会到了人与大自然那种无我交融的心境,我们与大自然是这样的贴近,甚至会融为一体,又怎么能不热爱自然,热爱生活呢?让我们带着对大自然的热爱,齐声朗读全文。
(师生同读,音乐声起)
师:合着优美的音乐,我们再一次深深得陶醉在那美妙绝伦如行云流水般的语言中。接下来让我们来聆听一段来自山林间的真实旋律,想象你新生了一对翅膀,也飞到了山中,用心去感受它。
(多媒体展示:画面,音乐。学生聆听)
师:大自然用惟美纯真的旋律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幅图景,此时此刻你们的心中或许已经有了不同的美景,请四人小组交流:把刚才听到的,感受到的、想象到的,口头描述出来并且记录下来,让我们集思广益,看看哪一组想象最丰富,语言最生动。
(学生讨论交流,音乐声循环播放。音乐停)
师:看大家讨论很热烈,相信你们的想象一定很丰富多彩,哪一组先来描述。
生:我仿佛听到了风精灵带着一阵花香飞来了,在树林间穿梭,回旋,每一株树都被这奇异的味道陶醉了,翠绿的双手有节奏地摆动着,白云见了忍不住要与他们共舞,呼唤着她们的女儿—雾来完成这个心愿。
师:这一组同学想象很新奇,他们的描述让我们感受到了一股清新的山风扑面而来,闻到了山野间飘来一阵阵花香。
生:我看到阳光,它射进了树林,大树爷爷们用翠绿的叶子剪刀,将阳光裁成许多块,送给小鸟们,送给小草们,送给每天陪伴树爷爷的小蘑菇们,鸟儿们收到了树爷爷的阳光片,歌声更宛转,小草收到了阳光片,把阳光当作被子,暖暖和和地盖在身上,伸伸懒腰,渐渐入睡。
师:这位同学描述的很生动,充满了童心童趣。
生:我感受到了:潺潺的溪水,平静而柔和,忽然,一块巨大的岩石挡住了溪水的去路,这下小溪急了,用整个明镜般的身躯与岩石搏斗,一块碧蓝的翡翠霎时间就碎了,在阳光下晶莹剔透,咚咚的回声漾出连绵悠长的旋律,此时此刻,似乎我也化作一颗水珠,在溪水中欢跳,在岩石上留下可爱的脚萤
师:听了她的描述,我也仿佛听到了小溪欢快的歌声,看到了一位凌波仙子,在愉快的漫步嬉戏。
生:听着悠扬宛转的音乐,似乎自己真的生了一对翅膀,拍打着飞向那葱郁的白桦林,宝蓝石一样的天空中漂浮着雪一样的白云,它们无忧无虑地飘动,或浓或淡,或聚或散,还时不时地变换形态。在这样的天空中飞翔真舒服,喳喳的云雀在空中微微荡漾,似乎在对我说:小鸟小鸟,我的好妹妹,你在城市生活的好吗?快点回来吧,湛蓝的天空依然等着你……。
师:这位同学想象自己变成了一只小鸟,听到了小鸟们的窃窃私语,文美,情更美。
(结束语)每一组的表现都很不错,想象丰富,语言生动,富有感染力,我们只有在大自然这么宁静和谐的气氛里,才会奔涌出这么多的新奇美妙的灵感,课后希望同学们多亲近自然 ,与自然为友,相信你们会留恋往返,受益匪浅。
山中访友教学实录 9
第一环节:课前交流
利用单元“导语”,明确学习重点
同学们,这是我们新学期的第一节语文课。从这节课开始,我将和同学们开始一种全新的语文学习方式,我们一起学习,一起探索并发现学习语文的秘密,希望同学们能够在语文学习的实践中学会学习语文,在语文的学习中取得更大的收获,把语文学习变成一种享受。
哪位同学能够给大家介绍介绍,你们以前的语文老师在开始教学新单元课文之前是有什么特别的要求吗?(学生课上交流)
设计意图:本环节的设计有三个目的:一是激发学生的“开端”意识,一切从新开始,好好学习;二是提示大家今后的学习方式可能会和他们以前的学法不同,给他们以心理上的准备;三是引导学生发现学习语文的第一个“秘密”——借助单元前面的“导语”学习课文,而这一点估计是被很多老师所忽略的。
齐读“导语”部分,说说你从中明确了本单元学习的哪些要求。
第二环节:课文导学
一、借助课题,学前寻疑,明确学习内容
既然学习一个新的单元时,要认真阅读“单元导语”,明确学习重点。那学习一篇课文呢?哪位同学能够结合自己的学习经验说一说,我们在读第一遍课文之前,应该做一些什么准备,才能让我们的阅读更加有效呢?
设计意图:“学患无疑,疑则进也”。我们学习语文就和狩猎一样,只有先明确了目标,才能让我们的工作有收获。
“带着问题读书”的学习方法——这是学习语文的第二个秘密,根据课文的题目预测内容,并提出问题——可以是自己最感兴趣的,也可以是最有价值的(比如关于课文写了什么?表达了什么样的情感?是怎样写的?),当然最好是最精彩的问题,即提出的问题既是你感兴趣的,也是最有价值的。
学生思考后,围绕“课题”提出自己的问题,相机板书:
谁?
怎样? 山中访友
哪些?
