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相关推荐
五年级《草原》教学设计第一课时(精选15篇)
《草原》作者在最后引用了一句,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抒发了作者对草原的热爱之情和对蒙汉两族的深情厚谊。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关于《草原》教学设计第一课时,欢迎大家参考!
五年级《草原》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篇1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两条绿线内4个生字,理解由生字组成的词语。
3、感知课文大意,能理清文章脉络。
4、学习第一段,感悟草原美景。
教学重点:学会本课生字新词,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品味语言,感悟草原美景。
教具准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课:
1、导入课题:同学们,大家好。上课之前我们先来欣赏一首优美的歌曲。(播放《美丽的草原我的家》)。歌中唱的是什么地方?欣赏着草原的美景,此时你有什么想法?
2、明确目标:是啊,如此美丽的草原,如此浓郁的民族风情,怎不令人心驰神往!今天,让我们跟随作者一同走进草原,领略它如画的美景和独特的风情。齐读课题。
3、预期效果:希望同学们用心读书,积极思考,大胆展示自己的读书成果!
二、民主导学:
任务一:初读课文,学习字词。
1、任务呈现:
(1)本文的作者是谁?请简单介绍一下。
(2)生字新词你会读吗?自读一次,齐读2次。
(3)课文读通顺了吗?
2、自主学习:学生根据要求自主学习,教师巡视。
3、展示交流:
(1)介绍本文的作者老舍。
(2)齐读生字新词。
(3)指名分节读课文,强化生字新词。
任务二:通读课文,整体感知。
1、任务呈现:浏览课文,思考:
(1)课文哪段写草原美景,哪几段写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全文可以分为几部分?
(2) 第二部分写了哪几个场景?请用简练的词语概括,批注在书上。
2、自主学习:学生根据要求自主学习,教师巡视。
3、展示交流:
师生交流,板书。
任务三:学习第一段,感悟草原美景。
1、任务呈现:自由朗读第一段,思考:
(1)从哪里感受到草原的美?
(2)把你喜欢的句子美美地读一读。
2、自主学习:学生自主读书,勾画,师巡视指导。
3、展示交流:
(1)天空可爱
A.在作者的心中掀起怎样的波澜?
B.优美的环境和愉快的心情完美地结合在一起,构成一幅美丽的画面,让我们体会到作者初入草原就爱上了草原。
C、你能通过朗读展示出这幅优美的画面,表达出作者的喜爱之情吗?指名读,齐读。
(2)一碧千里
A.能不能说一说“一碧千里”在你脑海中是一幅怎样的画面?
B.“茫茫”是什么意思?同是写草原,为什么有的说“天苍苍,野茫茫”老舍先生却说“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呢?
C、你能用声情并茂的朗读让我们看到这美景吗?指名读,齐读。
(3)小丘柔美 羊群似花
A.细细品味,作者用了什么修辞方法?(比喻,动态描写和静态描写相结合)
B.男女生赛读。
(4)“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来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A、是什么使人惊叹?是什么使人舒服?久立四望什么?
B、“奇丽”是什么意思?如果要你来吟诵一首奇丽的小诗,你会吟诵什么呢?
C、你能读出文字背后的画面,读出作者的`感受吗?
(5) “在这种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这是作者的感受吗?为什么?领会拟人的写法。
指导朗读,读出陶醉之情。
比较句子,体会两个“品味”的不同意思。
(6)小结:在这段中,作者按从上到下的顺序,抓住特点,运用比喻拟人,动静态描写相结合,情景交融,展示了一幅如诗如画的草原美景,真不愧是描绘草原美景的经典之作啊!
(7)指导背诵:自读,指名读,齐读,把这如诗如画的草原美景留在记忆中。
三、检测导结:
1、目标检测:
(1)根据意思写词语:
A、一片碧绿,十分广阔。 ( )
B、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涂抹画面,以加强艺术效果。( )
C、难为情,态度不自然。 ( )
(2)填空:
《草原》是著名作家( )先生写的一篇散文,全文共( )段,可分为 ( )部分,第一部分写( ),第二部分分别写了( )、( )、( )和( )等内容,感受到了蒙古族人民的( )。
2、结果反馈:根据学生做题情况了解对错,指导改正。
3、反思小结:根据反馈情况对本节课进行小结。
同学们,草原的美景让人陶醉,草原的生活更令人向往。下节课我们继续草原之旅,感受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
五年级《草原》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篇2
教学目标:
1.通过学生对课文第二部分的自读自悟,感受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体会兄弟民族之间的深情厚意。(重点)
2.感悟老舍先生这位文学大师的语言魅力,掌握修改作文的方法。(难点)
3.展开想象,能具体写出“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两句诗所描绘的情境。(难点)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景,重温“风光美”
1.播放《天堂》,师生对话:你知道这首歌是谁唱的?歌名是什么“天堂”指的是什么?为什么会起这样一个歌名?
2.复习背诵课文第一小节
二、自读自悟,感受“人情美”
1.揭示本课学习目标:老舍先生的这篇《草原》除了让我们领略了神奇秀美的`草原风光,还写了什么?为什么这样写呢?这就是本课我们的学习任务。
2.出示自学要求:
①默读课文2—5小节,想想主要写什么?
②把你认为写得精彩的语句划出来,多读几遍,写上批注。
③遇到读不懂的地方也做上记号。
3.组织交流自学心得、质疑
4.“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①用自己的话说说这两句诗的意思。此时此刻你会想到哪些词语?
②有感情地朗读2—5小节,联系上文体会诗句情感。
③展开想象,能具体写出“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两句诗所描绘的情境。题目字拟。
④写前辅导:我们可以写些什么?(时间、地点、人物、景色、话别、引用诗句)
⑤练笔
⑥用老舍先生修改文章的方法修改小练笔。
三、总结课文,整体把握
补充板书:( )美
板书:
风光美
草原
人情美
五年级《草原》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篇3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体会句子的含义。
3.读懂课文,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教学重点:
1.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
2.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教学难点:
体会文字所表达的草原的意境美,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蒙汉情深,理解民族团结互助。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草原风光图、蒙古族音乐和民歌)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同学们,请你们闭上眼睛,听一首歌曲,好吗?你们一边听一边想,等听之后告诉我你们想到了什么,仿佛看到了什么,好吗?(播放歌曲《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师:好,请同学们睁开眼睛,谁能说说刚才你想到了什么,又仿佛看到了什么呢?
师:刚才歌中唱到的就是内蒙古大草原的美丽景色,俗话说“天苍苍,野茫茫,风吹草低见牛羊”说的就是内蒙古的大草原。今天我们就和作家老舍一起,走进内蒙古大草原,去领略那美丽的风光,去感受那独特的民族风情。
(板书:草原。)
师:这样神奇的地方你们想不想去啊?好,现在老师就与你们一起坐上直通内蒙古的火车,进行一次奇妙的旅行。不过这次旅行有一些特别,不是用脚行走,而是用你的感觉去浏览;不是用眼睛去看,而是用你的心去体会,你们懂了吗?好,现在就开动火车,请同学们坐稳,闭上眼睛,开始我们的感觉之旅!
(播放课文朗读)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师:请同学们睁开眼睛吧,短暂的旅行结束了。那么谁能说说你刚才想到了什么,又仿佛看到了什么呢?
