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如何应对潜在审计风险 推荐度:
- 相关推荐
如何应对潜在的审计风险2017
审计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活动,需要依赖审计人员有限的的专业判断和专业胜任能力,即使经验丰富的审计师也会有误断的时候。那么面对潜在的审计风险,注会师该如何正确应对?下面是yjbys小编为大家带来的如何应对潜在的审计风险的知识,欢迎阅读。
1、审计风险的概念及现状
(一)审计风险的概念
审计风险是指会计报表存在重大错误或漏报,而注册会计师审计后发表不恰当审计意见的可能性。
(二)审计风险的现状
1.审计诉讼“爆炸”
进入诉讼“爆炸”时期以来,涉及注册会计师的'舞弊案件激增,注册会计师形象一落千丈。国内外由于审计风险导致的重大审计事故层出不穷,“安然”事件,“世通”事件,深圳“原野”事件等给事务所及注册会计师敲响了警钟,给行业的发展带来了不可磨灭的负面影响。
2.“深口袋”现象流行
社会日益认同,受害方应该向有能力赔偿的一方提起诉讼,相比因经营或财务困境而错报或舞弊的被审计单位,收入颇丰的事务所往往有更充分的赔偿能力。因此,失意的投资者或者债权人常将注册会计师作为诉讼的主要目标,而法院也往往由于同情受害者而判定其赔偿受害者。
2、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
(一)源自审计主体的审计风险
1.审计人员自身素质的局限性
(1)审计人员的经验和专业胜任能力的有限性。审计是一项技术性很强的活动,需要依赖审计人员有限的的专业判断和专业胜任能力,即使经验丰富的审计师也会有误断的时候。(2)审计人员的职业道德水准和执业谨慎态度影响审计风险。虽然审计风险具有客观性,但也会因为审计人员自身的职业道德水平、风险意识、法制观念不同而产生不同的结果。
2.事务所内部治理风险
(1)人员管理风险。注册会计师的智力劳动是事务所审计业务得以开展的基石,失效的内部人员管理意味着审计人员能力和品质的低质量,潜伏着较大的审计风险。(2)文化管理风险。事务所在日常经营过程中形成的文化氛围,在潜移默化中会影响审计人员在执业过程中价值观念和道德准则的遵守,进而影响审计报告的质量。(3)质量控制风险。审计报告的形成过程中有许多环节,经手人多,故审计部门的相关规章制度不健全会导致审计风险。
3.审计对象的复杂性
从审计对象的演变来看,最初的会计账目审计阶段,随后审计对象扩展到资产负债表,进而扩展到对企业全部经营活动和管理政策进行审查。审计的对象越来越复杂,审计人员做出正确审计结论的难度增加,审计风险在所难免。
4.审计技术的局限性
(1)审计方法的固有缺陷。目前广泛采用的审计方法均以合理保证和审计人员的主观判断为前提,因此一定程度的审计风险不可避免。(2)审计工具的相对滞后。传统的`审计程序和落后的计算机辅助审计环节对在计算机环境下生成的会计报表进行审计,为审计意见的提出带来难以预测的风险。
5.成本效益原则
作为盈利性组织,事务所不可能一味增加成本提高服务质量而不考虑自身收益情况;成本的有限性必然导致审计质量的局限性,也就意味着审计风险的必然性。
6.事务所之间的不正当竞争
事务所为维持和扩大市场份额,即使明知该客户的审计风险比较大,仍愿意去冒险。审计风险无法成为选择客户的标准,导致审计风险缺乏可控性。
(二)源自审计客体的审计风险
1.被审计单位内部治理风险
(1)被审单位严重舞弊。被审计单位为达到不良目的,有意篡改资料,伪造证据,使被审计单位和审计师掌握的信息出现严重不对称。(2)被审企业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一些中小企业无内控或者内控不完善,使财务错误或舞弊得不到发现或有效控制,从而产生控制风险。此外,一些企业表面虽有完善的内控,但实质上管理层凌驾于内控之上或员工串通舞弊,极易蒙蔽审计人员。