二、带问题阅读课文,补充题目,感知课文主要内容
同学们,提出了这么多的问题,非常棒!但是我发现同学们提出的问题,其实都包含在一个问题之中——
那就是紧紧围绕着“山中访友”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展开的。如果同学们能够把你们的问题的答案补充到“山中访友”这个课题之中,那课文的主要内容不就总结出来了吗?带着这些问题快速自由读课文,总结课文主要内容,要注意内容的完整性。
设计意图:本环节有两个意图:一是让学生掌握通过抓住课文题目的方法提出问题,引导自己的学习;二是体会通过“补充”题目的方法,概括课文主要内容的方法——“高度概括”与“具体叙述”。前者训练学生抓住重点、提炼概括的能力;后者可以帮助学生较具体地感知文章内容,理清文章脉络,对全文有一个全局的、较为细致的感知,这更有利于下面教学活动的开展。
课文主要内容(具体叙述):一天清晨,作者在含着露水和板子花气息的微风中,“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独自探访山中的“朋友”(——称赞德高望重的老桥,与呼唤我名字的鸟儿、同我交换眼神的露珠和深情望着我的树木交流,问候清凉的山泉,汩汩的溪流、飞流的瀑布、深深的峡谷、悠悠的白云、淘气的云雀……,思考落花、落叶、古头,欣赏山雨)与“朋友”互诉心声,傍晚,作者告别了山中的“朋友”,带回了满怀的好心情、好记忆。
课文主要内容(概括总结):作者“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走进山林,探访山中的“朋友”,与“朋友”互诉心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
教师引导:清晨,带着“满怀的好心情”而往;日暮,带着“满情的好心情”而归,只有拜访好友,才会有好心情,也只有拜访非常的好友,这好心情才能保持整整一天。这表明这是一次非常愉快的拜访,也足见好朋友的感情不一般啊!
三、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进行学中质疑,深化课文学习
通过同学们的回答,我对课文内容有了很深刻而全面的了解,但我心中同时也产生了一个问题,不知道哪位同学能够猜出来,又是哪位同学能够帮助老师解决这个问题。
学生猜测并解答老师的问题,老师则不急于表态。
亮出问题:“作者为什么把山中的一切当作朋友”?
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看看哪位同学能够解开老师心中的谜团。
设计意图:这个环节目的一是在培养学生“学中质疑”的能力,过程重要于结果,要的就是学生“质疑”的这个过程;二是通过追问、质疑的方式引导学生的学习,让学生懂得“学贵有疑,疑则进也”的道理,明白只有善于追问与质疑,才能够把文章学深、学透。老师的问题是“作者为什么把山中的一切当然朋友”?这是文章的主题所在——热爱,观察与表达方法也蕴含其中,如果能够“利用”得好的话,可以真情到“一石三鸟”的效果。而要解答这个问题,就要抓住一个“友”字,从哪里表现这种友情入手学习。
四、追问助学,升华学习
如果学生能够回答出“这是因为作者和山中的一切有着深厚的感情”的时候,则可以追问助学:这是一种什么样的深厚感情?作者又是怎样向朋友表达这样的感情的?我怎么没有发现啊!
设计意图:通过追问助学,令学生的学习得到升华:不仅体会到作者那种强烈的`热爱之情,还要通过对具体内容的学习与朗读,体会作者观察、表达上的妙处所在。
①走出门,就与微风撞了个满怀,风中含着露水和栀子花的气息。
“撞了个满怀”,形象地写出了沐浴在令人心旷神怡的和风中的那种感觉。因为风中含着“露水”,所以特别滋润心脾;也因为风中含着栀子花的气息,所以在滋润中还带着一丝甜蜜。这“走出门”后给作者的第一感受,就不同寻常,说明了“山中访友”之行充满了好心情。同时,也间接地点明山中访友是在初夏的一个早晨。
追问助学:这句话中的哪个字用得最好?说说人的理解。
“撞”字既写出了和煦的山风迎面扑来的情形,又体现了此时作者的好心情。原来,心情也是可以通过动作来描写的呀!
追问助学:课文的哪里还体现了这种“好心情”呢?这么写有什么好处。
结尾提到,这样首尾呼应,突出了作者快乐的心情,从侧面衬托了作者与山中一切的美好感情。
②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
把“老桥”比喻为“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不但写出了桥的古老,而且也突出了它默默无闻为大众服务的品质,充分表达了作者对桥的赞美和敬佩。
追问助学:为什么作者把“老桥”比喻为“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而不是“小桥”,或者“破桥”呢?提出这样的追问助学,不仅可以帮助学生更加深入地学习课文,更是在引导学生要在读文章的过程中,善于发现问题,不断发现问题,这样才能够把课文学得深而透,才能够真正地脱离教师这根拐杖真正地进行自主性学习。作者之所以这样比喻,一是抓住了老桥的外貌、时间和功能,一是通过了丰富的想象。
③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
追问助学:鸟儿本不会呼唤我的,露珠也并没有与我交换眼神,作者为什么这样写呢?