三、检查预习情况
检查生字生词的掌握情况。
勾勒、骏马、鞭子、无限、礼貌、举杯、摔跤、马蹄、渲染、拘束、低吟、迂回、羞涩、天涯、襟飘带舞
四、体会草原风光美
1、教师过渡:
听着这优美的歌声,想到这一碧千里、牛羊成群的大草原,你们的心是不是和我一样已飞到那辽阔无垠、风景如画的境界中了呢?那么草原的景美在哪?请同学们快点打开书,赶快到课文里寻找美丽的景色吧!
2、你认为草原的哪儿是最美的?给大家读一读。
生自由汇报,师及时讨论点拨理解重点句子:(结合课件)
(1)空气是那么新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草原图]“一碧千里”写出了草原的.辽阔、碧绿的特点。放眼望去,那里都是绿的,但不因空旷而显得苍茫。[草原图]
(2)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像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的大花。[羊群图一]比喻的修辞方法,把什么比作什么?想象草原上羊群奔跑的样子。
(3)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小丘图]解释“勾勒”与“渲染”、“翠色欲流”草儿绿极了,翠绿翠绿的,好像要流动了,那么富有生机。
(4)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仿佛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草原骏马图]
(5)在这种境界里,作者为什么要惊叹,为什么又想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草原的美丽深深地打动了作者的心。 ◇作者沉醉在草原的美景里了。
◇作者也许是第一次看到草原,感到很新奇。
3、指名朗读第一自然段。
五、感悟草原人热情
1、过渡:草原的辽阔、美丽的景色真是既令人惊叹,又叫人舒服,俗话说:“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辽阔的草原上又养育了怎么样的一个民族呢?
2、(思考问题)草原景色如此美丽,草原上的人给你怎样的感受?从哪些地方可以看出来?
(1)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远处的小丘上出现了一群马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
①这段话描写了一个什么场景?(迎接客人)
②哪些词句特别能表现草原人民的热情?
◇“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来的真快,表现了草原人民迎接远方的客人急切心情。
◇“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来”——为什么用“彩虹”来比喻?(一是因为穿着各色的衣服,而是比喻一种热情。)
◇“立刻拨转马头,欢呼着,飞驰着”——想象当时车与马相遇的情景,说说如果你在场,你会有什么感受?(热闹、热烈、热情)
蒙古族老乡身着节日盛装,策马疾驰,远迎来客。
(2)亲切相见部分: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
①读句子,你看到了什么,听到了什么?◇看到了不停地握手。 ◇听到了不停的欢笑。
②通过朗读把当时的热情表现出来。
(3)热情款待部分:
干部向我们敬酒,七十岁的老翁向我们敬酒。我们回敬,主人再举杯,我们再回敬。
①反复朗读这句话,体会其中洋溢的热情。
②想象大家在敬酒的时候会说些什么?
(4)尽情联欢部分:你熟悉这些活动吗?(课件演示“套马”等游戏项目。)
香醇的奶酒、激跃的赛马、嘹亮的牧歌、狂欢的舞蹈,这是多么激动人心的场面呀!时间过得真快,在联欢的欢声笑语中,访问就要结束了,作者感受到了草原的景色美,人更美。在斜阳下,怎么舍得分别?作者感叹:“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理解句子的意思,齐读。
3、出示:“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这句话的意思:蒙族和汉族两族人民情深似海,哪里忍心离别呢?所以到了夕阳已经西落了,仍然谈兴正浓。
4、总结全文:
“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在这优美的歌声中,我们要感谢草原,感谢亲如一家的民族情,激发了老舍先生的写作激情。我国是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五十六个民族团结,亲如一家。
六、作业超市:
1、搜集表现各民族团结互助的故事及草原的美景图。
2、假如你是个导游,请为蒙古大草原设计导游词或广告语。
五年级《草原》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篇4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生字,能正确读写本课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
3、培养学生美的情感。
4、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教学重点】
1、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
2、体会句中含意,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初读课文,整体感知
1、学生谈一谈如何记住本课生字。
2、提出不理解的词语,师生解答。
二、再读课文,理清线索
1、小组讨论。
2、小结板书:
草原美景
欢迎远客
亲切相见
热情款待
联欢话别
三、学习课文第一自然段
1、结合下列词句,体会自然之美:
⑴ 那里的天……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⑵ 在天底下……而并不茫茫。
⑶ 羊群……大白花。
⑷ 那些小丘……轻轻流入云际。
2、找出比喻句,说一说把什么比作什么。
四、作业
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第二课时
一、复习上节课内容
课文的写作线索并且板书。
二、学习第二部分
1、哪几句写了草原的宽阔。
2、找比喻句,说一说把什么比作什么。
三、课文是怎样写内蒙古人民热情好客的.(人情美)
1、学生读课文,划出相关语句。
2、生回答师板书:
汽车前面引路
欢迎远客
许多人来看客人
握住手
亲切相见
奶茶、酒
奶豆腐、肉
热情款待
唱歌
联欢话别 跳舞
四、体会句子的含义
“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活斜阳。”
1、讨论。
2、学生谈谈对句子的理解。
五、学生分角色表演欢迎远客,盛情款待,联欢话别的场面
六、作业
抄写喜欢的句子。
【板书设计】
草 原
草原美景
汽车前面引路
欢迎远客
许多人来看客人
汽车前面引路
欢迎远客
许多人来看客人
握住手
亲切相见
奶茶、酒
奶豆腐、肉
热情款待
唱歌
五年级《草原》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篇5
教学目标
1.认识本课“渲、 勒、 鄂、 涯”四个生字,会写 “毯、渲” 等14个生字,理解文中新词的意思。
2.熟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能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背诵课文第1、2自然段。
3. 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汉蒙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激发学生热爱草原、热爱草原人民的感情。
4. 揣摩优美的语句,体会课文在表达上的特点,学习作者抒发情感的方法。
教材分析
本文记述了作者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时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赞美了大草原的美丽风光和民族之间的团结。作者按照事情发展顺序来叙述,先写了草原秀美的风景,再写了草原迎客和联欢场景。作者移步换景,有景及人,最后以简明有力、含义丰富的诗句“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结束,给读者留下无尽的回味空间。
学情分析
教学重点、难点
重点 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活情景。
难点 具体体会课文中的表达方法。
教学方法
教具
教学准备
课时安排 三课时
第一课时
课时目标
1.初读课文,了解课文内容。
2.学习认识本课“渲、 勒、鄂、 涯”四个生字,会写“毯、渲” 等14个生字,理解文中新词的意思。
教学重点、难点
1.正确读写生字词。
2.读熟课文,理清课文结构。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整体感知
1.你去过草原吗?在电视上见过草原吗?今天我们就一起走进草原,看看草原的美景和草原上生活着的人们。 2.介绍作者老舍
