因为懂得所以慈悲读后感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是2012年2月1日由中国华侨出版社出版的一本小说,该书的作者是白落梅。 该书主要讲述了才女张爱玲的一生,有绚丽惊世的成名过往,有痴心不悔的爱情经历,有十里洋场的上海故事,有华美悲凉的香港情缘,还有离群索居的人生迟暮。下面是小编整理的因为懂得所以慈悲读后感范文,欢迎大家参考。
【篇一:因为懂得所以慈悲读后感】
走过平湖烟雨,岁月山河,那些历尽劫数,尝遍百味的人,会更加生动而干净。
张爱玲就是一个这样的人。在正处于民国乱世的上海滩,把文字这把华丽又寒冷的剑,优雅地挥舞着。她的一生充满坎坷,幼年的她饱受父亲和继母的虐待,而在读书时又因为家境贫困而饱尝世人冷眼,在通过自己的才情文笔成名之后,又因为结识了一个汉奸而几乎身败名裂。最后她离群索居,只身来到美国,过着清苦的生活,只是为了不被人打扰,安静地写作,最终再也没有回到她的故乡。然而她的文字之质朴,锐利,却成为这个时代永远也不会被抹去的记忆,经典。
这本书的语言如同抒情的散文,辞藻华丽,优美动人。翻开这本书时,仿佛看到张爱玲正穿过民国的烟雨永巷,款款向我们走来。而最令我难忘的则是她执着,清高,不食人间烟火的孤傲的性格。她从来不轻易敞开自己的心扉,从来不去刻意地追求幸福,只求平平淡淡地过好自己的日子。然而在爱人的背叛,时局的变故,作品的失败,手头的拮据,社会的舆论等重重压力之下,她没有轻言放弃,而是继续坚持自己热爱的写作事业。她坚信在哪里摔倒就要在哪里爬起,一直呆在上海这个是非之地,毫不躲避这些如山的压力。我们之中有几个人能顶住如此重的压力?又有多少人能这样永远坚持自己的梦想,不被任何变故干预呢?这才是张爱玲能成功最主要的原因吧。
而张爱玲靠一部《十八春》再次在上海滩崛起后,她却毅然地离开了这个能带给她无上荣耀的地方,只身前往了美国。有些人因此感到不可思议,那是他们根本就理解不了这个传奇而神秘的女子。张爱玲在上海经历了太多,她需要一个人静一静心,离开这个烦乱的地方。该是一个多么清高的人才会做出这样的决定!抛弃之前的地位名声,只为了继续完成梦想,这是一个真正为文字活着的人。她其实一直想要简单的存在,可她的一举一动都会被我们视为惊世骇俗。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张爱玲懂得人间种种不如意均是命运使然,所以更加慈悲地面对生活。她懂得一切浮华不过是过眼云烟,所以更加慈悲地对待自己。
世界曾有张爱玲,世界唯有张爱玲,只是这个人早已隔了风雨时空,只能从她的文字里捕捉到这样一个传奇的人。
【篇二:因为懂得所以慈悲读后感】
1979年,诺贝尔和平奖授予了德雷沙,一个印度默默无闻的'修女,没做什么惊天动地的事迹,只是把自己平凡的一生都献出来做了慈善工作,努力的去关心世界上那些黑暗角落里的穷人、病人和孤独的人。有人称德雷沙是“贫者之母”、“慈悲天使”或“当代活圣女”,在我看来,她没有钱,也没有势,更没有权,她只是一个平凡的人。只是她心怀慈悲,,心中有爱,以一颗的慈悲的心去包容整个世界,去关爱那些需要关心的人,拖着残弱的身体跋涉千山万水,走遍天涯海角,给那些需要帮助的人送去自己一点微薄之力。
她怜悯了穷人,给了他们黑暗中的一丝光明,孤独中的一点慰藉,在这个有穷人也有富人的两极世界里——不是一天,不是一年,而是一生。
德雷沙修女是慈悲的,一个慈悲的平凡的人。但德雷沙修女却是伟大的,因为没有人像她那样为穷人四处奔波,也没有人像她那样能够把自己的一生都献给了世界上的弱者。
因为慈悲吧,所以懂得,懂得爱和怜悯那些贫穷的人——德雷沙修女。世人褒奖了这种慈悲。一种超乎常人的大慈悲。
只是世人是很少有德雷沙修女那样的情怀的,也很少能达到修女那样的高度,但我想我们也应该是慈悲的。
因为慈悲,所以懂得,懂得爱和怜悯。爱自己的生活,爱家人朋友,也爱自己。还爱那些花花草草,猫儿狗儿。不必惊天动地,也不必轰轰烈烈,更不必像德雷沙修女那样为穷人四处奔波。只是于平淡中,于细微处,给妈妈的一句问候,给朋友的一次握手,给陌生人的一个微笑,给失意者的一声轻轻的叹息或一个温暖的拥抱。乃至是给乞者的一元硬币,叫卖者的一斤红薯,花儿的一壶清泉,猫儿的一碗剩饭。一切足以。
我想上帝也应该是慈悲的,她造了万物,给了生命,面带微笑,怜悯的看着世人。
而我们,心怀慈悲,便懂得生活。