鸟儿不是在啁啾,而是在“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也不是在晨光中闪亮,而是在“与我交换眼神”。一声“呼唤”,一个“眼神”,这种拟人化的手法,形象地表达了自己和鸟儿、露珠这两位朋友间的默契和情谊。
在理解这句话时,要注意引导学生:题解课文的主要内容,就要抓住重点的段落进行理解,而理解一个自然段的内容,就需要抓住关键的句子进行理解,如果要理解一句话的内容,则需要抓住这个句子当中的关键词语进行理解。在理解这个句子的时候,我们只需要抓住“呼唤”与“眼神”两个词,体会这种拟人化的交流,就自然体会到他们之间的那种深厚的情谊了。
④我脚下长出的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头发长成树冠,胳膊变成树枝,血液变成树的汁液,在年轮里旋转、流淌。
这是作者走进树林,靠在一棵树上产生的联想。树为人友,人为树友,人和树已融为一体。这是多么奇妙的一种境界!从这些联想中,我们真切地感受到作者和树之间的那种“知己”情谊,那种走进大自然物我相融的境界。
追问助学:这是作者独特的感受,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呢?作者身处树林之中,眼中看到的是树,身体倚靠的是树,手掌抚摸的还是树,与树是知己,与自己的“知己”融为了一体。这便是深厚情谊的体现。
⑤你好,清凉的山泉!你捧出一面明镜,是要我重新梳妆吗?你好,汩汩的溪流!你吟诵着一首首小诗,是邀我与你唱和吗?你好,飞流的瀑布!……
这一组句子是写“我”跟山中的“朋友”在打招呼,内容一致,结构相似,是一组排比句,同时运用拟人手法,把“我”和山里“朋友”之间的那种深厚情谊淋漓尽致地表达了出来。采用第二人称,读来倍感亲切、热情。
作者抓住了每一位朋友的特点—— ,调动了多种感觉器官进行观察,然后通过丰富的想象,那深深的热爱之情化作一声声真诚的问候脱口而出。
⑥在它们走向泥土的途中,我加入了这短暂而别有深意的仪式;捧起一块石头,轻轻敲击,我听见远古火山爆发的声浪,听见时间隆隆的回声。
这句中,“它们”指的是落花和落叶,“仪式”指的是落花、落叶从枝上掉下并融入泥土的过程。时间虽然短暂,却有深意。因为“落红不是无情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大自然就这样在循环中生生不息,于是便引出了“捧起一块石头……”这一层,因为石头就是由火山爆发的岩浆凝结而成,在普通的石头身上也有着大自然轮回变化、生生不息的足印,所以从石头的轻轻敲击中可以听见“远古火山爆发的声浪,听见时间隆隆的回声”。
追问助学:作者为什么能够从“一朵落花”“一片落叶”“一块石头”中,作者感受到了时间的变迁,生命的轮回?
可见,作者是用心在感受,同时也是在用心思索。
其实,文章的开头与结尾中“满怀的好心情”本身就是一种热爱的流露,因为作者喜欢,热爱山中的一切,所以才从始至终都是“满怀好心情”的。
教学提示:在整体学习过程中,不仅要求学生进行感受,还要通过有感情地朗读加深这种情感的体验,并把这种情感体验通过朗读表达出来。
第三环节:合作探究
五、对照目标,查遗补漏,提升学习
对照单元“导语”中的学习要求,检查自己学习是否有遗漏,提出来大家一起解决。如果你觉得什么地方值得学习,或者有什么不明白的问题,也可以提出来大家交流。
问题预设:
1、课文为什么以“山中访友”为题?
教学提示:解决这个问题,就要从哪些描写中可以看出“我”和山里的“朋友”有着深厚的感情?这个问题入手。
老桥——“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树——“是我的知己”,“仿佛自己也是一棵树”;山泉——“要我重新梳妆”;溪流——邀我“唱和”;瀑布——“雄浑的男高音多么有气势”;悬崖——“挺拔的身躯”,“高高的额头上仿佛刻满了智慧”;白云——“让天空充满宁静、变得更加湛蓝”;云雀——谈“飞行中看到的好风景”。
从文章的字里行间,我们能真切地感受到在作者的眼里,这一花一树,一鸟一石,一草一木都成了有生命的人。它们能跟我们说话,能跟我们交流,它们成了我们的朋友。作者进山看景,自然便成了“山中访友”。
2、在课文的倒数第二自然段,作者对山雨描写进行了比较细致地描写,那山雨是作者的要拜访的朋友吗?说说你的见解?
3、写作方法分析
在叙述方式上,本文独具匠心。一读题目,触发思绪的便是作者到山中去拜访一位老朋友了。但读到文章的第3自然段时,读者才恍然大悟,原来作者要访的是古桥、树林、山泉、溪流、瀑布、悬崖……是一些自然界的朋友。通篇以这样的方式叙述,使读者也进入到画面中,进入到作者的心境中,仿佛这些自然界的朋友,不但是作者的,也是我们每一位读者的,于是倍感亲切。作者根据表达的需要,还恰当地变换叙述人称,对山中的“朋友”,作者有时用第三人称叙述,有时感情强烈了又以第二人称称呼,从而使情感表达得更加充分。
文章的开头与结尾,通过写自己的“满怀好心情”就已经把这种情况流露出来了,并且首尾的呼应还突出了这种感情。文章开头直接以“走出门”访友开始,在高兴的同时还流露出几分急切;结尾最后一句,不仅写出了访友的快乐,还流露出了留恋的情感,言尽而意无穷,令人回味!