3.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想想作者笔下的草原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二、学生自学生字词
三、检查自学情况,指导书写
1.教师出示下面生字、新词:“渲染、勾勒、迂回、鄂温克、天涯”,先正音、正形、再讲词义。
(渲染:中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的色彩湿润物象,使它分出阴阳向背。以加强艺术效果,引申为文学创作中通过对环境、景物或人物行为、心理描写来突出形象的一种手法。勾勒:是绘画时用线条勾出的轮廓。迂回:弯弯曲曲,来来回回地环绕。迂,曲曲折折绕弯;回,旋转、环绕。鄂温克:我国少数民族之一,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的东北部。天涯:形容极远的地方。涯,水边。)
2.用开火车读,齐读等形式巩固练习
3.学生互相提示易读错和易写错的字
四、细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1.快速浏览课文,按照作者进入草原的顺序,说说课文写了那些内容。
板书:初入草原→迎客→待客→话别
2.指明学生读课文,思考文中表现了草原哪些方面的美
五、作业。
1.在作业本上练习新字词。
2.熟读课文第1段。
板书设计
1、 草原
初入草原→迎客→待客→话别 第二课时
课时目标
1.感受草原的美好风光
2.仔细读优美的语句,体会作者将草原美景描写得具体生动的方法。
教学重难点
1. 在读课文的过程中体会草原美景
2. 仔细读优美的语句,体会作者将草原美景描写得具体生动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已经初步学习了《草原》这篇课文,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这节课我们继续深入理解课文,感受美丽的草原。
二、再读课文,感受草原美丽
1.自由朗读课文,找一找草原的美丽表现在那些方面?画出有关的句子。
2.课堂交流,随机指导。
(1)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A. 词语比较:“空气是那么(清鲜、清新), 天空是那么(明朗、晴朗)
B. 图片展示:感受草原的蓝天碧野,体会清鲜、明朗的用法。
C. 踏进这样的草原,呼吸着这样的空气,仰望着这样的天空,你有什么样的感受?(愉快)带着这样愉快的心情,放声朗诵这句话吧。
过渡:如果说这样的天空让作者的心胸更加开阔,想放声歌唱,又是什么让作者沉醉其间,想低吟一首小诗呢?我们接着交流。
(2)“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A. 说说“一碧千里”的意思。
B. 闭上眼睛想象一碧千里的草原,说说你好像看到了什么。
C. 出示草原风光图片,让学生看看一碧千里的草原。
D.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
(3)“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色欲流,轻轻流入云际。”
A.演示“绿色渲染” 墨线勾勒 。
B.展示图片,有感情朗读,体会 柔美’的感觉。
(4)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A.学着用这样的方法
既......又......既.....又...... 说一句话。
B.在这种境界里,作者为什么要“惊叹”,为什么又想“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草原的美景深深地打动了作者,作者也许是第一次看到草原,感到很新奇)
3.感悟表达
(1)草原的美景让作者沉醉,令作者赞叹。但是作者内心的感受也在发生着变化,默读第1自然段,你发现变化的原因了吗?
(变化: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变化原因:随景色的变化而变化
引出情景交融法)
(2)再读课文第1自然段,思考作者运用了怎样的方法把草原的美丽风光清晰生动地展现在我们面前?
A.层次清晰(由上到下,整体到布局) B.巧妙运用修辞手法(比喻,拟人) 4.指导背诵。
让学生按课文描写顺序和景物特点,边读边想象,把这段课文熟读成诵。
三、作业
1.背诵课文第1自然段
2.按照一定的写作顺序,运用学到的表达方式,描写你喜爱的一处自然风景。
板书设计
草原 {美丽风光 层次清晰
心情愉快 情景交融
第三课时
课时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蕴含的意思。
2.品味、积累课文中的优美语句。
教学重点、难点
感受草原人民的热情,体会蒙汉情深、民族团结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重温“风光美”
1.欣赏草原风光图片,背诵课文第1自然段
2.领略了草原的美丽风景后,我们再来感受草原人民的特点。
二、“初入草原”,感受“洒脱”之美
出示: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只要方向不错,怎么走都可以。初入草原,听不见一点声音,也看不见什么东西,除了一些忽飞忽落的小鸟”
(1)作者乘汽车进入草原,最初有什么感觉?(草原十分辽阔。)
(2)从课文哪些语句看出草原十分辽阔?(“汽车走了一百五十里才到达目的地。一百五十里全是草原。再走一百五十里,也还是草原。草原上行车十分洒脱。”)
(3)“洒脱”是什么意思?(不受拘束。课文指行动自由,不受限制。)
(4)表现洒脱:你能否读出这种洒脱的感觉来?
三、深读悟情,感受 “人情美”
1.衔接:草原上行车的洒脱另人向往,那草原的民族风情又是什么样的呢?让我们跟随老舍先生,一起走进蒙古包。
2.感悟草原 人情美”
(1)默读第2-5自然段,思考:如果要用一个词概括草原人民的特点,你想用什么词?(热情好客)
(2)作者按照什么顺序写了哪几层意思,给每层意思概括出一个小标题。 这一部分课文,作者按照参观访问活动的顺序写了四个自然段,每个自然段各是一层意思,分别是:迎客、相见、款待、联欢和话别。
(3)在迎客、相见、款待、联欢和话别前面加上一些修饰词 (4)交流小结:热情迎客 激情相见 盛情款待 尽情联欢 深情话别
A.热情迎客
① 从课文哪些语句中能感受到这份热情?(忽然,像被一阵风吹来似的.....车跟着马飞过小丘,看见了几座蒙古包。) ② “疾驰”、“襟飘带舞”是什么意思? ③ 再度课文,读出草原人民的热情。 B.激情相见
有感情朗读第4自然段,想象当时相见的情形,体会到主客见面时大家的心情,读出激动、兴奋之情。
C.盛情款待
好客的主人是怎样招待客人的?
D.尽情联欢和深情话别
联欢:小伙子们表演套马、摔跤,姑娘们表演了民族舞蹈。(这些都是内蒙古人的风俗习惯,能够展现他们民族的特色)
话别:客人告别时的情景怎样?
“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诗句中的“何忍别”是什么意思?(蒙汉两族人民的情谊如此深厚,怎么舍得分别呢?) 第2句中的“话”是什么意思?这句话怎么讲?(“话”是互相攀谈,送别的意思。这句话的意思是:在遥远的一望无际的草原上,直到夕阳西下,人们还在互相攀谈,依依不舍地告别。)
用在诗句结尾的作用是什么?(这两句诗表达了蒙汉两族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四、回顾课文,感受热爱之情
讨论:这篇课文的主要内容是写作者的一次访问活动,但为什么要以草原为题呢?
课文前面写了草原的美丽景色,后面写了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都表现了他对草原的热爱和依恋。因此整篇课文都是围绕着“草原”来展开的。
2.课文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课文通过写作者以写草原之美衬托蒙族人民的心灵之美和民族团结的精神之美,表现蒙汉人民的友好情谊,歌颂各民族的团结。
作业
1.抄写文中优美的句子
2.背诵课文第2自然段
五年级《草原》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篇6
教材分析:
《草原》是一篇情景交融的散文,主要讲述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进入内蒙古大草原时所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内蒙同胞热情款待的情景。课文语言清新优美,线索清晰分明,赞美了草原的美丽风光,表达了蒙汉两族人民的深厚情谊,体现了祖国是各族人民团结友爱的大家庭。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9个生字,理解由生字子组成的词语。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一自然段。
2、通过抓住重点词句,品读、积累优美的语言,体会如诗如画的草原风光。
3、在草原自然美的熏陶下,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和对祖国风光的热爱。
教学重点:
整体感知课文,通过抓住重点词句,品读、积累优美的语言,体会如诗如画的草原风光。?