2.被审计单位经营风险不断加大
市场经济的飞速发展使得企业经营规模不断扩大,交易日趋复杂,经营风险也渐大,经营风险很快就会转为财务报表错报的风险,亦即审计风险也水涨船高。
3.经营者既是被审人又是审计委托人的现实
形式上和实质上的独立性是注册会计师执行审计业务的灵魂。但在实践中,作为审计客体的被审计单位既是企业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等审计对象的生成者,同时又是审计业务的委托人。缺乏独立性,审计风险随之加重。
4.企业内部控制系统的变化
随着会计电算化、无纸化办公的普及,被审计单位内部控制已由侧重人工转为侧重自动化。电子数据处理部门主导下的内部控制,往往难以预见和防范大额、异常、偶发的交易中潜伏的错误;未经授权存取、修改资料可能会不留痕迹;设计、修改应用程序过程中所发生的错误与舞弊可能长时间存在而不被发现。
(三)源自审计环境的审计风险
1.政治、经济等社会环境的变化
被审计单位的生产和经营是以政治、经济等社会环境为背景的,经营成果和财务状况势必受相关社会环境变化的影响。在稳定的政治经济环境下,企业舞弊的概率相对较小,审计人员所处的审计环境相对良好宽松,审计风险也相应降低;反之,则审计风险加大。
2.审计报告的影响越来越大
政治、经济等社会环境的变化使利益相关者越来越难以独立对企业状况做出客观认知,越来越依靠独立第三方的审计报告来评价企业或做出决策;网络等传媒的普及,使审计报告极大的公开化,使关注注册会计师审计的群体大幅增加。所以注册会计师所承担的责任以及面临的职业风险也与日俱增。
3.审计期望差距的存在
审计业内认为其审计工作是严格按照审计准则执行审计业务,在所有重大方面合理保证审计报告的合法性与公允性;而社会公众要求审计人员将被审计单位所有的错误和舞弊予以揭发。这种审计期望差距,使注册会计师的工作往往需要涉及非会计领域,关注会计记录背后的其他事项,从而加大了审计责任和审计风险。
4.政府部门的干预
由于中国国情和市场经济的特殊性,上市公司及事务所与政府部门并没有实现完全意义上的脱钩改制。在少数项目上,注册会计师审计意见的发表,面临着来自行政部门的干预。这在一定程度上增大了审计风险。
5.会计制度不健全
(1)会计制度制定速度总是跟不上企业经济活动的变化,不能随新的经济业务的产生而立即制定适用的会计制度。(2)会计制度的形式和内容过于复杂,在实践中很难被有效地执行和运用。(3)会计行业执法力度不严,使得很多会计职员的作假行为没有从根本上得到有力的打击。
3、规避审计风险的措施
(一)改进审计主体
1.分散和转移审计风险
(1)事务所业务多元化。注册会计师不应把业务范围全部集中在审计等风险较高的鉴证业务上,也应关注非审计业务,实现多元化业务共同发展,在一定程度上分散因业务分布狭窄而导致的执业风险。(2)避免同一客户业务多元化。事务所不应向同一客户既提供审计业务,又提供非审计业务,否则因独立性的缺失会潜伏着较大的自我评价威胁,也不符合有关法律的规定。(3)合同或保险。事务所既可以通过经济合同与客户约定由被审计方或其他单位个人承担损失或相关财务后果,也可以购买相关职业保险使潜在的审计后果由全行业共同承担。(4)建立职业风险基金。在事务所内部化解损失的办法,把审计风险引起的损失平均分摊到各个时期,一旦诉讼失败,就可以及时地避免事务所当期的重大损失。
2.建立事务所自身的“风险库”
事务所应该定期将实务中较易出现舞弊的基本审计风险点纳入“风险库”,在具体实践中作为重点关注对象。此外,审计人员有必要收集整理审计案例入库,以提高注册会计师的专业判断能力。