本文想象丰富、新奇,有浪漫色彩。如,“我脚下长出的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头发长成树冠,胳膊变成树枝,血液变成树的汁液,在年轮里旋转、流淌。”作者把自己想象为一棵树,使树与“我”融为一体。又如,“你好,陡峭的悬崖!深深的峡谷衬托着你挺拔的身躯,你高高的额头上仿佛刻满了智慧。”想象中,悬崖似乎成了一位智者。由此可见,想象使景物栩栩如生,灵气飞扬。同时,作者还采用比喻、拟人、排比等手法——以情感去比喻、拟人、排比,把修辞手法同所描写事物的特点、所抒发的情感紧密地结合在一起,使文笔生动活泼,而且,也很好地表达了对山中“朋友”的那份深厚感情。读着这篇散文,绝不会有呆板、陈腐的感觉,你会强烈地感受到那种诗一样的韵律和情怀,你会时时为作者热爱大自然的感情所打动,时时为流淌在字里行间的激情所感染。真的,如果用你的心去感受作者的心,透过语言文字,想想那充满诗意的画面,你就会进入作者所描绘的美好境界。
在观察上,作者按照“拜访”的顺序,注意抓住事物的特点,并是带着感情进行观察的。观察事物的外形、声音、色彩等等,并加入了作者的想象与联想。
第四环节:读文体妙,享受语文
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文章的美好意境与作家对山中朋友的深厚感情。
教学提示:先让同学们自由读,然后再分别采用个别读,分组读与全班读的形式进行诵读。最关键是要让学生深入到文章中去,读出感情。可以边读边评(以学生为主,进行自我评价与互评,教师评价为为辅助与补充),边评边范读(以学生范读为主,教师范读为辅),争取使每一次朗读都要比上一次有进步。
第五环节:留一个问题给自己,让我们的语文学习韵味无穷
任何时候都不要说:“我已经把这篇课文学习好了,没有问题了。我们之所以感觉学习好了,是因为我们的知识、我们的阅历、我们的水平都是有一定限制的,而当我们在其中的任何一个方面得到提高后,我们再来学习这篇课文,就会发现,我们依然有新的收获,这就是古人常说的:“书读百遍,其义自见”的道理。所以,每篇课文,我们都要争取找一个问题给自己慢慢思考。
这篇课文,与我们以前学的写景课文有什么不同的?
第六环节:拓展与作业
1、背诵课文。
2、依照文章的写法写一篇《 访友》。
3、读几篇描写景物的文章(比如所学课本中的文章),体会它们的妙处。
山中访友教学实录 10
1、导入新课:
我们非常地幸运,生活在一个群山环抱的小山城。相信我们同学都有过走入山林,到山林中去游玩的经历,可以说说你走进山林时有些什么感受,有些什么收获吗?
(与我们的同学一样,作家李汉荣也非常地喜欢爬山,而且对他来说,爬山还有另一种乐趣,那就是可以拜访山中的众朋友。这些好朋友将会让他忘却疲乏,带回满怀的好心情、好记忆 。在山里他究竟拜访了哪些朋友呢?这些朋友又各有什么魅力呢?让我们跟随着作者的脚步,一起开始我们难忘的山中之旅。)
2、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首先请大家通过欣赏课文朗读来进行这次特殊的山中旅行,在作者李汉荣的带领下、描述中我们会依次发现作者许许多多的藏在山中的好朋友,那么这些好朋友都有谁呢?请大家在山中之旅的过程中把这些好朋友找出来,我们一起来认识一下这些山中好友。
(1)学生欣赏课文配乐朗读,明确文章写作内容、表现对象。解决字词问题。(3—5)
(让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带着阅读期待走入课文所营造的意境中。优美的配乐朗读为学生想象的空间,让学生产生独特的阅读体会,为下文交流个人阅读体会作准备。)
(2)全班交流:作者在山里见到了哪些朋友?(1—2)
学生明确:古桥、大树、山泉、瀑布、溪流、白云、悬崖、老柏树。 云雀、小花、
石头、雷阵雨、蚂蚁、归鸟。 (对课文内容的整体把握。)
(3)这些“朋友”我们平时也常常见到,我们通常称之为什么?(景物)
文章写的是作者“山中观景”的过程,为什么要以“山中访友”为题呢?
这两个标题有什么不同?有什么区别?用心体会,认真思考。
(学生思考、讨论:用朋友称呼山中的景物,表现了作者对它们的喜爱、与它们的亲近,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把景物写活了、运用了拟人的手法)
(4)作者喜爱、亲近大自然的感情还可以从哪些词语、句子中感受出来?
(作者是“访友”而非“观景”从哪些语句中可以进一步感受出来?)
(景物后面的称谓,将景物进一步拟人化了,;一些极具个性的句子;活用的词语。)
在学生列举句子时进行引导,让学生对一些有特点的句子进行分析、感悟、阅读理解并通过朗读加深体会。
3、欣赏品味,领悟感受
在作者的笔下,各种各样的景物好像都活了,都有了它们自己的生命,在朗读中,哪一样景物深深地打动了你?如果可以,你最希望自己成为作者笔下的哪一种景物,为什么?(静心默读。一边读一边想象文中动人的画面,并且给画面配上色彩与声音,让画面在脑中动起来;也可以联想生活中或者书中,影视作品中相似的情形。请同学们用自己的心去感受作者的心,透过语言文字看看那诗情画意的画面,好,请进入角色。找出自己最喜欢、最令自己感动的景物,欣赏领略语言之美、景物的形象之美。)
(1)学生默读课文,画出描写自己喜欢的景物的语句。
(2)全班交流:你最希望自己成为作者笔下的`哪一种景物,为什么?