教学难点:
感情朗读课文,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中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
教学过程:
一、谈话激趣,导入课题。
1、同学们,老师一直向往这样一个地方:蓝蓝的天上白云飘,白云下面马儿跑。你们知道那是什么地方吗?(点击课件)
2、你眼中的草原是什么样的?
3、导入:去过草原的人曾这样说:(课件出示:草原,那是一个童话的世界。一眼望去,羊群,像天空的白云掉在嶙峋的山岩旁;马群,像天使的指尖飘在参差的草丛间;牛群,像仙子的彩娟镶在晶亮的溪水边。)学生齐读。
4、是不是有一种迫不及待想去看看的冲动?那就让我们一起走进“草原”。板书课题。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交流眼中的草原,观看草原美景图及诵读描绘草原的优美语句,初步感受草原的美,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二、交流预习,检查字词。
1、通过昨天的预习,你们都有哪些收获?相机简介作者老舍。
2、出示词语,学生认读。
(1)渲染勾勒迂回拘束玻璃马蹄
摔跤偏西鄂温克羞涩低吟 襟飘带舞
(2)蒙古包蒙蔽瞎蒙内蒙
3、指导书写生字。(如:涩)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良好的预习习惯和预习方法。】
三、小组合作,理清文章脉络。
1、词语我们已经掌握了,接下来请同学们先快速浏览课文,然后小组合作探究:课文写了哪两个方面的内容?给课文划分段落。
2、组织交流、教师点拨。
四、品读感悟,体会草原美。
1、出示自学提示:默读课文第一自然段,边读边想:老舍先生笔下的草原美在哪里?画出相关的句子,写一写自己的.感受。
【设计意图:出示自学提示,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让学生成为课堂正真的主人。】
2、交流、点拨,相机指导朗读。
句子一: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新,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
(1)引导学生体会草原的空气新鲜,作者高兴。
(2)指导读出愉悦的心情来。
句子二: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
(1)抓住“一碧千里”体会草原的碧绿和辽阔。
(2)联系上文体会“并不茫茫”。
(3)你眼前出现了怎样的画面?边读边想象画面。
句子三: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白色的大花。
(1)比喻的修辞、动静结合。
(2)这么美的语言,这么美的草原,怎么不值得我们一读再读。齐读。
句子四: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轻轻流入云际。
(1)理解两个关于中国画的专业术语。(“渲染”就是用颜色来涂抹画面,而勾勒就是我们用笔进行描边,勾画一层轮廓。)
(2)出示“渲染”“勾勒”两幅中国画进行对比,加深理解。
【设计意图:“渲染”和“勾勒”两个词语比较抽象,通过直观的图像学生更易理解。】
(3)老舍为什么会用“渲染”这个词来描写草原?(“勾勒”指划出轮廓,用于描写草原的话说明草原很局限,而草原是无边无际的,辽阔的,所以用“渲染”这个词更恰当。)
【设计意图:通过进一步比较“渲染”和“勾勒”两个词,体会作者用词的准确巧妙。】
(4)老舍先生非常善于观察,他把这美丽的大草原比作一幅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真是惟妙惟肖,美极了,也让我们来体会着读一读吧!
句子五:在这种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无限乐趣。
(1)这句话运用了什么修辞手法?(拟人)
(2)这样写,说明了什么?
句子六: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
(1)老舍为什么会有这样的感受?
【设计意图:学生整体感受美之后,从抓住作者的感受入手,细细品味作者有这样的感受正是来源于草原的美丽景色。】
(2)假如你置身于这广袤的草原上,(播放音乐,出示草原风光画面)你最想做什么呢?请把你最想做的事情写到这个句子中。
这种境界,既 ,又。
【设计意图:在学生理解体会到语言美、景色美的基础上,在他们情感为之陶醉之时,让他们及时表达,一吐为快,同时也发展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刚才,我们一起跟随作者老舍先生领略了美丽的草原风光,那么作者是按照什么顺序观察的?在语言表达上又有什么特点?(按照从上到下的顺序,运用比喻等修辞手法。)
【设计意图:总结写法,读写迁移。】
4、美好的画面值得我们用眼睛珍藏,更值得我们用心灵珍藏,就让我们把这幅草原风光图永远刻在我们的记忆深处。齐读第一自然段。
【设计意图:交流过程中教师引导点拨,让学生钻进文字里,去想象感悟草原的美,交给了学生自主学习的方法。同时相机指导朗读,让学生在一次次的朗读中积累语言,提升对文本的理解。】
五、总结课堂,布置作业。
1、去过草原的人还这样说:(课件出示,学生齐读:风儿阵阵,草浪滚滚,像绿色的海洋一望无际;洁白的蒙古包,星星点点,像海洋中的白帆,它们正乘风破浪,向着更美好的未来!这是谁写的童话?这是勤劳的蒙古族牧民在新的社会中用自己的汗水写下来的草原童话。)
2、同学们,是谁写下了这诗意般的草原童话?是勤劳的草原人民写下的,下节课,让我们一起走近草原人民。
3、作业:背诵第一段。
4、下面,让我们在一首草原的赞歌中结束我们这节课。播放《美丽的草原我的家》。
教学反思:
1、课前要求同学们通过上网或查阅有关书籍,了解草原的有关资料,如内蒙古的位置、范围以及当地人民的风土人情自然风光等。教师也要收集相关的图片,制成课件,给学生一些感性的东西。读一些描写草原的诗词、文章也有助于对文章内容的理解。
2、这篇文章的语言优美,富有形象感和画面感,因此在教学中要让学生感受这种语言及句式的写法,同时还要加强对学生感情朗读的指导,并结合同学们心目中的草原概况。边读边想象文中的草原画面。养成边读边想的好习惯。并能在熟读的基础上背诵课文。
3、体会文章的写作手法,并进行学习,在学习的基础上,利用本文的写法进行练笔,以达到学,并学以至用,收到学用兼得的效果。
五年级《草原》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篇7
教学目标
1.检查预习情况,学习生字新词,质疑问难。
2.初读课文,整体感知文章主要内容。
3.理清课文层次。
重点分析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写的生动情景。
难点分析理解重点句子。
教具准备
课件、教师活动学生活动
一、谈话,导入新课
1.谈话:我国北部的内蒙古自治区有宽广无边的草原,景色优美,牛羊成群。这篇课文记叙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看到的美丽景色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
2.播放《草原》电视教材,使学生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和意境。
3.引导学生简单谈谈自己的感受。
二、布置预习
1.组织学习生字新词。
2.引导学生读读课文,
3.指导勾画。
三、检查自学,质疑问难
1.出示生字、生词
2.引导理解词语。
3.引发思考,组织讨论
四、理清课文的线索
1.组织朗读课文
2.理清课文线索
3.组织交流、整理:
五、布置作业
1.抄写生字和词语。
2.熟读课文。
1、观看《草原》电视教材,初步感知课文内容和意境。
2、学生简单谈谈自己的感受。
3、学习生字新词,注意生字的音形义。
4、读读课文,想想作者笔下的草原是怎样的景象。
5、画出你认为写得最美的句子和含义深刻的句子,试着体会这些句子的意思。
6、找出自己不理解的问题。
7、读生字组词,并读读生字在文中的句子,注意正音。
8、理解词语。
9、质疑问难,现在小组内讨论,交流。
10、自由读课文,思考:作者初到草原和快到目的'地时,看到草原景象是怎样的?