3.健全事务所风险控制制度
(1)建立健全事务所内部的质量管理制度,明确各层次、各岗位的职责和权限,出了问题能够及时反映出来。(2)质量考核评价与奖惩制度,以审计风险的规避和审计质量的保证为考核的标准,而非以审计工作量或者进度等指标。此外需要建立客户风险等级评价和管理制度,技术支持与咨询制度等。
4.完善从业人员素质
(1)提高从业人员的业务水平。从业人员既要有深厚的审计和会计知识,还要有计算机网络技术的应用能力、创新能力等;事务所有义务对员工进行后续教育。(2)加强从业人员道德建设。审计职业以独立客观的身份发表公正的意见,维护职业和行业的良好形象无疑会降低失察舞弊的机会,削弱审计风险。(3)完善从业人员的管理机制。在招聘专业人员时要任人唯贤。同时事务所内部还应完善相应的.激励约束机制,使审计人员的工作与其利益及前途挂钩,增强其风险意识。
5.处理好各方面的关系
在开展审计工作时,还要处理好各种关系,包括国家审计与社会审计、内部审计的关系,控制审计成本与提高审计质量的关系,审计预期与审计效果的关系,改进原有审计手段与掌握现代审计方法的关系等。
(二)改正审计客体
1.加大舞弊处罚力度
由于社会公众根深蒂固的“深口袋”观念,这在一定程度上纵容了审计客体篡改资料,伪造证据等行径,因此,亟待有力处罚来扭转这一局面,从源头上控制审计风险。
2.加强内控监管措施
被审企业无内部控制制度、内部控制制度不完善、内控表面完善而实质上管理层凌驾或员工串通舞弊,隐藏着巨大的审计风险。所以,监管部门应构建内控有效性的评价尺度、对自动化内控及人工内控的明文规范、及对企业完善内控的法令要求。
3.健全会计制度
鉴证对象信息的在会计制度的约束下生成,被审计单位财务人员在会计制度的约束下工作。若能改善会计制度相对滞后和过于庞杂的不足,以及对会计职员作假行为打击不力的缺陷,在一定程度上可抑制审计风险。
4.控制经营风险
被审计单位应当采取措施控制经营风险,这一方面有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也是对源自于经营风险的审计风险的有效规避。
(三)改善审计环境
1.保证审计的独立性
(1)必须解决审计组织地位的独立性。会计师事务所要在人事、财务、业务与名称等方面与政府部门真正脱钩改制,形成良好的执业环境。(2)在审计组织内部,要确保上岗审计职员与被审计单位形式和实质上的独立性,保证不存在可能影响审计职员公正态度的特殊关系和其他能削弱审计独立性的因素。
2.增加审计的透明度
增加审计透明度可以通过审计公示来实现。可加强对被审计单位的监督,增强审计威慑力。同时可约束审计机关和审计人员,规范审计作业程序,确保审计能够做到客观公正、执法到位。
3.建立同业互查制度
同行业之间由于存在竞争,相互进行监督更能保持公正、客观和独立的态度,有利于健全和完善我国注册会计师职业监管体系,不断提高注册会计师的执业质量和社会可信度。
4.展沟通渠道
加强与社会公众的沟通,使其知悉审计工作的意义、审计法律体系组成等,可以使审计工作得到社会各界的理解、支持和配合,为审计业务的开展提供便利条件。
5.改善相关法律环境
健全审计法规与准则。越是健全完善的审计准则和法规,对审计人员及其业务操作要求越高,审计人员面临的约束越多,则审计风险意识就越强。
【如何应对潜在的审计风险】相关文章:
如何应对潜在审计风险201710-07
什么是审计风险08-22
信息技术环境下审计风险该如何控制07-08
国家审计风险的防范04-23
互联网金融时代商业银行如何防范审计风险10-19
如何应对企业危机10-13
供应链管理风险的应对措施10-02
如何防范挂靠的风险07-16
审计风险产生的原因有哪些06-30
审计风险的成因及防范措施07-16