我希望自己成为_________________,因为_________________。
(通过学生的表述,反映他们对于课文语言的理解与领会,同时也是一种创造性的表达。在学生描述的过程中,选择有代表性的几句话,着重朗读,深入体会,再朗读的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对于重要词语、关键语句的理解)
(3)不知道大家感受到了没有,为作者所赞扬的、被我们所喜爱所肯定的景物都是因为
他们身上有着一种为我们所熟悉的,在我们身边存在着的可贵的品质,有哪些呢?(无私奉献、自我牺牲、清澈纯洁、充满智慧……)——正是由于大自然中的景物能给人以真的感悟、美的享受、善的启迪,所以才让我们这样流连忘返吧。(对学生进行思想情感教育与熏陶。使他们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发展个性,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4、联想创作:
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亦如是,在我们的眼中,山中的朋友是如此的真、善、美,让人忍不住想要去亲近。在作者的亲切的呼唤声中,在作者热情的赞美声中,山中的景物会有怎样的感悟和回应呢,试着猜想 一下它们的内心世界,试着以某一种景物的语气给作者写一段回应的话吧。
要求:
①同桌两位同学互相配合,一位同学读原文,一位同学进行相应的想象,然后互换角色,再试一次。
②要尽量地唤起自己的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体会自然景物的特点。
③要恰当地运用修辞手法、人称的变化,恰当地选用词语,尽量做到语言生动形象。
(1)同桌配合,按要求完成相关练习。
(2)全班交流,教师和同学及时予以点评,肯定优点,指出不足。
(小组中的交流与合作,这个过程体现了对学生的个体差异与不同的学习需求关注,爱护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充分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
例句:你好,悬崖爷爷!高高的额头,刻着玄妙的智慧,深深的峡谷,漾着清澈的禅心,抬头望你,我就想起历代的高僧和隐士。你也是一位无言的禅者,云雾携来一卷卷天书,可是出自你的手笔?
悬崖爷爷:你好,我矗立在这里,看风云变幻,看人世沧桑,深感时光易逝,几百年,几千年就这样匆匆而过,孩子,要珍惜现在的一切啊。
(在感受的基础上进行创作,是对课文的深入理解,同时也是对知识方法的一种灵活的运用,在这个过程中使知识得到丰富,能力得到提高)
5、文章小结:
通过对课文的学习,我们也好像和作者一起经历了一次精彩的森林之旅,这次愉快的旅行真是令人难忘,最重要的是它提醒了我们,大自然是我们的好朋友,能给我们以许多启迪,我们可以尽情地去亲近大自然,放松我们的身体,同时也应该爱护大自然。
6、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进一步欣赏文章主题美、语言美、形式美。
(2)仿写片断《秋日的山中访友》
教学反思:
作为一堂在设计中以品味语言、训练想象为主要方向的课,本课的操作有一定的难度,因为本课的教学必须以学生的认知和理解程度作为出发点,以学生的个性阅读体会为教学的着力点,以学生的思维创造火花为突破点。在实际操作中由于在把握大方向的前提下给学生以充分的思维空间和表达自由,所以预先设定的一些目标和环节可能不能完全实现,但是,有些问题上学生思维的深度和思想上的创造力会大大超出老师的想象,闪烁出智慧的光芒,这也就是新课程标准中的“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提倡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等环节,拓展思维空间,提高阅读质量”等理念的积极体现吧。
山中访友教学实录 11
一、游戏导入:
(和学生玩古诗接龙的游戏,一起背诵一些写山的诗句。)当我们背诵这些诗句的时候,心情往往会无端地平静下来,古往今来,多少文人墨客,向往着山,迷恋着山,寄情于山。今天,让我们跟随着现代诗人、散文家李汉荣先生,一起走进他心中的山。
二、初读,读通顺。(勾画、理解有新鲜感的词句)
“山中访友”写的是什么呢?请大家静下心来,自由地朗读课文,碰到你觉得新鲜或生僻的词,用笔画下来,借助字典解决,争取读得正确、通顺。
(出示生字词,正音,识记)
三、再读,读出景。(透过语言文字看到画面,享受大自然的美景)
读了课文,你有什么感受呢?选择你喜欢的段落,读出你透过语言文字看到的美景。(生本对话,读文章想画面,体会景美。)明明是古桥、树木、山泉、溪流……题目怎么是“山中访友”呢?看来,“友”不是“友”。
四、三读,读出情。(凭借语言体会友情,结合生活,体验友情)
“友”是不是“友”呢?让我们再来读课文,你从哪些段落能体会到“友情”?