11、默读思考:本文是按作者进入草原以后的经历事情的顺序来叙述的。课文共有几个自然段?写了几个意思?
12、交流、整理:(1)草原美景
(2)欢迎远客
(3)亲切相见
(4)热情款待
(5)联欢话别
13、完成作业
五年级《草原》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篇8
教学目的:
1、通过阅读,使学生了解和体会草原的景及人的美。
2、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3、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教学重点、难点:
1、品味课文优美的'语言。
2、体会作者表达的思想感情。
教学准备:
多媒体电子课件。
教学时间:
两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略)
第二课时
一、激趣导入。(创设情境——再现美)
孩子们,你们当中有谁去过大草原?草原美吗?现在,我们一起来看看大屏幕。(播放电子课件,有草原美丽风光,有牛羊成群地走过草原的动感画面,有牛、羊、马的叫声,有《美丽的草原我的家》的歌声。)
二、草原美吗?我们今天就学习小学课文《草原》。
1、板书课题。
2、全班集体读题。
三、朗读课文,感知大意。(感情朗读——体验美)
1、学生用快速阅读法读课文。
2、鼓励学生“读了以后就想说”。
草原的天空、草地、小丘、骏马、牛羊、人物,特别是自己读后心情、感受、想象等等。(板书:景美、人更美)
3、精读课文(学生自找能表达作者思想感情的段落或全文均可:草原美景、风俗、人情等等。)大声读。
4、自主、合作、探究(分学习小组或学习小伙伴,再全班交流。)
作者在文中表达了什么样的思想感情?
四、深入品读。(品词赏句——领悟美)
1、让学生自主挑选并品味文中的草原美景、风俗人情、民族团结等方面的段落、句子以及词语。(分学习小组或学习小伙伴交流。)
品读方法:读一段或句子,再说说美在哪里,或为什么美。
2、教师引导。播放电子课件。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轻轻流入云际。”
说说这句子美在哪里,或为什么美。(词语、色彩、具体、生动、准确、词语丰富、动静结合)
五、导游观光表演(表演想象——创造美)
学生即兴表演,外地旅游团去草原观光,小导游向游客介绍内蒙古草原的自然风光和民族风情。介绍时尽量用上课文中的词语。
六、播放电子课件,再次欣赏和体会草原的美景。
课件内容是:小学课文《草原》内容全过程的影片和小学课文《草原》课文同步朗读配音。
七、总结全文。
八、作业:
1、背诵自己喜欢的段落。
2、选择你喜欢的句子抄下来。
附板书设计:
12草原
景美→入草原奇丽大、绿、静
人更美→热情远迎
激情会见
盛情款待
深情话别
--------------------------
赞美草原风光歌颂民族团结
五年级《草原》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篇9
【教学目的】认识草原特点,提高认识和审美能力,渗透民族团结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教学要求】
1.学会字词,了解课文内容,认识草原特点。
2.提高认识能力和审美能力,渗透民族团结的爱国主义思想教育。
3.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课文第一段。
【教学重点】认识草原特点,体会民族感情。
【教学难点】
1.体会第一段草原景色文字的意境美。
2.体会第2—5段文字中所蕴含的深刻的思想感情。
3.以情贯穿,保持作者感情的连续性。
【教学安排】两课时。第一课时教学课文第1段;第二课时教学课文第2—5段。
【课前准备】教学挂图2幅。
【教学步骤】
第一课时
一、揭示课题: 19.草原
二、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课文内容,让学生谈一下自己阅读课文后的初步印象与体会。
三、理清课文层次,划分段落,了解大意。
四、学习课文第一段:
1.了解草原“天”的特点,理解草原的天为什么比别处的'天“更可爱”,体会作者激动的感情。
2.了解草原的特点,抓住“一碧千里”带动全段的学习。
3.体会作者感情。
4.理解“骏马”、“大牛”句。
5.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第二课时
一、学习课文第二段。
1.默读思考:作者在去牧业公社的途中,初入草原和接近公社时所看到的景色有什么不同?结合“洒脱”、“怎么走都可以”及“河”句体会作者感情的变化。
2.理解“欢迎远客”这层文字,结合“彩虹”“欢呼”句理解。体会主人的热情好客。
3.结合汽车“飞”与“走”的不同描写,深入体会作者心情的激动。
二、学习课文第3—5段。
1.第三段:结合“热乎乎”“你说你的,我说我的”等语句,体会主人的热情,客人的动情。
2.第四段:结合蒙民的招待物品及人们的表现,体会主人的热情;结合“会心”等句,体会两族人民感情的交融。
3.第五段:结合主客表现,理解结尾诗句,深入体会蒙汉人民的深情厚谊。
三、归纳全文,回到整体,揭示“民族大团结”的课文主题,体会写作方法。
四、布置作业: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民族感情。
2.写一篇读后感,谈谈学习体会。
五年级《草原》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篇10
目标设计:
积累品味优美句,体会其含义,理解课文:草原人美、景美。使学生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
重点难点:
体会句子的含义
教学方法:
师生互动生生交流自主探究体验触情
教具:
录音机VCD
学具:
留言卡
课前准备:
自制心形卡熟读课文收集草原资料
课堂流程:
一、诱趣引入:
同学们,今天老师想和大家比试一下预习作业(展示草原资料)你们的诗你们的佳句、老师的VCD都展现辽阔壮美,我相信也很想亲自到草原去看看吧!今天就跟随老舍先生一起走进那令人向往而又神秘的土地吧!
二课上求知:
(一)师生互动学习第一段(草原美景)
1、指名读段
2、出示学习提示:找出能体现草原美的词、句,谈谈你的理解;理清层次。
3、老师走进学生中倾听和诱导提炼理解精华,学生汇报,
4、自由读文体会景物的美
[本段重点诱导:“一碧千里”“无边无际”这几个词你能看出什么?看出草原的辽阔,绿的美;平地绿、小丘绿对比的不鲜明,形成一体,美的那么柔;面对这种境界你的感受怎样?作者用骏马、大牛来衬托(情景交融法);修辞是一大亮点]
(二)生生交流学习第二段(迎客)
1、自由读文小组合作学习并汇报
2、教师相机点拨:结合“洒脱”“怎么走都可以”体会作者的心情变化;结合“彩虹”“欢呼”体会主人的好客;结合汽车“飞”“走”不同的描写,动静结合把作者的'激动心情灵活的展现出来。
(三)自主学习第三、四段(相见款待)
1、默读自学质疑汇报
2、解疑点拨:如何体会蒙汗两族人民的深情厚意
蒙古不但景美人更美,我们目睹了草原人民接人待物的风俗习惯,又感受了民族团结之情,就让我们一起唱起来吧!放录音《骑着马儿巡逻去》
(四)齐读第五段理解“蒙汗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进一步点明了让作者流连忘返、不忍离去的原因是草原的自然美和人情之美
你们看此情此景你想怎么表达你的心情呢?用歌、用诗、用画......