【篇三:因为懂得所以慈悲读后感作文】
若不是读白落梅的《因为懂得所以慈悲》还不了解张爱玲,还不知晓张爱玲,更不知张爱玲的神秘,虽然读了,也只是张爱玲清晰的三个字背后如一层厚厚的纱一样。这样一个惊世骇俗的女子,有着风华绝代的才华,在属于她的小说中,找到属于她的身影。生活如她,命运如她。本为富家小姐,却受世间万千磨难。不问前因,不问后果。
于千万人之中,遇见你所要遇见的人,于千万年之中,世间的无涯的荒野里,没有早一步,也没有晚一步,刚巧赶上了,那也没有别的话可说,唯有轻轻地问一声:噢,你也在这里吗?也许正如白落梅所说,我们都该持有一颗良善的心,把今生当做最后一世,守候在缘分必经的路口,尊重每一段来之不易的感情。确实于千万人之中能遇见你所要遇见的人,要修多少年的缘分。我们没有预见未来,逆转过去的能力,我们只能好好珍惜和勇敢地活下去,做好每一件想做的事。
也许世人会为张爱玲所不值,结识胡兰成以后,张爱玲曾说,“见了他,她变得很低很低,低到尘埃里,但她心里是欢喜的,从尘埃里开出花来。”胡兰成为她调制一杯毒酒,她含笑举杯,一饮而尽。胡兰成辜负了张爱玲,也辜负了天下人。也许我们应该站在胡兰成的角度里,在战乱纷飞的年代,谁还在乎什么呢?能够存活也许才是真的。胡兰成若没有过人之处,怎能让汪精卫重用,怎能让日本人也为他指路,怎能让风靡上海的绝代女子倾倒。只是让一个无辜的女子为此付出沉重的代价,让她受了太多的委屈。后来她做到仁至义尽,却还是让她彻底不屑。但是她没有后悔过,因为懂她的,只有胡兰成,理解她的,亦唯独胡兰成。
桑弧如张爱玲的一匆匆过客,过眼云烟。张爱玲爱桑弧,桑弧亦是爱张爱玲,也许是时机不对,注定要擦肩而过。也许张爱玲愿意为胡兰成就此萎谢。也许桑弧给不了张爱玲想要的那份依靠。就如张爱玲当时的《小团圆》一样,九莉是张爱玲的化身,一切的一切在不言中又言语了一切。因为懂得,所以沉默。
也许我们感受张爱玲未曾爱过赖雅,但是我们要尊重这位已逝的穿越民国的女作家,尊重她的选择。亦正如她说,如果你认识以前的我,你会理解现在的我。又或许是在余生需要有爱来安抚自己的心灵。亦或许,若是有缘,千山暮雪,万里层云,终会相逢。若是无缘,自此一去,天涯海角,再难相会。有时候一转生就是一辈子。
在张爱玲的写作生涯中,也算是无人能及的。在她的小说里,到处都能找到张爱玲的影子。小说来源于生活,生活是小说的源泉。多年以前,我印象深刻的张爱玲之作《十八春》,后来改名叫《半身缘》,是倾城后的华丽转身。这部作品的结局让人痛心。就如张爱玲,如她走过的岁月,只是前尘往事,谁又能回头呢。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篇四:因为懂得所以慈悲读后感】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
这是张爱玲说的,也是近来白落梅的一本书名。带点禅意,有点孤傲,让人感怀。
对于张,听过说多关于她的故事,也没有很好的看过她的文字,只是从人家那里,从电视电影之中,品过片言只语,虽美却不想陷于其中。或许是,她写得太好了,或许是,对于他们那一代人疏忽了,或许是,自己本不属于爱文之人。总之,看得不多,零零碎碎的读过他们的书,如梁实秋、沈从文等,文字都很美,或许,今后他们的文章还会给予一个更高的地位。因为,只有他们处于如此风云际会之时,中外皆通,风华绝代。
从那时起,许多都不一样了,没有那种意境和情怀,没有那份大气和深厚,没有那样贴切和恣意。虽然,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把自己的东西写下来,有钱可以出书,没钱也可留于网络,存之于世。可能,太容易了,就不值得珍惜,或也写不出什么太好的东西,有的也只是小花小草,不能达到一个高度,一个历史的以来的高度。不由得想到,何新曾说过,哲人或伟人的高度,不是想超越就能超越的。(原话已不记得了,差不多是这个意思吧)于文字,或文章,我想也是如此,有些高度不是想超越就能超越的,况且在如此一个浮燥的时代,快速的社会,浅薄、快餐、读图自是时尚。
许多东西,或许就是如此,你在意,它在那里;你不在意,它也在那里。临水照花,尽由你去把握。过往与否,都是一生一世。
岁月往复,如是就是;光阴消磨,浅息如语。
【因为懂得所以慈悲读后感】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