1、学习文章开头,体会“满怀的好心情”。
2、正是这满怀的好心情伴随着“我”,桥不仅仅是桥,在“我”眼里,桥变成了老朋友。谁来读第3段。(相机评价、指导,体会“情深”)
3、“树”一段:你从“这片”体会到什么?(是“我”常来的这片树林,是我的知己。)
4、走入山中,又见知己,能没有好心情吗?“我”带着满怀的好心情,发出由衷的感慨:这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在读中训练句式,体会反问句表达情感的作用)请6位同学读,读出与老朋友打招乎时的“热切”。
5、这山中的一切,哪个不是我的朋友?即使是一朵落花,一片落叶,一块避雨的岩石。请大家自由朗读6、7自然段,感受“我”与山中朋友之间浓浓的友情,体会“我”满怀的好心情。
6、此时,大家再看题目,“友”不是“友”吗?友确是友。引读文章结尾,体会友情。
7、大自然是美的',多情的诗人以他独特的感受赋予大自然深深的情感,正所谓“景语皆情语”,让我们再一次走进山林,欣赏大自然的美景,体会作者与大自然浓浓的友情。(配乐朗读)
五、明明是山水树木、花鸟雨露,为什么在作者的眼里都变得含情脉脉、有情有义呢?文章在表达上有什么特点?下节课我们继续学习。
山中访友教学实录 12
1、启发活力,引领美
导入:同学们,走进大自然,有人说,美丽的大自然有如一首耐人寻味的诗,细细品来,其芳香沁人心脾!也有人说,它是一幅精美绝伦的画,久久凝望,其神韵美入心田!还有人说,它是一支动人心弦的曲,静静聆听,其旋律情韵悠长!相信同学们也曾与大自然有过亲密接触,那么大自然在你们眼中是怎样的呢好,请哪位同学来说一说
(预设:一支歌,一位美女,一位美丽的姑娘,温柔的母亲,亲密的朋友)
同学们说得真好,朱自清赞美春天的自然:像刚落地的娃娃,从头到脚都是新的;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着;像健壮的青年,充满力量。老舍赞美冬天的风景是张美丽的山水画,是块空灵的蓝水晶。让我们感觉:美丽的大自然千姿百媚,怎不撩人情思!波光艳影的湖光山色,怎不令人凝目遐思!在诗人徐志摩的眼里,美丽的大自然是夕阳中的新娘,光艳照人;是莱蒙托夫眼中的恋人,带给他人所不知的欢乐;是郭沫若眼中的母亲,幸福地赤裸着双脚和她相亲;是牧童眼中的少女,梦寐着朦胧而又美丽的遐思!那么,大自然在作者李汉荣的眼里,又是什么呢下头,就让我们带着满怀的好心境,随着作者一齐走进《山中访友》。
2、引读入情,感受美
(1)首先请同学欣赏课文,并作者走进山中拜访了哪些朋友融入了一份怎样的情感在作者眼里,美丽的大自然像他的什么呢
(2)听读课文(播放Flash动画配乐朗读)
(3)交流听读感觉。
①好,同学们听完课文感觉怎样?
(生:很美,心里很开阔,好舒服)
(师:是啊,真美,语文美、画面美、作者的情感更美,真是怎一个美字了得)
②那么文中作者带着我们拜访了哪些朋友请同学们找一找,把他的朋友的名字说一说。
(生:古桥、树林、山泉、溪流、白云、瀑布、悬崖、云雀、石头、小花、落叶、雷阵雨、老柏树、蚂蚁)
(师:噢,原先他访问的都是些自然中的美景,把他们叫做朋友)
③同学们说得很好,那么你觉得作者对这些自然中的朋友有份怎样的情感在作者眼里,这些美景就像他的什么?
(生:喜欢,热爱,赞美)
(生:像朋友,像亲人一样很亲密,很真诚。)
(师:同学们说得很好,下头,就让我们带着一份朋友般的真情和亲人般的深情进一步感觉作者的美丽情怀,下头请同学齐读一遍课文。)
④齐读课文
3、品读悟情,欣赏美
(1)经过感知课文,我们同学都感觉,作者对这些自然中的美景很喜欢,很热爱,像朋友,像亲人。那么,你觉得文中哪些句子能让我们感觉到作者与山中美景之间的浓浓的亲情和友情呢你能不能把这份情感读出来读给同学们听呢
(2)学生品读文中最能体现出作者情感的优美的句子。同时提示诵读指导:注意,对文中倾注了作者情感的句子,朗读时要加重语气,要读出神韵,读出作者的陶醉感。
(3)同桌互读揣摩,体会能形象体现作者情感的句子。
(4)师生交流。同学读出句子的情感,同学评出是否读出作者的情感,从中体会到句子中关键词语的重读能够感觉作者情感。
(要求:学生想读什么景就能够出现什么景的图片及文字,并且要点出句子中关键体现情感的词语。)
(教师先品读古桥,表达出作者对古桥的崇敬、亲切、关心、仰慕、赞美。融入了一份浓浓的真情。)
①树林热爱、陶醉、与树融为一体。
②山泉溪流、白云、瀑布、悬崖、云雀喜爱、亲切、赞美、感激。
③石头、小花、落叶迷恋、爱得如痴如醉
④走进山林和离开山林舒畅、愉快、满足、幸福。
(5)那么在这些对景物的描述中,你最喜欢哪些句子说说为什么?
①亲切的称呼贴合景物特点,又显得亲切。
②贴切的拟人修辞形象生动地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
③美妙而神奇的想象写出了作者如痴如醉的陶醉感。
④同学们发现了我们喜欢的句子都有些什么特点吗?体现了作者在写景上有什么技巧所在?