三触景体验
1、把你的话写在你的心形卡上贴在黑板,进行爱国教育
2、尝试片段做导游
五年级《草原》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篇11
教学目标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勾勒、骏马、无限、鞭子、疾驰、马蹄、奶茶、礼貌、拘束、举杯、摔跤。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
3.读懂课文,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4.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教学重点
1.让学生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
2.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教学难点
体会第一自然段中的文字所表达的草原的意境美。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
学生准备:预习课文
教学过程
一.激情导入,揭示课题
师:今年暑假,老师到过一个美丽的地方,我还带回了几张照片。你们看!这是哪里呀?(板书:草原)今天我们要学习的是老舍先生的小学课文《草原》。四十二年前,老舍先生到草原参观访问时,记下了沿途的所见所闻。今天,就让我们与老舍先生共作一次“草原心灵之旅”。
二.自主学文,勾画圈点
1.整体感知
师: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说说课文是从哪两个方面来写草原的?
2.自主研读
师:草原的景色是怎样的呢?请大家静静地默读课文第一自然段,勾画让你感受很深的`关键词句。
3.放声朗读
师:自由地、放声朗读这一段,读出你对草原的独特体验和感受。一会儿把你感受最深、你认为写得最美的句子,读给大家听!
三.合作研读,品读玩味
●“在天底下,一碧千里,而并不茫茫。”(想象点拨,指导朗读)
●“这次,我看到了草原。那里的天比别处的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满心的愉快。”(分享经验,指导朗读)
●“那些小丘的线条是那么柔美,就像只用绿色渲染不用墨线勾勒的中国画那样,到处翠^***流,轻轻流入云际。”(借助经验,唤起想象)
●“四面都有小丘,平地是绿的,小丘也是绿的。羊群一会儿上了小丘,一会儿又下来,走在哪里都象给无边的绿毯绣上了白色大花。”(以读代讲)
●“这种境界,既使人惊叹,又叫人舒服,既愿久立四望,又想坐下低吟一首奇丽的小诗。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
四.音乐过渡,读中悟情
1.音乐过渡,激发想象。
2.自由朗读,读中悟情。
3.指名朗读,以读代讲。
五.个性朗读,小结全文
“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板书设计
景一碧,千里并不茫茫美丽动人。
草原
人远迎、款待、话别蒙汉情深。
五年级《草原》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篇12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学会本课的渲、勒等生字,明确文章分为风光和人情这两个部分,有感情的朗读自己喜欢的句子。
【过程与方法】采用小组合作探究法、朗读感悟法、情境教学法,提高学生感悟理解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体会草原风光的美丽,感悟草原民族的真情。
二、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理清文章的两个主要描写方面,有感情的朗读课文。
【教学难点】体会草原风光的美丽,感悟草原民族的真情。
三、教学方法
小组合作探究法、朗读感悟法、情境教学法。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视频导入,播放关于草原风光的视频,引导学生说出自己眼中所看到景象,闭上眼睛想象自己就在这样的大草原上,可能看到什么、听到什么,顺势导入本课,跟随作者老舍一起走进美丽的草原。
(二)整体感知
通读全文,提问引导:
1.通过课题我们知道了本文主要是描写草原的,那么作者是从哪些方面来对草原进行具体描写的呢?梳理文章大意,标出不认识的生字词。
明确:本文从风光和人情两个方面展开描写。讲解生字“渲”字。板书:风光,人情,渲。
2.朗读感悟:在学生了解本文是围绕两个部分展开描写的之后,我会把全班分为两个小组,分别去朗读相应的段落,体会散文的语言美。
3.赛读感悟:男女生比赛从文中选取一些自己喜欢的句子,看看那组读得更有感情。
(三)深入研读
1.通过刚刚学生的朗读比赛,我们已经体会了草原的风光美,下面我们就一起走进草原,看看草原的风光与我们平时所见的有什么不同?
明确:文中描写草原的句子,“四面都有小丘……轻轻流入云际。”
2.这一句中说的“白色的大花”指的是什么?
明确:比喻的修辞手法,将羊群比喻为白色的大花。板书:比喻。
3.结合课下注释,理解“渲染”“勾勒”体会画面感。
明确:草原风光的总特点是洋洋洒洒的,风过草原给我们呈现了一幅绿色的中国画,而不是一幅描绘细致的工笔画,这里从侧面写出了草原的'意境美。
4.设置承上启下的问题,在这样的草原上生活着一个可爱的民族,他们对待客人是怎样的呢?请你找到关于“人情”描写的相关段落,勾画出草原人们待客的句子和客人的表现。
明确:草原民族的热情,迎客、吃饭、饭后载歌载舞。
5.客人与草原民族的语言是不相通的,我们为什么能如一家人一般其乐融融呢?
明确:草原人们的热情,民族团结深入人心。
6.全班朗诵文中最后一句“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明确:体会作者分别时的心情,总结全文。
(四)拓展延伸
搜集与蒙古族相关的资料,思考民族团结的重要性。
(五)小结作业
画出你心目中的草原,并且为你的画配上相应的文字。
五年级《草原》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篇13
教学目的:
1、学会本课10个生字,认识4个生字,能正确读写下列词语:勾勒、骏马、无限、鞭子、疾驰、马蹄、奶茶、礼貌、拘束、举杯、摔跤。
2、熟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
教学重点:
熟读课文,理清文章结构,通过语言文字展开想象,在脑海里再现课文所描述的生动情景。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你到过草原吗?在电影、电视中见过草原吗?作者用他的亲身经历,向我们介绍了草原的`天,草原的地,生活在草原上的人们。读读课文,想想作者笔下的草原是怎样的景象?(让学生初步感知)
二、检查预习
1、读生字词:勾勒、骏马、无限、鞭子、疾驰、马蹄、奶茶、礼貌、拘束、举杯、摔跤
2、学生互相提示易读错和易写错的字。
3、学生互相解词:
渲染:中国画的一种画法。用水墨或淡涂抹画面,使它分出层次,以加强艺术效果。
拘束:过分拘束自己,显得不自然。
襟飘带舞:衣襟和裙带迎风飘动。
三、默读课文,理清文章思路。
1、读课文,按照作者进入草原的顺序,说说课文写了哪些内容?
板书:初见草原——迎客——待客——话别
2、小声读课文,想象作者笔下的草原是怎样的景象?
3、默读课文,画出你认为写得美的句子和不理解的句子。
四、作业
1、抄写词语
2、熟读课文,思考课后问题。
五年级《草原》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篇14
【教学目标】
1.指导学生自主学习字词,会认4个生字,会写14个生字,并结合词语的学习,理解字义,识记字形。
2.能正确读写“渲染、勾勒、一碧千里、回味、襟飘带舞、拘束、羞涩”等词语。理解词语的意思,积累文中的好词佳句。
3.帮助学生理清课文思路,整体把握课文内容,通过理解蒙汉人民的深情厚意,激发学生对对草原的热爱和依恋之情。
4.指导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课前准备】
1.搜集草原的图片和文字资料,了解内蒙古草原的风土人情。
2.歌曲《天堂》,描写草原生活的乐曲一首。
【教学重点】
体会蒙汉人民之间的深厚情谊。
【教学难点】
感受作者对草原的热爱和依恋之情。
【课时安排】
2课时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交流说话,激情导入
1.齐读课题。你去过(见过)草原吗?你是通过什么途径了解草原的?
