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朗读者第七期观后感600字
告别,是通向成长的苦行之旅,山盟虽在,锦书难托。朗读的人一个接一个,叙述者他们的告别。下面是yjbys小编为大家带来的朗读者第七期观后感,欢迎阅读。
【1】朗读者第七期观后感600字
如今,在“央视一姐”的头衔之外,她又被赋予了“才女”和“网红主持人”等新标签。
变化:当制作人独处的时间几乎没有
做了制作人后,董卿坦言生活发生了很大改变。她有个习惯,手机从不带进卧室。可最近这个多年的习惯被打破了,她需要通过手机和很多人保持联系,独处的时间也几乎没有了。
3月,董卿第一次跟央视导演刘欣提起《朗读者》的节目创意,当时她就提出“高而不冷”的观点。节目播出后引发的热度超出了董卿的预料。她预期的受众群是50后、60后、70后和80后,让她没想到的是90后和00后成了《朗读者》的主力观众。《朗读者》第一期播出后的两天内,自媒体上与之相关的超十万阅读量的文章已经数不过来。第一期节目嘉宾濮存昕读的《宗月大师》出自《老舍散文》,节目播出后这本书上了微博热搜榜单。有些此前拒绝过节目组邀约的嘉宾如今也改变心意了。
在策划阶段,董卿请来很多人,同行白岩松、作家刘震云和导演陆川都在她的名单里,她当时就像祥林嫂一样见谁就说。那时候她每天睡眠不足,凌晨4点睡早上8点起,总是睡不着:“我紧张。醒来一睁开眼就想节目的事,想着嘉宾、读本、故事、后期……第一次录制的时候,我还是害怕得跟导演说我上不了台了,觉得自己好像已经没有力气再说话了。”
“要么在台上主持,要么在台下为台上的主持做准备。”这是董卿一直以来的工作状态。筹备《朗读者》一年里,台下的工作她通常是和团队一起完成的。此前她惟一的身份是主持人,台下的工作她都自己在家里完成。春晚直播前,她一个人待在书房,想象着全国观众就在她的面前,“亲爱的观众朋友们”她开始大声练习,“音量之大,估计楼上楼下的邻居都早于观众听到了我的串联词。”董卿说:“这些话在我嘴巴里滚了上百遍,上台才有那个底气。”
不录节目的时候,早上10点到晚上10点董卿一定在办公室,让工作人员能找到她。选读本她要求所有导演必须在会议上大声朗读筛选出的文章,两分钟后在座的人可以随意打断,如果大部分人觉得听不下去,这篇文章就被淘汰。
董卿泪点很低。有一天晚上她翻开《朗读者》嘉宾斯琴高娃的读本,想到了作家张洁写的《世界上最疼我的那个人去了》一书,她花了半个小时翻看了书里的几个章节,“哎呀就不行了,哭得稀里哗啦的,整个人都不好了。”那天夜里她熬到四点才睡觉,第二天录制,九点她起床化妆,化妆师吓坏了,“脸没法看了,眼睛肿得睁不开了。”后来她跟同事说:“如果这个人物是想打动情点,但我丁点反应都没有,那肯定是有问题的。”
演员赵文瑄只在电视上见过董卿,印象比较深的是董卿和刘谦搭档的魔术节目。录制当天,他第一次见董卿,他跟董卿聊大咪(他的猫)带给他的改变,“不知道怎么搞得,就哽咽了。”他说自己以前参加电视节目,也不是没有主持人想要让他谈伤感话题,但他总是刻意回避太过汹涌的感情流露,那天当董卿坐在他对面时,他打开了情感阀门。
有些观众奇怪的是,《朗读者》为何不打嘉宾朗读篇章的字幕。这也是董卿的`提议,“当时有人提议在嘉宾朗读时打字幕,我严词拒绝。我说一定要把读本展现在屏幕上,用一种特殊的包装方式,让观众能一行行读下来,让他们变相阅读。”
转身:自认前20年使命已经完成
董卿1994年进入主持行业,当时浙江电视台招聘主持人,她被录取。两年后在父母的建议下,她通过考试,成为上海东方电视台的主持。1996年央视春晚在上海开设分会场,当时董卿负责场务工作,那是她和春晚的第一次近距离接触。2002年董卿入央视,2004年倪萍退出春晚,最终央视选择了董卿出镜春晚。
这些年观众习惯了各种晚会上的董卿,她也习惯了这样的自己。2012年是董卿到央视整十年,她觉得该是时候改变了。一年后她选择暂时离开,去美国南加州大学做了一年的访问学者。回国后,开始《朗读者》的筹备。
“你为什么要做《朗读者》?你做主持人驾轻就熟,所谓的行业地位也摆在那了。”周围有人不理解,包括她一直以来最忠实的观众——她的父母。“我前20年的使命已经完成了,在这些综艺节目中,我用灿烂的笑容,得体的语言,甚至是美好的服饰唤起了大家的一些记忆,给大家留下了美好的感受。可那已经结束了。”董卿说,她知道是时候开始下一个阶段了:“再过10年,我可能更自信了,自信到我做一个节目可以什么形式都不要,就是架一台机器在院子里,放一本书在那儿,没有舞台,没有灯光,没有音乐,安安静静地说文字里的故事。”
【2】朗读者第七期观后感600字
母亲的恩情
唐朝有个诗人,名叫孟郊。有一次,他要出远门了,母亲忙着给他缝补衣裳。夜深了,母亲还在油灯下一针针一线线地缝着。她想,孩儿这次外出,还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回来……
第二天清早,母亲把孟郊送到村外。她望着儿子说:“郊儿,你可要早点儿回来呀!”孟郊听了不住地点头。他看到母亲的头上又多了几根白发,眼睛湿润了。
太阳出来了,路边的小草更显得生机勃勃。孟郊抚摸着身上的衣服,注视着那又细又密的针脚,心里想,母亲的慈爱,不就像这春天里太阳的光辉吗?沐浴着阳光的小草,无论怎样都报答不了太阳的恩情啊!