A.称呼亲切、又贴合景物特点
B.修辞拟人、比喻。(形象,生动)、
C.想象使景物栩栩如生,灵气飞扬,也使文章文笔生动活泼,如溪水畅流,不时激起美丽的.浪花。
(6)小结写作技巧:大家说得很好,经过学习本文,我们不难发现,作者经过亲切的称呼,如:山泉姐姐、溪流妹妹、白云大嫂、瀑布大哥、悬崖爷爷、云雀弟弟等称呼既贴合景物特点,又显得亲切,形象地体现出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贴切的拟人修辞,如:山泉捧着明镜照我,溪流吟着小诗邀我唱和,瀑布从早唱到晚等拟人动词的妙用,营造了一个如诗如画的童话世界,表达了对大自然的热爱之情。还有美妙而神奇的想象,如:走进树林,每一株树都是我的知己,我真的变成了树,在年轮里旋转、流淌,表达了对美景爱得如痴如醉。等等,无处不融入了作者对山中美景的热爱之情。难怪人们都说:独特的语言表达能把景物的诗情画意发挥极至,收到把美尽收笔尖的效果!
4、想象动情,创造美
(1)词人辛弃疾曾说:我看青山多妩媚,料青山见我亦如是,那么,在作者亲切的呼唤声中,山中的景物会有怎样的感悟和回声呢试着以某一种景物的语气给作者写一段回应的话!
(2)写作五分钟,然后交流。
(3)小结:在写景中要学会运用亲切、又贴合景物特点的称呼;形象生动地拟人修辞;美妙而神奇的想象,这样才能把景物写得传神而富有情感。
5、导行延情,升华美
总结:经过对课文的学习,我们仿佛随着作者经历了一次精彩的森林之旅,这次愉快的旅行真是令人难忘,最重要的是它提醒了我们,大自然是我们的好朋友,能给我们以许多启迪,我们能够尽情地去亲近大自然,放松我们的身体,同时也应当爱护大自然。
6、作业布置
(1)选择文中优美的段落,完成一张精美的幻灯(要求配画、配曲、配朗读)
(2)选一个好天气与好友结伴,到郊外一齐去触摸大自然。
山中访友教学实录 13
一、自主学习
学习目标
1、快速大声地朗读课文,独立解决生字词。
2、初步感知课文内容,总结出课文的主旨。
方法步骤 (完成得又快又好的同学加3颗星)。
1、快速大声地朗读课文,把生字词读两遍,将你认为难写的生字在田字格里工整地写一写,并用生字在横线上组词。
2、同伴互助。
(1)互相批改以上书写的内容,并改错。
(2)互查生字词: 邀请 俯身 瀑布 陡峭 身躯 津津乐道 蕴含 侠客
(3)互相检查朗读课文(可选一个小节),能读准字音,做到正确流利,发现错误及时纠正。
3、完成以上任务,请独立完成下面的练习题。
(1)正确、流利地选读自己喜欢的小节读一读,看谁能读出自己的感受。
那座古桥,是我要拜访的第一个老朋友。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吧?你把多少人马度过对岸,滚滚水送向远方。你弓着腰,俯身凝望着水中的那人影、鱼影、月影。岁月悠悠,波光明灭,泡沫聚散,唯有你依然如就。
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每一株树都是我的知己,它们迎面送来无边的清脆,每棵树都在望着我。我倚靠在一棵树上,静静地,仿佛自己也是一棵树,我脚下长出的出根须,深深扎进泥土和岩层,我的头发长成树冠,我的胳膊变成树枝,我的血液变成树汁,在年轮里旋转、流淌。
突然,雷阵雨来了,像有一千个侠客在天上吼叫,又像有一千个醉酒的诗人在云头吟咏,满世界都是雨。头顶的岩石像为我撑起的巨伞,我站立之处成了看雨的好地方,谁能说这不是天地给我的恩泽?
(2)填空。
课文主要描写了作者到山中拜访了( )、( )、( )( )、( )等老朋友,表达了作者对大自然的( )之情。
二、合作探究
学习目标:有感情地熟读课文,对重点的语句进行理解分析。
方法步骤:(完成得又快又好的小组每人加3颗星)。
先独立学习,然后小组交流。
1、默读课文,思考:
A仔细默读课文,说说从哪些描写中可以看出“我”和山里的“朋友”有着深厚的感情?你是否也有过类似的体验?想一想课文为什么以“山中访友”为题?
B 读读下面的句子,体会这样写的好处。再从课文中找出类似的句子,并抄下来。
啊,老桥,你如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吧?
走进这片树林,鸟儿呼唤我的名字,露珠与我交换眼神。
2、小组长安排组员按照由1号到4号的顺序,每人选择一处感受最深的句子先有感情地读一读,再谈一谈自己的体会。
(在作者的眼里,这一花一树,一鸟一石,一山一水都成了有生命的人。她们能跟我们说话,能跟我们交流,她们成了我们的朋友,难怪作者进山看景,变成了“山中访友”。)
3、 小组成员共同推选代表,进行汇报交流。
三、精讲点拨
1、老师根据同学们的回答,进行适当地补充、点拨,并指导学生有感情地朗读。
2、有感情地朗读。
四、巩固拓展
学习目标:
1、检测对本课所学内容的掌握情况。
2、阅读有关描写大自然的文章,深切感受大自然的美丽多姿。
3、通过写话练习,进行生成性训练。
内容步骤:
1、巩固检测
1、指出下列句子所用的修辞手法。
①德高望重的老桥,你在这涧水上站了几百年了? ( )
②谁能说这不是天地给我的恩泽? ( )
③你好,飞流的瀑布,你天生的金嗓子,雄浑的男高音多么有气势。你好,陡峭的悬崖,深深的峡谷衬托着你挺拔的身躯,你高高的额头上仿佛刻满了智慧。你好,悠悠的白云,你洁白的身影让天空充满宁静,变得更加湛蓝。( )
④突然,雷阵雨来了,像有一千个侠客在天上吼叫,又像有一千个醉酒的诗人在云头吟咏,满世界都是雨。 ( )
2、作者所说的“山中访友”其实就是“进山看景”,那如果把题目改成“进山看景”或是“游山看景”一类的形式好不好?