(生可以通过唱歌、讲述等形式来交流和表达。如歌曲《天堂》《草原之歌》,也可以就自己在电视、电影、网络上看到的草原进行描述。)
2.“蓝蓝的天空,清清的湖水,奔驰的骏马,洁白的羊群”这是西部歌王腾格尔用歌声唱出的草原的美。大家想不想听一听?播放歌曲《天堂》。
今天,就让我们跟随语言大师老舍先生去领略一下内蒙古草原美丽的自然风光,透过文字去体会那里独特的民族风情。
二、初读感知,了解内容
1.自由朗读课文,注意读准字音,读通句子,画出生字新词。
指名认读生词。
2.交流自学生字词的情况,让学生当老师,提示易错之处。
3.快速浏览课文,想一想:这篇课文究竟写了哪些内容?
指名交流,教师适时点拨:这些内容大致可以分为几个部分?(两个)
4.每一个部分分别写的是什么?结合学生回答适时板书:风光美人情美
5.请你找出这两个部分的内容,自己大声地读一读。
三、领略草原风光美
1.谁能把描写草原风光美的这一部分读出来?其他同学边听边把不是直接描写草原风光的句子勾画下来。
2.指名读第一自然段。师生适当点评。
3.自由朗读文中直接描写草原风光的句子。边读边想象,边读边体会。
4.指名朗读,谈谈自己读后的感受。
5.读一读你最喜欢的句子,说说喜欢它的原因。
建议:学生谈到自己喜欢的句子是,课件及时呈现该句。同样喜欢这一句的学生也参与朗读。同时指导学生运用多种方法理解词语。
6.请你把刚才勾画的不是直接描写草原风光的句子读给大家听。师:你们发现勾画的句子都写的什么内容呢?
点拨:其实这些句子就是作家老舍先生看到草原风光以后,抒发自己感情的句子。
7.配乐引读课文。教师读直接描写草原风光的句子,学生读作者抒发感情的句子。
8.引导思考:作者前后的感受有什么不同?
板书:高歌──低吟
9.讨论交流:作者的感情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变化?
(通过讨论让学生明白:作者初入草原,从整体上看到草原美丽开阔,所以满怀豪放之情,想要高歌一曲,既而深入草原,被草原美景所陶醉,所以想坐下低吟小诗。)
10.背诵第一自然段。
(1)多么美丽的风光,多么生动的语言,让我们拿起书来,再读一遍课文,再感受一次草原那无限美丽的景色!让我们把它们永远记在脑海中!(齐读)
(2)课文学到这儿,谁把这美景记在脑海中了,谁能把这段课文背下来?请会背的同学站起来试一试。(配乐)
四、总结
我们虽然只学习了课文第一段,但我相信:草原的美一定给大家都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下节课我们再随老舍先生到蒙古包里,去蒙古人家里做客,去感受蒙古人民的`热情好客,感受大草原的人情美。
板书设计
1、草原
风光美────────────人情美
高歌──低吟
作业设计
1.先有感情地朗读全文,再有感情地朗读自己喜欢的段落。
2.请正确、漂亮地书写“毯、渲、勒、吟、迂、襟”等字。
3.摘抄文中的好词语。
第二课时
一、复习引入
1.指名朗读生字、词语。
2.背诵第一自然段中自己喜欢的句子。
二、感悟草原人情美
草原风光无限美,草原上居住的蒙古人民更是热情奔放。作者一行人进入蒙古草原受到了蒙古族人民的热情接待,表现了蒙古族风情。课文25自然段给我们作了详细介绍。
2.自由朗读课文,思考:这部分都讲述了哪些内容?
3.全班交流。
教师适时引导,并根据学生的发言板书:迎客──相见──款待──联欢
4.课文四个自然段就讲了四个内容,请你选择自己最感兴趣的部分来自学,然后在小组中交流学习成果。
5.组内交流。
6.全班交流。
(1)第二自然段──迎客。
①提出交流要求:一边说,一边把自己喜欢的句子有感情地读出来,最后还要加上自己的评论。
②重点理解以下句子:
走了许久,远远地望见了一条迂回的明如玻璃的带子──河!(感悟作者的兴奋与惊喜)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感受草原人民穿着艳丽的民族服装,挥动马鞭,从很远的地方来迎接客人的情景,体会蒙古族人民的热情好客,对汉族兄弟的情深意长的情谊。)静寂的草原热闹起来:欢呼声,车声,马蹄声,响成一片。(感受热闹的场面打破草原寂静的场景。)
③有感情地朗读,深化理解。
④练习背诵本自然段。
(2)第三自然段──相见。
①有感情地朗读第三自然段。
②说说你是从哪些语句中体会到主客见面时那真挚的感情的?
③重点体会句子:也不知道是谁的手,总是热乎乎地握着,握住不散。握手再握手,笑了再笑。
(从“总是”和两个“再”字中,都能体会到主客双方的感情热烈、深厚。)
④把你的体会通过有感情的朗读表达出来。学生自由读、分组读或者齐读。
(3)第四自然段──款待。
①好客的主人是怎样款待客人的?你体会最深的一点是什么?请你用一边说、一边读、一边评价的方式交流。
(如:进了蒙古包,好客的主人倒上了奶茶,摆上了奶豆腐,端进来大盘的手抓羊肉。他们用自己民族特有的风味食品来款待我们。这充分表现了蒙汉两族人民亲如一家。主客互相敬酒,齐声歌唱,体现了两族人民的深情厚谊。)
②指名学生朗读本段,其余学生边听边想象画面。
(4)第五自然段──联欢。
①继续运用前边的方法学习。
②联系上下文,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7.是啊,蒙汉情深,怎忍别离,虽然已是夕阳西下,但大家谈兴正浓。面对情深意切的蒙古族人民,我们对整个草原都产生了怎样的感情?
结合学生的回答板书:热爱──依恋
8.放声朗读自己最喜欢的段落和句子。把自己最喜欢的一个句子通过有感情朗读推荐给大家。
三、品味语言,揣摩写法特点
1.作者从草原美丽的自然风光和独特的人文风情两个方面介绍了草原,你认为贯穿全文始终的是一种什么情感?作者是如何生动具体地表达自己的这种情感的呢?
2.一幅美丽的草原风情画在老舍先生的笔下展开。我们通过读文,感受着蒙汉人民的亲密无间,咀嚼着优美生动的语言文字,你发现老舍先生的这篇文章在写法上有什么特点?
3.把你最喜欢的词语和句子再好好读一读。
四、总结全文,升华情感
1.充满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说说自己学完课文后的感受。
板书设计:
1.草原
风光美────────人情美(草原风情画)
高歌──低吟 迎客──相见──款待──联欢
热爱──依恋
作业设计:
①找出自己喜欢的段落,多读几遍,试着背一背,再与伙伴比赛,看谁记得又快又准,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②把课文中优美的句子摘抄下来。
③继续阅读有关草原的资料。
五年级《草原》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篇15
一、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叙事散文。课文着重记叙了作者老舍先生第一次访问内蒙古草原时看到的美丽景色以及受到蒙古族同胞热情欢迎的情景。课文按照作者进入草原以后所经历事情的顺序来叙述的。
二、教学目标
1.学习8个生字。
2.有感情的朗读课文。背诵第1自然段。
3.学习第1自然段的写法,写一个片断。
4.了解祖国地域辽阔、景色美丽,感受民族团结友好,产生热爱祖国之情。
三、教学重点
理解课文内容,欣赏、品读描写草原美丽景色的语言。
四、教学难点
品读重点句和段落,体会作者表达情感的写作方法。
五、学情分析
文章写得很美,但对于没有去过草原的孩子来说,想象其中的美景有一定的障碍。因此,在课前,教师有必要搜集草原的相关图片,制作成课件,课上展示给孩子看,这样更能帮助学生了解草原的美丽。
六、教学方法
自读自悟,读中想象, 读写结合
七、教学理念
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创设情境教学,激发学生学习兴趣,渗透美的教育。除此之外,还要从理解字词入手,同时加强读和写的练习。把默读、朗读、引读、齐读、诵读贯串在教学过程 之中。
八、教学准备:
草原的相关图片
九、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 揭示课题,启发谈话
你在图画里见到的草原是怎样的?你知道草原上的牧民有什么风俗习惯?
