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朗读者第九期嘉宾梁晓声观后感
在看完一部作品以后,一定对生活有了新的感悟和看法吧,观后感需要表达真实的情感,不能虚假刻意。那么你真的会写观后感吗?下面是小编帮大家整理的朗读者第九期嘉宾梁晓声观后感,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朗读者第九期嘉宾梁晓声观后感 1
朗读者:梁晓声
朗读者:梁晓声,当代著名作家。
对于大多数人来讲,回忆起自己的童年时光,都会觉得那是一段无忧无虑、无拘无束的日子。但是,梁晓声说:“我的童年,没有任何幸福的画面。”因为家境的贫困,他甚至想去死。
现如今,他已经成为中国文坛最优秀的作家之一。他的小说所改编的影视剧《雪城》、《今夜有暴风雪》、《年轮》、《知青》等等,总是能成为大街小巷热议的话题,他仿佛是那个时代的书记员,用文字记录了一个时代一群人的艰辛和勇气。
提到“家”,梁晓声说:“因了‘家’的产生,而产生了最初的家庭伦理,全部人类文化的.这棵大树,是在‘家’这个块根之上生长起来的。”
当谈到自己个人的“家”时,贫穷、愁苦、无奈等词语的注脚一下子从他的嘴里涌现出来。可见,他的童年,真是没有留下多少美好的记忆!
小时候,爸爸是共和国第一代建筑工人,常年不在家。妈妈一边上班,一边带着五个孩子,生活是何等的窘迫?他最怕过年过节,也怕学校放映电影。一场电影五分钱,可是五分钱母亲能买一碟咸菜,怎么能拿去看电影呢?
然而对于读书学习,母亲却非常支持他们,往往把买生活用品余下的三四分钱留给他,让他去小人书铺看闲书。他说:“母亲虽然不识字,但她知道,“闲书里一定是有做人的营养的”。由此看来,他的母亲,对于他的文学造诣之路给予了意义深远的支持和铺垫。
梁晓声朗读了自己的作品《慈母情深》,瑾以此篇献给大家的母亲。
他朗读的这段文章,内容非常感人。大致内容是,他想买一本长篇小说《青年近卫军》,去找妈妈要1元5角钱。工厂里,妈妈极其瘦弱的脊背弯曲着,头和缝纫机挨得很近,一对眼神疲惫的眼睛抬头吃惊地望着他,要钱干嘛?买书!母亲掏出一卷揉的皱皱的毛票,用龟裂的手指数着......并对反对她给儿子买书的工厂女工说,挺高兴他爱看书的。
我感动于母亲的这句话:“我挺高兴他爱看书的。”一个好母亲,何止旺三代?
我更感叹于梁晓声的爱读书:读书与不读书,过的不一样的人生!
正如雨果所说:"有了物资,那是生存;有了精神,那才是生活。"
朗读者第九期嘉宾梁晓声观后感 2
在近期播出的《朗读者》第九期中,我们有幸邀请到了著名作家梁晓声作为嘉宾。这期节目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不仅是因为梁晓声先生的卓越才华,更是因为他的人生经历和感悟带给我无尽的思考。
梁晓声先生是当代文坛的巨匠,他的作品无不充满了对人生、对社会的深刻洞察和独到见解。在这次节目中,他分享了自己的人生故事和创作经历,让我们更加深入地了解这位文学大家的内心世界。
在谈到创作时,梁晓声先生提到了一个令人印象深刻的观点:文学不是浮躁的'产物,而是需要深入生活、体验人生的艺术。他认为,一个好的作家不仅要有敏锐的观察力和深沉的情感,更要有丰富的生活阅历和对社会的深刻理解。正是这种对生活的深刻体验和独特见解,让梁晓声先生的作品充满了真实感和感染力。
此外,梁晓声先生还分享了自己对于读书的看法。他认为,读书是一种修养,是人们获取知识和提高自我素质的重要途径。他鼓励年轻人要善于从书本中汲取智慧和力量,为自己的成长打下坚实的基础。
在节目中,梁晓声先生不仅展现了他的卓越才华,更展现了他的人格魅力。他的真诚、坦率和对生活的热爱,让我深感敬佩。他的经历和思考,让我更加认识到文学的力量和人生的价值。
总的来说,《朗读者》第九期嘉宾梁晓声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他的智慧、才华和人生经历,让我受益匪浅。我相信,他的思想和观点将会影响更多的人,让我们一起从文学中汲取力量,从生活中发现美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