慈母手中线,
游子身上衣。
临行密密缝,
意恐迟迟归。
谁言寸草心,
报得三春晖!
母亲的恩情孟郊永远铭记在心,就在他50岁那年,写成了这首著名的小诗《游子吟》。
最动听,最感人
A B C D E F
“为你读文”四月主题预告
云中谁寄锦书来?
“欲寄彩笺兼尺素,山长水阔知何处”的怅惘,多么浪漫,多么真挚!
曾经有哪些书信让你潸然泪下,哪些书信让你开怀大笑?
哪些书信让你牵肠挂肚,哪些书信让你不忘初心?
让我们一起用诵读和墨香,来畅读心声、感悟真情,
四月主题“读信:云中谁寄锦书来”,期待您的参与!
无论您是谁,无论您在哪里,只要您热爱朗诵,热爱文学,
就是我们要等的人!
这里不仅能满足您一展才艺的心愿,
更有机会成为《语文周报》的`特邀朗读嘉宾,
您的好声音会被加载成二维码,
随着我们的报纸走遍全国各地,
在每一块大地上播撒下爱与美的种子!
您只需录好音频,
【3】朗读者第七期观后感600字
告别,是通向成长的苦行之旅,山盟虽在,锦书难托。朗读的人一个接一个,叙述者他们的告别。。。。
这一期的《朗读者》又是一磅重重的催泪弹。一直以硬汉形象示人的张国强在一上台还未开始朗读就已经情绪失控了,维和部队的儿子是国家的儿子也是一个家庭的儿子啊!
这一期,我也钦佩于清华北大的高材生,他们告别了自己的专业,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和看不到未来的重度焦虑,勇敢的选择了自己热爱的事业,并一丝不苟的精雕细琢着自己的每一部艺术品。程禾和刘阳用朗读和歌剧相结合的形式演绎了一个有着坚定信仰的堂吉诃德。
清明时节,用这个主题,不知道唤起了多少人的思念。
有的人,思念的也许是已故的至亲挚友。
有的`人,思念的也许是早已失去联络的曾经帮助过自己的萍水相逢的人。
有的人,思念的也许是那片曾经挥洒过汗水的故土。
有的人,思念的也许是那段悄然流逝却又难以忘怀的时光。
人的一生,总是充满了各种各样的告别。
告别一个不够好的自己,告别一段不够舒适的感情,告别一个束缚自己的环境,告别一个将错就错的选择,这样的告别,有时候需要承受很大的痛苦和压力,需要有很大的勇气和动力,做出这样告别,不容易,但是,跨过去了也许就是一个新的开始,新的平台,新的出发点。
而有的告别,却是不可挽回的诀别。既然知道会不可挽回,那就在还拥有的时候好好对待,不要在失去时后悔莫及。
送给我也送给你,好好生活,让每一次告别都不留有遗憾,做到这个很难又很容易。
告别,总是会有些许悲伤的情愫在里面。只能说,为了将来不后悔,我们要珍惜当下,好好对待自己,对待亲人,对待身边的每一个人。
【4】朗读者第七期观后感600字
南飞的大雁是对北方寒冷的告别;
秋天的落叶是对炎热夏季的告别;
雨季是对干旱的告别;
彩虹是对风雨的告别。
每一次的告别,都有一个故事。
海子说:“我们最终都要远行,最终都要与稚嫩的自己告别,告别是通向成长的苦行之路。”“山盟虽在,锦书难托。”这是陆游和唐婉之间痛彻心扉的告别。“我和谁都不争,和谁争我都不屑。我的双手烤着生命之火取暖,火萎了,我也准备走了。”这是杨绛先生平静超然地和这个世界告别。第七期的《朗读者》以“告别”为主题。告别是一种心情,告别是一种决定。挥一挥手,走向远方,记住那些陪伴过的人,那些美好的过往……
姚晨初来北京求学,到了一家影楼,是胖姑娘给了姚晨一个栖息之所,胖姑娘的住处在六环以外,一个好多人的大杂院,让她在这个大城市中有了一片温暖的天地。这个天地很小,却是姚晨在北京的一个“家”。她不记得最后一次见胖姑娘是何时,人生中有一些人就是这样默默不再相见。
姚晨朗读鲁迅《阿长与<山海经>》献给那些萍水相逢却给了我们温暖的人。阿长是鲁迅家的保姆,她是这个家的一份子,大大咧咧,却也心细。月嫂魏姐与姚晨朝夕相伴三个月,短短时间,却让一个家庭收获很多温暖。姚晨希望小土豆记住,他的一生会遇到千千万万人,而在他出生时便有一个与他毫无血缘关系的人,一直爱着他。