在我国内蒙古、新疆等地有辽阔的草原。作者老舍访问内蒙时,身临其境,处在草原这一特定情境之中,油然而生了特殊的感受,目睹了草原的蒙族人民接人待物的风俗习惯,又感受到了民族团结的深厚情意。作者把这些内容都活灵活现地写下了,让我们随老舍一起走进草原吧。
(二)初读课文,了解主要内容
学生初读课文,感受一下:
1.草原的景色是怎样的?
2.草原人民是怎样待客的?
(三)学生自学课文
1.轻声读课文,划出生字新词,读准生字字音,结合上下文理解词义,不懂的字、词查字典解决。
2.注重指导:勒、骏、迂、涯的读音。
3.注重指导:染,三点水的旁边是“九”,不要写成丸,涩,右上边是“刃”不是“刀”,襟左边是补衣旁
4.读一读:
绿毯 勾勒 骏马 奇丽 柔美 渲染 回味 茫茫 一碧千里
翠色欲流疾驰 迂回 洒脱 襟飘带舞拘束 羞涩 鄂温克
(四)检查自学情况
读课文,按照作者进入草原的顺序,说说课文写了哪些内容?
第一节:看到了草原的美丽景色。
第二节:初入草原,快到公社时看到的景色。
第三节:蒙古包外的握手欢迎。
第四节:蒙古包内的盛情款待。
第五节:斜阳下的话别。
板书:初见草原——迎客——待客——话别
(五)质疑
还有什么不懂的字词?
(六)作业
1.抄写词语。
2.熟读课文。
第二课时
教学目的: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句子中含着的意思。
2.读懂课文,在草原自然美与人情美的熏陶感染下,受到热爱祖国和民族团结的教育。培养学生爱美的情趣。
3.品味、积累课文中优美的`语言。
教学过程 :
(一)复习导入
1.上节课,我们已初步学习了《草原》这篇文章,课文主要写了什么?
2.这节课,我们继续深入理解课文,领略草原的美丽风光,感受蒙古族同胞的热情好客。
(二)讲读第一节
1.默读、分层次。
2.出示:
这次我看到了草原。
这次,我看到了草原。
对比着读一读,感受到有什么不同?
3作者第一次来到草原,看到的天空景色是怎样的?
出示:
那里的天比别处的天更可爱,空气是那么清鲜,天空是那么明朗,使我总想高歌一曲,表示我的愉快。
4.去掉“那么……那么……”好不好?谁能够用上它说一句话?
5..如果你置身于这样一种清鲜、辽阔的环境之中,会产生怎样的感受呢?作者的感受又是怎样的?(板书:“总想高歌一曲”)
6..请同学们闭上眼睛,听录音,想象一下,你仿佛看到了什么样的景色?(学生听配乐朗读录音,听后教师根据学生的想象回到作者的描写)
7.出示幻灯图景。重点理解“茫茫、翠色欲流、渲染、勾勒”同时进行朗读训练。
8.如果你置身于这番美景之中,又会产生如何的感受呢?作者又是怎样的感受呢?(板书:惊叹、舒服)
9.作者为什么会“惊叹”?“既……又……”表示什么意思?谁能用“既……又……”说一句话?
10.最后一句话在这境界里,连骏马和大牛都有时候静立不动,好像回味着草原的无限乐趣。这是真的吗?为什么这样写?(骏马、大牛衬托景色的美丽)
运用拟人的手法,也突出了草原的美。
11.小结:这节写作者初到草原看到的景象,从天空写到地面,置身于美丽的草原这一特定环境之中,作者产生了特有的感受,情景交融。祖国的草原是这么美丽,让我们看这图景,听着草原音乐,把课文内容回味一遍,争取背下来。
(学生看图听音乐,教师随着音乐指点图景,即兴诵读)
12.指名试背。
(三)过渡:草原的天很可爱,景色也很迷人,草原人民又给你留下了什么印象?“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该怎样理解?它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默读课文2─5小节,思考以上问题。
(四)交流点拔
1.读了课文,蒙古族同胞给你留下了怎样的印象?
2.体现蒙古族同胞热情好客的语句很多,拿出笔把每小节中你最喜欢的句子划出来,同桌互相说说喜欢的原因?
3.指名说,体会蒙古族同胞的热情好客。
(1)出示
马上的男女老少,穿着各色的衣裳,群马疾驰,襟飘带舞,像一条彩虹向我们飞过来。
①看画面。
②学生说。
③男女老少穿着艳丽的服装,骑在马上,衣襟与绸带迎风飘舞,确实像一条七色彩虹。(指图说)
④把“飞”改成“跑”行吗?他们为什么要跑得那么快?
⑤所以在读时要体现这种急切的心情。指名读。
(2)出示:
也不知是谁的手……民族团结互助。
①如果你是访问团的一员或是蒙古族中的一个,当时你会说些什么?
②指名说。
③说着你想说的话,和前后左右的同学握握手,体会一下当时主客相见热闹的场面。
(3)出示:
干部向我们……我们再回敬。
①学生说
②蒙古族同胞还用什么招待我们?读句子。
③他们盛情地招待我们,访问团的每一个成员对他们都充满了感激之情。带着这种感情读读。
④指名读
(4)出示:
蒙汉情深何忍别,天涯碧草话斜阳。”
①这句话怎样理解?表达了怎样的思想感情?( 联系《赠汪伦》这首诗互相讨论。)
蒙古族和汉族人民之间的情谊很深,怎么忍心马上分别,大家站在蒙古包外,望着一望无际的草原,在夕阳下,相互倾诉着惜别之情。这句话表达了蒙古族人民和汉族人民的深厚情谊和依依惜别的感情。
②理解中有困难吗?
③让我们带着依依惜别之情,集体朗读这句话。
(五)总结
1.课文具体写了作者见到的草原美景和蒙古族人民热情好客远道迎客,盛情款待客人的情景,草原的静态美和蒙古族人民欢迎客人时,热情欢腾的动态美都给我们留下了深该印象。
2.草原上的美丽风光让我们深深陶醉,草原人民的热情好客更使我们深受感动。民簇团结互助是大家共同的心愿。
3.朗读课文
(六)布置作业
仿照第一自然段写一段话
【五年级《草原》教学设计第一课时】相关文章:
《草原》教学设计及反思(精选10篇)09-04
尊严教学设计第二课时04-03
桂林山水教案设计第一课时(通用12篇)04-11
乡愁教学设计06-11
《过秦论》教学设计03-15
英语写作教学设计11-12
坐井观天教学设计及说课稿03-15
《从军行》教学设计03-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