3、仿写句子
你好,飞流的瀑布,你天生的金嗓子,雄浑的男高音多么有气势。你好,陡峭的悬崖,深深的峡谷衬托着你挺拔的身躯,你高高的额头上仿佛刻满了智慧。你好,悠悠的白云,你洁白的身影让天空充满宁静,变得更加湛蓝。
方法步骤:
(1)独立完成。
(2)汇报交流。
2、阅读主题学习丛书第一册第一单元文章《山野里的故事》
划出优美的句子,有感情的朗读课文,体会山雨的美妙。
3、拓展提升。
方法步骤:
(1)发挥想象,写出自己的真实感受(几句话、一首诗歌,皆可)。
(2)汇报交流。
五、课后提升
1、摘抄文中优美的句子。
2、继续搜集有关描写大自然的的诗词、歌曲、图片、文章、音像等资料,发到咱们群里,举办一次“亲近自然”专题活动。
3、阅读主题学习丛书第一册第一单元文章
教学反思:
一、美文美读,带学生走进美的世界。
《山中访友》这篇文章是一篇词美、句美、情美的佳作。为了让学生能从心灵上体会到自然界的美,首先,我在课件中或以优美的自然风光为背景,或用图片展示林中朋友的美丽形象,并伴以优美动听的音乐,让学生的视觉、听觉上充分得到美的享受。其次,美文美读。我重点指导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逐步深入课文,体会作者的语言美。比如:在讲授第五自然段时,我让学生分角色、分小组反复朗读,体会作者与“朋友”之间的亲切与深厚的感情,学生的兴致很高,体会也很深。就这样学生通过朗读,认识了大自然的朋友;通过自由品读、研读分析,感受到了“我”对大自然的尊重、热爱、感激等,同时也把自己融入了自然,净化了心灵。
二、创设情境,让学生插上想象的翅膀。
想象力是学生思维的翅膀,因此教学中,在强调打好基础的同时,应注重对学生想象力的培养。伟大的爱因斯坦说得好:“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山中访友》是一篇构思新奇、富有想像力、充满童心和好奇心的文章。在讲课过程中应着重调动起他们对于美好的自然景物、优美的语言的体验和感悟,发挥丰富的'想象力,让他们进入作者用文字营造的优美的自然世界中。在分析第四自然段的“露珠与我交换眼神”、“每一课树都在望着我”这两句时,我就让同学们展开丰富的想象,猜想它们当时可能在交流些什么内容呢?“朋友,你好!你最近好吗?”“见到你真高兴,谢谢你又来看我们了。”——老朋友见面后的亲切感学生们完全的体会到了;在讲授作者把自己与树相融的那一部分时,我来朗读,让学生们闭上眼睛,把自己当成作者然后谈感受。听完后,一位学生满脸兴奋的告诉我:“老师,我感觉我就是一棵树,我的脚正在向地下张,我的手臂上好像长出了许多枝叶,我都头发似乎也要竖起来了——真的,我真的感觉到了!”看着他们愉快的表情,我很欣慰。是的,学生的想象力真的很丰富,我们应该创设各种情境,让他们的想象力得以充分发挥。
三、感悟语言,给学生灌输写作方法。
“山中访友”从题目开始,作者就一直把大自然中的万物当作人来写。作者通过丰富的想象与联想,运用了比喻、拟人、排比等修辞,将静态的事物写活了。因此,这篇文章是学生学习描写大自然的最好例文。在讲课的过程中,我从始至终都注重写作方法的传授。如:分析“你好,飞流的瀑布!你天生的金嗓子,雄浑的男高音多么有气势。”这一句时,我问学生:“你觉得这句话写得好吗,好在什么地方?”学生能够知道这句话运用了“拟人”的修辞方法,体现了瀑布流水所产生的声音浑厚、响亮的特点。以这句为例,我让学生明白了,描写事物不管运用什么修辞都要抓住事物的特点,同时使用修辞也可以让文章生动、形象、有韵味。
这一节课下来,学生们很有收获,他们是快乐的。一节好的语文课,就应该把听、说、读、写有机的结合起来,不但要让学生的能力得到全面的提高,还应该让学生能够身心愉悦。
但是每一节课都有不尽完美之处,比如课堂关节不够紧凑,有些环节间的过渡不自然,课堂评价激励性不强等。在今后的教学工作中,我会继续取长补短,让自己不断的成长。
【山中访友教学实录】相关文章:
詹天佑教学实录09-26
祖父的园子教学实录(精选14篇)02-15
春江花月夜古诗原文教学实录09-22
2023年鞍山中考政策07-14
杨氏之子课堂实录及点评04-20
石嘴山中考部分分数段考生10分段成绩分布07-16
语文S版五年级上册《暮江吟》课堂实录08-26
PPT教学09-10
PPT教学[经典]09-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