余光中先生说过;“一个幸福的译者,就是翻译的人,他得以和弘美的灵魂朝夕相对,按其脉搏、听其心跳。”清华大学生物系毕业的程何,走上了音乐剧译配的道路。上学时因兴趣开始接触音乐剧,在数学课上她翻译了第一首歌。但程何还是选择了生物专业,一年过后,她发现这并不是她想要的。大二,她重拾音乐剧译配,选择为梦想奋斗。音乐剧译配是程何最开心的一件事,也是她不确定的事,不知道未来在哪里,但她还在坚持。
程何朗读塞万提斯小说《堂吉诃德》节选,刘阳高歌《我,堂吉诃德》中的歌曲《不会成真的梦》献给同样是译者的罗颖珊。“追梦,不能实现的梦;忍受,难以承受的痛……”为梦想穷尽一生追寻,待到长眠时分,心亦能安宁。他们是为音乐剧而生的“疯子”,他们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敢以此生,去求索遥不可及的梦想。
曹文轩第一次与父亲告别是在他来北京大学念书前。父亲为了让他体面地去上学,将一块珍藏许久的木材拿出来,为曹文轩打造了一个随行箱子,父亲亲自刷了几遍油漆。那个箱子装满了书本,装载了曹文轩难以忘怀的人生。最后与父亲的告别,是曹文轩心中的遗憾,好好活着是他对父亲最好的告慰。
曹文轩朗读《草房子》节选献给父亲。《草房子》一书是曹文轩童年的缩影,父亲在他的一生中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在这一条幽静深远的人生长路上,父爱伴随着他一步步走向远方。曹文轩将与父亲绵长的回忆一点点记录在《草房子》当中,用这次朗读怀念父亲。
李立群在台湾戏剧届被人们称为是骨灰级的演员,而二十念前他来到北京成为活跃在荧屏上的一位不等戏不挑戏的一位拼命三郎,他所出演的人物包罗万象,在他描摹世间百态的`戏剧人生背后是同样丰富精彩的人生。台北、母亲、北京是他记忆的关键词,面对两段生命中无可回避的告别,告别故乡、告别至亲他都选择了平静的感恩。他把人生珍视为一个演员的库藏记忆。
李立群朗读老舍先生的《我的理想家庭》献给母亲。北平的家,一儿一女,惬意的生活在老舍先生笔下被描绘得栩栩如生。李立群的母亲告别故乡北京已多年,李立群多次邀请母亲重回北京,但她始终不愿,只愿铭记心中刻画出的故乡。在母亲的心里,故乡依旧是红墙绿瓦的样子。
“为了国家和军队的荣誉,甘愿流血,甚至牺牲。”维和任务中危险无处不在,军人的使命,为国争光的荣誉感驱使维和部队的战士们义无反顾前往最危险的地带,进行维和任务。申亮亮便是其中一员,离开祖国前往马里,没有人能想到他无法再回家,这次的离开便是他最后一次与家人的告别。朗读嘉宾张国强现场为维和英雄的故事落泪,一度情绪失控。在电视中张国强演绎了许多军人角色,那份使命感,他深有体会。跨越时差,在离家万里的地方,有这么一群维和英雄们在守护着祖国的平安。
朗读嘉宾张国强和六名维和战士朗读西蒙诺夫的《等着我吧》,献给所有维和战士的家人们。“等着我吧,我会回来的。”这是战士们对家人,对祖国许下的承诺。在维和战士的身上,永远没有“为什么是我”,而是抱着为什么不是我的决心,用血肉之躯保卫着人民安全。
有一种告别是背井离乡,王蒙人生中几次告别养育自己的土地。带着妻子孩子从北京离开前往新疆,16年后,他又从新疆离开返回北京。在新疆的生活,给王蒙留下太多,他亲眼看到这片美丽的土地,看到维族人民的生活方式。告别让王蒙见识到更多的风景。
王蒙朗读自己所著小说《明年我将衰老》选段献给妻子和三个孩子。告别虽然有酸楚,但也在丰富着生活。王蒙将青春挥洒在新疆,告别新疆后他一直在想念那片土地。年岁已大,但心却不老,在王蒙的朗读中、文字中,是他对生活的理解,是人生不悔的信念。
【朗读者第七期观后感600字】相关文章:
CCTV综艺节目朗读者第七期观后感07-19
萨朗吉简介01-13
朗读者观后感(通用10篇)09-06
CCTV朗读者第9期观后感07-19
朗读者第十一期观后感07-19
朗读者第九期嘉宾梁晓声观后感11-21
朗读者开场白集锦04-12
调酒师知识:朗姆酒简介03-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